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2:知识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语分析说认知| 话语感知模式的特点2:知识性

关于知识,研究的文献数不胜数,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本文仅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讨论话语感知模式的知识性特点。为了行文的简洁,不去做繁琐的考证,也不写一句就去引证各种著作、各个名家的论述来进行佐证。

一个实用性的理论、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起点自足、坚实,不可摧毁,自我论述不矛盾,就可以自成一个理论,如果可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那就很不错了。实在不行了,再不断对其更新就是。理论是死的,现实的个人是活的。不能让死的,纸堆里的所谓理论把活人给憋死。那叫人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知识就是个人感知到的,并已经被大脑的意识注意到的事物的已知信息。

个人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事物包含已知的事物、未知的事物,有些事物,人虽未知,但已经存在,人有对其的感知。事物还包括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包括主观世界的事物。

事物包括个人已知方面,还包括人未知的方面。事物未知的方面的信息被人感知到了,就变成已知信息,成为人的知识。

他人的感知,人类群体的已知信息,没有被个人感知到,没有进入他的感知模式,就还不是这人的知识。

被人感知到,但没有意识到的已知信息,成为隐性潜在的知识,保存在人的无意识里,被人意识到了,就成为显性的知识了。

至于大脑如何感知并存储信息的机制、机理,那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的事了。我们只能等待他们的研究成果出来,利用这些成果来不断改进我们的认知理论,提高话语分析的水平。

知识分类有各种分类法,常见的是把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等。

知识在话语感知模式里的存在是复杂多样的,有抽象的知识,也有具体的知识;有符号性的知识,也有形象性的知识;有图像性的知识,也有事件性的知识;有关于客观世界事物的知识,也有主观世界事物的知识;有关于知识本身的知识,也有关于知识体验方面的知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下面举例来简单进行解说。

例如“树”、“花”。

简单回忆一下对“树”、“花”的认知发生历程。

父母会指着某棵树、某只花,对小孩子说,“这是树”,“这是花”。以后又指着别的某棵树、某只花,对小孩子说,“这是树”,“这是花”。

经过反复,小孩子就会识别“树”和“花”,认识“树”和“花”这一类的事物,就会识别“树”和“花”的声音,明白“树”和“花”的声音所指向的事物。

慢慢又学会了感知各种具体不同的“树”和“花”。

接着,“树”和“花”的文字符号和所指建构起来。

“树”和“花”的各种分类,“树”和“花”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关于“树”和“花”的陈述性知识。

接着如何种树、伐树,如何养花、制作花的标本等的程序性知识围绕着“树”和“花”建立起来。

如何种各种树,如何去伐各种树的技巧,如何养各种花、制作各种花的标本的技巧,这些策略性知识围绕着“树”和“花”建立起来。

人的话语感知模式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关于各种“树”和“花”意象性的知识,关于各种“树”和“花”的联想、想象、臆想等。

“树”和“花”各种类的各种声音、符号、图像、事件之类的各类信息,又形成“树”和“花”这类事物的网络化的知识构成。

由此可见,知识性是内含于话语感知模式,是话语感知模式本身就具有的特点。

认识到这一点,对个人认识世界,对学生学习好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10。

2.《存在与虚无》,让-保尔·萨特,三联书店,1987,3。

3.《知觉现象学》,梅洛-庞蒂,商务印书馆,2001,2。

4.《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5.《社会学》,戴维·博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

6.《文化哲学导论》,杨启光,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8。

7.《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3。

8.《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9.《后哲学文化》,理查德·罗蒂,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

10.《认知心理学》,罗伯特·L.索尔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

11.《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12.《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