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0.29,有幸得以参加普陀教育讲坛(第一讲)活动。听特级教师周飞老师执教的《新文化运动》一课,与他所作的《教学资源开发与课堂设计》专题讲座。受益良多。
一、课堂印象
周老师使用的教材为岳麓版,学生对象为高中学生。
印象之一:对教材的利用与取舍。
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教材框架为:陈独秀与《新青年》、“德先生”与“赛先生”、“打倒孔家店”、鲁迅与《狂人日记》、胡适与白话文、文化平民化。在教材原文上,我看到了周老师的圈划、注解痕迹。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周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思路与关注重点。通过课堂上周老师的板书,我们看到了他对教材取舍之后的重组:
一、运动的缘起
1、胡适的苦闷(危机、复辟、萌动)
2、陈独秀的首倡
3、蔡元培的包容
二、运动的深化
1、文学革命(胡适倡导【形式】——陈独秀呼应【内容】——鲁迅实践【两者结合】)
2、德先生和赛先生
3、打倒孔家店
三、运动的意义——“人”的运动
重组后,教学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
印象之二:具有吸引力的切入
在整个教材重组后,周飞老师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切入口——胡适。
上课之前,周老师首先播放了视频《晋元中学百年历史》,其中提到了胡适曾在该校任教国文。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了铺垫。整堂课使用了大量的胡适日记,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日记及相关史料信息,准确地描绘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由缘起到尾声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周飞老师在讲座里提到的,要找到一个最适切的教学创意,而且,这个创意从导入开始,就要给学生以冲击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印象之三:史料运用
课堂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大量史料的使用。这些史料,除了胡适日记,还有引自当时的杂志及报纸的相关文章,有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油画,甚至有来自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来源之多,令人咋舌。尤其是这些史料都很典型。学生通过解读它们,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这令我非常惊讶。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寻找典型史料一直是一大苦恼。有时找到一幅图片或一段文字,又往往不能确定其来源。讲座中,周老师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史料,大部分并非专为这节课而寻找得来,更多的是平日生活中的积累。平时读报读书,看到了可作教学资源的内容,就作笔记,或留下线索,以备今后上课之用。晋元中学校史陈列馆的照片以及几幅油画,就是这么积累而来的。周老师也提到了有时找到一个合适的史料,却查不到来源的
情况。他的解决办法是想尽各种办法一
定要查到。去图书馆,上网,询问所有可以给予帮助的人。课堂中使用的一幅名为《宽容》的油画,其来源及相关信息,就是由一位英语老师为他解决的。这些话,引起我的深思。
印象之四: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在讲座的末尾,周老师给我们出示了他为这堂课做的一些其他设想。并解释了最终选择使用“胡适创意”的理由。他的经验是,要在不停的试讲中,找到学生最能理解也最有兴趣的方式,据此调整教学设计,寻找上课的感觉。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常常任教多个班级,并非没有不断调整的机会。但要真的做到把每一堂课都当作试讲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长久努力与积累。
二、教学片段节录
片段一: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华童公学师生合影》(晋元高级中学校史陈列馆),提示学生观察、提取历史信息——年代:辛亥革命前(判断根据:留辫);人物特征:中间一位外国人姿态散漫、神情倨傲,其余的中国人正襟危坐(提取信息:此时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方法启示:读图中教师的引导很关键。重要图片信息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
片段二: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由缘起转向深化
教师出示油画《北大钟声》(沈嘉蔚,198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图片信息:新旧学者济济一堂。教师追问:北京是当时中国首都,应当主要提倡何种思想?蔡元培三顾茅庐把陈独秀请到北大并任命他为文科学长,说明了什么?
启示:追问将学生的思考转向深入。
片段三:
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了解在当时进行语言、文字之变革,需要极大的勇气
教师举例“汉字整形”新闻
启示:通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今天发生的事情,来理解过去时代变革之困难。可以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得体验,形成认知。(周老师课后自评:“汉字整形”事件学生并不太熟悉,可以再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认知难点)
片段四:
教学目的: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2009年胡伟画作《陈独秀与新青年》,提示学生观察画作中后排一人物,放大画像——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相关语录(我在课堂上没有及时记录,内容大意为看书常看《新青年》,胡适陈独秀成了自己一时之模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新青年》影响了一代青年人。其影响非常深远。(周老师课后解释:关于材料的选择,还可以用蒋介石。他也是受《新青年》影响
者之一。但用毛泽东更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