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资产定价

合集下载

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唐先勇 王永海 : 过度 自信 、 市场均衡及 资产定价 的非对称 反应
过度 自信、 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 木
居先 勇 王 永 海
(、 1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 0 ; 、 5 0 4 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摘 要 : 文对 D nee ̄(0 1所 给 出的 基 于投 资 者过 度 自信 的 定价 模 型进 行 了修 正 。 市场 均衡 条件 本 ai lt 20 ) 在 下 , 对投 资组 合 进 行再 次 市场 调 整 , 是 调 整 期 望 回报 中的 风 险补 偿 。风 险补 偿 的 调 整使 得 资 产 的 市 场 定 不 而
导致的风险补偿的减少。 由其建模过程可知, 投资者过度 自信会导致投资组合的调整( 加权平均)而D ne ; ail 等在力权投资组合的基础上 , Ⅱ 又进行 所谓的市场调整 , 使得投资组合中各资产数量都要减少。 并且该定价模型还意味着, 对于等量的正 、 负信号 , 资产价格的波动是对称的。 而众多
为水是平的, 就说海洋是扁的; ai ea(0 2也给出类似的比喻: D ne t12 0 ) l . 不能因为非洲草原上有食 肉动物的存在 , 就说没有可被捕食的动物了。 也 就是说 , 不能因为理l交易者的存在, 生交易者就会完全消失; 生 非理l 即使每个交易者都是理陛的, 市场也未必是完全有效的。 因此 , 理性的局限 和偏好的内生 , 就给金融学家带来巨大的挑战, 也使得许多学者不得不考虑投资者的心理特征——非理 陛行为。 许多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表 明, 人有时候会高估 自己的能力。 a rrn L vl (99研究发现, 如c meead oao19 ) l 潜在的市场进 入者会过度 自信。 orad a (0 7- A为, M oe l C i 2 0 ) l n I  ̄, 当人们 面对结果具有可控l 生的任务时, 会显得过度自信。 不但行为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 人有时会过度 自信; 金融学家们也证实了, 投资者在资产定价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

过度自信,导致频繁交易!青泽谈投资之道 3月28日我们或许都听说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

但事实是,只能有50%的人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必然有50%的人在平均水平之下。

这就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过度自信,就是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水平,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

比如,开车的人都知道酒后开车很危险,大多数人都觉得别人酒后开车可能会出车祸,但是自己喝了酒以后却是可以控制的。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分别问丈夫和妻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将调查结果统计出来,居然发现丈夫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和是130%。

也就是说最起码有一方,更可能是双方都高估了自己承担家务的比例。

这也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以后夫妻吵架时,双方都为自己邀功时,就可以拿出这个研究结果讲道理了。

人类倾向于从无序中看出规律,尤其是从一大堆随机的经济数据中,推出所谓的规律。

美国行为科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他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运气和偶然因素的结果,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

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所谓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就是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于自信。

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详述1. 引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Theory)是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投资者行为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但这种假设与真实世界中的投资者行为存在差距。

相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以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观察为基础,试图通过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群体效应等因素对资产定价进行解释。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要点,并讨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2. 基本假设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投资者不完全理性。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并根据风险和预期收益对资产进行定价。

然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导致其行为与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存在差异。

3.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处理信息时所产生的系统性错误或偏差。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将这些偏差归结为几个重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固定化、样本偏见等。

•过度自信:投资者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准确性,并过度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损失厌恶:投资者在面临损失时表现出比同等收益更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更加谨慎。

•固定化:投资者倾向于固守既定观念和决策,忽视新的信息和证据。

•样本偏见:投资者基于过去的观察和经验做出决策,而忽视整体的市场情况和趋势。

这些认知偏差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4. 情绪影响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有重要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状态和情感感受可以影响他们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

情绪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短期情绪:投资者的短期情绪,如焦虑、兴奋、恐惧等,会影响他们对资产的需求和供给,并使资产价格出现短期波动。

•长期情绪:投资者的长期情绪和情感感受,如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会对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

情绪影响是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需要在资产定价模型中加以考虑。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及实证研究导言:在资本市场中,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对资产定价起着重要作用。

自从以来,许多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资产定价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些理论,并基于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些理论的实际效果。

1. 投资者情绪与资产定价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对市场和资产的情绪状态,包括乐观、悲观、恐惧等。

从传统的投资者行为角度来看,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通常是非理性的,但对资产定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情绪高涨时,投资者往往过于乐观,导致资产被高估;而在情绪低迷时,投资者往往过于悲观,导致资产被低估。

因此,了解和研究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非常重要。

2. 情绪影响下的资产定价理论2.1 威廉姆森情绪指数理论威廉姆森情绪指数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与市场风险存在着正向关系。

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买方,导致市场风险增加,从而推高了资产定价。

相反,当投资者情绪低迷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卖方,导致市场风险降低,从而推低了资产定价。

2.2 休斯与叶森情绪指数理论休斯与叶森情绪指数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率有着预测能力。

他们通过构建情绪指数来衡量投资者情绪,结果发现情绪指数与股票收益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情绪越高涨,未来股票收益率往往会越低;情绪越低迷,未来股票收益率往往会越高。

3. 基于实证研究的验证近年来,许多研究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

他们发现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确有重要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当投资者情绪过度乐观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往往会高于其基本面所能支持的水平;而当投资者情绪过度悲观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往往会低于其基本面所能支持的水平。

此外,许多实证研究还发现,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增加;而当情绪低迷时,股票市场的超额收益率往往会减少。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是一种考虑到投资者行为特征的资产定价理论,它基于前景理论、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参照依赖和时间不一致偏好等行为心理学原理,对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修正和扩展。

下面是关于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比较。

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基本原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主要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包括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参照依赖等。

这些特征导致投资者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可能过于乐观或悲观,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过分相信自己的预测能力,而参照依赖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

基于这些行为特征,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展。

它认为,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基本面的风险和收益,还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有关。

因此,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通过引入行为因素来构建更准确的定价模型。

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异同1.理论基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基于前景理论和行为心理学原理,考虑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风险收益均衡原理,认为资产价格与基本面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风险度量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是用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来度量的,即资产与市场组合的相关性。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风险是用投资者主观感受到的风险来度量的,它不仅包括资产的系统性风险,还考虑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认知偏差。

3.预期收益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预期收益是根据资产的贝塔系数和无风险利率来计算的。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预期收益不仅取决于资产的贝塔系数和无风险利率,还与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有关。

例如,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可能过高或过低估计预期收益。

4.市场价格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价格是投资者对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

而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中,市场价格不仅包括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还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_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3吴卫星 汪勇祥 梁衡义 内容提要: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

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

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

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关键词:过度自信 有限参与 资产价格泡沫3 吴卫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029,电子信箱:wxwu @ ;汪勇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电子信箱:yw2186@ ;梁衡义,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邮政编码:100080,电子信箱:lhy @ 。

作者感谢中科院数学院程兵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汪昌云教授、Princeton 大学W ei X iong 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Jialin Y u 博士、北京大学徐信忠教授、王亚平博士和张峥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军教授和“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参与我们论文讨论的多位同行的有益建议和指导;作者对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和有益建议深表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11过度自信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Jerome D.Frank ,1935)或者高估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的精确性(Fischhoff 等,1977)。

也就是出现了心理学文献中所谓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现象。

Hvide (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着差异。

一种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存在傲慢(Hubris )心态;另外一种过度自信则指的是人们对于某种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Alpert and Raiffa ,1959;Lichtenstein 等,1982)。

浅议异质信念与资产定价

浅议异质信念与资产定价
产 定价模 型进 行 了总 结 。
【 关键词】
异 质 信 念 ;行 为 金 融 ;资 产 定 价


异质 信 念的 形成
异 质 信 念 (1tr g I 0 s b l f) } e 0 e e u ei s e 1 e 是 针 对 传 统 金 融 学 中 “ 喷预 期 ” 的 概 同 念 上 提 出 来 的 。 传 统 资 本 资 产 定 价 理 论 和有效 市场 假说都 是建 立住 “ 理性投 资 者 的 同质 预期 ”这 一 前提 假 设 之上 的 。 这 … 假 设 暗 含 两 层 意 思 :首 先 ,投 资 者 对 影 响 证 券 价 格 的 所 有 信 息 能 够 做 出快 速 反应 。 其次 投 资者 面对 相 同 的信 息 , 对 资产 收 益 的 未 来 预 期 能 够 做 出 一 致 而 准 确 的 判 断 ( 圣 平 , 0 2 。这 一 假 设 张 20 ) 在 理 论 L 是 可 行 的 , 但 是 相 比 现 实 世 界 , 该 假 设 显 然 是 不 准 确 的 。 目 前 ,理 论 研 究 主 要 是 通 过 放 宽 经 典 的 资 产 定 价 假 设 来 解 释 异 喷 信 念 的 原 因 , 通 过 假 设 投 资 耆 存 在 过 度 自 信 , 可 能 没 有 意 识 到 自 己 的 信 息 劣 势 , 可 能 由 于 自信 而 不 会 从 他 人 交 易 中 获 取 信 息 , 基 丁 这 佯 一一 个 基 础 , 已有 研 究 从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对 异 质 信 念 的 产 生 进 行 了解 释 。 首 先 ,Iis li r Te h ( 0 3 trhef 和 e o 20) 提 出人 是 “ 限 注 意 ” 的 ,现 实 也 是 如 有 此 。 投 资 耆 可 能 仅 注 意 到 部 分 信 息 , 但 是 在 市 场 中 决 策 时 却 没 仃 意 识 到 这 一 问 题 。“ 意 ”是 一 种 稀 缺 资 源 ,对 一 些 信 注 息关注 就会忽 略其他 的一・匕 止 信启、 。 ~ 个 直 观 的 简 单 的 说 法 是 人 只 会 依 据 自 己注 意 的 信 息 进 行 决 , 每 个 人 注 意 的 信 息 不 同 ,就 必 然 会 有 在 投 资 决 策 的 判 断上产 生差异 。此 外行 为金融学 和心理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反应理论、前景理论、遗憾理论及过度自信理论。

跟着小编一起来学学它们。

过度反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

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

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

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关于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研究了资产价格的确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资产定价理论主要有两个经典模型,即资本市场线模型和资本边际定价模型。

资本市场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提出的,也被称为马克维茨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确定资产的定价。

马克维茨认为,投资者可以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资产上,而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是由各个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共同决定的。

他提出了一个有效边界的概念,即在给定风险水平下,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的投资组合,使得收益最大化。

这个最佳投资组合对应的收益率与风险报酬成正比关系,而与投资组合的总额无关。

资本市场线模型对理解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率。

资本边际定价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夏普提出的,也被称为夏普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来确定资产的定价。

夏普认为,市场是由众多投资者组成的,每个投资者都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率来决定投资组合。

他提出了一个均衡条件,即市场上的需求等于供给,从而确定资产的均衡价格。

资本边际定价模型强调了市场的均衡性,即资产价格的决定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两个模型都对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它们都存在一些假设,比如投资者行为是理性的、市场信息是完全透明的等,这些假设在实际市场中并不成立。

因此,现代的资产定价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模型和方法。

总之,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通过投资组合或市场需求供给等方法,研究了资产价格的决定方式和影响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投资者行为、市场信息等,以更准确地确定资产的定价。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探索了资产在市场中的定价方式和影响因素。

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多种经典模型和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是资本市场线模型和资本边际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

该领域的研究者认为,人类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存在着个体差异和非理性行为。

基于这些理论,学者们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用于解释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和资产定价行为。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的缺陷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套利定价理论(APT),在解释股票价格和资产回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模型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准确地评估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并且投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

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存在非理性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从认知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借鉴了许多理论和方法,用于解释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例如,人们可能受到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羊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人们的决策行为可能存在非标准偏好。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的,但实际上,人们的决策行为可能受到风险厌恶、时间偏好和其他非标准偏好的影响。

•人们的决策行为会随着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发生变化。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通常只能获得有限的信息,而且各种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是一种尝试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改进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的方法。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引起市场的非理性定价行为,从而影响资产价格的形成。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上可能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买进和过度卖出。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

•投资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可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

例如,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他们可能会过度害怕风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情感对金融决策的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模型,旨在揭示人类在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我们解释金融市场中的种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决策依据。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介绍和探讨。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受到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认知限制或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失误或偏差。

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反应是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会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风险,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情绪影响则是指人类在金融决策中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焦虑、恐惧和贪婪等情绪会使投资者做出冲动的决定,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和权衡利弊。

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理论强调人类对风险和奖励的感知和反应,以及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人类对风险和奖励的感知和反应经常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可能来源于过度自信、注意力偏差和社会压力等原因。

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也会加剧非理性行为。

当投资者受到信息传递、社交网络和群体思维的影响时,他们可能会跟随他人的决策,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市场情况。

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为我们说明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行为金融学还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模型。

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是资产定价模型。

资产定价模型通过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来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但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这些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它引入了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等非理性因素,从而更好地解释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和异常现象。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金融定价模型,它的提出和发展是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理性投资者假设,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和偏差。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特征:首先,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决策。

在传统的理性投资者假设下,投资者会根据市场上的所有信息进行理性的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情感、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非理性决策,例如过度自信、风险厌恶和损失厌恶等心理偏差。

其次,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无效性和波动性增大。

例如,过度反应和羊群行为可能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资产的定价。

再次,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考虑投资者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假设投资者对风险具有完全理性的认知,他们会根据期望收益和风险来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认为投资者可能会出现风险判断的偏差,例如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使得他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策。

最后,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也研究了投资者的心理偏好对资产组合选择和交易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好可能导致他们倾向于持有某些特定的资产,忽视其他的投资机会。

同时,他们在交易行为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例如过度交易和捧杀效应等。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旨在揭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资产定价的非理性现象,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准确的定价工具和决策支持。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和非理性行为。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包括过度自信、处置效应、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代表性思维与熟识性思维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以及羊群行为和投资者情绪,并举例说明。

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的一种倾向。

这种偏差通常源于投资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经验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忽视风险或低估市场波动性。

例如,一个股票分析师可能认为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将继续上涨,即使有迹象表明该股票的价格已经过高。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投资者买入高估的股票,最终导致亏损。

2.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出售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

这种行为偏差通常发生在投资者面临损失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或焦虑,因此决定尽快减少损失。

相反,当投资者获得盈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满足或乐观,因此决定继续持有股票。

这种处置效应可能导致投资者错失卖出盈利股票的机会,从而错失利润最大化的机会。

3. 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的投资经历、记忆和行为偏差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例如,投资者可能会受到过去成功的投资经历的启发,从而在未来的投资中采取相似的策略。

然而,过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成功。

此外,投资者也可能会受到过去失败的经验的影响,从而避免类似的投资决策。

这种记忆和行为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重复同样的错误。

4. 心理账户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个账户代表不同的投资目标或风险偏好。

这种划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出现偏见。

例如,一个投资者可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而忽略了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机会。

这种心理账户偏见可能导致投资者承担过大的风险,从而增加投资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研究

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研究

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过度自信是人类行为中常见的心理倾向,在金融市场中也经常出现。

过度自信行为是指投资者或交易员在做出决策时对自己能力和信息的过高评估,从而导致判断失误和投资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探讨过度自信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

影响一:市场波动加剧过度自信行为往往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

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乐观地预测市场走势,导致集体行为出现失衡。

当市场行情不如预期时,这种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出现大量抛售行为,从而引发价格暴跌。

而当市场行情好于预期时,这些投资者会积极买入,使得价格过度膨胀。

这种极端的行为会使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影响二:市场流动性降低过度自信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的降低。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判断自己的资产定价时倾向于高估其价值,从而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活跃度。

当投资者过于自信,不愿以低于其估值的价格出售资产,市场上的交易量就会减少。

这不仅使得市场的交易效率下降,也增加了投资者之间进行有效套利的难度。

因此,过度自信行为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减弱,影响资金的有效配置。

影响三:市场价格泡沫过度自信主导的金融市场可能出现价格泡沫。

自信的投资者往往对资产价值进行过度乐观的估计,使得市场上的资产价格被推高到超过其基本面价值的水平。

这种过度自信的投资行为导致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投资者开始怀疑这种超过价值的价格,纷纷抛售,从而引发了泡沫的破灭。

这种突然的价格崩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例如股市崩盘和房地产市场崩溃等。

应对方法一:监管与法律约束为了防止过度自信行为对金融市场的不良影响,监管机构和法律约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设立限制规则来约束投资者的行为,例如限制杠杆资金、规范股权激励计划等。

同时,法律约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阻止潜在的违规行为。

监管与法律约束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过度自信行为的出现,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是用来描述股票市场的一个经济学模型。

其主要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揭示了投资者偏差性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心理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相关知识。

第一步:假定投资者的理性行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前提假设是,标准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这种假设存在局限性。

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决策都会受到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第二步:考虑投资者的情感因素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我们假设投资者可能存在以下情感因素:1. 多数投资者往往具有「过度自信」,因此会高估自己的股票评估能力,进而带来高估的股票价格。

2. 投资者忌惮损失效应,认为损失的痛苦要比获得同等收益的快乐要强烈得多。

3. 投资者对信息的加权存在局限性。

他们倾向于给予过多的信任和重视较为新颖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对决策的现有信息。

第三步:形成情感驾驭下的股价波动基于情感因素的假设,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投资者的情感驾驭下,股票的价格不会受到内在价值的影响,而且更易于受到媒体、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根据消息所导致的短期跳跃式调整的影响。

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取决于投资者们的期望、信息、情感偏置以及他们对围绕股票价格形成的信息的不同的解释。

第四步:考虑信息披露及市场对信息的反应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框架下,信息披露是触发市场波动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一个公告被发布,市场反应的速度和幅度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情感和认知。

例如,当市场上的投资者发现股票价格显然高于实际价值时,他们可能会开始销售这些和具有较高风险的股票,因此进一步促使了股票价格下跌。

第五步:结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充分揭示了股票价格的波动,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理解方式,并揭示了情感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市场行为根据不同信息解释的异质性。

正确地利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市场信息,更好地预测投资者的行为,并优化个人及机构投资组合,以应对股市的变化。

股票投资者有哪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如何规避?

股票投资者有哪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如何规避?

股票投资者有哪几种常见的行为偏差,如何规避?我就结合自己经验,谈一谈中国投资者,特别是股票投资者一些常见的行为偏差,然后再谈一谈对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1. 过度自信偏差自信本来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但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但是,更可怕的不是过度自信本身,而是认识不到过度自信偏差的存在。

其实,过度自信与前面讲的“禀赋效应”有相似之处。

所谓“禀赋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自己拥有了某件东西,对其主观评价马上就不一样了,俗话说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这个道理。

过度自信也是类似的道理。

当看到不同观点的时候,投资者更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无意识地去找别人逻辑中的错误。

要知道,挑别人的毛病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很少有人会主动挑自己的毛病。

过度自信使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更倾向做出冒险的行为。

有一个调查,让人们评估自己的驾驶技能,结果85%的人选择高于平均水平。

这怎么可能呢,这说明大家自我感觉都很良好,这就是过度自信。

还有一个类似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大学教授,让他们评估自己的教学水平,结果95%选择高于平均水平。

那么,过度自信在股市里面的表现是什么呢?有过股票投资经验的学员应该知道“换手率”这个指标,它衡量的是交易的频率,交易越频繁,换手率越高。

众所周知,中国大A股的换手率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这主要是因为A股投资者以散户为主,他们的投资行为就存在过度自信偏差,所以人们常把散户比喻成“韭菜”,割韭菜其实就是利用了散户的行为偏差。

建议:所以,就像凯恩斯“选美理论”所说的,重要的不是你怎么看,而是大家怎么看。

也不要认为张三比你的经验丰富,靠炒股赚了不少钱,他让你买啥,你就买啥。

更不要去相信那些自称什么“短线王”的股神了,基本上都是江湖骗子。

经验有限的散户来说,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做价值投资,选择有稳定现金流和安全边际的标的,做长期投资。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

行为金融学八大现象概述行为金融学是对投资者决策和市场行为进行研究的领域,通过揭示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解释金融市场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八大现象广为人知,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现象,并分析其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

1. 奇异短视1.1 现象描述奇异短视是指投资者在评估长期投资时往往过分关注短期波动和即时收益,而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

1.2 影响•投资者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导致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忽视长期价值和风险,容易受到市场噪音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长期资产配置不合理,错失长期投资收益。

1.3 克服方法•建立长期投资观念,关注基本面和长期价值。

•设定长期投资目标,避免被短期市场波动左右。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2. 过度自信2.1 现象描述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过分自信地进行投资决策。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过于激进,盲目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高估自身能力,低估市场风险,容易出现投资损失。

•过度自信还可能导致忽视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增加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2.3 克服方法•保持谦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建立科学的投资方法和策略,避免凭主观感觉进行决策。

•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避免孤立决策。

3. 损失厌恶3.1 现象描述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反应强于对收益的反应,对于避免损失的需求高于追求收益。

3.2 影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偏好保守的投资策略和风险规避。

•高风险的投资机会被忽视,影响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和收益。

•在决策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3.3 克服方法•认识到损失厌恶的影响,理性对待风险和收益。

•分散投资风险,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设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平衡风险和收益。

4. 核心人群效应4.1 现象描述核心人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产生投资决策的集体行为。

资产定价中的市场无效性研究

资产定价中的市场无效性研究

资产定价中的市场无效性研究在金融领域中,资产定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市场无效性是指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市场无效性的存在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发现和利用市场中的定价错误来获得超额收益。

本文将探讨资产定价中的市场无效性,并讨论其对投资者和市场的影响。

市场无效性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尤金·法玛于1965年提出。

他认为,市场参与者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信息不对称、心理偏差和机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一种常见的市场无效性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的差异。

在资产定价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某些投资者拥有比其他投资者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可能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利润机会。

除了信息不对称外,心理偏差也是市场无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偏见和错误判断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可能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

这种心理偏差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与资产的真实价值之间存在差异。

市场无效性对投资者和市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投资者来说,市场无效性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发现和利用市场中的定价错误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要想在市场中获得超额收益并不容易,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此外,市场无效性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走势。

对于市场来说,市场无效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那么资源可能会被错误分配。

例如,某些高风险资产可能会被高估,而低风险资产可能会被低估。

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可能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波动。

为了解决市场无效性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参与者具有理性和完全的信息,市场价格能够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自信与资产定价
摘要:本文总结了对过度自信投资者行为分析的两种模型,h&l 模型和dhs模型,包括其心理基础,相关假设及结论解释,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简单的分类,进而提出过度影响资产定价的路径,同时对这两种模型前提假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过度自信;资产定价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试图解释不确定条件下未来支付的资产价格或价值。

资产定价理论是建立在“理性投资者的同质预期”这一前提假设上的,这一假设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对市场上的信息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二是投资者们对证券收益率的均值、方差、协方差等具有相同的期望值,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对各个资产的期望收益和风险具有相同的预期。

然而,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在解释股价溢价之谜等现象时出现了困难,“理性投资者的同质预期”只是理想中的状态,实际上投资者只是有限理性,并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偏差,因此,关于投资者心理方面的研究慢慢扩大。

认知偏差对于资产定价有着较大的影响,过度自信也为认知偏差的一种。

过度自信,即投资者认为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精确度要比实际上的精确度更高,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成功机会的一种心理现
象。

过度自信容易引起过度反应、过度交易和羊群行为,容易导致投机泡沫的产生。

相对于普通投资者,专业相关人士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现实金融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所占资金比例远远超过普通投资者,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是由专业人士进行投资,又会进而引起市场上普遍的过度反应,因此,研究过度自信、过度反应这一认知偏差对于研究资产定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过度自信的研究模型
目前行为金融结合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关于异质信念的概念,相对于同质预期,考虑了投资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对资产收益的预期不同,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及厌恶程度不同,来解释市场上投资者的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市场效应。

过度自信为异质信念里重要的一部分,对过度自信、过度反应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h&l模型、dhs模型等。

(一)h&l模型
h&l模型为hirshleifer和luo于2001年提出的对过度自信投资者的分析方法,目前研究过度自信投资者的文章大部分采用了类似于h&l模型的方法。

h&l模型主要是研究过度自信投资者是否能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通过研究这一问题来表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是如何获利的,他们的交易行为如何。

1.h&l模型的心理基础
h&l中过度自信是投资者认为自己对未来股价的判断能力比实际能力更准,所以他们会低估自己的判断误差,造成对风险的判断情
况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2.h&l模型的假设基础
h&l模型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假设基础上:(1)市场中存在着两种信息,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

其中公共信息为大家都能获得的,但并非可以影响到所有人,私人信息为信息还未公布前部分投资者获得的;(2)经济中存在着两类资产,支付恒定的无风险资产以及支付服从正态分布的风险资产;(3)市场中存在着三类投资者:理性投资者,过度自信投资者及噪声投资者;(4)三类投资者均根据自身所获得的市场信息进行投资,其中噪声投资者未能获得任何私人信息。

3.h&l模型的结论
h&l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通过推导最大化期末财富所带来的效用来计算投资者的最优风险资产需求、风险资产的均衡价格以及理性投资者和过度自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可以得出过度自信投资者能够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可以通过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定价中获利,并得出了过度自信投资者与理想投资者之间收益及资产选择的差异对比,分析过度自信投资者的行为。

(二)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于1998年提出的,旨在分析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分析,分
析这两种心理现象导致的市场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影响资产定价。

1.dhs模型的心理基础
dhs模型主要建立在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的基础上,过度自信主要是指投资者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自我归因偏差本来是指人们往往把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为运气等外部原因。

2.dhs模型的假设基础
dhs模型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基础上:(1)与h&l模型类似,信息分为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开信息为全部投资者都可以获得的,私人信息为部分投资者提前获取的;(2)市场上投资者分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前者根据市场信息会过度自信估计市场情况,后者理性估计市场情况;(3)股价服从正态分布,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错误估计会导致对股价的错误估计,且知情者估计的自信程度越高,股价的方差越小。

3.dhs模型的结论
dhs模型以各信息反映的均值和方差以及知情者的自信程度和自我归因程度为自变量,推导出了各时间点股价的期望。

模型主要反映了半理性投资者在未获得公开信息的情况下由于过度自信投资,低估股票价格,部分公共信息披露后,依然坚持己见,低估股票价格,造成市场交易量变化,股价出现波动,直至全部公共信息披露后,半理性投资者才开始修正自身行为进行理性投资。

二、过度自信的研究结果
1.过度自信投资者对正、负信号的反应是否对称
danieletal认为,过度自信意味着股价的长期滞后负相关、过度交易和基于公开事件的回报可预测性等,给出了一个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截面定价模型,该模型既反映了协方差风险,又包括了因过度自信而引起的错误定价;odean认为,不同类型的过度自信交易者对市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过度自信交易者会导致市场平均交易量的增加、市场深度加深及期望效用降低;唐先勇、王永海认为,在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下,资产价格对于等量的正、负信号呈现非对称反应,投资者对利好消息的反应比较敏感,对利空消息的反应则显得不足。

kenneth 和john通过对日本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的行为与市场有关,牛市下投资者更偏向过度自信,而熊市下的行为与过度自信并不一致,即在过度自信下,可能投资者对正信号的反应大于对负信号的反应。

2.过度自信投资对金融数量和交易的影响
马胜、汪瑞分析了过度自信对交易数量及收益回报的定量影响,认为过度自信程度提升时,预期价值高估和预期交易数量增加,预期短期随过度自信水平提升而增加;吴卫星、梁衡义认为由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的存在,他们实际上在一段时期内充当了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从而导致了风险的暂时降低,投资者会接受比较高的资产价格,要求相对比较低的期望收益;孟卫东、江成山等人认为平均来说过度自信等异质信念与资产价格的高估程度正相关,但就信
号的具体实现值来看,异质信念的增大也可能与资产价格被低估的程度正相关;kyle和wang认为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非理性投资者可能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净投资收益,而且非理性投资者发现,他们采取非理性决策能够获得比采取理性决策更高的投资收益,因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总结
在过度自信影响资产定价的相关文献中,大都采用了h&l模型或者dhs模型,采用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个人决策偏差—市场偏差的路径来分析过度自信行为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但两种模型的假设基础都只是将市场上的投资者简单归类,并没有很好的区分过度自信者与知情较多者,因此对于金融市场某些行为缺乏解释力度,实证中也会造成实证结果与理论误差较大的情况产生。

鉴于对过度自信投资者行为的分析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需根据心理学研究不断更新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daniel k. d., hirshleifer d.,subrahmanyam a. t.and siew hong. investor psychology in 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2.
[2]kenneth a. kimand john r. nofsinger. the behavior of japanese individual investors dur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 2007.
[3]odean t., volume, volatility, 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 average, journal of finance, 1998.
[4]桂荷发,蔡明超,吴卫星,汪勇祥.过度自信研究模型方法的一个评注.金融研究,2007(02).
[5]张力公.基于过度自信行为的资产定价模型比较分析.决策参考,2010(22).
[6]程兵,梁衡义.过度自信、过度悲观与均衡资产定价.管理评论,2004(11).
[7]唐先勇,王永海.过度自信、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的非对称反应.财会通讯,2010(10).
[8]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经济研究,2006(4).
[9]吴卫星,梁衡义.过度自信、流动性和资产定价.财经问题研究,2005(05).
[10]王阳,李延喜,张佑辉,郑春艳.投资者异质信念下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研究评述.科技与管理,201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