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经典实验介绍

合集下载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实验被用来探究孩子们的认知和行为。

这些实验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参与,从而揭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反应。

其中一些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是皮亚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按钮,以得到一种奖励。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

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巴德利的婴儿镜像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婴儿被置于一个镜子前,并观察他们对自己的反应。

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意识。

这个实验揭示了婴儿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洛特夏尔的假象实验也是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给予一个假象任务,例如告诉他们一只玩具是一个“水瓶”,而不是一个“杯子”。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能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语言和符号认知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探究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些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奥秘,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反应,还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启示。

通过不断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幼儿心理守恒实验报告(3篇)

幼儿心理守恒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守恒概念的建立是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守恒是指物体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发生变化时,其内在属性(如数量、体积、重量等)保持不变。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幼儿对守恒概念的认知发展,以及影响幼儿守恒认知的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幼儿对守恒概念的认知水平。

2. 分析影响幼儿守恒认知的因素。

3. 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20名幼儿,共60名,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相同体积的红色和蓝色液体、透明玻璃杯、相同数量的红色和蓝色小珠子、实验指导手册。

3. 实验步骤:1. 向幼儿介绍实验目的和过程,确保幼儿理解实验要求。

2. 实验者将相同体积的红色和蓝色液体分别倒入两个透明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并确认液体体积相同。

3. 实验者将红色液体中的部分倒入蓝色液体中,让幼儿观察并判断此时两个玻璃杯中的液体体积是否相同。

4. 实验者将红色和蓝色小珠子分别放入两个透明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并判断两个玻璃杯中的小珠子数量是否相同。

5. 实验者改变红色和蓝色液体的形状,让幼儿观察并判断此时两个玻璃杯中的液体体积是否相同。

6. 实验者改变红色和蓝色小珠子的排列方式,让幼儿观察并判断两个玻璃杯中的小珠子数量是否相同。

7. 记录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正确判断的次数和错误判断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幼儿对守恒概念的认知水平:- 大班幼儿正确判断的次数最多,中班幼儿次之,小班幼儿最少。

-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守恒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

2. 影响幼儿守恒认知的因素:- 实验材料的选择:透明玻璃杯和相同体积的液体有助于幼儿直观地观察和判断。

- 实验指导语的清晰度:指导语应简单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实验要求。

- 实验者的引导:实验者应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1.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人很小便具备的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2.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3.皮亚杰:点红实验——证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特征。

三山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有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是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观念。

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假设演绎的抽象推理。

对偶故事法实验——说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以结果为他人行为判断的他律阶段到以动机为他人行为判断的自律阶段的,10岁左右是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折期。

4.巴普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证明了经典性条件作用中获得、消退、泛化、分化等规律。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身心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

6.卢钦斯:量杯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7.邓克尔:蜡烛实验——证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作用。

8.斯金纳:小白鼠按杠杆实验——证明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理论。

9.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证明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10.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证明尝试-错误说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形状知觉实验——论证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迁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需要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

11.柯勒:大猩猩叠箱/接杆实验——证明学习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重新形成情境关系的“顿悟”过程。

小鸡觅食实验——证明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迁移是学习者能够发现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2.托尔曼:小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证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包括能力与倾向内部过程,证明情境的“认知地图”的存在以及期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众多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奥秘。

这些实验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个精彩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巨匠,他的守恒实验令人瞩目。

实验中,给孩子呈现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珠子排列的长度不同。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长的那一排珠子数量更多,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能理解尽管排列方式不同,但珠子的数量是守恒的。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数量的认知发展特点,反映出他们从直观感知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

实验二:三山实验同样是皮亚杰的杰作,三山实验展现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个布置有三座不同形状和高度山的模型前,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让孩子描述站在模型另一侧的玩偶所看到的景象。

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描述玩偶的视角,这表明他们在认知上还难以脱离自我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

实验三:陌生情境实验这个实验由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孩子与母亲一同进入,然后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接着母亲返回。

通过观察孩子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时的反应,如是否哭闹、是否主动寻求接触等,来判断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还是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一实验让我们了解到早期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发展的深远影响。

实验四: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闻名遐迩。

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如果能忍住一段时间不吃,就可以得到两颗棉花糖。

观察孩子在等待过程中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这一实验强调了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五:波波玩偶实验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波波玩偶实验揭示了儿童模仿行为的机制。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儿
童的认知发展和心理过程。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关于儿童
认知发展阶段的“山脊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皮亚杰观察了儿童
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三维物体的理解。

他发现,儿童在认知发展的
早期阶段会出现“山脊错误”,即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当一个物体从
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它会改变自己的本质。

这个实验成
果对于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此之外,皮亚杰还进行了很多其他实验,比如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社会认知和数学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
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育实践和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有着
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实验为发展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
要贡献,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
(摘自: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第9-10页)
经典实验2:华生经典的情绪唤起及解除实验
华生经典的情绪唤起实验是在一名叫阿尔伯特的11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做的惧怕条件反射。实验初期,阿尔伯特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阿尔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敲起了钢条的声音。阿尔伯特猛然跳起,向前摔下,将头埋进垫子,但没有哭。第二次,正当他的右手刚触模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又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一周以后的几次白鼠与响声的组合刺激也都引起孩子惊起。最后,当白鼠单独出现后,阿尔伯特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扑倒在地,匍匐前进,躲避白鼠。几天以后,华生极其同事试验刺激的泛化。他们发现阿尔伯特玩耍很多东西,但惧怕任何有毛的东西。不管是他看见了白兔、狗、毛大衣、棉毛或圣诞老人面具,他都哭或焦急,纵然以前根本没被这些吓怕过。可见阿尔伯特的惧怕已泛化到一切带毛的东西上了。出于道德原因,这个实验曾遭到学术界严厉批评,但实验确实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问:霍莉知道肖恩感到怎样吗?如果霍莉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他会感到怎样?霍莉认为,如果她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会怎样做?你会怎样做?
经典实验8:权威认知的实验
这是关于皮特与他的妈妈约翰逊夫人的事情。约翰逊夫人让皮特每天清扫他自己的房间,要求他在打扫完房间、收拾好玩具之后才能出去玩。但是,有一天,皮特的朋友米歇尔过来告诉他所有的伙伴正要去野餐。皮特想去,但房间还非常乱。他对妈妈说,他现在没时间清扫房间,以后他会打扫好的。妈妈不同意,可而他只好呆在家里,没有参加野餐。
在钟摆问题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类似钟摆的装置: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见下图),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幼儿园教资、考编常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幼儿园教资、考编常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在幼教招聘考试中,心理学实验是常考的一个考点,重点记住人物—实验名称—实验结论即可。

1.三山实验-皮亚杰-自我中心2.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3.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深度知觉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4.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等人-自我意识-主客体分化很多妈妈都知道,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分不清“你”和“我”,当他想要妈妈抱抱的时候,不说“我要抱抱”,而是“宝宝要抱抱”,这是孩子话说得不好?其实不是,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世界里还没有“我”的概念。

5.客体永久性实验-皮亚杰-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6.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7. 陌生情境实验-艾斯沃斯-依恋类型8. 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自我控制能力【巩固练习】1.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察的是( )。

A.儿童的深度知觉B.儿童的计数能力C.儿童的自我中心性D.儿童的守恒能力答案:C【解析】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著名的“视崖实验”研究的是()。

A.大小知觉B.深度知觉C.方位知觉D.形状知觉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

3.证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有影响的实验称为()。

A.双生子爬楼梯实验B.延迟满足实验C.视崖实验D.点红实验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的影响最大。

4.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运用“陌生情境实验”考察儿童的()。

A.自我意识B.道德认知C.依恋行为D.同伴交往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运用“陌生情境实验”研究儿童的依恋行为。

并且根据婴儿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三种: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

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

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1、婴儿早期记忆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

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

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2、自我概念的形成虽说没有人是完全为自己活着的,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的确有道理。

自我概念,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奠定了我们行为处事的基础。

本文中的经典实验,向我们揭示了婴儿什么时候知道“我就是我”。

3、儿童学习发展学习应该是整个儿童时代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一门全新的知识,远比我们纠正固有的观念容易。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旧观点的冲突会让我们产生困惑。

本文的实验介绍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4、依恋类型有个传说说得是我们本来都是一个圆,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

其实,我们缺的这个角,并不是在喝孟婆汤、过奈何桥的时候遗失的。

对婴儿父母的早期依恋,可能就是那块被遗忘的拼图。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在找同样的类型、总喜欢相似的人?根据依恋理论,我们的成人关系很大程度上重复着几个月大时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5、模仿——最早的社会行为小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

很多事情其实他们并不明白,他看着大人哭,他也哭;大人笑,他也笑。

枪打出头鸟,跟着别人跑应该不会错。

这种模仿能力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而天生具备的。

6、心理理论——每个人都有的“读心术”我们从小就开始揣测别人的想法——妈妈知道了会表扬我、老师想让我回答问题、老板不喜欢这个计划、老婆心情不好,躲远一些!点破皇帝新衣的小孩儿,却完全没考虑别人的想法。

——他是天真还是不理解?本文可能会给出一个答案。

7、物质恒存在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虽然儿童对那些精深的理论完全没有概念,但是他们凭着直觉就已经知道宇宙中的不少定律。

本文中描述的实验,就说明即使很小的婴儿也知道物质不会消失。

小艾伯特实验教案

小艾伯特实验教案

小艾伯特实验教案小艾伯特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婴儿对于陌生人的反应和依恋行为。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玛丽·艾伯特(Mary Ainsworth)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成为了研究儿童依恋的重要工具。

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研究者邀请婴儿和其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实验室房间。

然后,婴儿与母亲在房间内自由玩耍一段时间。

接着,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而母亲则离开房间。

在母亲离开房间期间,研究者观察婴儿的反应,包括是否出现焦虑、是否主动探索环境等。

随后,母亲再次进入房间,观察婴儿对于母亲返回的反应。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婴儿行为,艾伯特将婴儿分为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和不安全/抗拒型依恋。

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期间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但当母亲返回时也会迅速安抚下来,重新与母亲建立联系。

这表明他们对母亲的依恋感是安全的,他们相信母亲会回来并保护他们。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期间很少表现出焦虑或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也不会主动寻求安慰或亲近母亲。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绪,不依赖他人帮助自己。

不安全/抗拒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房间期间会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也会表现出抗拒和愤怒的情绪。

这表明他们对于母亲的依恋感是不安全的,他们担心母亲会离开或伤害他们。

小艾伯特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儿童依恋行为以及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依恋的婴儿往往会在未来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

这个实验也启发了许多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儿童依恋的形成机制以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总之,小艾伯特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揭示了婴儿的依恋类型。

这个实验对于理解婴幼儿的依恋行为以及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更。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1)模仿的核心是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瑞士著名心理学家Jean Piaget(皮亚杰)认为对于婴儿来说,这并不是很快就能做到的。

他认为,婴儿要到8-12个月才能模仿他人。

吐舌头1977年,牛津大学Andrew Meltzoff 和华盛顿大学的Keith Moore 发表了一项研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质疑。

这项研究后来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一项经典实验。

他们的实验非常直接。

一位实验者坐在12-21天大的婴儿面前,对着婴儿吐舌头、张大嘴、撅起嘴唇并摇动手指。

之后实验者一脸平静地看着婴儿,等待他的反应。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6)——儿童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心理学家将这种模拟或者猜测他人想法的能力称之为“心理理论”。

儿童出现心理理论,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成功发展出心理理论,是孤独症的主要特征。

萨尔茨堡大学的Heinz Wimmer 和Josef Perner 利用错误概念进行的实验,为心理理论何时出现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

Wimmer 和Perner的实验对象是3至9岁的孩子,他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叫做Maxi的男孩的故事。

Maxi的妈妈买了巧克力回家做蛋糕。

Maxi看到吗妈妈吧巧克力放进了蓝色的橱柜,之后Maxi 就去出去玩了。

与此同时,妈妈用巧克力做完蛋糕,把剩下的放到了绿色的橱柜里。

Maxi玩完回家觉得很饿,就想拿些巧克力来吃。

实验者问参加实验的孩子:Maxi会到哪个橱柜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放在哪个柜子里)在实验中,实验者还用玩偶和火柴盒表演了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有更直观的理解。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8)——语言发展小婴儿面前就有这么一座大山,但是分辨词汇对他们来说还早得很,他们最初的一道关是在声音这个更低的层次。

婴儿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分辨说话的最基本元素——音素,也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声音。

发现“b”和“p”的区别在1971年布朗大学的Peter D Eimas和同事的经典实验之前,心理学家并不确定婴儿什么时候能够区分音素。

80项婴幼儿心理学实验及启示

80项婴幼儿心理学实验及启示

婴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对象主要是0-3岁的婴儿和3-6岁的幼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试图探索婴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实验不仅揭示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奥秘,还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儿童保健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下面将介绍80项关于婴幼儿心理学的实验及其启示。

一、认知发展实验1. 皮亚杰的物体恒常实验2. 门槛实验3. 婴儿数学能力实验4. 语言习得实验5. 儿童早期记忆实验6. 空间认知实验7. 图形记忆实验二、情感发展实验1. 安全感实验2. 分离焦虑实验3. 善待与亲善实验4. 情绪识别实验5. 情绪调节实验6. 早期依恋实验7. 喜好实验三、社会交往实验1. 社会性注意实验2. 社会互动实验3. 群体行为实验4. 同理心实验5. 合作行为实验6. 模仿行为实验7. 角色扮演实验通过上述80项婴幼儿心理学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1.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认知特点和能力不同,需要给予细致的关注和引导。

2.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面的情感体验和关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 社会交往对婴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4. 任何对婴幼儿的研究和实验都需要在道德和伦理的框架下进行,保护婴幼儿的权益和尊严是首要任务。

婴幼儿心理学实验在揭示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行为特点的也为婴幼儿教育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实验研究能够深入探索婴幼儿心理世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婴幼儿心理学实验是对0-6岁的婴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

这些实验既揭示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儿童保健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儿童心理学实验指导(精)

儿童心理学实验指导(精)

实验一、儿童认知发展实验(守恒试验(一、目的要求了解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儿童理解物理现象的可逆关系的思维特点。

(二、对象和材料对象:大、中、小三班儿童各若干名。

材料:铅笔两支、同样大的玻璃杯两个、比这两个玻璃杯细而高和粗而矮的玻璃容器各一个、有色液体若干、立方体积木十六块。

(三、方法与步骤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

1.数量守恒围棋子若干,排成不同形状,让小朋友判断是不是一样多。

2.长度守恒试验两支等长的笔,先平行并齐的放着,让儿童确认是等长的,然后将两支铅笔错开。

上下两支铅笔向不同方向各错开一次,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长,并要求说明理由。

3.大小守恒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让小朋友判断是否一样大。

4.液体守恒试验将有色液体分别注入两个同样大小的杯(或瓶内,当儿童认为一样多后,再将其中一杯液体小心得倒入另一个高而细的容器内,然后让儿童比较他们是否一样多,并说明理由。

然后将液体倒回原杯内,再用短而粗的容器同样重复一遍,将结果填入表5.体积守恒试验将十六块小方积木分成二堆,每堆八块,叠成两层,上下各四块(2*2*2,让儿童看清楚这两座“房子”是一样大的。

然后将一堆叠成底二块,高四块(2*1*4,要儿童对改变后的两堆积木进行比较,问儿童:“这两座房子还是不是一样大?为什么?”(四、结果分析1.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有二因果思维的若干特点。

2.由以上试验能否看出学前儿童对可逆关系理解的特点?和皮亚杰的实验结果比较有什么异同。

实验二、道德判断实验(一、目的要求了解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二、对象和材料4-12岁儿童若干名,一些对偶故事材料(三、方法与步骤主试者分别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个别试验。

在对过失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完全是无意中或者甚至是好意干的,但却造成较大财物损坏的行为: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有意干的,但在财物损坏上却是微不足道的行为。

在对说谎行为作出判断的对偶故事中,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意欺骗,但却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无意中说的,但却产生了不良后果。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其中包括安静的、活泼的、温和的,或是爱打人、攻击性强
的熊孩子。

•斯金纳箱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小白鼠在箱子中可
以自由活动并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

•双生子爬梯实验: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多会一点技能,于是早早地给他们报各类的绘画、钢琴班,然而孩子学习技
能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儿童心理理论实验儿童心理理论实验1.实验原理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心理理论问题自Premack和Woodruff(1978)提出以来,对它的研究已经成热点之一。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约出现在4岁左右,主要标志是获得对“错误信念”的认知。

2.实验目的考察3-5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3.实验方法3.1 被试3岁、4岁、5岁儿童各30人3.2 实验仪器与材料自制的视频、计算机和打印好的结果记录纸3.3 实验程序向儿童播放录制好的位置转移任务,要求被试回答小明回来后,到哪个地方找她的小球,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结果。

录像过程,如下图所示(由大学生扮演)4.实验结果与整理4.1 按年龄和性别分别统计通过位置转移任务的人数4.2 用卡方检验,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5.问题与讨论5.1 多大年龄的儿童拥有心理理论5.2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有何趋势5.3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附:实验记录纸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篇二:幼儿心理学有意记忆实验报告学前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幼儿有意记忆的发展实验对象:xxxx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男女各10名作为实验参与者实验目标: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差别。

2、感知与体验研究幼儿记忆的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材料:小猫、小羊、小鸡、小猴、小猪、牛奶、面包、巧克力、雪糕、果冻、鱼、虾、西红柿、黄瓜和茄子图画各一张,共15张。

实验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过程:准备好实验用的基本材料、场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个年龄班收取男女幼儿各10名。

2、两种识记任务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同时进行:(1) 无意识记:给幼儿出事15张图片,请幼儿给图片分类。

幼儿心理实验报告

幼儿心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本实验选取了xx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各10名男女幼儿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水平。

2. 分析幼儿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

3. 探讨幼儿心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xx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各10名男女幼儿,共30名。

2. 实验材料:图片、玩具、故事、任务卡片等。

3. 实验步骤:(1)无意记忆实验:向幼儿展示一系列图片,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忆图片内容。

实验结束后,让幼儿回忆图片内容,记录正确回忆的数量。

(2)有意记忆实验:向幼儿展示一系列图片,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记忆图片内容。

实验结束后,让幼儿将图片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3)情绪实验:向幼儿讲述一个故事,要求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表达自己的情绪。

(4)认知实验:向幼儿展示一系列图片,要求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匹配、排序等认知活动。

(5)行为实验:观察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等场景中的行为表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意记忆实验:小班幼儿正确回忆的数量为3.5个,中班幼儿为5.2个,大班幼儿为6.8个。

结果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无意记忆能力逐渐提高。

2. 有意记忆实验:小班幼儿正确回答问题的数量为2.5个,中班幼儿为4.0个,大班幼儿为5.5个。

结果表明,有意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3. 情绪实验:小班幼儿在故事中的情绪表达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高兴、悲伤等基本情绪;中班幼儿的情绪表达更加丰富,能根据故事内容表达喜悦、愤怒、恐惧等复杂情绪;大班幼儿的情绪表达更加成熟,能根据故事内容表达同情、关爱等高级情感。

4. 认知实验:小班幼儿在匹配、排序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困难,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大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较强,能完成各种认知活动。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之欧阳术创编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之欧阳术创编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

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

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

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

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

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

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

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之欧阳学文创编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之欧阳学文创编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欧阳歌谷(2021.02.01)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

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

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

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

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

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

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

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实验儿童心理学

实验儿童心理学

实验儿童心理学
实验儿童心理学是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领域,它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探讨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力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孩子的当前状态,还尝试揭示他们的过去和可能的未来。

在实验儿童心理学中,研究人员通常会设计实验来测试假设或解决特定的问题。

这些实验可以涉及到各种方面,例如儿童的学习、记忆、语言、注意力、感知和社交行为等。

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影响这些模式的因素。

在实验儿童心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实验,例如:
1.婴儿早期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2.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这个实验探讨了孩子是如何学会打人的。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找了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72名3-6岁的孩子参与了实验。

3.镜子测试(点红鼻子实验):这是检查婴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至今为止,它依然是最好的检查方式之一。

除了实验室实验外,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例如,他们可以在幼儿园或学校观察儿童的行为,
或者向家长或教师询问关于儿童的问题。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实验儿童心理学是一个多方面且复杂的学科,它需要结合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观察,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实现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经典实验介绍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捧腹、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错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孕育发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成长心理学——并不单单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如许的人,以及我们怎样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1)--婴儿早期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以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以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以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上世纪六十年月,Carolyn Rovee-Collier(现担任职务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乳儿记忆的机制。

这种方式供给了关于乳儿记忆何时、怎样成长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乳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索,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扮饰就会彼此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啥子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乳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孕育发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载乳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乳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45-55分钟之后,这下位概念傲然不会削减。

早期记忆虽然这个原始发现价值不大,但是利用这一步伐导致了之后很多有关乳儿记忆的新发现的出现。

比如,在后续实验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乳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乳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不异的风铃,乳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个就风铃。

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以前人们认为持久记忆(24小时对心理学家就算持久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因为这个和类似的一些实验,我们现在更多地了解了乳儿记忆。

我们的记忆系统实际上从很夙起开始就工作得相当好。

儿童的记忆也差不多和成人的有不异的工作方式——只不过乳儿的记忆更加脆弱而已。

Carolyn Rovee-Collier思疑乳儿期失忆是否真的存在。

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持久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期间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效有限,之后又受到往后生活的干扰,终极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2)——自我概念形成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至今为止,“镜子测试”傲然是最好的检查乳儿自我概念出现的实验。

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

上世纪70年月初的一个简单实验预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

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揭晓了一项实验,从此开启了随后几十年关于自我认识的研究。

实验的历程很简单。

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乳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察看乳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乳儿,终极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乳儿终究是乳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

从这16个乳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乳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善相处的人。

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畏缩。

乳儿瞅见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应特别兴奋。

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

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乳儿这时的行为很自发(感应自己存在,可能体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多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往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乳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

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虽然Amsterdam的结果是通太小样本得出的,之后在更多的被试身上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另外,之后设立控制情况的实验发现,这个春秋段的孩子孩子如果鼻子上没有红点就不会碰自己的鼻子。

这说明摸鼻子并不是他们瞅见自己影像的天然反应。

自我概念还是仅仅认出自己?当然这个实验简化了大量的复杂心理历程。

心理学家就镜子实验到尽头揭示了啥子提出很多问题。

比如,有可能乳儿在2岁以前还不能很好地分辨面孔。

所以,他们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孕育发生自我概念。

另一种多是,在两岁左右,乳儿孕育发生了牢固的外表或视觉的自我概念,不过还没啥子心理的自我概念。

如果是这种情况,测试说明我们知道我们看起来很像,可能我们需要到更久往后才孕育发生自我概念。

这仅仅是两个常见的解释,你必定能相处更多其他解释。

这种多元可能性预示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个重大停滞:由于只有有限的实验可以在孩子身上实践,因此论断特别模棱两可。

尽管有这么多的可能解释,这么多年来镜子实验傲然牢不可催并且继续得到应用,而其他实验要就无人问津了。

社会性的孩子镜子实验之所以长盛不衰,此中一个原因是,从其他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自我概念这时应该已经孕育发生了。

正是2到4岁这段时间,孩子们开始迅速成长出很多社会性行为。

简单的互动没有大用,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才是乐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如果乳儿没有一定的自我概念,他们大概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关系。

镜子实验也被用于测试动物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在Amsterdam以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

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公园的大象笼里。

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察瞅见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领有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并不是偶合。

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常识,乳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3)——儿童学习发展孩子怎么明白地球不是圆的的?关于儿童期间学习历程的经典实验指出:真正的理解建立在抛却固有的成见之上想想那些我们都慢慢接受的常识:人类是从野猴进化的,用字母代替数字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地球是个绕着太阳转的圆球。

他们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事情,这些个事实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似乎上学时只用一天的课程就可以掌握。

不论这些个概念现在看起来多么较着,曾经一度我们不管怎样也弄不明白,那时候我们坚信算数只能用数字、人类是特殊的物种,而地球是平的。

孩子们怎样扭转了对世界的理解,这是儿童心理学中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

不过这不单单与儿童有关,我们总要时不时地接受新的概念——虽然可能不是物种起源这么重大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认为学习首要与记忆有关——特别是糟糕的教育中,学习就是死记硬违。

当然更好的学习方式,不仅是知其然,还要只求所以然。

那么是何种认知历程让我们从死记硬违成长成真正的理解呢?Stella Vosniadou 和William Brewer 曾经进行过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让人们了解了我们怎样“知其所以然”。

实验的根据是一种叫做“心理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先制作一个解释某件事情道理的心理模型,然后测试这个模型,以获得对于周遭的理解。

这个理论指出在我们理解一个概念的历程中,可能有一系列的中间点,每达到一处都了解了事情的一个部门而非全数。

Vosniadou 和 Brewer希望从这些个心理模型的中间点中找出证据说明理解的成长历程。

地球是啥子外形的?Vosniadou 和 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啥子外形的?”,后面的设计的问题则更有试探某人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

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啥子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思量到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这个谜底让人吃惊。

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

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最初,这些个谜底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

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括号的数字包含了具有该种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数目)长方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你可能掉下去(1/60)圆盘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盘子,你可能掉下去(1/60)两个地球:认为我们站在一个“地球”上,它是平的,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

这个谜底说明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8/60)空心球:认为我们住在地球内部的一块平地上(12/60)铺平的球体: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4/60)球形:随着春秋的增长,持有地球是球状的常规观点的孩子稳步增多。

混合模型: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谜底,或者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11/60)理解的成长以上结果说明我们需要一个成长历程来接受一个本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全新概念。

同样平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球一定是圆的。

否则,向下的重力会把我们拽到。

这是我们最初关于地球的“心理模型”。

之后我们被告之地球差不多是个球形,而我们尽力改造原本的模型,但过了一段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陷于了两难的处境。

这些个心理模型的中间点指出,我们为了弄清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想通过某种办法,将其归入已有的理解中。

认为地球是个空心球,或者认为有两个地球就是如许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