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健康养生方面,老子的养生智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以“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和操纵。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和自身的身心健康。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享乐,要返璞归真,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避免过度的竞争和攀比,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养生之道”,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他认为要“静”养生,主张保持身心的平和与宁静,远离繁杂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平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忽视了身心调养,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老子的养生智慧则提醒人们要静养身心,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对当代社会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餐饮养生”,主张合理饮食,保健强身。

他认为“民之飢,以其上食饱”。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过度追求美味佳肴,不顾饮食的营养均衡,这导致了许多饮食健康问题的产生。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健康,注重营养均衡,远离过于油腻、辛辣和刺激的食物,这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老子养生”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揭示了许多关于生命、健康和养生的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这是老子对养生的精髓总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养生意味着要珍爱生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他提倡人们要“淡泊”、“无为”,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功利,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老子还提倡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对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起伏过度操心,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些原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灵的平和和谐。

在饮食方面,老子提倡适度饮食,不要过于奢侈和贪婪。

他认为,适度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过度饮食则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引发各种疾病。

老子主张人们要“节食”,不要过度饮食,要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老子还提到了养生的调节和锻炼。

他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还提倡人们要注重身体的调节,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当代人们在追求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的往往忽视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功利所累,忽视了珍爱生命的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借鉴老子养生的理念,珍爱生命,关注健康,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摒弃功利和虚荣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功利和虚荣的诱惑,人们不断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学习老子提倡的“淡泊”、“无为”的理念,不要过于迷恋金钱和名誉,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老子》中的养生理念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如何珍爱生命?老子告诉我们要追随自然规律,遵循身心的需要,远离欲望和贪婪。

老子的养生方法简单易行,主张保持身心平衡,注重自然界的调和。

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

老子的养生理念值得借鉴,坚持养生,远离疾病,才能享受品质生活。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养生、养生、珍爱生命、养生理念、重要性、方法、健康、疾病预防、坚持、值得借鉴、珍惜生命、远离疾病。

1. 引言1.1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老子,又称李耳,老聃,谥号聃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养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调养心灵,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我们更应该重视养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养和呵护。

老子养生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坚持养生,远离疾病,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2. 正文2.1 什么是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和增进人体的健康。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

老子养生法——无为无欲

老子养生法——无为无欲

老子养生法——无为无欲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成为后世道教养生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老子的养生原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自然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人也如此,而且“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所以人道贵在自然,老子认为人道自然主要表现为“无为”和“虚静”两个方面。

“无为”是道法自然的必然反映,因为要使事物处于自然状态,就不能以人的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这样事物则能按照自身规律顺利发展。

反之,如果人为地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自取其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

因此,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才能达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养生的第二个原则:虚静原则。

因为人的有为皆因欲念而起,念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

要防止恶性循环,就要做到虚其心,静其神。

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

其实,老子养生的无为、虚静两个原则又都是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无为是基于人之不作而保留人道之自然,虚静则是基于人之有作而恢复人道之自然,它们也是养生中消极与积极这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无欲无为在老子看来,养生应该淡泊无为,少私寡欲,返朴归真。

人们应像初生婴儿那样,过一种无知、无为、无欲、无求的完全自然的生活,这样才能保其精神,全其性命,达到健康长寿。

另外,以虚静之道来养生,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如果人能够使神安守于内,调和精气,使精气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形顺神安,则能长生久视。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老子养生观

老子养生观

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欲,少思虚无”、“知足之足”、“有节制、善护养、常运动”的思想理念和研创的气功养生方法,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

老子养生观□ 唐祖宣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是春秋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

其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道的含义很广,从大的方面讲,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就养生来说,道便是指人生及生命活动的一种准则和典范。

而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是人体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能健康长寿。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而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即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学所推崇,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

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

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

《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静柔气功生生不息老子还十分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

呼吸吐纳法源本于老子,常修此功,渐将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去,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畀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养人之道,在于去欲求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是去欲去求的过程,只有欲求去掉了,心才会平静,安定。

"无欲则刚",只有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顺其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方能回归神静心情,做到起居有常。

心无杂念就不会耗损精神,身随自然就会安宁康泰,如此身体和心灵都会变得强大,不受疾病所困扰,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德,道的本性
"道"是德之体,"德"为"道"所用。

从生之道来看,德生于道,唯道是从;从修来看,就是要循德而求道,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洗炼,不断地涤除非自然的,有为的东西,而反归于自然,各复归其根。

要认识道生万物之理,要认识道的本性---德,就要通过修德而求道。

养生之经,历经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顺着天地自然变化去保养身体,隨时调整身体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养生的初级阶段;笫二重境界是心灵平静,不妄自尊大,不兀自卑怯,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来伤害心神,这是养生的较高境界;第三重境界是心恒定,身才能与禽兽神仙不分尊卑,无求无欲不伤心神,这是养生的完美境界。

而每一种境界,关键都在养心神。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两千年前,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开创了道家追求养生的先河;道家养生的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等一系列养生方法。

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后来庄子曾提出养生哲学,养身又养心;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曾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

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道教养生的内容,修炼方法包括养生术、房中术、健身术、内丹术、服饵、导引、行气、存思、坐忘、守一、众术和修,性命双修,运动养生,清净养生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

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道教养生无论对于疾病治疗还是延长寿命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以惜精、爱气、养神为主要原则,具体指导思想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贵生”以生为本。

道教养生认为,生命是长寿的资本,只有生命存在,才有资格讲养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与道、天、地同等。

道家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2、“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养生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信仰。

认为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自己努力,走出一条长生不老之路。

《道德经》自然养生观5要点

《道德经》自然养生观5要点

《道德经》自然养生观5要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虽然只有“五千言”,内容却极为丰富。

不仅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过极大影响,而且其中的自然养生观“道生一,冲气以和,道法自然,神形合一,中静笃,不妄费,保精和气”等见解,对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养生学说、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也有过一定影响。

因其养生得法,据说老子活到了101岁才仙逝。

老子的养生观主要有以下5点:第一:法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在自然界产生,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

正如《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还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胰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说明人与自然无不息息相关。

因此养生首先就得法“道”,所以,老子极力主张的“清静无为”。

所谓“清静无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提倡适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这样才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可见,老子认为养生必须法道,这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贵柔在老子的养生观中,第二个观点在于贵柔。

强调事物可以由柔羽转化为刚强。

阴阳、雌雄(牝牡)、刚柔都是对立统一的。

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居于主导地位,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而是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

因此《道德经》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守柔曰强”。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

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老子的养生思想

老子的养生思想

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一生只写过一部书,就是5000字的《道德经》,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道字。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

老子对养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摄生”、“长生”等养生学重要概念,其养生思想都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老子的养生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

老子一方面企图超越生命的极限,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他认为,要像天地那样“致虚极,守静笃”,不为纷扰燥烦之事,以保持内心的清静不乱状态。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这就是说人必须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是老子养生的根本观点。

2.形神合一《道德经》第十章指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营卫气血、精、津等(形体)与精神必须合一,不能分离。

这种形神合一的观点对中医养生有深刻的影响。

《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所以不仅要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而且要精气神合一。

3.清静虚无《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

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实地守住一个静字。

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

这是老子养心的最高境界。

4.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清静寡欲和养生——论道祖老子的养生之道

清静寡欲和养生——论道祖老子的养生之道

清静寡欲和养生——论道祖老子的养生之道*导读:中国道教学院副教务长周高德[内容提要]或许有人会问清静寡欲和养生……中国道教学院副教务长*周高德[内容提要] 或许有人会问清静寡欲和养生有何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因为人的生命包括精神与肉体(即心与身)两个方面。

用道家的话说,即性和命。

道家主张性命双修。

在道家看来,修性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还是修道养生的基础。

而修性(即修心)的关键便是清静寡欲,因此老子所说的清静寡欲不仅是养生之道,而且还是养生之道的关键。

本文就清静的含义及作用、清静和寡欲的关系,特别是就寡欲之欲的危害,以及如何寡欲和寡欲的意义,作为本文的重点,进行了论述。

毫无疑问,清静寡欲不仅可以作为道家的养生之道,而且还可以作为人们的修身之方,对于当今社会中那些沉溺于声色及名利等物欲横流之中的人们具有劝诫和教育作用,对于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亦不无启示意义。

一提及清静寡欲,笔者便不禁想起了七八百年前,长春真人邱处机祖师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一段佳话。

当年(公元1219年),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邱祖以70余岁高龄率十八弟子,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及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元史邱处机传》)。

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

我们从这段史料中,了解到了长生久视之道的要点,在于清心寡欲。

由此可见清心寡欲的重要作用。

清心寡欲之清心,即指清静人的心灵;寡欲,即指减少人的欲望。

这与老子《道德经》的清静寡欲是同一个意思。

毫无疑问,这是长春真人邱处机祖师将老子《道德经》思想运用于修道实践及弘道生涯中。

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我们知道:自然者,无为也。

无为者,可致清静也。

因此,道教中人联曰清静无为。

若欲清静,必须寡欲也。

因此,道教中人又联曰清静寡欲。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

“道”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道,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和谐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德”就是自身和谐的先天本性,是对于道的性质规律的修炼和认识,本着身与心和谐、情与性和谐、也就是通过自身和谐的修持方法,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它包含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教育、养生、自然和谐等思想体系。

老子善于修道养生,本着身心和谐、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紫气东来、青牛西去而无终始。

老子遵道贵德,崇尚自然,修道养生的和谐思想理念,充满大智大慧。

现就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自然和谐思想做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

才疏学浅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宇宙万物自然和谐的规律1、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和第8章中对水都作了高度评价,(1)借水来赞扬像水一般与自然和谐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思想。

在第66章中,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也,以其言下之。

”在第8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好像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保持平静,处在人人厌恶的低凹的地方,所以水接近大道万物自然和谐之理。

圣人像水一样谦下、深沉、静默、博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灾无祸,无忧无虑,无往而不胜。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净无为的和谐理念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养生智慧

老子养生智慧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养生就是先保养,后长生,久生。

生命,以养达到生,不养就不生,不生就会痛病或死亡!运动则通,不运动则不通!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病(痛)!激情。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

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

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

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

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

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

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

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理念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理念

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老子养生之道老子养生理念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老子养生之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影响健康。

要注意劳逸适度。

《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认为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

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

华佗也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

因而适度活动,则可强筋壮骨,“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主虚静,“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养生最重要的静心凝神,心态乐观。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的是知足止,“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要学会知足、适可而止和内敛,才不会招来祸害,才能长久保身,“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养生理念根据这个原则,他主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要争名争利争权夺利,那样不伤害自己就会伤害别人,而且伤害别人的最终结果还是伤害自己。

当前市场经济下不可能没有竞争,但是为了共赢避免双输,我们最好采取“不争之争”的方式。

许多养生家也椐此提出自己的养生措施。

活了一百多岁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生》中告戒大家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足,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

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

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

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其次为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自然而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

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学的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中便是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

最后是恬淡寡欲。

老子主张的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他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

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性,减少人的自私、贪欲之心。

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养生观。

维持清净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

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

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惟柔弱而能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

然而水又能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

老子之意,在于揭示刚多易折,以柔克刚之至理。

柔是修行者应有的一种态度,在生命修养过程中,不同因素之所以能够谐之而和,就在于柔。

柔实际上是强调谦卑修身的重要性。

谦卑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养生的法门。

谦卑之所以能够使人长寿,《道德经》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满堂的金玉谁能够永远守得住,富贵了骄傲自满就会招来灾祸;事业成功、声名显著就应该身退,这才符合于大道的要求。

其次要不居功自傲。

老子养生观虚、静、去欲、去己。

虚者,无物不实之意。

道教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

至虚为无。

虚心应物,自无穷尽。

静者,清明不躁之意。

烦躁者,神不静;狂躁者,身不静。

静能制动,静能止躁,静可安心,静可健身,故曰人能静者筋韧而力牢。

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

谋名曰名欲,图财曰利欲,贪色曰色欲,皆身外之物。

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者之第一大患。

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

去己,亦称忘我,人生之患者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

何谓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

《道德经》七章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之谓也。

老子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

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

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

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二、道祖老子的养生与保健观1、味无味的营养观营养是健康的基石。

道教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无为(即不妄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无事(即不轻率从事)的前提下有所从事,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

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

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

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

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过量饮酒等引起的。

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

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

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

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2、动而愈出的运动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

这同中医学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比如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就容易发生旱灾、水灾。

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

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

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屈,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

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

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

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动而愈出,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

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

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

这同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是相符的,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

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人身体就会发热。

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

老子提倡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

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

这同现代生理学有氧运动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健身方式的观点是完全相吻合的。

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什么好处呢?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调动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手足是人体的末部,精气连最远的末部都能贯注到。

人的身体就相当健康了。

有氧运动的方式很多,如跑步、散步、打太极拳、舞剑,做健身操等等。

还有一种方式,运动量比较小,很安全,比较适合老年人,就是朗诵、唱歌、唱戏。

这是一种有氧运动,但长期被人们忽视。

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在吸气之前,必须加强肺部张力。

长期坚持朗诵、唱歌,有益于加强肺部张力,增加肺活量,比散步之类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

当然任何一种健身运动都必须适量,精气运行过度,对身体也不好,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朗诵、唱歌多了也不好,应该保持适中。

3、专气致柔的放松观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象婴儿一样放松。

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

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

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

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

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

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

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

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

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

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十章)的观点。

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

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六十三章)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

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

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十章)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4、知之不知的疾病观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既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

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之不知上。

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反不知知病。

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