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2ppt课件
合集下载
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 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Me H
Me
OO
合成
Me
OO
甲
O H
O Me
O
基
H O
化
Me
O
OH
青蒿素
qinghaosu (难溶水及油中)
双氢青蒿素 dihydroqinghaosu
第41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三)倍半萜 (sesquiterpenoids)
2.环状倍半萜
Me H
Me
OO
O H
O Me
( 油溶性) OMe
蒿甲醚
通式为(C5H8)n。
结构中异戊二烯的结合方式有头-头、尾-尾相接,甚至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 本单元来划分,这又如何解释呢?Ruzicka提出了所有萜类的前体物是“活性的异戊 二烯”的假设。
.生源异戊二烯规则(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第10页/共93页
葡萄糖
CH3COOH 醋酸
环烯醚萜
第29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11
6 7
8 10
H4
3 5
9
O2
H1 OH
环烯醚萜
OH H
O
H
第30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11
6 7
8 10
H4
3 5
9
O2
H1 OH
环烯醚萜
OH H
O
H
第31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三萜
30
6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四萜
40
8 植物胡萝卜素
最新-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II(药物分析专论)课件-PPT文档资料
丙烯醛反应(甘油、二巯丙醇,碱 性下加热生成丙烯醛);
三氯叔丁醇碱性下加热回流生成氯 化钠,可加入定过量硝酸银,过量 硝酸银用硫氢酸铵滴定,以硫酸铁 铵为指示剂,可以定量测定;
本类药物具有还原性,可采用碘量 法或高碘酸法测定。
2、 鉴别反应
(1) 碘仿反应(-活泼H):乙醇在OH下可被碘氧化生成甲酸盐,并生成碘仿 臭气或黄色 ↓
乳糖:+52.0°~52.6° (10%水溶液,并100ml中加氨试液0.2ml)
蔗糖:不得少于+66°(10%水溶液)
5、 含量测定 (1) 旋光法(Polarimetry)
*旋光度:直线偏振光通过光学活 性化合物液体或溶液时,能引起旋 光现象,使偏振光平面向左或右旋 转,旋转的度数称旋光度。
*比旋度:偏振光透过1dm且1ml中含 旋光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一 定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比旋度。
杂质碳酸钠试液中不溶,而阿斯匹林溶于 碳酸钠试液。
5、水杨酸 来源: 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 水解产生。
原理: 阿斯匹林无酚羟基,不与高铁反应。 水扬酸有酚羟基,与高铁反应生成紫堇色
(二)、对氨基水杨酸中的杂质检查 杂质来源:①未反应完全的原料间氨基酚
②遇热受潮生成间氨基酚,再 被氧化成二苯醌型化合物
四、溴代反应
酚羟基邻位、对位的氢比较活泼,很容 易被溴取代。
五、紫外光谱法
六、红外光谱法
第三节 水杨酸类药物的分析
一、特殊杂质检查
(一)、阿斯匹林中的杂质检查 1、 炽灼残渣 2、 重金属 3、易碳化物
4、溶液的澄清度检查: 检查碳酸钠试液中不溶物
酚类(如苯酚) 醋酸苯酯 水杨酸苯酯 乙酰水杨酸苯酯
片剂稳定剂:酒石酸或枸橼酸 分解产物:水杨酸和醋酸
三氯叔丁醇碱性下加热回流生成氯 化钠,可加入定过量硝酸银,过量 硝酸银用硫氢酸铵滴定,以硫酸铁 铵为指示剂,可以定量测定;
本类药物具有还原性,可采用碘量 法或高碘酸法测定。
2、 鉴别反应
(1) 碘仿反应(-活泼H):乙醇在OH下可被碘氧化生成甲酸盐,并生成碘仿 臭气或黄色 ↓
乳糖:+52.0°~52.6° (10%水溶液,并100ml中加氨试液0.2ml)
蔗糖:不得少于+66°(10%水溶液)
5、 含量测定 (1) 旋光法(Polarimetry)
*旋光度:直线偏振光通过光学活 性化合物液体或溶液时,能引起旋 光现象,使偏振光平面向左或右旋 转,旋转的度数称旋光度。
*比旋度:偏振光透过1dm且1ml中含 旋光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一 定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比旋度。
杂质碳酸钠试液中不溶,而阿斯匹林溶于 碳酸钠试液。
5、水杨酸 来源: 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 水解产生。
原理: 阿斯匹林无酚羟基,不与高铁反应。 水扬酸有酚羟基,与高铁反应生成紫堇色
(二)、对氨基水杨酸中的杂质检查 杂质来源:①未反应完全的原料间氨基酚
②遇热受潮生成间氨基酚,再 被氧化成二苯醌型化合物
四、溴代反应
酚羟基邻位、对位的氢比较活泼,很容 易被溴取代。
五、紫外光谱法
六、红外光谱法
第三节 水杨酸类药物的分析
一、特殊杂质检查
(一)、阿斯匹林中的杂质检查 1、 炽灼残渣 2、 重金属 3、易碳化物
4、溶液的澄清度检查: 检查碳酸钠试液中不溶物
酚类(如苯酚) 醋酸苯酯 水杨酸苯酯 乙酰水杨酸苯酯
片剂稳定剂:酒石酸或枸橼酸 分解产物:水杨酸和醋酸
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第9章代谢调节
目录
肌肉
• 合成、储存糖原; • 通常以脂酸氧化为主要供能方式; 剧烈运
动时,以糖酵解为主。
目录
红 细 胞
• 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
目录
脂肪组织
• 合成及储存脂肪的重要组织; • 将脂肪分解成脂酸、甘油,供机体其他组织利用。
目录
肾脏
• 也可进行糖异生和生成酮体; • 肾髓质主要由糖酵解供能;肾皮质主要由脂酸、
Pro
琥珀酸
Val, Ile, Met, Thr
目录
第三节
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Metabolic Specialty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issues and
Apparatus
目录
肝
• 是机体物质代谢的枢纽。 • 在糖、脂、蛋白质、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中均具
• 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 (allosteric effector)
• 变构激活剂allosteric effector ——引起酶活性增加的变构效应剂。
• 变构抑制剂allosteric effector ——引起酶活性降低的变构效应剂。
目录
2. 变构调节的机制
变构酶
催化亚基 调节亚基
1. 化学修饰的概念
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 生可逆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 学修饰。
目录
2. 化学修饰的主要方式
磷酸化 - - - 去磷酸 乙酰化 - - - 脱乙酰 甲基化 - - - 去甲基 腺苷化 - - - 脱腺苷 SH 与 – S — S – 互变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肌肉
• 合成、储存糖原; • 通常以脂酸氧化为主要供能方式; 剧烈运
动时,以糖酵解为主。
目录
红 细 胞
• 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
目录
脂肪组织
• 合成及储存脂肪的重要组织; • 将脂肪分解成脂酸、甘油,供机体其他组织利用。
目录
肾脏
• 也可进行糖异生和生成酮体; • 肾髓质主要由糖酵解供能;肾皮质主要由脂酸、
Pro
琥珀酸
Val, Ile, Met, Thr
目录
第三节
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Metabolic Specialty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issues and
Apparatus
目录
肝
• 是机体物质代谢的枢纽。 • 在糖、脂、蛋白质、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中均具
• 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 (allosteric effector)
• 变构激活剂allosteric effector ——引起酶活性增加的变构效应剂。
• 变构抑制剂allosteric effector ——引起酶活性降低的变构效应剂。
目录
2. 变构调节的机制
变构酶
催化亚基 调节亚基
1. 化学修饰的概念
酶蛋白肽链上某些残基在酶的催化下发 生可逆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从而引起酶活性改变,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化 学修饰。
目录
2. 化学修饰的主要方式
磷酸化 - - - 去磷酸 乙酰化 - - - 脱乙酰 甲基化 - - - 去甲基 腺苷化 - - - 脱腺苷 SH 与 – S — S – 互变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最新沈阳药科大学分析化学课件精品课件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化学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kèchéng)的主要参考书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7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配(套kè光c盘hé:ng每)的章小主结要、参课考外书知识、前沿领域等
Analytical Chemistry, 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1998
第十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析化学的形成: 20世 纪初,以溶液(róngyè)四大平衡理论为 基础。化学分析法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理 论和方法。
第十一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 纪40~60年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 促进(cùjìn)分析化学的发展。光谱分析 、极谱分析及其理论体经济系、社。会(shèhuì)发展的需求是动力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取样 (sampling),要有代表性
制备试样,以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
试样测定(计量器具和仪器校验,方法认证validation)
结果的计算、表达(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度等)和书面报告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五节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内容 教学(jiāo xué)安排 教学(jiāo xué)方法 理论与实践
–提高选择性、灵敏度和智能化水平
第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十六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1. 按照分析任务(rèn wu)分类
化学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kèchéng)的主要参考书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7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配(套kè光c盘hé:ng每)的章小主结要、参课考外书知识、前沿领域等
Analytical Chemistry, 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1998
第十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析化学的形成: 20世 纪初,以溶液(róngyè)四大平衡理论为 基础。化学分析法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理 论和方法。
第十一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 纪40~60年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 促进(cùjìn)分析化学的发展。光谱分析 、极谱分析及其理论体经济系、社。会(shèhuì)发展的需求是动力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取样 (sampling),要有代表性
制备试样,以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
试样测定(计量器具和仪器校验,方法认证validation)
结果的计算、表达(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度等)和书面报告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五节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内容 教学(jiāo xué)安排 教学(jiāo xué)方法 理论与实践
–提高选择性、灵敏度和智能化水平
第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十六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1. 按照分析任务(rèn wu)分类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分析技术课件中药代谢动力学
Absorption 给药部位
自由型药物
Excretion
结合型药物 循环系统
一、吸收(Absorption) 二、分布(Distribution) 三、代谢 (Metabolism) 四、排泄(Excretion) 五、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六、应用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小肠是营养成份以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对于首过效应大的药物,口服给药往往生利
33
药物代谢后活性变化
代谢物活性或毒性降低 形成活性代谢物 形成毒性代谢物 前药的代谢激活
药物代谢的部位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药物在肠道内的代谢 药物在肾脏内的代谢 药物在肺部的代谢 药物在脑部的代谢
药物代谢研究常用的方法
1、体内研究方法
在整体水平上进行的,给予一定剂 量的药物后,于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收 集胆汁、尿液和粪便,然后采用 HPLC、 LC-MS 和 LC-MS/MS等方法从胆汁、尿 液和粪便寻找药物的代谢产物(包括 Ⅰ相和Ⅱ相代谢物),并对代谢产物 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鉴定,最终确定药 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22
厚朴酚在大鼠体内的生物还原
23
第一相反应--水解反应
(1)环氧化物的水解: 具有芳基和烯基的脂肪族碳氢化合物容易被氧
化,生成环氧化物。环氧三元环应力大,反应性 强。与多种生物体成分发生亲电反应而使细胞坏 死、突变、致癌,等等。生物体防御这种有害反 应发生的酶类有环氧化物水解酶,将环氧化物催 化为反式邻二醇。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 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中药和西药存在着非常大的“语言”差别,而 “语言”问题是中药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最大障碍, 那么走向国际化道路的通用语言是什么呢?是中 药的物质基础:包括药物的化学成分、药代动力 学、毒理研究、严格规范的GCP临床试验数据。
药物化学课件生物转化(药物代谢)PPT课件
药物的吸收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 动转运两种方式,其中被动扩散 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
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受到药物 性质、给药途径、生理因素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
1
的分布过程,是药物在靶
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的前提。
4
一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具 有选择性,例如某些药物 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 组织。
重要性
药物化学是药物研发和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对于新药发现、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具有 至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之间 的关系,设计并合成具有特定活 性或作用机制的新药。
药物评价与安全性
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药代 动力学特性,确保药物在临床应 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近代药物化学的兴起
随着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 和活性之间的关系。
Part
02
药物代谢的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起效 的前提。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 但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会受到pH 值、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与生物转化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 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等。
药物作用机制
研究药物如何与生物靶点相互作 用,产生治疗作用或副作用的机 制。
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药物学
现代药物化学
人类在古代就开始使用天然药物来治 疗疾病,如草药、动物和矿物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基因 组学等学科的发展,药物化学的研究 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药物化学课件生物转 化(药物代谢)ppt课件
• 药物化学概述 • 药物代谢的生物转化过程 • 药物代谢酶和代谢产物 • 药物代谢与药效学关系 •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药物代谢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
生物膜 脂质: 40%~50%
细胞的功能不同,其细胞膜的组成也不同。随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外界病毒或细菌感染,服用激素或药物、外界温度变化及营养状态等条件的改变,细胞膜的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糖 1%~5%
膜脂质 脂质不溶于水,易溶于亲脂性溶剂。脂质有三种成分组成: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细胞不同其脂质组成不同,即便是具有相同功能的细胞,种族不同其脂质的组成也不同。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鞘磷脂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无论是甘油磷脂还是鞘磷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分子呈长链状,其中一头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另一头具有很强的亲水性。细胞膜中磷脂的含量随细胞不同而变化。不同的细胞磷脂含量不同,即便是同种细胞,由于种族的差异其磷脂的含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中药成分在消化道的吸收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包括胃、小肠、大肠三部分,具有分泌、消化、吸收、代谢的功能。肝、胆、胰等器官虽然不属于肠的主干部分,但由于它们的分泌物与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消化道总长度为394~500cm。其中十二指肠18~26cm,空肠和回肠200~318cm,结肠91~125cm,小肠(含十二指肠)的长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60%以上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液体约为1~2L,消化道和与之相连的器官每天分泌的液体均为8L,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为100~200ml,大部分水分均通过消化道吸收。
(一)被动扩散(passive diffision) 大多数中药成分都以简单的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根据Fick’s定律: dc/dt=kAD(CGIT-GB)/H dc/dt:中药成分出现在血中的速度;k:中药成分在膜中和胃肠道液体间的分配系数;A:膜的表面积:D: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CGIT:中药成分在胃肠道中的浓度;CB:在膜的血中游离中药成分浓度;H:膜的厚度。 吸收速率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分配系数(k)和扩散系数(D)成正比关系。面积大的部位(如小肠)是吸收最佳部位。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决定中药成分通过扩散透过膜的能力大小,对于特定的中药成分是一个常数。动物(如人)的胃肠道面积大小及厚度可以相对的看作为常数。因而,对于人的胃肠道系统和特定的中药成分即言,前述的k,A,D,H可合并为一个混合常数(k),称之为渗透系数。
细胞的功能不同,其细胞膜的组成也不同。随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外界病毒或细菌感染,服用激素或药物、外界温度变化及营养状态等条件的改变,细胞膜的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糖 1%~5%
膜脂质 脂质不溶于水,易溶于亲脂性溶剂。脂质有三种成分组成: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细胞不同其脂质组成不同,即便是具有相同功能的细胞,种族不同其脂质的组成也不同。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鞘磷脂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无论是甘油磷脂还是鞘磷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分子呈长链状,其中一头具有很强的亲脂性,另一头具有很强的亲水性。细胞膜中磷脂的含量随细胞不同而变化。不同的细胞磷脂含量不同,即便是同种细胞,由于种族的差异其磷脂的含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中药成分在消化道的吸收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包括胃、小肠、大肠三部分,具有分泌、消化、吸收、代谢的功能。肝、胆、胰等器官虽然不属于肠的主干部分,但由于它们的分泌物与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消化道总长度为394~500cm。其中十二指肠18~26cm,空肠和回肠200~318cm,结肠91~125cm,小肠(含十二指肠)的长度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60%以上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液体约为1~2L,消化道和与之相连的器官每天分泌的液体均为8L,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为100~200ml,大部分水分均通过消化道吸收。
(一)被动扩散(passive diffision) 大多数中药成分都以简单的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一过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根据Fick’s定律: dc/dt=kAD(CGIT-GB)/H dc/dt:中药成分出现在血中的速度;k:中药成分在膜中和胃肠道液体间的分配系数;A:膜的表面积:D: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CGIT:中药成分在胃肠道中的浓度;CB:在膜的血中游离中药成分浓度;H:膜的厚度。 吸收速率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分配系数(k)和扩散系数(D)成正比关系。面积大的部位(如小肠)是吸收最佳部位。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决定中药成分通过扩散透过膜的能力大小,对于特定的中药成分是一个常数。动物(如人)的胃肠道面积大小及厚度可以相对的看作为常数。因而,对于人的胃肠道系统和特定的中药成分即言,前述的k,A,D,H可合并为一个混合常数(k),称之为渗透系数。
药物代谢2课件
• 该代谢过程主要存在于一些含酚羟基的内源性化 合物如甾类激素、儿茶酚、甲状腺素的灭活及结 构与其相似药物如沙丁胺醇和异丙肾上腺素等的 代谢。
•药物代谢(2)
•29
HO
HO S
O
OO
OH H N
H3C
CH3 CH3
沙丁胺醇硫酸酯
HO HO O
S OO
OH H N
CH3 CH3
异丙肾上腺素硫酸酯
•药物代谢(2)
第一节 官能团化反应 (functionalization Reaction)
主要反应类型:
1
氧化作用
(Oxidation) 主要
2
还原作用
(Reduction)
3
水解作用
(Hydrolysis)
•药物代谢(2)
•3
一、 氧化作用
很多药物都能被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催 化。
此酶系含有三种功能成分:黄素蛋白类的NADPH、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血红蛋白类的细胞色素P450及 脂质。
• N-乙酰化转移酶的活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故有些药物的疗效、毒性和作用时间在不同民族 的人群中有较大差异。
•药物代谢(2)
•35
六、甲基化结合(Methylation)
甲基化结合反应对一些内源性的活性物质如儿茶 酚胺的灭活起着重大的作用。
药物分子中的含氮、氧、硫的基团都能进行甲基 化反应,反应大多需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甲基 化转移酶催化下进行。如在镁离子和儿茶酚-3O-甲基转移酶(COMT)的催化下,可使儿茶酚 结构的药物或代谢物甲基化。苯乙醇胺-N-甲基 转移酶(PNMT)可催化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苯乙 醇胺类甲基化。
N-酰基转移酶
RCO-NHR' + CoASH
•药物代谢(2)
•29
HO
HO S
O
OO
OH H N
H3C
CH3 CH3
沙丁胺醇硫酸酯
HO HO O
S OO
OH H N
CH3 CH3
异丙肾上腺素硫酸酯
•药物代谢(2)
第一节 官能团化反应 (functionalization Reaction)
主要反应类型:
1
氧化作用
(Oxidation) 主要
2
还原作用
(Reduction)
3
水解作用
(Hydrolysis)
•药物代谢(2)
•3
一、 氧化作用
很多药物都能被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催 化。
此酶系含有三种功能成分:黄素蛋白类的NADPH、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血红蛋白类的细胞色素P450及 脂质。
• N-乙酰化转移酶的活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故有些药物的疗效、毒性和作用时间在不同民族 的人群中有较大差异。
•药物代谢(2)
•35
六、甲基化结合(Methylation)
甲基化结合反应对一些内源性的活性物质如儿茶 酚胺的灭活起着重大的作用。
药物分子中的含氮、氧、硫的基团都能进行甲基 化反应,反应大多需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甲基 化转移酶催化下进行。如在镁离子和儿茶酚-3O-甲基转移酶(COMT)的催化下,可使儿茶酚 结构的药物或代谢物甲基化。苯乙醇胺-N-甲基 转移酶(PNMT)可催化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苯乙 醇胺类甲基化。
N-酰基转移酶
RCO-NHR' + CoASH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药成分的转运机理
中药成分的膜转运途径可分为二种。 一种是穿过细胞膜的经细胞转运通道 (transcellular pathway),一种是 穿过侧细胞间隙的细胞旁路通道 (paracelluar pathway)。经细胞 转运使中药成分的主要转运途径。在 细胞转运中又可根据是否又载体参与,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伴随细胞膜 的变形等分为下列几类。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 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 制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 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 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有细胞 代谢产生的ATP提供,故与细胞内代谢有关, 可被代谢抑制剂阻断,温度下降时代谢受抑制 可使转运减少;
(一)被动扩散(passive diffision)
大多数中药成分都以简单的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一过 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根据Fick’s定律:
dc/dt=kAD(CGIT-GB)/H dc/dt:中药成分出现在血中的速度;k:中药成分在膜中和胃肠
道液体间的分配系数;A:膜的表面积:D:中药成分的扩散 系数;CGIT:中药成分在胃肠道中的浓度;CB:在膜的血中 游离中药成分浓度;H:膜的厚度。 吸收速率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分配系数(k)和扩散系数 (D)成正比关系。面积大的部位(如小肠)是吸收最佳部位。 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决定中药成分通过扩散透过膜的能力大 小,对于特定的中药成分是一个常数。动物(如人)的胃肠 道面积大小及厚度可以相对的看作为常数。因而,对于人的 胃肠道系统和特定的中药成分即言,前述的k,A,D,H可合并 为一个混合常数(k),称之为渗透系数。
被动扩散有二条途径:
1.溶解扩散 由于生物膜为类脂双分子层,非解离性 的脂溶性中药成分可以溶于液态脂质膜中,因此更 容易穿过细胞膜。显然对于弱酸或弱碱型中药成分, 转运过程与PH值有关。但是脂溶性太强时,由于 受不流动性水层的影响,转运也可减少。
2.限制扩散(微孔扩散)在生物膜上有许多含水的 蛋白质细孔,种族不同,器官不同,细孔的孔径不 同。如鼠、狗肠粘膜上细孔的半径分别为0.4nm, 1~1.5n,人体空肠粘膜细空大于0.85nm,回肠 则为0.3~0.38nm,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如水、乙 醇、尿素等)可以由此扩散通过,但通过率底。此 种转运过程亦称膜孔过滤。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了生物膜液晶镶嵌模 型,其主要特点有:①膜结构的不对称性。镶嵌于 细胞 膜中的蛋白质,其中间部分的多肽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 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多肽部分由亲水性氨基酸和糖组成,内 外两侧的多肽不仅长度不同,而且氨基酸和糖的组成也不 同。构成脂质双层内外的脂质不同,质膜上较活跃的磷脂 如乙醇胺磷脂,肌醇磷脂,丝氨酸磷脂,在膜内侧较多。 ②膜的流动性
在中药成分吸收过程中,驱动药物扩散透过 膜的力是一直存在的,因为中药成分在血液中 的浓度与胃肠道相比是比较低的。胃肠道内的 液体体积与循环系统相比较是很低的,因此当 中药成分进入血液系统后即被迅速稀释。结合 和分泌过程也一直减少着游离中药成分的浓度。 如胃肠道内药物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很多,则 Ficks方程可写成dc/dt=kCGIT。由改写过 的方程可以看出,中药成分的吸收速率取决于 中药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浓度。即中药成分的浓 度受给药剂量的影响。
3.需要载体参与,对转运物资有结构特异性要 求,结构类似物可产生竞争抑制,有饱和现象 (即当吸收速率达到饱和点时,中药成分浓度 增加不再使吸收速率增加),也有部位专属性 (即某些中药成分只在某一部位吸收)等。
主动转运有二种方式:
1.原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过程与细胞的能量代谢(ATP 的分解)直接关联。载体本身为非对称性,酶反应与 离子转运相结合,单向转运离子。常见的例子有小肠 上皮细胞侧底膜上的Na+/K+泵,胃酸分泌的H+/K+ 泵,以及转运Ca2+的Ca2+泵等。
膜 人红细胞 牛红细胞 猪红细胞 大鼠红细胞 大鼠肝细胞
PC 26 0 25.4 47.5 14.7
PE 30 30 41.3 21.5 18.3
PS 8.2 11.4 2.9 10.8 9.0
PI 8.2 11.4 <1 3.5 7.3
SM 27.4 58.6 25.4 12.8 17.7
被动扩散的特征是:
1.顺浓度梯度转运,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2.顺电位梯度转运,即从高电位向低电位转运
4.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 现象;
5.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6.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故不消耗能量,不受 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也不会因温度影响代谢水 平而发生改变。
二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1952年Daniell和Davison提出了脂双层 学说,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组成的双分子层, 极性头部通过静电引力和氢键对水有亲和力因 而排列在外,与外界水溶性环境相邻;疏水层 互相聚集,尽量避免与水接触。形成了对称的 膜结构,同时在细胞膜的中间也形成了膜的疏 水区。蛋白质分布与磷脂层的两侧,膜上分布 有许多带电荷的小孔,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在 膜结构中还存在许多特殊的载体与酶促系统, 能与某些物质专一的结合,进行物质转运。
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 2
第一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中药成分通过生物膜(biomembrance) 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c transport)。 中药成分自给药部位吸收入血,自血循环分布 到组织,最后通过各种途径排除出体外的整个 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单层及复层的生物膜,如小肠 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肾小管上皮细胞、血 脑屏障压细胞膜等。为了进行中药成分的吸收、 分布、排泄、代谢的研究,必须了解生物膜 (或细胞膜)的组成、构造、功能以及中药成 分的转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