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与空间”——伯纳德·屈米的“事件观”

合集下载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是当代建筑领域一个备受瞩目标人物。

他以其奇特的建筑理论和创新的设计作品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和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事件与空间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主要盘绕着两个核心观点:事件与空间。

他认为,建筑是一种事件的容纳者,而不仅仅是空间的提供者。

他强调建筑与人们的互动,并试图在建筑中创设一种引发人们行为和活动的事件。

他的理论旨在突破传统建筑观念的束缚,推崇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建筑实践。

屈米的事件理论中,建筑的各个元素如入口、出口和路径等都是创设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和活动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引导和激发来实现的。

他试图通过设计利用这些元素,创设出一种引人发闹事件的环境,从而使人们的感知和体验得到提升。

而对于空间的理解,屈米认为建筑不应仅仅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更应该成为一种感知和体验的平台。

他通过对建筑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的探究,试图突破传统的空间限制,使建筑更加开放、灵活和可变。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承载事件的媒介,通过创设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功能的空间来实现其理论的落地。

二、作品分析1. 帕里斯高科建筑(Paris La Villette)帕里斯高科建筑是伯纳德·屈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座建筑被认为是对他事件理论的重要实践。

建筑的外观呈现出一种非规则的几何形态,不同的构件和元素在建筑立面上形成一种丰富多变的图案和连续性。

屈米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外观,试图激发人们对于建筑的探究和感知,使人们在其中发生各种事件和活动。

2. 纽约市交往中心(New York City Transit Center)纽约市交往中心是屈米在美国的一个重要作品。

这座建筑是纽约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设计深受屈米对于路径和流线的沉思所影响。

他试图通过在建筑中创设多样的路径和流淌空间,鼓舞人们在其中进行沟通和互动。

伯纳德·屈米

伯纳德·屈米

■人物简介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是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

他出生于瑞士,毕业于苏黎士科技大学,具有法国、瑞士以及美国籍。

在美法两国之间工作与居住,拥有美国与法国建筑师的执照。

他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屈米去年才离开美国哥伦比亚建筑学院院长职位,他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主持一个设计工作室。

对于他来说,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必须内涵事件、运动、活动、机能,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

伯纳德·屈米(BERNARDTSCHUMI)是著名建筑评论家、设计师,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他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他著名的设计项目包括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东京歌剧院、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以及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

其中巴黎拉维列特公园一向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

所谓解构主义,是以消解作品中以建筑物中心主义为基本的构思来源,力求去探寻传统建筑的物质真实性以外的其他真实性。

作为伟大的解构主义建筑师,屈米认为,建筑本身只是一些堆砌在一起的物质,不能称其为建筑,只有有了人的活动,加入了内容有了功能用途,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建筑。

空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只有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

屈米先生希望中国建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要丢掉自身文化特征,在不断创造新建筑的同时不要丢弃传统,城市、国家都需要自己的文化个性。

"运河岸上的院子"作为当代中国别墅作品,正是在保持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同时更具有现代国际风范。

伯纳德屈米的设计风格(BERNARDTSCHUMI)伯纳德-屈米生活并且在在美国纽约教学。

他是建筑师也是教师。

起初作为理论学者,在1981年他展出发表了《曼哈顿抄本》,在1994年MIT新闻发表了他的一系列短文,题目为“建筑和结点”。

建筑师,屈米

建筑师,屈米

室内作品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建筑作品
1983地点:法国巴黎-拉维列特公园 1986地点:法国Strasbourg-县集会堂的增建案 1986地点:日本东京-东京歌剧院 1987地点:美国纽约-未来公园 1989地点:德国Volklingen-工业城市 1989 1989地点: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 Karlsruhe1989地点: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1990地点:荷兰Groningen-玻璃盒影像展览场 1990地点:法国Nancy-多用途集会场所 1991地点:法国Chartres-商业性公园 1991地点:日本东京-复合性火车站 1992地点:瑞士Lausanne-桥状式的复合性建筑 1996地点:拉·维莱特公园
拉维莱特公园局部图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思想
概念一 非熟悉性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城市冲击的调和(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解结构(De-structure) 概念四 重迭(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交叉性的规画(Crossprogramming)
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建筑师不 仅仅是设计某种形式,而是创造社会性的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并不是 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人们也可以通过其 他方式探索世界,比如电影导演、艺术家,也可以作为建筑师来观察 这个世界。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NS
概念六 事件(Event):转换点(The Turning Point)
东京歌剧院
东京歌剧院
伯纳德·屈米 - 获得奖项
2003年获美国建筑协会荣誉奖 2001年获美国建筑协会优秀设计奖 1999年获美国建筑协会城市设计奖 1999年获《时代》年度最佳建筑 1993年获维多利亚皇家勋章 1987、199l、1997年三次获得ProgressiveArchitecture奖 1982年拉•维莱特公园获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

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是法国著名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前卫的建筑理论和创造性的设计作品而闻名于世。

屈米的建筑理论深受哲学和艺术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外观上引人注目,更在功能和体验上为人津津乐道。

本文将对伯纳德·屈米的建筑理论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建筑理论1. 空间与事件伯纳德·屈米在其建筑理论中提出了“空间与事件”的概念。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更是一个能够引发和塑造各种活动和体验的场所。

他将建筑定义为“建筑是一系列动作和情感的花园,是一种容纳各种可能的机构”。

屈米通过将空间与事件相结合,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产生各种动态和互动的场所。

2. 建筑的三个元素屈米认为,建筑的三个基本元素分别是“空间、行为和事件”。

他强调建筑的空间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行为和事件。

行为是指人们在建筑中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行为需要被建筑所容纳和引导。

事件是指在建筑内发生的各种情节和意外,它们能够为人们提供新鲜和令人惊喜的体验。

3. 轴线与矛盾屈米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了轴线与矛盾的重要性。

他认为,轴线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组织原则,它能够提供结构和有序性。

而矛盾则是建筑设计中的创造力来源,矛盾可以使建筑变得丰富多样、充满活力。

屈米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与轴线和矛盾相关的设计手法,使建筑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意义。

二、作品分析1. 巴黎住宅区展览馆(1985)巴黎住宅区展览馆是伯纳德·屈米的代表作之一,它结合了他的建筑理论与艺术创造力。

展览馆位于巴黎市郊,占地面积较大,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建筑体量组成。

屈米在设计中采用了较大的开放空间和内部庭院,给人一种明亮而舒适的感觉。

建筑的外观采用了大胆的几何形态和红色面板的装饰,使其成为住宅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纽约市恐怖博物馆(1997)纽约市恐怖博物馆是屈米在美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对建筑空间与事件理念的实践体现。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项目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革 命200周年而主持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当时法国在政府为 此组织了一场公开的国际竞赛。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当时包括瑞姆·库哈斯在内,一共有472份方案,最终屈米的方案 赢得了这次竞赛。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值法国园林复兴 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公园的业主还是 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不相同的作品,一 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
周边环境分析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市场大厅
公 园 区 块 图
地铁站
作品分析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公园内建筑
设计思想
屈米认为“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 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须认识到建筑是自 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的。自古以来都把建筑的主 体理解为空间,但在屈米心目中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 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 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屈米用了“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来诠释,即点、线、面系统。
在公园的绿色基底上加入了 醒目的红色“疯狂物”,立 刻让整个公园变得统一而又 充满吸引力
园内铺装
园内的铺装大量采用了具有中世纪的石砖铺地,延续了原来场地的历史感,在现 代的建筑与各种雕塑小品下,唤醒人们对场地的怀念。
园内植物设计
统一色调的林荫大道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 前种了紫花泡桐,不同颜色的 植物相得益彰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伯纳德屈米简介

伯纳德屈米简介

伯纳德·屈米(设计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

l970-l980年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Cooperunion任教。

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

1983年赢得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的作品。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

他鲜明独特的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作为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的职业生涯中,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了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

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

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

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l968年5月经历的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运动促使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初任教AA 建筑学院时是成立了工作室和研究会,在那一背景下他将电影艺术、文学理论与建筑相结合,发展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者诸如R.Barthes和M.Foucault等学者的研究工作,为的是重新审视建筑承担的责任和加强建筑对文化的表达。

这个理论在他的建筑实践中以两条线索来展开:一是揭露建筑次序与生成建筑次序的空间、规划、运动之间的传统联系。

二是创造空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的新联系,方法是通过变形、叠印和交叉程序。

屈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筑学院所教授课程的总结,这些设计包括《电影剧本》 (1977年),《曼哈顿手稿》 (1981年)等。

他对蒙太奇技术的运用向当代其他仅在形式上追求蒙太奇效果的建筑师发起了挑战。

我与我的重影——一个叙事性空间研究

我与我的重影——一个叙事性空间研究

关注思考047摘要:从特殊情况出发讨论空间的意外可能,从全新的角度寻找设计的手法。

首先深入研究《曼哈顿手稿》与著作《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通过比较分析,翻译研读,学习作者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方法和概念形成思维。

同时采用艺术创作的手法,编纂故事,同时建立空间思维的介入方式,完成设计。

深入分析伯纳德·屈米的设计手法,完成一个叙事性空间概念设计和研究。

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研究以及对设计“绽出”时刻的观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意义,更准确地说,是设计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性空间 屈米 库哈斯 故事 五道口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047-05Abstract:To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space accidents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looking for a design approach in a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irst by studying "Manhattan Transcripts" and the book "Architectural Concept : Red is not a color"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ranslation ,to learn author Bernard Tschumi's design methods and concepts. Meanwhile ,proceeding the design. Completing a narrative space concept design and research by In-depth analysis of Bernard Qumi's design techniques. Through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situation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design. More precisely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nd people.Keywords:Narrative Space Bernard Tschumi Rem Koolhaas Story Wudaokou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 郗昱尘一、绪论对这些意料之外情形的关注,并不意味着诋毁那些占据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正常的东西,也并非宣称只有出现例外状态的设计才是好设计,而是希望提示,一件设计之物在其生命中充满张力的时刻——当它被纳入了一个事件之中的时刻——值得设计师们留意。

时空错置影像思维下时间与空间重组

时空错置影像思维下时间与空间重组

90 6/2020 新建筑 | 设计研究[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时空错置:影像思维下时间与空间重组Space-time Misplacement: Reorganization of Time and Spa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mage Thinking摘 要 自20世纪初,影像全面介入生活,人们开始通过影像来认知外在世界。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以解析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尝试从绘画、建筑、电影等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论述,勾勒出在影像中出现时空错置背后的视知觉逻辑和拍摄手法,以及其对时空认知产生的影响。

当空间被时间“消解”,时空关系重组:空间可以在时间中延展,单一的时间之维中会出现多维空间。

文章从时空错置的层面思考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希望为建筑设计提供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关键词 时空错置 影像思维 蒙太奇 空间消解 时空重组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mages began to intervene in people’s lives, and people started to utilize images to recognize the external world. This article mainly intend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tries to provide discussions from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related aspects of painting, architecture, film, etc. to outline the behind-the-scenes misplaced in the image: perceptual logic and image techniques and their impact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ognition. When space is resolved by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is reorganized: space can be extended in time, and multidimensional space will appear in a single time. People’s perception of time may be deceived by the space of mutation, and even time and space may appear ambiguou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and hope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KEY WORDS space-time misplacement, image thinking, montage, spatial resolution, space-time reorganizationDOI 10.12069/j.na.202006090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0)06-0090-05衡苛 阮忠HENG Ke RUAN Zhong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建筑学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伯纳德屈米(B·屈米)

伯纳德屈米(B·屈米)

对采光的处理,让雕塑展品沐浴在最 佳的自然光线下 访客路线为三度环形,提供一条景观 大道 运动路线按年代推进,从考古发掘遗 址到帕提农神庙雕刻直至古罗马帝国
FIU建筑学校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这个建筑像“发生器”一 样,在界定一个空间的同 时使之充满活力
建筑可以催生事件和产 生互动成了这个设计的 主要理论,两个朴素 的 “翼”(工作室,教室, 办公室,行政区)夹着 三个颜色鲜艳的“发生 器”(演讲堂,展览室, 阅读室)
东京国立歌剧院
日本.东京
音乐厅和展览中心
法国.鲁昂
21世纪玻璃房子
美国.纽约
创作灵感来源有三:艾森曼的Cannaregio规划,瓦 西里.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以及以苏联电影导 演列夫.库尔雪夫为代表人物的无序性,分离性的 空间叙述手法,其中库尔雪夫“叙述性编辑”的 发明被他的学生-----爱森斯坦和普多金夫进一步发 展而成为所谓的“吸引力蒙太奇”技术
所以说当其他建筑师仍在历史中寻找灵感时,屈 米却转向电影寻找灵感,但是他不会对电影手法 做进一步的发掘
概念三:解结构
由于建筑传统思想的衰弱,架构与意 向,结构与表皮关系间的转变,因此最近 建筑圈中将兴趣转移到结构与装饰(额外 附加的,并不会减弱结构本身),争辩两 者之间的层级。 当代的思想家已经开始探讨有关构架 与表象间的问题,整体构架被视为结构, 而表象则比拟为装饰。 Jacques Derrida将这个问题转变为一个 主题的探讨:虽然,它可以比拟为绘画内 在与外在两部分构架来探讨。但是我认为 这是表皮的课题,传统上,构架与表皮只 是一样围塑建筑的功能。
概念五:交叉性的规划
即交叉程序设计
例如:哥伦比亚的图书馆,它的大厅常作为校园演讲的地 点:但是,有一天它可能成为运动选手的练习场所,或是 游泳池。 形式与机能已彻底的相互改变,瓦解了现代主义所坚 持的因果论,机能不在随形,形也不随机能,虚构的主题 不再是现实的世界,而这也是撞击概念的另一种呈现。

典型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典型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公园是点、线、面 三个全然不同的系 线系统 统的叠合,每个系 统相互之间没有关 系,但重叠起来就 会相互作用。它们 的相遇可能造成彼 此冲突,可能相得 益彰,也有可能相 点系统 安无事。公园设计 不追求整体的统一 与秩序,而是关注 局部的设计,并将 面系统 它们叠加形成公园 乐趣。
点系统
点系统是拉维莱特最具标示 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 交,每个交点设立一个 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 屈米称之为folly。这26个 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 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 还安排了许多活动。作为信
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 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筑 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线系统
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 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 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 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 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 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 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 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 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品 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和教训。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 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 这一结构并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 是要做到城市里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市场大厅
地铁站
环城公路
•占地面积面积33公顷,是 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 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 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 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 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 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 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 相联系。

屈米公园思想及案例.

屈米公园思想及案例.

• 第三,基于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屈米提出可塑 性空间的公园设计思路。他认为,城市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公园及其周围土地的利用方式未来难 以预料,城市的发展往往造成公园因多次改造而 难以协调。而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自身协调 性和可塑性的公园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 ——在设计时应该有前瞻性,与场地的发展结合。
屈米与解构主义
• 建筑师出身的伯纳德· 屈米,在设计中能够跳出传统的设 计构思手法和结构,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如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采用解构主义的手法, 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 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 构。这种设计方法有效地处理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 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 所谓解构主义,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 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合的原则却不再遵循 传统的均衡与稳定,而是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THANK YOU
解构主义在园中应用
• 拉维莱特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 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 点——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一组 “疯狂物”(Folies)构成。它们都是以红色金属为材料, 分布在整个公园中,是3个大型公建的建筑空间在园林中 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 筑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面——的体系由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 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 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10个主题花园风格各异,各 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 裂感,充分的体现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这10 个主题花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竹园、 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藤架园、水园、少年 园。其中沙丘园、空中杂技园和龙园是专门为孩子 们设计的。 • ——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在面的前提下形式与功能 结合,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应学习的。

“事件——空间”-论屈米的事件观

“事件——空间”-论屈米的事件观

“事件——空间”:论屈米的事件观摘要:伯纳德·屈米批判现代功能主义,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他的事件观尤其引人注目,打破了建筑功能形式与空间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赋予空间以事件性。

本文在分析屈米事件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事件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屈米事件—空间事件观引言:伯纳德·屈米作为当代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早在其名作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之前,就以理论研究闻名于世。

他曾批判功能主义,宣言“建筑不能离开行为,没有建筑离得开事件,没有建筑离得开谋划”[ B·Tschumi,“‘VIOLENCE OF ARCHITECTURE’,”Deconstruction:A Reader,2001]他反对功能与形式之间等级性的因果关系,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不存在没有事件、行为和功能的建筑。

建筑可视为空间、事件和运动的混合,而且三者之间没有等级高低之分。

1. “功能决定形式”的弊端屈米的事件观基于对现代功能主义的批判。

现代建筑兴起之际,“功能决定形式”是主导思想,这种等级性的因果关系其实存在不合理之处。

它是一种强烈的确定性思维,实际上假定了生活中的使用者具有某种合理的使用要求,而建筑必须根据这一要求设计。

这种机械主义的思维忽略了生活的差异性和真实性。

整个人类建筑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反映并容纳个人和群体不断变化的生活。

古典时期,平面与功能、空间,有一种线性的对应关系,平面直接反映了建筑的使用模式。

柯布就曾经说过“平面是生成元。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除了功能,还强调人的引入。

静态的功能只是为建筑的使用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实际中建筑是人的行为和环境设施共同作用的物质表现和载体。

2. 事件的引入屈米批判现代主义建筑,主张“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 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将事件/任务书引入建筑设计,将人的行为引入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体验分裂的悖论中。

大师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

大师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

二 是 奇 特 的 建 筑 造 型 与 城 市 难 以 协 调 ;
一 是的品建 造景,筑 价 十观也师 分设是伯 昂 贵计充纳 ;的满德
典解屈 型构米 实主的 例义代 色表 彩作
.

屈米完成的建筑作品不多,拉.维莱特公园是他的处女作。那次竞赛 是世界著名的设计竞赛,同时也是争议不休的设计竞赛,获一等奖的 屈米的方案是前所未闻的、超激进的设计。因此,屈米一跃成了世界 名人。不知道散点布置的红色框架状的这个方案的建筑师多少有些不 合时宜。但好事是1982年开工的该项目,很快就经过了13年,这期 间法国政权更替了5次。这个项目也经过了各种考验,变得更加牢固 起来。有意思的是。随着这个项目的进展,维莱特街区也开始发生了 变化,受到公园的影响,街区也发展了起来。公园成了刺激城市发展 的发生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对完整的,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 无论是在古典还是现代几乎没 •有设计师会动摇对和谐,逻辑,秩序和完美的信念。 但在解构主义出
现后景观设计成为了一种即兴的创作,一种随意的拼凑,一种支离破碎的 古怪堆积。
• 将中心论解构 传统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会安排一个中心一个聚焦空 间。而解构主义认为这是毫无理由的将空间一锤定音而不顾及日后 的可变因素,所以他们要打破这么一种固定的思维惯性,呆滞以更 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的空间的组织形式。 • 对功能意义的解构 埃森曼说“我们需要取代这样一种建筑概念, 即作为服务,人们居住和供给系统的建筑概念。居住的观念仅仅意 味着’日益变得习惯‘。而习惯的东西正是人们希望从建筑师那里 得到的东西。换而言之只要建筑满足人们的习惯建筑就是好的。但 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你就会搅乱平衡,会引起动乱。对于景观 的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也是需要思考的一方面。

_事件_空间_伯纳德_屈米的设计策略及其实践_赵榕

_事件_空间_伯纳德_屈米的设计策略及其实践_赵榕



'
“事件 — 空间 ” 策略及其实践
文 赵榕 —

伯纳德 , 屈米的设计

年代 , 西方建筑学科的反思集中在对功能主义和形式匿名性的批驳上 。 但是 , 有一批建筑师将探索 目 标转 向了当时少有人关注的大都市的现实问题 , 伯纳德 · 屈米就是其中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建筑师。 屈米提出了
作 者简 介 赵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二 鞠毙龙 洋 师
文 化 方面 发 生 转 折 。 … … 建 筑 师 应 通 过 强 化 事 件 与 空 间 的碰扭 来 帮 助 实现 这 一 目标 —
。” '
异质空间,
` 事件一 空间 ” 是屈米理论 的核 心概 念 , 围绕之 他提 出了一 些设计 策略 , 下面我们来看 看这些策略在 具体 的设计 中如何 转化和运用 。
“双惊 ” ” 的效果 , 即试图探索在 熟悉的建 筑环境中展开 不寻 常行为的可能 。 屈米早 期的这些探 索性研究后来发展 为其理 论和实践中重要 方法 。 “ 事件 ” 对 空间的影响还 在于其非线性的展开方
式 。 屈米强调 由事件发展的空间概念不同于现代建筑
事件和展惊 , 我希望这些能促使城市建筑在社会与
类事件的建造 。 ” 日 因此 , 和库 哈斯 一样 , 屈米 也迷 恋像东 京和 纽
约这类城市在混乱 、 无序的表象下深藏的活力 , 他 认为 “它们标志着新的城市结构和城市性 。 在这 两座城市中 , 各种 元素的冲突和组合向我们提供 了
地中的舞厅等 。 方案设计沿用在 抄本
中的舞蹈运
动符号并结合传统的平面 、 剖面和轴测图 , 对设想的 各种活动进行概念化的图解 。 这些纸上方案寻求一种

空间·事件·漫游

空间·事件·漫游

空间·事件·漫游作者:凌世德郑爽周卫东来源:《中外建筑》2013年第04期摘要:研究空间、事件和漫游的关系,旨在研究构建氛围和事件对建筑的活力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关于“空间与知觉”的探索脉络,追溯了屈米、库哈斯等建筑师的理论根源。

从艺术家对“空间与主观感知”的探索,到建筑流派对“空间与事件之间相互依存”的声明,发展到部分“用激发事件可能性来塑造空间”的解构主义手法,这一系列探索承前启后,都是针对现代主义理性控制的反抗和回应,也是事件空间作为主观倾向设计思路開始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历程。

关键词:事件空间;感知;漫游;解构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65-021.事件空间将事件带入空间,当人的主观感受和反应变成设计的一部分,建筑成为包容情境发生的空间。

在空间中,“事件”来源于被组织建构的瞬间、情境、气氛,它隐含于环境中,表现为各种情节的发生——“一次行为,一种使用或一项功能”。

2.漫游漫游是空间与事件之间产生关系的联系方式。

漫游者。

作为主体与空间产生了互动,空间投射到人的情绪和知觉中;而主观上不同的气氛在空间中碰撞时,激发了未知事件的可能性。

3.前卫派与都市:对空间感知的初探上世纪不同的前卫派在对现代都市的探索中都曾涉及空间和知觉的关系,其中不乏艺术家的介入——通过用图像、文字、声音、光线来唤起观众对城市的知觉,他们试图唤起一种建筑图纸所不能记载的都市经验,从而证明城市的多样性和建筑的生命力是不可或缺的。

3.1Dada的“分神”——使用者成为建筑体验的一部分1921年,Dada的第一次漫游发生在巴黎,此次漫游主要表达了对艺术的接收方式的挑战。

Dada将以往艺术的传统再现方式转移成行动,艺术的接受方式从艺术家个人的诠释变成受众各自的经验,无法重复,无法展示。

而这种空间与知觉之间的艺术接受方式,通过Kurt Schwitter的作品《梅尔滋建筑(Merzbau)》[图1]被明确提出,即分神(distraction)。

屈米的作品与思想(整理)

屈米的作品与思想(整理)
在在的影响。对一名建筑师而言,假设一个理论方案能够获得这昂的热情和支持,无 疑很有吸引力。
作为试验,该方案启发我们思考“现代城市对不同时代建筑的包容性〞。——这 也许是某些城市未来开展的一种模式。
演示课件
FIU建筑学校 〔建成〕
工程地点:美国 佛罗里达州迈阿密 工程时间:1999-2003 设计概念:奇特的引力场
设计思路 屈米借助在马恩河谷工程中取得的建立经历,加上常常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当时
是另一所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产生了最初的想法:工作室和办公室分处建筑两端, 中间留作空白地带。
在维持总体格局的同时,屈米明白必须面对与法国北部不同的气候问题。不仅气 候不同,而且文化有异。
演示课件
设计思路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前身是一座机场,其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要为20世纪70年代的
工程背景: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位于美国东南部最大一座飞速开展的大都市中, 它既具商业魅力,又是加勒比和南美地区的文化中心。
校舍面积达9500㎡,所有必要的程序活动都围绕一个18m*27m 的中庭展开,中庭添置了经济适用的可用区域,成为举办各种有方案 活动和自发活动的中心平台。
工程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需要在演示极课低件 的造价〔1400美元/㎡〕与校方 提出的建筑要求之间取得平衡。
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设计图纸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建成效果演示课件谢谢
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演示课件
建成效果
演示课件
建成效果
演示课件
建成效果
演示课件

多义性空间的建构机制与方法研究

多义性空间的建构机制与方法研究

建筑设计·理论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6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19多义性空间的建构机制与方法研究刘 琪(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1209)摘要:面对不断演变的人居模式,重构人、建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时代命题,本文试图从多义性空间的建构中找寻当代建筑的回应。

从单一因素和多因素在设计中的作用方式及相互关系出发,对多义性建筑空间的两类建构机制进行分类研究,即弱控制和重关联。

基于其建构机制特质,进而提出了消隐、弹性和间隔三种设计方法。

多义性空间强调空间与行为的交互作用,聚焦场所的复杂性关联和行为变化,其建构机制与设计方法注重空间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突破传统的建筑观和操作方法,以期为现代空间设计提供新的理解视角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多义性;空间建构;控制;关联;方法[中国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9.33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Polysemy SpaceLiu Qi(College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Sand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ever-changing human settlement mode,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rchitecture, city and nature is becoming the era pro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the respons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olysemy space. From the mode of action of single factor and multi factor in th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wo types of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polysemy building space are classified and studied, namely weak control and re-associ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hree design methods are proposed, which are hidden, elastic and interval. Polysemy space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and behavior, and focuses on the complex association and behavior change of place. It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design method focus on the adaptability and openness of space,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oper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operation method for modern space design. Key words: polysemy; space construction; control; relation; method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模式在不断地调整和变革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与空间”——伯纳德·屈米的“事件观”
发表时间:2018-04-05T14:54:16.2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黄国庆
[导读] 本文从建筑创作过程中功能房间布置与外部形态构思的割裂状态出发,分析伯纳德·屈米的“事件观”。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从建筑创作过程中功能房间布置与外部形态构思的割裂状态出发,分析伯纳德·屈米的“事件观”,指出事件与建筑空间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一种对应关系。

关键词:伯纳德·屈米;事件;空间
引言
芝加哥学派的沙里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对功能主义建筑有着积极的一面。

但“形式追随功能”意味着建筑中主体部分的空间组合形式和房间位置安排必然依据于该类型建筑的功能关系图。

功能关系图与建筑空间组织是一一对应的线性操作关系。

基于功能的建筑创作过程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递进式阶段:功能分析的房间布置阶段与形体创作的外部形态阶段。

建筑师关注的重点更在于建筑本体和构图原则,追求形态构想实现。

一、伯纳德·屈米的“事件观”
伯纳德·屈米曾经批判功能主义,宣言“建筑不能离开行为,没有建筑离得开事件,没有建筑离得开谋划”。

一定程度上说,带有归纳意味的事件说法可包容更多的功能需求,对空间也会产生更广泛的理解。

1.1 事件的引入
“没有不进行活动的建筑,没有不发生事件的建筑,没有存在秩序的建筑。


屈米事件观源于对20世纪60-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他希望把建筑从中解放出来,将其提升到一种与数学或是其他科学相同的知识形式高度,人们可透过它对世界进行思考。

《空间与事件》一文,屈米认为建筑学中存在一种悖论,空间的概念(the concept of space)和空间的体验(the experience of space)彼此分裂,同时他暗示一种对应的可能性,即将空间的概念(the concept of space)和空间的体验(the experience of space)置换为空间(space)与事件(event)。

他认为,事件既包含传统使用的含义又特别强调了人的行为。

事件的列表或事件的计划就构成任务书(program)[任务书,牛津词典定义为“为了达到目的而设置的一系列活动”,建筑任务书暗示功能需求但没有他们的关系和比例。

同时事件/任务书的引入,意味着将人的行为引入建筑学的悖论中。

屈米引入“暴力”的概念,“建筑物和人的关系就是一种暴力关系,身体在进入空间瞬间就是暴力的开始。

”这是事件与功能空间的冲突,是随机行为和机械目的的冲突。

“暴力”将行为引入建筑空间,即将事件引入建筑空间。

1. 2 事件和空间的关系
屈米认为事件和空间相互限定,不可分离。

人的行为,打破几何体内在精密逻辑关系,建筑在这里成为行为的有机容器。

但身体打破空间原有纯净的同时,空间同样限制身体,如狭窄的走廊规则随机的身体移动。

屈米看来,事件与建筑空间不是因果关系,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他反对在行为、事件与空间模式、功能与形式之间建立预设的、对应的等级性因果关系。

在《曼哈顿手稿》中,屈米认为“建筑不只是简单地关于空间和形式,也是关于事件、活动和空间中发生的一切。

”在书中,他将建筑的功能和组织转为指导事件的发生或目击事件的发生,将建筑的用途、形式和社会价值分离,将人的行为和客观物体的相互作用(即事件和空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起点。

《手稿》试图对建筑提供一种全新解读,即将空间、活动、事件独立,站在新角度审视它们的关系,这样传统的元素分崩离析,从而建立新的关系。

屈米在对待空间和事件的关系中将其分为三类:无关、互惠和对立。

无关是指一种使差异性消失的因素,该关系中的空间和事件相互独立。

互惠则表现出空间和事件的互动影响,它们互相依赖,成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建筑师眼里的使用者需求决定所有的建筑细节和使用者态度。

对立则存在于绝大多数的建筑学和城市中的复杂关系。

屈米遵循自己的理论,但纯粹理论仍需要借助手法才能转变为真实的建筑实体。

他的实践作品反对从几何学形态出发设计立面或平面的传统设计方法,主张通过组织事件,使建筑责任从提供功能空间转到组织社会活动上。

空间的目的在于“诱发事件”。

如巴黎国家图书馆,建筑是一个规整的巨型立方体,内部环绕一条马蹄形的环路,这条环路组织各种人流及媒体和书籍等物流,当这条环路到达顶层构成一个环形,其屋顶演变为400米的标准跑道。

跑道的基本思路是将运动和图书馆这两个不相容的功能并置,为读者参观者围绕跑道发生的行为和活动提供机会。

再如Le Fresnoy艺术中心:为容纳新功能,同时保存旧空间,旧屋顶上加盖新顶棚,新旧屋顶之间产生一系列可使用的空间:坡道、楼梯、平台等连接不同高度和入口及功能空间,并触发事件。

屈米肯定了行为的重要作用,将事件引入建筑学,同时确切指出事件与空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结束语:“有一件事情是始终不变的,人。

人的心智和人的热情,人的精神和人的内心。

谈到建筑的话,那就是人的尺度始终没变。

”——勒·柯布西耶。

整个人类建筑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反映并容纳个人和群体不断变化的生活。

古典时期,平面与功能、空间,有一种线性的对应关系,平面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模式。

现代建筑除了功能,还强调人的引入。

静态的功能只是为建筑的使用提供潜在可能,建筑是人的行为和环境设施共同作用的物质表现和载体。

屈米批判现代主义建筑,主张“没有程序就没有建筑,没有事件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

”将事件/任务书引入建筑设计,将人的行为引入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体验分裂的悖论中。

同时屈米指出,事件与建筑空间不是因果关系,不是一种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B·Tschumi,“‘VIOLENCE OF ARCHITECTURE’,”Deconstruction:A Reader,2001
[2]B·Tschumi,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MIT press,1996
[3]B·Tschumi,“ilustrated Index—Themes From Manhattan Transcripts,”AA Files,1983
[4]L·Martin,“Transpositions:On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schumi’s Architectural Theory”,Assemblage,P22-35,1990
[5]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