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的政治理想:辅佐有大德之人,行王道,天下归心。

孔子的政治理想:辅佐有大德之人,行王道,天下归心。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1.(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哂.笑(shěn)缪.赏(miù)便嬖.(pì)杳.无音讯(yǎo)B.罪愆.(qiān)错勘.(kān)迂讷.(nà)前合后堰.(yǎn)C.延宕.(dàng)不啻.(chì)消谴.(qiǎn)战战兢兢.(jīn)D.赍.发(jī)殷.红(yān)狡猃.(kuài)烟视媚.行(mèi)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安理会高级别会议上,中方深刻阐明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这一主张切.中肯綮...,为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提供了良方。

B.只要发现蛛丝马迹,就要缘木求鱼....,做到一网打尽,坚决不能在抓住一只“大鱼”的时候,还留下几块“腐肉”祸害一方。

C.给学生减负当然存在种种困难,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畏葸不前....,关键是学校、家长和培训机构等各方都要办好自己的事,久久为功,必有收获。

D.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河南的文化底气,也提供了可以容纳各类文化进行创新尝试的土壤。

水下洛神、龙门金刚,这些不落窠臼....的文化创新尝试才得以实现。

3.(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而议事每.不合(常常)固.强之(坚持)刑.于寡妻(用刑)强公室,杜.私门(堵塞)B.肆.其西封(肆意)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因.之以饥谨(接续)舍瑟而作.(起身)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辟邪说,难.壬人(排斥)董.之以严刑(督察)蹑.迹披求(追随)D.廊腰缦.回(萦绕)杀人如不能举.(完、尽)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洎.牧以谗诛(最终)4.(2分)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汝可以模拟..不齐..得之而气候C.役聪明..业..之耳目操童子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河海5.(2分)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能独完.②却宾客以业.诸侯③越国以鄙远.④谨.庠序之教⑤良庖岁.更刀⑥旬余,杖.至百⑦李牧连却.之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D.①⑧/②⑦/③④/⑤/⑥6.(2分)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B.终必不蒙见察吾属今为之虏矣C.是乃仁术也视为止,行为迟D.夫晋,何厌之有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7.(2分)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鲁侍萍与哈姆莱特三者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当下处境不同,性格、想法与选择也不一样,但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过程。

《论语》句子摘出——理想之道

《论语》句子摘出——理想之道

理想之道 1.5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注释】 道:同“导”,治理。

千乘(shè nɡ)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 经算不上大国了。

千乘, 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 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

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

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

这里是狭义的用 法,与下面的“民”呼应。

【大意】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 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

”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 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 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 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

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 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 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 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 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 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1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 《且介亭杂 文二集·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 略的。

因而颇具尖锐性。

为政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 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理想之道2.2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

孔子思想境界八大要点总结孔子思想境界的八大要点总结:一、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宽容、仁爱、谦虚、宽恕等品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彼此关爱和理解,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礼制之法:孔子提倡尊重传统、重视礼仪的原则。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培养和约束个人的道德行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三、教育之道: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他主张培养人才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注重品德教育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他倡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理念,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

四、君子之人:孔子提倡培养君子之人,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君子应该具备诚信、正直、宽容、谦逊、勇敢等品质,并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德治之道:孔子主张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认为道德是治理的根本。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天下,通过身教和言传来影响他人,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身心之学:孔子讲究身心的和谐发展,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

他主张注重修养身心,通过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七、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不过分、不偏激的处世原则。

他认为,真正的智者应该保持平衡、稳定的心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困难。

八、天命之论:孔子相信天命,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天意的安排和决定。

他主张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自己的天命,在不违背天意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以上就是孔子思想境界的八大要点的总结。

这些要点展示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对于后世的教育、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境界具有智慧、博大和深刻的特点,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

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摘 要讨论孔子的社会理想,主要依据当是《论语》。

从《论语》看,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代表他心目中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可以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更深的关切是在人的品德,是期待一个有美德的社会。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如何能实现,要从人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孔子的想法是君子承担责任,改造社会,引导民众,而不是在糟糕的社会环境下教育民众。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天下有道 品德 君子分类号 B222.2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11.002颜世安Yan ShianThe Ideal of Confucius’ Social Politic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Confucius’ theories of social politics. From this book, Confucius’ Tao could be explained as an social ideal. The ideal society of Confucius is that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which is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while morality could be deeply concerned. To realize this social ideal, Confucius’ propositio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s of social groups was that the schola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refining society and leading people rather than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bad social circumstances.Keywords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ao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Morality. Scholars.1从《论语》看孔子社会理想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孔子一生努力,他心目中要追求的好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现在学术界看法未必一致。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摘要:
一、孔子谈志向的背景
二、子路的志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三、颜渊的志向:愿无伐善,无施劳
四、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五、孔子志向的启示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表达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品格。

首先,孔子谈志向的背景是在一次与弟子颜渊、季路在一起的谈话中。

孔子问他们各自的志向,从而引出了他们对各自理想的表述。

子路,作为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意味着子路希望自己能拥有一辆马车、一件轻便暖和的外套,能和朋友共享这些东西,即使它们被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

这表现出子路重义气、讲友谊的品质。

颜渊,同样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意味着颜渊希望自己能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推给别人。

这体现出颜渊谦虚、仁爱的品质。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意味着孔子希望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朋友们能互相信任,年轻人能得到关爱。

这表现出孔子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对孔子、子路和颜渊的志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孔子作为他们的导师,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孔子思想知识点

孔子思想知识点

孔子思想知识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仁爱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爱是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提倡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以仁爱之道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们的仁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尊重传统与孝道孔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和孝道。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的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孝道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尽的义务,也是培养人们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启发。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五、君子之道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他们应该以道德为准则行事,追求卓越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六、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孔子的礼仪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作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世界文化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努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

孔子一生追求的三件事孔子一生只追求三件事:做人、做学问和做官。

他对弟子的教诲也只聚焦在这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做人孔子做人的核心是“仁”。

所谓“仁”,一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二是“爱”,“仁者爱人”。

首先是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礼的核心是“和”与“中庸”。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又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次是爱人。

主要是“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所谓“亲亲之爱”,即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这两条加起来就是亲亲。

所谓“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爱的具体方法。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合起来叫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地进行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地进行仁爱。

在“礼”与“爱”之外,还有“恻隐”之心。

孔子似乎主张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这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其实,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平等还是不平等的,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孟子提出来另外一个内容:“恻隐之心”,为孔子的“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提供了补充。

所谓“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之心,不忍心别人无端地、无辜地受到痛苦,有了不忍之心就可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动物”,对动物的虐待虐杀也怀不忍之心。

第二件事:做学问孔子对做学问的建议,隐含在《论语》的开篇之中。

《论语》的开篇只有看似结构松散的三句话,却比较完整地提示了教师成长以及教师幸福的关键要素:一是学习并不失时机地反思和实践;二是以培养“英才”的心态对待学生并与之保持对话关系;三是保持乐观心态,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也依然保持君子之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具体而言,孔子的做学问之道有三个特点:一是好学,二是博学,三是活学。

《论语》叙述了孔子“好学”的语录,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中孔子谈理想的句子

论语中孔子谈理想的句子

论语中孔子谈理想的句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理想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以下是论语中孔子谈理想的几个句子:1.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理想的定义。

君子无所适从,无所无为,只有追求道义、恪守道德准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做到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更要全面发展,做到无所不通。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待人处事的理念,即对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要秉持着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公冶长》)这句话阐述了孔子对于求知的态度,只有真正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更好地去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5.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子路》)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追求卓越的态度,他认为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而是要关注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6.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阳货》)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待人接物的原则,即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7.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子路》)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追求卓越的态度,他认为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而是要关注自己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注重道义和义务,而小人注重个人的私利。

9.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颜渊》)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君子应该在一生中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名利。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打破阶级界限,让更多的人受益。

2. 因材施教:孔子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学以致用: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生要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知识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来帮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的答案。

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教育理想强调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和启发式教学。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主张_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主张_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主张_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孔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不仅在j教育,哲学等有自己的主张,那么孔子还有什么主张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仁和礼。

仁就是与人为善,礼就是言行举止等规范的总称。

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孔子强调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晚辈对前辈,臣子对君主要绝对的尊敬和服从。

这位圣人并不主张暴政。

孔子的主张是国家为人民服务,不是人民为国家服务。

人民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

孔子主张君主应该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主张比较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会再度降临,极力劝说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美好的道德。

孔子还主张中庸思想,这不仅要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还应该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孔子的理想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的理想和追求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孔子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是大同社会,天下大同。

他的理想不是个人的,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追求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那么何为大同社会呢?在孔子的眼中,大同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实现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先是要进入小康社会,才能进一步的过渡到大同社会,一蹴而就的社会是不稳定的。

那么在孔子的眼中,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民都懂礼仪,注重大义,如果犯错,能够有法可依,而且没有酷刑严罚,民众生活温饱,不必为了生计而东奔西走,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小康社会。

那么更高一级的大同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孔子的眼中,从古到他生活的时代,只有在夏商周的贤德时期,那时的社会才能称为大同社会,可惜孔子都没有能看到,这也成为孔子人生的一大憾事。

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是这样的:天下为公,在那个时代,选贤能,讲诚信人们不独亲其所亲,不独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爱,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能够顺利成长,,寡、孤、独及残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职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家。

感受孔子智慧

感受孔子智慧

感受孔子智慧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理念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智慧体现在他的言行和思想中,他的教诲和思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他对仁爱之道的诠释。

2. 教育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材和改善社会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他还强调“学而时习之”,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3. 礼仪之道:孔子注重礼仪之道,他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提倡“君子不器”,即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比他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

4.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君主和臣民关系的思量上。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引导臣民。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道来管理国家。

5. 人生哲学:孔子关于人生的思量也是他智慧的体现。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他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态度。

孔子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智慧不仅对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和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之,孔子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思想、教育、政治和人生哲学中。

他的智慧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指引,也是对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思量。

通过学习和感受孔子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孔子的志向
(实用版)
目录
1.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2.孔子的志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3.孔子的志向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

孔子的志向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线索,概括来说,孔子的志向可以归结为“仁”和“礼”。

仁代表着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关爱他人,追求和谐社会;礼则代表着孔子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首先,孔子的志向体现在追求仁上。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关爱他人,要求人们克服自私自利,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别人。

这种仁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来源。

其次,孔子的志向体现在维护礼上。

在孔子看来,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只有遵循礼的规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因此,孔子积极倡导礼教,并试图通过恢复西周的礼制来改革社会。

虽然孔子的礼教思想在后世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他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强调,对后世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孔子的志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思想和礼教思想共同构成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孔子的志向都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总之,《论语》中孔子的志向可以概括为追求仁和维护礼。

孔子思想主张总结

孔子思想主张总结

孔子思想主张总结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主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仁爱与人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认为“仁者爱人”,强调尊重他人,培养善良的品德。

他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发扬“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强调各个角色之间要相互关心、理解和扶持。

二、天命与明君孔子主张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和智慧的人,他认为天命的存在需要通过明君的治理来实现。

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治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最重要的是自身修养和完善,他提倡修身养性,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他认为人们应该亲近美德,远离邪恶,通过自我教育来优化个人素质。

他还主张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四、教育与文化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系。

他提倡实事求是、以学为本,认为教育是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关键。

他主张以礼治教,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之成为有用于社会、有道德修养的人。

五、礼制与道德孔子提倡礼制,他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社会礼仪,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并减少冲突和纷争。

孔子追求高尚的品德,认为道德修养是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通过提倡仁爱、明君、修身齐家治国、教育与文化、礼制与道德等方面的理念,提出了一种人伦观和社会治理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道德修养、人际关系、教育和治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倡导,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伦理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

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

第21卷㊀第3期2020年5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1㊀No.3 May2020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王柏棣[摘㊀要]孔子是志于道的㊂孔子志于道的道,是治国之道,是西周的礼制治国之道㊂孔子把西周礼制作为自己的理想之道,是有其历史和身份地位根据的㊂孔子的西周礼制,实际上是秩序㊁和谐㊁统一的代名词㊂孔子为了实现其理想之道,选择入仕为官,教书授徒,周游列国,自我修养㊂尽管严格意义上的西周礼制没有实现,但有所损益的西周礼制,秩序和谐统一的天下,最后还是实现了,这其中就有他理想之道的贡献㊂[关键词]孔子;理想之道;实践之道[中图分类号]B222.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20)03-0073-06[收稿日期]2019-11-14[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20.03.011[作者简介]王柏棣,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㊂(吉林㊀132013)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孔子被喻为 至圣先师 和 万世师表 ,而这都是基于他在政治㊁思想㊁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尤其是作为儒学创始人的身份㊂孔子的思想及其实践,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其中,他的理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也即理想之道,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㊂研究孔子的理想之道,一是要确定到哪里去找孔子的理想之道,这涉及到研究孔子理想之道的文献问题,这将体现在问题展现的过程中;二是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孔子的理想之道,这需要辨析甚至是澄清;三是清晰孔子理想之道的意义,孔子的理想之道是时代的产物,它对现时代的我们有怎样的启迪㊂这三个问题,将体现在孔子理想之道的研究之中,熔铸在本研究的理念之中㊂一㊁孔子 道 的内涵孔子 志于道 (‘论语㊃述而“下引仅注篇名),甚至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他 十有五而志于学 (‘为政“)且 吾道一以贯之 (‘里仁“)㊂孔子的志向是 道 ,他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且一以贯之的 道 ,不惜早晨得到了哪怕晚上死了都要追求的 道 是什么?在‘论语“中, 道 这个语词使用的频次不是最高的,但却是通篇论述的核心,可以说整个‘论语“就是关于 道 的论说㊂ 道 在‘论语“中有多种含义: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而“)说的是行事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里仁“)说的是正当的方法; 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指的是道理;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公冶长“)说的是君子的行为; 乐道人之善 (‘季氏“)是言说的意思,而 道千乘治国 先王之道 (‘学而“), 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 (‘为政“)中的道,以及‘公冶长“‘泰伯“‘宪问“‘卫灵公“‘季氏“篇中的有道和无道,说的都是治理国家之道,这是‘论语“讨论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 吾道一以贯之 的理想之道㊂他的 吾道一以贯之 ,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把 道 理解为学㊃37㊃王柏棣㊀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说,意为在孔子的学说中贯穿一个基本原则㊂毋庸置疑,孔子的学说是关于仁和礼的学说,按照礼的要求做事,就是仁,可见,这个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就是礼㊂显然,礼是治国的道,这样,吾道一以贯之的 道 就是 礼 这个治国之 道 ㊂其二是把道直接理解为治国之道的道 ,这个道是一直贯穿在孔子的学说之中的㊂也就是说,治国之道的 道 是一直贯穿在孔子的学说当中的,他的学说就是围绕 道 展开论说的㊂显而易见,无论怎样解释,孔子志于道的 道 ,朝闻道的 道 ,一以贯之的 道 ,就是治国之道的 道 ㊂孔子追求道㊁实践道,把道作为自己的志向,认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㊂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源自于他对理想在人生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他认为志向比军队中的主帅都重要,军队没有了主帅会是什么样的局面?而一个人没有志向比军队没有主帅的问题更严重,所以人不能没有志向㊂孔子何以把 治国之道 作为自己的志向,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条件以及自我身份使命认知决定的㊂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仍属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作为贵族后裔的孔子,不可能去选择经营土地作为自己的志向,那都是 小人 从事的职业,而他唯有读书 学以致其道 才能有所作为㊂作为士人,就是要学习实践治国之大道,他认为这是读书人的使命,面对天下无道的局面,把实现 道 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体现的读书人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读书人就是要心系天下,心怀国家㊂这也是以大道为使命的读书人与以小道为追求的 小人 的根本区别㊂礼制是孔子理想的治国之道㊂孔子学习的㊁一以贯之的㊁甚至不惜死了也要追求的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治国之道?这可以在‘论语“的论述中找到根据㊂他在‘为政“篇中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㊂ 这是两种不同的治国之道,用政令刑法制约民众,虽然民众不去犯罪,但没有羞耻心;而用道德礼制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而能自觉服从㊂孔子的主张在论述中非常明确,这就是以道德礼制来治理国家,因为靠道德礼制治理的国家不仅能够使民众服从,而且还能自觉服从㊂相对于道德礼制的政令刑法,虽然可以使民众服从但表面服从内心不服㊂因而,靠道德礼制治理的国家,民众能自觉服从治理的国家是最为理想的国家㊂ 礼 是孔子针对当时 礼坏乐崩 的局面,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推行其仁政㊁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而提出的又一核心思想㊂ [1]不言而喻,孔子所追求的道,就是把道德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道,这也即孔子理想的治国之道㊂理想的治国之道是西周礼制㊂在孔子的视野中,哪个国家是靠道德礼制来治理的国家,或者他心中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呢?这同样需要‘论语“来回答㊂‘论语“是记述孔子思想和行为的核心文献,在‘论语“中能够找到孔子对理想治国之道的确证,也惟有‘论语“能够回答孔子理想的治国之道是什么,在‘论语“中能够找到孔子心中体现其理想之道的国家㊂通观‘论语“的20个篇章可见,孔子认为体现理想治国之道的国家是西周,或者西周的礼制是他治国的理想之道㊂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多次谈及周礼㊂在‘论语“的20个篇章中,鲜有不涉及礼的,诸如 约之以礼 不知礼,无以立 等㊂一方面礼制是西周的集大成和创造,谈论礼就是谈论西周的礼制如何;另一方面孔子在论及礼时,都是对礼的肯定或者对违礼行为的谴责,从不否定礼制本身㊂其二是极尽美言赞美周礼㊂ 克己复礼为仁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㊂ (‘颜渊“)仁是孔子推崇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他看来,合乎礼的行为就是仁,礼成为他用来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㊂仁是美好的,判定仁与不仁标准的 礼 更是美好的㊂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㊂ (‘季氏“)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标志,是礼乐征伐出自天子还是诸侯㊂显然,在他眼里,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就是天下无道,而出自天子就是天下㊃47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第3期有道㊂这里,孔子在谈论天下有道和无道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肯定着礼制之道㊂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㊂ (‘泰伯“)礼乐征伐出自天子,拥有至德的这就是西周㊂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㊂ (‘雍也“)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因为周公制礼,辅佐君王有功,被特许可全面使用周礼,因而鲁国基本保持着周礼的全貌㊂齐国变革,可以达到鲁国的程度,而鲁国一经努力,就可以达到道的程度,这个道的程度就是完美的西周礼制的程度㊂其三是立志要恢复周礼㊂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㊂ (‘八佾“)西周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完备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乐制度,这些礼乐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规范,因而他主张遵从周朝的礼乐制度㊂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阳货“)孔子的时代西周已经覆灭,正值天下无道,但他还是认为周朝的礼乐制度最好,如果有入仕为官的机会,还是要竭尽全力恢复周朝的礼制,按照周朝的礼制治理国家㊂ 孔子基本上是拥护周礼的, 周礼,才合乎他的理想,这个理想他称为 道 ㊂ [2]146 所谓道的具体表现就是周礼 ,实现理想之道即西周礼制之道成为他毕生的追求㊂二㊁孔子志于 道 的价值取向追求西周礼制实则是向往秩序和谐统一㊂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制度已经失去了其规范社会生活的地位作用,国家治理和个人作为僭越礼乐制度已经成为 常态 ㊂在这样的局势下,孔子为什么还要追求西周礼制?孔子追求西周礼制,实际上是追求向往秩序和谐统一的社会,或者说,追求道,是追求秩序和谐统一的代名词㊂西周礼制是指社会的 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3]等,它有上下等级㊁尊卑长幼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礼制要求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生活,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进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活动㊂如果礼制规约得以实施,等级分明㊁秩序和谐㊁天下统一的局面就会实现㊂孔子直接和间接的经历,使他有理由相信礼制之道的功能㊂直接经历是他在鲁国的生活,这显然是早期的鲁国,间接经历则是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㊂从当时的背景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 已是不争的事实㊂君不君㊁臣不臣㊁父不父㊁子不子的局面,有理由让孔子更加怀念礼制的西周㊂天下一统㊁等级分明㊁秩序和谐,君君㊁臣臣㊁父父㊁子子,是孔子希望通过实现西周礼制达到的理想景观,尤其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修为和身份,按照礼制规约去做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把西周礼制作为自己理想之道的根由㊂无论是作为贵族后裔的孔子,还是作为士人的孔子,抑或作为君子的孔子,把西周礼制作为自己的理想之道来追求,是具有现实根基的㊂动荡的时代他期盼秩序,分裂的时代他盼统一,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期盼和谐㊂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让他把大同社会作为理想目标去追求,实在是苛刻不切实际㊂‘礼记㊃礼运“中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被有人作为孔子理想是大同的理由㊂冯友兰认为这段话是汉朝人所追加的,是孔子思想在汉朝的发展,不能说是孔子的思想㊂[2]152实际上,即便‘礼记㊃礼运“篇,讲大同的归宿还是小康的礼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㊂ 禹㊁汤㊁文㊁武㊁成王㊁周公,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㊂ ‘礼记㊃礼运“篇的描述是,大同时代,天下是公共的㊂现在是大同社会的准则被打破,天下为一家所有,因而要靠礼仪这个根本大法来规范社会生活㊂这里讲大同是为了给礼仪规范的合理性做论证,是为了烘托礼仪规范的价值㊂不仅如此,‘论语“中涉及尧㊁舜这两个大同社会典型人㊃57㊃王柏棣㊀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物时,孔子多是抽象肯定尧和舜的个人品德,具体否定他品德的现实性即没有可能性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孔子追求西周礼制,把西周礼制作为理想之道,实际上就是对秩序㊁和谐㊁统一社会的追求,西周礼制实质上是秩序㊁和谐㊁统一的代名词㊂面对动乱无序分裂的局面,他只能期盼西周礼制担当大道,恢复秩序㊁和谐㊁统一的理想局面㊂ 孔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代表他心目中的社会理想㊂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天下有道,可以说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㊂ [4]这既是一般民众的期盼,更是一个以治国之道为理想之道的士人君子的追求㊂三㊁孔子实践理想之 道 的路径孔子对道在人生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西周礼制的向往,对秩序和谐统一社会的期盼,使他执着坚定地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追求 道 的实现㊂他的这种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他的理想之道对世人的意义和价值㊂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世人学习的㊂他实践理想之道的理路是:首选入仕为官㊂在孔子的理念中, 君子不为小道 (‘子张“),因为从事小道的行为会妨碍他去实现远大的理想之道,那些匠人们有他们自己的事做,而士和君子就要通过学习去获得和实践治理国家的道㊂他只是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不试,故艺 (‘子罕“)㊂在他的理念中,读书人当官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得失,更不是为了在世人面前显贵,而是读书人的天然职责㊂一个读书人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 不仕无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微子“),这话虽然出自子路之口,却是孔子道义精神的写照㊂读书学习的治国之道应该付诸实践,这才是为学为人的大义,因而他积极争取入仕为官㊂他的心情是迫切的,在他期待入仕为官的过程中,在没有人光顾的时候,他自己在思考甚至内心嘀咕: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治理国家不能缺少我推崇的理想之道,怎么没有人来找我啊!有时竟认为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罕“),一生没有希望了㊂当有人暗喻他是否出仕的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时,他回答: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㊂ (‘子罕“)他表示了强烈的愿望,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㊂ (‘子路“)孟子曾形容孔子入仕的急切心情: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㊂‘传“曰: 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㊂ (‘孟子㊃滕文公下“)孟子对孔子的行为给了合理的解释: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㊂在那个时代,士人入仕天经地义,也是道义责任㊂阳货曾经对孔子说: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阳货“)意为有治理国家的才干而听任国家迷乱,是不仁㊂根据‘论语“的记述,孔子确有入仕为官的经历: 陈成子弑简公㊂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桓弑其君,请讨之㊂ (‘宪问“)孔子解释因为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㊂ 他朝见哀公,任过大夫之职;‘乡党“篇有多处描述他为官中的行为,诸如: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㊂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 入公门,鞠躬如也,入不容 , 吉月,必朝服而朝 , 子退朝 ,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等,都证明他为官的阅历㊂但由于他坚持礼制的理想之道,严格要求按照礼制的规定办事,所以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㊂孔子入朝为官的信念是: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先进“), 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公冶长“),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㊂这是孔子对待入仕为官的态度,反映了他坚守理想之道的信念和人格追求㊂㊃67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第3期其次是教书授徒㊂孔子实现理想之道的理路,虽然首选是入朝为官,但由于他坚持死守善道,还是与时局格格不入,不得已离开官职,但他追求理想之道的信念决心还在,这就是退而求其次,教书授徒㊂虽然孔子入仕为官和教书授徒并非是实际展开的顺序,但他内心的摆位还是有顺序的㊂一部‘论语“,既记述了他教育思想的光辉,也记述了他教书授徒的过程㊂他要通过培育用礼制之道治国的人才来间接实现他的理想之道㊂他通过直接向学生阐述有关国家治理的思想观点,诸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学而“),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来培育人才;他通过指点学生强调自己的观点,诸如 知之为知之 (‘为政“), 女为君子儒 (‘雍也“)来培育人才;他通过评价学生来渗透自己的观点,诸如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雍也“),南容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公冶长“)来培育人才;他也通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阐述自己的主张来引导人, 颜渊问仁㊂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㊂ (‘颜渊“) 子张问崇德辨惑㊂子曰: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㊂ (‘颜渊“) 子路问政㊂子曰: 先之劳之㊂ 宪问耻㊂子曰: 邦有道,谷㊂邦无道,谷,耻也㊂ (‘宪问“) 子张问于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㊂ (‘尧曰“)他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表达自己的主张来培养人才㊂在‘公冶长“篇中记述了孔子与子路和颜渊一起讨论志向的情景: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㊂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㊂子路曰:愿闻子之志㊂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㊂ 他培养的学生子贡最后当到国相,其他也有多人去从政㊂再次是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㊂孔子因为坚持守道而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征程㊂他周游列国具有多重目的,一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以礼制治理国家之道;二是寻找从政的机会,继续实践自己的礼制治国之道;三是带着弟子实践教学,与学生一起观察所到之国的治国现实以教导学生㊂在‘述而“篇中回答陈司败关于礼的问话,‘颜渊“中回答齐景公问政,‘宪问“中回答南宫适的问话,这些都是在周游列国过程与人交流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且带着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表征㊂最后是强化自我修养㊂孔子的自我修养,是其实践道的一种特殊方式,既是他自己追求道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影响别人实践道的一种方式,进而也是其教书授徒实践教学为人师表的体现㊂他自我修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学礼㊂在知识修养上,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虽仁㊁知㊁信㊁直㊁勇㊁刚,但不好学分别有愚而不明,放荡不羁,反受伤害,偏激尖刻,作乱祸端,轻率狂妄的弊端(‘阳货“);并认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㊂ (‘雍也“)因而他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㊂孔子所学的内容,就是周礼和按照周礼来治理国家的道㊂其二是克己㊂ 克己复礼 (‘先进“)是一句名言,意为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周礼㊂克制自己就是克制自己思想和行为中不符合周礼的地方,使之达到周礼的要求㊂符合周礼的行为,在当时就是符合君子要求的行为,也即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㊂其三是爱人㊂爱人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以此推及天下人㊂当然这里的爱天下人是有边界有局限的,是有等级身份的爱,他的至理名言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都是爱人要求的体现㊂其四是自省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㊂ (‘里仁“)看见贤者就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㊂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㊂ (‘述而“)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㊂ (‘宪问“)这些都反映出孔子的自省精神㊂其五是贵㊃77㊃王柏棣㊀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价值取向己㊂孔子看重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德行如何,强调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多次指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㊂ (‘宪问“)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㊂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㊂ (‘里仁“)在他看来,作为君子要多要求自己,不要去要求别人,要看自己有没有本事有没有德行㊂其六是有恒㊂他指出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㊂ (‘子路“)认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才能完成大业㊂他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㊂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㊂ (‘子罕“)孔子对自己志向追求的过程,就是他有恒心的体现㊂孔子在修养上还特别强调先行后说,讨厌 言过其行 (‘宪问“),讨厌花言巧语,反对与不善的人交往,这都体现出他自我修养追求的目标㊂他的自我修养,既是他实现理想之道的路径,也是他自我人格的追求,同时也是他以身教人的体现㊂孔子自我修身的目标是君子,当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时,他回答道: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㊂自我修身要严肃认真,使亲友安乐,使百姓安乐,这才是君子㊂这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努力修身,一方面影响自己的亲友,一方面影响百姓,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所为㊂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㊂孔子实践理想之道的道,尽管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最后也没有实现他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之道㊂这一过程体现的是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之道,坚守自己的理想之道,实践自己的理想之道的崇高精神,是他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实践的统一,这是他最伟大之处㊂尽管礼制西周并没有得到恢复,但孔子渴望的秩序和谐统一的国家,最后还是实现了有所 损益 的西周礼制,他的思想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其中自然有他理想之道的贡献㊂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之道,体现的是士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追求的境界,体现的是坚守原则的理想主义定力㊂孔子的理想之道及其实践给我们的启迪是,人要有理想追求,有目标方向才有意义;人的理想追求要有社会担当精神,要关心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不能仅仅是关注自己的一己私利;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就要有执着的精神,有坚守的原则,无论多么曲折,自己认定的方向就要努力去实现㊂孔子认为西周礼制社会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事物是值得追求的,所以追求美好事物,一定要坚定㊁执着㊁矢志不移㊂[参考文献][1]徐大同.孔子仁政㊁德治㊁礼范的治国之道[J].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2.[4]颜世安.孔子的社会理想 天下有道[J].新世纪图书馆,2017(11):7-12.[责任编辑:王㊀坤]㊃87㊃。

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

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

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作为一个2500多年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注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立志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以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笔者认为,孔子的立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立志、守志、践志和酬志四个方面。

(一)立志孔子主张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要立下远大的人生志向。

他在回顾自己人生的发展道路,总结人生的经验时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自己学习的远大志向。

孔子不但自己很早就立下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他还教育他的弟子们要早立志立大志。

(二)守志孔子认为,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志向还不算完,要念念不忘,时刻遵守自己的志向。

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

”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追求的是治国的道理,而以吃粗粮穿粗衣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一个人如果真心为伟大的志向而努力,就不应为暂时低下的生活条件而感到耻辱,否则便不是笃守大志,为大志牺牲一切的人。

孔子把笃守自己的志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越是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越能体现出自己守志的坚定态度,决不能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践志孔子认为,志向是人生发展的美好蓝图,只有积极去实践,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

孔子最讨厌那些说得多,做得少,言行不一,习惯说大话唱高调的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到处不被重用,走投无路时,有人请他前往,孔子想借此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子路等一再提醒老师不要上了坏人的当,孔子却胸有成竹地说:“不曰坚乎,漠而不璘;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表明自己这把刀怎么磨也磨不坏,自己心地坦白,怎么染也不会黑。

一个人要守志坚定,功名利禄和各种引诱不为所动,白刃锋镝加身而不屈服,才配称得上一个高尚君子。

(四)酬志孔子认为,一个人立志、守志、践志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酬志。

孔子的理想 治国 生活

孔子的理想 治国 生活

孔子的理想治国生活是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仁"为本,这也是他整个治国理念的核心。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以富民强国为目标,力求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礼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礼治主张以礼仪制度为手段,通过规范人民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同时,礼治也强调了人民对于礼的认同和自觉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导读《论语》
理想之道的现实意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 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 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
理想不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沉重,从小 事做起,把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好也是一种现 实的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 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 个职业的提升。
经典导读《论语》
怎样实现理想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公西华(赤)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 甫,愿为小相焉。
经典导读《论语》
性天风月
曾皙(点)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 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经典导读《论语》
春风化雨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 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 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论 语
经典导读《论语》
¤ 吾与点也
自身人格的完善 万物各得其所
经典导读《论语》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
理想之道
经典导读《论语》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9.26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经典导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 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 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 ‛
君子不器 ——《论语· 为政》
真正的君子,不以职业素质谋求社会 职位为目的,一定以修身为起点,从内心 完善做起。
经典导读《论语》
什么是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内心完满充盈,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是《论语》之理想。
“士”这个阶层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是那种无恒产有恒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在古代,“士”往往就是理想的象征。
高级“士” 中级“士”
知道礼义廉耻,内心坚定做人标准,对社会 有用,忠于自己的使命。 从身边做起,把人伦的光芒放射出来,用爱 的力量去得到周边人的认可。
低级“士”
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贯彻言行的小人。
经典导读《论语》
力挽狂澜
子路(仲由)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经典导读《论语》
谦谦君子
冉有(求)
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 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经典导读《论语》
外交官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