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三)资料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第
三
语法
章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代汉语语法(三)
4、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式或工 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战国策 齐策》)
5、表示动作进行的凭借或依据。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 法当斩。(《史记 陈涉世家》) (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宜为王。(同上)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用如 动词。 (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 论》)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大楚兴,陈胜王。 同“者”组成“者”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梦溪笔谈 采草药》)
同“所”组成“所”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 《易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 鱼腹中。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 词就用如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 上》)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 国策 赵策》)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左 传 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晋世 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四、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上宾语,表 示主语所代表的人主观上“认为宾语 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这 种用法叫意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带 宾语用如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 所代表的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 质或状态,或者成为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
1、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 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 。 (《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面,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 河上。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
当作贵客。 (2)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侣”、“友”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 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特点: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 语动词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 是……”。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武……武曰:“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 前!”(《汉书·苏武传》)
精选课件
8
(三)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例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钱财。
精选课件
第三章 语法·实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各词类的语法功能相对,在句子中临 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叫 “词类活用”。
注意:活用与兼类区别:临时/经常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 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 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精选课件
12
活用的条件
(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 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 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 是使贤人增多。
3、 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 “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 一般只修饰动词)。例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 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游水。
精选课件
4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注:“将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
语法(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例如:❖⑴铁了心了。
(活用)❖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因活用变兼类词)❖⑶我翻译了一本书。
(兼词)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⑵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练习: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⑵草木有生而无知。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⑺其家必日益。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⑸城朔方城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培训资料
语法练习题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1判断题:(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3 填空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尚书·无逸》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诗经·小雅·彤弓》(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相”的用法是( )(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课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结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学(三)形容词副词
第三講語法學(三)古漢語的詞類:形容詞、副詞一、形容詞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
被形容詞修飾的事物可以區別於同類別的事物,因此有時形容詞也被稱爲區別詞。
1.形容詞的分類1)表示性質:描寫人和事物的屬性,能接受副詞修飾:善、良、美、智、愚、堅、強、清、濁、疾、徐、遲、速、奇、巧、貴、賤、寬大、狹隘、奇偉、單純……古漢語中大部分單音節形容詞都屬於這一類。
2)表示狀態:描寫事物的情態,不能接受副詞修飾: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雨一时的状态)。
《詩經·豳風·東山》毛《傳》:“濛,雨貌。
”凡民有喪,匍匐(救的状态)救之。
《詩經·邶風·谷風》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莊子·天地》(怊乎、儻乎:迷茫的样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論語·述而》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很多疊音詞、派生詞和聯綿詞屬於這一類:莞爾、徒然、欣然、殷殷、悻悻、望洋、闌珊、狼藉……2.語法功能1)在名詞之前作定語:善人、義士、良馬、深情厚誼、微言大義、小國寡民●如果作定語的形容詞不止一個或是多音節詞,則定語和名詞之間往往加“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左傳·莊公十年》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史記·封禪書》2)在動詞之前作狀語: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禮記·檀弓上》速:可以单独使用,是形容词,副词一定要和动词搭配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史記·蘇秦列傳》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
《後漢書·烏桓傳》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
《史記·韓長孺列傳》3)作謂語: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谓语前面要加副词,如“今天很热”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山东省考研汉语言文学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基本语法总结
山东省考研汉语言文学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基本语法总结古代汉语是汉字的骨干,也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考研中,古代汉语基本语法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名词名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它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变化较为固定,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名词的数目变化主要通过更改词尾或词根来实现。
例如,“人”字在单数形式下为“人”,在复数形式下为“人们”。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还有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等。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人名和地名来表示身份和来源,为了正确使用古代人名和地名,考生需要大量积累和阅读相关古代文献。
二、动词动词是古代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和变化。
古代汉语的动词变化较为复杂,常常需要根据时态和语气的需要进行变化。
一般来说,古代汉语的动词变化有时态和语气两个方面。
1. 时态在古代汉语中,时态的变化主要通过动词前后的助动词或助词来实现。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我昨天去了图书馆”中的“去了”表示过去时,“我正在做作业”中的“正在”表示现在时,“我明天会去学校”中的“会去”表示将来时。
2. 语气古代汉语的动词变化还与语气密切相关。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语气有肯定、疑问、否定等。
通过不同的助动词或助词的添加或改变,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
例如,“他一定会来”中的“一定”表示肯定,“你是不是去过北京?”中的“是不是”表示疑问,“我不会去”中的“不”表示否定。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古代汉语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类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变化相对简单,多数情况下只需在形容词前加上“之”字即可修饰名词。
例如,“美丽之花”中的“美丽”修饰了“花”。
四、副词副词是古代汉语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句的词类之一。
古代汉语中的副词种类繁多,常常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进行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法特征看,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的情 况如下:
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
驴》) 从左右,皆肘之。
副词后边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晋灵公不君。
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特点是: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实施的, 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行的。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 作为谓语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 作。
“庄公寤生,惊姜氏。”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 季氏》)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将西游于秦, 愿君之礼貌之也。
(二)方位名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秦师遂东。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
(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三)关于名词用作动词的鉴别
由这一名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所表示的 意思决定
“范增数目项王”
由这个名词在句中的地位,即在句中的 语法特征决定(名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 和它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等等)。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 魏公 子列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 谊《过秦论》)
2、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孙子 吴起列传》)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 赵 策》)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梦溪笔谈 技艺》)
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是在一定的条件 下,即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 的某种功能。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译为一个相应的动词:
时墨者东郭先生北适中山以干仕, 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
译成一个动宾短语: 许子冠乎?
“用+名词+动词” :
“囊图书”
“用----方式对待”: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 法当斩。(《史记 陈涉世家》)
(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 宜为王。(同上)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庄子 养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 。
(《孟子 滕文公下》)
2、用在形容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动词前面,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 舜勤民而野死。(《国语 鲁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4、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式或工 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战国策 齐策》)
5、表示动作进行的凭借或依据。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向。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家》) 时墨者东郭先生北适中山以干仕(《中 山狼传》)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 政理。(《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三、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后面带宾语,主 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成为名词 所代表的事物,这种用法就叫使动用 法。
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 分之一,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而。(张溥《五人 墓碑记》)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用如 动词。
(儒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 论》)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大楚兴,陈胜王。
同“者”组成“者”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古代汉语语法
第四讲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 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即原属甲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 义。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 类活用。
“从左右,皆肘之”
注意区分活用与兼类
所谓“兼类”,就是一个词兼有不同的词类 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 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 同的词类。古今汉语都存在词的兼类现象。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 河上。
3、“日”用在句首,表示追溯往事。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 田。(《左传 昭公七年》)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 昭公十六年》)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之士。 (《汉书 晁错传》)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
名词前边有介宾短语作状语,或后边有 介宾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 词。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田间将二十万之众,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 其中必有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大楚兴,陈胜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表示动作行为依据、按照的时间。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 有余。(《庄子 庚桑楚》)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 《捕蛇者说》)
5、“时”用在主语前或谓语前,有 “当时”、“那时”的意思。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赤壁之 战》)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韩 愈《祭十二郎文》)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性动词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襄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 十余年。(《史记 魏公子列传》)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 许行》)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二、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带有比喻的 意义:
豕人立而啼。(《左传 庄公八 年》)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梦溪笔谈 采草药》)
同“所”组成“所”字短语的名词用如 动词: 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 《易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 鱼腹中。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 词就用如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 上》)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