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合集下载

当今社会男女性别对立的话题是不是无解的议题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社会男女性别对立的话题是不是无解的议题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社会男女性别对立的话题是不是无解的议题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我是本场辩论赛的反方一辩。

针对当今社会男女性别对立是否无解这一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男女性别对立是存在的。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职场还是社会各个层面,男女之间的差异和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相反,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避或忽视它。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虽然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就必须存在对立。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文化、法律等手段来缩小男女之间的差异,实现更加平等和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认为,解决男女性别对立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教育机构、媒体、企业以及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推动男女平等的进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消除性别对立,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和观众,我是本场辩论赛的反方二辩。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男女之间的差异,二是社会对男女的不公平待遇。

首先,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男女之间都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男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对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男女性别对立是无解的。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让男女更好地理解对方,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其次,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对男女的不公平待遇。

在教育、就业、职场等方面,男女之间存在一些不公平待遇。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去解决。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更加公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男女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性别歧视的宣传和教育,让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

总之,男女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分解成两个简单的、对立的形式。

其主要思想是建立在两个对立面,即二元需要之间的抗争和矛盾,通过深入
思考和反思,从而引导我们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

文学批评也充分利用了二元对立原则。

以女权主义为例,通过文学批评,分析家可以
使用二元对立原则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的性别主义,分析故事背景中的性别区别,探究
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被剥夺了哪些可能性,甚至解释该文学作品述说的女性作品
里的活动跟社会上的性别偏见等。

此外,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特定人物与社会中其他群
体之间的文本,学者也可以将有趣的对比视为文学作品内在的矛盾。

另外,在文学批评中,二元对立原则也可以用于分析和理解叙事手法,关键字和隐喻,以及声音的使用等概念。

例如,文学批评家可以使用二元对立原则来解释作者使用的某个
架构或声音,比较那些构架或声音如何作用于文学作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
等等。

此外,二元对立原则也可以用于分辩特定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价值。

例如,可以利用二
元对立关系来比较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另一种行为是否不道德,从而得出一个可衡
量的结论。

文学作品也可以以此方式反映出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以及其是否被认可。

总之,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文学批评引导性原则,可以帮助文学批评家识别、
理解和分解一个现象或者作品内在的细节和复杂性,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分辩文学作品
内在的内涵和价值观。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当代国外社会思潮是指当前国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在不断演变。

在当今世界的社会思潮中,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观点备受关注和讨论。

多元主义多元主义是一种认同和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和性别的思想。

它主张社会应该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不歧视和排斥任何群体。

多元主义强调平等和包容,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环境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关注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

它提倡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未来。

环境保护主义呼吁个人和社会采取行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

性别平等主义性别平等主义追求男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平等。

它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主张消除性别差异和不平等。

性别平等主义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思潮。

它关注财富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主张通过政策和制度改革来缩小社会经济的差距。

社会公正强调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的人权和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

多元主义、环境保护主义、性别平等主义和社会公正等思潮在国外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理解和掌握这些社会思潮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至关重要。

概念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理念,旨在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员和群体的尊重和包容。

它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平等地位,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不论他们的种族、宗教、性别或其他身份特征。

背景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与移民、全球化和跨国交流密切相关。

随着移民和难民潮的增加,社会对于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和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兴起,并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之间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

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争论在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丝·伊丽格瑞看来,“性别差异问题即便不构成一个时代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一时代都有一个需要透彻思考的问题,而且仅此一个。

如果我们进行透彻地思考,性别差异或许就是我们时代的那个能使我们获得‘拯救’的问题”[1]。

然而,当我们着手研究“性别差异”时便会发现,在女性主义哲学话语背景之下,似乎已经很难说清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本文将以三个问题为例分析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一、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当人们讨论“性别差异”问题时,无疑地应当先给出对于“男性”或者“女性”的清晰界定,然而,在女性主义哲学家中,“什么是女性”却本身就构成一个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女性主义如何说‘我们’”、“由谁来说它”,以及“我们以谁的名义来说‘女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女性主义学者之间关于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的争论。

一些女性主义学者主张放弃“女性”概念,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父权制体系中,女性的身份是随着男性确定的,因而“女性”对于女性主义来说并非是一个有用的概念。

例如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丹尼斯·赖利认为,女性作为一种身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社会的理想形象——男性的反衬,由于男性的标准也是不确定的,是随着社会和历史发生变化的,所以女性的概念也是不确定的,因而女性主义根本无法使用这种“女性”概念。

其二,父权制思维体系具有一种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如果坚持男女两性的区分,便有可能重新陷入到这种结构中去。

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埃莱娜·西苏认为,西方哲学和文学一直深陷于一种无休止的、等级制的二元对立的逻辑之中,例如主动性/被动性、太阳/月亮、文化/自然、昼/夜、父亲/母亲、理性/感性等,每一组对立都能被分析出一种等级制,而这一系列对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基础性的对立结构——男女对立,换句话说,男女对立隐藏在所有的对立之中,而在男女对立的结构之中,女性一方永远都被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和无力的,也正因为如此,西苏并不赞成区分男性或者女性,而是主张“双性同体”。

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越来越强调,要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女性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平等与压迫。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阐述:一、女性主义批评和“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对“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这种对立基于哪些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以及如何制约女性的生活和权利。

二、女性的身体与身份女性身体被社会文化的观念所塑造、压迫和排斥,而这些观念又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密切相关。

因此,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焦点是如何突破“身体和身份”的二元对立,从而将女性身体和身份的权利得到平等的保障和体现。

三、女性与劳动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这种不公平的劳动分配也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有着紧密的联系。

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通过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来探究女性在劳动方面的权利和机会。

四、女性与政治政治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女性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一直受到社会文化的限制和歧视。

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探究女性在政治中的权利以及如何实现女性的政治参与和领导。

五、女性与权力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是权力的批判和解构,以及权力结构对于女性的限制和歧视。

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女性在不同领域中的权力问题。

六、女性与文化文化对于女性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压迫和排斥。

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研究通过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来分析女性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对女性的反性别分配和反歧视的作用。

七、女性与社会正义社会正义对女性的性别平等和自由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样也存在着种族、阶级、性别和多样性等方面上的歧视和挫折。

性别问题的哲学探讨

性别问题的哲学探讨

性别问题的哲学探讨性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之一。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问题。

在哲学领域,性别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对性别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哲学意义。

性别定义与认知性别在生物学上被认为是由个体的染色体及生理特征决定的,通常分为男性和女性。

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别并非如此简单地被划分为两种。

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甚至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多种性别的认知与定义。

这种多样性使我们考虑到,性别并非完全受到生物因素的限制,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与性别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别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是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的。

它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者指出,人们通过社交经验和社会规范学习到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方式,并按照这些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对于社会建构主义者而言,性别不仅仅是生物差异的产物,也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变化且受文化、社会环境影响的现象。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男女角色有着明确界定和期望;而在其他文化中,则鼓励人们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并接受多元性别认同。

性别平等与正义在探讨性别问题时,平等和正义是核心关键词。

哲学家们广泛讨论了如何实现性别平等以及如何追求性别正义。

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对待男女应当没有任何偏见或歧视,并且应当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些哲学家认为,在追求性别平等和正义的过程中,应当超越传统观念,并扩大对异质性和非二元范畴的理解。

他们主张拒绝二元对立,创建包容多样性的社会空间,同时批评排斥或歧视那些不符合传统男女范畴的人群。

性别解构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于解构传统观念以及挑战权威和固化标准有着深远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一种被称为”性别解构”运动崛起并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哲学和思维模式,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批评。

通过深入剖析二元对立原则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二元对立原则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基本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分析,展示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如何被有效运用,揭示其对文本解读、批评视角的拓展以及批评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文章还将对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局限性和挑战进行探讨,以期在反思中推动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深深根植于多种哲学思想和语言学理论中,这些思想都主张世界中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关系,这种对立在思想、文化、社会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哲学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都隐含了二元对立的观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真理与谬误之间存在对立,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存在分为实体和属性,两者构成一种对立的统一。

这种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批评家们开始关注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关系。

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二元对立原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而这些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关系来确定的。

例如,音素、词义等语言元素,都存在着对立的关系,这些对立关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系统的稳定性。

在文学批评中,二元对立原则的运用更是广泛而深入。

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到主题思想,都可以找到二元对立的影子。

例如,在小说中,善与恶、美与丑、理智与情感等二元对立关系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对立关系的分析,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多元且深厚的,它源于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和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

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

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及对其的批判思维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传播方式的非线性特性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对这种传播方式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释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然后分析这种传播方式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和理解,我们将讨论如何培养和发展对这种传播方式的批判性思维,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互联网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互联网非线性传播的优势,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交流互动的灵活性等,还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信息过载、误导信息的传播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应对,以便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其牵着鼻子走。

因此,本文的目标不仅是理解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方式,更是要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以便在面对海量信息和复杂网络环境时,我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二、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特点互联网的非线性传播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无序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方面。

无序性是互联网非线性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线性传播方式的限制,而是以一种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方式扩散。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在网络中自由流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信息网络。

这种无序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权威性的挑战。

互动性是非线性传播的另一重要特征。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

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与信息的发布者进行实时交流,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表达欲,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深度和广度。

个性化是非线性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推荐算法等方式获取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

这种个性化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也使得受众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在当今社会,性别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领域。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思想流派,致力于争取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不断演变,从早期追求平等的呼声到今天更为复杂的理论探讨,其中“性别二元对立”问题的解构尤为重要。

性别二元对立简单来说是指将性别这一身份划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对立且互斥的类别,此分类方式在许多文化中根深蒂固。

然而,这种划分并不能完美地涵盖性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女性主义哲学如何解构这种二元对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机制,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性别二元对立的形成与特征性别二元对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概念框架,最初源于生物学上的性别区分。

早期,人们根据生殖器、生理结构等显而易见的特点,将人类划分为男性和女性。

这种生物学上的分类逐渐被文化和社会观念所强化,形成了一个既定的框架,使人们在认知上自然倾向于将个体归入这两个类别中。

这种二元对立不仅表现在个人的生理特征上,还延伸到社会角色、性别行为、心理特征等方面。

例如,传统上认为男性应当坚强、果断,而女性则应温柔、顺从。

这种刻板印象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限制,不得不遵循社会对其应有角色的期待。

女性主义哲学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批判女性主义哲学家通过多种理论框架,对性别二元对立提出了深入批判。

首先,从社会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性别二元对立在维护父权制和男性特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福科在其作品中探讨了权力关系如何影响社会中的性别生产,他认为传统的性别划分不仅仅是生物上的区分,更是权力关系的体现。

其次,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如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表演”的概念。

巴特勒认为,性别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属性,而是一系列被不断重演的行为和表演。

通过这一视角,可以看到性别并非简单地对应于“男”和“女”,而是一个流动且复杂的身份构建过程。

这种观点鼓励人们超越传统二元框架,从而展现出更为广泛和多样化的性别表现。

论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女勇士》和《中国佬》为例

论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女勇士》和《中国佬》为例

论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女勇士》和《中国佬》为例万涛;邱亚芳【摘要】Eco-feminism is the integration of feminism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Eco-feminism holds the view that there is no dominant and dom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both of whom are equal. This paper explores eco-feminism in Maxine Ho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 and China Men. It aims at revealing her anti-patriarchal ideology and inspiring people to be free from binary opposition and male-centered theory so as to build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world.%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人和自然世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

通过《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作品,探讨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明了作者反对父权制的思想,启示人类应从二元对立论和男性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

【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4【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二元对立论;《女勇士》;《中国佬》;汤亭亭【作者】万涛;邱亚芳【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生态女性主义一词是1974年法国激进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在其著作《女性主义·毁灭》中首次提出的。

性别认同了解性别二元制的问题

性别认同了解性别二元制的问题

性别认同了解性别二元制的问题性别认同:了解性别二元制的问题性别是指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身份和角色的社会构建。

在社会上,常常存在着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性别二元制的观念。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性别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但是性别二元制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对于那些性别认同与传统性别角色不符合的人来说。

本文将探讨性别二元制的问题,并呼吁更加理解和宽容对待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

一、性别二元制的定义性别二元制是指将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认为这两个性别是互相排斥且不可更改的。

按照性别二元制,男性被赋予强壮、决断、有权力的特质,而女性则被要求温柔、体贴、从属。

这种二元制思维影响了人们对于性别的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分配,对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人造成了困扰和歧视。

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认同的性别身份的感知和认同。

在传统性别二元制以外,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性别认同,如跨性别、双性、无性别等。

这些性别认同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男性和女性范畴,而是更具个体的经验和内心感受来决定。

三、挑战性别二元制的问题性别二元制对个体的限制和偏见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性别二元制使得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个体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也对他们的社会融合和发展带来困难。

其次,性别二元制局限了男性和女性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在职场、教育等领域面临着不同的待遇和机会差异。

最后,性别二元制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限制了性别表达的自由,使得人们在性别道德观念的束缚下无法真正表达自己。

四、展望和建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挑战性别二元制。

首先,教育系统可以加强性别教育,促进学生对不同性别认同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和政策来保护那些性别认同不符合传统观念的人的权益。

再者,社会媒体和大众媒体应该编制和传达积极的性别观念,以增加公众的理解和认同。

总结起来,性别认同和性别二元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关注和解决。

自由的悲歌——《一小时的故事》的二元对立解读

自由的悲歌——《一小时的故事》的二元对立解读

2017.08文自由的悲歌○唐金萍摘 要:凯特•肖邦是20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所著一千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各种二元对立力量的角逐。

文章通过分析文中的喜悦与悲伤,强大与弱小,熟悉与陌生,生与死,善与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来表现作者对男性和婚姻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 二元对立凯特•肖邦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所著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小说中女主人公既受到大家的同情,又受到大家的指责,小说的主题也备受争议,小说是对女性的同情,还是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讽刺,是对婚姻的指责,还是对反婚姻观的指责,历来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二元对立的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作者对女性主义的复杂心理。

一、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分析法是结构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学家格雷马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基础上提出了假设“在语言之上,存在着一个思维层次”。

所以研究对象被分解为一些结构层次之后,研究者可以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相互联系的排列和转换关系,这些关系或结构又总是被体现为两种事物被置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形成区别和对比,从而形成另一层次上的意义,这就是二元对立的基本原则。

二、强大与弱小“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告诉她丈夫的死讯时,大家非常注意方式方法。

”[1](P101)马拉德夫人的心脏病让大家担忧她受不了丈夫死讯的打击而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小心翼翼地告诉她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手足无措应该是面对巨大灾难无法应对的正确方式,也是人面对不可抗拒力量时弱小的表——《一小时的故事》的二元对立解读现,狂风暴雨般的哭声足以证明弱小绝不是马拉德夫人的品质,狂风暴雨般的哭声是马拉德夫人长期压抑力量的爆发,马拉德夫人的柔弱不过是旁人的错觉。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

女性主义哲学解构性别二元对立在当今社会中,性别二元对立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传统上,男性被认为是强壮、理性、控制力强,而女性被认为是柔弱、情感化、依赖型。

这种固有的二元对立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公平和歧视,也打破了个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真实表达自己的可能。

女性主义哲学试图解构这种性别二元对立,探索背后的根源,并寻求实现男女平等的可能途径。

第一部分:性别二元对立的起源性别二元对立的概念并不是天生的。

它源自于历史、宗教、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女性则被束缚在家庭、生育和繁衍的框架中。

这种对立不仅影响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第二部分:女性主义哲学如何解构性别二元对立女性主义哲学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解构性别二元对立。

首先,女性主义哲学反思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偏见和歧视。

通过批判性地审视文化、历史和社会结构,揭示其中蕴藏的性别歧视问题,并提出改革和革新方案。

其次,女性主义哲学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非传统意义上的特质和角色。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局限。

第三部分: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实现男女平等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女性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首先,教育是改变传统性别观念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全面、平等的教育,摒弃男女之间的差异对待。

其次,法律和政策应该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消除职场中的性别歧视、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工资和晋升机会,是建立真正平等社会所必须的步骤。

最后,媒体和文化产业应该消除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推广崇尚平等、尊重个体差异、鼓励自由选择的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地减少性别二元对立带来的伤害。

总之,女性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构传统性别二元对立并实现男女平等的思路。

只有当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尊重和包容每一个个体的社会理想。

性别认同的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

性别认同的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

性别认同的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性别被简单地看作是男性和女性这两种二元的分类。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于性别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二元论的合理性。

现代社会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观点——多元论,它认为性别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的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影响。

一、性别二元论的观点性别二元论是传统观念中对性别的一个简单划分,认为只有男性和女性这两种性别存在,并将性别与生物性别(生理构造)绑定在一起。

根据这种观点,男性和女性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上都有着固定的特征和角色。

这种二元论的观念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对于社会规范和性别角色的制约也相对较强。

然而,性别二元论忽略了性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有很多人的性别认同并不完全符合二元论的划分,出现了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等群体。

他们认为自身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构造不完全一致,可能不属于传统二元划分中的男性或女性。

这引发了对于性别多样性的研究和关注。

二、性别多元论的观点性别多元论认为性别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概念。

它认为性别并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这两种划分,而是一个广阔的光谱,包括了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双性人等。

这种观点提倡将性别从生理性别中解放出来,将其定义为一个个体根据自身的性别认同而确定的因素。

性别多元论的出现为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二元论的人们提供了认同和理解的空间。

它促进了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尊重不同性别认同的个体,推动了社会对于性别多样性的认知和接纳。

在多元论的观点下,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别认同,并且不再受到传统刻板印象的束缚。

三、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的影响性别二元论与多元论的观点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性别二元论的存在使得那些不符合二元划分的人们面临着社会歧视、偏见和不公平待遇,造成了性别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而性别多元论的出现则为这些人们争取了平等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通过接纳和尊重性别多样性,社会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第二性性别与自由意志的思考

第二性性别与自由意志的思考

第二性性别与自由意志的思考人类社会通常将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这种二元性别观念是我们常见的认知模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思考,人们开始提出对性别二分的质疑,探讨第二性别的存在以及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第二性别与自由意志的思考,并从社会、心理和生理角度进行论述。

一、社会角度的思考第二性别是指不符合传统男性或女性性别范畴的人,也被称为性别非二元者或非二元性别者。

社会对于第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是一种对个体自由意志的束缚,也是对性别多样性的限制。

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看待第二性别,为他们提供一个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实现自由意志的表达和发展。

二、心理角度的思考许多研究表明,第二性别者的心理状态常常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压抑和限制。

他们可能经历身份认同困惑、自尊心降低、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这些心理困扰是对自由意志的阻碍,我们应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真实自我并实现自由表达的权利。

三、生理角度的思考性别多样性在生理层面上也有一定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男性和女性生理特征外,还存在一些人在染色体、性腺或性激素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性别认同与生理特征不完全符合。

这种生理多样性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多样性形式,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生理差异,并为他们争取实现自由意志的权益。

综上所述,第二性别与自由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应该摒弃对第二性别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包容的环境。

心理上,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身份认同,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生理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并为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提供保障。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性二元论及明儒的批判和改造

性二元论及明儒的批判和改造

性二元论及明儒的批判和改造◎杨世文 陈 舒内容提要 早在先秦时代,先贤就对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尤其是孟子、告子、荀子围绕着人性善恶与否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理学家们逐渐形成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意在从本体论上肯定孟子的性善说,同时结合宇宙论对孔子的“性相近”与告子的“生之谓性”等人性说加以弥合。

但由于性二元论本身存在着否认以“气质之性”为性与割裂理气的倾向,明代理学家据此对性二元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

纵观每一次人性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学者对于善恶之源的探索。

关键词 善恶 性二元 批判 改造〔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1-0060-10 有关人性论的认识,历来受到儒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告子、荀子等人就围绕着人性善恶与否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直至宋代,以张载、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提出了“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主张。

顾名思义,性二元论正是将两方面的因素在性上内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①宋儒在维护孟子性善论的前提下,通过本体论与宇宙论相结合的视角,试图对前人的人性论思想进行吸收与调和,并进一步加以创新阐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提出,是人性论发展历程当中的历史关键节点,既是对古代人性论的全面总结,但也因此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明代学者本着理气一体的原则,针对性二元论中割裂理气的倾向,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内涵与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加以改造,并进行了新的诠释,人性论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可见,有关人性论的讨论,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讼不息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就先秦时代来看,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之间关于人性论的分歧往往来自对善恶之源的认识不一,但对人在经验世界中可能表现出的善恶两种倾向的认识则是相同的,这种共识也为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对范畴的提出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其次,明代诸多学者之所以反对性二元论,就在于其表现出割裂理气的倾向,然而在解构性二元论并进一步建立己说的过程中,又不得不对人的善恶追根溯源,重新加以分析说明,最终又回归到先秦学者关于善恶之源判定的路径上。

性别二元对立的颠覆

性别二元对立的颠覆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悲剧之一,其男女主人公呈现了在父权制社会下性别的二元对立状态。

本文拟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麦克白夫人在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话语权三方面对这种性别对立的颠覆,她力图突破男权政治的禁锢,捍卫自己在政治、精神及两性关系领域里的地位,并在一定意义上取得了胜利。

【关键词】麦克白夫人;性别二元对立;颠覆《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描写人性黑暗与堕落的经典。

书中男主人公麦克白暴力血腥、弑君夺位,而另一位看似柔弱的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却在背后充当了“军师”的角色。

在男性叙事传统里,麦克白夫人被认为是“魔鬼型”女人的代表,与父权社会中男人所希望的女人形象背道而驰,但她在争取女性平等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拟从性别二元对立的角度解读麦克白夫人,探讨她对女性性格特征的颠覆,对男性中心思维方式的颠覆以及对男性中心话语权的颠覆,揭示出女性不该作为“他者”形象处在社会的边缘地位,男性应当承认女性的话语价值,认可女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一、对女性性格特征的颠覆根据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艾莱娜?西苏的观点,父权制的思想体系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如日和夜、主动和被动、太阳和月亮等,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一对最重要的概念即男人和女人。

西方文明赋予男人一切积极肯定的品质,他们是逻辑、理性、勇敢的化身,而软弱、感性、神经质等一切消极否定的性格特征则都与女人联系在一起。

麦克白夫人因为生活在夫权的阴影下,本应该拥有女性所有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但她并没有诸如胆怯、脆弱一类的消极品质,反而拥有比麦克白更为突出的果敢和头脑。

她为麦克白的刺杀计划提供了详尽的步骤,从灌醉侍卫再到拿侍卫的刀谋杀邓肯,以此洗脱罪名,最后还要假意痛哭,掩人耳目,她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在内,连细枝末节都会留心,麦克白夫人展现了与其外表不太相符的才智和冷静,证明了女性身上也能具有和男性同样的品质。

在性格方面,麦克白夫人表现的比男性更勇敢果决,她替丈夫把刀放回到侍卫身边并且斥责他是“意志动摇的人”,她劝导丈夫“无法挽回的事,只好听其自然;事情干了就算了”,这一切都和父权社会下受统治的女性形象相悖,她抛弃了男权社会里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思想,男性身上具备的品质麦克白夫人都具备甚至比男性表现的更出色,就这点而言,她在颠覆传统性别对立观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于开颜全文娟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家庭教育。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17年伍尔夫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

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

正是这种父权社会中男女二级对立的传统观念,以及维系这种观念的工具———修养疗法,才把伍尔夫以及其他反抗传统性别观念的人逼上了绝路。

在伍尔夫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塑造了塞普蒂默斯这个女性化的男性形象来反对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的观点,作为男性他有着女性的感性、情感脆弱等特征,这种表现在他失去战友埃文斯后表现的尤为明显甚至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并被医生建议接受修养治疗,最后以自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而在她的另一部作品《到灯塔去》中,也有亲友亡故的情节,但是书中人物却因为摒弃了男女绝对的二元对立,无论男女都通过工作完成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

二、伍尔夫的坎坷一生伍尔夫13岁时经历了第一次精神崩溃,即她的母亲因流感引发风湿去世后。

在这之后家庭医生被召集来对她进行治疗,其原因是因为她对母亲的的去世表现的过为冷静和压抑自己的情感。

传统观念认为亲人去世后感性软弱的女性应该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

当时社会的人们对同样经历了丧亲她父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莱斯利·斯蒂芬》传记中,尼欧·安娜写到:“在她妻子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莱斯利·(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6)摘要: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中,男女二元绝对对立,男性被认为是理智的象征,女性被认为是感性的象征,任何不符合这两种观念的看法和做法都被视为是另类甚至是精神有问题。

伍尔夫作为当时社会进步女性的代表,一生之中都被视为的精神病患者直至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塞普蒂默斯失去战友后悲伤欲绝,由于不符合传统观念中对男性的定义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最终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到灯塔去》中作者则提出了一种有悖于传统性别观念的缓解悲伤地方式--工作,并指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通过工作来缓解悲伤。

关键词:男女二元对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精神崩溃〔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8-0138-03[收稿日期]2010-07-14[作者简介]于开颜,男,(1957.10-)研究生学历,现任东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全文娟,女,(1986.11-),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06至2007年担任县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学报主编,2009年起至今就读于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语言文学。

【文艺评论】138·总第442期·2010第8期理论界斯蒂芬把自己沉浸在写作当中。

”(尼欧40)传统的维多利亚男权观念认为,男性的特征是现实、理性和逻辑,所以人们认为莱斯利·斯蒂芬的悲痛是正常的传统式的悲痛;而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的特征则是直觉、软弱和感性,所以伍尔夫所表现的则是不正常的、压抑的、病态的悲痛。

这些观念都是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男女二元对立特征的固有偏见,是由社会差异而造成的男女差异。

伍尔夫在她的日记中写到:“我早年的生命就像就像刚刚孵化出来的脆弱的蝶蛹,13岁以前的生命就像一棵生长着的幼树,充满了海浪般的憧憬和幻想。

”(伍尔夫16)母亲去世后的两年,一直代替母亲照顾家人的姐姐又不行去世,六年后父亲也因病去世,两年后哥哥索比在希腊旅游时死于寒症,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丧亲之后伍尔夫在丈夫,姐姐以及医生的欺骗下接受休养治疗,作为传统观念的维护工具的修养疗法不但没能使她变得传统,反而使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休养期间她被迫躺在昏暗的医院里的病床上,白天喝热咖啡,晚上喝温热的牛奶,禁止通信读书以及和亲朋交谈,独自休养了六个月后出院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个月后她家人劝她到疗养院继续进行休养,结果她在当天晚上吞下了100片左右的巴比妥,幸而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如果说导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封闭的修养治疗,那么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的固有的男女二元对立观念中对女性的偏见,而丧亲则是导致其发生的导火索。

三、塞普蒂默斯奋力一跃经历了一系列的丧亲与修养疗法之后,伍尔夫自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凭一己之力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相抗衡,于是她只能在小说中对其进行控诉。

1925年5月,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达洛维夫人》。

虽然这篇小说并非她的自传,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塞普蒂莫斯这个人物中找到作者本人的影子。

伍尔夫在日记中说明了她写这本小说的真正目的:“在这本书里,我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与精神错乱,探讨疯狂与自杀的根源,我想批评这个社会制度,并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

”(伍尔夫47)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塞普蒂默斯是一个反传统的男性形象,他不具备传统观念中男性应该具有的理性,坚强等特征,反而被冠以女性的脆弱与感性,因为在一战中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埃文斯,他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并常常出现幻觉,把克拉丽莎年轻时候的恋人彼得当成了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一个身穿灰色衣服的人走近了他们,是埃文斯!可他身上竟然没有泥土,也没有受伤,可是容貌却丝毫没有改变!”(伍尔夫135)这些都是传统观念中女性才有的特征,因此他在当时的社会中被看成是另类和精神病患者。

塞普蒂莫斯的妻子认为她必须向世人掩饰自己丈夫要自杀的欲望,她对自己的母亲说丈夫只是太沉浸于工作了。

传统性别观念认为女性是神经质的,不理性的;而注重现实和逻辑的男性在丧亲之后则应该理智的采取工作的办法来缓解悲伤。

通过塑造塞普蒂莫斯这个女性式悲伤的人物作者试图说明脆弱与感性并不专属女性所有,颠覆传统的性别观念对男女特征的固有偏见。

就像人们对待伍尔夫的做法一样,为了纠正塞普蒂默斯所呈现出的的反传统的性别特征,人们对待他的方法也是休养治疗,正如当时德高望重的布雷德肖大夫建议那样他要想恢复神智必须离开妻子,到乡下的一个封闭的休养院里进行封闭式的休养。

同时伍尔夫在这部小说里也批判了医生的麻木无知和独断专行,并把医患关系引申到社会关系之中,映射了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对反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无情镇压。

也许在伍尔夫长达数十年的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塞普蒂莫斯有过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在塞普蒂莫斯几次就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患者本身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医生在对塞普蒂莫斯诊断时都没有好好聆听一下他本人的陈述,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

霍姆斯医生的注意力全在塞普蒂莫斯美丽的妻子身上,而布雷德肖医生建议他到乡下的一个封闭疗养院进行休养治疗。

患者完全处在医生的压迫与控制之下,伍尔夫在小说中描述到:“在诊所里,有些病人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住医生的责问,低头屈服,放声痛哭;还有一些病人大声责骂医生,好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刺激一样,对布雷德医生大声辱骂,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伍尔夫142)小说中所描绘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疑代表了英国社会中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与颠覆者之间的压迫关系。

而修养疗法不仅是一种医生压迫患者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上层阶级压迫反传统阶级的手段,当塞普蒂默斯听说医生要来带他到疗养院休养治疗时,他选择了自杀来反抗,如果说修养疗法是他自杀的直接原因,那么导致他选择这种极端方式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压迫。

四、“莉莉式”缓解悲伤方式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抨击了传统性别观念以及修养疗法对人格的压抑和精神的危害。

但是却没有提出一种正确的反传统和压迫的方法,尤其是在经历亲友亡故的时候,人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摒弃传统男女性别偏见,进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呢?在她的另一篇小说《到灯塔去》中,则向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修养疗法的全新的方法,那就是不论男性或女性都通过完成对自身有一定意义的工作来缓解悲伤,对抗传统的男女性别偏见。

在拉姆齐夫人逝世后她先生悲痛欲绝。

在拉姆齐先生眼里“夜晚充满了寒风和毁灭……但他却找不到那个非常机敏,随时准备伺候他的那个倩影,来把着夜晚变得井然有序,使这个世界反映出心灵的航向。

怎么回事?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伍尔夫153)众多学者认为,莉莉对拉姆齐夫人的去世并没有感到悲伤,但如果把她同丧母后的伍尔夫对比,就会发现莉莉在这里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新式悲伤。

莉莉在拉姆齐夫人曾经呆过的屋子里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她不知道该到厨房里拿杯咖啡,还是继续等在这,因为餐厅里只有她独自一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她约束不住自己的感情,只能让这句话反复回响着,来掩盖她思想的空虚,过了这么多年又故地重游,可是人去楼空,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她的感觉究竟如何?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她根本没有什么可说的。

”(伍尔夫177)她的思想麻木了,只能反复重复一句话来掩盖她思想的【文艺评论】·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空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