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合集下载

哲学_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哲学_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学术月刊 2005 8 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周来祥内容提要 主客二分并非二元对立,辩证思维也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在差异、矛盾的不同形式、 杂多 与 对立 的本质差别、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解决矛盾对立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关键词 主客二元对立 和谐统一 辩证思维作者周来祥,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就注意反对资本和现代高科技对人的异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企图消解近代以来长期在文化、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出现之后,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受此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学者也在不断质疑、批评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这对摆脱二元对立模式的束缚、解放主体的创造力、推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但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误读,一些不同的理解,如认为主客二分就是二元对立,甚至认为辩证思维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思考,现在简单地写在这里,以共同讨论、相互促进。

在这里我要先借鉴一下分析哲学,首先对二元对立这一词语、这一概念范畴给以厘定,分析一下它究竟是什么含义,以便取得一个共识。

否则,对 二元对立 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就会失去同一律,也会产生分析哲学所说的因词语、概念的误解、误用而出现的假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呢?我觉得有四点是要特别注意:第一,主客二元对立首先建立在差异、矛盾的基础上,没有差异,没有矛盾,哪里还有对立。

我们知道客体存在、宇宙万物是统一的一元的实体,但又是多姿多态、五彩缤纷的。

统一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差异、矛盾无处不在,二元对立也是一种差异、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差异、矛盾都是二元对立的,这中间不能画等号。

第二,既然差异、矛盾有对立的和非对立的之分,那么它们的区别何在呢?我们不妨参考一下75黑格尔,他是辩证法的大师,曾致力于矛盾的研究,他的见解也可能有启示。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这几句,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逐渐地改变过来。

这个不是洗脑,而是我们原来的心灵里面、脑海里边累积了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校正过来的话,就用这一种不以为然的、不知道是错误的价值观去运作,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

你很爱你的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你很爱你的另一半,但是另一半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会,把我们的心胸肚量逐渐地扩大,这就是我们来学习的目的之一。

要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有益助、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净化跟提升、让我们能够开启高等的智慧,来利益更多众生。

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先明明德,再来亲民,就是为百姓服务,进一步达到止于至善。

我们现在来进一步解析:什么叫做二元对立。

在法界、大自然里面,这个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道”跟“名”,“无”跟“有”都是同样的。

法界、大自然包含道、无极的这个虚空、本体,还有现象界显相出来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人、事、物。

人、植物、动物都是属于所谓的显相。

所以法界大自然是包括整体。

在大自然里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那些二元对立是人类把它虚构出来的。

什么叫虚构出来?二元对立比如说,大家看这张幻灯片。

什么叫二元对立?我们这里有看到黑色和白色,对不对?一般人,比如说看到白天就很高兴、很喜悦、很安心,看到晚上就觉得很不好、很恐怖。

你喜欢白天、讨厌晚上,这个叫做二元对立。

白天跟晚上它是大自然本来、法尔如斯存在的现象。

它是一方面让你白天可以动、可以工作;晚上可以休息、可以充电,都各有它神圣的功效。

白天晚上有没有平等?实相上是平等,但是众生会贴上自己喜欢跟不喜欢的。

从这里你继续再去归类、归纳,一般人会把他所喜好的就归为白的,把他所不喜欢的就归为黑的。

你喜欢的朋友就把他归纳为好人,你不喜欢的那些人就把他归纳为坏人,就这样。

二元对立方法论预设的困境及其超越

二元对立方法论预设的困境及其超越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01
深入研究二元对立方法论的根源和本质,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困境,为 超越该方法论提供理论支持。
02
关注多元文化和跨学科视野下的方法论创新,探索超越二元对立方法 论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03
加强实证研究,将超越二元对立方法论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04
推动方法论研究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和方法论之间的 对话与融合,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体系贡献力量。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1
二元对立方法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具有广 泛应用,但其预设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如主客体 对立、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2
超越二元对立方法论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对立 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多元,实现主客体、理论 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3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引入主体间性、实践理性等 概念,以及采用辩证法、解释学等方法来超越二 元对立方法论的困境。
05
案例分析:超越二元对立的成功 案例
案例一:某企业组织变革中的二元对立超越
企业背景
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传 统与创新、稳定与变革的二元
对立问题。
超越方式
通过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 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制定了一 套融合传统与创新、稳定与变
革的组织变革方案。
实施效果
企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到创新 的转型,同时保持了组织的稳 定性,实现了二元对立的超越
动态平衡的实现与维持
把握动态变化过程
01
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把握其内在规律和趋势,避免
静态、片面的认识。
寻求平衡发展路径
02
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利益,也要兼顾长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将事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或范畴的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对即错等对立关系。

这种思维模式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常常被用于简化复杂的问题或情况。

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将事物简单地划分为两个极端,忽略了中间的灰色地带,导致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

此外,这种思维模式还容易导致人们对立和冲突的看法,将原本可以互补或共存的事物对立起来,甚至引发对抗和冲突。

在解决复杂问题或处理复杂情况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无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因此,要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需要培养多元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看待问题,并充分考虑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或简单化处理。

“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二元对立”思维的凸现和消解

摘要:本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的四位巨擘阿诺德、利维斯、霍加特、汤普森各自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无政府》《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体现了“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为理解英国前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启示。

关键词:二元对立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凸现和消解“二元对立”是西方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突出世界在差异中呈现。

追根溯源,“二元列立’’思维模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经过筒卡儿的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向成熟,并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人文主义和利学主义的相互列_立中发展到极点,而后开始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而临着巨大的挑战。

“前期英国文化研究”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凸显到消解的渐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本论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四部重要著作,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1869)、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1930)、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1963),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既非简单的继承也非断然的对立,而是体现在“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一“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衍化的结果。

一、阿诺德:确立“文化”与“文明”的对立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思想渊源上讲,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阿诺德开创的英国“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他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在《文化与无政府》中,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审视社会文化现象,关注文化与政治意义,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强烈批判“大众文化”。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消解过程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消解过程
揖参考文献铱 咱员暂Lawrence,D.H.Moralityandthenovel[C]//DavidLodge(ed).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don:Longman,1972:130. 咱圆暂李维屏援英国小说人物史[M]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41.
揖关键词铱多丽丝窑莱辛曰男女二元对立曰消解
.
英国作家多丽丝窑莱辛生于 1919 年 10 月 22 日袁 一生著作颇丰袁 是位多产的作家遥 她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袁形式多样袁内容丰富袁无论 是早期的殖民地写实小说还是后期的科幻空间小说都体现了她对于 人类生存状况的深深思考和精神状态的不断探索遥 她对于男女二元关 系模式的探索也几乎贯穿其全部作品袁早期的评论家常常喜欢把莱辛 称为女权主义者袁认为她是为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而战的斗士袁然而 随着她创作后期诸多作品的发表批评家们发现她并没有像人们期望 的那样沿着女权主义者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遥 相反袁我们在像叶简萨默 斯的日记曳之类的作品中反倒看到了女性回归家庭袁男女对立逐渐消 解的倾向遥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Nhomakorabea科技视界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消解过程
周 丹1 陆 宏2 渊1.沈阳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袁辽宁 沈阳 110034曰2.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袁辽宁 沈阳 110012冤
揖摘 要铱本文以莱辛三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叶野草歌唱曳尧叶金色笔记曳和叶简萨默斯的日记曳为例袁探讨作家对于男女二元关系的不断探 索袁以及最终如何消解了男女二元对立的过程遥
莱辛在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创作的叶简萨默斯的日记曳在她的晚期 作品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袁也是她经历了早期和中期创作的不断尝 试袁尤其对男女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思索之后写就的一部深刻反应其内 心世界的作品遥 在叶简萨默斯的日记曳中我们看不到她早期作品中的强 烈抨击和中期作品的纠结困惑袁相反袁一切都归于平静袁一切都回归和 谐遥 主人公简是一位漂亮的时尚杂志女主编袁她事业如日中天袁收入丰 厚袁过着有品质有格调的生活遥 丈夫和母亲相继去世并没有给她造成 很大的打击遥 然而袁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袁她认识了独居的可怜老人 莫迪遥 从此袁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遥 她开始回顾和反思自己以前的生 活袁发现自己是一个躲避家庭责任袁疏离亲情的人遥 后来又遇到理查 德袁和他的交往过程中袁她似乎才找到婚姻的感觉袁深深后悔以前忽略 丈夫感受的做法袁并开始学着承担亲情和感情给她带来的各种责任和 义务遥 在作品开篇的时候袁简是如此强大袁她似乎具备男人和女人双重 的能力和智慧袁她可以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袁做好一切袁成为一个名符 其实的女强人遥 她的感情世界里似乎也并不需要男人袁工作的繁忙占 据了她所有打理感情的时间遥 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袁我们发现了 她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遥 她担心自己年老的时候变成像莫迪一样的处 境遥 寡居的她同样也渴望男人带来的爱情的温暖遥 和莫迪的交往过程 中袁我们看到简开始学着承担一个女儿的责任遥 和理查德的交往过程 中袁我们又看到简开始学着承担一个妻子的责任遥 双性同体也好袁女汉 子也罢袁女人最终的归宿依然是家庭遥 女权主义者所痛斥的家庭枷锁尧 男权主义袁在莱辛的世界里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家庭责任的过度夸大罢 了遥 正如她在叶金色笔记曳序言中说到的那样院野人们相互之间都可以在 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袁因为他们你中有我袁我中有你袁互相引起思 考袁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动冶[3]在叶简萨默斯的日记曳里袁男女之间不再是 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袁相反袁他们互相依赖袁取长补短袁和谐共处遥 这也 正是莱辛在她的人生晚年的深深感悟和最终渴望遥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关于二元对立问题的讨论

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关于二元对立问题的讨论
图) 也好 , A i r s t o t l e ( 亚里斯 多德 ) 也好 , 甚 至 于 一直 推 延 到 希腊 末 期 的哲 学 思 想 , 都是 在 宇 宙 的领 域 中 ,
把整个的宇宙解构 , 化成一道 中分线 , 这一道 中分线一划成 了之后 , 马上认为在 中分线 以下是形而下 ( 界) , 中分线 以上是 形 而上 ( 界) 。在这个 形 而上 同形而 下 的世界 中间 , 这一 道鸿 沟一 产 生 了之后 , 希 腊 哲学 就永 远再 也没 有办 法把 这个形 而上 同形 而下 的世界 给联 系起 来 。 ” [ 1 ] 似正是 希腊 这样 的哲学 传统 构 建 了对仗工整、 秩序井然的世界观。 同时也将世界割裂为形而上 、 形而下两个部分。精神与物质、 理念与 现实、 形式与质料等二元 的对立态势不断在各种理论系统中建构起来 。 方东美认为 , 希腊哲学一方面造成了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分离 , 另一方面升华 了精神 的地位 , 使之凌 驾 于物质 之 上 。到 了中世纪 , 这样 的二元 论 也影 响 了此 岸 与彼 岸 世 界 的关 系 。“ 希 腊 二 元 论 的哲 学 一
解二元对立矛盾 , 这一方面体现于儒道哲学的天人合一 、 体用不二传统 , 另一方面体现于华严宗哲学的 四法界观 、 六相圆融 、 十玄 门等说。其《 华严宗哲学》 一书重点探讨了华严宗法界观与二元对立问题。


西方 哲 学 的二 元 对 立
方东美认为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主要表现为形而上与形而下 、 此岸与彼岸、 主观与客观等对立。 他指 出 , 希 腊哲 学 中形 而上 与形 而下 的对 立格外 突 出 。“ 不论 S o c r a t e s ( 苏 格拉底 ) 也好 , P l a t o ( 柏 拉

读书心得——《麦琪的礼物》的三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

读书心得——《麦琪的礼物》的三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

读书心得——《麦琪的礼物》的三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佳作。

这部小说整体上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对礼物的有用和无用,富人与穷人以及贤人与凡人进行了对比。

通过这3组对比来揭示当时的帝国主义国家阶级的对立关系。

同时欧·亨利利用反讽的语言来暗示读者去挖掘他文字表面的深意,去猜测情节发展的可能性,却又给出出人意外的结局使读者原先的猜想落空。

这样开放式的写作刺激了读者,使其在阅读这篇小说时被文中的3种矛盾对立所牵引,形成期待,期待落空时能重新思考,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麦琪的礼物》的写作精神和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思想吻合。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打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即打破对立的一方(一元)的优先或绝对地位,反对思维方式上的二元对峙、一元优势的僵化程式〔1〕。

他否认对于所有的观点就只存在一个标准,而不管它们所涉及的事物。

即使对于自己的作品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嘲讽的姿态〔2〕。

解构主义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态度和反对一元的优越性的思维方式来获得思维方式上重大突破的途径。

解构主义者认定:对立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两项之间相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3〕。

而在《麦琪的礼物》这篇短篇小说中,欧·亨利也通过解构基于帝国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二元对立的关系来质疑帝国主义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批判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

本文将探讨《麦琪的礼物》中三组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问题。

一、礼物的有用与无用小说题目“麦琪的礼物”引自圣经典故。

Magi指圣婴基督出生时来自东方送礼的三贤人(载于圣经马太福音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七至第十三节)。

麦琪珍贵的礼物对耶稣没有多大的用途,所以这个典故影射主人公夫妻互相赠送的礼物的实用价值存在“有用”与“无用”的冲突,这是一种显性的对立关系,是帝国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统治下阶级关系对立的具体表征之一。

在当时的美国,人们宣扬一种强调行动、功利和效用的实用主义哲学。

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

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

社会互构论: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学方法论的新探索徐晓军2012-08-22 15:21:35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摘要:社会互构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元问题的追索,真正找到了整合、超越经典二元对立社会理论的终极根源,成功超越这些经典二元对立式的社会理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经验的强大解释工具。

社会互构理论体系的提出,为中国社会学发出了自己的理论声音,提振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同行面前的自信心,这方面的贡献可能超过该理论本身,对于建设具有“神州气派”、“中国特质”的中国社会学具有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社会互构论个人与社会关系二元对立西方社会学家一直在努力整合与消解社会学理论中围绕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的二元对立,如结构性与能动性的二元对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二元对立等,并提出了几个较有解释力的理论学说。

郑杭生先生提出的社会互构理论[1],对这些社会理论中的经典二元对立做出了“元问题”根源的追索,提出“个人与社会两大行动主体间相互建塑与型构关系”[2]的理论观点,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经验,成功超越了这些经典二元对立,在世界社会理论界的同行面前发出了中国社会学家的声音,提振了中国社会学的自信心。

一、社会学理论中的经典二元对立及学界消解与整合的努力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与完善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构性与能动性、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等二元对立困境。

在这一背景之下,对社会学理论本身的反思与批判成为了很多学者的共同诉求,其中不少西方学者开始尝试着在对二元性研究范式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整合传统社会学理论,并强调多元社会理论的发展。

这其中比较显著地有哈贝马斯的批判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尔迪尔的关系主义和场域-惯习理论以及埃利亚斯的“构型社会学”,乔治?瑞泽尔的整合范式等等。

1.社会学理论中的经典二元对立所谓的二元对立困境,不管是结构性与能动性的对立,还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对立,追根到底都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产生的。

余华《一九八六年》中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余华《一九八六年》中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角色 , 他用这种方式 向周 围群众 昭示着文革 的残暴 , 启蒙群 众不能忘记 历史。而启 蒙者 的结 果却 是 “ 客” 的欣赏 看 们 和冷漠 , 他们或无视疯子 , 或对疯子的行为“ 哈哈大笑” 最 , 后甚 至将疯 子绑起来 。通过 这种描 述 , 余华 一方 面批判 了
文革 给人 们带来的伤 害, 另一 方面也 延续 了鲁迅批 判 国民
系, 而暴力 则 “ 因为其形式 充 满激情 , 它的力量 源 自于人内 心的渴望 , 以它使我心 醉神秘 ” “ 所 , 在暴 力和混乱 面前 , 文 明只是一个 口号 , 秩序 成 了装饰 ” ( ] 脚∞。在 文 明、 序与 秩
“ 与“ 看” 被看 ” 的模 式 极其 相 似 。进 一 步看 , 我们 可 以发


二 元 对 立体 系的 建 构
2文 明、 . 秩序 与暴 力 、 死亡 的对 立 。“ 暴力 ” 一直 是余 华小 说中一个突 出的文本特 征。《 一九 八六 年》 , 仿 中 作者 佛带着浓厚 的兴趣 一样对疯子 自残的血淋淋场景进行 了描
述, 诸如劓刑 、 宫刑 、 陵迟 、 墨刑 等都有详细描述。死亡亦是 小说 经常 出现 的场景 , 文章一 开始就写道 , 历史 老师“ 到 看
后 自残致死 。与疯子对立 的则是 小镇上 的 “ 正常人 ” 这 些 , 人沐浴在春 天的阳光下 , 女孩 子们 喜欢 读琼 瑶的小说 , 男孩
人旁边走 了过 去 ,没有惊 讶之 色 , 的 目 平静如水 ” “ 他们 光 , 疯子最后也 以死亡告终。这些一方面是对过去文革历史 的
惩罚和人情冷 漠的批判 , 另一方面则显示 出余华对文 明 、 秩 序的看法 。“ 人类文明为我们提供 了一整套秩序 , 我们 置身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哲学_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哲学_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学术月刊 2005 8 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周来祥内容提要 主客二分并非二元对立,辩证思维也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在差异、矛盾的不同形式、 杂多 与 对立 的本质差别、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解决矛盾对立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关键词 主客二元对立 和谐统一 辩证思维作者周来祥,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就注意反对资本和现代高科技对人的异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企图消解近代以来长期在文化、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出现之后,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受此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学者也在不断质疑、批评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这对摆脱二元对立模式的束缚、解放主体的创造力、推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但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误读,一些不同的理解,如认为主客二分就是二元对立,甚至认为辩证思维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思考,现在简单地写在这里,以共同讨论、相互促进。

在这里我要先借鉴一下分析哲学,首先对二元对立这一词语、这一概念范畴给以厘定,分析一下它究竟是什么含义,以便取得一个共识。

否则,对 二元对立 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说法,就会失去同一律,也会产生分析哲学所说的因词语、概念的误解、误用而出现的假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呢?我觉得有四点是要特别注意:第一,主客二元对立首先建立在差异、矛盾的基础上,没有差异,没有矛盾,哪里还有对立。

我们知道客体存在、宇宙万物是统一的一元的实体,但又是多姿多态、五彩缤纷的。

统一体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差异、矛盾无处不在,二元对立也是一种差异、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差异、矛盾都是二元对立的,这中间不能画等号。

第二,既然差异、矛盾有对立的和非对立的之分,那么它们的区别何在呢?我们不妨参考一下75黑格尔,他是辩证法的大师,曾致力于矛盾的研究,他的见解也可能有启示。

论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辩证解决

论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辩证解决

论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辩证
解决
周来祥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本文提出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有四个特点:一是二者有内在的本质的差异;二是这种差异是"正相反对"的关系;三是一方的存在正由于截然相反的对方的存在,失去了对方,也就失去了自己;四是对立双方如果不能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就无法和谐统一.本文认为,古代哲学、美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素朴和谐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近代的产物.在近代、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极端化的嬗变历程.主客二元对立的辩证解决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之一,但理论的解决还不是现实的解决、实践的解决.哲学和美学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消除,还需要后人的不懈努力.
【总页数】10页(P35-44)
【作者】周来祥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文学、美学本体论[J], 董学文;陈诚
2.主客二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兼论马克思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 [J], 王利军
3.哲学、美学中主客二元对立与辩证思维 [J], 周来祥
4.“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与全球生态危机的逻辑关联 [J], 王福益;卢黎歌
5.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J], 贺国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二元对立中心主义思维

论二元对立中心主义思维

论二元对立中心主义思维作者:孙会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5期孙会(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无论是哲学思想史,还是马克思主义,人们都习惯用二元对立思想来思考问题,以至于我们今天习惯性用这样的二分法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这样的二元对立思想必然会导致二元对立中心主义,这种二元对立中心主义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中,并且很少有人对这种思维存在异议。

本文主要探讨了,二元对立中心主意思维的概况及摆脱方法。

关键词:哲学;二元对立;中心主义;思想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们常用二元对立思想来思考问题,即具体——抽象、客观——主观、物质——精神、男人——女人等。

这样的二元对立思想会导致二元对立中心主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具体——抽象(抽象要符合具体,从具体而来)、客观——主观(主观要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物质——精神(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男人——女人(男人处于中心地位,女人则受到压迫)等,这就是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对人们思维的影响。

一、二元对立思维的来龙去脉二元对立思想,是自古希腊以来就兴起的一种思维方式。

从柏拉图的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开始,人们便开始从事物的两个方面来看问题,这可以说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种进步。

但是,如果把两个方面完全对立起来,就是哲学上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了。

康德看到二元对立的机械性,也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没有能把对立的两方面辩证统一起来,以至于最后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理论。

黑格尔将二元对立统一起来,提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所以今天,绝大多数人是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

只是一些相对主义者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一切对立都在中间环节实现统一,由此否定了对立的两极,否定绝对和相对、善和恶、真和假等成对的概念。

二、二元对立思维的哲学含义二元问题,是西方哲学,或者说西方思想一开始就产生的问题。

我们研究一个事物,必须有一个观察者,一个被观察者。

双元对立关系反思性文章之题目解析

双元对立关系反思性文章之题目解析

双元对立关系反思性文章之题目解析引言本文将对双元对立关系的反思性文章的题目进行解析和分析。

双元对立关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和写作中被广泛使用。

通过对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立场,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什么是双元对立关系双元对立关系是指通过对比和对立来强调事物之间的不同或矛盾。

在文章中,双元对立关系可以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概念、观点或情感来突出作者的立场和主题。

反思性文章的题目解析在反思性文章中,题目起到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

通过题目,读者可以预期文章将会探讨的主题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反思性文章题目及其解析:1. "回顾与展望":这个题目表明文章将回顾过去的经历或事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文章可能会探讨经验教训、成长或未来的期望。

2. "挑战与成就":这个题目暗示文章将讨论作者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文章可能会分享作者的困难经历、克服困难的方法或者从挑战中获得的成长。

3. "思考与改变":这个题目表明文章将探讨作者的思考过程以及由思考而引起的改变。

文章可能会讨论作者的观点转变、思考方式的变化或者对某个问题的新认识。

4. "亲情与友情":这个题目通过对比亲情和友情,暗示文章将探讨家庭关系和友谊的重要性。

文章可能会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朋友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以及对这些关系的反思。

结论通过对双元对立关系反思性文章的题目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立场。

题目在引导读者思考的同时,也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来探讨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也可以更有目的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

宗白华意境论中的超二元对立思路研究

宗白华意境论中的超二元对立思路研究

宗白华意境论中的超二元对立思路研究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之一,其著作《意境论》尤为著名。

其中,他倡导了一种超二元对立思路,即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本文将探讨宗白华的超二元对立思路,并从艺术作品的角度给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可行性。

一、超二元对立思路传统的二元对立思路是指将世界分为两极——是与非、黑与白、真与假等。

这种思维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无法真正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超二元对立思路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认同与异质、多重性与一元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等为原则,数据发挥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对比。

具体来说,超二元对立思路要求我们在探寻问题时同时考虑多种可能性,消除思维上的局限,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超二元对立思路还拒绝任何形式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观念,秉持着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例证超二元对立思路以下五个例子将从不同艺术领域来具体证明超二元对立思路的可行性。

1.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世界大战毁灭后的未来,人类处于遍地荒芜、资源匮乏的境地。

主角麦克斯原本是一名警察,被卷入地狱般的逃亡之旅。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多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体验。

它同时包含了动作、科幻、恐怖等多种元素,超越了传统的电影分类,极大地拓宽了观众的视野。

2. 绘画作品《夜景》这幅画看似只展示了一幅黑和白的油画,但其表面下却有着诸多意蕴。

画中主角是一片黑暗夜色,被破碎的灯光照亮。

黑色暗示着一种险恶与神秘的气息,而白色则可以代表希望的一丝曙光。

整幅画洋溢着对黑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等对立面的思考,使人倍感思维的广阔。

3. 诗歌作品《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清代文学家林语堂所作的一首描绘荷塘夜景的诗歌。

它通过对夜色、荷塘、青蛙等元素的描绘,将自然与人类生活相结合。

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经典诗句,将自然与人类生命的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

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

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作者:宋伟光来源:《雕塑》2009年第03期文艺复兴末期带有理性主义的唯理论和有着归纳法性质的实证论哲学产生之后,形成了以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哲学从而从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体系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形成了主客体分离的近代哲学。

到了19世纪末,这种方法又影响到艺术思维,体现在现当代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感性经验的形而上的特征中。

当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响学术时,便也就产生了对二元对立哲学观的消解。

一、二元对立的消解当今世界变得“扁平化”,有一种非物质社会的性质,原本我们习惯以两级对立的方法来理解世界,如在艺术上我们有美与丑、真与假、形式与内容等的对立区分,并以此作为判识优劣的一种方法和尺度。

而在非物质社会,信息的迅速交流,世界变得不再有隔阂,不再有神秘甚至隐私。

图像传播的极大发达,使得我们相对于过去有了极多的知晓外部世界的信息来源,我们在一个扁平的界面上可以足不出户地看到活生生的世界,了解到异国他乡正在发生的事情,触及到迅速出现又即刻消失的事物变化。

因此,无形中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在此融合了,因而,过去的认知方法,随着信息的广泛渗透,致使“二元对立”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为共时而显、同体并存、相互渗合的相对性的态势,如好与坏、旧与新、错与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化和消解。

当今信息的爆炸导致了欲望的爆炸,导致权威的消失,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艺术的趋向中。

在非物质社会到来之前,功能存在于质料之中,密不可分,如刀剑的锋刃必须与材质连接在一起。

而在当代,形式与质料是可以分开的,如电子汇款、刷卡消费、人机对话等等,表现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非物质形态,许多情况下,是只见功能不见物质。

二、艺术解构了吗?这种现实影响了人的思维,必然反映在人的世界观当中,反映在艺术观之中。

如当代艺术的影像化、媒体化、观念化、多元化、公众性、参与性,事件性、行为等都是消解二元对立的结果,这也形成了对艺术本体的越界。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我们常常会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很多我们是有共识的,譬如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

然而在真实经历中我们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却真实不那么简单。

我们面临着无尽的冲突,很多问题都让人难于作出选择和简单的判断,很多哲学家和作家们都会关心和感兴趣这一类问题,或作为人性或作为哲学问题来探讨。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类问题就会以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也是我们观察和思考的源泉。

随着阅历的丰富,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往往会超越简单的对与错。

因为我们遇到的两难的困境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设身处地的多为他人着想一点,因此多了很多角度。

但实际上冲突依旧,只是不同的人应对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冲突有大有小,有内有外,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外部冲突,也有社会观念和个人价值等的内在精神上的冲突。

拉长来看也很难说这种冲突是好是坏,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矛盾推动变化,矛盾其实是引发冲突的内因,而从冲突的现象中一定可以发现一些矛盾。

而这往往带来概念和价值的碰撞。

譬如两国交战,一方杀敌多的将军,在本国会被视为英雄。

在敌国就可能被视为刽子手。

又如正常杀人是恶行,但战场上杀人越多功劳却可能越大。

又譬如经常会有哲学家会提问,你会为了救很多很多人的人的性命,而牺牲一个无辜的人吗?还有一些社会上无私奉献的人,有人会视为楷模,有人也会视为傻子。

这种观念和立场所带来的冲突其实无处不在。

而在这其中往往人们就会思考,超越概念真正的对又是什么?我们其实所有的观念一定是二元的,而二元本身就是冲突。

有明就有暗,有好就有坏,有有就有无,有上就有下。

万物你立一个什么,他的二元对立面就一定出现,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无法割裂确实为一体。

冲突本身也许就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吧,没法即明又暗,即上又下,即正面又反面,这逻辑和概念上实在通不了。

但是硬币的正反面不可能单独存在,又不能割裂,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彼此相依的关系。

坏不能离了好而单独存在,上也不能离了下而单独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的四位巨擘阿诺德、利维斯、霍加特、汤普森各自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无政府》《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体现了“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为理解英国前期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启示。

关键词:二元对立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凸现和消解“二元对立”是西方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彼此相互对立,突出世界在差异中呈现。

追根溯源,“二元列立’’思维模式最早由柏拉图提出,经过筒卡儿的丰富和发展,启蒙运动后开始走向成熟,并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人文主义和利学主义的相互列_立中发展到极点,而后开始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而临着巨大的挑战。

“前期英国文化研究”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由凸显到消解的渐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

本论文拟考察“前期英国文化研究”四部重要著作,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1869)、利维斯《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1930)、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以及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1963),认为四者的学术研究之间既非简单的继承也非断然的对立,而是体现在“文化研究思维方式”的内在演变,即对西方现代思维方式一“二元对立”的使用、凸现、调和和消解,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知识分子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衍化的结果。

一、阿诺德:确立“文化”与“文明”的对立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从思想渊源上讲,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阿诺德开创的英国“文化与文明”的传统,他也因此被誉为英国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在《文化与无政府》中,阿诺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审视社会文化现象,关注文化与政治意义,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强烈批判“大众文化”。

其中,“文化”与“文明”的对立和冲突是本书的核心,主要表现为:首先,“我们”与“它们”的对立。

阿诺德曾把“英同社会”分为三个阶级,即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它们”指的是那些精力旺盛却墨守成规的野蛮贵族,沉醉于物质文明又唯利是图的市侩中产阶级和粗野愚昧而自甘堕落工人阶级群氓。

阿诺德最为不屑的是工人阶级群氓,“它们”来自穷乡僻壤,“走出了自己的城身之地,……想去哪就去哪,想在哪见值僦在哪,想喊就喊,想做就做,不受管教、没有约束,成为“无政府”的代名词。

这些人统统“非我族类”,不足为伍,它们享受着“它们的啤酒、它们的杜松子酒,它们的乐趣”。

诚然,在上述每一个阶级内部也存有一定数量的“异族”,这些人主要不受阶级精神的支配,而是,顷从普遍的“人类”精神,渴求世间“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辞”,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群体”,成为“我们”的代言人。

“我们”与“它们”的剥立不仅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主体,而且也体现了“文化”与“文明”两个范畴的根本陛对立。

其次,“文化”和“文明”的二元对立。

在阿诺德看来,“文明”主要是捕述社会及社会发展状态的概念,其贡献归结每一个人。

“文明”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的结果,属于“它们”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当时流行的通俗剧、音乐厅、流行小说、大众报纸杂志以及海边假日等“大众文化”形式。

而“文化”则是伟大艺术品的价值和标准以及欣赏和理解它们的能力,它是一个知识习得、人格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三层意思:首先,它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是举世公认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辞”;其次,它是一个“人格完善的过程”,提升和完善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灵状态;最后,它是一种“行为实践”,不仅服务自己和群体,而且可以“治愈时代的病症”。

“文化”的贡献不属于每一个人,只局限于“小部分优秀群体”,它属于“我们”的范畴,是“我们”的文化形式。

诚如阿诺德所说,“受过很高教育的少数人,而不是很少受教育的多数人,将成为人类知识和真理的器官。

就词的完全意义上说,知识和真理是人民大众根本不能达到的”。

阿诺德运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了“文化与文明”的对立式文化传统,即高尚的文化与低俗的文明,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新传统,一种“看待大众文化的特有的思维方式,置大众文化于总体文化中的方式”,这极大地影响了随后的精英主义文化研究者利维斯。

二、利维斯:凸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明”的对立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进入20世纪后,传统的“文化”逐渐演变和分化成“精英式文化”和“大众型文化”,即利维斯所描绘的,少数人掌握的文化和多数人享用的大众文明。

在《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中,利维斯直接继承阿诺德开创的“文化/文明”传统,猛烈抨击“大众文叫”的娱乐性、庸俗性和欺骗性,主张运用少数人的“文化”米对抗和拯救大多数人的“文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明”的二元对立在本著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首先,“小众”和“大众”的对立,或者说“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列立。

工业革命前,社会分工明确、各层人士各司其职,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辞”凝聚在伟大的文学传统中,在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人物那里得以保存和传递。

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文明”形式如流行小说、广告、电影、广播、电视及出版业等得到了迅速生产和传播,“文化”突破少数精英人物的局限,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开始分享着“文明”的乐趣和快感。

于是,少数人的文化与多数人的文明之问产生了对抗,直到后来,这种矛盾愈演愈烈,“后者”逐渐取代了“前者”。

其次,“伟大传统”与“大众文明”的对立。

有感于“文化”与“文明”的本来倒置,利维斯痛心疾首。

他运用传统文学的“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了“多数人的文明”。

“流行小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少许乐趣,提供的却是一种“毒品式的”消遣,“不是增强和更新对牛活的感受,而是给予生活的不适和对生活的拒绝和逃避。

“广告”,以“其不知疲倦、四处弥漫、浸淫式的操纵”,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选择。

“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的大片,”迎合了人们的低级情趣,是一利,潜在的恶果,因为它制造的是现实生活的诱人而又鲜明的假象”,是人们幸福的罪魁涡首,不满于“大众文明”的操纵性、愚弄性,利维斯提出了“少数人的文化”的概念,即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包括奥斯汀、艾略特、詹姆斯、康拉德、劳伦斯等人“伟大的英国文学传统和文学经典”,并且认为:“唯有依靠少数人,我们才能感受过去美好的人类体验;只有他们才能让传统中微妙的、易变的部分保持生命力。

唯有他们才能制定一个时代美好的生活标准,是这个标准而非其他,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心就在这儿。

”利维斯将“小众与大众”、“伟大传统”与“大众文明”进行对举,歌颂和推崇精英式文化、排斥和敌视大众型文明,凸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明”的对立+深化了阿诺德开创的“文化/文明”对立传统。

不过,与阿诺德仅仅提供审视“大众文化”的方法不同,利维斯直接运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大众文明”现象,为后来的英国文化研究提供了典范。

三、霍加特:区分“工人阶级文化”自身的差别20世纪50年代后,阿诺德开启的“文化与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受到了强烈的质疑。

受利维斯直接分析“大众文化”现象的启发,当代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霍加特着手分析和研究“工人阶级文化”。

在《识字的用途》中,作者区分了“前期工人阶级文化”与“后期工人阶级文化”的差别,把视线从“文化与文明”的对立传统转移到“工人阶级文化”自身的对立之上,强有力地缓解与调和了“文化与文明”对立与矛盾。

首先,前期工人阶级文化,又称“30年代的文化”。

它是作者年轻时亲自体验的工人阶级文化,强调各利_大众休闲方式的联系,注重社区意识和家庭观念等,主要包括“工人俱乐部”、“铜管乐团”、“旧式杂志”、“海滨假日”等。

霍加特曾这样描写30年代工人阶级海边生活的场景:“各个不同小组扇形散开后,仙很少相隔太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是城市和海边生活的一分子,在这里他们很舒适。

他们轻松地走过商铺,喝杯饮料,坐在海边木制椅上吃着冰淇淋和薄荷味汉堡包……如果是男士,集体去玩,在他们行进的途中可能在逗留处遗下一箱或两箱啤酒。

”“工人阶级文化”深深扎根于工人阶级的现实,表现工人阶级的情感和价值,呈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真正的“人民大众的文化”,不是“为了人们大众而制作的文化”。

它“具体可感”“健康严肃”,具有“丰富性”和“完美性”,值得回味和“怀旧”。

其次,后期工人阶级文化,义称“五十年代的文化”。

它是当前涌现的各种文化,包括“泡沫剧”的盛兴、卡通㈣的制作、流行音乐、通俗小说、廉价杂志、自动投币唱机等。

其中,“美同式”文化对年轻人的毒害至深至远,霍加特举了美国“自动投币唱机”的例子:“如同以前章节捕述的‘咖啡馆’、‘奶吧’,它显示了现代种种花里胡哨的小玩意,艳丽的服饰,审美品位的彻底崩溃……与街角的酒吧相比,它是实足的单调乏味的放荡形骸的形式,在煮沸牛奶的香味里,弥散着萎靡不振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大多数顾客――也们的衣着、发型、面部表情告诉我们―沉溺在一个夹杂着美国式生活因子的神秘世界。

”当前的“工人阶级文化”远离英同的文化传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属于商业性的文化。

它单调乏味、没有生机,不是人民大众“鲜活”的文化果实,是虚假、骗人的玩意。

霍加特延承英国“文化与文明”传统,不再局限阿诺德、利维斯式的“精英文化”,而是把触角延伸至“工人阶级文化”,有效地调和和改造了这一对立传统。

但是,霍加特也没有脱离前人窠臼,继续运用“文化与文明”的思维模式考察“工人阶级文化”,主张前期工人阶级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而后期工人阶级文化属于“文明”的范畴,这只不过是一种改造版的“文化与文明”的二元对立。

不过,霍加特让“工人阶级文化”回归日常生活,这为汤普森彻底消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对立奠定了基础。

四、汤普森:消解文化的价值对立20世纪60年代后,后起的文化研究者汤普森不满于传统的“文化与文明”的二元对立,专心致力于“工人阶级文化”研究。

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作者否定用“少数人的文化”代替“多数人的文明”,明确提出“工人阶级文化”的概念,强有力地颠覆了“少数人的”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

首先,“工人阶级文化”必须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历史意识之上。

汤普森认为,“工人阶级”历史意识与“特权阶级”历史意识相互对立。

他批评少数特权阶级置工人阶级于不顾,一味地远离普通百姓,执著地描写狭隘的、成功人的历史,主张重塑“工人阶级”的历史意识,呼吁“如果想获得总体的概述,建议历史学家永远做一个聆听者”,聆听“那些穷苦的织袜工、卢德派的剪绒工、‘落伍的’手织工、‘乌托邦式’的手艺人,乃至受骗上当而跟着乔安娜?索斯科特跑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