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病诊疗常规
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例方: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例方:银翘散;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例方:新加香薷饮;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例方:双解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第二节急性发热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体温在℃以上,可高达℃~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5 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辨证论治1 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法:解表退热;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2 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例方:麻杏石甘汤;3 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治法:清胃泻火;例方:白虎汤;4 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治法:通腑泻热;例方:大承气汤;5 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胆;例方:大柴胡汤;6 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胃;例方:王氏连朴饮;7 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例方:葛根芩连汤;8 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膀胱湿热;例方:八正散;其他疗法1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新雪颗粒剂,每次服,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2 中药针剂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 针灸疗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4 外治疗法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5 西药疗法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疗效标准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第三节湿阻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2 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3 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4 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5 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辨证论治1 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法:芳香化湿;例方:藿香正气散;2 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例方:王氏连朴饮;3 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治法:健脾化湿;例方:香砂六君子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 次;2 中药针剂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3 草药疗法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第四节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冻;2 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3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4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5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1 湿热痢症状: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例方:芍药汤;2 疫毒痢症状: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着;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治法:清热,解毒,凉血;例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3 寒湿痢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例方:不换金正气散;4 虚寒痢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例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 休息痢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例方:连理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热痢可选用香连丸;寒痢可选用藿香正气丸;虚证久痢者可选用理中丸、补脾益肠丸;疫毒痢可选用神犀丹、紫雪丹灌服;2 中药针剂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推注,根据病情可反复使用;疫毒痢发生神昏,惊厥时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 次;急重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3 针灸疗法取穴:合谷、天枢、上巨墟;随证配穴: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针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4 外治疗法灌肠: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此法适用于湿热痢;敷足心法: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5 西药疗法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抗休克治疗;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3.未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第二章肺病证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例方:桑菊饮;3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例方:桑杏汤;4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例方: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7 肺阴亏耗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例方:沙参麦冬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2 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3 针灸疗法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4.西药疗法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疗效标准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6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7 应与喘证相鉴别;辨证论治1 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例方:射干麻黄汤;热哮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例方:定喘汤;2 缓解期肺虚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治法:补肺固卫;例方:玉屏风散;脾虚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沉缓或弱;治法:健脾化痰;例方:六君子汤;肾虚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弱;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补肾纳气;例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其他疗法1 中成药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150mg,每日1次,睡前冷茶送下;2 中药针剂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鱼腥草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元阳欲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3 针灸疗法:可选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大椎、丰隆、定喘、太渊等穴;4 外治疗法胡椒7粒,捣烂后用鸡蛋清拌和,贴于足心涌泉穴;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5 西药疗法发作期可选用解痉药、祛痰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2 好转:哮喘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3 未愈:症状无变化;第三节喘证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辨证论治实喘1 风寒闭肺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例方:麻黄汤;2 痰热遏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例方:桑白皮汤;3 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 水凌心肺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 肝气乘肺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例方:五磨饮子;虚喘1 肺气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治法:补肺益气;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 肾气虚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治法:补肾纳气;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 喘脱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其他疗法1 中成药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2 中药针剂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3 针灸疗法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4 西医疗法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疗效标准1 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 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 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第四节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脏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虚弱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于肺,气道不畅;肺气虚久之肾气亦虚,肾不纳气,而致胸中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呼多吸少、咳嗽、咯痰、或唇舌紫绀、心悸浮肿等症;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肿,以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之临床表现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水肿等,以咳、喘、痰、肿为特征;2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舌紫绀,脘腹胀满,四肢或颜面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 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4 外感时邪、过劳、暴怒等可诱发本病;5 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音遥远等;6 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相鉴别;辨证论治1 外寒内饮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稀白,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治法:温肺散寒,内逐水饮;例方:小青龙汤;2 痰热郁肺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尿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例方:越婢加半夏汤;3 痰瘀阻肺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苔腻,脉滑;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例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 痰蒙神窍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肢体抽动,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数或虚数;治法:涤痰,开窍,熄风;例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5 肺肾气虚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治法:补肺、纳肾、平喘;例方:补虚汤合参蛤散;6 阳虚水泛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例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其他疗法1 中成药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2 中药针剂痰热郁肺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痰蒙神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阳虚患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 针灸疗法:可酌选肺俞,膏肓为主穴,酌配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膈俞等穴针刺、艾灸治疗;4 西医疗法有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伴发心力衰竭经上述治疗不能改善者,可酌情选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正常;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3 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第五节肺痈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西医学中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以及肺坏疽、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等伴发。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
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
舌苔白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
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
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
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
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病邪入侵导致气血不通,治疗的重点是疏风散寒、祛邪和通络,调整气机。
一般可采用以下中医诊疗方案: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通过辩证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和病机,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感冒等。
2.风寒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常采用祛寒散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麻黄汤或葛根汤,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体内的寒邪。
3.风热感冒的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银翘散或薏苡仁汤,可以通过解毒、清热来缓解症状。
4.风寒湿感冒的治疗:对于风寒湿感冒,中医常采用祛风散寒、化湿的方法。
方剂常选用羌活胶囊或感冒宁颗粒,可以通过祛风、散寒、化湿来改善症状。
5.中药治疗:一般感冒都可以采用草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白芷、薄荷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祛风解表、清热解毒等作用来改善症状。
6.食疗调理:饮食对于感冒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疏风解表、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另外,还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的体质状况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医治疗。
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舌诊、脉诊等,以确定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食疗调理、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第二节 哮病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第三节 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3.2 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二章 肺 病 证
第一节 咳 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治疗时注重辨证施治。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辨明病邪的性质,如风寒、风热等。
2. 中医治疗:根据辨证结果,中医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使用中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可选用麻黄汤加减的方剂进行治疗。
二、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持续入睡的症状,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心神受损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失眠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针对失眠的不同原因,中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失眠,可选用柴胡泻肝汤进行治疗。
同时,饮食调理和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方面。
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胃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消化不良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中草药调理脾胃功能、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可以选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同时,饮食调理和养生习惯的改变同样重要。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人体动脉压力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时会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肝火上炎、肾阴虚等因素引起的。
1. 中医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来确定病因及病位。
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可以辨明患者高血压的具体原因。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草药调理肝火上炎、滋养肾阴等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胃脘痛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忧思郁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导致胃之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亦有因脾胃虚弱,络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一般来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属急症、实证;脏腑失调,胃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
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
次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变证。
1.1.2 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常常突然发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
1.1.3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
1.2 鉴别诊断1.2.1 真心痛:真心痛部位常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或如割如刺,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背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证;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证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
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证,可参照冠心病篇。
1.2.2 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腺疾患有关。
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饮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
内科常见病中医治疗
第三章内科常见病针灸治疗第一节流行性感冒配方一:合谷、印堂、大椎方法:合谷直刺0.8-1寸,边提插边观察(问、手摸)至患者前额出汗止。
头痛加印堂;高热大椎拔罐。
或大椎微斜向上斜刺1-1.5寸,缓慢进针,小幅度捻转,10次每分,并用力提针,患者先觉后背沉重,继而针感沿督脉下传至大腿和上臂,立即出针,患者手掌湿润,15分钟后周身汗出,体温下降,一般一次即愈。
另直刺身柱1寸,留针20分钟对高热不退者多1次见效。
配方二:少商、中商、老商方法:“三商一心”0.5寸毫针针尖略向上刺入穴位大幅捻转几次后出针,挤出鲜血数滴,或三棱针刺血。
头痛配印堂,恶心呕吐配足三里,咳嗽配尺泽,鼻塞流涕加迎香,身热加大椎、身柱,均强刺激,要求针后全身微汗,症状减轻后出针。
多2-3日痊愈。
配方三:风门、陶道方法:提起皮肤,三棱针放血。
\呃逆(膈肌痉挛)指针法1取穴:涌泉、止呃(攒竹与睛明连线的眶上缘处)、少商。
2方法:先取涌泉。
患者仰卧,医者用细小圆钝物体(如棉签等)用力按压单侧涌泉,以能耐受为度,按压1~2分钟。
如不止,则按压止呃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穴位,同时令病人做一次深吸气,屏住呼吸,时间越长越好,再慢慢出气,1次不止再做两次。
亦可用拇指紧掐病人左手少商穴,使酸胀感持续半分钟,呃逆即可停止。
不止者可用上法每日治疗两次。
针刺法1取穴:翳风。
2方法:取双侧翳风穴。
患者仰卧或坐位,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咽喉部刺入1寸,捻转手法,得气后大幅捻转5~6次,同时嘱患者屏气。
时间越长越好,如1次未止,则可用同法操作2~3遍,留针30分钟。
主治:呃逆(膈肌痉挛)。
取穴:平承山穴外开腓肠骨边缘,一侧取穴,左右均可。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直刺一寸五分深,使有酸麻感停止后出针,一般一次即愈。
主治:呃逆取穴:内关(男左女右)手法:用毫针。
吸气时进针,太指向前进针五分,提出三分;然后再令患者吸气。
进针五分。
共进退三次;留针十至十五分钟。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咳嗽)
咳嗽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 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1.2 鉴别诊断1.2.1 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
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
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 辨证论治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又可分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
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2.1 外感咳嗽2.1.1风寒袭肺证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上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
治疗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方剂,如解表药膏剂(葛根黄芩汤)、辛凉解表法(薄荷石膏)、清热解毒法(连花清瘟胶囊)等。
2.咳嗽:中医大多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两大类。
寒咳多因感受寒邪或肺气虚寒所致,治疗可采用温肺化寒的方剂,如川贝雪梨膏、蜜炙白矾散等;热咳多因热邪侵袭或肺火上炎所致,治疗可采用清肺降火的方剂,如川贝清肺糖浆、桑白皮饮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由肝火上炎、肾虚、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消除因素、平衡阴阳的方剂,如天王补心丹、安宫牛黄丸,同时还可辅以针灸、推拿或气功等疗法。
4.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由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治疗上可采用补气健脾、滋阴降糖的方剂,如正酣脾气丸、小蓝盖降糖胶囊,并结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胃炎:中医认为胃炎可分为寒证和热证,常伴有脾气虚弱等情况。
治疗上可采用温胃祛寒、清胃降火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大黄龙牡丹皮汤等,并结合饮食调理和中药泡脚等进行综合治疗。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中医内科还包括甲亢、冠心病、胃溃疡、慢性肾炎、哮喘、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方案。
总体而言,中医内科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内科诊疗也非常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具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疾病进行调理治疗。
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中医内科也注重预防和调理,促进患者的整体健康。
当然,中医诊疗方案中的具体用药和疗法应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捎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致;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射干麻黄汤;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痰湿蕴肺:化痰行湿、止咳肃肺,方用三子养亲汤;水气凌心:温阳利水、益气宁心,真武汤合五皮饮;肺脾两虚:补肺益气、健脾温阳,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金汤,二冬二母汤;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二、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症候;肺胀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依据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约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罗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症候分类1、外寒内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3、痰瘀阴肺: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4、痰蒙神窍: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5、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动沉细无力,或有结代;6、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辨证施治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用小青龙汤;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方用越婢加半夏汤;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方用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三、头痛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西医学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的症候特征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依据1、以头痛为主症,或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而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2、因外感、内伤等因素,突然而病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或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证候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2、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3、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2、肾虚证: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3、气血虚证: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4、痰浊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5、瘀血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动沉细或细涩;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2、风热证:疏风清热;方用芎芷石膏汤;3、风湿证: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证: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2、肾虚证:补肾养阴;方用大补元煎;3、气血虚证: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4、痰浊证:健脾化痰,降逆止痛;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证:通窍活络化瘀;通窍活血汤;疗效评定1、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2、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头痛症状及血压等无变化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一、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证候分类1中经络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辩证施治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⑤阴虚风动: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六味地黄汤、熄风汤加减;中脏腑:阳闭:辛凉开窍,清肝熄风,羚羊角汤加减;阴闭:辛温开窍,除痰熄风,苏合香丸加减;元气衰败:益气回阳,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依据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千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证候分类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苫薄白或黄.脉浮数;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牯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辩证施治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3、燥邪伤肺,清肺润燥:止嗽化痰,方用桑杏汤加减;4、痰热壅肺,清泄痰热:方用桑白皮汤加味;5、肝火犯肺,清肝泻肺:方用泻白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6、肺阴亏虚,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7、痰湿薀肺:化痰行湿,肃肺止咳,方用清肺饮加减;8、肺气亏虚:补益肺气,止咳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三、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千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证候分类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辩证施治①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上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补气养血,归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补肾益阴,六味地黄丸加减;疗效评定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精)
(2)阴虚感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症状: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 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 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2)阴虚感冒
症状: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 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 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3.病性: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或以邪实 为主。
4.病势:
外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损伤正气, 可由肺及脾至肾,病势由上而下。 内伤咳嗽表现不一,既可由肺及脾至肾, 又可由脾肾及肺。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 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 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气喘为咳嗽证的兼症,不是必具症状。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使肺气不 清,肃降失常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促、 气急。 内伤咳嗽,多因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或痰 壅气道,肺失肃降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 短,或喘憋。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 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 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 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 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 舌红干少津,脉数。
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 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 腻,脉滑数。 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 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 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
⒉慢性心力衰竭
•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气虚衰,运行无力,血脉 瘀滞,肺气亏乏,既影响心之功能,又不能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使三焦水液阻滞,水气上逆, 凌心射肺,出现喘、悸、肿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 。 • 临床常见之冠心病、肺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各 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 衰竭。
• 《灵枢•口问》 “黄帝曰:人之善太息者, 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 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⒈太息症
• 善太息应是现象,心系急、气道约是病机 ,忧思是诱因,治疗补手少阴,心主,足 少阳,留之。 • 邢老师认为心系急、气道约之根本应为宗 气不足,气虚下陷,故治疗补手少阴,心 主,以补益宗气为主。
⒉慢性心力衰竭
• 左心衰——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呼吸 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 吸困难、半卧位、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等) • 以及心排血量降低(乏力、疲倦、头晕、 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⒉慢性心力衰竭
• • • • 右心衰——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水肿。 胃肠道淤血水肿——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 肝脏淤血水肿——肝大、压痛、黄疸、腹水等。 下垂部位水肿——足、下肢、腰骶部、阴囊、颜 面水肿及胸水等。 • 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 • 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
临床化裁: 气虚甚者加黄芪至40g, 阳虚寒凝明显者加干姜6g, 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g,仙茅10g; 血压高,口干苦、舌红苔黄等症,加夏枯草 12g,玄参12g,黄芩12g。
⒌脑动脉硬化性麻木症 • 麻木症是现代医学动脉硬化症的一个主要 症状,是中风的前驱临床表现,邢老师认 为必须及早加以预防及治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2008)1.1 概述: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或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疼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
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愦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多难救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2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以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明天麻、双钩藤、石决明划、炒栀子、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1(中药足浴(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
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lOO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阴虚阳亢证 4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明天麻、双钩藤、石决明划、炒栀子、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外治法一 (三1(中药足浴。
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lOO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3)钩藤15g、野菊花lOg、稀莶草30g、夏枯草20g、川牛膝20g、赤芍20g川芎15 g、葛根20 g、花椒10 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40~C~45~C,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
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inX 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
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
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将胶布剪成0(5cmX 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
?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一(穴位敷贴 3(1)肾气亏虚证:吴茱萸散(吴茱萸l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痰湿壅盛证: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
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lO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2)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
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肝肾阴虚证: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两虚证: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气虚血瘀证:曲池、合谷、气海、丰隆。
4(穴位埋线(穿刺针埋线)在太冲穴、三阴交、足三里等选定穴位埋藏医用铬制羊肠线,其最初起到刺激穴位的机械性作用,以后肠线液化、吸收所产生的化学刺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织疗法的共同作用。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生选取专用埋线针1支,前端置入已消毒羊肠线1(5cm长,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对准选定双侧太冲穴位(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快速进针过皮,送针至一定深度,当出现针感后即酸、麻、胀等后,缓慢退针。
边退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
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3)注意术后反应。
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
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
(4)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 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5)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瘁、发热等反应,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20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四)其他疗法1(养生调摄方法见表l。
措施目标1.修体态减重:减少热量,饮食平衡,增加运动,体质指数保持20~24kg/m2膳食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2.节饮食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400,500g,d,水果lOO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250g,d,食油20,25g,d,少吃糖类和甜食。
3.适劳逸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4.畅情志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
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戒烟;限酒:不提倡饮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尽可能戒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5.忌烟酒超过25克,即葡萄酒<100,150ml,或啤酒<250,500m1,或白酒<25,50m1;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