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
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
《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孟子》;《庄子》;论辩 ;语言艺术 ;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6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 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宣颖在《南华雪心编》中称赞此段文字道:“写地籁忽 而杂奏忽而寂收,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 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 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奔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即 读之,昔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可见《庄子》 之文辞极具文学魅力。再如“旧国旧都,忘之畅然;虽使 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 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则阳》)此段文字已 经初具后世写景文的雏形,情貌皆备,词句优美,充满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孟子》文辞质朴,干净利落,《庄子》文辞华 丽,汪洋恣肆
《孟子》与《庄子》文辞的显著差别,同样也显示出 了先秦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即由简入繁的发展轨迹。
《孟子》所言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这使得 《孟子》在用语时的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充分选择常 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加工,因此它的文字质朴而 简练。同时,《孟子》所记载的又大多是两方对谈,因此 这也要求《孟子》必须选择最简洁易懂的语言,以便使 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意思。苏洵在《上欧 阳内翰第一书》中形容《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刘 熙载也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艺概·文概》),这 都足以说明《孟子》语言的简约、文辞的质朴。如《滕文 公下》中形容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 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 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 将陈仲子虚伪的“廉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日 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交代了不食的天数和状态,文字 简单内容却很丰富,还与后段“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 见”巧妙地扣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讽刺的意味。同时, 《孟子》的文辞简洁质朴还在于它用语的精炼,如“男 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 上》)此处《孟子》只用了两个字便将“男女授受不亲” 和“嫂溺援之以手”的本质差别揭示了出来。虽质朴简 练,却极有深意,体现出《孟子》散文词约义丰的特点。 相同的例子还有 “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作者:王金,周威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济南250300]摘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庄子逍遥自由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孟子》与《庄子》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1)形象说理,擅用比喻
(2)具有论辩色彩(结合时代背景论述)
不同之处:
(1)文学风格:
孟子:现实主义色彩,论据也多取材于现实。
如“为长者折枝”。
庄子:浪漫主义色彩,论据多取材于虚构的寓言故事和想象。
(2)论说方式:
孟子:推理论证,一步一步,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示所论主旨。
庄子:形象论证,寓言即论证,论据即论证,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论点。
(3)全书结构形式:
孟子:语录体散文
庄子:论说体散文(专题性)
(4)语言风格:
孟子: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庄子: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
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仁就是爱人,关爱他人。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以民为本。
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强调“仁”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善待人、宽待人。
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即追求均衡、中正、适度的境界,在各个方面都应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他还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萱,尊称孟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张。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良知和道义感,认为人们都有追求仁爱、仁义之心。
他批评社会不公的现象,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君主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孟子还强调立身修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修身养性,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庄子(公元前369年-c.公元286年),名周,字子产,庄子被称作“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主张“逍遥游”和“自然而然”。
“道”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注重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寓言和幻想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诗意理解。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正则,荀子身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学说被称为荀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客观规律和礼法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他强调人应该有追求道义和仁爱的行为准则,通过德育的方式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荀子还强调政治思想,主张君主应该负责任地执政,以求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庄子与孟子的人性观比较
庄子与孟子的人性观比较作者:江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先秦诸子对于人性问题做了许多探讨,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获得了学术界较大关注,而庄子的人性学说,则相对被忽视。
本文研究发现,庄子的人性学说是“性静说”,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相似之处。
兹对两者的产生背景以及相似处进行比较,以深化对先秦人性学说的认识。
关键词:庄子;孟子;人性论;性善论作者简介:江咏,女,生于1995年11月,广东省揭阳市人,在读大三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关于孟子与庄子的人性论问题,陈鼓应先生在《孟子与庄子在人性问题上的讨论》一文中已经作出一番探讨,他认为,“在孟子性善的映衬下,庄子一方面以‘道之真’为形上基础,论证人性之真,另一方面又以‘道之美’为理论依据,演绎人性之美。
进而,庄子更于诸子中率先凸显‘情’的议题。
”孟子与庄子的人性观有相同之处:庄子提倡要回复内心的静,而孟子则是养护内心的本然之善。
本然之静与本然之善,相差似远,实则可通。
本文主要从他们的相似之处入手,探究他们有什么分别,以及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
一、“性善说”与“性静论”出现的背景陈鼓应先生说,孟子和庄子对于心的议题的关怀,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关怀。
战国时代,他们对人的死亡表达出深切的悲痛。
[1]在此背景下,孟子与庄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学说。
(一)“性善说”的提出是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孟子的“性善说”论述主要集中在《告子》一篇,是最后一篇。
而《孟子》第一篇则是政治学说,孟子告诉梁惠王,他有恻隐之心,具备施行仁政的可能性;《滕文公上》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的性善学说,总是和他的政治学说联系在一起。
朱子认为,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一种贡献。
他使人有“人性本善”的自信,可以去做好事,对于社会也有利。
这贡献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由《孟》《庄》异同看战国诸子的特点及文学风貌。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哲学著作,它们展示了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和文学风貌。
《孟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人性和道德:《孟子》以孟子的言论为中心,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提出了亲情、义理、仁爱等重要观念。
文中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道德伦理的诠释,展示了孟子的儒家思想和为政者应具备的品质。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孟子》在表达上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本更具有感召力和表现力。
3.对话的形式:《孟子》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孟子与学生和当时的君王、官员等角色的对话和辩论,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话的方式,文本更贴近生活和实践,展现了儒家教育和思辨的特点。
《庄子》的特点和文学风貌:1.强调自由和自然:《庄子》以庄子的思想为中心,强调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观念。
其文中通过寓言、象征及超越常识的事例和形象,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2.富有幻想和诙谐的语言:《庄子》的文学风貌更加奇特独特,通过夸张、幻想、讽刺和诙谐等手法,使得文本充满了诗意和幽默感。
庄子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畅快淋漓的笔触,唤起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3.探索哲学和反思现象:《庄子》通过讲述奇异的故事、对抗常识的推理,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意义。
庄子以才思敏捷和超然物外的观察力,引发读者对哲学和自我的思考。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在文学风貌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运用修辞手法、对话的形式以及对人性、道德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然而,《孟子》和《庄子》在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孟子》强调人性和道德,通过对话和修辞手法传达思想观念,《庄子》则注重自由和自然,并以幻想、诙谐的语言表达哲学思考。
这些特点和文学风貌使得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丰富多样,为后世的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李智会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4)003
【摘要】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总页数】4页(P20-22,26)
【作者】李智会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5;B223.5
【相关文献】
1.“良心”与“虚心”——孟子、庄子心论之比较 [J], 王玉彬
2.孟子和庄子的孝道思想比较研究 [J], 杨孝青
3.庄子与荀子“天人观”比较 [J], 孙旭鹏;许莉莉
4.命运与自主——孟子与庄子比较 [J], 袁艾
5.不辩与不得不辩:孟子与庄子的言辩观念比较研究 [J], 锺福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
《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
《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
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
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
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
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
孟子和庄子的联系_庄子的资料介绍
孟子和庄子的联系_庄子的资料介绍孟子和庄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
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孟子和庄子的联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和庄子的联系孟子和庄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的要求积极入世的,所以孟子不辞辛苦、疲于奔命地宣扬自己的“仁政”,但是总是不能被接受,孟子不惜在朝堂之上与人发生激烈的辩论。
道家是消极出世的,庄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把世间万事都看的虚无缥缈的,都认为那不是真实的,因为万事都会消亡的,所以与其积极要求做官,实现所谓的理想抱负,不如把自己隐藏起来,做一个内心自由自在的人,所以当楚国的大王派人来请庄子做楚国的丞相的时候,面对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庄子却轻易放弃了,而且是再三推辞,因为他认为这样就会让他失去身心自由,凡是不能让他自由自在活着的东西,哪怕是高官厚禄也是不算什么的。
孟子强调仁义,强调要提高自身修养,要实施“仁政”,要与人为善,缓和社会关系,但是这一套在庄子看来根本就是伪命题,道家是讲究虚无的,他们巴不得社会回到原始社会小国寡民的状态,最好是老实不相往来,这样就不会有矛盾了,社会上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但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儒家和道家,或者说孟子与庄子走的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积极的“进”,另一个是消极的“退”,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不过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主张,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庄子简介庄子,姓庄名周,道家主要代表,也称庄子,和老子学术成就相当,两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老庄。
战国中期时代的宋国蒙人。
蒙,现在的河南一带。
相传,庄子是宋国君王后代。
在宋国做过漆园吏,大概当官时比较有傲气,后来又因学术名声远扬,因此被称为官吏的榜样。
喜欢游历周国,研究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典籍,吸取了各学派的优点。
可是他厌恶诸侯相争,不愿意替这样的国君效力。
与和谐相关的古代名言
与和谐相关的古代名言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目标,也是人们心中追求的美好境界。
古代智者们留下了不少探讨和谐之道的名言,这些名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几句与和谐相关的名言,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及其应用。
一、孟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在人事,成于和气。
”孟子这句名言强调了和气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和气是社会生活中最关键的因素。
只有在和气的环境中,人之间才能互相理解、协调合作,社会才能稳定,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营造和气的环境呢?孟子告诉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人际关系入手,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
二、庄子:“物无非己,和者同类。
”这句名言出自《庄子》中的“逍遥游”,表达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所以,只要能够理解万物的本质,就能够实现和谐。
和谐的实现过程,就是让所有事物都按照自己本身的方式发展,互相融合而不互相冲突。
这种融合,其实就是一种共性的体现,即“和者同类”。
三、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句话中的“和而不同”,是对和谐概念的完美注解。
孔子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观念、文化和习俗,因此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但是,和谐并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变得一模一样,只需要让彼此之间的差异化能够得到尊重,互相平等地协调一致就足够了。
而“同而不和”的小人,则是只重视个人利益,视己人为众人,忽视了整体利益,缺乏了和谐的意识。
四、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这句话中的“水”,是比喻和谐的重要性。
水是自然界中最和谐的物质之一,它温柔而又博爱地向各个方向流淌,不会排斥任何碰撞和污染。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把和谐比喻成水的流淌。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像水一样,包容、承载,才能实现和谐、互助及和平安定的生活。
五、荀子:“和之以礼,序之以法。
”荀子这句话提出了“礼法并重”的重要思想。
礼,是一种隐性的规则,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排斥的规范。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孔子孟子庄子思想主张上的不同800字作文
孔子孟子庄子思想主张上的不同800字作文Confucius, Mencius, and Zhuangzi are thre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in Chinese philosophy. While they all liv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era, their philosophies and thoughts differed greatly on various aspects.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德行和正直,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孝道和仁爱,即礼义廉耻,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
Mencius,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d more on the innate goodnessof human nature. He believed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with a natural inclination toward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Menciu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is innate goodness through educ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to become a virtuous person.庄子的思想与孔子和孟子不同,他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自由和放任自流。
庄子认为世俗的规范和价值观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快乐,他倡导随遇而安,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干扰,活在当下的方式。
In terms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onfucius believed i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the role of the ruler in setting a virtuous example for the people. He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a strong moral leader to govern with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孟子则认为,君臣之间应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君主应当尽其责任来保障人民的利益。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
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及其影响在后世的主要表现试论述孔孟、老庄的基本异同3及其影响一、孔孟的异同:相同点:(1)他们都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即道德人格教育。
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2)孔子与孟子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孔子注重道义之乐,孟子主张仁政,其实仁政就是礼治,因为仁是最高之德,所以仁政就是最高的礼德。
(3)孔子注重道义之乐,自然之乐,而孟子对自然之乐不但赞同,而且主张普及。
(4)孔子虽重礼、乐,反对人的性情是陶冶的功效,但也不忽视自然和人生关系的重要,与孟子重视利用自然以陶冶性情的功用无区别。
不同点:(1)孟子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接在一起。
孔子认为人性非全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而孟子认为人性是全善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和扩充仁、义、礼、智的善端,所以,人人都可以为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
(2)孔子注重言行,重视感情的陶冶。
孟子则认为知言可以辨别理性的得失,常将知言对举,特别注意意志的锻炼。
(3)孔子强调仁礼,是个人修身的必须,而他也最乐意春田宴乐。
孟子强调的仁是王道,爱民,是一种实现称霸野心道路的治国方式。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成一种仁政的学说,由仁爱之心,发展为统治者、最高的领导要关爱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迈进一步。
(4)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孟子则不同,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5)孔子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摘要】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思想、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不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理想、道德上虽有不同,但两人所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孟子;庄子;仁政;王道;自然;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战国时期尤其黑暗,百姓们受到战争的蹂躏和统治者的压迫。
面对如此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社会理想国。
一、孟子的社会理想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仁”,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仁政”是其实现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伦理道德社会的武器。
(一)孟子社会理想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其所有的措施、政策、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把人民排在社稷和君王之前,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的主体。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他理想中
的社会蓝图。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在先秦,孟子对于他社会理想的构思是很明确完整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要求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种,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但是,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孟子就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赋敛”(《孟子·尽心上》)等内容。
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同时,他主张重视商业发展,要“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这样,才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公孙丑上》),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达到小康。
在乡间开办学校,对百姓施以人伦道德教育,让百姓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孝悌忠信的道理,这样社会道德完备,社会和谐。
此外,孟子还注意对命运悲惨贫苦的人给予帮助和救济。
对于一些老人,孟子要求君王对他们进行帮助、救济。
这样,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稳定、和平,百姓自给自足,整个社会洋溢着伦理道德氛
围。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所理想的社会是人民拥有土地,并且讲求伦理道德的和谐社会。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与孟子生活的同一时代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理想,即所谓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这在他外、杂的一些篇章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一)庄子社会理想的来源及基础
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自然”为前提的。
其理想社会的所有观点、措施也都是基于这种观点阐释的。
正因此,庄子对无为而治倍加推崇。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中对“建德之国”、“至德之世”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下,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庄子无法展望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历史上也没有美好的时代和社会图景,于是,他只能寄托于原始社会了。
他只是希望在他生活的时代,人民都能够劳动生活,满足于自己的衣食,安居乐业,任性自然,没有压迫和剥削、犯罪刑罚的美好生活。
他甚至希望人和动物能在一起,依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然状态随性而居。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庄子·山木》)
庄子在这里给我描绘了一个道德素质很高的国度,在这里,人民淳朴而不知斤斤计较,与世无争,勤恳劳作而没有私欲,不私藏劳动果实;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
人民不知道恶业不行恶。
“蹈乎大方”,这是最自由的状态,这里的人们的自然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庄子理想社会中,人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民品德端正,但是却没有所谓的“义”、“仁”、“忠”、“信”、“赐”这些道德规范之名。
三、孟子和庄子的社会理想的异同
作为战国混战时期的优秀“士”人,孟子和庄子都对理想社会蓝图进行了摹画。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不同点。
首先,孟子主张有为而治,突出和强调的是人事、人为、人治。
而庄子主张无为、无治、要按照自然规律顺应人的性情,任人的个性自然发展。
其次,对于统治者,孟子认为国家君主必须是个懂得仁义道德的贤人,并且要尽力实行“仁政”,实行“王道”。
庄子认为一国之君要“垂手而治”,郡主不要干扰百姓的生活,即使帮助人民之后,也不要让百姓感到君主对他们进行了帮助。
此外,对于经济,孟子主张给人民以恒产,实行他理想中的井田制,注意对商业的发展。
庄子则认为“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与孟子相比,庄子更注重的是对小农经济的具体描绘,要求大家自食其力,而忽略了商业的发展。
同时,
对于民众的教育,孟子认为应该在乡间开办学校私塾等,教给人民儒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道德风尚高尚。
庄子则主张让人民“无知”,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
最后,两人追求的历史不同。
孟子法尧舜禹,他认为在三王所在的时期,君主贤明,人民安居乐业。
庄子把眼光转向历史,以史喻今,表达其社会理想。
但庄子向往的是远古氏族,憧憬人与人、自然没有冲突对立的社会。
(二)相同点。
孟子庄子都从历史中找寻社会模板,都希望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具有超前性,不被统治者接受。
1.都法先王:孟子崇尚尧舜禹的时代,庄子是羡慕远古氏族时代,所追寻的历史不同,但他们在面对当时的状况,受到历史、阶级等的局限都无法展望出更好的未来的图景,只好转向历史,按历史的模板构建自己的社会乌托邦。
2.理想乌托邦:孟子片面地认为只要统治者实行”仁政”,一切社会矛盾诸如战争、人民疾苦都可以得到解决。
因此他设想了以“仁政”为核心,“民本”为前提的社会方案。
但是这套方案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就更超脱于当时社会了,他的社会中所要求的“自然”状态更是需要很长的历史时间和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的。
孟子和庄子是生活中同一时代的儒、道的代表人物,面对当时的社会,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理想中有不同,但是
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他们的理想背后,强烈地闪烁着向往美好社会的光芒,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欧阳超,欧阳思贤译.庄子释译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 赵明义.孟子思想研究[m].甘肃:甘肃新华书店出版社,2006.
[5] 崔大华.庄子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