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中西文化比较作业

9. 试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物我两分其实讲的是天(物)与人(我)关系的双重属性,即合一性和两分性。

“天人合一”就是遵守自然规律;所谓“天人合一”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无论称其本体为天、为道、为太极、阴阳,或为理、为心、为气,都具有“大全”、“一”的性质。

作为社会关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其体现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是人道对天道的遵从。

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中央集权;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它反对口是心非;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皈依。

“物我二分”就是物为我用。

西方文化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物我二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它强调两种实体彼此对立,谁也决定不了谁。

这样主客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源自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
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
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 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 者。
•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 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 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 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 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 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 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 表等含义。

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最经典的例子, 是理性(rational)与感性(emotional)的二 分,而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一向比感性获得 更高的评价。另一个例子,是存在(presence) 与缺少(absence)的二分,同样地,前者在 西方哲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后者。这些“高等 理念”的相似性,例如前述的理性、存在, 和很多其他的如男性(与女性对立)、说话 能力(speech)(与写作能力(writing)对 立),被视为一种称为逻辑中心主义的西方 哲学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 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 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 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 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 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 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 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 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 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唯物
天人合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 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 的,与时俱进的。
“天”的字形也寓意了天人合人:一阴一阳 之谓道,阴阳可指天地,所以从天的字面来理解, 天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与地与人统一在 了一起。有阴有阳,有天有地有人,人在天地间 承载了特殊的使命、仁义、性命之理是人与生俱 来的责任。 从天人合一的探源来看,百家思想无从源于 此,所以说易经为“大道之源“一点也不为过。 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是天人合一观念的 最高体现,《礼记· 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 尽其性。

陆庆祥:“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观

陆庆祥:“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观

陆庆祥:“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观陆庆祥:“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观更新:2006年10月25日阅读:13352摘要: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危机,加之人类社会的矛盾层出不穷,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正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

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随之被重视起来,并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解救社会与自然的一剂良药。

然而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复杂性,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就出现了不少误解。

例如把天人合一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合一即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其实,天人合一不等于人与自然合一,而且“天人合一”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最高范畴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世界几大文化系统内同样存在这一范畴。

笔者在分析了不同文化系统下的天人思想后,又比较了各自不同的天人关系模式,最后认为只有以儒家为代表的天人关系模式是最合理的,但也应给予批判的继承。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今天在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特点的西方文化普遍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天人合一”式的东方思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对“天人合一”的阐释却歧义纷呈,言人人殊。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对“天”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传统中,天就有多方面含义。

朱熹曾说“天”:“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看来,古代儒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以不同的目的言天的。

这样就造成了天这一概念在语义上的混乱,模糊;同时也给我们今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造成困难。

在人与自然的危机如此严重的今天,人们在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时,自然而然地便将天与“自然”等同起来。

认为“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的和谐,自然与人合一。

这一观点成为了近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主流观点。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单把天等同于自然,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合一,这种简单化的思想是无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表现。

古代天人关系,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理、帝、神、等主宰性力量的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政府主义 和批判种族理论中,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都 占了一个重要席位。批评者认为,对于很多 理念,如男性/女性,文明/野蛮,白种人/有 色人种的二分,为西方白种“文明人”的霸 权提供了借口。
后结构主义者对二元对立论的批判,并不是 单单持相反立场,而着眼于它的解体,而这 种解构被视为非政治化的——意思是,在本 质上,它对二元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偏袒。 在一对二元对立的理论被视为自我矛盾,而 其价值相应下降的时候,理论便会自动解体。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 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 说:“有人,天也;有天, 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 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 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 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 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 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 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 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 弊端:主体性不强,以 致科学不发达,自有 创造性在超强的封建 专制制度下被抹杀了 好处:看问题全面,整 体性强,容易形成人 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 是敬畏的。 主客二分 弊端:超强的人类中 心主义带来强烈的 自然灾害;极端个 人主义甚着把他人 也看作客体。 好处:主体性强,走 知识道路,具有创 造性。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 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 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 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 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 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 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 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 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 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 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 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 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 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 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 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 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 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 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 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 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 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 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中国四大二律背反的著名例子

中国四大二律背反的著名例子

中国四大二律背反的著名例子中国四大二律背反是一种传统文化理论,它表明了事物之间恒久的二元对立性,并将这种长期的相反作为理念,运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方面。

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二律背反例子分别是:“阴阳大道”、“武林和平”、“天人合一”和“性别矛盾”。

首先,“阴阳大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它代表了阴与阳、冷与热之间的二元对立性。

它将世界的物质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即阴、冷和阳、热。

这种二元对立性不仅表示在物质上的相反,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精神上的矛盾,如思想、行为和感情之间的矛盾。

其次,“武林和平”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它将武林中的战斗与和平之间的二元对立性。

它表示战斗是不可避免的,而和平是所有人期望的,它们营造了一种恒久的二元对立性,说明了和平应该通过战斗来达到,而战斗应该通过和平来维护。

第三,“天人合一”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它指的是天地宇宙中的“万物一体”理念。

它代表了上界与下界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恒久的二元对立性,提出了天地之间的动态联系,宇宙的整体可用自然、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表示。

最后,“性别矛盾”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它代表了男女之间恒久的二元对立性。

这种对立性是生活中最普遍的,它表示男女在不同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立性,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性别矛盾的存在,表明性别的对立不会消失,只能通过互相尊重和理解来得到更好的平衡。

总之,中国四大二律背反的著名例子是“阴阳大道”、“武林和平”、“天人合一”和“性别矛盾”。

这些例子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理论,它提倡人们在相反的地方追求和谐,以求事物之间的完整性。

古老的中国文化总是提倡两种力量统一而成,这正是中国四大二律背反的重要性所在。

心物不二,天人合一【不二法门】之【1】

心物不二,天人合一【不二法门】之【1】

心物不二,天人合一【不二法门】之【1】不二法门:通过无差别的认识而悟入“不二”之理的门径。

这里的“二”指一切差异,差异在诸法,诸法差异在缘起;“不二”指空性、法性、一真法界、一实之理。

不二就是不二法,法即是理,法由心生。

不二法门因缘万法、时处变化,唯心唯物、阴阳相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心物相待、乃生万法,心中有物、物中有心,本非唯心、亦非唯物。

流水无意、浮云无心,真心非心、非心即心,本非因缘、亦非自然。

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心物不二、天人合一。

天地万物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总体(佛说因缘生万法)。

天地之万物因时因地而不断发生变化,成住坏空,生住异灭,诸行无常。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古今中外哲学里面,有很多二元对立的思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两种典型的思想。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或者心灵,精神是第一性的,一切的存在,一切为人所知道的存在,从根本上说都是精神的。

目前多数人认同,客观存在为真实存在,这种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何为物质呢?有形、有体、有质量的东西才叫物质。

在客观世界中,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使物体运动变化。

但因为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很多客观存在的,我们看不到,摸不着。

譬如说我们能见到的太阳发出来的光,仅仅是太阳光普中很窄的一部分,我们能听到的声波也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只相信自己眼睛和耳朵的人,犹如空手模大象的盲人。

盲人摸象,灵魂乞丐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索过程,人类从认识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电子。

电子是目前人类认识到的最小粒子了,电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量子纠缠,量子通信把人类带入量子世界。

量子非子,量子是一种理论,量子不是粒子,所以量子是无形、无体、无质量。

在量子力学中,只有微观客体才会处于量子态,量子超时空的存在而又不在,颠覆人类目前的认识,使人不由自主想到佛法中的不二法门,唯识无境,非有非无,空有不二。

中西文化对比相关考题

中西文化对比相关考题

中西文化对比相关考题1.刘勰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请根据刘勰的这段话阐述“天人合一”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

答: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道本性生养、赞化、共运关系---人与自然整一、协调、和有机联系---人与自然万物同是天造之物,稟一脉之气生,故人能与天地万物贯彻流通。

刘勰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价值基础---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哲学)意境:此时已经没有了言语,就这么静静的望着,望着,继而浑身颤栗,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渴望,渴望一种拥抱,渴望一种依靠。

在这深深的峡谷里,万籁俱寂,高山环绕下,人是如此渺小、卑微。

这一瞬间,过去的一切仿佛都失去意义,那些我熟悉的陌生的生命、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一点点慢慢逝去。

这样的一个早晨,这样一幅画面,我再也不想描绘,因为我害怕暴露自己的笨拙。

所有的言语到了这里都显得匮乏无比,所有的描绘都显得毫无意义。

无端的想流泪。

我想,多年以后,在提及怒江时,我都会记起这个早晨,初秋清冷的细雨中这如涅槃般的行走,悠长宁静的峡谷里,声声空寂,山水交融,天人合一,那是最贴近灵魂的行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这句话正好体现出“天人合一”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价值。

2.试析自然条件对中西文化形态形成的影响。

(完整版)中西方文化对比讲座

(完整版)中西方文化对比讲座
3、温暖湿润的气候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
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
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 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 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 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 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 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 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 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 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 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 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 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 ---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中西文化比较
绪论 一、中西文化的起源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 六、中西艺术比较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融汇日益频繁和广泛,以及纷繁的外来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差异性探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并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差异性;比较一、前言纵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是其哲学思想,历经原始的选择和历史的淘洗形成相对稳定、经久不变且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决定了人类一切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发展的方向。

因此若要揭示合而不同或殊途同归的事物表象后不被人察觉的事理逻辑,找出最为重要的、影响人类文化出现差异性的核心因素,必然要从文化结构入手,探源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结构始终以“三元(源)化生万物说”“一元四素全息论”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念;擅长圆道思维;求宇宙万物动态的平衡关系。

而西方文化结构以“四根说”“机械、还原论”为基础,以“主客二分”为基本理念,倾向于线性思维,求宇宙万物静态的存在原理。

本文以此为线索,探源并厘清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之所在。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探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融汇日益频繁和广泛,以及纷繁的外来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差异性探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并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差异。

二、三元(源)化生万物说与四根说《子华子・大道》说“大道有源,其源甚真,名曰空洞,空洞无有,是生三元”,三元决定着天地万物的内在本质,造就宇宙万象的千姿百态。

此三元按特质分为:物元(源)性物质、质元(源)性物质、体元(源)性物质,因其万物各具阴阳显隐特性又可分为显态三源物质与隐态三元物质,前者是后天类物质,后者是先天类物质。

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中西文化比较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1、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1、细剖精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古代“天人合一”环境保护思想的当代启示——兼对当代中国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反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也与环境保护思想相契合,并指导着古代环境立法,取得一定成效。

但反观当代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其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向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转型。

所以,应以“天人合一” 的环境保护思想,为环境立法目的转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更有利于摒弃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确立正确的环境立法一元目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保护;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前言“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流变中,古代各家的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天人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涉及自然、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探讨的核心问题,换而言之,“天人合一”对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却一直采用二元论,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为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埋下祸根。

所以,在反思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的弊端,探寻中国古代传统文1/ 23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其作为环境立法一元目的之理论支撑,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二者间的和谐关系,促使环境立法目的从二元目的向一元目的合理转型。

1---------------------------------------------------------------最新资料推荐------------------------------------------------------ 一、思想的流变:“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脉络“天人合一”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基本成型,再到逐渐成熟,最后完善的发展脉络,最终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天人关系学说。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一朴素的哲学观点“天人观”自古天人关系就是哲学史上一个广为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想成了两种广为流传的思想潮流,可以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来作概括。

一方面主张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注重自然界与人的联系和影响,反对以人为破坏自然。

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

但“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不少违背科学的地方。

强调“天”是最高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间统治者的权力是天之所授,因此历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以此来使人们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也就间接地屈服于天道,如老子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主张天人相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天论》开篇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治乱“非天”、“非时”、“非地”,自然运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决定不了人间吉凶祸福。

也就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

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去精神。

但天人相分过于强调“不求知天”的思想暴露了它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反对对自然规律做深入探索。

早期西方世界对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也有专深的研究。

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重要发展时期——希腊、罗马时代,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文化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出现类似中华民族那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如:赫拉克里特就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毕达哥拉斯则把天看成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们依赖宗教信仰,相信神的拯救等等与大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先秦天人观:古代造物艺术的思想渊薮

先秦天人观:古代造物艺术的思想渊薮

11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李 娟,钟志强 先秦天人观:古代造物艺术的思想渊薮
首先,荀子赞赏了人类活动的价值、目 的,对人之欲望加以了肯定,在某种程度上, 这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荀子·王制》 提 出:“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 致其用”[8]84 表现出荀子对造物技艺满足人类 欲望的肯定。荀子认为,人能利用自然为社会 谋求福利;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自然资 源的特性改进技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 欲求。其次,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在技艺 观方面表现为强调“由技进艺”,即技术可适 应物性与人的欲求不断提升、娴熟,最终达到 与天地合一的完美境界。《荀子·性恶》 认为: “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 非故生于人之性也”。与道家求真不同,“伪” 于荀子而言是一种进步的肯定。荀子认同且赞 赏“人为”(造物活动),肯定人造器物可胜过 自然之物;物经加工之后比其原始状态更适合 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审美上也可能更突出。可 见,荀子对器物制作工艺持肯定的态度,并以 之为人类社会文理隆盛的必要条件。最后,在 “天人相分”思想的影响下,技艺观为造物艺 术在美学上也争得了一席之地。《诗品》 云: “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 金’。”汤惠休评价的是谢灵运与颜延之的诗歌 风格,然而,其评语也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物和 人工造物之美的经验比较。物身上显现的人为 之美与自然之美的属性其实质都是人类审美理 想的一种反映,这两种审美观都是受到“天人 相分”思想影响下的“艺术观”的体现,只不 过是一个源于荀子的天人之分,另一个则是源 于庄子的思想。
第 36 卷第 4 期 2021 年 7 月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Vol.36 No.4 Jul.2021

简述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假说

简述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假说

简述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假说
中国古代哲学,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在宇宙学方面。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大
宇宙假说:天人合一、太极图说、五行相生。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
下这三种宇宙观。

第一,天人合一:这一宇宙观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常见思想,早在唐朝
的黄巢就提出了“人胜于天”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天、地、人之间
有着紧密联系和互动。

人和自然不是分离的,而是互为依存的。

这种
宇宙观认为,人的心灵和宇宙之间有着微妙的共鸣。

第二,太极图说:太极图说是老子认为的一种宇宙观念,也是从深奥
的哲学思想中发展而来。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永远不会分离。

太极图说认为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追求平衡和谐,并通过修炼达到心灵的宁静。

第三,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中国古代宇宙观念的另一种重要表现。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

在五行相生的体系中,每种元素都
被视为宇宙中的一种基本要素。

五行相生的宇宙观认为,自然界的一
切都是由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医学和农业当中也
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三大宇宙假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宏伟的宇宙观的重要方面。

这些宇宙观念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化在思考宇宙和人的关系方面的深刻
理解。

虽然这些观念看起来很古老,但在当今世界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大千世界面前,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各种传统文化,在理解和理解当今世界的基础上,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阅读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答案

天人合一阅读答案【篇一:对天人合一的看法】“天人合一”是中国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中国文化统摄一切的主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这一思想命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是朴素辩证的北宋大哲张载第一次正式而明确、严密而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光辉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哲人“与物为春,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同时亦揭示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体认到“天人一体”,深刻体认到人与自然的亲缘性、同构性与一体相关性;因此,中国传统思想文明与思想理念的精髓和主旨就是要探索和获取“天”与“人”的亲和性,就是要力求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乐、和睦、和谐与和融,就是要获得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理想状态与思想自觉。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其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即是主张“天人不二”、“天人合一”。

而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众所周知,其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则是主张以“主客二分”“二元对立”为最主要的思维模式,从而“天人相分”。

“中学”亦即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与“西学”亦即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二元对立”、“天人相分”、“主客二分”进而推崇竞赛和征服——恰成反照。

中国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与基本精神,就其最具有现代性的启发意义的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体相关的问题意识。

当然,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并且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艰深微妙,作为绵亘数千年的中国主导性思想文化理念,作为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自身的衍变演化的文化苦旅中,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芜杂怪谬的内容成分,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理想,略作一番现代转化和话语革新,就可以策略性地转型为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8 ]的思想理念。

中西二元文化逻辑

中西二元文化逻辑

中西二元文化逻辑摘要:一、引言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1.价值观的差异2.思维方式的差异3.社会习俗的差异三、中西二元文化逻辑的特点1.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2.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四、中西二元文化逻辑的碰撞与融合1.文化交流与碰撞2.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发展。

中西文化作为世界上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其差异和特点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入手,探讨中西二元文化逻辑的特点及其碰撞与融合。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1.价值观的差异: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倡导和谐共处。

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主张个人自由、民主、平等,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华文化倾向于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注重事物的整体和动态变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倾向于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关注事物的分解和静态结构,强调“二元对立”。

3.社会习俗的差异:中华文化讲究礼仪之道,注重长幼尊卑,强调集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尊重个人权利,强调个人选择,以个人成就为荣。

三、中西二元文化逻辑的特点1.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中华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事物发展的全面把握。

2.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西方文化强调事物的对立面,以矛盾和对立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事物发展的深入剖析。

四、中西二元文化逻辑的碰撞与融合1.文化交流与碰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发了许多文化碰撞,如价值观的冲突、思维方式的难以理解等。

2.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面对文化的差异,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通过文化的融合,可以实现文化的优势互补,促进文化的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在各个领域展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对于天人合一我们有四个基本观点

对于天人合一我们有四个基本观点

对于天人合一我们有四个基本观点:第一、天人合一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现象,最愚蠢的人和天也是合一的。

第二、天人合一有无穷多层次。

万物一体,万有相通,本来天人就是合一的,这讲的是绝对性。

还有相对性,你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所受的教育、修养水平等情况不同,结果他和自然融合的程度、沟通状况以及获得自然的帮助程度不一样,从而造成了相对性、多样性。

因此,天人合一具有不同水平。

第三,天人合一最重要的道理叫天人互择原理。

我们认为,天人互择原理应当由人择原理和天择原理有机结合而成。

人是自然造就的,人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但是,人是自然创造的“最美好的艺术品”,自然赋予人的结构场与万物不一样,人是万物之灵,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违背了自然。

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某些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为社会所有、为人所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进步、大家同乐”及“万物和谐”。

第四,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

这一根本规律有三个内容:一、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开放的系统,随时随地要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二、人如果能和自然和谐沟通,这个人就成为自然的密不可分、非常和谐、非常完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人是完满健康、幸福快乐、全面发展的人,是真正的人,对社会可以做出较大的贡献。

三、怎样成为这样的人?办法只有一个。

不能靠方术、靠神仙,要靠自己修心养性,练出真心来,要真心相信这条自然规律,遵照这条规律去做。

以道德为根本,修心养性就是顺应自然,就是在最大的限度上合乎自然。

不讲道德是最大的违背自然、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合于道”,“天人合一合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明整体, 以阴阳为两面,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综合。 强调了宇宙一元论、世界的一体化,是一 种古朴的系统论。而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又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
认识论
• 在天人统一体中,人处于中心位置,认为天道(自然规律) 与人道(社会规律)是同一的宇宙规律的表现,因此, “人者,天地之心也”,了解人道,就是了解天道,或者 说用人道取代天道。忽视天道,就是对客观不做分解分析, 也不做界限区别,用主观代替客观。
东方宗教观
• “天”是人事不能及,无 能为力“天”是人事不能 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 原因,是“天命”、“命 数”、“命运”。 • 由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 性趋于实用,它指导了一 个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 定的民族,一个关注热爱 现实生活的文化。
西方认识论
• 物我二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产生依据
•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 “天人合一”与“二元对立”
• 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 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中国的“天人合一” ——重和谐 • 西方的“二元对立” ——重对立
“天人合一”的内涵
• 中国人的观念,明知物我、人我之间的种种 矛盾,但力求避免强化对立,希望相融和合 一,追求对称、平衡、和谐 。 • 中国文化的三种平衡:人与自然界的平衡 (天人平衡)、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平衡(人 伦平衡)、人心内部的平衡(身心平衡)。
东方认识论
• “天”是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 识主体。
东方自然观
• “天”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 的协调、有机的联系。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道家)文化强 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 然的亲和作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 东方社会观
• “天”是道德之天, 儒家将天道、天理视 为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来源。 •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社会观强调人 与人的和谐统一 。统一观念表现于政治领 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 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 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西方自然观
•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一开始就表 现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 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整个西方文化突 出的特征。
• 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于是科学理 论作为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备受西方文化重 视。
“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 神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 胜自然为标志的。”
——亨利· 托马斯· 布克尔 《英国文明史》
西方社会观
• 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而群体(社 会)则注重共同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 益的原则对个人个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 压制。
• 西方文化不仅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对立,也承认每个个 体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 • 承认对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中每个个人的独立权 利。
西方宗教观
• 人的存在有理性与动物 性,心与物或灵与肉的 二元对立。 • 宗教徒把人生当作皈依 上帝的旅程,将肉体与 灵魂、此岸与彼岸、天 堂与地狱作绝对的分割。
• [探究题]
• 请同学们思考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 一下。
•谢 谢!
• 常州一中高东梅 • 2015/1/9
• 因为发现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将认识 主体从自然万物中分离出来,把自然界看作一个课题, 这样才有了科学研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 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就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基本前提, 构成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感性与 理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