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选择。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

标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民主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明成果,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一种价值观,也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显著标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完善。

一、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这条民主政治道路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之中。

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1]175这就是说,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只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能以社会主义为导向。

第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需要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与否关键看制定的政治道路是否适应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说关键看制定道路的党,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决策定向的主导性作用,决定着中国民主政治道路建设方向。

历史早以证明:人民群众要成为掌握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和反映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将自己组织起来,形成自觉的意识,采取有效的行动。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一个能够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政治核心,来团结、凝聚和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第一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本节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知识点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种族传承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中华文明不得不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限制,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危机走向复兴,以实现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但是,在变革的具体手段和变革所选择的政治文明取向上,却莫衷一是,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大政治力量。

知识点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它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人民民主”的制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

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日益自主,“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也逐渐被“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权力结构所取代。

在新的“党-国家-社会”的权力关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本节概述:政治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课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课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02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
01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 的国家。
02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的是国 家的整体现代化,包括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 个方面的现代化。
特征
政治现代化
拥有健全的民主制度,法 治体系完备,政府治理能 力现代化,公民权利得到
经济社会的转型压力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减少, 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带来压力。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压力逐 渐加大,需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 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加强政策 协调和区域合作。
会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 然选择。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的综合 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04
增进人民团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需要增进人民团结,加强民族 团结和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 化产业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各项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各项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各项工作在当前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标志,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 经济建设:坚持发展经济的主要地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2. 政治建设: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增强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3. 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中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 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权益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全民共享,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二。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现代化,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具体工作包括:1. 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 政治制度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 文化繁荣: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社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高一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高一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高一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材料一秦初兼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之。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实行的制度及产生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从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官员上朝礼仪发生了明显变化:两汉时期,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摘自岳麓版教材(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体现这一变化的措施。

(3分)(3)综合上述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4分)2.(13分)法律是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帝国建立后)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

这样,原有的公民法就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于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1)材料一表明,罗马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变化的历史作用。

(4分)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不断发展,走向现代化国家成为现阶段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好规划,并付诸实施。

一、经济建设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引领世界的地位,但是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其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智能制造等,从而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长远性。

二、环境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建设现代化国家,环保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学污染、加强水土保护等都是可行的措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致力于信息技术落地推广,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并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做好预防工作,以便将信息技术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四、社会建设
社会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部分,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例如增强教育水平、改善卫生医疗、加强养老保障等都必须纳入计划。

五、政治建设
政治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最基础的部分,无政治稳定,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要强化法制、加强政务公开等,保证制度的稳定并促进社会发展,也需要大力推进政治文明的提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漫长而重要的过程,举国上下不能松懈半分。

只有把各个方面都做好,才能大力推动中国现代化成果的提升。

希望全国人民和政府能齐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出色成果。

二轮专题复习课件8 宪政文明的理论构建与政治变革

二轮专题复习课件8 宪政文明的理论构建与政治变革

二、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宪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1、成立初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召开全国苏维埃大会,制定苏维埃宪法大纲 3、抗日战争时期 建立“三三制”政权 4、新中国成立初期 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5、新政协召开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民主制度的确立 7、“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8、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加强和扩大基层 民主)
【解析】选 C 。 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理解。解答本 题注意要求‚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三省六部制最值 得肯定的是分工合作、相互监督机制,通过该机制减少决策失 误,提高行政效率。隋唐沿用北魏的三省制,但不是综合汉魏 以来的官制, A 项不符合史实; B 项虽是积极影响,但不符合 ‚最值得肯定‛这一要求;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
D.与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
【解析】选 C 。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民主有着很大的
影响,但‚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
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 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
A.开启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解析】选 A 。材料主要分析了英国代议制的问题,由材
料中推翻一个老国王是指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拥立了 一个新国王是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质上是开启了英 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
3.1787年宪法颁布和实施后,近代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摘要:我们党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表现了我党建设思维的发展与转换,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党越来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纳入整个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大道。

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面向当今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键词:政治文明/人类文明/全球化/协调发展正文:一、我们党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们一般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常讲,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体现于进步的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

马克思曾在人类社会真正进步的意义上广泛使用“文明”这个词。

他甚至认为共产主义才是人类文明史的真正开始。

马克思也使用过“政治文明”这个词。

理论界公认的看法是,马克思关于政治文明概念的早期表述,是在1844年。

这是马克思在拟定《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时提出的。

“草稿”所列的九条简明写作计划有关于集权制和等级制、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涉及到对政治文明的理解。

另外,马恩和列宁的许多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论国家》等著作中都蕴涵着关于政治文明的深刻思想。

在我们党的文献中明确提出“政治文明”,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范畴。

他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直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把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加强现代化法治建设 打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现代化法治建设 打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加强现代化法治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康文敏(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于轩浩(淄博市张店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因此,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沿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关键词:法治政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目标,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无限过程,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人类才能够从蒙昧走向理智,从蛮荒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专横走向民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文明的结构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需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能动性的探索研究。

它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是人类社会文明宝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我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同时,还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由政党、国家与社会三个主体性要素构成,其中政党具有领导功能,社会主义原则与“党建国家”的路径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构中更是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

这就意味着党的建设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也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逐步走向定型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法治与制度建设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决定了党的建设也必须在制度化以及根据新的要求进行制度改革上同时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党的建设制度发展应该从政治结构空间和要素结构空间两个维度入手,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党的执政制度、党的治理制度以及党内管理制度等四方面的改革与发展I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4-0011-07所渭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共同体内,围绕公共权力运行的相关参与主体要素之间有效互动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而所谓国家治理能力是指在特定国家治理体系基础上,国家共同体有效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由此可知,所谓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指基于现代政治一般规律以及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所应采取的创新与发展。

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政党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承要的主体要素,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到领导作用,而中国政治发展逻辑决定了政党不仅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与发展,而且还承担着建构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断推动其现代化的使命。

现代政治的本质规定决定了政党对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具有重大影响,反过来,圈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对党的建没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现代政治发展规律,以及依法治国的本质规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以及推动其制度改革.本文将主要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党的建设制度发展的基本逻辑、主要框架以及改革原則等进行说明,对于每一个具体制度的阐述以及改革建议将另文研究,这里就不做详细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相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相协调

“五个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纵向考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横向对比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又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全面生产是社会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系统整体性生产,社会全面生产必然要求“五个文明”的整体性协调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社会文明程度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受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限制,物质文明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其他文明的进步。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无法克服的对抗性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终会因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等多重伴生的危机而走向灭亡。

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替代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表明,“五个文明”协调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第一章绪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政治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中国政治体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五个制度”到“三大体制”,再到“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自治、法治建设”的“三位一体”体制,中国政治体制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其中的主要趋势有:1.建立更为法治化的政治体制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实现法治化,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法治国家。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2.实现政治与管理的协同发展当前中国政治体系中存在着政府职能不齐全、管理不得力的问题,这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政治与管理的协同发展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方向。

政治和管理的紧密协作将促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更加高效、有效的实现目标。

第三章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将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之一。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期,而其中所呈现的主要趋势是: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和升级随着国家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面临相应的优化和升级。

尤其是在城市化和智能化发展方面,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和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也是全球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和改革。

这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章社会方面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是中国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方向。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新挑战。

夯实法治基础(习题)(原卷版)

夯实法治基础(习题)(原卷版)

4.1夯实法治基础(同步习题)一.单选题(共10小题)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A.德治B.法治C.友情D.规则.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①实行领导干部决策制②实行良法之治③有严厉的法律制度④实行善治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A.全面依法治国B.建设法治政府C.弘扬法治精神D.推进政务公开4.在民法典编篆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这体现了()①严格执法②民主立法③科学立法④全民守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法治B.依法治国C.依法执政D.以德治国6.“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下列说法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有()①科学立法,制定良法②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③全民守法,依法办事④无为而治,以德化民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7.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我们选择法治道路,是因为()①法治能有效解决社会的所有矛盾,实现社会公平②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B.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C.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据“中国之声”报道,“法治”二字贯穿全国两会”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实践之必然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实践之必然
专 科学校 培 训处 ,辽 宁 大连 1 6 3 2 1 1 0 6 、辽宁 师范 大学 政 治 与行政 学院 ,辽 宁 大 连 1 6 2 ) 1 0 9
摘 要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包含了人类政治实践所积淀的精华.又有时代的先进性与特质。建设好、发展好
上 ,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社
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 设。从 18 年党 的十二大第 一次 明确提 92
所以政治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全面化和深刻化之历史 与逻辑之必然 。
出了 “ 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 导体制”的政治
体制改革 ,到十四大提 出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十七大报告指 出 : “ 政治体 制改革作为 我国全面改革
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与人 民政治参 与积极性不 断提高相适应 。”纵观我 国政治体制改 革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政
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全面化和深入化之必然走 向。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在 继 续 积 极 进 行 经 济体 制 改 革 的基 础
氛 围 ,需 要在政治 的观念层 面和政治 的实践层面全方位展 开。如果说政治体制改革是具体的 、当下的 、单面的 、表层 的 ,而政 治文 明建 设则是全 面的 、持久 的、立体 的、深层 的。政治文 明不但包含政治制度 、政治结构 、政治活动等方
面 ,而且还包含政治理念 、政治文化 、政治传统等方面 ;政 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如何 、实效怎样 ,需要政治文 明的支撑 .
职能 ;从发展 民主 、加强法制 、政企分开 、精简机构 、完善
收稿 日期 :0 0—0 21 7—1 3 作 者 简 介 : 春 华 ( 9 3 ),女 ,吉 林 省 吉林 市人 , 副教 授 ,学 士 ; 朱 16一 周 育 国 ( 6一 ),女 ,辽 宁 沈 阳人 ,教 授 ,博 士 。 1 3 9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展现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也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五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是一篇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点以及重点任务的文章。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积极投身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发展代表了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经济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而政治文明则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法治化、透明化和公正化。

靠着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全面发展,保障公民权利,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具体说明它们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联系。

政治发展的重要性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为了构建公正、平等、透明政治体系,实行有利于国民生计提高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必需的。

此外,政治发展是实现民众权利、维护政治安全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向着民主和法治走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虽然政治发展并不一定等于民主和法治的完善,但这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化的必要步骤。

举例来说,从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上可以看到,中国把发展民主、完善法治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同时激发了民众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国民的生计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通过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巩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文明风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政治文明的意义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国家的公正、透明、民主和法制。

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国家和每个公民都全力以赴,而且需要具备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社会共治。

当社会上的利益分配公正透明,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得到充分保护时,政治文明就会得到加强。

例如,挪威是个具有先进政治制度的国家。

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促使政治深度化,使国家决策更为安全,使整个社会更为包容。

特别是在危机时期,挪威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告诉人民相关情况,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成功化解了危机。

另外一个例子是韩国。

韩国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化,大众对政治孕育出更加正面和积极的认同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

宪法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民主”虽然也必须靠客观的制度来体现但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比之下,“文明”作为一国的政治理想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如果说富强隐示现在的贫困,民主隐示民主欠发达,那么文明是否就隐示欠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宪法序言开篇便自豪地陈明“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那么,为什么“建设文明国家”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呢?是因为历史的中断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还是因为现在的“文明国家”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两码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那么国家对此能有何作为?如果现代的文明国家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那么区别何在?宪法又能对文明政治有何贡献?
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里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建设文明国家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重心也得到了明确。

何谓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制度、习惯、行为、语言等方面,但不能仅仅等同于以上内容的描述。

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假定
了文明的政治与非文明的(野蛮的)政治的区分,因此具有规范性。

问题是:二者的区别何在?这里我想从宪政主义的立场提出一点思考。

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它区别于“古代宪法”。

所谓古代宪法是指前现代的欧洲“宪法”与处于历史发展早期或低级阶段的非欧洲社会的“宪法”。

古代的“宪法”等同于传统社会的政治习俗,而现代宪法是理性的自觉建构。

正如JamesTully教授所言,宪政主义建立在历史阶段性进步论基础上,根据这种历史观,全部的文化与人民被描绘成处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而欧洲立宪民族国家处于最高发展阶段。

现代宪法只能产生于被洛克称为“可以算作人类最文明的人们”的社会。

今古宪法的对比指向前现代欧洲与非欧洲社会的宪法的低级发展阶段,对于它们的“低级”,不同的理论家使用过自然状态、原始的、粗俗的、野蛮的、传统的、欠发达的等词语。

随着殖民化与现代化从欧洲展开,蔓延全球,殖民地与落后民族被无情卷入了“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它们的习俗与传统被视为进步的障碍。

它们要么被同化或独立为立宪民族国家,要么被推向历史进步的路边。

宪政主义演变成了一种普适性知识,一种政治真理。

作为非欧洲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

晚清面对传统政治文明的全面瓦解,中国人第一次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探索。

这时候,先进的人士如获至宝地引入了现代宪法的概念。

以立宪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成长是“挨打”的产物。

宪政主义既然被视为文明政治的主义,那么,它的要求或特征是什么呢?参考JamesTully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国家的民族身份。

结成国家的人们必须对共同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否则国家就缺乏统一的基础,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建立在民族概念之上。

民族的概念能唤起国民的忠诚,对民族的忠诚取代了对帝王天子的忠诚,有时同样被神圣化。

第二、人民主权。

宪政主义将国家权力称为被构建的权力,将构建性权力世俗化。

所谓建构性权力的世俗化即把国家的合法性从竖向盟约(即与上帝的盟约)转向横向盟约(社会契约),这就产生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第三、以宪法为基础的国家法制的统一性。

宪政主义在欧洲产生的背景乃是分散的管辖权的冲突与战争,鉴此权威必须树立,而且需要集中。

宪政主义不是对权威的否定,而是重新理性地建构权威,通过法制的统一性来实现法制-理性治理。

第四、一系列的“共和宪法”(康德语)制度。

人民通过这样的制度将权力委任给政府:1、代表制政府,即政府是人民的受托人,而不是父母官。

2、分权。

只有分权的社会才可能防止专制。

3、法治。

宪政可以说就是法治的现代模式,没有法治,光有一纸宪法,那宪法就不过是贴在橱窗上的蝴蝶。

4、个人自由或权利保障。

这是宪政主义的出发点,或者说是它的老家。

5、公共领域。

公民有结社的自由,没有一定的公共领域,个人直接面对国家,或者国家垄断全部公共领域,那么,国家必然失去制约。

简单地说,宪政之所以被认为是文明的政治,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它把人性放在最崇高的位置,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从这样的出发点来规定、限制国家的权力。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可以说宪政主义是一种政治人文主义。

对照上述标准,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需要在以下诸方面下功夫: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权的关系。

三个代表的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经济社会状况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成果。

二、国家守法。

这是宪政主义的普遍性问题。

三、正确对待司法在权力体制中的地位和司法正义。

我们需要从追求“独立审判”之果而转向关心果树,从关心实体正义转向关心程序正义。

四、正确处理富强与自由的关系。

经济改革虽然使国家从原来的一些地盘上退出,但所有的改革都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或者说为了富强。

我们如何才能首要地或者同时从自由或个体性的立场来规定政治权力呢?五、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公共领域的扩大是一个发展趋向,我们需要探索哪些职能可以非国家化或者委托社会力量承担,公共领域需要遵循什么规则。

六、统一性与多样性。

中国的国家结构内涵丰富,既有民族区域的自治,又有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更有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还有尚待解决的台湾问题。

七、增强政治理性,防止腐败。

从宪政主义的视角看就是程序问题。

总之,政治文明的建设既是制度的建设,也是政治语言符号的建设,更是政治观念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