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译文和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1: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⑵忆:想念。
⑷异乡:他乡、外乡。
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拓展知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 ,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Y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赏析: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
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
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9月9日忆山兄弟古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诗意: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日重阳。
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英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详细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解释】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对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该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而后两句则通过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诗人用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则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曲折有致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又展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共鸣力。
诗词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楷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 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 作客,每逢节日加倍 思念远方的亲人。遥 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 远时,头上插满茱萸
只少我一人。 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是一首思乡诗 ,此诗写出了游乡异土生活的孤独 凄然,因而诗人时时 怀乡思人,遇到佳节 良辰,思念更甚。而 后诗笔一跃,转写远
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 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思念自己。全 诗诗意反复跳跃,含 蓄深沉,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是不
可多得的佳作。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
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意思解释如下: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七言绝句。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赏析9月9日王伟纪念山东兄弟的原文赏析与翻译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我是一个独自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每逢节日我都想念我的亲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月9日王伟纪念山东兄弟记、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外国土地:外国土地。
做一个陌生人:在另一个国家做客。
3、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山茱萸:一种草本植物,肉桂。
在古代,人们相信在重阳节穿山茱萸可以避免灾难和战胜邪恶的灵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当假期来临的时候,我更想念我的亲人。
就我所能想象的,我家乡的亲戚们今天都爬得很高。
我是唯一一个在到处插入山茱萸时失踪的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九记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述了流浪儿童的乡愁和情感。
在这首诗的开头,他紧紧地切入主题,写下了在异国他乡孤独凄凉的生活。
因此,他总是珍惜自己的家乡,为他人着想。
当他遇到一个好的节日时,他会错过更多。
然后,这首诗跳了起来,写了下来。
根据重阳节的习俗,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爬山时也在想着自己。
诗意的跳跃反复,含蓄而深刻,既简单又自然,又曲折。
其中,“每逢节日都要三思而后行”是几千年来的一句名言。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这首诗是为在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的。
王伟住在华山以东的浦州,所以他被称为“追忆山东兄弟”。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是在长安成名。
虽然繁华的京城对当时渴望成为官员的年轻学者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年轻的流浪者来说,它毕竟是一片没有亲人的“异国他乡”;在茫茫人海中,越来越多的人孤零零地游荡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古诗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
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
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6]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
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原文及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节时,独自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而作。
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独”、“异”二字,刻画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陌生感,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用“每逢”、“倍”二字,强调了在节日这个特殊时刻,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厚。
这句诗简洁明了,深入人心,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
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赏景,佩戴茱萸的情景,但在这个欢乐的场面中,却缺少了诗人自己。
这种对比手法,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它不仅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也道出了许多人离乡背井、思念亲人的心声,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共鸣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的意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详细解释为: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自述自己独自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作为外地人,身处他乡,心中充满孤独感和异乡人的落寞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重要的节日时(此处特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种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格外强烈,比平时更加深沉浓厚。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想象远方的家中兄弟们此时正在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以此来祈福避邪。
“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那个传统节日里,人们有佩戴茱萸以示吉祥的习俗。
诗人想到兄弟们头上都插满了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一人,这突显出他对家庭团聚、共同庆祝节日场景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参与其中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在重阳佳节之际对远方亲人深切而真挚的思念,以及由于身在异乡而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的孤寂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意思
【意思】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古诗全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赏析】
王维少年时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是王维 的诗作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 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词语 解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 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 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 》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
1/6
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 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 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 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 首先来自它的朴质、 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 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 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 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 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 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 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 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 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 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 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 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 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 所以“每逢佳节倍 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 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 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登高时佩带茱萸囊, 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 又名越椒, 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 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 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 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 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 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 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 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 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
2/6
警处。
杜甫 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 乎更不着力。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