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合集下载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完整版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篇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1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我院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和抗菌药物点评小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XX年和XX年近两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XX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较XX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较XX年基本持平。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5%。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XX年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6DDD,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22%;XX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

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成效显著。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62%。

比XX 年下降38%。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临床科室手术预防用药延长至48--72小时。

(在专家的建议下)7、微生物样本送检率:送检率由XX年的25%,提高到45%。

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送检率98%。

二、主要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按照《XX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加强了与临床科室沟通,对抽查中发现的每一例有问题的病历,都与相关科室主任及当事医师约谈,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水平。

352-B1-卫生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二)

352-B1-卫生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二)

20xx年外科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损伤,当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所以控制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

院感科对20xx年1月一6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监测。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本院普外科20xx年1月—6月实施手术的167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手术危险指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22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相关标准,下发调查表,由院感管理人员与科室共同完成。

调查开展之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主管医生负责填写调查表,观察了解监测情况,查看患者手术切口情况,询问病情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种检验检查报告等。

院感科统一收集所有调查资料,集中整理和统计分析,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作出诊断和调查结论。

2结果31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167例手术(未包括本时间段、本科室所有手术病人),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76例,平均年龄48.9岁。

共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6例,其中I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乳腺2例、甲状腺、腹外疝各1例),2例H类手术切口感染。

42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手术患者中(表1表2),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一定关系,手术暴露时间长,手术切口感染率高;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低龄者。

参与调查病例急症手术的切口感染率相对择期手术无明显变化。

本科室1-6月共实施I类手术292例,发生4例切口感染,分别为甲状腺手术1例、腹外疝手术1例、乳腺手术2例,感染率为1.37%(注:本次调查只抽查了123例I类手术);1-6月份共发生2例∏类手术切口感染,分别为开放性腹外伤、胆管肿瘤根治术患者,均在本次抽查的44例病例中,所以统计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4.55%不能作为本科室实际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 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 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 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2021年度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总结与分析

2021年度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总结与分析

2021年度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总结与分析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及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有关规定,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调查,现将本年度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总结分析汇报如下:0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患者数据资料。

1.2方法院感科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针对我院手术部位开展目标性监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3定义与公式(1)手术部位感染围手术期发生的切口、深部脏器或者腔隙的感染。

(2)计算公式①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X100%②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x1 00%③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i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X100%02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03结果3.1各类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见表1)3.2不同危险指数感染情况(见表2)3.3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感染情况(见表3)3.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4)3.5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5)04讨论4.1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1 )切口感染的标准:术后早期持续发热、切口疼痛、切口化脓、裂开,或底部形成痿道、皮下脂肪液化或血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2)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低条件是由细菌来源,有传播细菌的载体以及细菌经切口进入机体的途径,至于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则取决于细菌进入切口的数量,细菌的致病力和患者的抵抗力。

(3)手术部位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和切口清洁度。

另外,手术技巧,患者的免疫力、年龄,营养状况,住院时间长短,切口局部有无坏死组织等都与发生感染的概率有关。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欢迎共阅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210月日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

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本季度神经外科监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43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见表4-6统计。

表4.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30min)注:(1)某医生感染专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2 铊 2 m 0


4 2
1 . 47 1.l 41 1 7 0. 1 .2 01 1 08
1 3
1 1 1 8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o 2

为 了了解 手术 病人 的切 口感染 率 、 危险 因素 , 时发 现 问题 , 及




表 3 外 科 手 术 感 染 按 医 生 统计
医生代码 监测台次数
1 4 1.2 41 1 49 1 0 1 1
以便及 时采 取 措施 , 到有效 控 制感 染 的 目的 。 达 外 科 手术 患 者 经历 手 术 创伤 ,抵 抗力 下 降 易 发生 医院 内感 染 , 手术 部 位感 染 是 手术 常 见 并 发症 , 而 因手 术 种 类及 手 术 危 险 因素 、 手术 持续 时 间、 手术 切 口清 洁度 等 而各 不相 同 , 院感 染发 医 生 率有 显著差 异 。 我院 于今 年 7月 开始对 神 经心 胸 外科 手术 患者 手术 部 位 感染 进 行监 测 ,定 期 将 监 测 结果 反 馈 给科 室 及 医生 本 人 , 分析 感染 原 因 , 取有 效 的预 防控 制措 施 , 手 术切 口 以便 采 降低 感染 的 发生率 。现 将 目标 性监 测结 果 报告 如 下 。

0 0 0 02 5 0
0.8 1
胸外 科住 院并 实施 手 术 的患者 7 0例 。 1 监 测 方法 : . 2 采用 目标 性监 测 方 法 , 预先 设 计 的 表格 内容 , 按 由 医 院感染 专职 人员 监 测与 临床 医务 人 员报 告 相结合 ; 院 监测 与 住 出 院监测 相结 合 ; 根据 我 院情 况每 周对 手术 后 患者 的切 口情 况 进 行 观 察直 至患 者 出院 , 并做 好记 录 。 1 手术 切 口感 染 的诊 断标准 :根 据 国家 卫 生部 医 政 司医 院感 染 - 3

2023年医院院感工作总结篇

2023年医院院感工作总结篇

2023年医院院感工作总结篇医院院感工作总结1预防和限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限制工作,对于保障患者平安、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的发展及须要,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已越被重视,现将我院院感科工作总结如下:一、检查和指导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状况20xx年是我院创评〈一级〉争取审报〈二级〉骨科专科医院关键性的一年,我从6月份上班后,在院领导的关切、支持、重视下,由原来对院感工作一窍不通到现在渐渐的了解不断深化,我院院感管理制度也由原来的不健全、不够规范、部分不符合医院实际状况未能刚好更改、更新、订正,后来在李总的带领下到二院参观学习,回来后将原来的制度经过多次的订正、修改及添加,渐渐将院感管理制度健全起来,并将和各科室有关院感方面的制度发放到位并上墙,定期到各科室检查和指导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状况。

二、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急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限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我院原来开展的监测项目有:1、住院部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治疗室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

2、手术室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每月一次;3、手术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每月一次;4、贮血冰箱空气监测;每季一次5、消毒剂监测:每季度一次6、污水监测:每季度一次。

20xx年9月19日供应室通过市局组织专家检查验收合格后,10月份开展了供应室各方面的监测,监测项目如下:1、无菌物品无菌检验:每月一次;2、环境表面细菌培育:每季度一次;3、空气消毒剂效果监测:每季度一次;4、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每季度一次;5、高压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每周一次,送二院代做。

依据卫生部20xx年4月5日发布,20xx年8月起先实施的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8-2-1监测频度,医院应对高风险部门每季度对空气与消毒质量监测;我院主动响应,从8月份起,大多数监测改为每季度一次。

(高压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除外,还是每周一次),每月一次工作小结,每季度一次分析、反馈并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分管院长。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情况分析作者:吴小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分析研究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本院自行开发的目标性检测软件, 采取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囊肿手术, 从2011年起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和采取抗菌药物合理性等相关临床指标采取目标性检测。

结果到2013年11月, 以上3种Ⅰ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没有变化, 总体感染几率为0.67%。

抗菌药物选择药物不符合率和服用时机不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抗菌药物采用率, 治疗过程以及联合使用药物指标明显改善, 平均住院费用、西药费用以及明显下降。

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 对其围手术期科学采取抗菌药物和控制相关感染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况分析;目标性监测;Ⅰ类切口手术Ⅰ类切口手术相关部位感染的防范措施一直是医院感染工作的难点。

本院自己设计I类切口手术感染率和其手术围手术期防范采取抗菌药物的科学性目标性监测方案, 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服务系统在实施I类切口手术目标性检测,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本院全部乳房乳腺、腹股沟疝以及甲状腺3种临床手术相关资料。

本文研究病例一共1200例, 当中分为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以及腹股沟疝手术, 它们依次为424、383、393例。

各种疾病类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其具有可比性, 各种临床手术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2、39.8、41.3岁,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根据本院医院感染管理科SSI监测要求和“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药物规定”, 开放本院计算机-感染-抗菌药物调查软件, 对以上3种临床手术给予目标性监测[1]。

1. 3观察指标①预防采取抗菌药物使用率≤30%;②预防采取抗菌药物治疗过程通常≤24 h;③临床手术之前30 min使用药物≥90%;④选取药物合理率是不是符合相关文件要求;⑤共同使用药物率;⑥切口感染率。

I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I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该院2 0 1 1 年 医院感染 现患率为 2 . 4 2 %, 医院 感染例次率为 2 . 5 7 %, 低于卫生部规定 的标准和 国 内相关 文 献 报 道 ¨. 2 】 , 同 时也 与 院 区 E t 常 监 测 的 医
院感染 率 相符 。医 院感 染 率居前 三位 的科 室 依次 为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 法 , 对某医 院外科 I 类手术切 口感染进行 目标性监 测 。结果
本次共 监测 I 类手术 患者
1 4 4 7 例, 发生手术切 口感染 9例 , 切 口感染率 0 . 6 2 %。I 类 清洁手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抗菌药 物使用 率 1 1 . 1 3 %; 手术 时间 > 7 5百分位 , 显著影响切 口感染率 。乳腺 改 良根治术单侧 比乳 腺单纯 切除术单侧 感染率 高 , 差 异有统 计学意 义 。结论
【 医院感染控制】
I 类 手 术 切 口感 染 目标 性 监 测 结 果 分 析
刘文芹 , 李铭铭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 3 2 5 0 0 0 ;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 I 类手术患者切 口感 染和抗茵药物使用情况 , 为加强 I 类 手术 切 口感染防控提供参 考依据 。
性用 药 中, 送 检病 原学 标本 1 0 2例 , 送 检 率 为
8 O . 95% 。
1 0 %, 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非发酵菌居多 , 与国内相关 文献统计数据一致¨ 。6 6 2例患者 中, 抗 菌药物使 用率 4 5 . 7 7 %, 低于该 院区 日常监测数据 , 符合卫生 部对抗菌药物使用率 < 6 0 %的标准。说明医院反复 强 调合 理使 用抗 菌 药 物 , 医师 合 理使 用 抗 菌 药 物 意 识有 所 提高 。在 抗 菌 药 物应 用 方 面 , 该 院 区预 防 性

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

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

赵县中医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实施方案一、目的为贯彻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了解我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同时监测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

二、监测时间及对象时间: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共6个月对象:外科、骨科、妇产科实施Ⅰ类切口手术的所用病人三、监测方法和内容1、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临床科室、手术室监控医师、监控护士组成。

调查前一天对参加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内容包括:“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解读”、《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及感染监测登记表》(见附件一)等。

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表格进行调查,并逐一按调查表项目进行填写。

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床旁调查、查阅病历及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法。

2、手术当天由手术室监测护士填写登记表的第一项(一般情况)和第二项(手术情况)相关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由监控医师填写其余的内容,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临床科室进行业务指导,并收回调查表,核查调查表是否填写完整。

四、质量控制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调查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调查前,在全院通知调查相关事宜,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时,对每个病区进行督导,防止漏报;调查结束后,收集并复核调查表是否填写完整及准确。

五、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院外科单一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单一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表 1 各 类 手 术切 口 感染 专 率
医生分 组 手 术部 位 感染 专 率 平均 危 险指 数 等级 调整 后 手术 专 率
3 讨 论
2 3 手 术 医 生 感 染 专 率 ( 表 2 . 见 )
表 2 手 术 医生 感 染 专 率
医 生 分 组 切 口 感染 病 人 数 进 行 手 术 病 人 总数 手 术 医 生 感染 专 率
*泸 州 医学 院 附 属 中 医 院外 一科 感 染 管 理科 ( 四川 泸 州 6 6 0 ) 4 00
21 0 2年 5月 2 0日收稿
14 1
染 , 们 就 应 该 在 院 感 规 范 ( 无 菌 操 作 , 毒 , 强 手 卫 生 管 我 如 消 加 理 、 理 使 用 抗 生 素 等 ) 面找 原 因 , 次监 测 目就是 找 出 使 手 合 方 此 术 部 位 感 染 的综 合 原 因 , 实 到 每 个 手 术 医 生 的 头 上 , 医 生 落 让 可 以对 自己 病 人 的 手 术 部 位 感 染 有 一 个 较 为 深 刻 的 认 识 与 分 析 , 今 后 工 作 中 出现 的问 题 给 予 重 视 与 注 意 。 我科 的 分 析 对 对 注 意 调 控 后 的 感 染 率 进 行 一 个 有 依 据 的估 计 。 并 在 日常 手 术
随 着 我 国 医 疗卫 生事 业 的蓬 勃 发 展 , 医院 的经 济 管 理 工 作 就 显 得 愈 发 重 要 。 随 之 而来 的 医 院审 计 工 作 也 变 得 日趋 复 杂 , 审 计 业 务 愈 加 繁 重 , 有 在 审 计 工 作 中抓 住 审 计 重 点 并 找 到 相 只
表 6 医 生平 均 危 险 指 数等 级 ( 据 表 4可得 出) 根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100%%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均危险指数=2 %)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3(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1例;1例,感染16级0例,2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1-3由表.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医院感染防控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防控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防控目标性监测一、抗菌药物应用标准(一)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30%。

(三)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四)感染病例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70%。

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标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发现率和检出率。

三、手术部位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四、ICU 医院感染监测(1)常规监测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血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病例耐药菌监测,建立感染监测日志,对于疑似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进行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每月进行ICU病室空气,治疗室空气培养监测。

对ICU病室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进行微生物监测。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5)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

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 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ICU 工作人员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克、1501-2500克、1001-1500克、≤1000 克。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

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

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感控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

单一用药占%,二联用药占%,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

平均用药4天。

术前—2小时用药比例为%。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

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