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
倾城倾国典故
倾城倾国典故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所谓"倾城"、"倾国",本来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古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女色的祸害之大,足以亡国。例如《诗经》的《大雅•膽仰》讽剌周幽王因宠幸美妃褒姒〔sì〕而亡国,就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之句
但是后来此话却改变了原意,人们习用"倾国"、"倾城"或"倾国倾城"为称誉绝色美女的赞词,而并无贬义。唐朝李白的《清平调花倾国两相欢。"白居q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李白《感兴诗》:"一笑倾城欢。"李商隐《北齐二首》:"倾城最在着戎衣。"这里的"倾国"和"倾城"指的就都是美女。还有,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写张生见莺莺美貌,禁不住产生爱慕之情,唱道:"怎当她倾国倾城貌!"
2
1939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上海租界与日军之间的战争。这个事件是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
3
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张爱玲自身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4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张爱玲在创作《倾城之恋》时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见解
最后,"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还可以理解为一段空城里的恋情。在小说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是在一个空城中展开的,这个空城是战争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标题强调了爱情的珍贵和在战争中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张爱玲————倾城之恋
一)内容梗概《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写于1943年。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乎是博输了,但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户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流苏是自私的,可爱的,且是聪明的女人。
在宝络的相亲聚会上,流苏主动与范柳原跳舞,抢夺妹妹的相亲对象。
本该是守着安分却挑了逗,本该是含着蓄却放了媚,真真是气煞了白家一干等人,犹是那嫂嫂妹子,想必是那时候的流苏倒也没许多快乐,更多的是赌博命运的畅快与担忧。
看吧,瞧着你们看低了人。
人世,我是看透了。
之后的每一步,流苏都是小心翼翼的筹划着。
在浅水湾饭店,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几番较量,可谓精彩。
作为读者,仿佛看到了两个自私男女的暗自较劲与互相博弈,一个离婚女人为求一个名分,一个安定而做的一系列精打细算。
流苏的神经是时刻紧绷着的,她没有筹码,没有帮助,所以的一切都是自己在作战,孤身在香港。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爱情”战斗,这里没有罗曼蒂克,唯有一位等着流苏情陷沦落的情场高手范柳原。
在其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虽是圆满的收场,却是躲不过世俗的惆怅悲哀。
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流苏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二)写作手法参差对照是一种尽量真实尽量遵从生活本来面貌的手法,它逸出了古旧的二元对立,逸出了训诫与说教的套式,努力回到现实本身。
这样的写法或许不会让人感到个性的鲜明与突出,不能使人物之间产生明显的落差及阅读冲击力,但是却使他们在文中遥相张力,互为补给,走向各自的完满。
在美学上,张爱玲说自己喜欢苍凉超过悲壮,“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她更重视作品给人的启示意义。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独特的第一人人公范柳原的视角展现故
事,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非线性叙事
02
作品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打破线性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
层次感和悬念。
细腻的心理描写
03
张爱玲擅长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更深入
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语言特色
华丽的文风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华丽而不失深 沉,她善于运用丰富的比喻、排 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
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方言运用
作品中融入了上海方言,既增加 了语言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地域
文化的特色。
诗意的语言
张爱玲的语言充满诗意,她善于 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使作品更具文学美感。
象征手法
丰富的意象
文化研究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文化研究者来说 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深入探讨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 景。
心理学研究
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 研究价值,可以深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06
相关文献与资料
研究著作
《张爱玲传》
本书详细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经历, 包括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文学 创作历程等,为研究《倾城之恋》提 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故事情节
01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识
两人在一场舞会上相识,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
02
感情纠葛
两人开始了一段充满纠葛的爱情故事,期间经历了分离、重逢、家庭压
力等多种考验。
03
战争的影响
故事中穿插了战争的情节,对主人公的生活和感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终,在战争的背景下,白流苏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共同面对未来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15篇)
倾城之恋读后感(15篇)倾城之恋读后感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最新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简介及其读后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富家千金白流苏跟纨绔子弟的丈夫离婚了,带了不少钱财回娘家。
娘家兄弟把她的钱挥霍光了就看她不顺眼了,却要求白流苏回男人家守寡继承遗产,白流苏自然不愿意。
正巧有人给白流苏的妹妹介绍富商范柳原,却给范流苏介绍一个离婚带着孩子的男人,白流苏心里不是没有怨气的。
在举家为妹妹相亲的时候,白流苏得到了范柳原的好感,而介绍人则想利用白流苏巴结范柳原。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的前途一赌,于是去了香港,与范柳原开始交往。
交往中范柳原只是抱了玩玩的态度,很有一些三心二意,他只想把白流苏当情人,白流苏却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原则。
后来白流苏离开香港回了上海,范柳原发现爱上了白流苏,再次邀了白流苏来香港,却仍然不肯给她任何承诺。
白流苏也已爱上范柳原,便抛开一切与之如胶似漆地相爱。
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范柳原要回伦敦处理事务也因战乱而未能成行,在满是硝烟的城市里,范柳原和白流苏产生了了患难于共的真情。
他们很快登报结婚了。
一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所以叫倾城之恋。
许久之前,就看过《倾城之恋》了.也许,是把张爱玲的作品悉数看尽了的.只是,看了就忘的毛病,让我对它们并不存多大的印象了,只差把书名都给忘了.这次,却又陷落进去了.这次,起源却不是《倾城之恋》这部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因了一部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多少有些曲折的意味,兜兜转转却仍又绕回原处.寂静的夜,看着他们演绎幻想.白流苏身着浅粉色的长袍睡衣,抚着颈颊幽幽守候.一场又一场的空,满满地溢出来.缓慢极致的节奏,悠扬舒缓的配乐,没有胡琴咿咿呀呀的隔世苍凉,却多了情愫的暗自流动.她静静往那一坐,戏全在那些个仓惶湿热的呼吸、极力抑制的渴望、自持之下的缓慢步调、欲诉却似哑了般的咽语半喉、猝然回醒的猩红脸颊与难以掩饰的失望之中.隔壁,范柳原一身白袍睡衣,枯坐电话旁侧.月色泛华,夜却如此漫长.一道墙壁,平白制造出几多的忧愁,折磨了一双精打细算情感的男女.最后一夜,白流苏终就崩塌了无望守候,破灭了空寂幻想.电话线拔出,她径自切断几夜的守望,空泠泠地落荒而逃.范柳原却终于拿起身侧的电话,对着没有应答的话筒,低低徐徐地告诉她,我想到你的房间,看看月亮.无法到达的声音充斥在流苏耳畔,她听到了,也听不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适合的说法,却有那么一丝意味在其中,似乎有别于原著描摹的那几分市侩,多了一番真实的渴望与按捺.老派人的矜持稳重与过来人的直截了当,两者矛盾交杂,对情感的盘计却迫得他们原地踏步,谁也没能戳破那层薄薄的窗纸.又翻回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温了两遍.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直待白流苏第二次赴港,范柳原才终于走进她的房间,从那里看到月亮.柳原道:“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那晚上的电话的确是他打来的——不是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拨转身走到梳妆台前.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流苏慢腾腾摘下了发网,把头发一搅,搅乱了,夹钗叮铃当啷掉下地来.她又戴上网子,把那发网的梢头狠狠地衔在嘴里,拧着眉毛,蹲下去把夹钗一只一只拣了起来,柳原已经光着脚走到她后面,一只手搁在她头上,把她的脸倒扳了过来,吻她的嘴.发网滑下地去了.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从前他们有过许多机会——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情调;他也想到过,她也顾虑到那可能性.然而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现在这忽然成了真的,两人都糊涂了.流苏觉得她的溜溜转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背心紧紧抵住冰冷的镜子.他的嘴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的嘴.他还把她往镜子上推,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倾城之恋》未完,我的心中,陈数却已是白流苏,黄觉也等同范柳原.电视剧的缓慢与铺张,只是奋力将张爱玲的寥寥几笔充盈成完整的故事,却着实冲淡了主线.无复原本的精彩练达,却能够满足大众对情节的要求.我亦草草看了由旁杂延伸的冗长交代,只着重欣赏了他们的香港相遇.倒还谈不上相守的.着迷于他们似有若无的期许,轻描淡写的拨弄,明里暗里的相持.他们相互试探,话说一半;他们彼此撩挑,迟疑不定.也许,他们真的都没有那么真心.到底,我看不穿.记住了那几夜.原著中,只一句话吧“这是他第一次吻她,然而他们两人都疑惑不是第一次,因为在幻想中已经发生无数次了”.剧中对这几夜空等、煎熬、幻想的呈现,却是花了大力气的,精致到位,亦别有风情.再慢慢看吧,空了心思,看白流苏旗袍摇曳,低眉浅笑;看范柳原嘴角上扬,招摇风月.沉醉在,他们相会的每一刻.也许是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仅仅是程度有限了,好像更把这一出戏往最为简单真实的情感上去看了,没了张爱玲冷淩淩的犀利.不可否认,她是文字的天才.只是,少了一些诗意.她不留情面地揭露男男女女的装腔作势、自私自利,我却宁愿相信尘世有真爱.1.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2.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评价3.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读后感4.张爱玲倾城之恋文学评论5.《边城》与《倾城之恋》:两版爱情,一样悲凉6.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7.梁实秋的倾城之恋8.对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评价9.《倾城之恋》张爱玲10.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句。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尽管面临种种困境,小说中的女性仍然努力寻求自我救赎和自由。这反映了张爱 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呼吁。
CHAPTER 04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叙事结构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采用了 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倒叙、闪 回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
凑和引人入胜。
叙事视角
张爱玲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叙述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 ,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叙事节奏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地控 制叙事节奏,通过快慢、详略的处 理,使得故事更加有张力。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独特, 语言简练、质朴,同时又 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 受。
比喻手法
张爱玲善于运用比喻手法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 人物心理和景物,使得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
方言运用
CHAPTER 06
相关研究
研究现状
研究数量
近年来,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研究数量呈 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学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深度
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到 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文学 价值和社会意义。
语言风格
研究成果指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文 学性和艺术性,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推广具有一定的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爱情并非简单的浪漫,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主人公们的爱情 交织着欲望、权力、金钱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展现了爱情的复杂面貌。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一段纯美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语言艺术,将这段爱情描绘得生动而细腻,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构建以及文化的体现等方面,解析《倾城之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文化的表达与传递。
首先,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运用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上海话,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的对话流畅自然,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上海滩,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与庸俗,浪漫与现实交织的氛围。
例如,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中,贾平凹与邓丽君的对话就展示了上海话的独特韵味:“我看那个贾聪明也与我吃吃醋。
”“醋多了不好。
”“花心似的。
”“我们偏七个月生么。
” 这段对话不仅凸显出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当时上海社会中的一些价值观。
其次,张爱玲在小说中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与读者的共鸣。
她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细节丰富的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冲突。
例如,在故事的结尾部分,贾平凹在看到邓丽君与其它男子相拥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被张爱玲巧妙地通过意象描写表达出来:“贾平凹解了肩巾递过去,有人接了,一人在用力拉邓丽君的裙带。
错乱的人群中,邓丽君被一下子行到粉红的围巾里去了。
”这个简单的动作与细节,意味着爱情的结束与离别的情感,使整个故事以一种淡淡的忧伤落下帷幕。
此外,张爱玲在小说中还多次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现实风貌。
她通过主角的话语与行为,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层层婚姻关系交织的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凸显了主人公跨越层层桎梏追求真爱的艰难与付出。
《倾城之恋》概述
《倾城之恋》概述
《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爱玲所著的中篇小说,最初于1943年在上海《天地》上发表。
该小说讲述了上海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和留学归来的富家公子范柳原在战争和社会变迁中的爱情故事。
故事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为背景,描绘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
白流苏因一场不幸的婚姻而离家出走,回到娘家后又遭到亲友的冷落和嘲讽,生活困顿而无奈。
范柳原则是一个英俊而风流的男子,因家族的纠纷而流浪海外,回到上海后又沉迷于酒色和赌博,生活放荡而无趣。
两人在一次相亲中相识,范柳原对白流苏一见钟情,白流苏也对范柳原有好感。
然而,两人的关系因为观念的差异而产生了矛盾和误会,白流苏回到了上海。
不久,范柳原又邀请白流苏去香港,两人在香港相处甚欢,却始终没有确定关系。
战争的到来使得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日军对香港发动了进攻,香港沦陷。
范柳原无法出行,只好把白流苏接回酒店。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两人相互依靠,感情加深。
战争结束后,两人结婚了,回到了上海。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的爱情也不纯洁,他们的命运也不美好。
《倾城之恋》通过讲述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社会和人性等多重主题。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1000字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经典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情感盛宴”。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韦航和宋淑慎的爱
情故事展开。
下面就让我来浅析一下这部小说吧。
首先,这部小说情感丰富多彩,其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爱情。
一种是
真爱,即韦航和宋淑慎之间的爱情。
他们在浪漫的背景下相识、相知、相爱,但由于年龄、地位、境遇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爱情最
终未能实现。
另一种是虚情假意的爱情。
例如,宋淑慎对于陶淑芬
的爱情,实则是因她与自己的丈夫有某些共同点,如同样的经济地位、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等。
而陶淑芬对韦航的爱情则更多的是出
于利用和觊觎。
这些爱情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
人性的韵味。
其次,小说很好地诠释了传统社会的婚姻观念。
小说中的京城溢于
言表的喜爱婚姻这种形式,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是一种实现人生
价值的主要方式。
否则,他将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会拥有一
个好的未来。
然而,小说也揭示了这种婚姻观念下带来的痛苦和不公。
“倾城之恋”无疑是传统婚姻观念下被禁止、被视为不合适的。
最后,小说中的叙事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
张爱玲的描写非常的精致、细致入微。
在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方面,小说以红楼梦的回
忆手法为蓝本进行,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时间线性结构,同时也将小
说的情节展开得繁复而有趣。
总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凭借其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人性分析
以及独特的叙事风格,被视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著名小说《倾城之恋》简介
《倾城之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创作的著名,也是她的成名作和经典代表作。
《倾城之恋》讲述了一对现实中的庸俗男女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上演的一幕倾城之恋,叙述了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爱情。
此部作品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著作之一,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倾城之恋》的爱情故事发生在香港。
女主角白流苏原是上海的白家小姐,在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身无分文的她备受亲戚们的冷嘲热讽。
在她失望之余,从此变得冷漠,看尽世态炎凉。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男主人公范柳原——一个多金潇洒的单身汉结识,于是孤注一掷,远赴香港,追求范柳原的爱与婚姻。
他们两个情场高手在浅水湾饭店斗智斗勇,最终白流苏服输了。
但在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时,范柳原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回来保护白流苏。
在生死攸关时,两人于“一刹那”间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最后终于结婚了。
但是婚姻并不能改变范柳原之前的生活习惯与作风,白流苏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倾心的作品之一,张爱玲以独特的韵味和情致讲述了一对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
著名作家王安忆说:“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
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原本是一场自私而畸形的爱情交易,却因为战争,让两人相嚅以沫、生死相依。
“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品读《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如何看透人性、看透人生。
入选好书榜单: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
《倾城之恋》购买地址:京东商城 ? ? 当当网 ? ? 亚马逊 ? ? 苏宁易购张爱玲著名小说:《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5篇
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大家在细细的品读《倾城之恋》这本书后, 必须都深受启发吧!那么你的读后感都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仅供参考, 欢送大家的参阅。
最新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1《倾城之恋》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 讲解并描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流苏, 经验了一次失败的婚姻, 身无分文, 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 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时机她相识了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便拿自己当做赌注, 远赴香港, 博取范柳原的爱情, 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 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 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 日军起先轰炸浅水湾, 范柳原折回爱护白流苏, 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 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 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 她在白公馆的地位微乎其微。
张爱玲虽然没有干脆描述白流苏与前夫的生活状况, 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
当得知前夫逝世时, 大家劝她回去, 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 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告:“六妹, 话不是这么说。
他当时有很多对不起你的地方, 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 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
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 而是脱离虎口。
回娘家也是天经地义的依靠。
但她并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劝慰, 他们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 把她捻出去都嫌奢侈工夫。
其中还有一句“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 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 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 没奈何, 只索不闻不问, 由着徐太太闹去。
”可见, 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 这些亲人比生疏人还要可怕。
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损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 而且把她当作笑料。
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 又苦于没地方着落。
不知道是阴差阳错还是命中注定, 让她遇到了范柳原, 与他发生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
遇到范柳原是她的新起先, 一起先她总是对他有所防范, 觉得他不会和她结婚, 心里老是觉得愤愤不平, 不愿认输, 即使范柳原半夜打了三次电话过来跟她告白, 她都因为这样而麻木不仁。
《倾城之恋》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
《倾城之恋》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无疑是一部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20年代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穿越阶级与家族的深情故事。
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繁华与沧桑的城市风貌,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全面剖析《倾城之恋》,首先会介绍小说的历史背景,包括其所发生的时间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政治背景。
其次,我们将探讨这部作品中文学创作与历史事件交织的关系,包括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历史事件的呼应,以及历史事件对情节和角色塑造的影响等。
最后,我们将分析《倾城之恋》对于现实时代的启示与沉思,包括对爱情观念和婚姻制度的思考与质疑,对权力、阶级和社会立场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历史遗留问题及其影响力的思索和警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小说中虚构情节与真实历史事件的结合分析,揭示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和社会内涵。
同时,通过对作品对现实时代的启示与沉思进行剖析,找出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并提出个人观点与建议。
最后,文章还将展望相关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2. 《倾城之恋》的历史背景:2.1 时间背景:《倾城之恋》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的大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
小说中描绘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2.2 社会背景:在这个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
旧的封建制度逐渐被颠覆,新兴思潮迅速兴起。
社会结构开始变得复杂多样化,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冲突交织。
女性地位提高,开始参与到社会运动和改革中。
2.3 政治背景:大清朝末年,国家内外压力加大,政局动荡不安。
辛亥革命爆发后,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然而,在新政权建立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国家统一、政治权力分配等。
《倾城之恋》主要内容简介
《倾城之恋》主要内容简介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主要内容简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内容概括《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故事讲述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得女子。
她经历了婚姻失败,和丈夫离了婚住在娘家,受尽娘家亲戚的白眼。
直至有一天,她在一个相亲的场合上认识了范柳原。
两人互相倾慕,可是碍于双方的家庭、背景等等,他们的恋情一波三折。
白流苏决心摆脱以前婚姻给她的阴影,要重新开始新恋情,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所在。
而范柳原为庶所生,童年生活过的并不愉快,眼看父母不和谐的关系,他对婚姻失去了信心,于是游戏人间,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最讨厌的就是婚姻的束缚——而婚姻正是白流苏所渴望的。
于是在日常世界里,他们的恋爱之间就存在着一场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费尽心思的为恋爱而恋爱。
他们绞尽脑汁在又一个情境中想让对方进入自己的圈套,很多次的试探,很所次的怀疑,重重的误会之下,他们两个人离离合合。
后来战争爆发,待炮火轰响时,两个无依无靠的灵魂反而没有了以往的复杂,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东西而成就了他们的感情。
在烽火连天的时代,他们默默地握着彼此的手,终于明白了对方的心,冰释前嫌。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魇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氛围,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热闹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
故事讲的仍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巨手搓合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玲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
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含了更深刻的不圆满,这段得意缘的华丽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哀。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
《倾城之恋》也是如此。
它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
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谋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
而张爱玲本人则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称赞流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有决断,有口才。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式微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
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
但流苏又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大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
尽管在这个走出丈夫家门的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却表明流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恪守三从四德凡事逆来顺受的懦弱女子了,她已经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可是她仍要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5篇《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倾城之恋》读后感(一)《倾城之恋》其实是她写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一个浪荡公子和离婚女人的故事,而我之所以对这个故事记忆深刻,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比较喜欢,更多的适事吸引着我,浪荡柳公子虽然是浪荡的,可是却能够在战乱的时候保护流苏,保护这个爱自己的女子,这大概也算是一份倾城之恋吧!而流苏能在和他在一起之后一直爱着他,这应该也是是一种倾城之恋吧!其实他们的故事似乎迎合着名字,倾城,很多时候,我在想这个倾城大概是倾尽一个人的所以吧!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面,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对文章的见解也是不一样的。
而他们的恋,似乎能够倾尽的是有限的,这也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面吧!而张爱玲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总能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绝妙的比喻,给人留下一些启迪却又让让人无法看全。
不过其实《倾城之恋》中的柳先生和流苏可不完全是单单的只是倾尽自己的。
就如张爱玲在文中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墅?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低下去。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不由得惊叹张爱玲的这个疯狂写法,而当时读的时候却真心的觉得这个想法很是新奇,也很是应和。
在《倾城之恋》当中,柳先生和白小姐的爱情故事,是复杂的,他们并不是哪种好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可张爱玲把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写的很是富有张力。
而故事最有味的地方却是在他们是在相互斗争之中萌生出感情的。
而他们最后也是一个想要结婚,一个觉得结婚是一种束缚,而不愿意结婚。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5篇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5篇通过谨慎品读张爱玲《倾城之恋》这本书, 大家必须都会觉得每一秒都没有奢侈。
那么你的读后感都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通用5篇, 仅供参考, 欢送大家参阅。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1《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经验了婚姻失败的女人〔白流苏〕在家中受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 为了脱离这个这个家庭, 获得自己的婚姻而两次离开上海, 到达自己生疏的香港。
在香港中, 与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斗智斗勇, 并在斗争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倾城之恋》的结局是平凡, 是斗争中的结合。
我看了《倾城之恋》后, 我不是很明白, 为什么题目是《倾城之恋》, 遵照我的理解就是,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是在斗争中, 是在日本攻陷香港的时候, 是整个香港城成全了他们。
《倾城之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第一次在香港的交往, 一个是为了不结婚而恋爱, 一个是为了结婚而恋爱, 两人你来我往, 最终, 流苏失败而回到上海。
但是流苏为争取自己婚姻华蜜做出了巨大努力, 也为她的结局奠定了基调。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2《倾城之恋》讲解并描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香港, 上海来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 曾经验了一次失败的婚姻, 后来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时候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 看尽世态炎凉。
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亲, 偶然相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便拿自己当做赌, 远赴香江, 博取范柳原的爱情。
就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 日军起先轰炸浅水湾, 范柳原折回爱护流苏。
在此生死交关之时, 两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发生在战乱之际。
在我看来, 作者想要通过《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表达的是不是指他们的爱恋假设非“倾城”, 就难以成就了呢?流苏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 言辞嬉笑好玩, 但事实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摇摆不定的, 流苏不必须深爱柳原, 柳原也不见得非她不行, 他们之间的相遇, 相恋, 只是顺应着命运的齿轮, 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导言: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涵盖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
而《倾城之恋》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本文将以《倾城之恋》为例,通过对其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塑造人物形象《倾城之恋》是一部以陈大明和韦春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小说。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塑造了两位主角的形象。
陈大明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和浪漫情怀的男性形象,而韦春柳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交织,张爱玲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细腻。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更加抽象、富有诗意。
例如,小说中陈大明被描写成“鱼梦一场”、“被电线绞断的鸟”,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不仅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他产生共鸣。
二、语言艺术的反映社会背景《倾城之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咖啡馆文化”开始兴盛,社会风气开放,许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爱玲通过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张爱玲在小说中频繁使用了洋名和外来词,例如“Judy”、“Cafe”,这些外来语词映衬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年轻人追求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心态。
其次,张爱玲用“黄色文化”来描述陈大明一直追求的性爱快感。
尽管当时中国社会保守,但上海的社交场所却允许人们谈论这些话题,这种风气也使许多人对于性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张爱玲将这种社会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向读者传达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由与放纵的追求。
三、语言艺术的抒发情感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语言艺术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情感。
《倾城之恋》解读
还有一次是:范柳原带白流苏到饭店吃饭。最后喝茶,看着茶杯里的残茶叶,他想起马来亚的芭蕉和森林,他对流苏说(幻灯4):“我陪你到马来亚去。”流苏问:“做什么?”柳原说:“回到自然。”他后边接着说:“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在上海第一次遇见你,我想着,离开了你家里那些人,你也许会自然一点。好容易盼着你到了香港……现在,我又想把你带到马来亚,到原始人的森林里去……”“他笑他自己,声音又哑又涩……他们付了账出来。他已经恢复原状,又开始他的上等的调情——顶文雅的一种”。他的每一次真,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这话很有深意,但白流苏不懂,听不出来。她依然以为这是范柳原找托词,找借口,仍然是在和自己斗心眼儿。
第三层:“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这是将他们的恋爱关系捅破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白流苏不过是以自己之身换得你的生活依靠罢了。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然而,作品结尾的张力是明显的,它在向我们暗示:这种不再飘零很可能只是暂时的,结尾写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倾城之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3年9月,收入《传奇》。
这是一部关于沪港双城的“传奇”故事,也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倾城之恋》是写范柳原、白流苏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最后结为夫妻。
谈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品产生的年代、社会背景、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一、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一代才女张爱玲出身名门,身世跌宕。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满清官宦人家,贵府小姐,虽有显赫的家世,却是莫代的绝唱,不幸的童年,萎谢的爱情,短命的婚姻,孤寂的晚景。
7岁写小说,熟读《红楼梦》,23岁问鼎文学界,同年写就的《倾城之恋》就是她的经典之作。
作者张爱玲的写作背景,也正是这两座悲情的城市。
1941年末,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毕业半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了香港,张爱玲与市民们度过了恐怖的日日夜夜,这段经历,仅使她对人类懦弱的利己主义理解更为深刻。
这正是形成她创作风格、创作思想的根源!“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张爱玲经历了从封建社会逐步走进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目睹了香港沦陷,经历了属于她的旧式大家族的衰落,但她毕竟是出自极为封建的旧式家庭,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很少涉及时代重大的政论课题,而用全部的感知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世俗化的生存境遇去写作。
而在描写炎凉世态和庸俗市民时,又有着女作家少有的宽阔胸襟和成熟淡漠。
也就是说她的文字处于一种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语境。
而张爱玲却始终端坐在自己的心城里!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在扉页里这样解释:“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这或许就是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的原因了。
二、对标题“倾城之恋”的分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
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
“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在《倾城之恋》里,无论是还是都是中上流社会中人们的追求,也是乱世中人们的心态。
比如白流苏,一个多传统的名字,但注定了是物质的,是虚荣的,流苏嘛,是一种流光溢彩,但也是一种摇摆不定。
她需要爱情,但更需要一种实在的生活。
那就是被人认可,以及衣食无忧。
一个传统的名字,也一定有一种传统的性格,虽然她想要过上让人另眼相看的日子,但又不能表现的太过热烈和主动,所以,费心劳神,最终才达到目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战争,可能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
这就是当时的香港,这就是当时的中国。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们的心态,倾不倾城,与流苏无关,她只关心她想攻占的“城”是否已倾。
三、作品中倾覆带来的意义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显然,这一结局的实际指涉对读者可能的期待是一个倾覆。
不妨由这里入手,探讨这个倾覆带来的意义的游移、空缺或潜层的增殖。
1、同一时代、不同感觉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
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
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
”柯灵用“严峻”概括他对那个时代——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
在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时。
《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人家的十一点,这是公众时间,张爱玲的故事,不在这个轨道、或乐谱上。
她写的是私人时间、个体时间、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网络里织就她关注的人物故事。
老钟,代表了白公馆的日常生活特点,依然是家长作主,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依然是家庭成员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陈陈相因的生老病死。
巴金《家》里面那种父与子的冲突、新时代的面影,在这里真是一点儿也谈不上。
犹如流苏的哥哥三爷劝流苏为离婚前的丈夫戴孝主丧时说的话:“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这段话,只稍微改几个字,就可以算做白公馆对历史时间的感受。
也可以说,它表达出张爱玲对小说人物与时代关系的感受。
时代固然在变化,但在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众多家庭中,一切如常。
个人与历史、民族、政治意义中的主流、洪流,不相干。
这也是张爱玲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发现。
当许多被称为新文学的作家们,尤其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们急于捕捉社会变化、历史脚步和一个新时代的幻影时,张爱玲窥视的是它的背影——时代和社会的背影。
它是沉入阴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
我们今天可以有把握地说,它确实如海明威比喻的“冰山”一样,是沉入水下的,比水面上露出的光亮部分浓厚和沉重得多的部分。
张爱玲解说《传奇》的封面,勿宁说是女作家自己姿态的写照:“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
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
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
”这个现代的鬼魂,照出了作家自己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中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
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
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