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案标题: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时期的对峙情况;2. 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探讨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和对峙的起因;2. 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国共两党对峙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2. 探讨国共两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教案、教学工具等;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国共两党的对峙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国共两党的历史背景和对峙的起因;2. 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对峙策略;3. 讲解国共两党对峙的胜负原因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胜负原因有哪些?2. 国共两党的对峙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Step 4:展示与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Step 5: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国共两党对峙时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该事件对国共两党对峙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国共两党对峙时期的具体事件和背景;2. 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共两党在对峙中的谈判和决策过程。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国共对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评估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包括对事件的分析和对影响的探讨。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3. 小组讨论问题和展示要求。
国共十年对峙导学案
张家窝中学 高三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题 国共的十年对峙
编写人 审定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概述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三、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 ⎨⎪⎧ 的重要性。
②时间: 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创建 和 的开始。
⎨⎪⎧ ①时间: 年9月。
②领导者: 。
⎨⎪ 内容:纠正 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取消了他们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 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 毛泽东为 。
攸关的 。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于 。
会师。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 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 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
七、教学后记:。
学案5: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学习难点】当时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一、基础巩固1.南昌起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爆发:年8月1日。
总指挥,前敌总指挥叶挺,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郭沫若领导。
(3)经过:占领南昌→南下广州→转战湘南与海陆丰。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概况:年8月7日,湖北汉口,主持者瞿秋白。
(2)内容:坚决清算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派毛泽东在湖南发动起义;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选举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瞿秋白为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
(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秋收起义(1)概况:年9月,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委员)领导,地点湘赣边。
(2)经过:进攻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岗山进军→“朱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3)教训: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黄麻起义与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相继受挫,说明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提出:1928~1930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三本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革命根据地是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
(3)原因:旧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全国革命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内容标准】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要求】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胜利会师(胜利标志)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评价样题分析及反馈】1、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开始认识到A.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农民问题的重要性C.掌握武装的重要性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2、“八七”会议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③指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④决定开展土地革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3、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5《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b.新课讲解: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c.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并形成共识:
a.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对战争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b.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教训?
小组讨论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每组不少于500字。
5.视频观看:观看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认知。
6.课堂反馈:请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收获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表达清晰。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挥自己的见解。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5.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史料解读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பைடு நூலகம்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415《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体现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2.结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一时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的认识。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国共十年对峙的内在原因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通过学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学案7: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3.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4.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自主梳理】一、南昌起义1.背景(1)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3)南昌附近敌人的兵力比较薄弱。
2.经过(1) 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月7日。
(2)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
(2)经过: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3)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从1930年10月起,、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
三、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1935年1月召开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考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004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⑵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2.井冈山根据地建设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二、红军的长征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共党成熟的标志。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
(二)讲授新知
1.梳理历史脉络:详细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时间、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
2.分析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原因。
3.阐述历史影响:阐述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准备工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问题,如“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时期的斗争策略有哪些?”布置给各小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播放历史影片:选取与国共十年对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问题: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红军进行斗争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影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国共十年对峙的激烈场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地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形势的变化。
3.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国共两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国共十年对峙的问题。
4.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案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1.掌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作出的主要努力和作用。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掌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红军的长征的原因、重大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学法指导】①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中国工农红军前三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方针、指挥者的不同,分析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整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5年、1935年至1937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培养学生深化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国共十年对峙的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1.基本含义国共十年对峙,指的是代表不同政治势力的两个政权的对峙。
在长达十年的对峙期间,双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且在不断的武装斗争中,谁也消灭不了谁。
后来,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巨大转变。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崇高精神,以及在革命实践中关于发现、解决主要矛盾的卓越能力。
2.阶段特征国共十年(1927~1937年)对峙时期,其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国共两党政权的对立。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形成所谓全国性的统一政权。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代表人民利益的红色政权。
两个政权的对立,显示着阶级矛盾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金坛市第一中学汤毓江【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学习工农武装起义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3)分析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4)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析前三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知识结构】2、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中国执行了怎样一条革命道路?为什么行不通?2、八七会议主要解决了那些问题?3、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在农村发动民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当时农民为什么支持?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举例说明其正确性。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初期受挫的原因是什么?6、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7、长征胜利有何意义?3、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方偏远的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它符合中国国情吗?为什么?5、(P73学习延伸)问:两种意见各反映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为什么第一种意见是正确的而第二种是错误的?后来博古李德“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那些危害?6、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长征精神是什么?当今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学案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概况:________年9月,________领导。
(2)结果:进攻________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的发展
(1)毛泽东的“_________”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2)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________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吸取________失败的惨痛教训,认识到________的重要性。
(2)过程:
①________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应用示例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毛泽东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了胜利
B.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2)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扭转时局的关键。在长征途中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实现共赴国难,胜利的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5.深刻教训和启示
(1)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以时间为线索,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深层原因。
难点:分析两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和相互作用。
3.重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评价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现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背景、主要事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国共两党在对峙期间的政策、战略、斗争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期间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理解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政策、战略及其影响,特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重大事件。
难点:对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解。
2.重点: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以及这些调整和转变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所学内容,对比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期间的政策调整和战略转变,评价其优缺点,并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这些调整和转变的必然性。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识记: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2、理解: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研究国情。
(二)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在那种艰苦卓越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重点及难点】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识记“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内容。
合作探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意义。
【自学归纳,落实基础】一.南昌起义1.原因(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的重要性.(2)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便于发动起义。
2.过程(1)1927年8月1日,,等在南昌起义.(2)起义军在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惨重。
(3)一部分队伍由、率领,转战,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与当地会合。
3.意义(1)打响了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的开始。
二.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召开“”①清算了的错误。
②确定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总方针。
③决定时节发的武装起义。
④给正处、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
(2)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
2.内容(1)武装斗争(2)土地革命①,,废除,开展②.农民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①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建设,努力发展②粉碎了国民政府的,巩固了3.影响(1)不断巩固扩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2),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
(3)年冬在召开。
①宣布成立,制定了,定都。
②选举毛泽东为,朱德为。
三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错误致使未能粉碎第次“围剿”。
高一历史必修1_《国共的十年对峙》优教导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优教导学案背景:大革命失败;国民党血腥屠杀;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右倾错误得到纠正。
过程: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 ,成功后南下广州受挫,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开展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 秋收起义。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被废除。
皇帝集决策权和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影响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根据地建设“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 错误,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初期处于极度危险中。
“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1)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2)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知识点三:红军长征 轻巧识记转 折 ①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图示图解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 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预习梳理】1.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八七会议①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_________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_________”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根据地开展_________,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从1930年起,毛泽东、_________领导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_________。
2.红军长征(1)原因:_________、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_________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_________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_________和红四方面军与_________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_________。
②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_________。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互动探究】激疑: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导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习目标了解掌握南昌起义的发生,八七会议,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影响。
正确认识长征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一、南昌起义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__ ____。
中共将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_______ __附近。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3、经过:________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占领南昌,起义成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余部4.意义:(1)打响了______ ____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内容:①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______②确定开展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③决定_________打动武装起义。
(2)意义:这次会议给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概况:1927年9月,_________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_______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内容。
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4.土地革命(1)内容:打_______,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国共十年对峙 教案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教案标题:国共十年对峙学科:历史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3. 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 掌握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素材,向学生详细介绍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红军长征等。
步骤三: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比(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对比,包括组织结构、领导人、战略战术等,学生可以利用PPT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步骤四:探讨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国共十年对峙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研究报告,进一步加深对该时期历史事件和影响的理解。
评估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PPT展示和课堂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拓展阅读:1. 《中国近代史纲要》2. 《中国共产党简史》3. 《中国国民党简史》备注: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第15课【三维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红军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学习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考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武装起义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⑵概况:(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领导者:周恩来、贺龙、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学习重点】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内容、意义;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
【学习难点】当时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召开的内容及意义。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1.背景(1)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
(2)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________的重要性。
2.过程(1)1927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__等率领革命军成功发动南昌起义。
(2)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惨重。
(3)一部分军队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________,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________。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__________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知识点二 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____________。
②确定开展____________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1)过程:1927年9月,________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进攻______受挫后,建立________革命根据地。
(2)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1)土地革命①范围:在____________。
②内容:打土豪,________,废除封建剥削,开展____________。
③影响:a.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
b.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__________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____________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__________________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选举________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________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定都江西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学习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思考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XX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
【知识梳理】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⑵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2.井冈山根据地建设
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遵义会议:
时间:193年1月
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
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
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
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共党成熟的标志。
3.长征经过:
4、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探究】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
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
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
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提出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它奠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先占农村,后占成都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例1]十年对峙时期,“边界红旗始终不倒”并且在白色恐怖中日益壮大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正规军存在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
四个选项都是红色政权能存在与发展的原因。
其中AD是主观原因,是客观原因。
但最根本原因却应该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客观规律来思考判断。
[答案]B
2.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
为什么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
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例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主要取决于(
)
A.革命任务
B.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群众基础
D.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在农村便于发动农民,实现
工农联盟。
[答案]D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由毛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行动。
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就是军事斗争,毛泽东统帅全军军事行动,地位显而易见。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例3]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
)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D.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由其负责军事指挥
[解析]党的领导就是指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A、B项是确立其领导地位的前提,项是错误的。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