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合集下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译文和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译文和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1: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⑵忆:想念。

⑷异乡:他乡、外乡。

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拓展知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 ,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Y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

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
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9月9日忆山兄弟古诗的意思

9月9日忆山兄弟古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诗意: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日重阳。

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英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详细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详细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解释】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对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该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而后两句则通过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诗人用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则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曲折有致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又展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共鸣力。

诗词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楷书

诗词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楷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 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 作客,每逢节日加倍 思念远方的亲人。遥 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 远时,头上插满茱萸
只少我一人。 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是一首思乡诗 ,此诗写出了游乡异土生活的孤独 凄然,因而诗人时时 怀乡思人,遇到佳节 良辰,思念更甚。而 后诗笔一跃,转写远
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 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思念自己。全 诗诗意反复跳跃,含 蓄深沉,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是不
可多得的佳作。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
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如下: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七言绝句。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9月9日王伟纪念山东兄弟的原文赏析与翻译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我是一个独自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每逢节日我都想念我的亲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月9日王伟纪念山东兄弟记、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外国土地:外国土地。

做一个陌生人:在另一个国家做客。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山茱萸:一种草本植物,肉桂。

在古代,人们相信在重阳节穿山茱萸可以避免灾难和战胜邪恶的灵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当假期来临的时候,我更想念我的亲人。

就我所能想象的,我家乡的亲戚们今天都爬得很高。

我是唯一一个在到处插入山茱萸时失踪的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九记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述了流浪儿童的乡愁和情感。

在这首诗的开头,他紧紧地切入主题,写下了在异国他乡孤独凄凉的生活。

因此,他总是珍惜自己的家乡,为他人着想。

当他遇到一个好的节日时,他会错过更多。

然后,这首诗跳了起来,写了下来。

根据重阳节的习俗,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爬山时也在想着自己。

诗意的跳跃反复,含蓄而深刻,既简单又自然,又曲折。

其中,“每逢节日都要三思而后行”是几千年来的一句名言。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这首诗是为在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

王伟住在华山以东的浦州,所以他被称为“追忆山东兄弟”。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是在长安成名。

虽然繁华的京城对当时渴望成为官员的年轻学者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年轻的流浪者来说,它毕竟是一片没有亲人的“异国他乡”;在茫茫人海中,越来越多的人孤零零地游荡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古诗意思

古诗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

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

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6]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

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详细解释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自述自己独自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作为外地人,身处他乡,心中充满孤独感和异乡人的落寞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重要的节日时(此处特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种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格外强烈,比平时更加深沉浓厚。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想象远方的家中兄弟们此时正在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以此来祈福避邪。

“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那个传统节日里,人们有佩戴茱萸以示吉祥的习俗。

诗人想到兄弟们头上都插满了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一人,这突显出他对家庭团聚、共同庆祝节日场景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参与其中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在重阳佳节之际对远方亲人深切而真挚的思念,以及由于身在异乡而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的孤寂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意思】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古诗全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赏析】
王维少年时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王维 的诗作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 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词语 解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
1/6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 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 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 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 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 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 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 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 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又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 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 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 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 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
2/6


警处。

杜甫 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 乎更不着力。


3/6


4/6


5/6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