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最终版
佛教传播要注意民族交往传播与丝绸之路贸易流动之间的关系
佛教传播要注意民族交往传播与丝绸之路贸易流动之间的关系。
裕固族的内容要注意他这个民族的保持完整的独特性方面和民族文化风俗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部分。
我这里有一份资料,也许可以用上,发给你参照。
总之,这些佛教建筑和艺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闪烁着耀目的光辉,把古代东方各民族的风采展现了出来,其内涵和意义是很深刻的。
本书仅就印度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艺术进行些简要的介绍。
早在两千年以前,佛教僧倡们艰辛跋涉,把佛教思想、教理洒播在沿丝绸之路沿途各地,随之,佛教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也在这些地方发展起来。
雄伟的塔寺、庄严的佛像、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象一颗颗珍珠,被丝绸之路一一串联起来,成为全人类不朽的文化艺术遗产。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之道,而且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和促进各自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之路。
我们通过这些佛教艺术,可以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沿线佛教建筑、艺术及其与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这些全人类不朽的文化艺术遗产正侍我们积极地去探索、研究、开发、利用,再用来为人类服务。
佛教东传中国贾应逸祁小山/ 著描述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历史上,有着三个开放的时期,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吸收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接受西方和中亚文明,再次是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人华。
虽然还有许多的不那么集中的文化传播时期,对这些传播时期还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和质疑,但是,只要举目望去,屈指数来,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是那样地渗透骨髓、彻人心睥。
以致于我们几乎很难避开外来的佛教文化,提炼出真正纯粹的“国粹”来。
佛教东传,并不只是一个宗教事件。
乘着佛教大船而来的,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希腊、波斯和中亚文化。
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物产、珍宝、工艺、科技,思想、逻辑、性格、,风气,形形色色,五方杂俎,都借助着这只航船渡过瀚海,来到中土。
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为之一变。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融合作者:李建华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9期东西联通、丝路为纽,丝路万里、西域为枢。
新疆,古时候称西域,一直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枢纽,同时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随着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疆历史上多元宗教文化的相容共生,和谐共存的局面。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宗教的传播公元前138年,肩负着特殊政治使命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丝绸之路初始于政治军事,但却繁荣与商业贸易,更是闻名与宗教文化。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商品交易之路,但是驼铃声响,商品的流动、贸易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如此,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宗教与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之路。
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宗教之路”。
祆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道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传播、发展。
不仅在新疆境内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同时又在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创立与古波斯,流行与中亚的祆教,又称拜火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
继祆教之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相继传入新疆。
祆教自公元前4至3世纪传入,祆教的传入与波斯商人的商业活动有关,“商人”也是最早的传教者,波斯商人跋涉奔走与丝绸之路上,自然而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同时在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中介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祆教在新疆已广为流传,据《魏书》记载,“高昌、焉耆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证明了祆教被普通老百姓信仰的情况。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人释迦牟尼创立。
在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繁荣,与公元前1世纪翻越葱岭,经克什米尔地区,传入到新疆。
由于佛教在新疆流传的时间长,信仰人数多,文化遗存丰富,成为新疆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宗教。
丝绸之路沿线遗留下来的佛教胜迹便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明。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上龟兹与佛教文化——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一、丝绸之路与佛教的起源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众所周知,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为始祖,他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以北印度为中心传教,圆寂后不久,由于对教义的解释不统一,形成了许多佛教的派别体系。
公元前后,佛教界形成混乱的格局。
此时,佛教的革新运动开始了,当时的大乘佛教为佛教文化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流派小乘佛教,是通过严格的个人苦修达到悟道境界,强烈倾向于对自身的完善。
而与之不同的大乘佛教则提出通过个人的参悟,用博大的慈悲心使更多的世人得到救助为目标,称为“普渡众生”。
因而受到广大信徒们的热烈支持而云集于此。
佛教传入西域后,经过与西域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特色的佛教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中原。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梯和桥梁,汉传佛教从鸠摩罗什开始由长安传向世界。
佛教统摄西域大多数人的信仰有一千多年,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说唱、变文等佛教艺术十分盛行。
二、龟兹佛教文化1、龟兹与佛教的关系经几代考古和历史学家鉴定,佛教最初大约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从古印度经西域各国,最终达到中国的。
也就是佛教进入中国先经过西域各国。
人类在丝绸之路留下了几千年来不朽的画卷,它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它给后人类留下了不朽的文明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龟兹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货物和佛教的法种到达龟兹。
据历史流传,龟兹是西域诸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国家。
丝绸之路与佛教
丝绸之路与宗教一、丝绸之路的定义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二、佛教的创立与东渐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代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其传入西北地区的时间,要比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早。
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于阗、龟兹等地,已有佛教传布的迹象。
本世纪以来,在新疆各地陆续出土的一些佛教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明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在新疆一带已相当流行。
新疆若羌县境内的唐朗遗址发现的一座古佛寺中,曾清理和出土了6尊与真人同高的彩绘泥塑佛像和壁画。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料一、引言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文化交流大道,贯穿亚欧非三洲,是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承载了世界各地的货物和文化。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来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促进商品交流和贸易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贸易路线之一,自汉朝开辟以来,贸易往来不断,其交通枢纽和商业港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丝绸、茶叶、瓷器、药材、金银等商品沿着丝绸之路纷纷传入中亚、西亚、印度等地,与当地的纺织品、珠宝、香料、象牙等商品相互交换,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主、文化交流为辅的繁荣的市场。
在贸易往来中,商人和贸易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为商业的扩张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也间接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推动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为了贸易往来的需要,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当地政府不断修建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扩大了贸易的范围和效益。
在交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中,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掌握了许多技术和知识,如各种车辆和马匹的运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水利工程的设计等,这些技术和知识在不断地传递和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促进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商业交流也促进了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
商人和贸易组织在交易中使用不同的货币和贸易手段,如汇票、信用证等,这些金融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和区域因为贸易往来的发展而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和经济实力。
带来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丝绸之路的贸易和商业交流不仅带来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工艺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传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也有很多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化和知识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传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璀璨的纽带,连接了东西方文明。
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其中,佛教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对沿线地区的社会、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兴起与佛教的起源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路线。
这条路线穿越了广袤的沙漠、险峻的山脉和辽阔的草原,连接了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其教义深刻而富有哲理,很快在印度及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也开始向东方传播。
二、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历程1. 中亚地区中亚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中段,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在贵霜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大力推广,成为了该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贵霜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修建了许多佛塔、寺庙和石窟。
其中,巴米扬大佛就是贵霜王朝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文化在中亚地区不断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亚佛教艺术风格。
中亚的佛教艺术以其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而闻名于世,对后来的中国、印度和西亚等地的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国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东段经过中国的西北地区,这里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
早在汉代,就有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记载。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印度和中亚的佛教僧侣来到中国,翻译佛经、传播佛法。
在中国西北地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著名的佛教石窟群,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3. 中国内地佛教文化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向内地传播,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支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内地迅速发展,成为了与儒、道并列的三大思想体系之一。
丝绸之路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交流
丝绸之路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交流作者:魏文斌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5期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
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
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金铜造像多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如陕西三原出土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的3、4世纪的金铜弥勒菩萨立像,基本保存了犍陀罗站立弥勒菩萨像的影响,说明长安地区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在3、4世纪基本是外来样式。
这种左手持瓶的站立弥勒菩萨像也见于420年左右的炳灵寺169窟。
佛教自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主要传播路线是从印度西北部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新疆(西域),继而过玉门关向东经河西走廊到达中国内地。
天山廊道及甘肃河西走廊和陇东地区是必经之地,两汉首都长安和洛阳是目的地。
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艺术也传入中国。
3~4世纪,受印度开凿石窟的影响,首先在西域地区的龟兹开始了石窟的开凿,以龟兹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圈开始形成,并产生了中国佛教石窟的龟兹模式。
龟兹模式的代表有库车和拜城区域内的克孜尔、库木吐喇、克孜尔尕哈、森木塞姆等石窟寺。
龟兹石窟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印度本土石窟结构及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但有所变化。
如印度的塔堂窟(支提窟)和僧房窟结合的形式在龟兹都有出现,而印度的塔堂窟在龟兹地区变为龟兹特有的塔庙窟(中心柱窟)。
印度及犍陀罗艺术所见的佛本生和因缘故事内容,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多有继承和发展,如睒子本生、鹿王本生等。
5世纪初期,玉门关以东的河西走廊开始了佛教石窟的开凿。
受龟兹模式及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产生了一批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寺,并形成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凉州模式”。
其代表有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莫高窟早期三窟(268、272、275窟)等。
丝绸之路青海道佛教文化交流功能述略_李健胜
佛图澄与语,不 能 屈 也。”[3]单 道 开 东 来 的 路 线 应 当 是从敦煌至张掖,沿 张 掖 至 西 平 的 丝 道 向 东 沿 湟 中 道 、秦 陇 南 道 至 秦 州 。
魏 晋 时 期 ,作 为 建 康 (今 南 京 )、益 州 (今 成 都 )与 西域交往的中继站,吐 谷 浑 在 佛 法 东 传 过 程 中 起 到 重要作用。西域僧侣多假诸青海道南部干线河南道 到 达 益 州 、建 康 等 地 ,南 朝 僧 人 也 借 此 道 前 往 西 域 求 法。[4]吐谷浑一方面受到佛国高昌等影响,另一 方 面 又 受 南 朝 影 响 ,形 成 了 自 己 的 佛 教 文 化 。[5]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_松本伸之
!!!!!!!!!!!!!!!!!!!!!!!!!!!!
!身为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室室长的松本伸之从他工作职能出发对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进行研究,他的 研究仍欠全面。比如说,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与传播对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今天所看 到的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包括五台山建筑群等,都是从那时开始兴建的,唐代只是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 发展。唐代,佛教开始大规模的传入日本,所以作者尤其强调唐代,这是其一。作者虽然强调丝绸之路的东端为奈良的正 仓院,但他并没有否认长安为起点,而且是向西、南、东、北四面辐射,也就是说西、北两条为陆路,南、东两条为海路。北路 俗称为 “危险的西徐亚小道”,一般不为人知,但它早在公元前 " # $ 世纪已经开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草原之路 (%&’((’ )*+,)。正是它才使希腊人得知东方有个神秘、富饶、善良、和平的塞里斯国,这是其二。对于印度佛像的塑造,应当是受到 希腊文化的影响,首先塑造的是护法神,一世纪末才在坎达拉塑造佛像,二世纪初,中印度的曼陀拉才开始塑造佛像,所
在这一时期,比起中国来说,东方的朝鲜半岛
展 ,隋 ·唐 时 代 ((’) * )+, 年 )迎 来 了 它 的黄 金 和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更加繁荣。由于不管在哪
期,与南北朝时代相比则更加辉煌。在此之前的状 个地域,日本都以中国文化作为规范,即便是在接
况#,由于遗物非常有限,具体的情况不能很好的 受了佛教,同样也是把中国作为榜样的。不言而
佛教文化传播的途径,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狭
义上的丝绸之路,还有往来于更北草原地带的草 原之路(%&’((’ )*+,)和途经南方海上的海上之路 (%(53’ )*+, 香料之路),无论如何它们对经济往 来和文化交流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 否定的事实。本次的丝绸之路大美术展所展示的 众多文物佳品,一件件观赏过后,对丝绸之路的认 识则更加深入。!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第一篇: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丝绸之路上龟兹与佛教文化——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一、丝绸之路与佛教的起源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众所周知,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为始祖,他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以北印度为中心传教,圆寂后不久,由于对教义的解释不统一,形成了许多佛教的派别体系。
公元前后,佛教界形成混乱的格局。
此时,佛教的革新运动开始了,当时的大乘佛教为佛教文化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流派小乘佛教,是通过严格的个人苦修达到悟道境界,强烈倾向于对自身的完善。
而与之不同的大乘佛教则提出通过个人的参悟,用博大的慈悲心使更多的世人得到救助为目标,称为“普渡众生”。
因而受到广大信徒们的热烈支持而云集于此。
佛教传入西域后,经过与西域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特色的佛教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中原。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梯和桥梁,汉传佛教从鸠摩罗什开始由长安传向世界。
佛教统摄西域大多数人的信仰有一千多年,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说唱、变文等佛教艺术十分盛行。
二、龟兹佛教文化1、龟兹与佛教的关系经几代考古和历史学家鉴定,佛教最初大约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从古印度经西域各国,最终达到中国的。
也就是佛教进入中国先经过西域各国。
人类在丝绸之路留下了几千年来不朽的画卷,它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它给后人类留下了不朽的文明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之路,更是文化之路。
龟兹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货物和佛教的法种到达龟兹。
丝绸之路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上世纪初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最初是指中国中原地区通过西域迄于欧洲的陆上通道。
随着近百年来东西方学者不懈探索和考古研究的持续深入,其内涵持续丰富和充实,内容不但指从中国经中亚、西亚到伊斯坦布尔及罗马的整个中纬度大陆,而且还包括横贯亚欧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高纬度草原地区。
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传统的看法是东端起于西汉和隋唐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但也有观点认为是东汉都城和隋唐时期的东都洛阳。
丝绸之路由东端起,经过甘肃的陇西高原、河西走廊的敦煌、阳关、玉门关后,再继续沿着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路,分两道向西进发。
南路自敦煌起,经楼兰、于阗、莎车等地,越过葱岭进入大月氏(今阿富汗阿姆河流域中部地区)到达安息(今伊朗),再往西行抵条支(今伊拉克一带)至大秦(今地中海叙利亚一带);北路从敦煌出,经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等地,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经安息至大秦等地。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实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河西陇右是其咽喉之地,从两汉到隋唐,丝绸之路繁荣了近10个世纪,促使河陇地区成为率先接受西方物质、精神文明,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的地区。
其文化氛围中产生了一种多民族混融的强烈色彩。
曾有人描绘时为唐代陇右首府的凉州:“凉州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熔炉。
”①当时对于内地的唐人凉州本身就是外来奇异事物的亲切象征,凉州的音乐既融合了胡乐的因素,又保持了中原音乐的本色,但它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样就使他听起来既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又不乏亲切、熟悉的中原风格。
所谓“胡”与异国情调,概指唐朝西北边疆诸少数民族与西方各国;所谓“中原风格”即汉文化。
唐朝诚然是我国历史上敞开胸怀无所畏惧地吸纳异域文化气魄雄伟的时代,作为陇右首府的凉州是这样,不过事实上整个陇右都是这样一座文化的熔炉,是丝绸古道上中国与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
丝绸之路与佛教
丝绸之路与宗教一、丝绸之路的定义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二、佛教的创立与东渐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代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其传入西北地区的时间,要比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早。
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于阗、龟兹等地,已有佛教传布的迹象。
本世纪以来,在新疆各地陆续出土的一些佛教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明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在新疆一带已相当流行。
新疆若羌县境内的唐朗遗址发现的一座古佛寺中,曾清理和出土了6尊与真人同高的彩绘泥塑佛像和壁画。
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
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系列古代佛教艺术洞窟,它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自公元4世纪开始,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莫高窟成为了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探讨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并为你展示其中蕴含的宝贵历史与文化意义。
首先,莫高窟的佛教艺术是丝绸之路传播佛教的重要媒介之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间文化交流的通道,佛教也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的。
莫高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成为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聚集地。
莫高窟内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莫高窟佛教艺术风格。
其次,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展现了丝绸之路各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枢纽,将来自东西方各地的商人、文化和艺术品聚集在一起。
莫高窟壁画中的画面多样,描绘了各种肤色、服饰和身份的人物,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同时,莫高窟艺术品中融入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艺术元素,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国际性和多元性。
此外,莫高窟佛教艺术也承载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丝绸之路是多个宗教的交汇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
莫高窟作为佛教寺庙,佛教的信仰、教义在这里得到了呈现和表达。
莫高窟的佛像雕塑、壁画、经文等艺术形式,承载了佛教的宗教信仰与教义,也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佛教文化传统。
最后,莫高窟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随后的唐代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莫高窟的艺术也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对这些地方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在当地艺术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风格。
总结起来,莫高窟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节点,莫高窟通过佛教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丝绸之路各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承载了佛教信仰与教义,同时对其他地区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_王韵
【摘 要】 隋唐时期是中国与印度佛教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中印之间佛教文化交流的要道之一,表现为不少内地僧人经南方丝绸之路不畏艰险到印度求法,印度高僧也不远万里到蜀地来弘法,同时唐代经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印文化交流对南诏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唐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5)04-0119-5〔作者简介〕 王 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1。
南方丝绸之路是由四川经过云南到达缅甸和印度的一条陆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西南方向将中华古文明与世界古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国际交通线,也是欧亚古代文明相互联系的纽带。
南方丝绸之路从地理上看是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结合部,从人类历史和文化上看,则是中印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咽喉地带。
在中国与印度的二千年的精神文化交流中,佛教交流占有最显著的地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求法与弘法的僧人,或陆路,或海路,往返于中印之间,他们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也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了解与交流。
到了隋唐时期时,政治的开明和经济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僧人互访、交流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中印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达到高潮,不断有印度僧人来中国弘法传经,也不断有中国僧人跋山涉水到印度取经。
很长一个时期,这些往来的高僧充当了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1〕。
唐代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统治者对于佛教的需求,使之在中国更为盛行,中印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不少唐代僧人经南方丝绸之路不畏艰险到印度求法,印度高僧也不远万里经南方丝绸之路到中国内地来弘法,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并对当时南诏国的佛教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往的学者对于唐代经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研究较多,对于两地经南方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交流论述较少,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印交通的一条要道,对唐代时的中印佛教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一串人类文明的珍珠 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
引言———一串人类文明的珍珠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的文明纽带和文化走廊。
她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探索不尽的历史之迷。
散布亚洲大地上的珍珠石窟寺艺术起源于古代印度。
最初,它是施迦牟尼和弟子坐禅的场所。
在历史的发展中,石窟寺渐渐发展成融汇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人类文明结晶的光彩夺目的珍珠。
这些凿于山崖绝壁之上,傍依潺潺清流之畔的石窟寺群雄伟壮观,鬼斧神功,丹青神妙的壁画布满了洞窟,辉煌,质朴,典雅,博大,冥冥之中令人心移神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石窟寺成为人类文明结晶的光彩夺目的珍珠。
这一串串的珍珠,散布在亚洲广袤的大地上,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攀越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沿着中国的天山南麓,点缀着三仙洞,克孜尔,进入玉门关而到达敦煌,敦煌是个响亮的名字,有人解释说,敦者大也,煌者圣也。
的确,石窟寺艺术到了这里便大盛起来,敦煌以东,这串石窟寺艺术的珍珠便蛛丝脉散,扩展成一张巨大的蛛网。
这张蛛网,覆盖了长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北至辽宁、内蒙古,南达四川、云南,东南至福建。
中心区域则在陕甘宁。
再向东去,这串珍珠的最后一颗石窟庵,则镶嵌在朝鲜半岛南端,临近浩瀚的太平洋,“千锋势到岳边上,万派声归海上消。
”石窟寺艺术的珍珠终于从印度洋的“此岸”来到了就太平洋的“彼岸”。
随着贯穿这串珍珠的红线--------佛教的传播,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成为民族融合的历史舞台。
人们如欲鉴赏这批绝世奇珍,探索其奥秘,无疑需要做一次跨越许多国家地区的艰难而伟大的旅行。
自从伟大的佛陀创立佛教以后,各族人民虔心创作的佛像、罗汉像、菩萨、天王、立士、飞天像等,其数量是无法统计的。
我们只好借用佛经上的术语,称之为有“无量数”有“恒河沙数”。
在今天,这“恒河沙数”的艺术品,大部分被时代毁灭的巨掌化为乌有了!尔今,只有石窟寺,以其岩石的坚牢抗拒了种种厄运,尚可寻觅于人间……。
通过文物探析丝绸之路对朝阳地区佛教的传入与输出
辽宁省朝阳市是我国丝绸之路东端的汇聚点,也是东北地区佛教传播重地,曾先后发现释迦牟尼和锭光佛两佛舍利,被誉为“东方佛都”。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多民族基础,使得朝阳地区佛教在原有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萨满教等信仰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和崛起。
佛教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东传从朝阳地区又向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输出在朝阳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物与遗迹,如建筑、舍利、造像、墓志、石窟、摩崖石刻等。
本文从三燕佛教在朝阳地区官方传播开始,通过文物的佛教因素来探讨丝绸之路对朝阳地区佛教的传入与输出。
一、三燕时期佛教传入朝阳地区是有明确纪年的,官方年代应从前燕开始。
慕容皝于公元345年在龙山修建龙翔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东北地区,这也是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东北第一个佛教寺院。
由于三燕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笃信,信仰民众逐渐增加,不乏大量的高僧追求佛法经典并沿丝绸之路赴西方取经的记载。
如《高僧传·释昙无竭传》中记载,后燕时期龙翔寺昙无竭等一众25位沙门大僧于北燕太平十二年(公元420年)从龙城出发,沿丝绸之路先后到河南国(今青海省黄河以南一带)、海西郡、高昌郡(今新疆吐鲁番东)、龟兹、沙勒、罽宾国(今巴基斯坦),最后抵达天竺取经学法,成为中国最早西行求法学佛的僧人之一。
北燕时期,朝阳已经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后燕建兴五年(公元390年),僧人与民众谋反,“北平人吴柱聚众千余,立沙门法长为天子,破北平郡,传寇广都,入白狼城(即今朝阳)”。
僧人有实力举兵造反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当时佛教势力的强大。
这一时期,一些古迹和出土文物也渐渐融入了佛教文化元素。
佛教装饰图案首先发现于三燕时期的金属马具饰件。
北票西沟村和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鎏金铜鞍桥包片、銮铃、箭箙铜板、镂空圆形饰件等十多件车马具饰件上均刻饰了忍冬纹、莲花以及龙、凤、龟甲纹等。
忍冬纹和莲花纹都是佛教文化代表性的纹饰。
忍冬纹源于希腊,由于其越冬不死的特性被佛教视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在西亚和中亚地区一度盛行,是“生命树”的象征,后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传入我国,成为流行的“胡饰”与“佛饰”的结合体。
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东渐
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东渐□ 王 镛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
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东渐中国的历史,就是丝路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国与印度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
自从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鲁迅说:“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破恶声记》)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印度佛教兴起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前486)约与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同时。
印度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1-前185)皇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曾皈依佛教,并向亚洲诸国传播佛教。
“佛兴西方,法流东国。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印度佛教艺术也随之东渐。
佛教亦称“像教”,佛像在佛教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佛经。
无论西域僧人前来东土弘法还是汉地僧人去往西天取经,都携带佛经、佛像。
不过,在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尚未出现人形的佛像,因为原始佛教或小乘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认为佛陀业已涅槃,彻底摆脱了生死轮回,不应该再以人形出现,只能用菩提树、台座、法轮、足迹等象征符号暗示。
直到公元1世纪前后兴起的大乘佛教为了普度众生,才出现把佛陀偶像化的倾向。
佛像的起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
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曾入侵犍陀罗,留下了希腊化艺术的影响。
公元1世纪后半叶,以犍陀罗为统治中心的贵霜王朝(约公元64-241)国王迦腻色迦(约公元78-144年在位)曾赞助佛教,被誉为“阿育王第二”。
当时犍陀罗工匠仿照希腊、罗马神像的造型,根据印度佛陀传说的伟人相貌,创造了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
犍陀罗佛像的造像特征一般是希腊人的面容,深目高鼻,秀颊薄唇,肉髻呈波浪纹卷发,圆光朴素无华,袈裟衣褶厚重,类似罗马长袍托格,因此被称为“阿波罗式的佛像”或“穿托格的佛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
摘要:自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洛阳起,弘扬佛法的僧人们便开始了他们的使命,他们不仅翻译佛经、弘扬佛法、还带来了佛教的音乐。
洛阳也对佛教的传入采取了回应,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是佛教入中国之始,三国时期,西行第一人朱士行的沿丝绸之路的求法行为则是对佛教的更深入的探索,不仅把《大品般若经》带回了洛阳,还激励了后代的求法者,如宋云与惠生等,他们都完善了佛教文化。
而佛教的音乐也与洛阳的民间乐曲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音乐。
关键词:佛教、洛阳、白马寺、朱士行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姓乔答摩,名悉达多。
他成佛之前是古印度的王子,在他29岁时有感于人生老病死的烦恼,遂离家苦修,最后达到三觉圆满,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自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先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
在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洛阳。
从东汉建都洛阳开始,洛阳就成了僧俗各界沿丝绸之路西行的主要出发点,也是西域各国各地僧侣沿丝绸之路东来的主要目的地。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商业贸易之路,商人们从洛阳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
同时,它也是一条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道路。
一些弘扬佛法的僧人们跟随着返程的商人们来到洛阳。
他们不仅带来了佛经和佛法,还带来了佛教音乐。
佛教的弘法僧人大多都是抱着不辞辛劳、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目的,他们为了保证长途旅行的安全,采取了与商人们为伍的可靠方法。
有些商人,受到弘法僧人传教的影响,也产生了信仰,从而成为了一名传教者,这些都加速了佛教的传播,因此洛阳佛教文化在当时比较繁荣,且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佛教的传播开来,那些行踪不定的弘法僧人以及浪迹天涯的游方僧人,也就安住下来,寺院也开始被建立。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
”(摘自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第150页)永平七年,汉明帝因夜梦金人,后询问大臣是何含义。
在得知是佛教内容的含义后,他派遣中郎将蔡喑、秦景、博士王尊等18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
蔡喑等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与之东归。
永平十年回到洛阳,并将所得佛教经卷,用白马驮回,汉明帝建精舍供他们居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
这是佛教在中华大地繁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对佛教文化在东土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两汉章》)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洛阳,一些佛教高僧在洛阳习得佛法后,想要追求更高境界的佛法。
这便要求他们西行求得佛教真经,以便参透佛法。
为了求取真经,这些高僧跋涉在丝绸之路上,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三国时期的高僧,法号八戒,生于河南颍川(今禹州)的朱士行,便是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三国时期,佛法虽然已流行,但所谓的僧众只是剪除头发,并没有禀受皈戒,所有斋供礼仪都取法于传统的祠祀。
直到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他主张一切行为应遵佛祖之训,于是洛阳僧众请其译出戒律。
迦罗担心律文繁广,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因而译出《僧祇戒心》,即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一卷,又邀请当地的梵僧来传戒,在白马寺设立戒坛,朱士行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由此可见其献身佛法的勇气。
朱士行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在出家之后,他摆脱了凡尘俗世,专心学习佛法经典,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经常在洛阳给僧人们讲授《道行般若经》。
但是《道行般若经》由支娄迦谶从玄学的角度上翻译,译文十分的少,由于玄学在中原不是正统的文化,因此中原的僧人在理解经文时,往往会产生很多误差,而且很多都不懂其中的含义。
朱士行曾感叹道:“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他发誓西行求取经文原典,以便能彻底理解般若深义。
公元260年,年已57岁的朱士行不顾劝阻,从雍州出发,既无向导亦无旅伴,孤身一人踏上求法之路,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穿越茫茫沙漠而抵达于阗,这实在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奇迹。
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最大的绿洲,也是西域佛国的中心,公元前一世纪,佛教经迦湿弥罗丝绸之路南道首先传入于阗,又经于阗传往莎车疏勒等地,同时,印度的佛经多由此地传入我国内地。
在于阗,朱士行找到《大品般若经》梵文原本,从此安住于阗,开始静心抄写佛经,一抄就是整整22年。
这位置身异国他乡的老人,一字一句、一页一卷,以安详平和的慈心、至心奉法和普济众生的愿力,把长达90章、共计60余万字的《大品般若经》抄写完成。
当时,他已年老体弱,便将携带沉重的佛经返回家乡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弟子弗如檀等。
因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种种阻挠,未能将经本很快的送出,过了一、二十年,他的弟子弗如檀等人历经艰险,终于在公元282年将此经送回洛阳。
直至公元291年,由比丘无罗叉和居士竺叔兰等人译成汉文,取名为《放光般若经》。
(摘自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朱士行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是因为有朱士行开启了穿越大漠戈壁西行求法的源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险途。
丝绸之路上增添了一位僧人孤独跋涉求取佛经的身影。
在他之后,有法显、玄奘等无数舍身求法与送法的后人。
北魏神龟元年,住在洛阳闻义里的宋云与比丘惠生,由京城洛阳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到达古印度地区。
历时五年后,宋云、惠生返回洛阳,取回大乘经典170部,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
唐代的洛阳人王玄策,曾先后三次出使印度。
第三次出使返国后,王玄策把取回的弥勒菩萨新样供奉在洛阳敬爱寺中。
麟德二年,王玄策曾于龙门宾阳三洞之南洞敬造弥勒像,并留下造像题记。
( 摘自《洛阳市志·龙门石窟志》) 。
这些佛教高僧们执著探索带来中国佛教的发展完善,也包括了洛
阳的佛教文化。
他们的不懈追求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也赋予丝绸之路灵慧的佛教之光。
丝绸之路上除了灵慧的佛教之光,还有动听的佛教之音。
佛教音乐是跟随佛教一起传入洛阳的,由天竺来华的竺法兰大师传入。
竺法兰大师在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天竺的佛教音乐———梵呗。
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六时行道和经忏法会,既有赞诵佛德的作用,又能使听者心灵净化,潜心向佛。
东汉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处于初弘期阶段,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由于梵汉之间的语言差异,虽然天竺佛经已经被译经家用汉文译出,但由于当时通晓梵文的受众极少,梵呗在洛阳的传播存在严重的困难。
三国时期,中国佛教徒注意到了这种矛盾。
洛阳的乐僧于是采用洛阳的民间乐曲创作新佛曲,从而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同时,洛阳的文化精英与艺术家们也在为梵呗的中国化而努力,他们将天竺梵呗与盛行于洛阳的相和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制了中国化的佛教音乐,既有利于梵呗的中国化,又丰富了洛阳民歌的艺术形式。
佛教文化在后来与我国传统文化逐渐相融合,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