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知识要点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体液。
其中除含有大量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细胞内液2、成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淋巴等3、细胞外液间的联系⑴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称为血浆。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⑵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做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⑶淋巴: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
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是这些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强调: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例题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C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例题2】写出下列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细胞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红细胞血浆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例题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思考:全身的细胞外液是(填是、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血浆淋巴组织液解析: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篇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沈阳市第120中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能认识到小组工合作的重要性,认同本小组的荣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属于为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的成分,组成和理化性质,这些内容,是课标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而必修三的内容又与必修一模块的内容联系较多,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课本中的问题探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围绕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内容学生在初中虽然就已经学过,但是掌握情况不好,需要教师予以提示。
学生也会有手脚磨出泡的生活经验。
体内细胞吸收养料排出废物的过程,学生也有一定认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认识。
五、授课类型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六、教学准备1.教师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的教学设计、学生学案及课堂讨论的问题,准备本节课的PPT与相关教学材料。
将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6-7人。
每组设组长一名,组织组内讨论活动;记录人员一名,记录组内讨论过程中组员发言;纪律维持人员一名,负责控制讨论过程中的组内纪律;计时人员一名,负责控制小组内讨论时间;发言人两名,负责代表本组发言;如7人小组则再设副组长一名,帮助组长协调工作。
2.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独立完成学案,并基于学案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2、什么是内环境?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
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1、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哪几类?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化学成分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阅读P5“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这一部分内容并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1、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什么物质的含量有关?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那些物质?2、.HCO-3—、HPO2-4—可能起什么作用?【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
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不同教材的对比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
二、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本人任教的班级属于学校实验班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组刘香梅【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教材铺呈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内环境,认识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本节是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教材提供了插图、表格数据,应充分利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本节仍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内容又有遗忘,学生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补充教学资源,用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补充知识断层,更易于核心概念的建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目标:尝试建立三种细胞外液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分析,认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三种细胞外液的相互关系2.渗透压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联系生活实引出本章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际,思考引出本节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得内环境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维持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细胞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1. 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a. 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b. 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 温度b. pH值c. 渗透压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a.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
为后续学习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等知识打下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和渗透压,并通过实例阐述其重要性。
4. 内环境稳态概念讲解: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2. 思考题: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酸中毒等,阐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教案设计:细胞的生活环境引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正常运作和发育。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膜的特性、渗透与渗透压、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内容。
一、认识细胞膜1.概念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皮肤,由脂质双层组成。
2.特性:a.选择性通透性: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限制其他物质的进出。
b.稳定性: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渗透与渗透压1.渗透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渗透压的定义:维持水溶液中渗透平衡所需的外部压力。
3.渗透压的影响因素:a.溶质浓度: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b.温度:温度越高,溶质分子运动越剧烈,渗透压越大。
c.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越大,渗透压越大。
三、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1.强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能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渗透平衡。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扩张射水胞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弱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的适应性:吸取水分以及通过归还尿液排除过量的水。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打开和关闭气孔调节水分的流失。
四、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1.寒冷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血液中的抗冷蛋白减少冻结的可能性。
b.植物:体液中的低温抗性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寒冷的伤害。
2.高温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a.鱼类:鳃的扩张增加散热面积以及背部含有黑色素表面的温度调节。
b.植物:通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并且通过调节根系温度降低体温。
五、练习与讨论1.谈谈温衡细胞在渗透压方面的适应性。
2.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3.了解细胞对不同温度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你认为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六、实验设计推荐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细胞在强烈渗透环境下的变化。
2.实验步骤:a.准备一片鲜嫩的洋葱表皮。
b.将洋葱表皮放入高浓度食盐溶液中。
高中生物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也是本书第一节,所以引言显得至关重要,应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到课堂。
体液的概念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应及时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
三种细胞外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但关键是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先讲解,让学生自己画出关系图。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树立辩证主义唯物观点。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的外延。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组织液淋巴构成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九、【教学反思】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课时2课时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液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点拨: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
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④不同的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不同的: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物理模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2 教学难点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阅读章引言。
课件呈现血细胞、草履虫图片。
提出问题:①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说出细胞名称。
②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学生讨论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回答: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一、体液的概念(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提出概念:体液。
学生阅读教材,找体液的概念阐释。
提取关键主词: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问:细胞内有没有?细胞外有没有?强调:细胞内的液体占多数。
设问:细胞外液有哪些呢?我们具体分析几个案例:课件呈现:观察血液的组成(对血液进行离心的结果: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设问:根据体液的概念,血液中的这些血细胞直接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学生答:生活在血浆中。
强调:不能答血液。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每个人都拿出草稿本,翻开新的一页,我们先来画一段毛细血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概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
本节主要阐明: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核心概念;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可用概念图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动态联系,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着力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容易混淆。
2教学策略
教师采取问题驱动和直观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构建模型的要素;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得出内环境的概念;通过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板书设计: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淋巴外界环境
(内环境)组织液
二、细胞外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适宜的渗透
压、适宜的PH值、适宜的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探究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PPT展示知识点,教师讲解。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探究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以视频引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八、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1.体液
2.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作业〕课后习题
一、基础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二、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