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小结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高二论语12章虚词归纳总结及解读
高二论语12章虚词归纳总结及解读
1. 哎呀呀,咱高二学的《论语》12 章里的虚词可不少呢!比如说“之”字,像“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学习的内容呀。
这就好比你有个宝贝,“之”就是那个能让你找到宝贝的线索!
2. 嘿,还有“而”字呢!“温故而知新”,这个“而”表示顺承关系呀,就像你走楼梯,一步接着一步往上走。
3. 哇塞,“于”字也很重要呀!“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于”就是对于的意思,就好像别人对你的看法对于你来说一样。
4. 哟呵,“以”字也别小瞧哦!“可以为师矣”,这里的“以”就是凭借的意思呀,跟你凭借努力取得好成绩不是一个道理嘛!
5. 嘿呀,“其”字也常出现呢!“其恕乎”,这个“其”就是大概的意思,就如同你猜测一件事,大概是那样。
6. 哇哦,“则”字也有呢!“学而不思则罔”,这里的“则”表示就会的意思,就好像你不吃饭就会饿一样明显。
7. 呀,“乎”字也来啦!“不亦说乎”,这就是个语气词呀,就像你高兴时喊出的“哇”!
8. 咦,“者”字也不能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里的“者”指的是人呀,好比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差别可大了。
9. 哈哈,“也”字用处多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也”就是个语气助词呢,让句子更有味道。
10. 呐,这些虚词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它们就像《论语》里的小精灵,让句子变得生动又有趣!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高二《论语》12 章里的虚词真的是太重要啦,我们可得好好理解和掌握呀!。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一、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里仁》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后君子。
”《雍也》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二、字词+句型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一)通假字(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四)古今异义(二)词类活用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2.1.2.3.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判断句(1)止,吾止也。
高二论语12章笔记
高二论语12章笔记高二的时候,咱学了论语 12 章,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爱又“恨”的经历。
还记得刚开始接触这 12 章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犯嘀咕:“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好懂吗?”可没想到,真正深入进去,还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地方。
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吧。
当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是唾沫横飞,我在下面听得是云里雾里。
什么叫“学而时习之”?不就是学了知识然后复习嘛,这有啥高兴的?可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
那是一次数学小测验,题目不算难,但有几道题是之前老师讲过的类似题型。
考试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因为之前我按照老师说的,课后认真复习了这些知识点。
所以,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我刷刷刷几下就做完了。
成绩出来,我考了个不错的分数。
那一刻,我突然就体会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那种快乐。
原来,当你真正把学过的东西掌握扎实,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这种成就感真的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句,一开始我觉得,这古人也太夸张了,每天反省三次,累不累啊?但有一次,我和好朋友闹别扭了。
我俩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理谁。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想起了这句话。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够真诚?是不是我没有站在她的角度去想问题?想着想着,我突然觉得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第二天,我主动去找她道歉,我们俩又和好如初了。
从那以后,我时不时就会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尽量让自己做得更好。
再说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一回,我重新翻了翻之前做过的语文笔记,本来只是想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没想到,看着看着,我居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之前不太明白的一些诗词的意境,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别提多兴奋了。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小结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天
• 温故而知新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兼词,相当于“于 之”,“译作”“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3、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而”字的用法有:
而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论语>十二章的文言知识点,超有趣!》嘿,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吗?这可是一本超级厉害的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瞅瞅《论语》十二章里那些有趣的文言知识点。
先来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的“说”字,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说话”的“说”,而是“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哎呀,这就好比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每次骑的时候都觉得特别开心,是不是很像?“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三”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三哦,而是多次的意思。
就像你每天不是只检查一次书包,而是好多次,担心有没有落下东西,对不对?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是学过的知识,“新”是新的理解和体会。
这就好像你重新整理旧玩具,突然发现能把它们拼成新的样子,多惊喜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是迷惑而无所得,“殆”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就像你光跑步不看路会迷路,光看路不跑步就到不了目的地,是不是很形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是喜爱,“乐”是以……为快乐。
就像吃蛋糕,喜欢吃的人不如觉得吃蛋糕很快乐的人享受得更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里的“三”也是指多个,不是正好三个人。
这就像在花园里,总能找到比自己漂亮的花朵,从它们身上学到美在哪里,对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时光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水,不停地向前,一刻也不停歇,多让人感慨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是军队,“匹夫”是普通人。
这就好像军队能被抢走将领,但一个普通人坚定的志向谁也夺不走!同学们,《论语》十二章里的文言知识点是不是很有趣?它们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古老智慧的大门。
咱们多学学这些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想法,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学问!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收获满满?。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对于__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1《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
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
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2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
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
出自本文的名言警句: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
②学习态度(第七、九章) ③修身做人(第一、二、六、八、十一、) (第三、十章分别讲述了孔子自己学习和修养 的过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5)传不习乎 传:动词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7)曲肱而枕之 枕: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达标练习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来表达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学 以 致 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 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今异义
1.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2.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3.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4.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6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6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总结(文档版)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文学常识: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二、词语解释:1. 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4.不亦君子乎?(君子:有才德的人)5. 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6.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8.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11.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12.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16.饭疏食,饮水(饭:吃)17.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18.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2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泛指平民百姓)21.博学而笃志(笃:坚定)22.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3.仁在其中矣(仁:仁德)三、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3.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4.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了呢?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子¹曰:“学而时习²之,不亦说(yuè)乎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⁴,不亦君子⁵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字词:¹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²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³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⁴愠:生气,发怒。
⁵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¹日²三省(xǐng)³吾身:为人谋⁴而不忠⁵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⁶乎?传(chuán)⁷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字词:¹吾:人称代词,我。
²日:每天。
³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⁴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⁵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⁶信:诚信。
⁷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¹而志于学,三十而立²,四十而不惑³,五十而知天命⁴,六十而耳顺⁵,七十而从心所欲⁶,不逾矩⁷。
”《为政》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字词:¹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²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站立,站得住。
³惑:迷惑,疑惑。
⁴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论语》十二章详解
《论语》十二章详解2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之:学问和事业。
(2)者:代词,......的人(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快乐(意动用法)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饭:名作动,吃(饭)。
(2)疏食:粗粮。
(3)水:在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4)曲肱:弯着胳膊。
肱(gōng),胳膊,(5)亦:也(6)不义:不正当的手段(6)于:对,对于(介词)。
(7)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解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2)行:走路(3)焉: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4)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5)从:跟从、学习翻译: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好的方面跟从学习,不好的就加以改正。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川:河流(2)逝:往,离去(3)斯:代词,这,指河水(4)夫:语气词,用于句末。
(5)舍:舍弃翻译: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三军:军队。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夺:改变。
(3)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笃志:坚定志向;笃(dŭ):坚定。
(2)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一」《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
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
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
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
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
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
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
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论语十二章含知识点总结和练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和恕——仁者,慈悲也、 爱人也;恕者,宽容也、 宽恕也。
儒家的思想影响 了中国两千多年,其 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财富。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
是先秦儒家典籍,四书之一。 由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编纂。
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四书五经——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 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依 次是:
孔子、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哥白尼、牛顿、 达尔文、培根、阿奎那、 伏尔泰、康德。
同学们,你们对孔 子和《论语》还有 哪些了解呢?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畅读课文,并且背诵各则语录。 3、翻译并理解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学以致用。
五、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得到
知 知之为知之 知道。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知道。 诲女知之乎 知道,明白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拓展: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 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如:“时”本义是“时间”,后来从本义 展引申“时机”(相时而动)。又引申为“按时”、“及时”( 时习之)。又引申为“时常”(故时有物外之趣) 。)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 有特殊地位的人。
❖ [弘(hóng)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毅。
❖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 [重]重大。
❖ [已]停止。
❖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年。
❖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 及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 要自求长进, 提高修养.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论语〉十二章》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论语》十二章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呢!里面的知识点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咱们前行的路。
先来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就跟咱吃饭一样嘛,吃了一顿美味的饭,过段时间再回味一下,那滋味还是很美呀!学习也是这样,学了之后时不时复习复习,那感觉多棒啊,知识就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啦。
“吾日三省吾身”,嘿,这可太重要啦!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就像给自己照镜子,看看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这就好比走路,时不时看看脚下,才不会摔跤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知识还能有新收获,这多神奇呀!就像一件旧衣服,你重新搭配一下,嘿,又有了新感觉。
能做到这样的人,那都能当老师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那可得两手抓呀,光学习不思考,那不就白学啦?光思考不学习,那不是瞎琢磨嘛。
就像划船,桨和舵都得有,才能顺利前进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一件事,知道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以此为乐。
想想看,要是你做一件事特别快乐,那干起来得多带劲呀,拦都拦不住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世界上厉害的人多了去啦,走在路上随便碰到几个人,里面说不定就有能教咱的呢。
可别小瞧别人呀,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就流走啦。
咱可得珍惜时间,别虚度光阴呀。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那可是很重要的呀,就像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能丢了自己的志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还得恳切地提问,多思考身边的事。
这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得牢,房子才盖得稳呀。
《论语》十二章里的这些知识点,真的是太有用啦!它们就像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些智慧都用到生活中去。
让我们带着这些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不怕困难,勇敢前行!这《论语》十二章,真的是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一直回味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 • • • • 1、“单”变“双”: 学习 朋友 学—— 朋—— 快乐 老师 乐—— 师—— 思考 看见 思—— 见—— 选择 流逝 择—— 逝——
温习 温—— 知道 知—— 改正 改—— 停止 舍——
2、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也—— 焉——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 (7)曲肱而枕之 • (8)不义而富且贵
(表修饰) (表承接)
(表承接) •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学以致用
• • • • • •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 应是 人不知而不愠 • .
“而”字的用法有:
而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 如“而”字的用法:
•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为人谋而不忠乎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当、做
替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 •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转折 顺承 并列
•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特殊句式
• 省略句: •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 判断句: • 贤哉回也!(同时是主谓倒装的倒装句)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普通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总结
成语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天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兼词,相当于“于 之”,“译作”“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3、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 代不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