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三大物质循环的重难点解读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d9e16650e52ea551898e0.png)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授课人:曹金凤授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选自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的过程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和应用知识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归纳法教学过程:学生学案: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本节要解决的问题:1、什么是物质循环?2、物质怎样循环?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物质循环的概念把握概念:(1)概念中的物质是什么?(2)物质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循环?(3)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哪个生态系统?(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以碳为例)1、分析材料:(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2)碳进行循环的主要形式:(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4)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2、总结材料:请同学们对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循环过程进行小结(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箭头上面标明以什么形式或通过哪些生命活动等)1 23、应用材料:(1)从图中看来,什么条件下,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可保持基本平衡(大气中CO 2 含量基本稳定)?(2)哪些活动会打破这种平衡?平衡被打破后会导致什么后果?(三)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联系和区别)三、巩固知识: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83a1d14fad6195f312ba6d0.png)
探究步骤: (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 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 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 A、B,放入等量淀粉糊。 在 A 烧杯中加入 30mL 土壤浸出液, 烧杯中加入 30mL B 蒸馏水。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情境导入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了 DDT,并用于防治 农业害虫。然而,令米勒始料未及的是,DDT 的危害也 逐渐显露出来。施用农药 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 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 内也发现了 DDT, 也就是说,DDT 已经把整个地球污染 了! 问题探究:南极动物体内出现了 DDT,此现象说明 了什么? 提示: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3
探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要 点 归 纳
探究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人 教 版 生 物
探究原理: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 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 多的。例如,一茶匙表层土可能就含有亿万个细菌。 探究目的: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5章 第3节
自 主 预 习
1.(1)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 断进行着从________到________, 又从________到_______ 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 ____的形式进行的。碳循环是有________特点的。
《物质循环》重点知识梳理
![《物质循环》重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497a18650e52ea55189815.png)
《物质循环》重点知识梳理曾小军(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基本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反复的循环运动。
包括:①系统内物质输入与输出,以及营养级之间的交换过程;②系统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调节过程,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重点掌握碳循环过程。
二、碳循过程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碳酸盐和CO2b.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e.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f.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被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温室效应: a. 成因: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形成。
b.缓解温室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减少CO2的释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作用,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二是增加CO2的吸收量,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大力提供植树造林。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渠道相同:食物链和食物网内,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
(2)方向不同:生物圈的物质呈往复循环起动,而能量呈单向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467dc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3.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
这些物质包括水、氧气、二氧化碳、氮、磷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流动和转化,起到维持生命平衡和促进各种生物活动的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水循环水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湿地等环节。
首先,水蒸发是水从地表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蒸发主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来实现。
水蒸气在大气中上升,形成云层。
其次,降水是水从大气中以形式变为液态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雪、露、霜等降落到地表。
同时,地下水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水源之一。
降水通过渗透和下渗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泉眼、河流等方式重新回到地表。
湿地作为自然的水过滤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具有调节降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碳循环的起点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其次,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与有机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此外,植物和动物的生死过程中也参与了碳循环。
植物的死亡会将有机物释放到土壤中,进而以土壤有机质的形式长期储存。
而动物的尸体也会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最后,碳循环的结果是将二氧化碳在大气和生物圈之间持续地转化和交换,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三、氮循环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元素循环过程,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氮的固氮是氮循环的起点。
固氮指的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氨或硝酸盐等无机形式的氮。
其次,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养分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来获取氮养分。
同时,氮的歧化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七年级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e716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d.png)
七年级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点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生物物质循环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内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而能量流动则是指生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知识点。
一、生物物质循环生物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1. 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利用过程。
太阳能使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冷却凝结成云,随后降落为降水,包括雨、雪、雾和露等形式。
降水后的水分会被植物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水循环的闭合过程。
2. 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水体、陆地和生物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去。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它们的尸体会被细菌分解,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燃烧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3. 氮循环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也是地球上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和细菌固氮作用转化为氨,然后继续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一过程称为氮化。
植物通过吸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来合成蛋白质,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来摄入蛋白质。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后,细菌分解它们的尸体,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最终释放为氮气。
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在生物体内,能量主要以食物链的形式传递。
1.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物间能量传递关系的图形表示。
一般来说,食物链由植物、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组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成为第一级生产者。
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成为第二级消费者。
生物圈中三大物质循环的重难点解读
![生物圈中三大物质循环的重难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a4e928dcc22bcd126ff0ca3.png)
生物圈中三大物质循环的重难点解读赵苹柳社平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是生物圈稳态的主要表现。
物质循环的知识主要体现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三个方面的气体型循环。
1. 碳循环2. 氮循环3. 硫循环4.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比较5. 示例点拨例1. 下列关于生物圈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B. 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各类生物的总和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即它的基本组成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D。
例2. 下图表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若f表示大气中的N2,则a→f过程不存在,而f→a可表示生物固氮作用B. 若f表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而硝化细菌在f→a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 若f表示大气中的SO2,则上述图解可以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b→f 过程的加剧D. 若f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循环不包括f→b途径解析:本题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为核心命题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识图提取信息、图文转换、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c、d、e为消费者。
若f表示大气中的N2,故a→f过程不存在,A对。
若f为NH3,则生产者不能直接产生NH3,故a→f过程不存在,B对;若f为CO2,分解者b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CO2,则D项f→b途径不存在,D对;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而不是分解者分解产生的SO2所致。
故答案为C。
例3. 下图是硫循环示意图,据图填名称或回答问题:(1)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考点教案讲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af0855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7.png)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答案解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考向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1.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 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的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技法提炼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1)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46113951e79b89680226d5.png)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知识点1 物质循环1、概念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两个支点: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范围:生物圈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知识点2 碳循环1.碳循环过程图解2.析图(1)碳的循环途径:(2)循环形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方向: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知识点3 温室效应1.成因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知识点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二者关系比较如下:知识点5 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富集作用1.概念: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2.富集物特点: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3.富集过程: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即营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
4.危害: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增高,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危害。
项目案例一案例二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 不变蓝A2 产生砖红色沉淀BB1 变蓝B2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结论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重难点01 生物和生物圈-冲刺中考生物重点难点热点突破精讲课件
![重难点01 生物和生物圈-冲刺中考生物重点难点热点突破精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9577b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6.png)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⑦ _吃__与__被__吃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 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如:草→鼠→蛇 →鹰。
(3)食物链的书写 a.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⑧ __生__产__者__,终止于最高级⑨ _消__费__者__。 b.食物链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c.食物链中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⑩ 分__解__者__和 11 _非__生__物__部__分_ , 只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 吃而发生的联系。
⑦ _斗__争__ 分、光照等
3.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以鼠妇为例): (详见实验突破)。
考点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环境的改变是否影响了生 物的生理活动进行判断。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寒 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 体内水分蒸发等。
(4)⑥ _分__解__者__是联系生物和环境的枢纽,能够将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其主要包括营腐生 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但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
【方法指导】判断一个空间范围是不是生态系统,有两 种方法:一种是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判断;另一种 是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来进行判断。
提示:食物链开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
(6)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
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
越 12_多___ ,食物链越 13 __多__,食物网就越复杂。
【特别提醒】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不止位于一条食物 链上: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要吃多种植物,次级消 费者也有多种捕食对象,所以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有些 生物位于多条食物链上。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9c431bc850ad02de80418b.png)
主备小组:第2 组组长:王本山组员:孔梅
3.碳循环
(1)碳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02的形式进行。
(2)碳循环的过程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0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0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6、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0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02平衡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改变降雨和蒸发机制,造成旱涝不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7e4103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3.png)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区域,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
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至关重要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生物圈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循环利用,而能量流动则涉及到能量在生物圈中的流动和转化。
本文将就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探讨。
一、物质循环1. 水循环水循环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
太阳能使水体蒸发,形成水蒸气,随后通过凝结形成云雾并最终降水。
降水滋润着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并渗透到土壤中,形成地下水。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地下水中的营养物质,动物则通过饮水摄入水分和养分。
水循环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圈中的水资源的平衡,并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水分。
2. 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循环直接关系到生物圈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入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当生物体死亡后,其尸体中的有机物质又会通过分解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
碳循环的过程中,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得到平衡,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物质。
3. 氮循环氮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而氮循环是调控氮在生物圈中的转化过程。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氨基酸等有机氮化合物。
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入植物产生的有机氮化合物,利用其中的氮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当动物排泄物中含有尿素等有机氮化合物时,它们会通过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氮化合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氮循环的正常进行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氮元素的平衡。
二、能量流动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的关键过程。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
通过食物链,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被传递到动物体内,成为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的另一重要过程。
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重点归纳
![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8d08eaeec3a87c24128c40c.png)
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重点归纳【学习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3.物质循环的范围4.物质循环的"物质"指什么?5.物质循环的特点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4.观察图5–11思考⑴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⑵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等)?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的。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作用或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的形式通过或传递。
5.温室效应的成因,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仔细阅读思考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课文找出二者不同点及联系不同点:物质循环的特点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合作学习】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fd1da6d64693daef5ef73dd9.png)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
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的现象。 ②反馈调节的方式: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 遍存在,两者比较如下:
比较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 础,能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 作用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 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4.(2010年高考海南卷)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
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
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 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 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在农业 生产中
①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 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 ②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被 捕食
①利用模拟动物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 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②利用音响设备诱捕或驱赶有害动物
①提高农产 品或者畜产 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 物进行控制
[知识拓展]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 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 颜色等传递给对方信息,则属于物理信息。
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 行C组和D组的实验,定期抽样检 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 量,请根据预期结果在右图中绘 出相应的曲线。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
生物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
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应尽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难点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难点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04a1bdba32d7375a517805c.png)
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难点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难点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很多同学反映高中生物比初中生物难学,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什么?怎样学?接下来将围绕这些问题讲解新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重难点解析。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
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同步练习题】1.(2019年高考全国理综)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关,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A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形成水平结构的原因是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B项正确;我国南方热带雨林的落叶量比北方森林的多,但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比北方森林的少,这说明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C项错误;植物是碳循环的基石,它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体内,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把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D项正确。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48a7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b.png)
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个巨大的生物圈中,物质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和生态的平衡。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碳循环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循环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稳定至关重要。
例题:假设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了1000 吨碳,而植物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每年释放了800 吨碳。
同时,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了 200 吨碳。
请问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分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减去植物呼吸和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碳量,再减去人类活动排放的碳量,即可得到碳储量的变化。
即:1000 800 200 =0(吨),所以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没有变化。
知识点总结:1、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二氧化碳(CO₂)、有机物(如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和碳酸盐等。
2、碳循环的主要过程: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转化为有机物。
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燃烧等方式,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回大气中。
人类的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也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碳循环的平衡。
二、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元素。
例题: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每年施用了 100 千克氮肥,农作物吸收了 60 千克氮,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固定了 20 千克氮,而农作物通过收获带走了 50 千克氮。
请问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的输入和输出是否平衡?分析:氮的输入包括氮肥的施用和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即 100 + 20 = 120 千克。
氮的输出包括农作物的吸收和收获带走,即 60 + 50 =110 千克。
输入大于输出,所以氮的输入和输出不平衡,氮在这个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积累。
知识点总结:1、氮在生物圈中的存在形式:氮气(N₂)、氨(NH₃)、铵盐(NH₄⁺)、硝酸盐(NO₃⁻)等。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8e7a26a8114431b90dd8ba.png)
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归纳生物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目。
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碳循环(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 还有 _______________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CO2。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在无机自然界以_________和________形式存在。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__________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______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___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______作为_________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_______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3)循环过程:(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1)______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2)______信息:性外激素、尿液等 (3)______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 。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中三大物质循环的重难点解读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是生物圈稳态的主要表现。
物质循环的知识主要体现在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等三个方面的气体型循环。
1. 碳循环
2. 氮循环
3. 硫循环
4.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比较
5. 示例点拨
例1. 下列关于生物圈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 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不断趋向相对稳定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各类生物的总和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即它的基本组成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D。
例2. 下图表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f表示大气中的,则a→f过程不存在,而f→a可表示生物固氮作用
B. 若f表示无机环境中的,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而硝化细菌在f→a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 若f表示大气中的,则上述图解可以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b→f过程的加剧
D. 若f表示大气中的,则碳循环不包括f→b途径
解析:本题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为核心命题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识图提取信息、图文转换、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c、d、e为消费者。
若f表示大气中的,故a→f过程不存在,A对。
若f为,
则生产者不能直接产生,故a→f过程不存在,B对;若f为,分解者b为异
养生物,不能利用,则D项f→b途径不存在,D对;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
燃料的燃烧,而不是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所致。
故答案为C。
例3. 下图是硫循环示意图,据图填名称或回答问题:
(1)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植物遗体、碎屑、排泄物中的硫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被释放到土壤和空气中。
(4)为减少大气中的污染,人类应减弱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应加强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要使这两方面得以实现,人类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识图分析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生产者吸收大气中和土壤或水中的,
消费者取食生产者,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被微生物分解,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结果。
要减少大气中的污染,必须
从源头和去向两方面寻找措施,即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石油等化石燃料
(2)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微生物的分解
(4)A、D;E;植树造林、控制污染源以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