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原文及译文赏析
魏征进退文言文翻译
昔者,唐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膺天命以临万邦。
有魏征者,智谋深远,忠诚正直,太宗深器之,常置左右,以谋国事。
魏征性刚直,敢言直谏,太宗亦雅重其节,每从其言,国是赖以昌明。
时太宗欲广开言路,以求治道,乃下诏求直言极谏。
魏征遂上疏,极言时弊,曰:“陛下,今国势日强,而民不聊生,盖由官吏贪贿,百姓困苦。
陛下宜亟去奢侈,崇节俭,薄赋敛,以安民生。
”太宗览疏,深以为然,遂罢免贪官,减省赋税,国势益振。
然魏征进退之间,亦颇得人臣之度。
太宗尝问魏征曰:“朕欲修筑宫殿,以壮观瞻,卿以为何如?”魏征对曰:“陛下,宫殿之修,非所以安民也。
陛下宜先务农桑,使民富足,然后修宫室,乃为得策。
”太宗默然,心知其言有理,遂中止修宫室之事。
又有一次,太宗欲征伐辽东,魏征谏曰:“陛下,辽东之地,荒凉千里,非可久守。
今陛下宜先固根本,安民心,待国力充裕,再图辽东,未为晚也。
”太宗犹豫未决,魏征遂引经据典,陈说利害,太宗终从其议,罢征辽东之役。
魏征之进退,亦非无过。
时太宗好神仙之说,魏征知其非道,乃上疏极谏,曰:“陛下,神仙之事,荒诞不经,陛下宜专心国事,以安百姓。
若信神仙,恐误国事,损陛下圣德。
”太宗闻言,虽不悦,然亦不能不从。
魏征进退之际,亦深知人臣之道。
太宗尝怒,欲斩魏征,群臣皆惊,魏征从容进言,曰:“陛下,臣死不足惜,然陛下若斩臣,恐后世议陛下不仁。
陛下宜以仁德待臣,臣必竭尽忠诚。
”太宗听罢,怒意顿消,遂赦免魏征。
魏征者,真可谓进退得宜,知人臣之节。
太宗亦以魏征为股肱之臣,深信不疑。
然魏征知君臣之间,亦宜有度,故进退之间,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个人得失为念。
是以太宗深敬魏征,国家亦因魏征而昌盛。
夫魏征进退,其所以得人臣之度者,盖因其心系国家,忠诚正直,不以私情害公义。
是以太宗得以重用魏征,国家亦得以昌盛。
此乃人臣之楷模,亦为后世所景仰。
夫进退得宜,非易事也,然魏征能之,实为后世所敬仰。
《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
《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译文《李世民畏魏征》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译文: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李世民畏魏征》2、《避性畏热》原文及翻译译文《避性畏热》原文及翻译冯梦龙原文: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日无裘而服葛①,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曰:“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②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芘体③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曰:“只缘避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注释】:①葛:葛麻做的衣服。
②单衾:单被。
③芘体:遮住身体。
芘通“庇”。
译文:有个穷人要到有钱的亲戚家做客。
冬天没有棉袄穿,就穿一件葛布夏衣。
他怕人看了之后笑他,就故意摇着扇子,对客人说:“我体质怕热,所以嘛,虽然冬天也要扇风得凉。
《资治通鉴 魏征杜绝谗言》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
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
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
”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同极,交乱四国。
’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
愿陛下深慎之!”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而数之曰:“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
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
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
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
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
”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
太宗曰:“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
善既必书,过亦无隐。
”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
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B.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C.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指古代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翻译
魏征,字玄成,博陵人也。
少好学,博览群书,尤精《左传》、《国语》。
及长,博通经史,才识过人,乃入仕途,累官至秘书监。
太宗初即位,闻魏征之才,遂召入朝,委以重任。
太宗与魏征相交,深知其才识过人,然亦深知其刚直不阿,敢于直言。
每遇朝政得失,魏征必据理力争,不顾太宗之颜面。
太宗虽贵为天子,然对魏征之直言,无不虚心受之,且常叹曰:“魏征,真忠臣也!”一日,太宗与魏征论及国事,太宗曰:“朕闻人主当以诚待臣,然诚者,非虚言也。
朕虽欲以诚待臣,然恐臣不诚,如何?”魏征对曰:“臣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皆以诚为本。
陛下若以诚待臣,臣必以诚报陛下。
陛下但行其诚,臣自不敢欺陛下。
”太宗闻言,深以为然,遂益加敬重魏征。
然太宗亦深知魏征之刚直,常惧其言辞激切,或有损君臣和气。
一日,太宗问魏征曰:“朕闻卿言辞激切,或伤朕之颜面,然朕甚敬卿,不知卿何故如此?”魏征对曰:“臣闻君臣之间,应以诚相见。
陛下若以诚待臣,臣自不敢欺陛下。
陛下若以诚问臣,臣亦不敢隐瞒。
臣虽言辞激切,然皆为国家大计,非敢伤陛下之颜面也。
”太宗听罢,默然良久,曰:“朕知卿忠心耿耿,然朕实畏卿之刚直。
卿言辞激切,使朕有时难以承受。
然朕思之,卿之刚直,正所以辅朕也。
朕当以宽宏大量待卿,使卿尽言无隐。
”自是之后,太宗益加敬畏魏征,而魏征亦不负太宗之期望,竭尽忠诚,辅佐太宗治理国家。
太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皆因魏征之辅佐。
然太宗虽英明,亦深知自己之不足,故对魏征之刚直,既敬畏又依赖。
魏征之才,不仅为太宗所用,亦为后世所敬仰。
故史载:“太宗畏魏征,而魏征亦畏太宗,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太宗与魏征之君臣关系,可谓千古佳话。
太宗以宽宏大量待魏征,魏征以忠诚正直报太宗。
二人同心协力,共治国家,使唐朝达到鼎盛之时期。
后世论及此事,无不赞叹太宗之英明,魏征之忠诚。
然此中奥秘,唯有太宗与魏征深知。
太宗畏魏征,非畏其才,实畏其刚直;魏征畏太宗,非畏其权,实畏其仁。
李世民畏魏征
李世民畏魏征原文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⑦耳。
”上尝得佳鹞⑧,自臂⑨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译文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说服劝谏别人。
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ji)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
⑥严装:装备整齐。
⑦中辍:中止;辍:停止。
⑧鹞:猛禽。
⑨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⑩固:故意。
分析魏征奏事久久不停止原因魏征看到皇帝皇上玩鹞,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九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上之中贞观二年(戊子、628)唐纪九唐太宗贞观二年(戊子,公元628年)典故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
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
魏征不解,问道:“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李世民为魏征文言文翻译
原文: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回:回转,扭转。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霁威:息怒。
谒告:请假。
鹞:猛禽。
译文:魏征,其貌不扬,但胆识过人,擅长扭转君意。
他常常直言进谏,即使面对皇帝的盛怒,也能保持神色不变,皇帝也因此而息怒。
有一次,魏征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帝说:“听说陛下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准备妥当,整装待发,为何最终却没有去?”皇帝笑着回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担心你责怪,所以中途改变了主意。
”皇帝曾经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玩弄,看到魏征走来,便将它藏入怀中;魏征上奏事,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中。
此篇文言文描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敬畏之情。
魏征,虽外貌平凡,但胆识过人,善于劝谏,使李世民心生敬畏。
在文中,魏征多次直言进谏,即使面对皇帝的盛怒,也能保持冷静,使得李世民为之动容,甚至愿意改变初衷。
这充分体现了魏征的胆识和忠诚,以及李世民对贤臣的尊重。
李世民畏魏征,不仅是因为魏征的胆识和忠诚,还因为他深知魏征的言辞具有说服力。
在文中,魏征上奏事时,久久不停,使得李世民不敢动弹。
这表明魏征的言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使李世民不得不认真倾听。
正是这种敬畏之情,使得李世民能够虚心接受魏征的劝谏,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中还通过一个有趣的细节,展示了李世民对魏征的敬畏。
当李世民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时,看到魏征走来,急忙将鹞鹰藏入怀中。
这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李世民对魏征的敬畏,使得魏征的形象更加丰满。
总之,《李世民畏魏征》这篇文言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李世民对魏征的敬畏之情。
魏征的胆识、忠诚和说服力,使得李世民心生敬畏,这也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文言文《太宗察佞》
文言文《太宗察佞》1. 文言文《太宗察佞》的翻译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说:"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树,不容别人插嘴。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
如今果然如此。
"宇文士及叩头谢罪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
如今臣有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即使陛下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怒意消除。
原文: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
"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
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今日果然。
"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2. 太宗察佞文言文翻译太宗察佞(古文翻译)太宗指唐太宗.察是察觉,查明.佞指小人,奸人.这句话出自《隋唐嘉话》,是说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好啊!”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
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公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献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
如今果然如此。
”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劝谏,让陛下您更改意见。
陛下为此常常连举举手动动脚都不得随心任意。
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
3. 太宗察佞原文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①从而美之,不容口②.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③群官,面折廷争④,陛下尝不得举手⑤,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⑥乎?”帝意复解.编辑本段翻译唐太宗曾经在一棵树下休息,称赞这棵树:“这是一棵很不错的树!”随行的大臣宇文士及也跟着赞美,几乎不容别人插嘴.太宗听了很不高兴:“魏公魏征常常劝我远离那些巧言谄媚的人,我想不通这些小人是谁,心里一直怀疑你而无法证明.如今果然如此.”宇文士及一下子跪了下来,连连叩头说:“京城众官,在朝廷上当面与皇帝争辩,陛下为此不得任意行动.如今臣侥幸跟随左右,如果再不稍微有些顺从,那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乐趣呢?”太宗听了这话,才逐渐高兴起来.选自——《隋唐嘉话》。
魏徽与唐太宗文言文译文
魏徽与唐太宗文言文译文1. 李世民畏魏徽的文言文答案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娆雪+语文网)答案:(1)善于、擅长(2)停止(3)完成、结束(4)曾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征状貌不逾中人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译文供参考: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
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里。
2. 魏徴与唐太宗文言文解释译文听语音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近臣翻译做文言文
昔者,汉武帝之时,近臣李广利,才智过人,深得武帝信任。
广利者,文武双全,善于骑射,屡立战功。
然广利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赃枉法。
终因罪孽深重,被武帝赐死。
广利之败,警示后人:近臣虽近,不可无德。
又有唐太宗之近臣魏征,才识过人,敢于直言。
太宗重用魏征,使之参政议政。
魏征屡次进谏,虽触犯圣怒,然太宗终能听取其言,改正过失。
魏征之死,使太宗悲痛不已。
太宗曰:“魏征在,朕虽有过,可改正;魏征亡,朕虽欲改,恐难矣。
”魏征者,近臣之典范也。
宋太祖赵匡胤,起于微末,逐鹿中原,终成一代明君。
近臣赵普,才识过人,深得太祖赏识。
普在太祖身边,悉心辅佐,出谋划策。
太祖曰:“普在,朕如得良辅。
”太祖崩,普仍辅佐太子赵恒。
赵恒即位,是为宋太宗。
太宗重用赵普,使之成为宰相。
普在位期间,推行新法,整顿朝纲,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又有明成祖朱棣,篡位登基,近臣解缙,才高八斗,文采飞扬。
解缙在成祖身边,草拟圣旨,编纂典籍。
成祖曰:“缙在,朕如得良辅。
”解缙之才,使明成祖得以巩固政权,开创永乐盛世。
近臣者,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君王的德行。
近臣之地位,虽显赫一时,然若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将招致灾祸。
故近臣须严于律己,慎独慎微,方能不负君恩,不辱使命。
总之,近臣之事迹,或显赫一时,或败亡于权势。
然其德行,或成为后人楷模,或成为警示。
近臣者,君侧之臣也。
其地位虽显赫,然责任更重。
愿后世之近臣,以此为鉴,恪尽职守,不负君恩,为我国之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世民畏魏巍文言文翻译
世民闻魏巍之名,心甚畏之。
魏巍者,豪杰之士,才智过人,威震四方。
世民虽雄才大略,然每遇魏巍,未尝不敛服俯首,以魏巍为师。
魏巍,字伯起,太原人。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广交豪杰,结交天下英豪,声名远播。
魏巍不喜权贵,常以布衣身份行走于江湖,然其志向高远,欲以天下为己任。
世民闻魏巍之才,欲见其人,遂遣使聘之。
魏巍闻世民求见,心中自喜,以为世民有识人之明,欲一展抱负。
遂赴世民之召,相见之下,魏巍谈吐不凡,世民心中暗自佩服。
魏巍见世民气宇轩昂,举止大方,亦心悦诚服。
二人相谈甚欢,谈论天下大势,魏巍独到见解,令世民受益匪浅。
世民遂以魏巍为谋士,倚重其才智。
自是而后,世民每有军事行动,必先与魏巍商议。
魏巍亦不负所望,屡献奇策,助世民平定天下。
世民常对左右曰:“吾之所以能成帝业,魏巍之力也。
”然而,世民虽尊魏巍为师,心中却常存敬畏。
每念及魏巍之才,世民便自觉不如。
魏巍为人刚直,不阿谀奉承,世民深知其性格,故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日,世民与魏巍闲谈,问魏巍曰:“吾闻君才智过人,然吾每见君,心中便生敬畏。
不知何故?”魏巍答曰:“吾知君有雄才大略,然君之才,乃天地之才,吾之才,乃世间之才。
君之才,可成帝业,吾之才,仅能辅君成业。
是以君畏吾,吾亦敬君。
”世民闻言,心中释然。
自此后,世民与魏巍相敬如宾,同心协力,共创大业。
世民虽威震天下,然对魏巍始终心存敬畏,不敢有丝毫轻慢。
时值乱世,英雄辈出。
世民能与魏巍共事,实乃国家之幸,天下之幸。
魏巍虽才智过人,然始终谦逊有礼,不骄不躁。
世民畏惧魏巍,非畏其才,实畏其德。
故世民畏魏巍,非畏其勇,畏其智;非畏其权,畏其德。
魏巍之才,天下共仰;魏巍之德,天下共尊。
世民敬畏魏巍,实为明智之举。
翻译如下:李世民听闻魏巍的大名,心中非常敬畏。
魏巍,是豪杰之士,才智超群,威震四方。
李世民虽然有雄才大略,但是每次遇到魏巍,从未不收起傲气,低头以魏巍为师。
魏巍,字伯起,太原人。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及答案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9-11题。
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9、解释加点的词(6分)(1).会杀此田舍汉()(2).谁触忤陛下()(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4).妾闻主圣臣忠()(5).皇后何为若是()(6.)岂过魏徵()10、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翻译(8分)(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参考答案:9、(6分)(1).定要(2).触犯(3).穿戴(4).听说(5)这样(6.)难道10、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翻译】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
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
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李世民畏魏征文言文
李世民畏魏征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文言文: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以吏部尚书荐戴至德,以为可以作宰相。
上谓曰:“卿学识有闻,朕将自用之,非颁荐之比也。
不唯古人心知求贤,亦云今人辞荐贤。
苟以己之行能与贤者并,信于寮友,廷尉登用,何必求知?若未有所长,自当却回。
”淹顿首谢曰:“臣愚思不及此。
”杜淹、戴至德竟以廷尉征。
魏征、王珪皆有盛名,在杜、戴之下。
征尤善思辨,谓人曰:“杜、戴视事敏疾,而诏敕如有不稳便处,皆先留下,与征议改后乃奏上。
自是天下渐无不顺从者。
”又杜淹、戴至德初除官,上谓曰:“朕少时读事,即思有以改之。
今卿固无以复易,可谓至忠,然所遗至当者固未尽也。
”皆抚其手而遣之。
或传王珪能方略在公卿间者。
上厉声曰:“卿言珪善在经史中。
经史正言往行,国朝立名教,博选良司正以经史为学,岂方略云乎!”珪退而喜曰:“皇上知我。
”杜淹荐珪兼知国子司业事。
上谓淹曰:“此职更宜详慎。
”淹对曰:“文义至深,兼尽琴言大理之道。
”上乃许之。
魏征言于上曰:“臣伏见陛下置天下于法令之中,虑久不已也。
古人云:‘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
’陛下志在申伯之举,屈天子而从群臣;屈群臣而从独断;屈独断而从所不安心处;屈其所不安心处而至于法。
”上良久乃曰:“吾未见其不屈也。
”征退谓人曰:“吾君英睿不凡。
”魏征、王珪皆以受人主礼而厚薄不均。
珪又坐子弟纳赂。
左授詹事丞。
这段文言文的大意是: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贤能之士,很长时间没有推举出什么人。
太宗责备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使用人才应当像器物一样,各取所长。
古人使国家达到大治的,难道是从别的朝代借来的人才吗?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去冤枉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答案及翻译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9-11题。
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9、解释加点的'词(6分)(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妾闻主圣臣忠( ) (5). 皇后何为若是( ) (6.) 岂过魏( )10、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译(8分)(1)岂过魏,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参考答案:9、(6分)(1).定要 (2).触犯 (3). 穿戴(4).听说 (5)这样 (6.) 难道10、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1)难道有超过魏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译: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
现在您圣明,所以魏才能直言。
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2014年十三届古诗文大赛阅读翻译
君不自诈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臣,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臣。
”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
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害群之马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
”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金壶丹书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
”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
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
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黄耳传书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1分)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贞观)七年,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
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
多病,辞职,帝曰:“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
卿虽疾,未及衰,庸①得便尔?”征恳请,数却愈牢。
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②草昧③,玄龄功也。
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
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
”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时上封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⑤,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
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帝悦,皆劳遣之。
(节选自《新唐书》卷九十七)【注释】①庸:岂,怎么。
②间关:道路险峻,这里是辗转奔波的意思。
③草昧: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④封:封事,密封的奏章。
⑤谯黜:斥责。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宝:(2)朕方.自比于金方:(3)虽.古名臣,亦何以加虽:15.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但.存大体,处事以情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B.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C.为.国家长利,征而已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鱼我所欲也》)D.或.不切事,帝厌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1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2)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
17.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这段文字内容简要分析。
(2分)阅读答案:14.【考查知识点】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团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故意。
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缝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上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举奏事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阅读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答案:(1)善于、擅长(2)停止(3)完成、结束(4)曾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征状貌不逾中人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译文: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
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
太宗谓待臣文言文翻译
太宗谓待臣,首重忠诚。
他认为,忠诚乃臣子之根本,是国家之基石。
故而对臣子,必先考察其忠诚度。
若臣子忠诚,即便有错,亦能宽容以待;若臣子不忠,即便有功,亦当严惩不贷。
太宗曾言:“忠臣之事,君必察之;不忠臣之事,君必诛之。
”此言足以彰显太宗对忠诚的重视。
太宗谓待臣,次重才能。
他认为,人才乃国家之财富,国家之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
故而对臣子,必先考察其才能。
若臣子才能出众,即便有错,亦能宽以待之;若臣子才能平庸,即便无过,亦当摒弃不用。
太宗曾言:“贤能之士,国之宝也;无能之辈,国之累也。
”此言足以彰显太宗对才能的重视。
太宗谓待臣,讲究公正。
他认为,公正乃治国之要,国家之安定,离不开公正。
故而对臣子,必先讲究公正。
无论亲疏,无论贵贱,一视同仁。
太宗曾言:“法者,国之权衡也;权者,国之度也。
权衡所以平物,度所以量事。
君臣共之,天下乃治。
”此言足以彰显太宗对公正的重视。
太宗谓待臣,充满仁爱。
他认为,仁爱乃治国之德,国家之繁荣昌盛,离不开仁爱。
故而对臣子,必先充满仁爱。
无论臣子有何过错,只要真心悔过,皆能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太宗曾言:“为君之道,以仁为本;为臣之道,以忠为本。
仁者爱人,忠者敬人。
”此言足以彰显太宗对仁爱的重视。
太宗谓待臣,还讲究谦逊。
他认为,谦逊乃君子之风,国家之繁荣昌盛,离不开谦逊。
故而对臣子,必先讲究谦逊。
太宗曾言:“夫君子之德,谦而好问,而能受教。
是以其德日新,其才日进。
”此言足以彰显太宗对谦逊的重视。
总之,太宗谓待臣之道,既严谨又宽容,既公正又仁爱,堪称典范。
其对待臣子之道,既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又体现在个人修养上。
太宗谓待臣,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思。
今日之我们,若能继承太宗之遗风,以忠诚、才能、公正、仁爱、谦逊为准则,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魏徽讽谏文言文翻译
魏徵是唐初重臣,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下面是魏徽讽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唐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匿于怀。
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徵以讽谏。
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
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翻译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徵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徵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
(魏徵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徵,(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
然而魏徵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注释绝:极匿:藏竟:最终逸豫:安逸享乐古:死去的人物简介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第四)。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徵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隋末动乱,魏徵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
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
但魏徵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徵随李密投唐。
魏徵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
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徵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
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徵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
太宗尝临朝谓待臣文言文
太宗尝临朝谓待臣文言文1. 唐太宗说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卷七十一.魏征列传.原文是“(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 魏征劝唐太宗的文言文魏征劝唐太宗的有关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
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中《谏太宗十思疏》全文如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原文及译文赏析
魏明帝畏臣与唐太宗斥臣
【原文】
魏明帝时,少府扬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
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
”阜怒,杖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帝愈严惮之。
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北门近有何营造,德素以闻。
太宗大怒,谓玄龄等曰:“君但知南牙耳,北门小小营造,何预君事耶?”玄龄等拜谢。
夫太宗之与明帝,不待比似,观所以责玄龄之语,与夫严惮杨阜之事,不迨远矣;贤君一话一言,为后世法。
惜哉!《魏史》以谓“群臣直谏之言,帝虽不能尽用,然皆优容之,虽非谊主,亦可谓有君人之量矣。
”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杖吏一百杖:__________(2)君但知南牙耳知: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魏明帝和唐太宗处理两件相似的事,态度却不同,你认为谁做得好些,为什么?
4、文章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意在说什么?
答案:
1、(1)用杖打(2)管理
2、杨阜大怒,打了小吏一百杖,数落他说:”国家不和大臣一
起守秘密,反而和小吏一起守秘密吗?”魏明帝就更加害怕杨阜了。
3、魏明帝。
在这件事上,他能听取杨阜的正确意见;而唐太宗则用了简单的方法。
4、不出名的人也有对的时候,再伟大的人也有错的地方,我们应正确看问题。
【译文】
魏明帝曹睿在位的时候,官职为少府的扬阜上奏,想要把后宫中一直未被皇帝临幸过的宫女遣送回家,以开源节流。
于是找来御府办事人员问后宫有多少人。
那个小官员因为固守律令,所以对他说:“这是绝密的,不能泄露出去。
”扬阜十分生气,把那个小官责打了一百杖,教训他说:“朝廷对我们这些重要大臣还没这样保密那样保密的,到你这倒成秘密了?”皇帝听闻后对扬阜更家忌惮了。
而唐朝的时候,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最近北门开展了什么工程。
窦德素把此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大怒,跟房玄龄他们说:“你们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北门那么点大的事,关你们什么事?”于是房玄龄等人拜谢后退下。
魏明帝和唐太宗自然不能比,但是看他们一个责骂房玄龄等人的言语,一个忌惮扬阜的事,也差不太多。
所以圣贤君主的一句话,就会为后世所效仿。
可惜啊!《魏史》里写道:“臣下的忠直劝戒,皇帝虽然不能都采纳,但是毕竟也应该容忍。
这样的话,虽然不是圣君,但至少也可以拥有作为一个皇帝的气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