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教案

合集下载

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一、实物货币(Material Currency) 二、金属货币(Metallic Currency) 三、代用货币(Substitute Currency) 四、信用货币(Credit Currency) 1、概念 信用货币是指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 2、特征 (1)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 (2)基本保证是政府、银行的信誉。 (3)存在形式 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支票。 五、电子货币(Electric Currency) 第三节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3
存款货币。 5、 纸币进入流通,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 第五节 货币的定义及其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货币(Money)的定义: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层次(The Structure of Monetary) 1、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货币定义和各种信用工具与流动资产不同程度的货币性对货币所作的层次分 析。 2、一般的层次划分 3、 层次划分的根据: 第一、货币的流动性的强弱。 第二、对货币供应量普遍采用多层次的货币存量计算法,以适应社会流通中信用工具多元化发展需要。 第三、 M 层次的划分一般是根据各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及新型信用工具的应用等总体情况几经调整后 大致固定下来的。 中国的货币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 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供应量) 。 第二章 利息和利息率
商品经济离不开货币,货币对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一、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二、关于“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争论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第四节 货币制度
2
一、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的形成和内容 (一)什么是货币制度 前资本主义货币流通:称量货币 铸币;铸币权分散、铸币不断变质。 货币制度随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建立。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 ,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

金融学课程教案(货币的职能)第一章:货币的职能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掌握货币的其他职能。

1.2 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

货币的其他职能: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货币的其他职能。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货币职能的理解。

第二章: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

掌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理:劳动价值论、货币价值的决定。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应用:价格体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实际运用。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职能的理解。

实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例分析中对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应用。

第三章: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掌握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原理: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应用:现代支付系统、数字货币。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实际运用。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职能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货币交换媒介职能的应用。

第四章: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让学生理解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职能。

掌握货币价值储藏职能的原理和应用。

4.2 教学内容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原理:通货膨胀、货币的价值变动。

货币金融学教案

货币金融学教案

货币金融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货币金融学》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银行体系、银行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以及货币政策等内容。

具体来说,我们将讨论银行的运作机制、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种类及其职能,重点讲解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以及贷款业务,同时分析支付结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银行体系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理解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

2. 培养学生掌握贷款业务的基本知识,了解支付结算系统的工作原理。

3. 使学生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目标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贷款业务、支付结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机制。

难点: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机制的数学推导、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商业银行的运营为例,让学生了解银行的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

2. 教材内容讲解:a.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讲解存款的来源、存款的运用以及存款的派生过程。

b.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介绍贷款的种类、贷款的申请和审批流程以及贷款的风险管理。

c. 支付结算系统:讲解支付结算系统的基本原理、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d. 货币政策:阐述货币政策的含义、目标、工具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存款创造过程、贷款业务和货币政策的理论知识。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贷款业务、支付结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机制。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要描述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

答案: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包括存款的来源、存款的运用以及存款的派生。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1.2 货币的职能1.3 货币制度及其类型1.4 我国的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与利率2.1 信用的概念与形式2.2 信用制度及其运作2.3 利率及其决定因素2.4 利率的作用与影响第三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3.1 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类型3.2 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3.3 金融工具的种类与特点3.4 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第四章:银行业务与银行体系4.1 商业银行的业务4.2 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4.3 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4.4 我国的银行体系第五章: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5.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5.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5.3 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5.4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调整第六章:存款创造与货币供应6.1 存款创造原理6.2 存款创造过程6.3 货币供应及其调控6.4 货币供应量的测量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7.1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组织结构7.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7.3 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7.4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与调整第八章: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8.1 利率政策的作用与影响8.2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与条件8.3 利率市场化的国内外实践8.4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与挑战第九章:汇率与外汇管制9.1 汇率概述9.2 汇率决定理论9.3 外汇管制的内容与方式9.4 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与政策第十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10.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0.2 金融创新的影响10.3 金融发展理论10.4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金融风险与管理11.1 金融风险的类型与识别11.2 金融风险的管理方法11.3 金融风险评估与监控11.4 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十二章: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12.1 金融监管的原则与目标12.2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与手段12.3 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的关系12.4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挑战第十三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13.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3.2 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关系13.3 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13.4 金融创新的风险与管理第十四章: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14.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类型14.2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与影响14.3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14.4 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现状与策略第十五章: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15.1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5.2 金融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15.3 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5.4 我国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主要分为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银行业务与银行体系、货币政策、存款创造与货币供应、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汇率与外汇管制、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金融风险与管理、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发展与世界经济等十五个章节。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讲解货币的起源,从物物交换到货币的产生介绍货币的发展历程,包括金属货币、纸币、数字货币等1.2 货币的职能解释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分析货币职能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1.3 货币制度介绍货币制度的定义、类型和特点讲解不同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和现状第二章:信用与利率2.1 信用的概念与类型解释信用的定义,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分析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2.2 利率的决定与作用讲解利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决定因素分析利率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包括资金配置、投资决策等2.3 利率市场化介绍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和意义讲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和现状第三章:金融市场3.1 金融市场的定义与类型解释金融市场的概念,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讲解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特点和功能3.2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介绍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分析各类参与者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3.3 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讲解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资金供求、价格形成、风险管理等分析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第四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4.1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组织结构解释中央银行的定义和职能,包括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等讲解我国中央银行的组成和机构设置4.2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保持汇率稳定等介绍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4.3 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应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讲解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效应和挑战第五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5.1 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结构解释商业银行的定义和职能,包括存款吸收、贷款发放、支付结算等讲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5.2 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讲解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5.3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解释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型和来源,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讲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第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6.1 金融体系的构成讲解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分析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6.2 金融监管的意义与方法解释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义,包括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介绍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6.3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讲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介绍主要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组织及其主要活动第七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7.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讲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包括利率渠道、信贷渠道等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7.2 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讨论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效应7.3 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评估货币政策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中的效果分析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金融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银行学8.1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制度讲解汇率制度的类型,包括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等分析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和优缺点8.2 国际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讲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8.3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挑战讨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通货膨胀等方面的挑战分析应对这些挑战的政策工具和策略第九章:金融创新与货币银行学9.1 金融创新的定义与类型解释金融创新的含义,包括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等的创新分类介绍不同的金融创新,如支付系统创新、衍生品创新等9.2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等讨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9.3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讲解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如监管套利、影子银行等问题分析金融监管在应对金融创新方面的策略和措施第十章:货币银行学的现代发展10.1 数字货币与货币银行学讲解数字货币的概念、类型及其对货币银行学的影响分析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的挑战和机遇10.2 金融科技与货币银行学介绍金融科技的基本概念,如区块链、等分析金融科技对货币银行学领域的变革和影响10.3 货币银行学的未来发展探讨货币银行学在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难点解析:货币起源的演变过程、货币职能在现代经济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国家货币制度的差异和特点第二章:信用与利率难点解析:信用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利率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利率市场化的实施过程和影响第三章:金融市场难点解析:金融市场的分类和特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和互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具体作用第四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难点解析:中央银行的职能和组织架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效果、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第五章: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难点解析: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资产与负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第六章: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难点解析: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作用、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组织和活动第七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难点解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具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估方法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银行学难点解析:汇率制度的类型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第九章:金融创新与货币银行学难点解析:金融创新的类型和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挑战第十章:货币银行学的现代发展难点解析:数字货币对货币银行学的影响、金融科技在货币银行学中的应用、货币银行学的发展趋势本教案涵盖了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从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到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创新与货币银行学,以及货币银行学的现代发展。

货币金融学教案

货币金融学教案

06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的内涵与动因
金融创新的内涵
是指在金融领域内,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制度、产品、服务等方式,对现有金融体系进 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满足客户需求等目的的一系列活动。
金融创新的动因
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客户需求、制度变革等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 融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金融机 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也推动了金融创新的
01
货币政策目标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02
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 政策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
通过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影响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 动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通过调控资产价格,影响 居民财富和企业融资条件
信贷传导机制
通过调控银行信贷规模, 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 求
• 金融监管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现场检查是指 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以了解其业务经营和风险状况;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收集 和分析金融机构报送的各类报表和资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金融机 构的业务模式、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模型 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和预测。
货币金融学教案
目录
• 货币与货币制度 • 信用与金融市场 • 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 •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 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 •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货币金融学教案

货币金融学教案

货币金融学教案
一、导论
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和金融制度在经济
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教案将从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发展历史、货币市场、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货币金
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三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

作为商品的一种,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经济运行起到支持和引导的作用。

三、货币的发展历史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货币经济的过程。

从最初的物
物交换到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形式,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媒介。

四、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金融机构和
个人进行短期融资和投资的场所。

货币市场的兴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用来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实现宏观经
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通胀控制、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是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六、总结
货币金融学作为经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货币金融
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货币金
融学教案到此结束。

货币经济学教案模板范文

货币经济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货币的定义、职能和作用。

- 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影响。

- 学习如何分析货币市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利用图表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货币经济的关注和兴趣。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的概念-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2.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发展历程: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3.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组成- 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 货币市场对经济的影响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金融危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案例二: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货币经济学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市场- 货币政策3. 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货币政策的论文。

四、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货币政策的最新动态。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货币经济学教案模板范文

货币经济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基本理论;掌握货币供求、货币市场均衡、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中的货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货币经济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货币供求、货币市场均衡和货币政策3.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1. 货币供求关系的分析2.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案例分析材料等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货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货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引导学生思考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引出货币经济学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解释货币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其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介绍货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货币供求、货币政策、货币与经济波动等2. 货币供求- 讲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分析货币供求关系,引入货币市场均衡的概念3. 货币市场均衡- 解释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分析货币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与经济波动的关系4. 货币政策- 介绍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讨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我国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 分析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和目的- 评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2. 案例二: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分析美联储加息的背景和目的- 评估美联储加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优先股是一种股东有优先于普通股分红和优先于普通股资产求偿权的股 票。股息受益一般是事先确定的。持有人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没有认股 权,不能分享企业获取的高额利润。
5.金融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指从原生资产(股票、债券、货币等)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衍 生工具以合约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取决于原生工具的变动情况。
1期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在一疋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 书。(期票是债务人的一种承诺)
2汇票是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无条件支付 命令书。汇票是债权人的一种命令,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能转让流通。
商业汇票的流通转让方式:
作为支付手段,经背书后支付转让。
通过贴现转让,从而取得货币资金。
(3)互换协议
互换是一种交易双方商定在一定时间以后交换支付的合约,主要有货币互
换和利率互换。
第四节信用对经济的影响
一、信用对生产的影响
1.通过提供货币资本,帮助企业完成资本转移,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从 而保持社会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金。
3.信用促进了股份制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
三、信用的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信用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 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高利贷资本具有利息率高、非生产性和保守性的特点。
(二)资本主义信用一一借贷资本
1.定义: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 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二、信用对消费的影响
1.调剂消费调剂豕庭余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2.推迟消费一一可以推迟购买力,平衡消费品供求。(供不应求时)

2024年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2024年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教案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功能以及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2.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2.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金融工具及其定价(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监管3.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3)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4.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5.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2)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开展模拟银行业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学时分配:(1)货币与货币制度:16学时(2)金融市场:16学时(3)银行体系:16学时(4)货币政策:8学时(5)国际金融:8学时3.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六、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完整版)货币金融学教案

(完整版)货币金融学教案
价值储藏的形式:朴素 美 货币
4、支付手段:是指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
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条件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已扩大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特点:
1)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存在,单方转移
2)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不是交换的媒介物,体现信用关系
1.2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 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工具,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值尺度的作用:1)减少商品交换中的价格数目,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2)使商品内在价值外化为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1)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必须具有完全的排外性
3)技术规定—-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也成交易媒介,是指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或媒介的职能
3、纸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制成的一定形状、表明一定面额的货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权为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金融机构所专有,发行机关多为中央银行、财政部或政府成立的饿专门货币管理机构。
兑现纸币:又称代用纸币,主要正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代表的是金属货币,有金银准备
4)可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支票不具有政府担保性,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信用货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基本是以信用为担保而流通的
5、电子货币:巴塞尔委员会定义,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互联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可以用来支付的介质。亦称为电子钱包,当其储存的价值被使用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续储价值.
3)使商品生产者的活动余地更大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5章金融机构体系)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5章金融机构体系)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 第三章 金融机构体系课次 第5次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第5教学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其性质与职能;2、了解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发展趋势;4、熟悉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及其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2、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职能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一、金融机构的职能1、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向资金缺乏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借助于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

2、金融机构体系还承担为社会提供和创造货币的功能。

中央银行提供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了存款货币。

3、各国金融当局作为金融体系的最高监管机构发挥稳定金融体系保障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的功能。

1)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现在是银监会);2)证券监管——证监会;3)保险监管——保监会。

二、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

是由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

2、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 图示教学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及改革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魔兽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

2、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模式的时期是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货币金融学基础学习教案

货币金融学基础学习教案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
证券承销与交易、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
专业化经营、高风险高收益、强调创新与差异化竞争等。
04 货币政策与宏观 调控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
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之间存在 矛盾,需要根据不同时期观看
信用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信用作为经济交易的 基础逐渐产生。
信用发展的阶段
简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 阶段的演变。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
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功能
1 2
金融市场的定义与分类
按交易对象、期限、交易方式等标准进行分类。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时滞等因素。
产业政策
通过扶持特定产业或行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产 业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设计、实施力度等多种因素。
01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03
贮藏手段
当处于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 所表现出来静止状态。
05
02
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 度。
04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 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 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06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和财富积累,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金来源。

货币金融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货币金融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课程名称:货币金融学二、授课班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货币金融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理念。

五、教学内容:1.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2. 货币制度3. 货币供给与需求4.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5.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6. 国际货币体系与外汇市场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2. 教学难点: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国际货币体系与外汇市场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金融学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强调货币金融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2. 货币制度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货币供给与需求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货币供给与需求2.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引入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概念。

1.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2. 国际货币体系与外汇市场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九、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课后习题。

2. 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应用。

范文:一、课程名称:货币金融学二、授课班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1章)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1章)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二、如何理解金融?
传统:金融是资金的融通
宏观: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管理(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货币与信用现象;货币相关的制度、机构、市场的现象,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
微观: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时间的资源配置决策的行为。
三、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货币现象,以及与货币相关的机构、市场和制度问题。
因此,在货币金融学中,研究和考查货币和货币替代品的运行规律是贯穿本学科的一根主线。
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工具,集中讨论在不断变动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规律的学科。
其中,揭示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演绎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关系是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
2.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版)。
参考杂志:
《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以及私有制,商品交换开始出现。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金融学》
授课题目
第式
讲授
课时安排
第1教学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2.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4.熟悉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5.掌握各种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货币金融学教案(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蒋先玲版
利息的决定因素
利息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和中央银行的货币 政策等。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 律。
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
利率期限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供求关系、中央 银行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等。
03 金融机构与体系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
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黄金和其他资 产,用于维护本国货币的汇率和应对国际支付的需要 。国际储备的充足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 重要意义。
国际储备管理
国际储备管理包括确定储备资产的结构、规模和运用方 式等。管理的目标是在保障经济稳定和应对国际支付需 要的同时,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金融机构的分类与功能
金融机构的分类
按照业务类型,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按照组织 形式,可分为国有、股份制、民营等 。
金融机构的功能
提供金融服务、管理金融资产、促进 资金融通等。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地位
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等。
货币政策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起源
起源于货币兑换和保管业务,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发展为集存 款、贷款、汇兑、结算等业务于一体的特殊金融机构。
组织形式
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和连锁银行制三种形式。
经营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主要业务
资产负债表
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其中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各项贷款、 证券投资等;负债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借款等;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

2024版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2024版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金融学蒋先玲版•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货币供求与均衡•利率与汇率决定机制目录•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起源货币形式演变数字货币的兴起030201货币起源与发展货币职能与作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标准。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实现商品和劳务的流通。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履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制度演变及类型货币制度演变货币制度类型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信用货币概念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特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概述及分类金融市场定义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和办理各种票据及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市场分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金融市场功能聚敛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反映功能等。

金融机构体系与职能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定义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创新定义金融创新内容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目标全球化趋势科技化趋势绿色金融趋势普惠金融趋势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需求理论及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理论影响因素货币供给机制与调控手段货币供给机制调控手段货币均衡实现条件及政策含义实现条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等,即Ms=Md。

政策含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现象分析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影响及治理措施利率与汇率决定机制利率水平决定因素及变动规律货币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国际利率水平央行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与调整方式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选择汇率调整方式利率汇率联动效应分析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利率和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2024年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2024年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货币金融学是研究货币、金融体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分析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中的货币金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掌握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和金融工具的特点。

3.分析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国际金融政策。

4.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中的货币金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金融体系货币的定义和功能金融体系的组成和功能金融中介机构的角色和功能2.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分类和功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基本特点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特点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4.信贷政策信贷政策的定义和目标信贷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信贷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5.国际金融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和现状汇率制度的选择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机制四、教学方法1.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金融市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3.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组织定期的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程安排1.授课时间:共计16周,每周2学时。

2.授课顺序:按照教学内容逐章进行,每章2-3学时。

六、教学评估1.学生评估: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成绩的统计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货币金融学》(作者:X,出版社:X)2.参考书目:《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作者:X,出版社:X)、《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作者:X,出版社:X)等。

货币金融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货币金融学的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课程名称:货币金融学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货币供给与需求、利率、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货币金融学概述2. 货币供给与需求3. 利率4. 金融市场5. 货币政策6. 国际货币体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货币金融学概述2. 第二周:货币供给与需求3. 第三周:利率4. 第四周:金融市场5. 第五周:货币政策6. 第六周:国际货币体系7. 第七周:复习与总结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案例资料3. 教材教案范文:一、课程名称:货币金融学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货币供给与需求、利率、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货币金融学概述1.1 货币金融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货币金融学的发展历程1.3 货币金融学在金融学科中的地位2. 货币供给与需求2.1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2.2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2.3 货币供求关系与利率3. 利率3.1 利率的概念和种类3.2 利率决定因素3.3 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4. 金融市场4.1 金融市场概述4.2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4.3 金融市场功能与作用5. 货币政策5.1 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5.2 货币政策工具5.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6. 国际货币体系6.1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6.2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形式6.3 国际货币体系的功能与问题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货币金融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金融学》部分章节教案黄农2013-3-20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作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节利息和利息率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一)利息的本质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也可以看作是货币持有人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

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

高利贷者的贷款对象有奴隶主、地主及小生产者。

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小生产者,利息显然来源于小生产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奴隶主或地主,利息的来源则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价值,因为奴隶主和地主是不参加任何生产的寄生阶级,他们收入的源泉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成果。

所以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所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产品的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价值。

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息的支付逐渐过渡到贷币形式上来。

真正意义上的利息是资本主义的利息。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但在资本的表面运动形式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掩盖了,货币被贷放出去一定时间后,带着增殖的价值△G回到出发点,仿佛货币自身有了增殖的能力。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

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

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

由此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只有转化为现实资本,进入生产,才能增殖。

由于货币资本家在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将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后者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

马克思经过科学的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自己的资本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报酬,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资金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利息范畴也广泛存在。

中国学者在研究与比较马克思以及西方各经济学派关于利息的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了马克思的“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纯收入,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利息主要体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独立进行经济核算,重新分配社会纯收入的关系。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

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所以,虽然从理论上剖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是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利润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归社会分配的收人及其转化形态利润的一部分,但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会计制度中,利息支出都列入成本,而利润则只是指扣除利息支出后所余的那部分利润。

于是,利率就成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或经济效益,即人们通常都用利率来衡量收益,用利息来表示收益,从而使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将各种具有特定收益的资产,在与利率的比较中表示出价格,称为收益的资本化。

一般来说,收益是本金与利息率的乘积,可用公式表示为:B=P·r式中,B代表收益,P代表本金,r代表利息率。

相应地,收益资本化的计算公式:P=B/r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只要有收益,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如土地;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之可以视为资本,如工资。

具体讲,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

但土地可以有收益,比如v 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000元(100÷5%=2000元)的价格买卖成交。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平衡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

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

收益资本化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债券、股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都是可以被作为资本品进行交易的,这些资本品都有特定的预期收益,其资本化的价格是由预期收益与利率的比值所确定的。

二、利率的种类(一)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计算利息的不同期限单位,利息率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日利率,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

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如,对于同样一笔贷款,年利率为7.2%,则也可以用月利率6‰或日利率0.2‰(每月按30天计算)表示。

这三种利率表示方法之间是可以折算的,例如日利率乘以30即为月利率;月利率乘以12即为年利率。

(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当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下跌;当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时,市场利率就会上升。

因此有入将市场利率比作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官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它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官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已不再是完全由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而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视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而定。

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官定利率处于主导地位。

公定利率是由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

对会员银行有约束作用,对非会员银行则没有约束作用。

(三)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基准利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或者国库券的收益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借贷资金予以不同的利率,达到鼓励、限制或调节作用,也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及政策导向,例如我国实行的差别利率主要有存贷差别利率、期限差别利率和行业差别利率。

(四)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

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适用于借贷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但当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则不宜采用同定利率。

因为固定利率只要双方协定后,就不能单方面变更。

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市场上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变化,会使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

因此,在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频繁的时期,借贷双方往往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调整期限的长短以及以何种利率作为调整时的参照利率都由借贷双方在借款时议定。

例如,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浮动利率,一般每隔3—6个月调整一次,调整时大多以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写为LIBOR)为主要参照。

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可以随时予以调整,利率的高低同资金供求状况密切相关,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风险较小,有利于减少利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

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不定,使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且可能加重贷款人的负担。

因此,对于长期贷款,借贷双方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浮动利率。

(五)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风险。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划分的。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通常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

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的操作。

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在不同的实际利率状况下.借贷双方和企业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格规律的要求。

一般来讲,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1) r=i+p (3.1)式中,r为实际利率;i为名义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

(2) i=(1+r)/(1+p)-1 (3.2)通常按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有一些差别。

例如,某银行贷款利率为15%,而当年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若按(1)式计算的实际利率为计算的实际利率为5%,而按(2)式计算的实际利率为4.55%,两者相差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