《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合集下载

赤壁赋阅读指导教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点和难度

赤壁赋阅读指导教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点和难度

赤壁赋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由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操所写。

这篇文章以描述三国时期南方吴国和北方曹魏的战争为主题,以诗意和叙事手法展现出了战争中人的态度和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由于该作品受到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的限制,对于许多读者而言,阅读赤壁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队赤壁赋阅读的难点和难度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阅读赤壁赋的难点1、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赤壁赋的主人公曹操、孙权、周瑜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

然而,由于这个时期离我们太远了,而且很多人名、地名等都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说法,因此,对于一些读者而言,理解赤壁赋的文化背景成为了一大难点。

2、词句语言过于深奥赤壁赋的语言词句通常都用的是古文和文言文的风格,语句长、结构复杂,有许多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古词。

这种语言风格对学习现代汉语的读者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3、叙事风格太过诗意化赤壁赋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注重情感、形象、想象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这就导致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议论、抒情的手法,涉及到一些比较衍生的意象和寓言,所以有时很难直白地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解决阅读赤壁赋的难点1、了解文化背景阅读赤壁赋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背景文化。

先通过了解三国时期南北两国战争的大致历程与背景了解当时的情况,再了解赤壁群英战的大致情况,这样可以帮助不熟悉三国历史的起伏的读者更加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容。

同时,一本相关的历史书籍是必备工具,例如《三国演义》。

2、掌握文学特色赤壁赋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征有一些与普通文本不同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对一些重要段落或一些关键句子的剖析,掌握文章的一些写作技巧,例如描写手法、贯彻主题等。

同时,学生可以读一些类似风格或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作为借鉴。

3、加强阅读与理解的训练为了更好地阅读赤壁赋,学生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阅读这篇文章。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

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这就是借物而喻理。

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

赤壁赋课堂问题设计

赤壁赋课堂问题设计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客-悲观苏子-乐观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 月下泛舟乐二(2--3) 吊古伤今悲三(4--5) 阐述哲理乐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内容:月、水、风、舟景物⎨⎩色彩:淡雅朦胧⎧外貌、神态人物⎨活动⎩ (体现出来的感情)1.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箫声2.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景:悲凉苍茫情:悲观失望理:人生苦短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赋通常采用“主客问题的形式来写。

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提示: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高呼:“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并提议:“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

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朗读四、五段,朗读时,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1. 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水与月的特点→水与月的启示→启示后的做法3.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教学重难点解析25

《赤壁赋》教学重难点解析25

《赤壁赋》重难点突破【课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识记“赋”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1、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

2、理解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先看一下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的一段话:“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苏轼来黄州的原因我们通过《导学案》中“背景解读”已经了解了,那他在黄州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赋》,通过诵读来理解体会苏轼的心态及其人生感悟吧。

二、明确学习重点1、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

2、理解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积累掌握文言知识1、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研讨,合作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疑答问。

四、文本研习(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苏轼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投影)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标划出文中的关键词。

2、教师引导点拨,梳理明确。

(板书)乐甚——愀然——喜而笑(二)细部揣摩1、精读语段,理解体会:(投影)(1)苏轼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悲又从何而来?(2)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2、师生结合相关语句共同朗读揣摩,概括明确。

(1)读第一段,你认为哪些语句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夜游之乐?①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②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课后练习题(重点难点)

《赤壁赋》课后练习题(重点难点)

《赤壁赋》训练题问案之阳早格格创做一、前提聚集1.下列加面字正在文中读音真足粗确的一项是( D )A.窈窕(yǎo tiǎo)冯(píng)真御风桂棹(zhào)扁(biǎn)舟B.嫠(lí)妇酾(lì)酒愀(qiǎo)然相缪(liáo)C.横槊(shuò)属(zhǔ)客扣舷(xuán)蜉蝣(fúyóu)D.无尽躲(zàng)舳舻(zhú lú)枕藉(jiè)壬戌(rén xū)2.下列各句中加面字阐明过得的一项是( C)A.举酒属客.(属,劝人饮酒)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战之.(音hè,共声相映,唱战)C.圆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下:攻占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3.对付下列句中加面词汇,阐明有误的一组是( D )A.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牛宿,皆是星宿名. B.苏子愀然:愀然,忧忧凄怆的格式C.渺渺兮予怀予:尔D.圆其破荆州圆:刚刚圆:当4、下列句中加面词汇语阐明有误的一项是( B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近的格式)冯真御风(驾)B.渺渺兮予怀(悠近的格式)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规则天坐着)C.打空明兮溯流光(顺火而上)扣舷而歌之(敲打)D.倚歌而战之(循,依)而卒莫消少也(最后,到底)5.下列各句中加面的词汇与例句中加面的词汇正在活用上真足相共的一项是( C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使动用法)A.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乘犊车,从吏卒,接游士林(使动用法) D. 圆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汇活用做动词汇)6、下列加面字的阐明真足粗确的一项是( B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苟非吾之所有③惟江上之浑风④虽一毫而莫与A.①任凭②如果③惟有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惟有④纵然C.①假若②或者许③惟有④纵然D.①假若②或者许③惟有④虽然7、下列句中的“如”字,意义不相共的一项是( A )A.纵一苇之所如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汇与例句中的加面词汇含意或者用法相共的句子.①赤壁赋.( B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做)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古代一种文体)C.岁赋其两. (征支)(捕蛇者道)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税)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擅假于物也C.寄蜉蝣于天天.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着乎?9、下列句中不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通“缭”) B.浩浩乎如冯真御风(通“凭”)C.雷饱大震,北军大坏.(通“擂”) D.余音袅袅,连接如缕10、.选出加面的词汇的意义、用法与其余三项分歧的一项是( C )A.苏子愀然(形容词汇词汇尾)B.凌万顷之茫然(形容词汇词汇尾)C.何为其然也(那样)D.其声呜呜然(形容词汇词汇尾)11、下列各句中加面的词汇与新颖汉语词汇义基本相共的一项是( D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宿牛宿) B.黑露横江(黑茫茫的火汽)C.凌万顷之茫然(江里旷近迷离的格式)D.挟飞仙以漫游12、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共的一项是(C)A.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拆句)B.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C.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D.是制物者之无尽躲也(推断句)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D )A.固一世之雄也,现在何正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主动句)1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歧类的一项( A )A.不知东圆之既黑(主谓间与消句子独力性)B.倚歌而战之(代词汇)C.自其变者而瞅之(代词汇)D.与之无尽,用之不竭(代词汇)15.句中“而”用法分歧于其余三项的是( A )A.蟹六跪而两螯(表并列)B.扣舷而歌之(表建饰)C.吾尝末日而思矣(表建饰) D.倚歌而战之(表建饰)16、下列文教文化知识阐明过得的一项是( C )A.既视:已通过了视日,即阳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视:阳历每月十五日.B.好人:指所思慕的人,昔人做品中时常使用好人去动做圣主贤臣或者好佳理念的象征.C.本文做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建、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司马光”应改为“曾巩”)D.斗牛:斗宿战牛宿,皆是星宿名,两十六宿之一.尔国古代天文教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中喊宿.17.对付那篇赋所表黑的感情,道得不粗确的一项是( B)A.第一段写正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情不自禁"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做家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收了对付履历人物的无限共情.(借昔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战哀思)C.主客对付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豪迈乐瞅. D.奇像昔人古事,小题大作,抒收了内心的怨愤,表示了超然独力,不计得得的情怀.18..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一项是( B )A.自其变者而瞅之,则天天曾不克不迭以一瞬B.自其稳定者而瞅之,则物与尔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天天之间,物各有主D.江上之浑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逢之而成色E.是制物者之无尽躲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两、阅读下文,完毕训练.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密,黑鹊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视夏心,东视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圆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现在何正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天,渺沧海之一粟.哀吾死之须臾,羡少江之无贫.挟飞仙以漫游,抱明月而少末.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妇火与月乎?逝者如斯,而已尝往也;盈真者如彼,而卒莫消少也.盖将自其变者而瞅之,则天天曾不克不迭以一瞬;自其稳定者而瞅之,则物与尔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妇天天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与.惟江上之浑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逢之而成色,与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制物者之无尽躲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圆之既黑.1.正在文段空格处挖上本文2.阐明下列句中加面的词汇.圆其破荆州: 攻破哀吾死之须臾: 一会女,很短的时间知不可乎骤得: 忽然相与枕藉接错天睡正在所有3、对付第一段笔墨的明黑战赏析不妥当的一项是(D)A.那段笔墨用主客问问的办法去写.主客问问是赋的保守脚法,普遍道去,做家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里引出自己的思维感情.B.做家擅于使用比圆的脚法,将抽象而阻挡易捉摸的感情战思维变更,写得简直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天”.C.那段笔墨将情、景、理有机分离,真量上是苏轼贬谪死计中苦闷心境的表露,但是从齐文去瞅,苏轼并不重浸正在那种苦闷之中.D.做家描画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情形,意正在抒收自己慢欲建功坐业的豪情.4、做家用曹操的典故,其蓄意是( C)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共情曹操不逢于时.C、慨叹人死无常. D、借曹操自比,标明自己被贬的心志.(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是又能豁然释怀,期视往廷能重新起用自己,那种理念战现真的冲突反映正在做品中,做家只可慨叹人死之无常.)5、苏子用月与火做比,证明黑什么讲理?下列道法粗确的一项是( A)A、证明变与稳定的讲理. B、证明物各有主的讲理.C、证明无欲即无公的讲理. D、证明物量不灭的讲理.(做家主要感情是慨叹人死无常,果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皆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去比圆自己的身世.)6.以下对付文意明黑不粗确的一项是( B )A.“圆其”一下八句,是设念,是推测,却鼎力以赴,放肆渲染,此即所谓“赋”.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周郎的局里,隐得格中歉谦,有坐体感.(曹操)C.赤壁古战场本去不正在黄冈,苏轼不过是以此拜托遐念,抒收感触,并不是对付履历无知.D.“哀吾死之须臾”以下四句回到少远所睹的少江、月明,推广启去,把人死与宇宙加以对付照.7.下列明黑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C )A、主客问问,本量上标明黑做家内心猛烈的冲突辩论,辩论的截止,是旷达的部分战胜了消极哀思的部分.B、第一段客问的笔墨,做家将情、景、理融为一体,概括使用记道、形貌、议论、抒情的表黑办法,画明月江火之景,道曹操征战赤壁之事,收履历上英雄人物“现在何正在”、人死苦短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死之须臾,羡少江之无贫”之感触;使本段粗彩而睹功力.C、对付于世间万物,做家主弛“耳得之而为声,目逢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好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示了人死如梦,即时止乐的思维.D、《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特出代表做.做家用典而不拘故真,写景而富于设念,抒情而兼用夸饰,加之制语多用对付奇,声韵之好也体现了苏轼做品止云流火的艺术风格.8、翻译下列句子(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现在何正在?翻译:他里对付少江痛饮,横握着少盾吟诗,本本是一世的英雄啊,可此刻又正在哪里呢?(2)寄蜉蝣于天天,渺沧海之一粟.翻译:咱们将如蜉蝣一般短促的死命拜托正在天天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3) 逝者如斯,而已尝往也;盈真者如彼,而卒莫消少也.翻译:不竭流逝的,便像那江火,但是它们并不流走;时圆时缺便像那月明,但是它最后不消减删少.(4)盖将自其变者而瞅之,则天天曾不克不迭以一瞬.翻译:本去,如果从变更的部分去瞅,那么天天万物连一眨眼的光阴皆不克不迭存留.(5)是制物主之无尽躲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那是大自然无贫无尽的宝躲,是尔战您不妨共共享用的物品.”三、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2.余音袅袅,连接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死之须臾,羡少江之无贫.6.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天天曾不克不迭以一瞬.8.与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刘向军:《赤壁赋》中的疑问

刘向军:《赤壁赋》中的疑问

刘向军:《赤壁赋》中的疑问1. 苏轼和谁一起游的赤壁?——据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所写,船上有黄庭坚、佛印和尚、两个舟子。

据其它资料讲,其时还有一个善吹箫的道士杨世昌,但《核舟记》中没有提及。

2. “诵明月之诗”是一首怎样的诗?——《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描写月下美丽女子并对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民歌。

3.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怎么翻译?——可译为:多么辽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

4. “桂棹兮兰桨”中的“棹”和“桨”是什么样子的?——二者都是划船的用具。

桨长者叫棹,桨短者叫楫。

5. “客有吹洞箫者”的“客”是何人?——客,表面上指与苏轼同游赤壁的朋友,或指杨世昌。

实际上,此处的“客”指的是另一个苏轼。

这也是赋体常用的虚拟写法。

6. “如怨如慕”的“慕”是何意?——慕,思慕。

此处的思慕当是苦苦地思慕的情态。

7. “舞幽壑之潜蛟”中的“舞”是何意?——舞,起舞。

此处的起舞当是幽谷中的蛟龙因感伤的箫声而不安地舞动。

8. “寄蜉蝣于天地”中的“蜉蝣”是什么东西?——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一般体长3-27mm,生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9.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如何翻译?——可译为:(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应补充上“想要”或“希望”“期望”一词,这只是“客”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10. “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如何解释?——有的教材译为“屡次”,有的教材释为“立刻、马上”,此二解与上文均不甚相合。

或曰:“骤”除有“快速、迅速”之义还包含“短暂”的意义,如“骤雨(暴雨)、骤淹(迅速消失)、骤兴(迅速兴起)、骤断(迅速决断)”等。

这句其实是说这种愿望一会也不可能实现,言下之义,飞仙长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妄想。

此说有理。

即“骤”字应释为“短暂”“片刻”之意。

11.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如何解释?——曾,应读作zēng,释为“简直”“甚至”“连”。

高一语文下册说课面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说课面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说课面试题及答案一、说课题目:《赤壁赋》二、说课内容: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了解赋体文学的特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豁达人生态度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重点:- 《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 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 赋体文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赤壁赋》的背景和文学特点进行讲解。

- 诵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中的哲理和情感进行讨论。

5.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讲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 新课讲授:详细解读《赤壁赋》的文本内容,分析其文学特色。

- 诵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文中的哲理和情感进行深入探讨。

- 总结反馈:总结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

6. 作业布置:- 完成《赤壁赋》的背诵。

-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表达个人对文中哲理和情感的理解。

三、说课答案:1. 《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通过游赤壁,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赋体文学以其辞藻华丽、结构严谨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2.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包括其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我也会强调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我会鼓励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通过讨论来深化对文中哲理的理解。

4. 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1、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

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

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

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

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朝廷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迹近流放。

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但苏轼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元丰五年(1082)所作一词两赋堪称超脱放旷之千古绝唱。

2、问:苏轼在《书〈赤壁赋〉后》中自称“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

见之者盖一二人而已”。

苏轼对这篇名赋的面世。

缘何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答:《宋史》本传称,由于御史李定、舒宜、何正臣等摭拾苏轼诗文表章中语。

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讪谤朝廷。

苏轼被逮入狱贬谪黄州。

对此文祸,苏轼内心不无怨恨。

《赤壁赋》咏古寄慨,有其深微隐曲之处。

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云:“其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

尝见墨迹寄傅钦之云:‘多事畏人,幸毋轻出’,盖有所讳也。

”据此,可知此赋本身可能即有影射朝廷用事者成分,即令没有这种成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

也容易被人罗织罪状而认定为影射之作。

对此,苏轼深有忌讳。

忧谗畏讥应是《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的主要原因。

3、问:赤壁词赋提到了赤壁大战的历史人物周瑜和曹操。

众所周知,真正的赤壁战场并不在黄州,那么,苏轼创作词赋之时确切地了解这一段历史吗?答:赤壁词赋凡提及三国战场时,均不用肯定口吻。

《赤壁词》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赋》称“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的都是不确定语气。

苏轼《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苏轼《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人江中,石室如丹。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

《赤壁赋》问题探究1、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

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这就是借物而喻理。

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2、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

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赤壁赋问答题综合

赤壁赋问答题综合


下列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 B、 第一段客答的文字,作者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综 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绘明月江水 之景,叙曹操征战赤壁之事,发历史上英雄人物“而今安 在”、人生苦短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之感慨;使本段精彩而见功力。 • C、 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给予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 之所有”;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表现了人生如梦,及 时行乐的思想。 • D、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作者用 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饰,加之 造语多用对偶,声韵之美也体现了苏轼作品行云流水的艺 术风格。
•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 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 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 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 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 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 “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 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与卓尔不群的人格是 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 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 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 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 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 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 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 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一项是( ) •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 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E.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必修2试题:9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必修2试题:9 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9赤壁赋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rén)举酒属.客(shǔ)窈.窕(yǎo) 旌.旗蔽空(jīnɡ)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C.渺.渺(miǎo) 倚歌而和.(hè)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思路解析:A项,“属”应读“zhǔ”;C项,“扁”应读“piān”;D项,“樵”应读“qiáo”。

答案:B2.下列加点词与“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B.侣鱼虾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妇D.范增数目.项王思路解析:C项的“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和例句“舞”的用法相同。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羡长江之无穷..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望美人..兮天一方C.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思路解析:B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美人”,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B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徘徊于.斗牛之间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思路解析:除D项外,其余的都是介词,在。

D项,“于”,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答案:D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B.而今安在哉C.而又何羡乎D.凌万顷之茫然思路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D项为定语后置。

《赤壁赋》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内简答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课内简答题:1、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赏析.2、赏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赏析.答:运用比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2、赏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3、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答:a、“情、景、理”融合。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交融一体。

b、“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c、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高中语文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习单{教用}_赤壁赋

高中语文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习单{教用}_赤壁赋

《赤壁赋》问题引导学习单1.请说明苏轼创作赤壁赋一文的写作背景。

(撷取讯息)答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情地游山玩水,每游一地,必有诗文记盛。

苏轼有意把黄州的赤鼻矶当作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场,目的是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身处逆境的抑郁情怀。

2.找一找在第一段中有哪些关于风、月的叙述?(撷取讯息)答(1)风:清风徐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2)月:诵明月之诗、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者游览赤壁时,为何要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文意推论)答因景而兴意,并为之后的“望美人”、“(月)卒无消长”预为铺垫。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登仙。

”描写出什么样的心境?(文意推论)答表达出夜游者轻松自如、畅快无比的心情。

5.苏轼“扣舷而歌之”的歌词内容,有何寓意?(文意推论)答有远谪异乡,遥念君国之意。

6.试说明苏轼以哪些事物、状态,描摹洞箫的声音?(撷取讯息)答(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丝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7.从箫声可以得知,赤壁赋一文铺衍至本段,在情感上有何转折?(文意推论)答由乐转悲。

8.在本文中,作者如何描写箫声?这种写法有何特色?【问题讨论一】(作法探讨)答在文中作者用到状声词“呜呜然”,用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不绝如缕”等描写和譬喻手法,具体生动地来摹写箫声,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

更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极力形容音乐效果的明显强烈,描写手法可与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相媲美。

9.作者听完箫声后,为何愀然变色,正襟危坐?(文意推论)有感于箫声的哀怨,故愀然变色。

亟欲探索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之因,以及思考自处之道,故正襟危坐。

10.找一找作者描写曹操“一世之雄”形象的文句。

(撷取讯息)答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1.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是因何而起?(文意推论)答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缅怀、对时间消逝的无奈、对己身遭遇的感叹。

人教版高一语文《赤壁赋》重难点解析【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赤壁赋》重难点解析【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赤壁赋》重难点解析《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重点字词解释: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千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是一块红色的墙,苏轼误以为它是三国时期的赤壁。

属:请,让,说。

桂棹、兰桨:船桨之美称。

溯:周溯,逆流而上。

袅袅: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嫠妇:寡妇。

愀然:不乐。

缪:连接,环绕。

舳:船尾舻:船头。

酾:斟。

槊:长矛。

赤壁赋重难点解决策略

赤壁赋重难点解决策略
3、写作背景
写作本文时,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乌台诗案”: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在诗文中流落过对新法的不满和牢骚,针砭新法流弊,后经一些奸佞小人的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这些诗句成了他们诬蔑他的把柄。
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本文就是苏轼在一个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时所作。
按情感变化为线索具体研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苏轼因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四年,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佳作,前、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两篇。两赋一词。
三、指导预习
1、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情感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按情感变化为线索具体研习课文。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预习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以它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具体研习课文。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正字音
壬ré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2、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赤壁赋》重难探究

《赤壁赋》重难探究

重点难点
【难点1】《赤壁赋》第三段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 试结合全文说说“悲”从何来。 观点一:“悲”从歌来。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来看,“悲”显然是从《月出》诗里发出来的。 “流光”指江面上荡漾着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
吗?“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 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虑黯然,不 就是“劳心慅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 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
• 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客的回答表现了其虚无主义的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主客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四段 苏子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
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 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 能保持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 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 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 心胸从此更加开阔。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 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品格。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 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 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过清风的徐来、水波 的不兴,渗透了欢快之情,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 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出不可名状的哀伤。以主客问 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 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1、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

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

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

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

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朝廷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迹近流放。

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但苏轼在艰苦环境中完成了精神的自我救赎,元丰五年(1082)所作一词两赋堪称超脱放旷之千古绝唱。

2、问:苏轼在《书〈赤壁赋〉后》中自称“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

见之者盖一二人而已”。

苏轼对这篇名赋的面世。

缘何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答:《宋史》本传称,由于御史李定、舒宜、何正臣等摭拾苏轼诗文表章中语。

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讪谤朝廷。

苏轼被逮入狱贬谪黄州。

对此文祸,苏轼内心不无怨恨。

《赤壁赋》咏古寄慨,有其深微隐曲之处。

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云:“其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

尝见墨迹寄傅钦之云:’多事畏人,幸毋轻出’,盖有所讳也。

”据此,可知此赋本身可能即有影射朝廷用事者成分,即令没有这种成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

也容易被人罗织罪状而认定为影射之作。

对此,苏轼深有忌讳。

忧谗畏讥应是《赤壁赋》“未尝轻以示人”的主要原因。

3、问:赤壁词赋提到了赤壁大战的历史人物周瑜和曹操。

众所周知,真正的赤壁战场并不在黄州,那么,苏轼创作词赋之时确切地了解这一段历史吗?答:赤壁词赋凡提及三国战场时,均不用肯定口吻。

《赤壁词》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赋》称“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的都是不确定语气。

苏轼《赤壁洞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苏轼《与范子丰书》:“黄州少西,山麓斗人江中,石室如丹。

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日非也。

”词、赋、文相发明,可知苏轼从未确定黄州赤壁为三国古战场,不过是巧借曹、周以寓己意。

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诗云“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道出了苏轼本意。

4、问:“苏子与客泛舟”“客有吹洞箫者”之“客”系指何人?对此赋采用的“主客问答”手法应如何理解?答: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的泛舟夜游具有纪实性,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

杨世昌。

字子京,蜀中绵竹武都山道士。

杨道士善画山水。

长于音乐,通晓天文历算,懂得医药酿酒。

是年五月自川人鄂。

这位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留居黄州交游苏轼。

至次年五月始离去。

苏轼《与杨道士书帖》:“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也。

”此明确记载《后赤壁赋》中之同游者为杨道士,则七月十六日同游者亦应为此人。

杨道士善吹箫,“识音律,洞萧人手清且哀”(苏轼《次韵孔毅父》),“客有吹洞箫者”,与此记载亦相吻合。

但《赤壁赋》核心内容所记之“主客问答”。

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言语。

“客”引曹孟德诗,议人生之失意,“托遗响于悲风”,苏子借水月消解人生之苦闷。

从清风明月中求解脱。

为赋体习用之“拟客发议”手法。

这里的“主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

“客”之疑问和“主”之超旷,是苏轼思想矛盾的表现。

故赋中抒情议论之文字,又不必将“客”坐实为杨道士。

5、问:《赤壁赋》的用典较多,具有“用事而不觉”之特点。

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别,《赤壁赋》的用典,多为暗用。

“纵一苇之所如”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一苇航之。

”“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楚辞·九章·抽思》:“矫以遗夫美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出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横槊赋诗”出于《旧唐书·杜甫传》:“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道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出于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

”暗用典实,“用事而不觉”。

知其典者。

可体会文句之深厚内蕴,不知其典者,亦可望文而知其义。

6、问:苏子扣舷而歌,歌云:“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答:毫先疑问。

苏轼所“怀”所“望”者不是什么“美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美人”往往隐喻君王。

《楚辞·九章·思美人》中之“美人”,王逸注:“言己忧思念怀王也。

”苏赋中之“美人”当喻指宋神宗。

在苏轼看来,自己的不幸,是小人进谗的结果。

而神宗于己是有知遇开释之恩的。

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立朝为官,苏轼曾当面指斥皇帝“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神宗不以为忤,反望苏轼“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

台狱之中,政敌从苏轼咏物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挖出“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诋毁苏轼“不臣”,欲置苏轼于死地,神宗为之辩白:“彼自咏桧,干予何事?”元丰七年(1084),神宗对苏轼有八字评语日“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诏令苏轼量移汝州。

苏轼虽遭贬谪,对神宗皇帝是十分忠诚的,“望美人兮天一方”正表达了这一层意思。

7、问:《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遒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答:儒家人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

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

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这就形成了苏子“一蓑风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氏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

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

才能避免流于虚无空寂。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

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

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8、问:《赤壁赋》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张力何在?答:作者认为,对宇宙、人生可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角度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均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一切均无增无减没有变化,物我都是无尽的。

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

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和随缘而化的人生态度。

成为苏轼在险恶环境下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

《赤壁赋》的思想魅力主要表现于此。

文学史上不乏写景、言情、说理的名篇,但像《赤壁赋》这样将三者绾合得天衣无缝。

绝无一点人工斧凿痕迹的作品似不多见。

在似赋似论似诗又似散文的这篇作品中。

情感渗人美妙境界,哲理通过诗的意境表现。

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将作者忧患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自我解脱的惊人妙悟,和盘托于读者面前。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评《赤壁赋》:“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迹欷虚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从吹箫和歌声中引人,则文境奇。

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则文致奇。

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则文势奇。

”这里所说的文境、文致、文势“三奇”,应当说是接触到了《赤壁赋》的艺术妙谛。

9、问:《赤壁赋》是一篇思想内容十分复杂的作品。

对其主旨,评论家有何不同看法?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

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

讥当时用事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

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

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

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10、问: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何深远影响?请介绍与此赋相关之作。

答:《赤壁赋》为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

戏曲如元代无名氏《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杂剧,明代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奇等。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画过苏轼舟游赤壁图。

《核舟记》生动记载了明代民间雕刻家王毅“核舟”刻“大苏泛赤壁”的惊人技艺。

《红楼梦》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明显受《前赤壁赋》艺术境界的影响。

南宋林正大《酹江月》檗括苏轼《赤壁赋》,录此,供教学参考:“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樽属客。

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

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

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

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

谩寄蜉蝣天地尔。

瞬目盈虚消息。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

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0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