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我们还应从各层面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国一些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例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等,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鸣和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丰富的信息。
去功利之心态,还教育之初衷。这是我自己对高等教育“回归常识”的理解,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会多多学习国家的形势与政策,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高等教育偏离正轨也有授业者的不足。由于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老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满堂灌”在我国大学课堂上比比皆是。正如生产工具落后导致劳动者虽然辛勤付出而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因教学方法落后而导致它是一种大学教师辛勤的低效劳动,这种教学无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镜;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如此看来,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已经成了时代的呼唤。高等教育去功利化,去程式化已经成为提升高等教育品质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中国大学,我们读书要注意读在书中,悟在书外,思想要能在书中书外跳跃,读的是书中文字,想的是国家和人民,“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去功利之心态,还教育之初衷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作为一名本科生,我不敢妄谈教育,仅仅是就我自己的经历谈一谈我对高等教育“回归常识”的看法。“教育”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在我的理解中,在学校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是教育,儿时犯错父母对我们的批评是教育,长辈的谆谆教诲也教育……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育,其重点在于其受众,即让被教育者Fra Baidu bibliotek到收获。优质的教育无疑是师者能够传道、受业、解惑,学生能够像《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那样“勤且艰”,并能学到真才实学。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朴素的道理,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得,即使是高等教育,也常常流于功利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针对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出于兴趣读书的仅占33%,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高达67%,而美、加、英、澳等国家大学生出于兴趣读书者高达76%,为考出好成绩而读书者为34%。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身边刻苦学习的同学往往是为了拿到更好看的分数,追求更高的GPA,目光放长远一些,也无非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过上想要的生活。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是这些想法总是缺少一些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缺少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命感,确少一点“以天下为己任”的“天地境界”。仅仅就学习的动机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已经和国际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有了相当大的差距,更不用说这样的学习动机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