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

其五
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其六
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其七
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其三
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其四
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其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其九
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译文: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
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
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
【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
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

《⽵枝词·⼭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枝词·⼭桃红花满上头【唐】刘禹锡⼭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拍⼭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流⽆限似侬愁。
【注释】1.⼭桃:野桃。
2.上头:⼭头,⼭顶上。
【译⽂】春天,⼭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
【赏析】《⽵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种民歌,⼈民边舞边唱,⽤⿎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枝词》,描写当地⼭⽔风俗和男⼥爱情,富于⽣活⽓息。
体裁和七⾔绝句⼀样。
但在写作上,多⽤⽩描⼿法,少⽤典故,语⾔清新活泼,⽣动流畅,民歌⽓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枝词》,这是其中⼀⾸。
与《⽵枝词·杨柳青青江⽔平》⼀样,这也是⼀⾸情诗,写的是⼀个失恋⼥⼦⼼中的痛苦。
头两句写眼前景⾊:“⼭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拍⼭流。
”上句写满⼭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拍⼭⽽流,描写了⽔恋⼭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流⽆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的是两个⽐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流⽔滔滔不绝,正好像⾃⼰的⽆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的内⼼痛苦。
⽐喻贴切、动⼈,使⼈读了,不禁为这个⼥⼦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词:“问君能有⼏多愁,恰是⼀江春⽔向东流。
”⽤江⽔⽐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流⽆限似侬愁”⼀句脱胎⽽来的。
这⾸诗和前⾸诗⼀样,⽤的也是民歌常⽤的⽐兴⼿法,先写眼前⽔恋⼭的景象,然后再⽤它来作⽐喻,抒写愁绪,从⽽形象地描绘出⼈物的内⼼情感。
全诗⽐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

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注: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侬:我。
译文1:红艳艳的山桃花开满山野,蜀江的春水拍山而流。
花儿的容颜容易衰败,就像郎君的情意,水流绵绵无尽,恰似我的哀愁。
译文2:盛开着的山桃花,红遍了整座山头,一江春水拍打着山崖缓缓而流。
小伙子的心啊,是否像鲜花那样容易凋零?姑娘的爱意与淡淡的忧伤,就像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止。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
赏析: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
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
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译文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竹枝词》赏析:《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
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
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
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爱情是难以言说也难以持久的东西,当它正处在朦胧状态,正处在有情无情之间时,也许是最令人心动的吧?曾经相恋的人,最终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说,就是结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趋向了平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回想起来,真是缥缈如梦。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九首(刘禹锡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标签生活、民歌、爱情、组诗、景物、山川、风土、人情译文注释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
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縠文:水波纹。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兰桡:兰木桨。
兰指木兰树,又名杜兰、林兰。
但古诗、文中常说兰舟、兰桨、兰桡等,只是一种美称,不一定都是兰木所作。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
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
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
滟滪堆:原是瞿塘峡口江中的大石(今已炸去),亦作“淫预堆”“犹豫堆”“英武石”“燕窝石”等。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瞿塘峡,在重庆奉节县。
嘈嘈:水的急流声。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在重庆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竹枝词九首作者:刘禹锡(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译文(一)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二)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三)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四)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五)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六)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七)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九)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古诗文《【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赏析

古诗文《【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赏析【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唐朝:刘禹锡shān táo hóng huā mǎn shàng tóu ,shǔ jiāng chūn shuǐ pāi shān liú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古: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流【下平十一尤】今: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流【七尤,ou,iu(iou)】出自:刘禹锡《竹枝词》作品原文: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释义】说男子对女子的感情就像盛开的鲜花一样不长久,只是一时灿烂,女子却像流水一样长久的惆怅竹枝词,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山峡地区民歌的总称,人们在劳作之余总会吹笛鸣鼓,边唱边舞,抒发感情,去除疲惫,刘禹锡在夔州,看到后极为欣赏所以向当地人们请教填写了很多竹枝词,这首只是其中之一,写的是一个深情女子在爱情受挫后的愁怨。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问答】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答: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竹枝词九首_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_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九首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⑻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赏析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诗词《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诗词《竹枝词九首》(其二)鉴赏《竹枝词九首》(其二)唐·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你对我的心意就像这转瞬即逝的桃花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而我的忧愁就如这滔滔不断的江水,没有穷尽时。
【赏析】“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借景抒情,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爱情失意的无限痛楚之情。
桃花纵然是美丽的,可是却容易枯萎,像极了君的情意——甜蜜一时,转瞬即逝。
水流滔滔不绝,像自己心中流淌着的愁苦。
这两句比喻贴切,花开有限与水流永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子遇人不淑的悲哀一生,使人为之动容,为之涕零。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亦是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大概正是受了“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的启发。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
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竹枝词诗意及赏析

竹枝词诗意及赏析竹枝词诗意及赏析竹枝词刘禹锡杨柳膏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①。
【注释】①道是:说是。
晴与情同音,无晴、有晴是双关暗喻,即无情,有情。
【译诗】杨柳青青波平如镜,江面飘来情郎的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雨,说是无晴却还有晴。
【助读】这是一首用民歌体写的恋歌。
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本诗突出的特点。
前两句描绘的是少女赏景听歌的情景。
杨柳青青,波平如镜。
但这自然的景致再美,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动也难以构成画意。
如果有一叶扁舟的点缀,那么画面就会生动起来。
词的第二句正是写少女的心上人一路飞浆荡舟,一路唱歌言情,似乎在向她求爱。
词的后两句写少女听歌的心理活动。
她感到自己所爱的小伙子有些捉摸不定,就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露着太阳。
这两句诗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贴切的双关。
这里的晴暗指感情的情。
这两句把少女初恋中的那种迷惘的痴情,忐忑的心情刻画得维妙维肖。
历代民歌常用双关隐语来表达恋情,这些双关隐语又同时是生动的比喻,因而能把微妙的感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明确。
很值得借鉴。
山桃红花满上头①,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②。
【注释】①上头,指山上。
②依:我,是姑娘自指。
【译诗】美丽的山桃花哟,象红云飘落山头,蜀江的桃花水哟,拍击着山崖奔流。
郎的情意哟,就如这红艳的桃花,容易凋谢,我的痴情哟,就象这涌涨的春潮,无尽无休。
【助读】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爱恋中的少女的心理活动。
词的头两句是景语。
一般写爱情的词作,大多取景于落花、啼鸟之类,从细微处入笔:而这首词却独辟蹊径,取景于巴山蜀水,从大处落笔。
上句写山,下句写水,山水相依,景中含情,暗示出少男少女的爱恋不舍,情意缠绵而又不失欢快,格调清朗。
词的后两句是情语。
第三句紧扣第一句,花红易衰比喻意中人的爱情容易象花一样衰落。
桃花再美,也不过红极一时;衰落的爱情不论开始时多么浓烈,也不过是朝云暮雨。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拼音

竹zh ú枝zh ī词c í·山sh ān 桃t áo 红h ón ɡ花hu ā满m ǎn 上sh àn ɡ头t óu【唐t án ɡ】刘li ú禹y ǔ锡x ī山sh ān 桃t áo 红h ón ɡ花hu ā满m ǎn 上sh àn ɡ头t óu ,蜀sh ǔ江ji ān ɡ春ch ūn 水shu ǐ拍p āi 山sh ān 流li ú。
花hu ā红h ón ɡ易y ì衰shu āi 似s ì郎l án ɡ意y ì,水shu ǐ流li ú无w ú限xi àn 似s ì侬n ón ɡ愁ch óu 。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 释】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衰:凋谢。
【白话译文】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
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鉴赏】这首诗是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
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其情景之浑化无迹,意境之高妙优美,却是罕见无比的。
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

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竹枝词其二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注: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侬:我。
译文1:红艳艳的山桃花开满山野,蜀江的春水拍山而流。
花儿的容颜容易衰败,就像郎君的情意,水流绵绵无尽,恰似我的哀愁。
译文2:盛开着的山桃花,红遍了整座山头,一江春水拍打着山崖缓缓而流。
小伙子的心啊,是否像鲜花那样容易凋零?姑娘的爱意与淡淡的忧伤,就像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止。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
赏析: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
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
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
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
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
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
“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
【描写水的诗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_全诗赏析

【描写水的诗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_全诗赏析出自唐代诗人的《竹枝词》
山上满是桃花和红花,蜀河的泉水在山上流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穷似侬愁。
欣赏
头两句写眼前风景:“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述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中的女子来讲,如斯美景偏偏勾起了她的无限疼痛:“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
景抒怀,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未几便衰败;而流水滔滔
不绝,正似乎本人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苦楚。
比喻
贴切、动听,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恋情上的可怜遭受而深受激动。
南唐后主的
《虞丽人》词:“问君能有多少多愁,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较亡国之痛的深
厚悠久,从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实在这恰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与前一首诗一样,这首诗也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首先写下眼前的水和山的
天气,然后用它作为比喻来表达悲伤,从而生动地描绘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整首诗的隐喻
清新独特,具有强烈的意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
赏析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鉴赏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
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东边日出西边雨全诗唐代刘禹锡的诗全集刘禹锡游玄都观的历史典故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