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从容说课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未作介绍,教学时要明确这一点。
可以适当地介绍一点排布规律,但不可作太多扩展,不能由此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时,可把教材给出的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排布,以He、Ne、Ar为例,让学生推出简单的规律即可。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是本节重点。
教学时,切忌照本宣科,让学生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入手,根据实验探究,推出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教材中表格比较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填写。
重在指导分析、推理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要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领会教材图19所包含的内容。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教学时不可盲目求快,要以学生理解、掌握为目标。
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做高速运动。
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
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以下观点。
推进新课板书: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不同的能量区域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1-7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生1:这种示意图是一种层状的结构,一层一层的。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本课题分析:分别是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学习需要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II)》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元素周期律。
教材以以前三周期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归纳整合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节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通过对本章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元素周期律》一节又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节学习探究,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对今后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了部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化合价等知识。
具备一定知识基础。
(2)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对本节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学生在图表数据分析、推理方法及实验能力方面尚有差距。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授课主题元素周期律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要点一、原子结构及表示1.原子的构成(注:碳12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 kg)质量/kg 相对质量电量作用原子原子核质子 1.6726×10-27 1.007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中子 1.6749×10-27 1.008 0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种类核外电子9.109×10-311/1836 -1 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化学性质A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2.原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②中性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④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如:(2)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其差值均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
例如:要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通常运动的区域离原子核也远近不同,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我们就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2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如Na、Me、Al以及卤族元素等),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原子结构基础上的一节新课,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展开探究性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综合、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能为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涵义;b.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电子层c.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a.学会分析探究问题、总结和归纳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b.学会把实验现象及相关数据与理论规律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认识到自然科学的规律性;b.通过元素周期律,感受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如何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此外,高一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属于理论知识,这一节内容的讲授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元素化合物知识基础上,通过引导探究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借助实验和多媒体,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中的一节课程,主题为《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程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程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规律,以及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预测其一些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周期规律的理解。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常见符号让学生熟悉,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结构•通过简单直观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的原因。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即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性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纵向排列的元素具有递增的原子序数。
4.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发现元素周期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和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五、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元素周期律》篇1一、说教材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二、说教法、说学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元素周期律》在现代化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其应用等方面。
1. 作用与地位: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桥梁。
它对物质的分类、元素性质预测以及化学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石。
2. 主要内容:-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程:介绍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逐步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 周期律的基本原理:阐述原子结构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性关系,解释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详细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主族、副族、周期、分区等。
- 周期律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元素化合价、离子半径变化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掌握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运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体现。
- 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如何运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并能够通过周期表进行实际应用。
这一部分需要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图示、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讲解。
- 教学难点分析:难点在于使学生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理论与具体的元素性质周期性联系起来。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揭示周期律的科学内涵。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1】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
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人教版

4. 钾(K)和钙(Ca)的化合价类型:钾(K)的化合价为+1,钙(Ca)的化合价为+2。这是因为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化合价逐渐升高。
5. 硫(S)和磷(P)的电负性大小关系:硫(S)的电负性大于磷(P)的电负性。原因是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而硫和磷位于同一族的不同周期,磷所在周期电负性较小。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对各组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了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和意义。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元素周期律。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撰写短文或报告来巩固学习效果。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周期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元素周期律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包括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历史、周期表的结构示意图、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实例等。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涉及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元素周期表的实验模型、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实验器材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第一篇:《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
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我将从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为接下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四、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中穿插诱思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活动探讨1】什么是周期性?结论1: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活动探讨2】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1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结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原子序数大于18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示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3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元素性质在哪些方面也呈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由结构决定性质,引导学生讨论结论3:化合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
【活动探讨3】探究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1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2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论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元素周期律的引入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元素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以及他们在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中的作用。
2.呈现: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使用。
3.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元素周期表,让他们研究表中的结构和规律,并回答以下问题:-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什么?-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什么顺序排列?-元素周期表中的横排叫什么?纵排叫什么?-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有什么规律?4.总结: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总结他们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教学设计二:元素周期律的元素特性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特性和规律。
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元素的图像,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元素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特性的规律。
2.呈现: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特性的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并通过实际例子加以说明。
3.活动: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素进行研究,使用元素周期表和其他参考资料,调查该元素的主要特性,并展示给全班。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每个小组的发现,总结元素周期律中的元素特性规律。
4.应用: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例如:“为什么碱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列?”,“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两个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教学设计三: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和元素的分类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解释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方法。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规律。
2.呈现:讲解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方法,包括周期表中横排和纵排的含义,以及元素的主要分类方式(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等)。
3.活动:请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将不同元素按照其所属分类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解释他们的分类依据。
4.总结:请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周期性和分类规律,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高二第一学期《初识元素周期律》的开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由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巩固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卤族元素、硫元素、氮元素等)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碱金属元素、铝元素、铁元素等),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物质结构的内容,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有一定阅读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具备一定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知道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发现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概括归纳元素周期律,学习提炼一般规律由样本至全体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过程,体验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涵。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归纳元素周期律2、难点: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2、实验试剂和仪器:钠块、镁条、铝条、稀盐酸、蒸馏水、酚酞、试管、烧杯、小刀、镊子、滤纸、砂纸。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预期目标一、引入【情境】文字解读“元素周期律”。
生活中有哪些“周期”的现象?根据生活经验,体会“周期”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提问】已经学过哪些元素化合物?学习元素化合物具有一般的方法,怎样学习这些元素化合物?【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发现元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可以从研究原子结构入手。
『板书』一、原子结构:画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导学单 1)。
【讲述】为了使用方便,人们按照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所以,数值上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标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
【提问】分析 1~18 号元素的原子的结构,根据以下三个问题,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吗?2、哪些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递变规律?讨论归纳。
【归纳】除 1、2 号元素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3~10 号元素和 11~18 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从 1 递增到 8 的变化。
这种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变化情况在 18 号以后的元素中也重复出现,称之为周期性变化。
填写结论 1。
『板书』一、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明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内部寻找变化原因,为课堂后续内容埋下伏线。
从原子结构的阐述,引出原子序数的概念。
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和思考问题的辅助,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原子结构的重复变化。
由样本推至全体,提出“周期性”的概念,进而知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三、元素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的周期性变化【过渡】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会对元素的性质产生怎样的影响?【投影】探究问题: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资料】元素原子半径(导学单 2)由于稀有气体比较特殊,不对它们进行讨论。
(单位 nm:1nm=1×10-9m)3Li4Be5B6C7N8O9F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提问】分析原子半径的数据,发现什么规律?讨论回答。
【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3~9 号元素和 11~17 号元素的原子半径重复出现从大逐渐减小的变化。
18 号以后的元素也重复这样的递变规律。
填写结论 2。
『板书』1、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由“结构决定性质”延伸出元素性质变化的讨论,提供学生元素性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素材,引导学生从数据分析中概括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四、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周期性变化【过渡】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如何变化?填写 11~17 号元素主要化合价(导学单 3)。
【提问】1、为什么金属没有最低负价?2、如何确定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3、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间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 8?【提问】分析填写的主要化合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讨论回答。
【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1~17 号元素的最高正价从 1 逐渐递增到 7;最低负价从-4 逐渐递增到-1 的。
【提问】3~9 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否也同样地逐渐递增?是否同样地从 1 递增到 7?回答并填写结论 3。
『板书』2、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从书写主要化合价的过程中明确金属没有负价,提炼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确定方法。
由 3~9 号元素和 11~17 号元素的变化情况推得一般规律,得出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五、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提问】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过渡】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否也会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按照物质分类,钠镁铝属于哪一类物质?【讲述】金属主要研究其金属性。
能否判断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依据是什么?【提问】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能否用实验验证?根据给出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①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导学单 4)。
②完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结】根据钠镁铝与水反应放出气泡的快慢程度,可以证明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提问】结论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联?推测锂与铍金属性强弱?理由是什么?【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3~9 号元素和 11~17 号元素的金属性重复地依次减弱。
【过渡】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表现为金属性,那么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是元素的什么性质?【提问】能否判断硫氯的非金属性?哪些学过的实验或事实可以证明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氧和氟的非金属性强弱如何?理由是什么?【归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重复地依次减弱,非金属性重复地依次增强。
『板书』3、化学性质:周期性变化。
对上述得出的结论作出解释,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启发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探究过程,知道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由金属性概念推及非金属概念,由金属性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推及非金属性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并且利用已学知识验证结论,归纳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六、总结【提问】回顾以上结论都与元素性质有关,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讲述】我们把这样一条规律称之为“元素周期律”。
『板书』元素周期律: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提问】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2、实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讲述】从化学元素概念的建立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经历了将近 100 年的时间。
许多化学家为逐步完善元素周期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编制并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此后又有许多化学家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元素周期表是怎样绘制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应用?下一节课揭晓。
将得出的结论进行整合,提出元素周期律,并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化学史介绍肯定学生在课堂中归纳规律的成果,并为下一节课元素周期表的引出铺垫。
『板书设计』一、原子的结构:最外层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决定↓ ↑原因1、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的性质 2、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周期性变化3、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八、设计说明元素周期律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梳理,是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铺垫和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有效总结。
我设计的课堂主线始终围绕“结构决定性质”展开:由“结构决定性质”引发对原子结构的探讨,也由“结构决定性质”指导元素性质中三方面递变规律的归纳和理解。
不同于教材内容安排,我对本节课有以下两点处理:第一,是学习顺序上的调整,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放在了最前面进行讨论,延续“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
第二,是学习内容上的补充,将元素的化学性质充实进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探讨,加强已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
元素周期律内容侧重于原理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试图通过从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素材处理、实验设计、知识回忆等方式,帮助学生利用抽象或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和规律。
九、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为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整堂课的推进过程中较为流畅,学生能够在信息和问题引领下积极参与课堂,始终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下,展开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归纳和理解。
当然在课堂提问中还是显出了个人教学经验的不足,许多学生回答的内容无法直接切中要害将其引导回问题的关键。
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中安排的内容过于谨慎狭窄,不妨让学生自行找出 1~18 号元素电子层数的差异并进行排列分组,再进行最外层电子数的分析,这样的探究效果和意义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