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合集下载

琵琶文曲《虚籁》的音乐学解析

琵琶文曲《虚籁》的音乐学解析

琵琶文曲《虚籁》的音乐学解析【关键词】:刘天华;虚籁;音乐作品;演奏技巧;哲学思想一、“虚籁”的音乐学解析“虚籁”的整体结构表现可归纳为“静—动—静”;不是循环,而是升华。

乐曲初起沉静虚灵,如此遥远,犹如遥远的月空传来一丝清灵之音,轻轻地拨了一下,又拨一下……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多少思绪涌上心头,由“静”入“动”,思绪如潮水一波又一波涌来,又一一退去,渐渐平静,由“动”入“静”,最后如一缕青烟飘向遥远的夜空。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思绪全都释然,心中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也到达天籁的境界。

这个升华过程作者通过多种手法来体现。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前9小节为引子部分;10—46为主体部分;47小节到曲终为尾声部分。

引子部分一个极慢板,而且所用力度偏弱,也可称之为散板乐段,乐曲开始的两小节。

作者模拟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在琵琶音域最低的四弦上进行演奏,右手技巧较为单一,左手打音,带音和滑音地运用使乐曲带有古琴意味的同时,也不乏琵琶特有的韵味,开始了琵琶器乐演奏的音色,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

第八小节出现了引子部分的高潮,十六分音符的打、带、相交错与第9小节三个左手“带”的空法形成对比。

整个大的乐句都是弱拍起,节奏安排灵活自然,吊足听者的胃口,除了乐句结尾使用减慢泛音标志,还使用了一个特别的节奏型,颇具风味,刘天华在此段对左手的技法要求音色更加贴近西洋提琴类乐器的音色,富有弹性和张力,每个音都相对饱满富有朝气,所处的乐句位置也并非平缓渐弱处,而是相对推动到新乐句的位置。

音乐状态也相应较为积极,最后以三个低沉音色的空弦,一拍一个音给人感觉舒缓来结束引子,使乐曲回归沉静和万籁无声的意境。

主体部分乐句以原速、弱拍进入,用弹、挑与半轮交替的右手技法环环相扣,遵循着严谨的逻辑关系,体现着作者的精妙构思。

在第13小节作者借用北方曲艺中鼓的节奏型,放在乐句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增加了乐曲的动态变化和音乐色彩;第15小节以后,旋律由慢渐快,用较强烈的节奏,表现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的决心,伴着这种遐想逐渐推向高潮,紧接着又一次使用古琴的走手法奏出与后面反差极大的沉闷的旋律,就像无情现实,对美好遐思的冲击、干扰、遥远到一时间还可望而不可及。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刘天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琵琶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艺术成就非凡,为了更好地了解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我们将进行一番浅析。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不仅善于演奏古曲,而且对古典音乐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作品在音乐形式、节奏和表现力方面均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更注重琵琶与中国文化、历史的结合,使得他的琵琶作品富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浓厚的中国风格。

刘天华先生的音乐风格兼具现代性和古典性。

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他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他的琵琶作品不拘一格,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特点。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展现了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活力,使得他的琵琶作品在音乐界独树一帜。

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多样,涵盖了古典、现代、民族等多种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古典名曲的再创造,也有现代音乐的创新,更有中国民歌和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使得他的作品音乐风格多元化,丰富多彩。

无论是古典华丽的曲调,还是现代前卫的节奏,亦或是民族传统的风情,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都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音乐享受。

刘天华先生的艺术成就非凡。

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琵琶演奏家,还是一位具有独特音乐见解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屡获好评,曾在国内外多个音乐会和比赛中获奖,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他的琵琶演奏技巧娴熟,能够表现出琵琶的独特魅力,而他的作品更是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成为琵琶音乐领域的璀璨之星。

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音乐风格独特、艺术成就非凡,他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为琵琶音乐领域的杰出代表,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希望刘天华先生的琵琶作品能够继续在音乐舞台上闪耀发光,为世人带来更多的美妙音乐享受。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王欣洁(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摘要】在我国的民族器乐领域有一位伟大的演奏家,他的名字便是刘天华。

他在对西乐进行吸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对国乐进行改革,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通过对《虚籁》的剖析,从而进一步体味刘天华的艺术创作、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

随即探索将我国传统音乐进程与外国音乐发展加以融合之法。

【关键词】刘天华;艺术风格;《虚籁》;琵琶曲;二胡演奏家一、刘天华经历简述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二胡及琵琶演奏家,在此基础之上,刘先生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音乐作曲家。

1895年刘先生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城中,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十七年的岁月里,他努力创作,留给了今人许多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

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十七年岁月之中,刘先生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精髓,并根据外来的西乐,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近代中国,刘先生是首个引进和汲取大批外来西方曲式的人,他不断地进行加工创造,并将成果与中国传统音乐充分地融合。

在民族曲式特点的方面,他将大部分精华继承和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采用将这两种技巧结合与呼应的方法,创作出了一大批使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为大众百姓所接受的,脍炙人口的民乐器作品。

进而他也成为了中国民乐器的领导先锋,为一代人所崇拜和仰慕。

刘先生不仅在二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在琵琶方面取得了深刻的造诣。

刘先生在琵琶形式的创新、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琵琶音乐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卓尔不凡的贡献。

二、作品特征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器乐历史上,刘天华先生曾经留下了很多引人瞩目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深沉、委婉含蓄、诗情画意的特点;同时,这些作品还具有抨击和反抗现实黑暗社会的特征,有一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贯穿于其中。

这些作品还都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刘先生是一个诗人一样的作曲家,他憧憬自由、崇尚光明,虽然对现实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愤懑和不平,但是他用于抗争、用于奋斗,积极地寻求出路,寻求光明的未来。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简析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作者:王欣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3期【摘要】在我国的民族器乐领域有一位伟大的演奏家,他的名字便是刘天华。

他在对西乐进行吸收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对国乐进行改革,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通过对《虚籁》的剖析,从而进一步体味刘天华的艺术创作、艺术风格和演奏特点。

随即探索将我国传统音乐进程与外国音樂发展加以融合之法。

【关键词】刘天华;艺术风格;《虚籁》;琵琶曲;二胡演奏家一、刘天华经历简述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二胡及琵琶演奏家,在此基础之上,刘先生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音乐作曲家。

1895年刘先生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城中,在接下来的短短三十七年的岁月里,他努力创作,留给了今人许多精美绝伦的音乐作品。

也是在这短短的三十七年岁月之中,刘先生充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精髓,并根据外来的西乐,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近代中国,刘先生是首个引进和汲取大批外来西方曲式的人,他不断地进行加工创造,并将成果与中国传统音乐充分地融合。

在民族曲式特点的方面,他将大部分精华继承和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采用将这两种技巧结合与呼应的方法,创作出了一大批使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为大众百姓所接受的,脍炙人口的民乐器作品。

进而他也成为了中国民乐器的领导先锋,为一代人所崇拜和仰慕。

刘先生不仅在二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在琵琶方面取得了深刻的造诣。

刘先生在琵琶形式的创新、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琵琶音乐教育教学等方面都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作出了卓尔不凡的贡献。

二、作品特征在近代中国的民族器乐历史上,刘天华先生曾经留下了很多引人瞩目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深沉、委婉含蓄、诗情画意的特点;同时,这些作品还具有抨击和反抗现实黑暗社会的特征,有一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贯穿于其中。

这些作品还都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刘先生是一个诗人一样的作曲家,他憧憬自由、崇尚光明,虽然对现实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愤懑和不平,但是他用于抗争、用于奋斗,积极地寻求出路,寻求光明的未来。

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

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

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作者:赵娴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一首琵琶曲于20世纪20年代悄然盛行,曲中暗含着刘天华先生国乐改革的进步思想。

《虚籁》是他生平三首琵琶曲中最为典型的一首,饱含刘天华先生振兴国乐的满腔热情。

本文就《虚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刘天华;琵琶曲;《虚籁》;解析《虚籁》别名《今夕》《长夜吟》,是刘天华先生于1929年2月创作并于同年8月发表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旋律优美典雅、回味悠长。

自《虚籁》盛行以来,吸引大批专家对该曲暗含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所从事的研究以《虚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些研究内容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虚籁》曲名的文字学诠释对于《虚籁》曲名及其含义,刘天华先生并没有特别说明。

近年来,一些人从各种来角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可能的诠释,这些专家学者各持己见,然而对《虚籁》究竟作何解释,首先我们给出《辞海》中的诠释。

按中国传统哲学解释“虚”的含义为“空虚”“虚无”,这种解释在《辞海》《新华字典》中确实存在,但并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辞海》中将“虚”作为:一是“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的一种原始状态;二是人无情无欲的一种“虚寂”状态;三是一种精微的气或气的本然状态和自然特征。

此时,作为“哲学名词”释义的“虚”就不单单是“空虚”和“虚无”了,而是处于一种“空”或“虚”的状态,这更接近道家的“道”或者佛教的“禅”的思想,即似有似无的状态,或是修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对曲名中的“籁”则没有太多的争议,其字面含义,即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在古代“籁”指的是一种箫,箫的声音便是从孔穴中发出来的,后来“籁”就泛指声音。

上述字面释义难免过于表面化,通过《庄子·齐物论》一文,利用庄子提出的三种境界即天籁、地籁、人籁来理解或许更为适合。

对《虚籁》“虚”和“籁”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组合,《虚籁》是由刘天华先生在寂静的夜晚心有所思所感而来。

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

解析刘天华琵琶曲《虚籁》

·182·艺术研究摘 要:一首琵琶曲于20世纪20年代悄然盛行,曲中暗含着刘天华先生国乐改革的进步思想。

《虚籁》是他生平三首琵琶曲中最为典型的一首,饱含刘天华先生振兴国乐的满腔热情。

本文就《虚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刘天华;琵琶曲;《虚籁》;解析《虚籁》别名《今夕》《长夜吟》,是刘天华先生于1929年2月创作并于同年8月发表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旋律优美典雅、回味悠长。

自《虚籁》盛行以来,吸引大批专家对该曲暗含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所从事的研究以《虚籁》的曲名,及《虚籁》所承载的刘天华先生的美学观和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些研究内容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 《虚籁》曲名的文字学诠释对于《虚籁》曲名及其含义,刘天华先生并没有特别说明。

近年来,一些人从各种来角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了可能的诠释,这些专家学者各持己见,然而对《虚籁》究竟作何解释,首先我们给出《辞海》中的诠释。

按中国传统哲学解释“虚”的含义为“空虚”“虚无”,这种解释在《辞海》《新华字典》中确实存在,但并不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辞海》中将“虚”作为:一是“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的一种原始状态;二是人无情无欲的一种“虚寂”状态;三是一种精微的气或气的本然状态和自然特征。

此时,作为“哲学名词”释义的“虚”就不单单是“空虚”和“虚无”了,而是处于一种“空”或“虚”的状态,这更接近道家的“道”或者佛教的“禅”的思想,即似有似无的状态,或是修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对曲名中的“籁”则没有太多的争议,其字面含义,即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在古代“籁”指的是一种箫,箫的声音便是从孔穴中发出来的,后来“籁”就泛指声音。

上述字面释义难免过于表面化,通过《庄子·齐物论》一文,利用庄子提出的三种境界即天籁、地籁、人籁来理解或许更为适合。

对《虚籁》“虚”和“籁”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是简单的组合,《虚籁》是由刘天华先生在寂静的夜晚心有所思所感而来。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析刘天华先生琵琶作品音乐风格及艺术成就张天璐 孟 醒(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本文以刘天华先生的《歌舞引》和《虚籁》两首琵琶曲为例,通过分析其演奏的技术技法和作品情感表达,探究作者的琵琶作品艺术风格,以及所折射出的民族情怀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刘天华;琵琶;艺术风格;技术技法;情感分析【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序言刘天华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中的标杆性人物,除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以外,他的贡献更多的在于其作品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以及其个人的人格魅力。

在那个尚存在封建偏见的时代里,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作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产物,被人们所轻视、摒弃,而像刘天华这样具有西洋音乐学习经历的音乐教师来说,本应享受着更高的生活待遇,而他恰恰在这样的时候选择了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歌舞引》和《虚籁》是刘天华先生所创作的三首琵琶曲中风格特点最为突出的两部作品,一动一静,一张一弛,分别象征了不同历史时期作者的内心独白,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们对国家富强的期许。

刘天华先生作品中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他从不用萎靡堕落或是痛苦悲伤的情绪去展现生活,而是将一腔热血转化为抗争性与呐喊式的号召,鼓舞人们站起来去为民族崛起而奋斗,或是用音乐描绘山川湖色,在积极乐观的景色气氛中向人们传递希望与光明。

现代很多琵琶新作品大都注重曲式结构和技术技巧层面,以掌握高超的演奏水平为主要目标,而很难在作曲中注入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演奏要领。

一、社会背景——艺术创作的依托(一)刘天华与他的爱国情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阶段,清朝一步步走向衰没,社会动荡,人心不安。

在混乱的军阀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政治与社会冲突,同时也造就出了文学艺术的争鸣。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交替的转折点,出现了很多为音乐奋斗的作曲家、演奏家,同时,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应势而生。

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优秀的二胡及琵琶演奏家,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作曲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1895年,在他有限的37年生命中创作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他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和改革都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他深受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反对纯粹的国学主义,也反对接受全盘西方化。

他是第一位借鉴和吸收大量西洋曲式,并将其融入到民族音乐中的作曲家。

他继承并保留着民族曲式的特点并用这两种技法的结合和呼应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并很快被大众所接纳的民族器乐作品。

刘天华先生不仅在二胡创作中贡献卓越,在琵琶的形制革新、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划时代意义的的贡献。

他的作品具有深邃、婉约并富有诗意的特点,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憎恨和和反抗的情绪,因此作品都具有奋斗和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表现心中愁闷和探索出路的情怀。

刘天华先生在创作琵琶曲时以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主体,打破固步自封的一种境界创作时巧妙地、大胆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之融合,对国乐进行改革。

这与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不谋而合,使国乐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达到振兴国乐的目的。

这是刘天华先生在创作方面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同时也是他创作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刘天华先生对琵琶艺术的成就和贡献大致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演奏上能以宽广和开阔的眼见不断的吸收众家之长,真正做到博采众长。

刘天华从小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在他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学习起了西洋的铜管乐,并成为业余军乐队队员。

这对他演奏技能和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积累了一些琵琶曲,像《飞花点翠》的订谱等,他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乐器的几种基本演奏方法,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方法和技法并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改进将其融入和运用到琵琶乐曲的写作、演奏、教学中去。

琵琶曲《虚籁》的情感表达分析

琵琶曲《虚籁》的情感表达分析

技巧 的运用 .个人演奏体会 三方面对乐 曲 《 虚籁 》进行简单分析 。这 首作 品表达 了作者 对中国音乐艺术得不到更好发展 的一种 失望 的心情 。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 淌出来 的音乐 。 【 关键词】: 刘天华 ;情感表达 ;演奏技法
刘 天华是我 国现 代作 曲家 ,民族器乐演奏 家 ,音 乐教育家 。他 创 作 的十 首二胡 曲和 三首琵 琶曲是我 国近 现代音乐 中最宝贵的收获
指在 品上滑动 ,力是 以斜向上下运动的方 向作用于弦身 的. 不 同形态
的吟揉有不 同的音响效果 . 第 二 小节 的 “ 3 ” ,左 手 打 上 去 后 , 做 音
的一首 。他 的作 品吸取 了西洋音 乐的作 曲技法 ,具有新 颖独特 的表 现力 ,对 以后的琵琶音乐创作产生 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
的第二拍:‰ ; ;,第一个前倚音 “ 3 ”是装饰音,用 “ 绰 ”的手
法 完 成 ,演 奏 时 用 臂 带 动 手 指 下 滑 ,速 度 要 快 , 时 值 较 短 ; 第 二 个 “ 3 ”是 旋 律 音 ,用 “ 注 ” 的手 法 完 成 ,左 手 要 用 手 腕 带 动 手 指 ,速 度较慢 。
小 节 至 第 二 十 五 小节 主 要 写 作 者 在 想 出几 种 振 兴 国 乐 方 案 时 的愉 快
在演奏乐 曲时 ,要注 意分清旋律音 与装饰音 。如第二十 三小节
心情 ;第 二十六 小节 至第三十 四小节为第 二部分 ,这 部分主要 写作
者 在 设 想 振 兴 国 乐 的 同 时 也 想 到 会 碰 到 很 多 困 难 和 阻 力 : 第 三 十 五
小节至第 四十六 小节为第三 部分 ,这部分 写作者想 出了振兴 国乐的
方 案 , 又 看 到 了 阻 力 与 困 难 , 但 他 不 怕 困 难 , 激 励 自 己 要 冲 出 阻

抱朴含真,植根民族与世界同步——浅析刘天华的三首琵琶作品

抱朴含真,植根民族与世界同步——浅析刘天华的三首琵琶作品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8期 总第543期
抱朴含真,植根民族与世界同步
——浅析刘天华的三首琵琶作品
毛 雅 萱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对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杰出音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的一生为改进国乐而奋斗不息。《歌舞引》、 《改进操》和《虚籁》这三首琵琶作品是刘天华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熠熠闪光。本文通过这 三首曲目的演奏技巧及音乐风格分析、阐述笔者对于刘先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琵琶;刘天华;《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留了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法外,还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最有特点的是 乐曲借鉴了戏曲中锣鼓经的素材,作者引用锣鼓点是为了给刚创办 的“国乐改进社”击鼓呐喊、摇旗助威,具有进行曲风格,它节奏 欢快、铿锵有力,表现了刘先生的一腔热血与激情。
三、《虚籁》 《虚籁》这首琵琶曲是刘先生在1929年创作的,也是最后一首 琵琶作品。1929年,作者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很是担忧,在一个夜深 人静、万籁俱静的夜晚,作者思绪万千,创作此曲。 (一)演奏技巧分析 这首乐曲在演奏者演奏的过程中对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严格要 求的,尤其是对于左手的技巧,如绰、注、带起、打音,对于每一 个音要求清晰、连贯。 引子的第一小节为三个单弹的空弦音,谱子上标明极慢板,在 这要注意气息不能断,沉稳且舒缓,在第9小节结尾的三个音,带音 要依次渐弱,保持悠远飘渺的意境。 在进板时,出现了四指轮,在演奏中要求轮指均匀,音色要 明亮带有颗粒性,像潺潺的流水声一般清澈透亮,在注意音色的同 时,情绪上也要有所变化,连续密集的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相结 合,使音乐更加有律动,向前推进。 乐曲进入中板,逐渐来到高潮部分,在第27小节中,应注意连续 的半轮接挑的组合,大指挑完放松,四个手指再依次有力的弹出去。 尾声在快速弹接挑半轮的过程中,应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恰 到好处,不宜过于慌张。 (二)音乐风格及情感特征分析 整 首 乐 曲 有 琵 琶 文 曲 的 特 点 , 从 曲 名 来 看,“虚 ” 即 无 , “籁”即声音。作者生活在北方期间,受北方传统地方曲艺情 感的熏陶。这些乐曲中的音韵和音色,对作者的音乐创作产生了 影 响 。 作 者 借 鉴 了 古 琴 的 演 奏 技 法 “ 绰”、“注”,大 量 的 运 用 了 “吟”“打”“带”“泛音”等中国传统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加入 了北京地方时代流行的乐器:大鼓、三弦,多元化的融合了民间音 乐元素进行创作,使得琵琶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化了音乐整 体气势,浓郁的京韵风味使得乐曲素材更加的形象化、生动化、独 具一格。 四、结语 通过对上述三首琵琶作品的粗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刘天华 先生对音乐事业的赤诚与热爱,他的作品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作, 也不是专为音乐会表演而写,而是有所感、有所思而作,是真实人 生的音乐记录。如今,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育下,我们既要学习 刘天华先生善于继承、借鉴、和创新的思想精神,还要在我们今后 的演奏和创作中能够学以致用,为继承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贡献 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试析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与创作理念

试析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与创作理念

试析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与创作理念作者:魏冉冉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摘要】作为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作品保留了传统乐曲精髓及中国音乐审美意境,并将西方音乐创作手法融入其中,在音乐创作上,始终坚持“中西合璧”。

文章简要论述刘天华的音乐思想,以《虚籁》为例,阐述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并从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创作理念。

【关键词】琵琶独奏;音乐形态;创作理念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67-01刘天华在琵琶音乐创作方面极富成就,共计3首乐曲和15首练习曲。

其中,《歌舞引》《改进操》《虚籁》这三首琵琶曲极负盛名。

上述作品很好地将我国传统乐曲风韵保留了下来,在琵琶弹奏上,融入高深意境,并将和声、新型节奏等西洋作曲技术融入其中,体现“中西兼并”理念,非常具有典型性。

一、刘天华音乐思想的基本概述“中西兼并”是刘天华音乐思想的典型性特征,其观点认为,在音乐创作上,既要保留本国精粹,也要接纳外来潮流,从西方音乐中汲取精华和营养,依托东西合璧,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改革及创新。

除此之外,他还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力求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对人民群众进行教化。

二、刘天华琵琶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以《虚籁》为例(一)乐曲简介《虚籁》,别名《今夕》《长夜吟》,创作于1929年。

乐曲名可释义为虚空之声、无声等。

从哲学角度解析,“虚”与“实”对应,即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该背景下,“虚”传达出了一种意境之美,符合传统审美诉求。

例如,唐宋古诗词便有“竟口闻虚籁”“一声猿啸,醒来虚籁天林”之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常用写意手法,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而刘天华在民族音乐创作上,将人格、情感、精神寄寓自然之中,以此表现自身审美情趣,将纯粹的音乐带给人民群众。

再观“长夜吟”这一名字,字面意思是万籁俱寂的夜晚,引发的各种思索。

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

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

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作者:张宇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刘天华先生是推动我国民乐辉煌发展的奠基人,他的琵琶作品《虚籁》创作于1929年,乐曲的创作手法符合其“中西兼并”的创作理念,也为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扩宽了路径。

关键词:刘天华;虚籁;音乐风格;民族情怀中图分类号:J632. 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88-01一、劉天华先生与他的琵琶作品《虚籁》1.作者简介。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乐演奏家。

刘天华先生为民族乐器的发展与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出生于音乐之乡——江苏省江阴市,自幼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在中学期间开始正式接触音乐,并作为一名军号手参加军乐队(江阴方满青年团)。

青年时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任职于江苏省立五中,并向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后又曾学习小提琴演奏、西方作曲理论等。

1922年就任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认识了著名音乐家杨仲子、萧友梅等人,1927年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不断致力于国乐改进工作,他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但是他也提出不能“守旧”,要将国粹继承的同时与西方优秀音乐理论结合,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他开辟了一条民乐演奏的新路径,创作的音乐使人耳目一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是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2.《虚籁》创作背景。

《虚籁》这首作品是他音乐创作后期的作品,当时刘天华34岁,正值中年,此时的他为国乐改革倾注了很多心血,却也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此曲在音乐表现与意象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作品即包涵传统音乐元素又结合了西方作曲理念,打破了中国原始的创作模式,其实这一思想非常符合时代的需要,这也为我国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长期发展注入了优秀且新鲜的血液,也更是展现出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革的决心与信心,这首作品的问世也对之后的作曲家创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浅析琵琶曲《虚籁》

浅析琵琶曲《虚籁》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52浅析琵琶曲《虚籁》高庆(身份证号,34292119951001****)摘要:近现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9年的独奏曲《虚籁》是近现代琵琶创作领域中的一大杰作,此曲一曲创新的形式,不仅呈现出中西作曲技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也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民族音乐特色,旋律上借鉴了江南曲调,演奏上运用了古琴“绰”“注”等技法。

本文通过此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演奏技法的运用及对音乐表现的作用、演奏要素四个方面来全面探究此曲。

关键词:《虚籁》;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创新一、《虚籁》的音乐创作特征(一)音乐分析1.曲式结构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子”、“主体部分”与“尾声部分”,从其特点看,体现出了西方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同时在乐曲的结构内部又具有民间变奏的特点。

2.各部分音乐分析引子部分为(1-9)小节,4\4拍,建立在D调上,乐曲开始以极慢的速度从调式的属音5开始,从第六小节开始,力度稍微地发生了变化,情绪逐渐的明朗,在第九小节的前三拍上以主-属-主地进行结尾。

A乐段为(9-22)小节,分为三个具有相互关联和音乐特征的乐句,从其旋律的进行中可以看出,此部分的主题材料与引子旋律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音区上的高八度的变化,从旋法上看,主要采用了重复和模进的手法。

a1乐句为a的变化重复,其发展建立在a的基础上也是以带休止的十六分音型作为开始,在速度上较之前者要稍快一些,在音型上较多地运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具有加花变奏的特点,也明显得看出了这两个乐句所呈现出的是民间音乐中旋律发展最为基本的变奏特征。

这里也借鉴了江南曲调中的评弹元素。

插部一为23-25小节,具有民间音乐“鼓套子”的特点,所谓鼓套子指的是在戏曲音乐中,有伴奏乐器对唱腔进行修饰和衬托,起到一定烘托气氛和表现情绪的作用,作曲家在A段结尾处采用了这一手法,表现出了是对A乐段的结尾同时也预示着新乐段的开始。

B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其中b乐句与c乐句旋律材料与a 乐句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对比性的特点。

琵琶曲《虚籁》的意境及演奏技巧

琵琶曲《虚籁》的意境及演奏技巧
借助手臂的力量一次完成ꎮ 还须指出的是ꎬ 在演奏过程中ꎬ
之前的低音位ꎬ 快速向高音位滑动ꎬ 而针对注来讲ꎬ 其与
针对这一连串的音时ꎬ 需注意保持手型一致ꎬ 速度不变同
“ 绰” 正好相反ꎬ 即从起初的高音位ꎬ 快速或缓慢地向低音
时节奏要准确ꎮ[11] 见谱例五:
位滑动ꎮ 从本质上来讲ꎬ 绰与注之间有根本差异ꎬ 即虚实
图一
校ꎮ 但当时此提议一经提出ꎬ 便受到各方面的强力阻挠ꎬ
最终未能实现ꎮ 在此种打击下ꎬ 刘天华内心的希望荡然无
吟揉是用左手手指ꎬ 在琴品上进行上下左右轻微的滑
存ꎬ 心灰意冷ꎬ 深夜难眠ꎮ 当时ꎬ 刘天华整夜未眠 无 语ꎬ
动ꎬ 导致了正常的音高发生了一定的变化ꎬ 如同波音一样ꎮ
所处环境异常寂静ꎬ 此时各种思绪涌上心头ꎬ 融入音乐创
曲在基调方面相比其他作品ꎬ 更为洒脱ꎬ 同时又给人一种
安静、 优雅的气息ꎬ 而且通过慢慢品赏ꎬ 还能从中感知到
运动起伏ꎻ 另外ꎬ 在演奏技法方面ꎬ 还能给人一种新鲜之
感ꎻ 整个音乐和谐、 融洽ꎬ 舒心且超然空旷ꎬ 所传达出的
音乐语言准确而又丰富ꎮ 因而以一种较好、 较理想方式ꎬ
将我国传统音乐美学价值、 思维及理想ꎬ 比较全面、 有深
态ꎮ 见图一:
« 长夜吟»
« 今夕» 等ꎮ 所谓虚ꎬ 从本意上来讲ꎬ 就是空
符号ꎬ 虽说不能涵盖吟揉的全部ꎬ 但反映较多的吟揉的形
一种箫ꎻ 对于箫而言ꎬ 引起声音乃是从通过各种孔ꎬ 并以
调节气息与音准而发出ꎮ[4] “ 籁” 特指从孔中所发出或表
现出的声音ꎬ 经过长时间的演进与蜕变ꎬ 人们开始将 “ 籁”
统指声音ꎮ 而将上述两个字合并ꎬ 字面意思是无声音ꎬ 深
意是指比较空虚、 惆怅的声音ꎮ 如果 « 虚籁» « 今夕» « 长

革故鼎新,中西交融——琵琶曲《虚籁》的艺术创作研究

革故鼎新,中西交融——琵琶曲《虚籁》的艺术创作研究

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变音色的共鸣效果,造成音色的变化,对于展示乐曲类型、乐曲感情内在等都有着非同一般的用处,而《虚籁》此曲在演奏技法上不仅继承了原有的琵琶传统技法,又有了新的创新。

(一)演奏技法的传承《虚籁》加入了古琴的绰、注等弹奏手法,使乐曲更完美、细腻悠久而又韵味深长,且运用了琵琶很多的传统演奏技法,如:弹、挑以及左手的吟、打、带、泛音等。

1、吟、揉吟、揉是琵琶左手演奏技巧中最常见的一个,它可以起到润饰的作用。

琵琶右手触弦,左手手指按弦控制使琴弦震动产生余音。

在《虚籁》的演奏中,由于情感、音乐表现得不同,吟、揉也发生了变化。

乐曲中的3和2都在相把位处,因而波动幅度不应过大,左手轻微的揉弦即可,同时乐谱中标明应在琴弦上方演奏,右手位置的变换,更多是源于音色变化的需要,左右手技法的配合,使旋律听上去更加悠长、具有韵味。

2、打、带“打”是左手指尖击打琴弦某处而发出的音,“带”则是左手按弦,离线的同时左手将弦微微带起。

《虚籁》此曲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打音与带音。

打音与带音虽演奏技法与声音不一样,但在乐曲中却经常使用,例如第8小节乐曲此句属于打带合奏,而下一句前三拍的三个音皆是空弦带起,描绘了夜半寂静之时的画面,由于音色的需要,这两段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左手触音的位置也慢慢变得浅了起来。

由于乐曲音色、感情内涵的变化,技法运用的感觉也应有所变化,因而在演奏乐曲时,由于感受的不同,音色等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创新与发展刘天华先生还在乐曲中加入了大鼓、三弦等民间音乐元素。

使曲子《虚籁》不但存在着较深的民族音乐特征,同时也有了地方音乐特征,所以《虚籁》此曲更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

乐谱中的滑音正是加入了三弦的成分,因而这句音色应浑厚,音量不应过小且每一个音都应清晰明亮。

而往后的几句中,又添加了大鼓等民间元素,正如图片中最后一句虽全是弹挑但速度并不快且有遇难不退,迎难而上的情感在其中,仔细琢磨依旧能够发现其中有大鼓民间音乐的元素存在。

浅谈琵琶独奏曲《虚赖》

浅谈琵琶独奏曲《虚赖》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琵琶独奏曲《虚赖》李懿(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刘天华是我国重要的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良”运动,这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走向。

《虚籁》是刘天华于1929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此曲开创性的借鉴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相互融合,抒发了作者在万籁俱静的夜色下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笔者借此进一步研究刘天华作品的演奏技法及艺术特色,希望能为后来的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时提供些许帮助,使其更好的把握曲目风格,融入思想情感,更好地演奏作品。

关键词:刘天华;琵琶;《虚籁》;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90-01一、作者及乐曲简介刘天华自幼喜欢音乐,不仅在二胡作曲和演奏方面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在近现代琵琶艺术的发展中也卓有成就。

被称作“民族音乐家”,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卓越创造力和杰出艺术贡献的音乐家之一。

1918年专赴南京随崇明派大师沈肇洲先生学习其所传的《瀛州古调》,丰富了自己的琵琶演奏技巧,并创作了三首琵琶独奏曲《虚籁》、《歌舞引》、《改进操》及一套《琵琶练习曲》。

在琵琶形制上,经过大量演奏实践并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科学大胆的将传统的四项八品的琵琶改良成六项十三品的形制,这样既保留了五声调式的演奏方式还可按十二平均律进行演奏,开启了琵琶艺术的新发展,在今日以六项多品的琵琶就是由刘天华先生开创发展的。

《虚籁》创作于1929年。

1928年中国音乐教育渐渐有了起色,国立音专成立,北京音乐界亦申请教育部在北京也成立音乐学院。

刘天华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创作此曲,曲调静中带动,表达了对发展中国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信念,同时又表露了对这次申请能否成功的疑问。

乐曲表达了作者对振兴国乐的期望和对当时音乐局势的疑问,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情景的深切感怀,透发了作者对幸福、光明未来的向往和热爱。

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

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乐舞歌赋《琵琶曲《虚籁》的音乐风格分析张宇(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刘天华先生是推动我国民乐辉煌发展的奠基人,他的琵琶作品《虚籁》创作于1929年,乐曲的创作手法符合其“中西兼并”的创作理念,也为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扩宽了路径。

关键词:刘天华;虚籁;音乐风格;民族情怀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088-01一、刘天华先生与他的琵琶作品《虚籁》1.作者简介。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乐演奏家。

刘天华先生为民族乐器的发展与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出生于音乐之乡———江苏省江阴市,自幼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在中学期间开始正式接触音乐,并作为一名军号手参加军乐队(江阴方满青年团)。

青年时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任职于江苏省立五中,并向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后又曾学习小提琴演奏、西方作曲理论等。

1922年就任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认识了著名音乐家杨仲子、萧友梅等人,1927年创立了“国乐改进社”不断致力于国乐改进工作,他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但是他也提出不能“守旧”,要将国粹继承的同时与西方优秀音乐理论结合,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

他开辟了一条民乐演奏的新路径,创作的音乐使人耳目一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是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与创新者。

2.《虚籁》创作背景。

《虚籁》这首作品是他音乐创作后期的作品,当时刘天华34岁,正值中年,此时的他为国乐改革倾注了很多心血,却也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此曲在音乐表现与意象上有着鲜明的特色,作品即包涵传统音乐元素又结合了西方作曲理念,打破了中国原始的创作模式,其实这一思想非常符合时代的需要,这也为我国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的长期发展注入了优秀且新鲜的血液,也更是展现出刘天华先生对国乐改革的决心与信心,这首作品的问世也对之后的作曲家创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琵琶曲《虚籁》的背景及简介

琵琶曲《虚籁》的背景及简介

琵琶曲《虚籁》的背景及简介
《虚籁》是一首创作于1929年的琵琶曲。

这首乐曲在演奏上借鉴了古琴绰、注的演奏技法,同时大量运用了琵琶传统技法中左手的“拢、捻”技巧,包括吟、打、带、泛音等演奏技法进行创作,表现了作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

同时,刘天华还在乐曲中运用了北京当时流行的包括大鼓、三弦拉戏等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这首乐曲在拥有很深的民族音乐特征的基础上更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征。

《虚籁》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前9小节为引子部分;10~46小节为主体部分;47小节到曲终为尾声部分。

开始的引子,运用滑音和连续的打、带音,着力模仿古琴的奏法,给人以一种古朴之感,是刘天华先生将民族乐器演奏技法融会贯通的典范制作。

之后的主题是一个短小及反拍上起的音型,然后作各种变奏构成全曲。

三段的划分在谱面上一目了然。

借鉴了西方音乐三段体曲式,又不同于此,引子部分是1=36的极慢板,有散板的意味又不是散板。

主体部分变化较为丰富,用加花变奏、模进、反复、展开、扩充等手法将乐思不断丰满,同时大量出现atampo,dim,rit等西方音乐术语。

全曲速度在乐句间频繁变化,产生强烈语气感在整首作品中从节奏的张弛、力度的消长和节拍与速度的转换中,都充分体现了琵琶的表现力,似乎在用这件乐器把自己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倾诉出来,语气由急到徐再由缓到急不断变化,表现出刘天华先生在思考着中国音乐的条条出路,但尾声回归虚渺,反复思忖后,仍然要面对无奈的时局,
和不确定的结果,同时,一切出路的设想,在思绪起伏后归于平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摘要】刘天华是位杰出的民族器乐创新者。

本文通过阐述刘天华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虚籁》进行分析,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和演奏中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加以融合。

【关键词】刘天华;艺术风格;《虚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优秀的二胡及琵琶演奏家,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作曲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1895年,在他有限的37年生命中创作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他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发展和改革都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他深受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反对纯粹的国学主义,也反对接受全盘西方化。

他是第一位借鉴和吸收大量西洋曲式,并将其融入到民族音乐中的作曲家。

他继承并保留着民族曲式的特点并用这两种技法的结合和呼应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并很快被大众所接纳的民族器乐作品。

刘天华先生不仅在二胡创作中贡献卓越,在琵琶的形制革新、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划时代意义的的贡献。

他的作品具有深邃、婉约并富有诗意的特点,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憎恨和和反抗的情绪,因此作品都具有奋斗和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表现心中愁闷和探索出路的情怀。

刘天华先生在创作琵琶曲时以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主体,打破固步自封的一种境界创作时巧妙地、大胆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之融合,对国乐进行改革。

这与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不谋而合,使国乐
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达到振兴国乐的目的。

这是刘天华先生在创作方面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同时也是他创作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刘天华先生对琵琶艺术的成就和贡献大致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演奏上能以宽广和开阔的眼见不断的吸收众家之长,真正做到博采众长。

刘天华从小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在他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学习起了西洋的铜管乐,并成为业余军乐队队员。

这对他演奏技能和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积累了一些琵琶曲,像《飞花点翠》的订谱等,他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乐器的几种基本演奏方法,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方法和技法并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改进将其融入和运用到琵琶乐曲的写作、演奏、教学中去。

使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拓宽了。

例如在琵琶去《改进操》和《虚籁》的一些部分,将古琴演奏技法中的绰、注、滑等加以变通运用到了琵琶的演奏中。

其次在创作方面继承、借鉴、创新、三为一体。

正是因为如此他创作的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相比较起来显得织体更加的丰富多彩,使作品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生动。

在当时音乐界只是全盘接受西方音乐,对国乐进行摒弃式改造的社会情况下,刘天华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但没有因为新的音乐元素的融入使中国情韵丧失,而且正好相反完全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占其主体地位,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刘天华在音乐创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也有自己独特之处,他把目光投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个广袤的艺术海洋里,从中吸取精华使自己的作品变的充实。

刘天华利用这一素材在围绕其主题的进行变奏、丰富加花,使乐曲形象变的活泼、快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情调。

他在音乐写作中特别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追求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更注重个人的独特的创造性,极具人文主义的特点。

例如:琵琶曲《歌舞引》和《改进操》中表现出的欢快、积极的音乐特点,将作者对美好未来期盼和憧憬尽展现我们面前,及对不断发展国乐内心的喜悦和信心。

刘天华先生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他17岁就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之路,他曾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的音乐课程,在这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积累了很多丰富的教学经验。

甚至将自己一生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国民族的发展和为我国培育下一代音乐传承上——教育。

他特别注重初级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方面的教育,致力于对音乐教学的研究,曾呼吁编订在当时极其缺乏的中小学音乐教材。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很多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因受崇洋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对我国自己本土的民族音乐和乐器有很多的偏见,认为西洋的什么都是好的而中国本土的就是落后于人。

更有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的音乐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将其进行全盘进行西化。

就在舆论和压力下的背景下,刘天华依然坚持其自己的信念最终将民族乐器带进了高等音乐院校,在整个民族器乐发展史上他
是第一个把民族器乐列入音乐院校正式课程的人。

奠定了我国音乐院校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

1 《虚籁》创作背景
《虚籁》是刘天华先生在1929年创作的一首,流传至今的琵琶曲。

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沿用古琴的演奏方法绰、注,再加入“吟”“打”“带”“泛音”等传统琵琶的演奏技巧而进行写作,同时他还融入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大鼓、三弦拉戏等多种新的民间艺术门类元素。

使该乐曲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反特色。

刘天华把古琴的技法运用到《虚籁》中运用琵琶模拟古琴演奏中的散、泛、按的音色变幻,是该乐曲变得超凡脱俗、更加深邃幽远,聚古琴之神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乐曲曲式结构为引子、a、b和具有尾声性质的c三部结构,是由一个主题和单乐思进行引深和发展而来,常在乐句后加一个小的尾级进行收束。

引子为极慢板。

音响清新、幽远、很好表达了刘天华内心对理想美好境界的向往。

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在高于引子的音域上进行演奏,将乐曲的主题直接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二句是第一句主题的模进。

在23、24、25小节插入一句新的音乐元素(依照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出现在该乐段的后面。

作为a
段到b段的过度句承上启下。

乐曲b部分属于展开部,由两不同的长句组成。

速度为快板。

在实际的演奏时能动性较强速度可有一定自由性。

乐曲c部分在速度和意境变化再现引子部分。

速度由极慢开始到渐快最后慢收。

2 演奏技法分析
《虚籁》这首乐曲对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求很高,演奏员在演奏时对左手演奏技巧上十分讲究,琵琶在演奏过程中发出来的每个音都要清楚、有力,同时也要求右手的巧妙配合使之融洽。

反之则会破坏该乐曲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也就失去了该乐曲它所要表现的意境了。

在右手无论是弹跳还是轮指的演奏,对声音的要求幽远、流畅、连贯和柔和不能过于尖锐。

在轮指演奏时要缓缓的像小河里的溪水均匀的流出。

弹挑在其音色的要求也是两点,要求演奏慢速度的时候音色要长,演奏快速度的时候要灵活和生动。

演奏该乐曲时对力度控制要求很高,在弹奏时必须满足乐思以及音乐形象的要求,才能将整首乐曲的清、静、悠、远的意境表现出来。

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社会变革的理想追求和对美好明天的期盼。

总的来说他创作的作品,始终是与生活他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独到的见解是密不可分的。

刘天华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实践,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音乐其根本必须立足于的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分析、了解、保护和创新。

通过刘天华先生所创作的琵琶乐曲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在他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是琵琶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贡献对琵琶音乐的传承、创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松寿.刘天华:杰出的民族音乐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1.
[2]刘育和.刘天华创作曲集[j].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1957.
[3]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