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说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 “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六淫侵袭 内所因----七情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逸、外伤等
5、金元朱丹溪——”百病皆由痰作祟” 明代吴又可——“戾气”致病说 清代王清任——瘀血致病说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病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因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之凉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孔窍、皮毛、二 便
(2)燥易伤肺。
(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
1、含义
火(热)邪是指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 性的外邪。
火热温暑的区别
邪 程度 气
火 火为热之极
二、 疫 气
1、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
性的外感病邪。又名“疠气”、“疫疠之气”、
“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
等。
2、戾气的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性质和致病 (2)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
特点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暑厥—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是暑病中的危证。
阳暑—暑月受热,如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
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则导致阳暑;
阴暑—暑月感寒,如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
或冷浴过久,则导致阴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烦 (2)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炅则

病因学说(1)(4学时)

病因学说(1)(4学时)
(1)生物性致病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如:
现代医学——痢疾杆菌
茵痢
中 医——主要是湿热
现代医学——病毒(主要是感冒病毒)
中医——风寒、风热、风湿等均可引起感冒
现代医学——寄生虫;
中医——湿热生虫等
(2)物理性致病因素:
如中暑,中医认为是感受了暑热之邪等有关。
(3)化学性致病因素: 如农药中毒,根据具症 状表现可认为由风邪或湿热等邪引起
所谓“阴盛则阳病” 证候表现也由实寒证发展为寒盛兼
阳伤的虚实夹杂证。 ②寒性凝滞 凝滞(凝结、停滞)——使人体气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常出现 疼痛症状。
③寒性收引
收引(收缩牵引),寒邪具有收引拘急
的致病特点。
使肌肤收缩而汗孔闭塞:
恶寒、发热、无汗
使筋脉牵引而拘急不舒: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阳暑——指盛夏季节感受暑热所致热 病,为阳证。
阴暑——指暑热季节感受寒邪,为阴 证。
阴暑的提法值得商榷。
感邪的情况:阴暑不是真正伤于暑邪, 而是夏月受寒
从症状来看:
阴暑表现为寒证;治疗也多用温药。
(2)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阳盛则热
症状 高热、多汗、烦躁、面赤、
(4)机体自身反应性改变(如过敏性疾病的过 敏原)
如风疹块(鱼、虾异种蛋白等为过敏原), 中医认为与风邪等有关。
又如风湿性关节炎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 认为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所致。
从以上分析可知,六淫致病的范围非常广, 实际上已超过了气候致病的范畴。
尽管六淫之邪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但对指 导临床辨证,探求其致病因素,确定治疗措 施等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 二是病位固定。瘀血一旦停滞,多难以消散,故其病位较为固定。又因瘀 血成因各异,兼邪不同,停留部位不同,病证繁多,表现各异。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体系中最基础和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是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病因很多,除了外界的因素,内部因素也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主要介绍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一、疫病学说
中医学疫病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传播的一种学说,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的性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中医学的疫病学说,疾病病原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外邪:指来自自然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例如风、寒、暑、湿、燥等。

2、内伤:指内外原因导致人体气血失调,从而影响了免疫机能。

例如药毒、情志、饮食、过劳等。

3、杂病:指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例如遗传、环境因素等。

二、气血学说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基本机理的一种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两个基本物质,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关键。

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学说
四、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种学说,它认为自然界由五种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五脏与五行是相互关联的,每个器官都对应着五行之一,这种关系被称为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原理。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源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 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 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 发疾病。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 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 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 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 (SARS)、禽流感等。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热迫血妄行)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
(六)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 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 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也。”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

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

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

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学基础概要 病因

中医学基础概要 病因

• (四)燥邪 • 1、燥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 为燥邪。 •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 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 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 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勇, 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 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 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 黏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到喘息胸痛等。
• (五)火(热)邪 •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火热之邪。 • 火热旺于夏季,但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 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故火 热之气太过,变为火热之邪,伤人致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之性燔灼、 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侵人,人体之阴气与之相 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胜 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 • (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 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 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 • (3)火热易伤津耗气。 • (4)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 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 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症证。 • (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 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 (二)寒邪 • 1、寒邪的基本概念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 •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 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入后,机体的 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 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 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 损伤人体阳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病因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病因
整理ppt
一、六淫
(二)六淫的致病特点(致病规律) 1、 2、 3、 4、 5、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整理ppt
1、风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
以春季为多,其它季节亦可发生。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性质: (浮越) 阳邪——风性轻扬、向上、向外。 开泄——风性散发。
整理ppt
(3)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可使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 耗损。 ---声低息微、音哑、神疲乏力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 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
整理ppt
(4)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遗精
(三)疠气所致病证 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
花、霍乱、鼠疫等。
整理ppt
(四)影响发病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 2.环境和饮食卫生 3.预防隔离 4.社会因素
第二节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当。
内伤病因
整理ppt
一、七情内伤
(一) 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等症。
(5)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气机逆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整理ppt
(6)思则气结
指思虑劳神过度, 导致气机郁结。
主要表现为脾气的郁结 ——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
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整理ppt
4、湿
(3)湿性粘滞 性质:粘滞,即粘腻滞着。

病因学说课件PPT课件

病因学说课件PPT课件

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分析
总结词
多种病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神经性疾病的发生通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 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作 用,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引发相应的神经 性疾病症状。
神经性疾病的病因分析
总结词
遗传因素与家族遗传史
详细描述
许多神经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因素 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和遗传背景在神经性疾病的发病 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 退行性疾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
激发社区居民的积 极性,共同维护和 改善健康环境。
疾病筛查与早期干预
总结词
早期发现和干预疾病的有效手段
开展筛查项目
针对特定疾病或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02
01
03
提高筛查覆盖率
扩大筛查范围,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 率。
加强监测与评估
对筛查和干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05
04
制定干预措施
根据筛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接种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降低个体患病风 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不 良嗜好。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干 预措施。
公共卫生策略
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
改善公共卫生环境,预防和控 制传染病。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 病。
总结词
针对群体行为的预防措施
多因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其中,高血压、高 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8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基础理论》考点精析7

2018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基础理论》考点精析7

第七章病因概说一、病因的概念病因(亦称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邪气”等),即指破坏人体阴阳正常水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诸虫(即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对病因的分类沿革(一)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的“六气病源”说(即疾病由“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因素导致)(二)《内经》的病因阴阳及“三部”分类法(三)张仲景的“三分病因”法(也称作“三途径病因”说)(四)晋代葛洪的“三因论”(五)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六)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七)现代的病因“四分法”四、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辨症求因,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即临床表现)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它既是中医学特有的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而言,辨症求因是一种从结果来推求原因的反证法。

第一节六淫一、六气和六淫各自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一)六气的基本概念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不是致病因素)。

(二)六淫的概念及其形成六淫(又称为“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1.六气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即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当令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成为外感致病因素,就称为六淫。

2.个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正常气候变化,六气也能成为致病因素,变成六淫。

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者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病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为“辩证求因”。所以,中医学的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病的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
中医理论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为了说明致病因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代医家曾对病因进行过一定的归类。如《内经》首次将其分为阴阳两类,《素问·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疾病发生有三个途径,他说:“千般疢(音:chen,4声,灾病之意)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晋代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则分为“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宋代陈无择又引伸《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踒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信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可经看出,古人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别病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用于揭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外在的原因,还有内在的机制。

本文将就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进行论述。

一、病因学说中医学中的病因学说包括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主要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机体失藏等。

在中医学中,强调了病因的多端性和综合性。

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找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二、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因侵袭导致的疾病进一步需要内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展。

病机学说主要涉及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

根据病机学说,中医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例如,初始阶段,机体对病因的抵抗能力较强,此时症状较轻,若能及时干预,往往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中医也强调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例如气机紊乱、阴阳失调等。

三、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基于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

首先,中医强调了病因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中医不仅注重分析病因,还注重分析机体对病因的反应。

中医认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机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每个患者来说,中医都需要根据病因和机体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了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中医认为,治标是通过调节病机来消除症状,而治本则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平衡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中医通过诊断得出这两方面的信息,并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实施治疗,以全面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病因学说教案

病因学说教案

病因学说教案教案标题:病因学说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病因学说的概念、分类和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

教学目标:1. 理解病因学说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病因学说的分类和应用;3. 能够运用病因学说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

教学重点:1. 病因学说的定义和重要性;2. 病因学说的分类和应用;3. 常见疾病的病因分析。

教学难点:1. 病因学说的应用;2. 疾病病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病因学说相关章节的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疾病的概念和疾病的分类,为引入病因学说做铺垫。

Step 2:讲解病因学说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1. 以幻灯片或黑板为媒介,向学生介绍病因学说的定义和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思考病因学说对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Step 3:介绍病因学说的分类和应用(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黑板讲解,向学生介绍病因学说的分类,如遗传病因学说、环境病因学说等;2. 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不同病因学说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Step 4: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因(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常见疾病进行病因分析;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思考,分析所选疾病的可能病因,并进行小组报告。

Step 5: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病因学说在未来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方面的发展前景。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疾病,进一步深入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并写一份简要报告。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报告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对于病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某种疾病的病因;2. 组织学生进行病因学说的辩论,探讨不同病因学说的优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受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4)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也。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①风邪有兼邪同病的特点. ②风邪致病广泛.
Hale Waihona Puke (二)寒邪1、寒邪的概念
寒——冷也,指气温的下降,---冬季主气. 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外寒病——感受外界的寒邪为病。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1、气候反常: 久旱酷热 水涝 滋生疠气 湿雾瘴气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空气 滋生 水源 污染 发病 疠气 传染 食物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预防失当 疠气传染性强 人触之皆病 疫病流行 隔离不好
发病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 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性干燥 吸水伤津
感受燥邪 燥性涩滞
皮肤官窍 鼻干咽燥 失于滋养 口唇燥裂 皮肤干燥 皮肤粗糙 津不载气 痰少难咯 组织失泽 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 喜润恶燥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肺阴受损
燥邪伤人 自口鼻入
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畏寒. 喜暖
内寒 阳虚气化减退,阴寒产物积聚---分泌物. 排
冷 泄物澄沏清
外寒内寒区别
外寒---易伤阳气---产生内寒.
内寒---卫外低下---招致外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冷,凛冽冰凉,性质属阴---寒内阴邪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 鼻侵入人体的而发病的病因。如六淫、疠气。
一、六淫
1、概念: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 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
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 非其时而有其气 对人体有害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指六气。 淫——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
湿性
湿留肌肉 筋脉关节
四肢酸重 (着痹) 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肌肤不仁
秽浊不清---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 面垢眵多,舌苔厚腻 湿疹浸淫,潮湿不净 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 滞。
湿性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
①症状的粘滞性:
湿邪致病--多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
热性属阳--- 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
热邪迫津外泄而汗出 消灼阴津 热邪伤人
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
气随津脱 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2)热(火)性炎上:
热性似火 头痛、耳鸣、
风热上壅--燔灼焚焰
痛 蒸腾炎上 阳明热盛--齿衄、唇口糜烂
咽喉红肿、疼
(3)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生风、动血, 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
包括
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的学说。
二.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1、询问求因法:详 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 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2、辨证求因法:即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 因。——“辨证求因”是 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三. 病因的分类:
阳—风雨寒暑
《内经》分类法 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 感受寒邪---“寒则气收”---气机收敛闭塞 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无汗 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气血不通---关节屈伸 不利,拘挛作痛 伤阳 寒邪致 病 凝滞 伤阳---加重寒凝.收引 寒凝
收引
热-----多为外感 火-----常可内生
外热内热互相影响:
阳盛则阴病 外热 外热损伤阴液 阴虚易招热入
内热虚证
感受风、寒、湿、燥、暑之外邪或情志刺激,或气
机郁阻,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故又有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
之说。
2、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状-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
②病程的缠绵性: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致病多反复发作,或 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 故湿邪有趋下的特性。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于伤及 人体下部的特点。 湿性类水 水性趋下 淋浊、带下
湿邪多袭阴位
泄痢、足部浮肿
(四)燥邪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
发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 关。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 可 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
战乱不停,社会动荡---疫病发生、流行。
国家安定,防疫有效---控制疫病。
一、填充题
6、临床上见到瞤动 、抽搐等症,应归属在风性
的特性中。
7、燥邪的致病点 为 、 。
8、
生风动血。 9、 性趋下。
邪每多挟湿,
性开泄, 性收引,
邪易
10、疠气的致病特 点 、 。

二、单项选择题
11、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A.风暑火 E.风燥湿 B.风寒燥 C.风暑湿 D.风燥暑
津气两虚
口渴喜饮 尿赤短少 气短乏力 甚则昏倒
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 多雨潮湿 热蒸湿动 湿气弥漫 暑热证:发热、烦渴
湿阻证:四肢困倦、胸闷呕 吐、
大便溏而不爽 寒————阴邪 热————阳邪
六淫属性归类
风、燥————阳中之阴邪 湿————阴中之阳邪
暑————同于热,亦为阳邪
二、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 “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 毒”,“乖戾之气”等。 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 “瘟疫病”。 疠气所致之病有————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湿为阴邪 湿阻胸膈---胸闷 湿为有形 湿困脾胃---脘痞腹胀、大便不爽。 阻滞气机 湿停下焦---小便短涩
湿性属阴
脾阳不振 泄泻、小便短少、水肿。
易伤阳气 运化无权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浊”,即混浊,秽浊 头重如裹 之意。 湿邪袭表 身体困重 沉重不移 经气阻滞
妄行的病证。
肝风内动 内侵于肝 (热极生风)
热邪
高热、抽搐
两目上视 角弓反张
侵犯血脉
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 加速血行 出血 皮肤发斑、 灼伤脉络 妇女月经过 多、崩漏。
(4)热邪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 入于营血 影响心神 轻者心神不宁 心烦失眠 狂燥不安 神昏谵语
重者扰乱心神
(5)热邪易致疮痈:
升发 风为阳邪,其性 向上
伤人头面 —— 袭阳位 —— 肌表、腰背 腠理开
向外
汗出 脉证表现 ——
恶风
脉浮缓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 征。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 动的症状。 如 风邪侵袭---头眩目晕、肢体震颤、口眼歪斜.
没有内生。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所化,具酷热之性,火热 属阳---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高热、面 目红、脉洪大 赤、 心烦不宁、甚则 易扰心神--突然昏倒、不省 人事
暑邪伤人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邪伤人 暑性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耗伤津液 气随津脱
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包括了现代许
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六 淫 疠 气
感受邪气
入侵途径 发病形式
六淫邪气
肌表、口鼻
传染性外邪
口鼻
正强不病、正虚 无论老少强弱,触 发病,初起多为 之即病,发病急骤, 表证 来势猛烈
传染与否
病程预后
可有传染
病程较短,易痊 愈
强烈传染性
病程较长,病势危 重,死亡率高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 先天因素
【练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充题 1、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为: 2、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二、简答题 3、何谓辨证求因? 。 、 。
4、何谓病因和病因学说?
5、中医对病因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空气传染 疠气传染途径
口鼻而入
饮食入里
发病
蚊叮虫咬
食 物 传 播
飞 沫 传 播
蚊 虫 叮 咬
疫 水 接 触
病人
携带者
隐性感染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疠气 空气、 食物等 人群中传播 传染性 强烈 流行性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内伤杂病 六淫致病 疠气致病 一种疠气 发病较缓 发病较急 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 一种疫病 临床症状 基本相似
宣降失司
损伤肺络
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大肠大便,干燥不畅
(五)热(火)邪
1、热(火)邪的概念 热——指气温的升高,旺于夏季。 热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 外热病---热邪为病。 温、热、火的关系: 温为热之渐 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 火为热之极 热----归属于邪气 “少火” 指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火 “壮火” 指火热之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