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
八年级语文(沪教版)下册《华威先生》课件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
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5.艺术特点: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
2.思想内容
作品发表于1938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一期,刻画 了一个挂着抗日招牌,四处插手,包而不办的官僚型 的文化人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共限共的本质,暴露民 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抗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 领导权的斗争。
3.作品发表引起的争议
A.作品是张天翼针对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出现 不少盲目乐观的文学作品,对国民党反共限共,争夺 抗日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缺乏清醒认识而及时创作 的.(廖沫沙在长沙编《抗战日报》,约他写一篇小说, 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他一口气写完的。)
者把它和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并 称为《速写三篇》。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 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 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 这里所说的速写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独特的 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它篇幅短,简捷夸 张,尖峭幽默,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
B.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日本《改造》杂志当年将其译载并嘲讽攻击 中国的抗日。
国内围绕要不要和怎样反映抗战中的现实问 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一些人认为作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回让人把一些真正的抗日救亡者错当为华威 先生.另一些人认为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事实本 身黑暗,暴露黑暗对抗战无害,反而有益。
华威先生
张天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创作和发表于抗日战争初期。
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政客,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只对限制和控制群众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的国民党文化官僚,一个“领导迷”和“开会迷”。
作品中主要运用了讽刺特色将华威先生这个国民党小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华威先生》是一篇讽刺作品,它的讽刺手段主要体现在:1、漫画式的夸张;2、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3、个性化语言的运用;4、还有“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下分析。
漫画式的夸张: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本质。
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这是漫画式的夸张,凸现这位党老爷真是威风八面,使封建时代的官老爷也要自叹勿如。
又如,写华威先生到会:照例的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等得极不耐烦了,他呢,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意思是通知大家他到会了;他态度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在门口还稍为停一会儿,并且还看着天花板点点头,算是向整个集体打招呼,画出了一幅架子十足,自命不凡的官僚相。
会议主席讲话时,他不断地在那里括火柴点他的雪茄烟,把表放在面前,括了两分钟火柴就跳起来打断主席发言发表他的领导意见。
他常常用食指指着谈话对方的胸脯讲话。
这些细节都有夸张成分在内,从而体现了他的官僚的特征,是一幅幅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并且这些细节言行都是反复应用在华威身上的。
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某些言行加以反复描写,也是一种夸张的方法。
作者反复地渲染他的“忙”劲,有力揭示了华威性格的核心是强烈的权力欲和极大的投机性。
这种重复的滑稽言行的描写,是粗线条的,富有夸大的漫画味,讽刺也异常有力。
高二语文《高中华威先生》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高中华威先生》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华威先生》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
我叫他“华威先生”。
他觉得这种称唿不大好。
“嗳,你真是!”他说。
“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
你应当叫我‘威弟’。
再不然叫‘阿威’。
”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
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
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
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
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
“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
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
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
他永远挟着他的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千步似的。
可是包车例外: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
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
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
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钢丝在闪着亮。
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
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
他的时间很要紧。
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
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
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
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它所触动,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华威先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男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深深影响了我。
在小说中,他对待朋友和亲人都非常真诚和善良,对待爱情更是充满执着和坚定。
他的品德和行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华威先生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明白,人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他对待爱情的真诚和付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而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纯粹和真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身边的人物形象各异,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人心机深重,有的人善良正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而通过对《华威先生》的阅读,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华威先生》,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感动,也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够珍惜自己的爱情,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和勇气的人。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个人读书感想时隔多年,偶然机会我又重读了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在1938年发表的。
这篇讽刺小说很有意思,至今仍然有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的感觉,小说的主人公叫华威先生,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还有他的影子。
小说塑造的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虚伪庸俗,极其浅薄却又自命不凡。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之时,他也跟风赶时髦,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抗战积极分子,他一边诉说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地叫喊着忙,时时处处装着很忙的样子,什么事都要蜻蜓点水地插上一杠子,但实际上他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
活脱脱一个到处走穴的不入流演员,走马灯般周游于各大片场,甚至无需阅读剧本了解剧情,只是挖空心思多出镜头多露脸,幻想着一日成名、一夜暴富。
他的忙纯属是装出来的,煞有介事地到处参加一个个活动,装模作样地讲上几句毫无用处又永远正确的废话,然后就是追风赶月地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了。
这篇小说在创作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每位中国人都应同仇敌忾,全力以赴,共赴国难。
可是,就是这位全靠嘴上功夫的华威先生却整天忙于开会、讲话、赶酒场,他口口声声抗战救国,却迟迟不见有实质性行动,故作居高临下地玩深沉,着迷于会海,热衷于高谈阔论、空喊口号,讲究排场,极善表演,睁着大眼说瞎话,他的言行充满戏剧性,是个典型的戏精。
形上爱国,嘴上救国,实际上是在误国害国。
小说描写的这位大忙人,其实就是瞎忙、假忙,伪装着自己很忙。
如今你我周围还有不少华威先生的身影。
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都在不断更新迭代,快节奏已成为生活的主基调,来去匆匆是社会的常态。
应该承认的是,有的人是真忙,忙的是正事、好事、善事,忙的有成效,忙的有意义,忙的有条不紊,这种人的忙是社会的正能量,是向上向善向好的生力军。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了,尽管看起来整天东跑西颠,上蹿下跳,老是处于亢奋状态,实质上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沉不下心来,像那位华威先生一样畅游在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上,沉浸于表演之中难以自拔,显得很忙,其实忙而无序、忙而无效、忙而无功、为忙而忙,甚至陷入了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陷阱。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教案《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个-----)第二节,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2年第10期)从上的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
浅析华威先生
浅析《华威先生》张天翼的《华威先生》这篇文章短而简小,仅仅用了三个华威先生去开会的片段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惟秒惟肖的“党老爷”典型形象,也深刻的揭露出了反面人物的特征和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战争的罪行。
华威先生表面上好像是很忙为人民解决问题,可实际上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人民,简直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总想着掌控一切。
一、善于“表演”的华威先生为了把一切抗日团体的领导权都抓在自己手里,华威先生要显得重要,要装忙碌如:刘主任起草的县长公余方案要他修改;王委员三次电请去武汉,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成立了,要去领导;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伤兵工作团也得去;要到各学校去演讲等等。
种种事情都显示出了他很忙,好像每一件事情他都得去管,一但哪个会议没有让他去,他就原形毕露。
例如:文中写到,妇女界组织战时保婴会“竟然没有去找他”,他就以“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你们以后的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还相威胁说,要是不能担保,“那不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文界抗敌总会组织日本座谈会,没有找到华威先生请示汇报,他就勃然大怒,巫称那是“秘密行动”,要追查背景,还厉声训斥,“混蛋!”“妈的!”的脏话夺口而出。
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可见华威先生是很虚伪的,还很善于“表演”。
在众人面前总表现得很好,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好像给人一种领导者的风范,所有会议都要他的领导,可实际上他却没有为抗战出谋划策过,没有为天下百姓奉献过。
是一个具有国民党党棍特质的反动官僚。
华威先生就是一个善于“表演”的人。
二、本文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反面的人物,揭示出生活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问题。
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场面来揭示华威先生的性格。
第一,在难民的救济会上,他的“态度很庄严”、“眼睛并不对准谁”说起话来,满口是每个员工都不能怠慢每一个青年人应该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等等。
第二,在高级的抗敌总会上,他迟到了,态度却截然不同,“他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还对每个人点头”。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是爱尔兰作家伯纳德·肖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虚伪、自大、道德沦丧等方面的揭露,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该作品的讽刺艺术十分精妙,本文将从其叙述技巧、人物塑造和主题阐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其讽刺艺术的内在逻辑。
一、叙述技巧《华威先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华威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和互动,也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肖还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和情节,从而让读者深入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华威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夸大其词,自称“我是个很出色的人”,同时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人生真是多灾多难啊,我比其他人好运一些,不是吗?”这种对比式的表述让读者在愉悦笑声中发现自己的思考盲点,从而引起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是一个道貌岸然、自大虚伪的上流社会人物。
他生活奢华,爱慕虚荣,经常在社交场合作出种种华丽的姿态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他淳朴的面具下,隐藏着一个铁面无私、自私自利的人,他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并不友善。
华威的人物形象不仅揭露了上层社会的伪装和道德沦丧,也突出了现代人性的扭曲和空虚。
除了哈罗德·华威,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华威的妻子,银行家,朋友等,都是对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描绘,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主题阐发小说的主题是反虚伪和人性扭曲,通过对华威等人物的揭露和讽刺,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华威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他的道貌岸然和自大,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中的自私自利和铁面无私,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揭示。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通过其细致的叙述技巧、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阐发,达到了揭示社会、批判人性的目的,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与扭曲,启示读者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本质,使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继承和发扬了英俄讽刺小说的优点,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忠实推行片面抗战路线、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形象。
华威先生就像刚刚改换装束,活生生地从《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作品中走出来,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张氏高超的讽刺艺术。
张天翼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深刻讽刺,从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搭建起一个让其自我表演的舞台,通过“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学深沉,发人深思。
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华威先生
关于华威先生的分析《华威先生》这篇小说是张天翼于1938年发表,是他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
在抗战时期,他奔走于各个组织、团体之间,每天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却总是迟到早退。
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会上发表两点意见——一成不变的两点意见。
他把自己搞得很忙,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然而他所谓的“救亡工作”就只是每天忙碌于各种集会之间、发表那不变的两点意见。
另外便是想方设法成为各种组织的委员会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新成立的组织。
下面就让我们聚焦于华威先生这个人,看看他具体具有怎样的形象。
首先,华威先生给我的感觉是“忙”。
他的“时间总是不够支配”、“他的时间很要紧”、他的包车是跑的顶快的、他时时刻刻都不忘掏出表来看一看。
如果你去找他,很可能三次都找不见他……华威先生的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他的忙又是虚假的。
让我们来看他究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他忙于奔走,忙于把一两点意见在各个会议上发表出来,忙于努力成为新成立组织的委员会成员。
可是他的忙对于抗战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假设,如果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忙,甚至是如果抗战没有了华威先生的存在,又哪里会有什么损失呢?答案是:没有!其次,华威先生是个热衷于权利的官僚,然而他包而不办而又虚伪。
他“不大肯当主席”,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华威先生他其实是肯当主席的,然而并没有人一定坚持要他去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的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的看看它”,他不是听主席的报告,而是不耐烦的点烟,这体现出华威先生在听报告时心里的烦躁,或者,还有不甘。
而时不时的看表并计算时间这个细节则更加凸显出华威先生不愿听主席的教导与报告,他的自傲可见一斑。
他在主席发言时大声提议,这也表现出他对主席的不尊敬。
也许在华威先生的心里,他虽然不是主席,可是他的地位甚至比主席还要高;他没有当主席不是因为他没有资格,而是他自己不愿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华威先生》是一部由英国作家H.G.威尔斯所著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格里芬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变得透明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科学家格里芬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他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但却因为自己的发明而变得透明,从而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科学家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道路上,往往忽视了人性的需求和社会的稳定。
这种单方面的追求可能会导致人类陷入更大的困境和危机。
因此,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关注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避免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而忽视了人性的需求。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透明人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格里芬因为变得透明而失去了一切,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他在人群中孤独地行走,无法和任何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疏远和隔阂。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最后,小说中描绘的透明人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警示。
格里芬因为变得透明而陷入了绝望之中,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希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心灵修炼,克服自己的弱点和诱惑,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总之,《华威先生》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反思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弱点和诱惑。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更加明智地面对生活,更加勇敢地追求幸福。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鉴赏《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是一篇典范的讽刺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有力的抨击了他们所奉行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抗日中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反动路线。
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虚伪庸俗,极其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对他的上司极尽阿谀奉承迎之能事,而对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加以压制。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张之时,华威先生首先“顺应时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积极抗战的爱国者、领导者,他一边声明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的叫喊着“忙”,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非但不干,还要千方百计地阻碍别人干,他的“忙”只是为了尽可能地控制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和他们的抗日活动,每日里赶来赶走,蜻蜓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几句空洞干瘪的指示,余下的时间,则全部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了,这就尖锐地揭穿了华威先生的浅薄虚伪和卑劣。
华先生每会必到,不遣余力地鼓吹“一切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显然是针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形式而发的反动谬论,华先生到处推销这种黑货,适足暴露了他本人就是那个反动领导中心所派遣的一名鹰犬,当革命群众识破了华威先生的阴谋,看透了他的本质,终于摆脱了他的监视,自行成立了救国组织,并且开展了活动的时候,华威先生就凶相必露。
伸出魔爪来镇压了,自己不抗日也不让别人抗日的罪恶行经,不仅表明华威先生这种国民党官僚政客,力图控制一切抗日组织的贪梦的领导欲,而且也暴露了他们对人民抗日力量的仇恨和恐惧心理,更戳穿了他们政治上的反动和精神上的空虚。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在揭露和讽刺华威先生政治上的反动,灵魂上的丑恶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抗日的积极要求和力量。
总之华威先生以抗日领导者的身份钳制人民爱国行动的结果,是群众利用“部务会议”的合法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了自己的工作,华威先生在日益壮大的抗日力量面前,既恐惧又空虚,只好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痛苦地倒在沙发上发抖了。
华威先生 课文说明
课文说明《华威先生》写于抗战时期。
当时战事紧张,而在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地为抗战作“贡献”。
他的贡献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
而且费尽心思,钻营到各种团体中去,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
小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体现的丑陋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华威先生这样的人,不仅活跃于过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
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极大的现实性。
一、人物刻画1 假和空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
他每天忙于开会讲话,开自己也不知道内容的会,讲毫无意义、千篇一律的废话。
他“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可是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当人们向他提出困难时,他却推诿说:“唔,唔,唔。
我知道我知道。
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
”“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
”他的存在意义,就是每天无用而有害的“忙碌”;如果没有这样的“忙碌”,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要“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不做实事,只尚空谈的作风,是有其久远的文化渊源的。
2 权力欲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
方方面面他都要插手,都要占主导地位。
他讲话最重要的就是一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其理论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弄得不可收拾”。
这个“中心”是谁呢,当然就是他华威先生了。
如果不尊重他这个“中心”,他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
他使用各种手段维护他的权力,战时保婴会没有请他参加,他用“汉奸”“错误”等威胁恐吓,最终当上了“委员”;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通知他,他要人家交代背景,人家稍有不满,就骂“混蛋”,“你们小心!你们,哼,你们!”嘴脸无比丑恶。
权力欲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
他是靠权力来证明他生存的意义。
没有他开会、讲话的权力,他的存在仿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 虚伪华威先生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
《华威先生》作品解析课件
梳理文章结构
1.简介“我”与华威先生的关系和他繁忙。 2.通过与黄包车对比 进一步写华威先生的匆忙。 3.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 会议。 4.华威先生参加 通俗文艺研究会 会议。 5.华威先生参加 文化界抗敌总会 会议。 6.华威先生加入 战时保婴会 的情形。 7.华威先生因未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感 到 深深地失落与恐惧 。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难民救 济会
通俗文 艺研究
忙 会
战时 保婴
文化抗 敌总会
漫画式的场景
• 1、(1-8)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 2、(9-13)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 3、(14-42)出席难民救济会; • 4、(43-45)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 5、(46-64)出席文化界抗敌总会; • 6、(65-72)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斥; • 7、(73-88)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张天翼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 文学。曾任中国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 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 职。 代表作《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 《大林和小林》 长篇小说:《鬼士日记》 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 讽刺 色彩。他 善于用 夸张的 、 诙谐的 语言去揭示 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 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作品分析
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 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 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 场去了。 他不是真正关心组织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 力抓到手,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 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 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 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 学。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 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 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高二语文《高中华威先生》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高中华威先生》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华威先生》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
我叫他“华威先生”。
他觉得这种称唿不大好。
“嗳,你真是!”他说。
“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
你应当叫我‘威弟’。
再不然叫‘阿威’。
”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
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
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
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
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
“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
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
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
他永远挟着他的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一脚一脚挺踏实地踱着,好像饭后千步似的。
可是包车例外: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
黄包车立刻就得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
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
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钢丝在闪着亮。
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
而──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
他的时间很要紧。
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
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
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
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
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
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
《华威先生张天翼》课件
幽默与讽刺的手法
幽默的语言风格
01
作品采用幽默的语言风格,通过诙谐、机智的语言表达,让读
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
讽刺的描写手法
02
作品通过讽刺的描写手法,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良现象
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幽默与讽刺的结合
03
作品将幽默与讽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突出了主题和情节的
发展,又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对社会的影响
揭示了社会现象
作品通过华威先生的形象,揭示了当 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 主义等不良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反思。
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该作品的出现,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 泛关注和讨论,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社 会现实问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对个人的启示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华威先生张天 翼》课件
目 录
• 作者介绍 • 故事梗概 • 人物分析 • 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 • 作品影响
01
CATALOGUE
作者介绍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张天翼出生于1906年,成 长于中国社会变革时期, 家庭背景普通。
教育经历
他先后在河北、北京等地 求学,接受现代教育,对 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的独立思考。
复杂性
其他人物的性格并非非黑即白, 而是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增加
了小说的层次感。
人物关系分析
对立关系
华威先生与其他人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依附关系
一些人物对华威先生存在依附关系,他们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迎合 华威先生的要求。
互动关系
《华威先生》欣赏_课件
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 语言加深讽刺效果。从华威先生参 加三次不同会议的态度和说话方式, 可以看出截然几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表现出华威先生“变色龙”式的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华威先生》这篇讽刺小说, 主要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夸张。 作者注意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 加以夸张,通过一些对比强烈、子 项矛盾的细节,让人物自我暴露, 以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
谢谢欣赏!
分析华威先生形象及其意义?
解析:从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其形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意图。
答案:
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期间只对 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 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 工作不感兴趣的国民党政客。他是 一个“领导迷”、“开会迷”。华 威先生浅薄无聊,却又自命不凡, 官气十足,摆领导架子。
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就特定历 史而言,是揭露讽刺了国民党的抗 日政策及其官僚政客。华威先生的 形象有普通意义,它讽刺了“领导 迷”、“开会迷”和官僚,只要有 这些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有他现 实的艺术生命。
结合小说具体事例,分析小说为 了讽刺华威先生的庸俗可笑运用了哪 些手法。
解析:找出华威先生的具体事例, 进行具体分析。
华威先生 ——欣赏
写作背景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 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 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在统一战线内部开展“争夺领导权”的 斗争,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 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 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
答案:
他“立刻戴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 皮包”,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 没能参加抗战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 查”等等。这些表现出华威先生仪表和风度 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 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 点威胁到他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 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 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
语文选修《华威先生》课件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讽刺色彩,善于用 夸张和诙谐的语言区揭示现实的丑恶 和虚伪。
•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 (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 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 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 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 (2)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 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 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 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华威先生当他到处高喊“一个领导中
心”时,语气是干巴巴的;当他与人低 声谈起赴宴喝酒时,用的是开玩笑的活 泼口气,在文化界抗敌总会发言,可谓 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可当听说青年们 中有个会没有找他参加,就开始粗话连 篇,急不择言。
无论在什么场合,华威只要一出口,我 们便能够感到他的虚伪做作,写得既夸 张又富有生气。
漫画式的场景:
1、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2、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3、出席难民救济会 4、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5、出席文艺界抗敌总会 6、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诉 7、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3.采用了精微的细节描写,善 于运用小特点来描写大性格。
华威先生的每一个小特点,都是 和他的权力欲相联系并能穿透其 灵魂的。如华威先生每次到会场, “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 地把踏铃踏一下,叮!”,一笔 就把 华威先生那种 君临一切的心 理揭示出来了。
1929——1938年的10年间是他创作的丰 收时期,创作题材涉及城乡各阶层的广 泛生活,创作了短篇小说近百篇,编为 12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 《蜜蜂》、《反攻》、《移行》、《团 圆》、《清二明时节》、《万仞约》、 《追》、《春风》《畸人集》《同乡们》 《速写三篇》等中短篇小说集,和中篇 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 记》、《洋泾浜奇侠》《齿轮》《一年》 《在城市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威先生》
(一)论述:
1、分析华威先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华威先生》活化出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客、文化官僚华威的形象。
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
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趣。
作品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党老爷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的历史罪行。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
它讽刺了那些只想当领导,而不愿从事具体工作的官僚。
讲套话、空话,泡会议、发指示,热衷于官场应酬,瞎指挥、胡干涉。
凡此种种都并非华威先生那个时代所独有。
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2、分析小说的讽刺特色。
这部小说是一篇讽刺作品。
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表现人物的灵魂。
如表现华威先生的忙,写他为了多赶场子,他坐的黄包车是城里速度最快的;除了忙,作品还赋予它一个行为特点:假。
作家用夸张
的细节将人物自身的虚伪,庸俗暴露无疑。
作品还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还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