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
香港NGO参与社会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香港NGO参与社会服务的经验与启示肖莎[摘要] NGO是香港提供社会服务的主力,政府购买机制是NGO操作社会服务项目的主要方式,依托于NGO的训练有素的社工和义工则是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有效支撑。
从香港的经验看,在某些社会服务的提供中引入政府购买机制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要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规范政府、商界、NGO三者在社会服务供给中的职责,扩大社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空间,构建政府、NGO、商界以及公民个体均参与的社会服务多方合作模式。
[关键词] NGO;社会服务;香港; 政府购买;社会管理[基金项目] 本文为东华大学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政社合作模式下社区社会组织的运作逻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肖莎,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香港NGO与社会服务的共生发展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华人传统的慈善观念源远流长,同时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影响,NGO发育较典型。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量人口涌入香港,大规模救济工作变得刻不容缓,此阶段的社会服务主要依靠宗教团体和慈善团体这类NGO的运作,如街坊福利会(kai-fong welfare associations)得到很大发展,其中心工作是开办义学、赠医施药、派发衣食。
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责任,除最基本的实物救济外,重点是感化服务、领养服务及保障妇孺工作。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贫困问题,移民的归属感问题、安老、青少年活动参与等问题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显露,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认识到单靠政府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逐步增加对NGO的利用以及资助,香港社会服务事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服务主要由NGO提供,但由政府提供大部分经费来源。
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①的调查,1973、1974 年度,接受调查的32间志愿机构中,海外捐款减至总收入的14%,政府的补助所占的比例增至43%[1]。
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及启示作者:邵珠萍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2期[摘要]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从其创立之初至今,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而且其逐步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了规范化、组织化、制度化强的特点,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非政府组织力量的推动、规范化管理、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等经验,能够为优化和强化内地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香港地区志愿服务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51-02志愿服务是指一些志愿者组织或个人通过公益性的劳动,来帮助社会或他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愿,具有无偿性、公益性、非职业化等特征。
以香港为例,香港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地表现在社区服务方面,即在社区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为老人儿童提供一些便捷服务等。
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从其创立之初就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口的素质,缓和社会矛盾。
一、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香港志愿服务活动在其特殊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下,按照志愿服务活动发起力量的变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民间救济活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明确了社会福利的责任;九十年代后,多方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民间救济活动初期,香港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以救济性为主的,志愿者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传道士和修女,他们本着宗教的信条,无偿地为贫苦人群提供救济活动,很多的富商也自发提供无偿的救济,如资金、药品等,并且创办了东华三院等慈善机构。
初期的慈善机构服务人员也都是志愿性的,为贫苦人群提供无偿服务,后期逐渐招聘了受薪人员,不断发展扩大,成为了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
香港救济联会于1937年成立,监管香港福利机构的工作。
(二)政府明确社会福利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政府明确了社会福利责任,成立了大批社会福利机构。
1958年,香港政府成立“社会福利署”。
美国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2、内容设计
美国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设计丰富多彩,既包括传统的图书推荐、读书分享 会等形式,又结合新技术手段,如线上阅读平台、虚拟现实读书会等,使得阅读 变得更加有趣和便捷。此外,美国还注重针对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的读者群体, 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方案。
3、宣传推广
美国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推广策略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手 段,如社交媒体、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使活动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 同时,美国还注重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方式,提 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美国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 动的经验及启示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活动经验
03 三、对我国的启示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志愿者活动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美国 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会的和谐与发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演示将介绍美国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经 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全保障
美国和香港地区的老年志愿者活动都十分重视安全保障工作。我国在开展老 年志愿者活动时,也应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志愿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 要加强对活动场所的安全检查和维护,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美国和香港地区的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经验及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他们在制度建设、活动策划、志愿者管理、安 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推动我国老年志愿者活动的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探索创 新,不断丰富和完善老年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精 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活动经验
香港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对内地的启示导言:所谓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它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又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八篇第三十三章指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均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
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取暖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
其实在社会救助方面,香港无疑是走在前头的,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贫富差距悬殊的香港社会才能不断的稳定、良性发展。
香港在地缘上与内地相近,其、在历史背景、居民行为方式等区域基本情况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研究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内地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有很大意义的。
本文主要从香港社会救助制度起源、特点、对内地启示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为内地相关领域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香港社会救助制度起源1、香港的弱势群体分类及概况说到香港社会救助制度的起源,就不得不说到社会救助制度的服务对象——社会弱势群体。
香港的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分为贫困群体、失业群体、新移民这几个部分。
首先是贫困群体,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然而,香港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
在世界24个经济最发达地区中,香港的财富分配最为悬殊,20%的最高收入家庭收入占全港总收入的50%,而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收入仅占全港总收入的4.3%,可谓“富有一群最属富,贫穷一族属最穷”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完成了从“传统经济”到“制造型经济”再到“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一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香港社会救助制度及对大陆的启示
制度 安排 . 种 制度 安 排 旨在 保 障 社 会 成 员 的 基 本 权 利 , 进 这 促
社会 的 和谐 稳 定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在社 会 保 障 中处 于 “ 底 ” 保 的
地 位 . 社 会 良性 运 行 和 发展 有 重 要 的作 用 。 对
一
、
香 港 的社 会 救 助 制 度
助 的 主 体 多 元化 . 别是 其 非 政 府 社 会 救 助 有 紧密 联 系。 文 章将 讨 论 香 港 的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及 其 特 点 和 对 完 善 大 陆 社 特
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关 键 词 : 势 群 体 ; 会 救 助 ; 港 弱 社 香
社 会 救 助 .是 指 当 社会 成 员 由于 各 种 原 因 陷入 社会 生 活 困境 或 者 无 法 伸 张 其权 益时 .由 国家 和 社 会 按 照 法 定 的 程 序 和标 准 向其 提 供 现 金 、 物 资 或其 他 方 面 的援 助 与 支 持 的一 种
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A G2 o U . 8 0
第 5卷 第 8 期
J r lf ueU irtoE o a0Hbi n e i f u v s n y
!
二 、 香 港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的 特 点
与 其他 国家 和地 区相 比 .香 港 的社 会 救 助 制 度 呈 现 出 以 下 特 点 。第 一 . 港 的 社 会 救 助 有 着 较 高 的社 会 化 程度 , 政 香 非 府 组 织 在 社 会 救 助 中扮 演 着 重要 的 角 色 香 港 在 建 立 统 一 的 社会保障制度前 . 主要 是 教 会 团体 做 社 会 救 助 工 作 , 就 为 香 这 港 社 会 救 助 制 度 向 社 会 化 方 向 发 展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础 。 回归 前 香 港 从 事 社 会 保 障 服 务 的社 会 团 体 已 经 发 展 到 2 0多 家 . 0 其 中 包括 香港 社 会 服 务 联 会 和 社 会 福 利 署 资 助 机 构 在 内 的 各 种 老 人 服 务机 构 就 有 10个 . 布 港 岛 、 龙 和 新 界 的 各 个 地 7 遍 九 区 . 们 是 香 港 政 府 开 展 社 会 保 障 服 务 的 得力 助手 。 在 这 众 它 而 多的 团体 中 .从 事 社会 救助 的社 会 工 作 者 更 是 占到 了极 大 的 比例 。香 港 的 社会 服 务 、 区服 务 , 社 主要 依 靠 专 业 的社 会 工 作 者进 行 .工 作 人 员 大 多 数 具 有 大 专 以 上 文 化 程 度且 富有 开拓 精神。 第二 , 会 救 助 的 形 式 体现 为物 质救 助和 服务 救 助 并 重 。 社 在 香 港社 会 救 助 的实 施 中 .特 别 注 重 提 供 的 救 助 服 务 的 质 量 和 对 接 受 救 助人 员 尊 严 的维 护 。 了给 予 金 钱 补 助 , 关 注 服 除 更 务 , 对弱 势群 体 进 行 的法 律 援 助 , 常人 性 化 , 近 生 活 . 如 非 贴 分 工细 致 . 到很 好 的效 果 起 第 三 . 助水 平 高 . 广 大 的 弱 势 群体 也可 以享 受 到 社 会 救 使 和经 济发 展 所 带 来 的成 果 . 免 其 被 “ 缘 化 ” 避 边 由于 香 港 志愿 机 构 及义 工 制 度 数 量 庞 大 , 史 悠 久 , 此 体 制 成熟 、 善 . 历 因 完 具 有 相 当 规 模 . 服 务 项 目涉 及 面 十 分广 阔 . 括 了低 层 次 的 社 其 包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
当代国际社会工作结课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院系: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142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2016年6月4日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内陆的启示摘要:香港社会工作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
本文主要从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过程、现状等对其做一个深入的介绍,并且结合我国内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探寻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史。
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初期阶段:以救济性为特征20世纪40至50年代,香港的社会工作处于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社会慈善、社会救济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救济性的;与这一时期救济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
1946年香港难民福利会成立,开始从事难民社会福利服务。
1947 年香港华民政务司署设立社会局,负责香港的贫困救灾事务。
1958 年香港政府建立了社会福利署,这为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使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救助残疾人等多方面。
第二阶段是香港社会工作全面发展阶段:确立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20世纪60至90年代,香港社会工作进入转折全面发展时期,其表现为社会工作目标、政策、实施方针的确定。
社会工作的范围由单一的为青少年服务,发展到涵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以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四份白皮书的发表为标志。
1965年港英政府发表了第一部标题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社会福利白皮书,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目标。
1990年港英政府发表了《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制定了90年代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规划。
1993年新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和公共福利金计划实施,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这些政策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服务领域。
香港社工发展经验对国内的思考与启示
结果 测定 ,这一系列 工作 不仅需要运 用人类行 为和社会 环境 稳 定、 推动社 区建设、 提高 民众 福利 水平等方面功不可没 , 到 受 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 个案研 究等 方面的学科知识 , 要具备有 了各界 的爱戴与支持。 0年代末 以来, 还 9 随着香港经济飞速发展 ,
运作模 式及重视 品牌塑造等成功经验对 国内社工机 构、 政府、 企业及 高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关键词】 香港; 工; 社 社会企业; 启示
在 内地 , 社工 ” 对“ 这个 概念存 在很大 误区, 认为社工 就是 生应聘 人力资源 管理 、 企业培 训师 、 理咨询师等 岗位也有很 心 义工 、 志愿者或者护工。而在香港 。 工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且 强 的竞争力 。 社 很有“ 钱途 ” 的职业 , 已成 为香港的一张名片。社工, 广义上来说
效 的实践 能力。 () 4 社工就 业领域广阔 。在社工起源 的西方国 社会 问题 日益 复杂 , 原先起步于 社会慈善 、 社会 救济的社会 工 家, 平均每 10 人 有一位社工 。而在 香港 , 52人 即有一位 作 也不断开拓 不同类型 的服 务 , 00 每 6 社工机构数 量急剧增 加 , 政 而
就业援助香港经验及其启示
我院学报又一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与 义工 的服务 工 作 , 来解 决 、 服这 些 矛盾 、问题 , 统 以外 的社会 志愿 机构 与义 工制 度 ,通 过运 用这个 克 改善 人们 的物质 、精 神需 求 ,也 已成 为 了社 会进 步 社会 化 的服务 系统 培育 社会 自我 服务 、 自我 调节 、
的客观要求。因此 , 借鉴香港相关 的志愿机构与义 自我 教育 的机 制 和能力 ,以高素 质 的专 业人 才和 高
G a g o gP i e gC l g , a g h u G a g o g 5 3 u n d n e h n ol e Gu n z o , u n d n , 8 0) z e 1 0
Ab ta t Thsat l so h x ein eo n n o s r c : i ri ei n t ee p re c fHo g Ko g c mmu i o sr cin I as ic se h c nt c n tu t . t lo ds u sste y o
c t no n k n o ai f o Ho g o gc mmu i y tm iln nt s s y e t man a d’ S o o mmu i e eo me tse p u d d c n t d v lp n x o n e . y i
K y r s Ho g Ko g E p re c ; mmu i g nz t n ; ou tr g nz t n ;S ca mii— e wo d : n n x ein e Co nt Ora iai s V ln a Or a iai s o il y o y o Ad ns
la i g r l so ng Ko g Go m me t N GOsa ol tr r a i ai nsi o mu t o t c i n mp i e d n o e fHo n ve n, nd v un a y o g n z to n c m ni c nsr to .I l— y u
内地志愿者与香港义工制度的比较分析_
内地志愿者与香港义工制度的比较分析_.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
内地志愿者与香港义工制度的比较分析_王颖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也有一个职业叫社会工作。
这并不是说义工就是一种职业,也不是说香港的义工就是职业社工,这是内地大多数民众对义工和社工的误解,是由于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起步比较晚而造成的。
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非常发达,几乎深入到每个有需求的群体。
在机构中,专职社会工作者大都毕业于正规的大学社会工作系,并经过香港社会工作资格认证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
除社会工作者之外,机构里还有庞大的义工群体,义工的准入门槛比较低,有爱心的人士都可以去自己感兴趣的机构中服务,义工的服务时间可通过机构证明记录在案。
每年义工联合会都会对服务时间长、服务质量好的义工进行表彰,肯定社会义工人士的工作。
义工是不为物质报酬,自愿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各界人士;社工则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职业人员,可以供职于一个社会工作机构或者私人执业,面向个人、家庭、团体、社区或组织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促进个人与社会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同时也协助义工队伍的管理工作。
义工和社工不是等同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
在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中,广大社会公众参加的“义务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有“义务工作者”登记制度,凡愿意从事义务社会服务工作的都可以到社会工作机构登记成为“义务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机构协调他们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如社区老人和残疾人照顾、青少年学习和心理辅导等各类活动中心的服务工作、大型福利活动的现场服务和后勤工作、实施各种“爱心行动”计划、从事社会福利募捐和开展福利事业宣传等等。
内地的志愿者和香港义工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香港义工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推行一项全港性义工运动以来,香港义工运动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对促进香港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周建民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2期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
文章尝试以邻为鉴,通过对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追溯,寻找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我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将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建立起来。
差不多同时,朱友渔博士开始进行社会工作推广工作。
1925年,燕京大学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课程。
在实践领域,许仕廉在1928年开展了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晏阳初、梁漱溟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开创了农村社会工作先河。
其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曾被中断,但社工实践却并未停止。
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即王思斌所谓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86年,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成立社工专业。
在1991年和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民政部与人事部颁布的《暂行规定》与《实施办法》被视为我国社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总体来看,我国社工发展可以分为建国前后两个阶段。
不同于民国时教育与实践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工走了一条教育先于实践的道路。
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虽然同样是作为“舶来品”被引入香港;不同的是,两个地区社工发展道路截然不同。
(一)20世纪50年代。
进入50年代,香港涌入大量难民、生活水平极低、社会问题多发,对社会服务事业的需求超出了承载能力。
鉴于此,香港政府在1958年成立了社会福利署,正式担负社会福利事业中的责任。
1950年开始香港大学开办首个社会工作课程。
(二)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经济转型带来的贫富分化使香港出现许多新问题。
心怀不满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危害社会安定。
社会福利机构也纷纷对此做出回应,大力推动青少年服务工作。
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
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第一篇: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香港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的历史发展,具有悠久、经费筹集多元化、普及参与率高、服务领域广泛和注重培训服务专业的特点;具有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具体体现社会保障事业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影响;建立内地覆盖面广泛的、具有社会化“自助”优势的、政府为主导——起助作用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
早在1997年以前,已经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香港的各项事物进行研究;在香港回归后,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认识香港,使得内地同香港有了更多的沟通与联系的渠道,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间,香港的各项制度、体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香港的民间志愿机构和义工制度,对于内地的社会保障事业,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的历史发展香港开埠初期,志愿机构人员的主力来自传统教士和修女,承担救济和救助的工作。
同时,香港的一些社会贤达,志愿创办了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社会救助性的服务,如东华三院、保良局、儿童游乐场协会(即现在的香港游乐场协会)和儿童会(即现在的儿童群益会)。
1937年,香港救济联会(即现在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成立,肩负起协调和推动志愿机构工作的责任。
它们的创立带动了后期颇具规模的社会志愿机构的出现。
二战结束后,祖国大陆地区的移民潮给香港带来严重的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
各区的社会组织,为区内居民义务提供援助,这便是早期由基层发起,为应付地区性居民需要而设的民间志愿机构。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于1968年成立服务咨询委员会及属下志愿者服务部。
1970年,在社会福利署的资助下,一个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独立性机构--志愿(义务)工作协会正式成立,而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普遍被称为“义工”,“义务工作者”登记制度也于当年正式开始。
自此,香港志愿工作开始较有系统地开展工作。
1981年7月,“志愿(义务)工作协会”正式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义工局)。
香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调查报告
香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工委研究中心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教授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建立庞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建设“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文明委、民政部、团中央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效。
中国香港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志愿服务)发展较早的地区,从原来英属时期的发展经验到回归中国后的创新发展,都对内地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为此,接受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中国社工协会志工委的委托,志愿服务研究专家谭建光教授带队2009年3月——6月在香港进行专题调查与研究,先后访问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社工注册局、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香港民安队、香港青年协会、香港游乐场协会、香港救世军、香港路德会服务处等近30个机构与社团,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查阅文献,掌握了较多新信息、新情况。
现特整理报告,提供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参考。
一、香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机构分析香港社会服务领域的状况主要是“政府统筹、社团管理、公民参与、法律监督”。
特区政府基本不涉及社会服务事务的具体管理,而是委托各类社会团体进行管理与协调。
笔者为了了解香港社会工作者的管理状况,曾经联系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该局介绍转问社会福利署,社会福利署官员提出并不具体管理和协调社会工作者的事务,转介联系社团性质的“香港社工注册局”。
另外,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的义务工作统筹课官员介绍,仅仅是作为“香港义工运动委员会”的秘书处,倡导和推动社团、机构开展义工活动,不负责具体管理与协调,转介社团性质的“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等交流。
因此,我们发现香港的社团自主管理,成为非常重要的特色。
(一)香港社会工作与义务工作的主要机构香港涉及社会工作、义务工作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团体非常多,调研组寻找发挥主要管理与协调功能的组织交流,根据掌握的情况,初步列出主要机构及功能表。
由于这次调研的重点是社工与义工发展,选择了最直接的管理、协调、服务机构,基本包括最重要的专业机构,但是没有选择大量参与义工服务的其他社团,特说明。
香港就业援助制其启示
香港就业援助制其启示————————————————————————————————作者:————————————————————————————————日期:香港就业援助制度及其启示摘要:香港就业援助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多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对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也给一向致力于建立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的内地以有益启示。
关键词:香港;就业援助制度;启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就业援助,是对弱势群体就业的一种帮助,帮助这些就业困难人群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是最关键的事情。
完善的就业援助制度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在就业援助制度的建设上,香港地区的发展经验值得关注和研究。
1.香港就业援助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面积1101平房公里,人口694万,劳动人口360.2万人,就业人数338.6万人;失业人数21.6万人,失业率为5.7%;就业不足人数9.7万人,就业不足率为2.7%。
[1]香港2006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215,006港元。
根据多年经验积累,香港已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就业体系,并在实行一个积极的就业政策,即:为适应香港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适应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力能自由选择职业,而提高充分就业率,克服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20世纪后期,香港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数以万计的劳动者被迫失业。
在1993年,香港有5.6万人失业,失业率为2.0%。
自从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失业人数大幅度飙升,至1999年10至12月,共有22万人失业,失业率达 6.0%。
[2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香港政府强调失业者遭遇经济困难,可向社会福利署升领综合社会保障援助。
香港回归日社会关怀与志愿服务的合作
香港回归日社会关怀与志愿服务的合作1997年7月1日,香港重返祖国怀抱,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这一历史性时刻对于香港人民和整个中国来说都具有深远意义。
回归之初,为了确保香港的繁荣稳定以及社会和谐,社会关怀与志愿服务在香港发挥了重要的合作作用。
本文将探讨在香港回归日背景下,社会关怀与志愿服务的合作及其影响。
一、香港回归日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一步。
回归后,香港充分享有高度自治权,保持了独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变革等,因此社会关怀和志愿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关怀对香港回归的作用1. 文化交流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回归后更加重视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社会关怀组织积极承担起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使命,推动香港文化向内地传播,也为内地居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香港文化提供了机会。
2. 经济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是关系到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利益。
社会关怀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推动香港经济的健康发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融入,从而为香港回归后的经济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3. 城市改善在回归后,香港面临着独特的城市挑战,如土地稀缺、居住环境等。
志愿服务机构在提供社区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城市改善项目,并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共同解决城市管理和环境问题,提升香港作为宜居城市的品质。
三、志愿服务在香港回归日的合作与影响1. 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在香港回归之后,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涵盖了教育、医疗、环保等众多领域。
社会关怀组织与志愿者们通力合作,通过举办义工活动、开展公益项目等方式,为回归后的香港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志愿服务的持续推动香港回归日虽然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志愿服务的合作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相反,社会关怀组织和志愿者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香港更好地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就业援助:香港经验及其启示
就业援助:香港经验及其启示
陈成文;石洋
【期刊名称】《文史博览》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香港就业援助制度是香港政府建立的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援助制度。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自力更生支援"计划、劳动就业计划、雇员再培训计划等。
它的基本特征有:民间机构担当重要角色;就业援助服务专业化
程度高;就业援助经费来源广泛;就业援助保障水平高。
香港促进就业援助的经验给
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发挥政府在就业援助服务宏观管理方面的作用;二是发
挥民间就业援助机构的重要作用;三是改革官办就业援助服务机构;四是建设一支就
业援助的专业化队伍。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陈成文;石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国际经验与启示 [J], 田恩舜;康翠萍
2.英国就业援助协会(AfSE)及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J], 刘常云
3.英国就业援助协会(AfSE)及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J], 刘常云
4.美国对青年重点群体就业和职业培训的财政援助——实践演变与政策启示 [J], 王少康
5.试论英国就业援助协会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 [J], 刘常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香港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的历史发展,具有悠久、经费筹集多元化、普及参与率高、服务领域广泛和注重培训服务专业的特点;具有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具体体现社会保障事业及其他方面的社会影响;建立内地覆盖面广泛的、具有社会化“自助”优势的、政府为主导——起助作用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
早在1997年以前,已经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香港的各项事物进行研究;在香港回归后,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认识香港,使得内地同香港有了更多的沟通与联系的渠道,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其间,香港的各项制度、体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香港的民间志愿机构和义工制度,对于内地的社会保障事业,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的历史发展香港开埠初期,志愿机构人员的主力来自传统教士和修女,承担救济和救助的工作。
同时,香港的一些社会贤达,志愿创办了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社会救助性的服务,如东华三院、保良局、儿童游乐场协会(即现在的香港游乐场协会)和儿童会(即现在的儿童群益会)。
1937年,香港救济联会(即现在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成立,肩负起协调和推动志愿机构工作的责任。
它们的创立带动了后期颇具规模的社会志愿机构的出现。
二战结束后,祖国大陆地区的移民潮给香港带来严重的住房、就业、教育等问题。
各区的社会组织,为区内居民义务提供援助,这便是早期由基层发起,为应付地区性居民需要而设的民间志愿机构。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于1968年成立服务咨询委员会及属下志愿者服务部。
1970年,在社会福利署的资助下,一个专责发展志愿工作的独立性机构--志愿(义务)工作协会正式成立,而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普遍被称为“义工”,“义务工作者”登记制度也于当年正式开始。
自此,香港志愿工作开始较有系统地开展工作。
1981年7月,"志愿(义务)工作协会"正式改名为“志愿工作发展局”(义工局)。
二.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的特点1.历史悠久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在六十年代,志愿机构积极扮演先锋角色,试验各种创新服务,为香港发展奠下巩固基础。
七、八十年代,配合经济发展,志愿机构更与政府携手,发展多元化服务。
九十年代,机构进一步与不同界别,甚至国际网络建立紧密联系,推动整体社会及保障事业的发展。
过去五十年,香港志愿机构由依赖施予的救济活动,发展到今日拥有专业和多元化的保障服务系统,其水平可与世界媲美。
2.经费筹集多元化充实的资金保障是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香港社会志愿机构的经费筹集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是政府拨款。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巨额财政支持和投入,香港的社会工作不可能取得这样大的发展。
其次,社会和个人捐款。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捐款捐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资金的来源。
另外,自办实体创收。
是自力更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表现。
例如:在2003-2004年度,政府拨出的社会福利经费共327.64亿港元,其中69.22亿港元拨给志愿机构提供各类服务。
然而,志愿机构在2003-2004年间透过筹集民间的资源或以自给自足的形式,亦额外集得多于35亿港元,加上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及香港公益金的3.76亿港元拨款,让志愿机构用于社会志愿服务的经费超过120亿港元3.普及参与率高参与机构董事会及其委员会工作的社会人士,已超过3400人次。
而在机构提供义务服务的总人时数约780万小时。
现时363间志愿机构,在香港提供九成的志愿服务,受惠人次约5656万:当中有青少年、成人到长者,包括残疾人士、长期病患者、就业困难人士、受到困扰的妇女、新来港人士等,几乎涵盖市民生活的每个层面。
目前,全港登记的“义务工作者”人数已占香港总人口的20%。
除此以外,没有登记而参加义务社会服务的也大有人在,在香港做“义工”的男女老少各阶层人士都有,已经蔚然成风。
4.服务领域广泛服务范围多元化,除家庭、社区、儿童、青少年、复康等服务外,近年来更与不同界别合作,发展各类型创新服务,如雇员再培训课程、长期病患者支持服务、爱滋病教育、市区重建社工队等,范围涉及劳工、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房屋、市区重建、交通、扶贫、国际救援等社会保障诸多方面。
5.注重培训服务专业香港的各种志愿机构组织开展义务工作中对义工专业技能要求很高,所以在招募义工时对专业要求非常重视,在香港专业技能培训的工作主要由学校或某些培训团体来承担。
因此,在培训义工方面,除了对于参与一般性的服务的义工人员作基本的培训外,大部分的义工人员在加入义工前已掌握有一定专业技能。
更多三.香港社会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的主要社会影响香港社会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参与人数、团体数量庞大,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已成为政府、经济部门以外的“第三部门”。
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1.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已是屡见不鲜,阻碍社会的进步。
而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全面有效的达到缓解目的,更多的是需要民众本身的支持与帮助。
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正是由此应运而生,来自于民众内部自身,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配合政府,起到“拾遗补缺”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一些补救、预防性的工作,很好地解决了一些社会难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保障事业的具体体现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各种弱势群体及老幼病残等诸多人士,往往成为容易被忽视的对象,也正是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因此,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从此处下手,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例如:社区老人与残疾人照顾、青少年学习、心理问题辅导、法律咨询、免费医疗服务及各项社会福利捐款捐赠活动等等。
为贫困老弱、孤寡伤残人士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社会福利项目,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与不便,达到了经济与效率的良好结合。
对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具体化与行动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3.其他方面再香港的志愿机构从事义工的男女老少各阶层人士都有,有效扩大了服务体系的辐射范围;志愿机构与义工和政府的服务工作相结合,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广泛开展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工作对于培养香港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都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今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进步;另外,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帮助的机会,利于爱心的传播,减轻了社会的疏离感,改善了人际关系。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发展到今天,已经确立为由最低层次的社会救助、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及最高层次的社会福利等三项主要内容所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服务、待遇等。
社会福利的实施具有面向全体公民的普遍性,目的在于改变全体公民的福利待遇,提高整个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社会保障改革的内地来说,存在诸多启迪借鉴意义。
首先,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
由于处于转型期间,以往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发生了重大变化,矛盾和问题突显。
特别是中下层的社会弱势群体,面临更多的压力,单靠个人的努力来解决困难是不理想的,更需要社会的帮助、支持。
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需求会相应地大幅增加,不仅出现在基本的经济、物质层面,还出现在社会精神层面。
这些需求的变化大大拓展了社会保障的内涵,而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恰好充分覆盖了社会保障的高低两个层次: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方面,由于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数量庞大,历史悠久:如东华三院、保良局等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体制成熟、完善,具相当规模,其服务项目涉及面十分广阔,包括了低层次的社会救助,例如:对赤贫人口、无保险无子女的单身老人、伤残人士、未成年孤儿及受灾人口的免费服务等等救助活动,有点类似于内地关于社会救助层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但是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所做的超出内地低保更多给予金钱补助的范围,而更关注服务,很下工夫,非常人性化,贴近生活,分化细致,启到很好的效果。
而高层次的社会福利已经是包括丰富物质、精神内涵的概念,被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所需要,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提供的服务正是从此处入手,涵盖高层次、专业化的服务内容、项目,如: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家庭关系调整、缓解压力、社会矛盾等等。
这些不仅是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根源,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后的内地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复杂化的趋势,通过现代意义的志愿机构与义工的服务工作,来解决、克服这些矛盾、问题,改善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也已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因此,借鉴相公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无疑成为了上上之举。
其次,建立具有社会化“自助”优势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中,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以“小政府,大社会”格局进行分工运行,来解决社会问题。
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实施者与直接经办者,难以“一枝独秀”。
那么就应该形成社会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化。
香港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以社会为主体,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帮助克服社会障碍,解决社会问题,与政府行政的工作理念、方式大不相同。
而是更多的通过“自助”的方式来达到改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因此能够发挥政府难以发挥的社会调节能力。
对于内地也应该遵从规律、经验,建立行政系统以外的社会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通过运用这个社会化的服务系统培育社会自我服务、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机制和能力,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来解决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青少年教育、家庭和社区建设、贫困救助、犯罪矫治等等。
发挥社会功能,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推进内地社会调节机制的现代化。
第三,建立政府为主导,起辅助作用的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
前面已经提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经办各种社会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所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是可以替代的。
在发展社会事业中,政府的社会政策和主导作用是应该完善和加强的。
没有政府的社会政策指导,没有相关法律、规的保证,没有监督、规范,志愿机构与义工制度的工作是无法健康、有序的开展的。
政府仍然要扮演规划者、组织者、监督者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