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二、中国革命中的武装斗争:(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认为,武装斗争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武装斗争。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异常残暴,合法斗争、议会政治道路走不通。
"武人政治"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
统治阶级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钩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的统治。
面对这样的地人,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更特别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多次论述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并把武装斗争视作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他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有着自己的特点。
特点之一: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首先,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
其次,武装斗争与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
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农民的土地革命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特点之二:武装斗争与民众结合。
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配合,这是毛泽东所说的武装斗争的总概念。
特点之三:武装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在中国敌人异常强大,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在长期内不能聚积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
因为敌人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是残酷的,而革命发展又不平衡,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磨炼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不能坚持自己的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
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论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18年的斗争历史,并将其中的经验概括为三个法宝。
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其含义是相当广泛的。
其中最复杂、最困难,而又对中国革命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两个最有实力的政党,二者之间的关系牵动着革命的全局。
1924年至1927年期间,由于两党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基础上实行了合作,第一次结成统一战线,因而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7年以后十年内战的结果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
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两党再度合作,第二次结成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广泛的,包括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包括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回顾这段历史,毛泽东高度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重新结成的统一战线。
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成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点。
为了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经验只能来自中国革命的实践。
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加深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有了初步认识。
他指出,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这个阶级既有需要革命、赞成革命的一面,又有怀疑革命的一面。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在世界历史上,武装斗争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种通过使用武器和武装力量来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行为。
武装斗争可以发生在国内,也可以在国际间进行。
它可以是一场全面的战争,也可以是局部冲突或恐怖主义活动。
一、武装斗争的定义与形式武装斗争是指利用武器以及相关武装力量进行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武装斗争往往是一种突出的社会运动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直接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等非战争性形式,还包括军事斗争。
武装斗争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正规军队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游击队、恐怖组织等非正规武装力量与政府军或其他武装力量之间的斗争。
此外,武装斗争还可以通过网络战、经济制裁等手段来实现。
二、武装斗争的原因与目标武装斗争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有:政治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冲突的原因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等方面因素有关。
武装斗争的目标也多样化,可以是政权更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领土收复、推翻暴政等。
不同的武装斗争者有不同的目标,他们通过使用武力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在斗争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生存。
三、武装斗争的影响与后果武装斗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往往导致战争的爆发和人员伤亡。
战争给双方参战者以及无辜的平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其次,武装斗争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发展。
再次,武装斗争将国家陷入混乱,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倒退。
最后,武装斗争还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干涉和矛盾。
然而,武装斗争不仅会带来破坏和伤亡,也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和推动社会变革。
一些武装斗争还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如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同时,武装斗争还可以唤醒人们对权力和压迫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
四、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同国家和组织往往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武装斗争 4
中共“一大”到大革命时期:求数量,忽 视质量
30年代左右:“唯成分论”;“关门主义”
45年七大:成熟
② 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主集 中制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 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 组织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 活中的运用。
③ 党的纪律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
1994年9月28日,中共十四
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 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时期 的党的建设称为 “新的伟大 的工程”。
⒉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⑴、思想建设
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 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首先,是由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自身 特点决定的,也是解决党内矛盾的需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建设 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 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要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 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因而毛泽东把它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在国际法的领域中,罗马规约是一项重要的文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国际冲突和战争的规定。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武装斗争的定义,它对于界定何为合法和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罗马规约的规定,武装斗争是指一方或多方人员携带武器进行的军事行动。
这种武装斗争包括了一切军事行动,不论是针对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还是针对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在这一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强调。
首先,武装斗争必须是由携带武器的人员进行的。
这排除了一些非武装的抗议行为或者和平示威活动。
其次,武装斗争必须是军事行动,即用军事手段进行的斗争,而不是单纯的暴力冲突。
最后,武装斗争的目标范围广泛,可以涉及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以及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根据罗马规约的这一定义,合法的武装斗争必须符合国际法的相应规定,包括比如人道主义法和战争法等。
同时,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总的来说,罗马规约中对武装斗争的定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标准,使得对于武装冲突和战争行为的界定更加明确和规范。
这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内容摘要: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革命的重要斗争形式。
本文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和共产党根据地建设两大方面阐释了武装斗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毛泽东同志曾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条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三方面中,武装斗争作为使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斗争形式,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大特点,也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那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等民众运动上,并没有认真去准备武装斗争和组织军队。
其结果,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大革命的失败使全党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革命人民只有武装斗争,才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1.游击战:一种灵活的战术,通常由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以避免正面战斗。
游击战通常在山区、森林或城市中进行,目的是骚扰敌人,破坏其基地和供应线,并保护自己的阵地。
2. 突袭:突然攻击敌人的一个地点,以迅速占领并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武器。
突袭通常需要快速的行动和精确的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3. 渗透:通过潜入敌人的领土、防御系统或组织,获取情报或执行特殊任务。
渗透通常需要高度的技能和技术,以保持秘密并避免被发现。
4. 爆炸袭击:使用爆炸装置对敌人的设施、车辆或人员进行攻击。
爆炸袭击是一种常见的恐怖主义手段,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5. 军事政变:利用军队的力量推翻政府或政治体制,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军事政变通常由高级军官或军事集团组织,他们利用武力夺取政治权力。
6. 暗杀:暗杀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杀害某个人,通常是政治领袖、高级军官或其他重要人物。
暗杀是一种极端的手段,通常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国际关注。
这些武装斗争名词解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武装斗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需要谨慎使用。
- 1 -。
武装斗争
要 内 容
重 要 性 与 主
武 装 斗 争 的
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 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 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 借其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 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样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一再 地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 争,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 务。
能 完 级 成 任 共 何 革 命 任 务 位 ” 。 不 就 , 地 的 党 产 和
阶 开 了 武 装 斗 争 , 就 没 有 无 产
毛 泽 东 所 说 : “在 中 国 , 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 命。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由中国 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借其 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 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 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一 再地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 任何的革命任务。
同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 造成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这种特点, 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断积蓄和发 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扩大斗争的阵地。中国的武装斗争, 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起,即以武装斗争 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 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 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工农武装割据的 局面。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党通过人民战争,一步一步 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 先进革命阵地,并依托和发展这个阵地,通过以农 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22 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打败拥有优势装备、 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最后赢得夺取全国政权的 伟大胜利。
武装斗争的典型案例分析
背 景
•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理论 准备不足
• 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 蒋介石多次发动反革命政变
• 开始认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 要性
过程
中共中央政 治局改组
确定了武装 斗争和土地 革命的总方 针
成立了前敌 军委
起义部队 发起了进 攻
决定在南 昌举行武 装暴动
开展准备 工作
结果
战斗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起义军完全控 制了南昌城,歼灭南昌守敌三千多人, 取得了起义战斗的胜利。
南昌起义的成功与失败
失败
成功
其实这不重要!
革命 online
任务完成 你获得了:
法宝*1
• 毛泽东为特派员
• 改组中共湖南省委
•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讨论和制 定秋收起义计划 • 遭到远比强大的反革命军队 的抵抗
• 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 打长沙的计划
• 停止执行长沙武装起义计划
• 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
意义
革命 online
任务完成武装暴动起义部队发起了进战斗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起义军完全控制了南昌城歼灭南昌守敌三千多人取得了起义战斗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也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 武装斗争是三大法宝之一。
•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 导下的农民战争。
武装斗争讲解
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紧 密联系的新型武装斗争型人民军队。
杨静欣
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
(一)说话和气;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买卖公平; (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借东西要还; (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
刘志鑫
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 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 、淮海、平 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 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 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 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 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刘志鑫
解放战争
1949.4.23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镇江。南京, 上海等长江沿岸地区,渡江战役胜利基本上就解 放全中国
刘志鑫
解放战争
•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
T
hank you
刘志鑫
解放战争
淮海战役
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 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 进行的。 战役第一阶段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 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 刘志鑫
杨静欣
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新型人民军队 的根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核心。
52-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答: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并强调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汉有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利用议会讲坛,宣传自己的纲领、主张;不可能组织工人成功地举行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也不可能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战争,推翻反动政权,而是从一开始就必须建立并牢牢地掌握革命武装,以长期的武装斗争反对内部和外部的反革命武装,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怎么理解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答:这主要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占全国人口的80%,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的主要掠夺对象,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拥有一支强大的、数量众多的、装备先进的常备军。
在这样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可想而知,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
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发展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就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斗争中争取革命的胜利。
第三,农民又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成员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而且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的建设。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含义是什么?答:第一,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 武装斗争理论
美F—111战斗机
•
JSF F—117A
F--18
•
JSF F—117A
F--16 F--18
F--15
•
JSF F—117A
F--18
•
美B—2隐形战略轰炸机
美B—52轰炸机
•
•
美国“黑鸟”侦察
F--22
美国“捕食者”无人驾驶飞 机
•
F--15
•
F--18 英国鹞式战斗机
JSF F—117A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 (4)革命军队建军的统一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红军战士包袱上的“六项注意”。
歌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4)革命军队建军的统一纪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 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 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 女;不虐待俘虏。
B、游击战的特点:进攻性、速决性、主动性、灵活性、分散性
C、游击战的方式: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游击战“十六字诀”
• 4、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 游击战 :游击战既是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又是群众性的武
装斗争形式,是民兵、游击队或由正规军组成的游击部队,同人 民群众密切结合,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的作战。
(斗争艺术)
在局部上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安娜. 路易 斯. 斯特朗。
毛泽东与斯特朗谈话的地点。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947年5月上海《文 萃》译载的《论纸老 虎》。
第二节武装斗争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 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 的新型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 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新型人 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特点
和实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般 的武装斗争,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
中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是“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 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 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这是因为: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 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3.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 总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 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所以,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 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善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 市工人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 了我军丰富的游击战争的经验,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地位。
(4)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 战术的重要原则。它既是我军战役战斗的主要作战方法,也是实现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中国 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历来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集中优 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武装斗争的现实意义
武装斗争的现实意义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武装斗争的现实意义,这可真是个厉害的事儿呢!
你想想看啊,在咱的历史长河中,要是没有武装斗争,那得啥样儿啊?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脊梁骨,能站直了不?那肯定不行呀!武装斗争就像是给咱国家、咱人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以前咱被欺负的时候,要是没有勇敢地拿起武器去斗争,那能有现在的好日子不?这就跟你遇到坏人,你不反抗,那还不得被欺负得死死的呀!武装斗争就是咱保护自己的有力手段。
再看看现在,虽然咱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了武装斗争的意义呀!这就好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现在不骑了,但那本事还在呀!万一哪天又需要了呢?这武装斗争的精神就是咱的底气,让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有勇气去冲,去拼!
你说,要是没有这种精神,遇到点事儿就退缩,那能成吗?咱中国人可不能这么没骨气!武装斗争让咱知道,咱是有力量的,是能战胜困难的!就好比爬山,你不努力往上爬,能看到山顶的美景吗?
而且啊,武装斗争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那里面蕴含着咱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呢!咱的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咱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咱能不好好珍惜吗?能不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武装斗争,那些侵略者还不得在咱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呀?咱还能有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生活吗?这武装斗争就是咱的守护天使呀!
咱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时刻铭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这就跟你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呀!它让咱变得更强大,更有自信,让咱在世界的舞台上能挺直腰板说话!
总之啊,武装斗争的现实意义那可太大了!咱得好好记住,好好传承,让这种精神永远在咱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让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让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这就是武装斗争带给咱的,咱可不能丢了呀!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三大法宝之武装斗争+
古田会议(油画)
.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video/xinwenlianbo/2006/10/xinwenlianbo_300_200610 10_6.shtml
⑵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 领导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道路决 定的。 ①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 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②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武 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战 争。 ③ 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战略基地。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 我们是不要战争的; 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 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 必须拿起枪杆子。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⑴
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革命的最高形式和中心任务是武装夺 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革 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 是对的”。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以武装的革 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用 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还指出:“在中国,主要 的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 队。”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⒉
人民军队建设
在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而其主要组织形式则是人民军队。
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是革 命的武装斗争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完成的重要任务。 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一切。
* 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 长,经受反“围剿”和长征的严峻考验。
(2) 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
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关键词:武装斗争的内容和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内容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
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
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胜利,也有挫折。
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
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
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
武装斗争的例子
武装斗争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武装斗争的例子:
1.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美国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
武装斗争,旨在争取美国独立。
2.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俄国的统治,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3. 越南战争(1955-1975年):越南全国解放阵线(越共)领
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推翻南越政权和驱逐美军。
4.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国家解
放阵线(FLN)领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摆脱法国殖民统治。
5. 科索沃战争(1998-1999年):科索沃解放军(KLA)领导
的武装斗争,旨在争取科索沃地区的独立。
6. 叙利亚内战(2011年至今):叙利亚反对派力量与巴沙尔·阿萨德政权间的武装斗争,起初是抗议政府镇压,逐渐演
变成宗教、族裔和地区纷争。
这些例子涵盖了政治、民族、宗教和殖民等不同背景和动机的武装斗争。
梳理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
梳理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武装斗争是一种特殊的革命形式,其目的是通过使用武力手段来推翻现有的政权,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历史上许多国家的革命运动都经历了激烈的武装斗争阶段,下面将对武装斗争的一些重要经验进行梳理。
首先,武装斗争需要建立强大的组织和领导。
一个成功的武装斗争运动需要一个经过充分组织和训练的军事力量,并且需要一支有能力指导和领导这些部队的领导核心。
例如,中国的共产党在建立人民解放军之前,先建立了地方武装力量,然后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正规军。
其次,武装斗争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广泛的民众支持。
因此,在武装斗争中,广泛动员群众,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争取他们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群众运动,建立地下组织等方式来实现。
第三,武装斗争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战略思路。
革命士兵和领导者应该有清晰的政治信念,并且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战略和战术。
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同时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其次,武装斗争需要灵活的策略和战术。
在敌人数量和军事实力上相对劣势的情况下,革命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在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游击战、袭击战,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敌人的优势。
战术的选择应该依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地形条件、人员配备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武装斗争需要有支持战斗力的后方。
革命的武装斗争不仅仅在前线战场上进行,背后也需要有为前线提供物资、情报和其他形式支持的后方组织。
这些后方组织应该具备相应的机构和能力,能够有效地支持前线战斗,保障士兵们的生活和生产。
总之,武装斗争是一种艰苦而危险的战斗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推翻暴政、争取民主权利和建立正义社会的最佳选择。
通过建立强大的组织和领导、获取广泛的民众支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战略思路、灵活多样的战术、以及支持战斗力的后方,武装斗争可以取得成功,从而实现革命目标。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游击与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游击与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游击和武装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以小分队的形式,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和抵抗。
战争游击是一种灵活的战术,它不依赖于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而是通过小规模的游击队进行战斗。
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穿梭于敌军之间,给敌人造成困扰和破坏。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地方组织了战争游击队,他们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袭击和破坏。
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术,如夜袭、埋伏、伏击等,使日军陷入了被动局面。
武装斗争是抗日战争中另一种重要的形式。
武装斗争是指通过武装力量对抗日军进行正面战斗。
这种形式的战斗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战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和八路军等正规军队进行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同时,一些地方组织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这些武装力量在游击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游击和武装斗争不仅仅是简单的战斗行动,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战争游击和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激励着整个中国人民,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战争游击和武装斗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他们的胜利,不仅仅是对侵略者的打击,更是对中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
他们的胜利,不仅仅是对敌人的打击,更是对中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
他们的胜利,不仅仅是对侵略者的打击,更是对中国人民的鼓舞和激励。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游击和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的英勇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激励着整个中国人民,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5年,中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开始向国内外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在其成立初期,党组织主要采取地下形式存在,对反动派进行秘密斗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武装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武装斗争。
在南昌举行了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先河。
接着,在井冈山进行了游击战争,形成了一支新型的农村革命武装——红军。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征,历时两年,跋涉万里,最终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会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朝鲜战争、对台湾的国共内战和中印边境战争等军事行动。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参与国际维和、海外抢险救援等行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工商管理三班 0913113028 李超
提出背景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武装斗争,大革命的失败, 当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大肆搜捕杀害共产党 人,宁汉合流,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也不放过一 个”的反动口号。 此时,共产党人才清醒的认识到,必须组建自己的 武装力量,同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爆发,日后, 在中国湖南、江西、广东、湖北、福建等群众基础 较好的地方,相继爆发各类起义,提出武装斗争不 是某个人的理论,当时党中央成员基本都认识到这 点,只是毛泽东的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最为经 典,所以广为流传。
内容
人民军队建设 党指挥枪 人民战争的思想 农村革命根据地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原则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 役战斗的速决战 游击战争的战略
重要意义
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围白色政权 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 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 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样“不但小块红色区域 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 政权的取得”。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 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毛泽东强调武装斗争对于坚持长期割据局面的极端重要的意义,指 出:“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的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 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实质
中国的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是中 国社会的主要群众 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 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反革命力量对农村的控制 相对薄弱;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以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 第四、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 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 根据地,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第五、事实上,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 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 但是,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没有科学的思 想作指导,这些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中国的农民不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中 国的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最有觉悟,最有组织性、纪律性,是革命最坚决、最 彻底的阶级,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武装斗争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主要形式之一
首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因为它区别于西方 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式(条件不同) 其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因为武装斗争贯串于 中国革命的始终。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就是一部武装斗争史。 再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但并非忽视其他斗争形 式的配合。 最后,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由反动统治力量的异 常强大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 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 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 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在异常强大的敌人面前,中国革命 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就发生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 而必须是武装的,也就决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