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合集下载

8.1宏观计量模型的设定理论

8.1宏观计量模型的设定理论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书中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称为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它是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一类。

所以在阅读本书时,注意“宏观经济模型”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

§8.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与它的建模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一样,是在西方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传播与发展。

我国的许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迅速建立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成功的教训,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关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

所谓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就是指导建模的理论。

一些失败的模型之所以失败,就是把建模当成简单的模仿,模仿国外已有的模型,利用自己的数据,似乎就建立了自己的模型。

在本节中将对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指导理论进行讨论,提供给读者的并不是成熟的理论体系,只是讨论中的一些见解。

一、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宏观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的一类模型的总称,它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

⒈按建模方法分类按照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方法,可以将模型分为以下几类:⑴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是一类最广泛的宏观经济模型,或者说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模型,绝大部分属于计量经济学模型。

因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了宏观经济的行为理论和运行规律,揭示了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所以它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由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高度灵活性,所以可以用以建立各类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型,下面将要介绍的用其它分类方法划分的分类模型,都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作为建模方法,这是其它建模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宏观经济模型对比估计分析.docx

宏观经济模型对比估计分析.docx

宏观经济模型对比估计分析一、前言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式是相对于单方程计量经济学而言,它以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各部分、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系统的数量特征为目的,用于经济系统的预测、分析和评价。

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用单一方程描述某一经济变量与影响该变量变化的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但对于经济现象复杂,诸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情况下,单一方程就不再适用了。

本文以联立方程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对3方程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试图对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二、模型简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方法分为两大类:单方程估计方法和系统估计方法。

单方程估计方法是指每次只估计模型系统中的一个方程,依次逐个估计;系统估计方法是指同时对全部进行估计,同时得到所有方程的参数估计量。

显然,系统估计法要优于单方程估计法。

单方程估计方法以最小二乘法为原理的估计方法有间接最小二乘法(I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工具变量法(IV),又称为经典方法;系统估计方法主要包括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和完全信息最大似然法(FIML)。

本文建立一个包含3个方程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借助IV、ILS、2SLS和3SLS进行估计。

模型包含3个内生变量,即国内生产总值Y,居民消费总额C和投资总额I;3个先决变量,即政F消费G,前期居民消费总额Ct-1和常数项。

容易判断,消费方程是恰好识别的,投资方程是过度识别的,因此模型总体是可以识别的。

对于恰好识别的方程而言,IV、ILS和2SLS这三种估计方法是等价的。

样本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样本期为1978~20XX年。

三、模型结果估计(一)对消费方程的估计。

首先用狭义工具变量法估计消费方程。

选择消费方程中未包含的先决变量G作为内生解释变量Y的工具变量,得到结构参数的工具变量法估计量,结果如表1的IV列表,从表中可以看到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不存在异方差。

用间接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方程。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近年来,宏观经济计量模型(MACRO)备受关注并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学领域。

这种模型以一系列经济变量作为基础,在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量分析工具。

本文将探讨MACRO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旨在对该领域有所了解的读者提供分享和探究的空间。

一、MACRO模型的构建MACRO模型的构建需要各种数据和经济理论的结合,因此,将此模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构建。

1.理论框架:MACRO模型的建立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需建立一个系统的模型框架。

该框架可视为一个复杂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概念和假设,如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物价总水平按一定速度变化,投资等因素改变经济增长等。

2.数据序列:MACRO模型还需要可靠的经济数据,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支出组合、物价指数及其对应变量。

在此阶段,需要为这些数据序列进行预处理。

3.参数估计:对于MACRO模型的建立,需要利用历史性的数据周期来估算模型中的参数,以及辨别最为合适的模型类型。

例如,基于有比较性的时间序列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VAR模型等方法来进行参数估计,捕捉经济增长的趋势和规律。

4.模型评估:MACRO模型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经济预测和有效预测的决策制定。

为此,模型应用过程中的拟合程度和预测准确性就成为了评估MACRO模型的主要指标。

二、MACRO模型的应用MACRO模型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国家宏观调控、产业规划等,也被广泛运用于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和碳排放市场等领域。

1.宏观调控:MACRO模型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预测短期和长期社会经济状态,驱动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投资分析:MACRO模型能够提供经济变量和相应性的数值,对于投资分析、产业分析以及企业战略制定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3.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MACRO模型能够预测市场风险,识别市场所在的制度或自然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风险并规避风险。

macro- model(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解说)PPT教学课件

macro- model(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解说)PPT教学课件

P P e( 1 u )F ( 1 Y,z) L
uU1N1Y
L
L
L
Y f ( M , G,T) P
2020/12/09
, ,
14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政策涵义
• 通过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 增加,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 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任务。
• 宏观经济研究围绕着国民收入的决定展 开。国民收入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 量,它受一系列内生变量(比如消费、 投资、进口等等)和外生变量(如政府 支出、名义货币供应量等)的影响。
不同的假设。不同的经济理论可以有共 同的前提,但一定有不同的假设。经济 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学得以存在 的理由和意义所在。
2020/12/09
3
• 假说得到一定验证后便形成某种有影响 的理论,理论会被进一步用来解释或预 测更多的经济现象,解释和预见到的现 象越多,理论就越成功,影响力会越大, 也就越可能被人们(包括政策和制度设 计者)所运用或采纳,经济学在这一过 程中不断地演进壮大。
•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以产出作为前定变量, 劳动力人口作为外生变量,就业人口作为内 生变量。
2020/12/09
10
AS-AD模型
• 将政府支出、货币供应量、劳动力人口 作为外生变量,将价格水平、产出、消 费、进口、投资、利率、货币需求、失 业率、名义工资作为内生变量,将产品 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结合在一 起,建立起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 AS-AD模型。
入——支出模型 。该模型由三个方程组
成,包含三个内生变量(Y,C,M)和
三个外生变量。
Y CI GXM CabY MmY
2020/12/09
7
货币市场均衡(LM模型)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简介

(2)模型导向——需求导向
在需求不足旳环境下,刺激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旳主要力量,也 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旳主要目旳。
从总体构造上讲,需求模块(涉及消费、投资、出口等)成为最主 要旳模块,解释变量主要是从需求方面来选择旳。
投资:由需求方——产出旳
增长决定,加速模型是主要
旳理论模型
就业
需求制约生产
出口:由需求方——国际 市场决定。

模型规模适中,是研究与应用较多旳一类模型。


中长久模型:以以年度数据为样本,主要
用于政策模拟与评价。
模型规模较小,部门划分较粗。
模型中旳方程注重对中长久经济行为旳描述
而不追求高拟合优度。
6.1 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分类
➢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相当广泛旳一类模型旳总称,可按不同措施将其分类。
按模型研究对象旳范围分 类




消费:由需求方——个体和 集团消费者
收入及其分配
6.2.2 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旳原因
(3)模型导向——供给导向
在供给不足旳环境下,扩大供给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旳主要力量,也 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旳主要目旳。
从总体构造上讲,生产模块(涉及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服务旳生 产等)成为最主要旳模块,解释变量主要是从投入方面来选择旳。
独立和完整旳宏观经济系统,描述其经济
运营机制和运营规律。

是一类被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旳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国家(地域)间模型:主要用于研究

国家(地域)之间旳经济联络以及研究 国际经济活动旳发展对经济稳定性旳影响。
它以商品旳进出口和资本旳流入流出为纽带,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四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四

计量经济学简答题四第一章绪论(一)基本知识类题型1—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1—2.简述当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动向。

1—3.计量经济学方法与一般经济数学方法有什么区别?1—4.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结合?试述三者之关系。

1-5.为什么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它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1—6.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经济关系有哪两个基本特征?1-7.试结合一个具体经济问题说明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步骤。

1—8.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9.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有哪些应用领域?各自的原理是什么?1-10.试分别举出五个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并说明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有和异同?1-11.试解释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12.模型的检验包括几个方面?其具体含义是什么?1—13.常用的样本数据有哪些?1—14.计量经济模型中为何要包括随机误差项?简述随机误差项形成的原因。

1-15.估计量和估计值有何区别?哪些类型的关系式不存在估计问题?1-16.经济数据在计量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1—20.模型参数对模型有什么意义?习题参考第一章绪论1—1.答: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是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1-2.答:计量经济学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以来无论在技术方法还是在应用方面发展都十分迅速尤其是经过5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60年代的扩张阶段使其在经济学科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在西方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有权威的一部分;②从1969~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XX位获奖者中有XX位是与研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有关;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M-F模型)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M-F模型)

P
LRAS
SRAS0
AD0 AD1
O
AS,AD
图8-1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扩张
8.2 中长期时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力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力
货币政策:价格水平上涨、总产出水平不变; 财政政策:价格水平及总产出水平均不会产生影响。
蒙代尔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 The Impossible Trinity ) /克鲁格曼三角/永恒的三角(The eternal triangle )
➢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32年出 生于加拿大。先后出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 亚大学讲座教授,担任多个国际机构及组织 的顾问。199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发布 的授奖公告指出的重要贡献包括“奠定了开 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最 优货币区理论”。“欧元之父”
蒙代尔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 The Impossible Trinity ) 对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的预测
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泰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
为了吸引外资以及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水平,泰国政府于20世 纪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但是泰国实施资本项目开 放的条件远未成熟。 1996年泰铢的存贷款利率平均为15%,超过国际 市场水平的2倍,极易受到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通货膨胀率较高, 危机爆发前已达到7%;外汇储备水平偏低,只有380亿美元,而外债 规模已高达到1060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严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薄 弱,无法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M-F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开放的、资金完全流动的小型国 家,用于分析短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力,被称为开放经 济下进行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workhorse),主要假定:

8.-两期宏观模型--宏观经济学--上财课件

8.-两期宏观模型--宏观经济学--上财课件

8-7
等式 8.5
消费者一生总的财宝: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8
等式 8.6
一生的预算约束可简化为: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53
图 8.16 李嘉图等价与信贷市场出清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54
现收现付的社保制度
• 在每一期,当前工作人群为退休人群支付社 保。
• 假设每一期都有两代人,老人和年轻人。 • 年轻人支付社保,老年人获得社保。
8-51
等式 8.26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52
图 8.15 李嘉图等价:当前税率降低对 借者的影响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41
等式 8.17
政府当期预算约束: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42
等式 8.18
政府下一期的预算约束:
Copyright © 2023 Pearson Addison-Wesley. All rights reserved.
8-22
图 8.7 将来收入的增加

宏观计量模型与政策分析

宏观计量模型与政策分析

宏观计量模型与政策分析宏观计量模型是一个经济学的学科,它描述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变化的影响。

这个模型涉及了许多经济变量、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决策、市场结构和环境等因素,是一种可以预测经济状况和分析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的工具。

宏观计量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它来确定政策方向,制定决策。

例如,如果政府想要提高经济增长,它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发现经济成长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同样地,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模型来分析市场环境和市场变化,并据此制定战略,以增强竞争力。

宏观计量模型包括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是所有购买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总和,而总供给是所有生产者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这些因素通常都是市场的关键变量,影响着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除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宏观计量模型涉及了很多其他的经济变量,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者行为、投资行为等。

这些变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体系的不同方面,如通货膨胀的起因、失业率的动态等。

宏观计量模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包括灵敏度测试、传导机制分析和模拟、实证分析等。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模拟,它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决策的结果。

政府通常利用这个方法来评估不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政策方案。

尽管宏观计量模型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这个模型往往是基于历史数据建立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经济变化和政策变化可能会出现预测偏差。

此外,在模型中不包含一些非经济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战争,这些因素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却无法通过经济变量来预测。

总之,宏观计量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用于预测和分析经济和政策的变化,从而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最优的政策和战略。

尽管其局限性存在,但是它的优点使得它在政策制定和经济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内容提要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行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可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章主要讨论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并对中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综述。

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

首先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可以按建模方法分类,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优化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按建模目的分类,分为预测模型、决策模型、专门模型;可以建模范围分类,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国家间模型等;可以按时间长度分类,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等。

其次讨论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问题,包括基本设定理论与模型设定方法,前者涉及到从经济理论的提出,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从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两类建模方法。

再次,从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经济核算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主要因素。

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分解性程度的决定以及建模的工作程序。

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对中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综述。

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建立模型的经济理论、模型的规模、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后,着重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小型宏观模型——Klein战争间模型与一个中型模型——Klein-Goldberger模型。

对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讲述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并以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宏观计量模型为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主要模块的设立以及主要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

二、习题8-1.解释下列概念: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2)外生性程度3)分解性程度4)SNA核算体系5)MPS核算体系6)需求导向7)供给导向8)混合导向8-2.简述在本书中“宏观经济模型”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别;与其他类型的宏观经济模型相比,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特点是什么?8-3.简述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本文中,我们首先选取了四部门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根据现实的经济情况,构造出了一个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了识别。

接下来,我们从2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筛选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出的参数进行了四步的检验。

最后,我们得出了这个方程,并对这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1、模型的构建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Y(t)=C(t)+I(t)+G(t)+NX(t)t=1978,1979…25,26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 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

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 决定。

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C(t)=a()+a(1)Y(t)+u(1)(t),t=1978,1979…25,26I(t)=b()+b(1)Y(t)+u(2)(t),t=1978,1979…25,26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C(t)=a()+a(1)Y(t)+u(1)(t)I(t)=b()+b(1)Y(t)+u(2)(t)Y(t)=C(t)+I(t)+G(t)+NX(t)t=1978,1979…25,262、模型的识别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C(t)=a()+a(1)Y(t)+u(1)(t)I(t)=b()+b(1)Y(t)+u(2)(t)Y(t)=C(t)+I(t)+G(t)+NX(t)t=1978,1979…25,26结构参数矩阵为:1–a(1)-a()1–b(1)-b()-1-11-1-1此时,g=3,k=3。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研究者们发展了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几种主要量化分析方法和模型,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传统1.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是一种利用微观基础建模方法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模型。

它将经济系统理解为一个相互作用的代理人个体组成的总体,通过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DSGE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微观经济基础,并允许对多种政策冲击和市场扰动进行模拟和分析。

1.2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模型强调价格和工资的粘性,认为这是决定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关键因素。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是市场失灵的分析,通过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3 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大规模计量经济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规律构建的模型,通过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模型通常包括了大量的经济变量和参数,能够对多个经济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预测。

然而,该模型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并且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

二、新兴2.1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模型,通过考察变量之间的自回归关系,推断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冲击传递机制。

该模型能够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帮助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和经济冲击的传导途径。

2.2 反事实分析方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反事实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用于评估不同政策措施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通过构建合理的对照组和对照实验,可以预测在不同政策选择下的经济结果。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并评估政策调整的潜在效果。

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

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

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

如下图的E 点。

相应E 点的坐标(**,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i Y )。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1-= 消去i 即可得Y d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1-=则*Y =]1[])1(1[100P M h d G I C d t c h k S +++⨯--+ 类似通过方程)1(1)1(100t c di t c G I C Y -----++=、i kh P M k Y S +=1,消掉Y , 则]1)1(1[])1(1[100*P M k t c G I C k h t c d i S---++⨯+--= 这样的结果比较复杂,不过其实只要将所有字母都换成具体的数字,只是简单的运算而已。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8章乘数模型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8章乘数模型
战时的国防支出增加;战时轰炸对工厂和发 电厂的破坏;由于欧洲严重衰退引起的净出 口的减少;发明创造的急剧增加和劳动生产 率的快速提高。
可编辑ppt
2
第八章 乘数模型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另 一方面则是因为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 财富和收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3600
计划 投资 (I)
200
政府 总的计划 导致的
开支 支出
经济变
(G) (C+I+G) 动趋势
200 4000
收缩
3900 300 3600 3400 200 200 3800
收缩
3600 300 3300 3200 200 200 3600
均衡
3300 300 3000 3000 200 200 3400
可编辑ppt
6
储蓄和投资对产出的决定作用
(a)消费函数
C
消 费
B 500
Qp
C
45 0 0
500 国内生产总值
可编辑ppt
我们一开始将 图形简化,不 包括税收、未 分配的公司利 润、外贸、折 旧和政府财政 政策等因素。 目前,我们假 定收入是可支 配收入,它等 于GDP。
7
S
+ 储 蓄
0
-
(b)储蓄函数
9
图8.2 国民产出的均衡水平由储蓄和投资曲
线的交点决定
Qp
+
储 蓄
I



S
均衡点 E
A
I
B
0
M
GDP
S

宏观经济学模型总结

宏观经济学模型总结

宏观经济学模型总结宏观经济学模型是用来描述和分析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工具,通过对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来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模型有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以下是对这些模型的详细总结:1.凯恩斯主义模型: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和理论建立的。

该模型认为,总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起着关键作用。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有效需求”,即总支出等于总产出。

该模型着重分析储蓄、投资、消费、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最大化就业。

2.新古典主义模型:新古典主义模型是基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建立的。

该模型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供求关系,即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动力的供应和需求决定价格。

该模型着重分析劳动力供给、资本投资、产出和价格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古典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降低税收和扩大市场开放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福利。

3.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对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认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存在摩擦和不完全信息,因此市场机制可能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资源有效配置。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价格粘性和不完全竞争。

该模型着重分析工资和价格粘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短期经济波动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政策推导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整总需求,以实现经济稳定和最大化就业。

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模型注重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新古典主义模型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将价格粘性和不完全竞争考虑进去。

这些模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下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宏观经济学三个基本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个基本模型

1-b (1 - t) IS曲线的斜率= -—————— d
⑵三部门经济
其中: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的利率为ro,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yo,这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即在产品市场上有I=S,在货币市场上有L=M。
当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正好是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时,两个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但如果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不是这一交点时,两个市场就无法同时达到均衡。换句话说,就是除了IS 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组合外,所有不在这个交点上的组合都是失衡点。
均衡模型: L=m L=L1(y)+L2(r)=k y – h r m=M/P =m1+ m2
㈡LM曲线
01
04
02
03
均衡利率:
m+hr y = —————— k
LM曲线的特征:dy/dr>0
货币市场均衡下,随着利息率的上升国民收入将 不断增加,即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解释:r ↑ L2 ↓ L1↑ ye↑
01
r ↓ L2 ↑ L1↓ ye ↓
02
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0或与横轴平行在此区域,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中间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正的区域。在此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都有效。 古典区域:LM曲线上斜率为无穷大的区域。在此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另外,在此区域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人们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所以被称作古典区域。
AD-AS模型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时所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总需求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 即 AD=C+I+G+(X—M) 而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P与国民收入Y之间的依存关系 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图形就是总需求曲线。

82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综述

82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综述

§8.2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综述一、西方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⒈概况从1939年Tinbergen(丁伯根)建立的美国商业循环模型开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很重视国家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大部分实际工作开始于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

模型的规模逐渐增大,50年代初,最大的宏观经济年度模型只有20个方程,而目前最大的季度模型达到数千个方程的规模。

如果把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分成大、中、小三类,那末,随机方程数目小于10的模型为小型,随机方程数目在10和100之间为中型模型,而大型模型包含100以上的随机方程。

在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赖以建立的经济理论主要有二种:一是Keynesians学派。

认为对于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只有对部门分类、收入分类和支出分类进行详尽描述,才能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

于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收入—支出结构作为模型的基本结构,二是模型规模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三是模型总体上以需求开始、供给居中、供需平衡结束,以此三部分形成模型的核心。

另一学派是货币学派。

主张绕过经济系统的详细结构,只强调金融变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忽略收入与支出的分类细目。

这样就趋向于建立一些小规模的总量模型。

目前所见到的大部分模型,是在早期凯恩斯主义统治大多数经济学家思想的年代构造的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基本上维持基本的收入-支出结构。

但是并不象经济学家那样总是突出理论上的分歧点,模型研制者却是尽可能地兼收并蓄,在后来的模型中,都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货币金融部分。

西方国家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共同特点包括以需求为导向,体现分散决策的原则,依据SNA核算体系等。

其中的道理已经在第一节中说明了。

尽管主要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但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历史占有最重要地位的还是美国学者建立的美国模型。

2.美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1939年Tinbergen建立的美国商业循环模型,是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章开放经济与IS-LM-BP模型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八章开放经济与IS-LM-BP模型
❖ 从凯恩斯主义的视角看,宁可出口不赚钱,也要用 政府干预的手段推高出口,以实现本国产出增长的 乘数效应。
❖ 倾销争议的实质: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实现
❖ 反倾销应对:
❖ 倾销问题日渐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点,因 此,当遭遇反倾销投诉或裁处时,应该积极 应诉,以免在缺席情况下遭遇确定的裁处。
❖ 同时,也因倾销问题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世 界经济趋于衰退时期,围绕着倾销的争端容 易对世界经济的分工格局造成严重的负面冲 击,世界各国主张进行系统性的有组织的调 节,如强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等。
❖ (二)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汇率变化因某些原 因而被限制在较小范围内。
❖ 一战前后流行的金本位制、二战结束到20世纪1970年代初 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香港地区在1980年代的联系汇率制度等 ,都是不同形态的固定汇率制度。
❖ 浮动汇率制: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决定,它可进 一步细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自由浮动汇 率制是指一国政府既不规定官定汇率,也不设定汇率波动的 范围限制,即货币当局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完 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汇率。而管理浮动汇率制则是 指政府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采取一定程度的政策干预,以避 免汇率剧烈波动,为本国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 和货币环境。
萄牙专门生产酒,并假设按一比一的比率交易,那 么,两国整体产量是2.20单位呢绒,2.125单位酒; 分配格局是英国得到1.075单位呢绒,1.125单位酒 ,葡萄牙得到1.125单位呢绒,1单位酒。显然,参 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对两国都带来了利益的增进。
❖ 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要能够发挥作用, 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说,汇率不能受到政府的管 制等人为扭曲。

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eviews实证论文

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eviews实证论文

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eviews实证论文班级:会计0901 学号:20091720125 姓名:许艺瀚【摘要】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文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总额的联立方程,并对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并分析。

【关键词】联立方程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总额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构建】首先描写包含三个内生变量,即国内生产总值Y,居民消费总额C和投资总额I;3个先决变量,即政府消费G,前期居民消费总额Ct-1和常数项。

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完备的结构式模型如下:C t=a0+a1Y t+a2C t-1+μ1tI t=β0+β1Y t+μ2tY t=I t+C t+G t ,t=1978,1979,…,2002易判断,消费方程是恰好识别的方程,投资方程是过渡是别的方程,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对模型进行估计。

有以下数据。

(1)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方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式方程,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5/25/11 Time: 19:22Sample (adjusted): 1979 2009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after adjustments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87.15681 68.69478 1.268755 0.2150C01(-1) 0.927200 0.137270 6.754560 0.0000G 0.898030 0.499515 1.797802 0.0830 R-squared 0.996165 Mean dependent var 3869.540Adjusted R-squared 0.995891 S.D. dependent var 4383.683S.E. of regression 280.995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20632Sum squared resid 2210830. Schwarz criterion 14.34509Log likelihood -217.1979 F-statistic 3636.668Durbin-Watson stat 0.707811 Prob(F-statistic) 0.000000得到Ŷt=87.15681+0.927200C t-1+0.898030G t据此计算Ŷ,替换结构方程中的Yt,再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变换了的结构式方程Dependent Variable: C01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5/25/11 Time: 19:24Sample (adjusted): 1979 2009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after adjustments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125.2910 60.16079 -2.082603 0.0465YF 1.635985 0.361948 4.519941 0.0001C01(-1) -0.791635 0.424566 -1.864573 0.0728R-squared 0.998239 Mean dependent var 3670.504Adjusted R-squared 0.998114 S.D. dependent var 4209.922S.E. of regression 182.8467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34694Sum squared resid 936121.9 Schwarz criterion 13.48571Log likelihood -203.8776 F-statistic 7937.790Durbin-Watson stat 1.168426 Prob(F-statistic) 0.000000 得到消费方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为â0=-125.2910â1=1.635985â2=-0.791635比较上述消费方程的3种估计结果,证明这3种方法对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是等价的。

1、某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有3个方程、3个内生变量、3个外生变量

1、某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有3个方程、3个内生变量、3个外生变量

第八章 联立方程的识别和估计一、习题(一)简答题1.内生变量;2.外生变量;3.前定变量;4.(1)行为方程;(2)技术方程;(3)制度方程;(4)恒等式;5.(1)联立方程系统的结构型; (2)联立方程组的简化型;(二)计算题1.某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有3个方程、3个内生变量(,,)y y y 123、3个外生变量(,,)x x x 123和样本观测值始终为1的虚变量C ,样本容量为n 。

其中第二个方程为 y x y x 201123332=++++ααααμ⑴ 能否采用OLS 方法估计该结构方程?为什么?⑵ 该方程是否可以识别?2.下列为一完备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tt t t t t t tt t t G I C Y Y I C Y C ++=++=+++=-21011210μββμααα其中C 为居民消费总额、I 为投资总额、Y 为国内生产总值、t G 为政府消费总额,样本取自1978—2000年。

⑴ 说明:对于消费方程,用IV 、ILS 、2SLS 方法分别估计,参数估计结果是等价的。

⑵ 说明:对于投资方程,能否用IV 、ILS 方法估计?为什么?⑶ 对于该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如果采用2SLS 估计指出其优缺点。

⑷ 如果该模型的每个结构方程的随机项具有同方差性和序列不相关性,而不同结构方程的随机项之间具有同期相关性。

写出它们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3.投资函数模型t t t t Y Y I μβββ+++=-1210为一完备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中的一个方程,模型系统包含的内生变量为C (居民消费总额)、I (投资总额)和Y (国内生产总值),先决变量为t G (政府消费)、1-t C 和1-t Y 。

样本容量为n 。

⑴ 可否用狭义的工具变量法估计该方程?为什么?⑵ 如果采用2SLS 估计该方程,分别写出2SLS 估计量和将它作为一种工具变量方法的估计量的矩阵表达式;⑶ 如果采用GMM 方法估计该投资函数模型,写出一组等于0的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第八章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一、内容提要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行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可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章主要讨论了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并对中西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了综述。

本章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理论。

首先是宏观经济模型的分类,可以按建模方法分类,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优化模型、经济控制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可以按建模目的分类,分为预测模型、决策模型、专门模型;可以建模范围分类,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国家间模型等;可以按时间长度分类,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等。

其次讨论传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问题,包括基本设定理论与模型设定方法,前者涉及到从经济理论的提出,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等方面的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从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一般到简单的两类建模方法。

再次,从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经济核算体系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主要因素。

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外生性程度的决定、分解性程度的决定以及建模的工作程序。

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是对中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综述。

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型的发展历程、建立模型的经济理论、模型的规模、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后,着重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小型宏观模型——Klein战争间模型与一个中型模型——Klein-Goldberger模型。

对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讲述了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并以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宏观计量模型为例,描述了模型的总体结构、主要模块的设立以及主要方程的建立及其特征。

二、习题8-1.解释下列概念: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2)外生性程度3)分解性程度4)SNA核算体系5)MPS核算体系6)需求导向7)供给导向8)混合导向8-2.简述在本书中“宏观经济模型”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别;与其他类型的宏观经济模型相比,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特点是什么?8-3.简述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决策方式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的影响。

8-4.简述国民经济系统与模型之间的关系。

8-5.什么是模型的导向?模型导向是由什么决定的?模型导向有哪些类型?这些导向在模型中如何体现?8-6.简述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理论依据。

8-7.简述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结构功能。

为什么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必须具备一定的分解性程度?模型的分解程度重要受哪些因素影响?8-8.什么是模型的外生程度?确定模型的外生程度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8-9.根据Klein-Goldberger模型的方程体系画出模型的总体结构框图,并说明为该模型在总体结构方面的特点。

8-10.试设计一个简单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总体结构框图。

8-11.试指出在目前建立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时,下列内生变量应该由哪些变量来解释?简单说明理由,并拟订关于每个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的正负号:(1)轻工业增加值(2)居民消费总额(3)衣着类商品价格指数(4)货币发行量(5)农业生产资料进口额(6)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额(7)出口总额(8)工业固定资产原值(9)职工工资总额(10)全社会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2.以下列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为内生变量,设计一个中国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总体结构框图,建立一个包含8个方程的完备的理论模型(不需要估计),并保证模型具有可识别性。

内生变量为:⑴国内生产总值⑵财政收入⑶居民收入⑷企业收入⑸最终消费总额⑹资本形成总额⑺全社会固定资产原值⑻全社会就业人数三、习题参考答案8-1.1)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它是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一类。

2)外生性程度:所谓外生性程度,简单说就是模型中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数目之间的比例。

3)分解性程度:所谓分解性程度,简单说就是模型中的总量分解水平。

4)SNA核算体系:指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包括若干张基本核算平衡表与若干类帐户。

5)MPS核算体系:指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主要包括若干张基本核算平衡表。

6)需求导向:指模型的设定以需求为驱动力。

7)供给导向:指模型的设定以供给为驱动力。

8)混合导向:指模型的设定以需求与供给为双向驱动力。

8-2.答:宏观经济模型是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它是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一类。

这是一类最广泛的宏观经济模型,或者说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模型,绝大部分属于计量经济学模型。

因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揭示了宏观经济的行为理论和运行规律,揭示了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所以它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由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高度灵活性,所以可以用以建立各类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型,这是其他建模方法不能比拟的。

8-3.答:1.宏观经济环境对模型设定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宏观经济总体上讲是处于需求导向还是供给导向,通俗讲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不足。

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下,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刺激需求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描述这种宏观经济环境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从总体结构上讲,需求模块,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成为第一的和最重要的模块;从模型的个体结构上讲,主要方程的解释变量都是从需求方面来解释。

在供给不足的环境下,供给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刺激生产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描述这种宏观经济环境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从总体结构上讲,生产模块,包括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服务的生产,成为第一的和最重要的模块;从模型的个体结构上讲,主要方程的解释变量都是从投入方面来选择。

绝对的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对许多宏观经济模型并不适用,于是出现了供需双约束的情况,尤其在个体模型的设定时需要从供需双方选择解释变量。

2.宏观经济决策方式对模型设定的影响宏观经济决策方式主要分为以集中决策为主和以分散决策为主两类。

前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体现,后者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反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是由市场配置的,关于资源配置的决策是分散的。

而分散决策的决策目标是效益最大化,决策的导向是需求,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这种决策方式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总体结构和个体结构都将产生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是由计划配置的,关于配置资源的决策是集中的。

这些也将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总体结构和个体结构中得到反映。

同样,绝对的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不多见,无非是以哪一种决策为主的问题。

所以在许多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了两种决策方式共存的情况,尤其在不同的个体模型的设定时需要分析各自的决策方式。

3.经济核算体系对模型设定的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在一定的核算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指标体系组成的核算体系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状态,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数据来源,是设定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重要依据。

核算体系的结构直接影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总体结构和个体结构。

一个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只能以一种核算体系为参考系来设计,当然可以包括另一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的计算。

核算体系对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影响在于指标体系以及主要指标的核算方法。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设置必须与指标体系中的主要指标相一致;模型中模块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必须与核算体系中指标的核算方式相一致。

8-4.国民经济系统包括了生产、流通、分配各环节,宏观经济模型就是要对各环节的行为方式做出定量描述,因此国民经济系统与模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现实与理论抽象的关系,可以一一对应起来。

8-5.模型导向主要指模型设定时是以“谁”为驱动力,如果按西国家的多数宏观模型的设定看,多数都以Keynes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是需求导向型的。

而是中早期的宏观模型,主要以生产函数的估计为GDP的主要形成方式,因此基本为要素驱动型的。

模型导向主要以现实的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还与数据有采集、理论的设定等因素有关。

模型导向主要有需求导向、供给导向以及混合导向三种类型。

这些导向在模型中的体现以形成GDP的具体方程为其表现。

一般地,如果是从需求方形成GDP方程,则为需求导向型,如果以生产方形成GDP,则为供给导向型。

8-6.答: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基础性工作是由美国考尔斯经济研究委员会完成的。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和个体结构,即模型是建立在已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假设的基础上的;2)引进概率论思想作为模型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选择随机联立线性方程组作为模型的一般形式;3)模型的识别、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是主要的技术问题;4)以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作为检验模型的主要标准。

8-7.答: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在宏观总量水平上、用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反映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经济系统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选择合适的总量分解水平是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把它称为模型分解性程度。

具有较高的分解程度的模型具有以下优点: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存在的结构现象,在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结构功能。

2)方程能较好的反映经济行为。

3)模型的样本期模拟经度和样本期外的预期经度都较高。

4)可以使偏差多样化和分散化。

较高的分解性程度又带来一些问题。

一是数据收集和调整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二是模型包含了更多的方程,会带来更大的方程设定误差。

因此在实际建立模型时关键时找到一种平衡,选择合适的模型分解性程度。

模型分解性程度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1)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

宏观经济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又由更细的部分组成,它们各自在宏观总量中的地位称为结构。

2)建模目的的影响。

用于预测的模型,必须具有较好的结构功能,才能适应结构变化情况下预测的需要,因此具有较高的分解性程度。

用于进行政策评价的模型,尤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对不同政策方案的宏观经济结果进行比较,不需要过高的分解性。

对于某些专门模型,局部分解性程度高些,其他部分趋于总量化。

3)模型规模的限制。

分解性程度越高,模型规模越大。

而模型规模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样本数据的搜集问题,模型研制时间和经费问题等。

8-8.答:所谓外生性程度,简单说就是模型中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数目之间的比例。

选择合适的外生性程度,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设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