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

合集下载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前言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既 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 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 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 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的客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日关系,努力构建促 进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坚固之桥。
目录

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周恩来总理曾将中日历史关系概括为:两千年 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 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 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 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 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 良传统。
日本占领钓鱼岛战略企图
控制海洋资源 监控东南台海
500公里
200海里
东海油气田争端问题
东海大陆架原油储量约1000亿桶,而世界最大 产油国沙特原油储量为2671亿桶,天然气储量 约为5万亿立方米,是美国气储量的1.5倍,沙特 天然气储量的8倍.
东海资源之争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两者相差约30万平方公里 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 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 “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 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加入这一合唱,要 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005年7月日授予帝国石油东海油气试采 权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 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Mr.董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该政策在朝鲜和日本也实行过,中国的明清时期最为兴盛。

1757年,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需要,清政府下令除广州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即“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沿海地区的治安,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但却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驰禁: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增,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由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中首先提出。

他反对禁烟,主张“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并要求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不得沾染恶习”,而“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因而遭到黄爵滋、林则徐等禁烟派的激烈反对和抨击。

弛禁论事实上是纵容烟毒泛滥,任其损害人民身心健康,鼓吹鸦片贸易合法化,对社会造成重大消极影响。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

在近代中国,则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

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但自身却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许可外国人进行任意不违反国籍所属国的活动。

租界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局,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努力。

从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

直到1999年12月20澳门回归,中国至此彻底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本书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而成。

作者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在中国近代史学上,是第一部较为详细和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风气。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

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在清一代,日本起初对满清政权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交流,由于日本和中国同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交往并不频繁。

鸦片战争以后,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举国震惊,从而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清政府继续顽固不化,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中国的所谓政治家面对强权主义,不敢反抗,反是服从和退让。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给日本奴役中国创造了机会。

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逐渐丧失了主导权,东北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卢沟桥事变则标志中日关系的彻底恶化。

中国当时政治分裂,国内战争频繁,无暇外顾,对日本的行为采取退让的态度,一进一退,最终引发了火药桶。

中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恶化主要在于政治经济的对比悬殊,也是西方国家寻租行为在亚太地区的典型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一度处于冻结的状态。

中国对日本的外交在国内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冷却。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虎门销烟: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虎门条约:1843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

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中国丧失了下列重要权利:1.关税自主权。

2.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4.英舰进泊通商口岸。

《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第二章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

隔绝 , 因 而 在 国 际 上 处 于 孤 立 的 状 态 。它 一 般 是 指 在 西 方 殖 民 主 义 势 力 向海 外 扩 张 时 期 ,l 在 封 建 制 度 统 治 下 的 东 方 国 家里( 包 括 中国 、 日本 和 朝 鲜 ) 发 生 的 历 史 现象 。


两 国 文 化 心 理 的 相 同 点
实在 闭 关锁 国 时期 就 已 经有 所 显 现 。 这 就 是 因为 中 日两 国在 文 化 心 理 上 不 仅 有 共 同点 . 而且 还 存 在 着差 异 。 通过 对这 一 现 象的探 讨 能 够对 近 代 中 国所走 的 曲折 道 路 有 更 深 的认 识
[ 关键 词 ] 中国 ; 日本 ; 闭 关锁 国 ; 文化 心 理
[ 中 图分 文章编号 ] 1 0 0 9— 2 2 3 4 1 2 0 1 3 ) 0 1— 0 0 4 0— 0 2
“ 闭关锁国” 顾 名 思 义 是 指 ~ 个 国 家 闭 关 自守 , 同 外 界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但 是 中 国 本 来 是 个 以 农 为 本 的 国 家 , 重农 抑 商 , 文 化 上 根 深 蒂 固 的 封 建 性 严 重 抑 制 了 这 些 萌 芽 的 发 展 日本 的 情 况 和 中 国 有 类 似 之 处 , 十七世纪初 . 日本 国 内 的 商 品经 济 和 国内 市 场 得 到 了有 力 的刺 激 , 城 市不 断 兴 起 。 许 多 城 市 的 规 模 日益 扩 大 。 然 而, 它 们 却没 有 像 中世 纪后 期 西欧
易限制也多, 如 对 中 国商 船 出海 贸 易 中 的船 只 大 小 、 水手 人
数 、 时间 、 粮食 的多少和携带的_ 丁具 都 有 十 分 严 格 的规 定 ,

清朝的闭关锁国与西方列强入侵

清朝的闭关锁国与西方列强入侵

清朝的闭关锁国与西方列强入侵在19世纪初,中国的清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闭关锁国政策期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几乎被切断了。

然而,西方列强却并不满足于这种境况,他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侵犯和削弱中国的主权和地位。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清朝闭关锁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萨尔浒之战。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的中央政权分裂,并让满族入侵中国的机会。

随着清朝的建立,他们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外国人进入中国等手段来保护中国的独立性和文化传统。

青龙寺事件是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之后的一个重要事件。

1811年,英国前往贸易的商人来到浙江青龙寺,但被中国官员拒绝入境。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恶化,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失败,打开了中国对外的大门。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中国开始向外开放。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继续侵略中国。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对中国发动了侵略。

他们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财富等手段,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中国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争夺。

1894年,中日两国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战败,最终被迫签署《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把中国割让了台湾、澎湖群岛,并赔偿日本一大笔战争赔款。

这个条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之一。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离,并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的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都相对滞后。

当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但这些新事物同时也带来了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另一方面,闭关锁国政策也保护了一定程度的中国的文化传承。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仍然得以发展和传承。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 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 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 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 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 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 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1978年10月23日,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在日本皇 年 月 日 宫与裕仁天皇和皇后良子会见
1992年10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 年 月 日 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 了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
1998年4月21日,正在日本访问 年 月 日 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 郎在东京首相官邸会见。 郎在东京首相官邸会见。
“从隋朝到唐朝 初期,日本对华遣 使时多为政治目的, 而且带着一种骄傲 态度,甚至是傲 慢。” ------北京大学中国 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王小甫
遣唐使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 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 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 修好,从制造、建筑到典章 制度,全面向中国学习。自 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 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 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
日本遣唐使纪念碑
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二、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
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 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 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 最初都来自日本,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 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 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逐渐减少。
明朝初, 明朝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属于中 国版图。 国版图。 1603年,日本进攻台湾失败。 年 日本进攻台湾失败。 1879年,日本吞并中 年 国琉球群岛。同年, 国琉球群岛。同年,中日 两国政府曾对琉球的归属问题进行谈 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36 判。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 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36个岛之内 个岛之内。 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 个岛之内。 1885年,日本把扩张目标定为钓鱼台群岛 年 因清王朝反对,未果。 因清王朝反对,未果。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中国战败。 年 中日爆发“甲午海战” 中国战败。 钓鱼岛位置示意图

[恩格斯是哪国人]恩格斯眼中甲午战争:中国自然经济致闭关锁国

[恩格斯是哪国人]恩格斯眼中甲午战争:中国自然经济致闭关锁国

[恩格斯是哪国人]恩格斯眼中甲午战争:中国自然经济致闭关锁国张煌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

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

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恩格斯的信件,仍可感受到他作为哲人的智慧光芒。

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

他在信中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恩格斯对于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于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

《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则力屈”,正是对冷兵器条件下攻守不对称状况的客观反映。

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9世纪末,膛线、速射火炮和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攻防不对称性向攻易防难的方向逆转。

具体而言,在攻易防难的格局下,构建防御系统比构建具有同样效率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围绕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展开的军事博弈,实质上可视为消极防御战略与积极进攻战略的对抗。

从国家战略的视阈来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相形之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

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封闭的状况,只能通过战争来打破,他指出:“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

”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加之“保船制敌”的消极心态,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恩格斯不仅敏锐洞察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还深刻地揭示其深层次原因。

中考复习专题之中日关系

中考复习专题之中日关系

中考复习之中日关系专题【热点追踪】1、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献,还是日本的官方文件都明确记载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从国际法理上看,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争议,摩擦不断。

2、安倍政府全力走向右翼: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钓鱼岛和历史问题。

2012年9月,日本政府非法“购岛”,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两国达成的共识,挑起了钓鱼岛争端。

2013年2月安倍表示仍有意通过修宪组建国防军。

2013年4月安倍对日本侵略的定义提出质疑,表示“国际上对于侵略的定义尚无定论”。

安倍参照美国模式成立了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并推出了首份“日本安全战略”,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为使“安全保障会议”有效运转,自民党在国会不顾在野党和民众强烈反对,强行表决通过了被称为“一代恶法”的“特定秘密保护法案”。

2013年12月26日,安倍在执政刚满一年时迫不及待地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给本来已经很困难的中日关系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政治障碍。

参拜也令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认清了安倍的右翼本质。

从修宪、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强行通过“秘保法”,再到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一系列举措令人应接不暇,将日本推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右翼:狭义上讲,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可以讲,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

2012年8月19日,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

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的一座神社。

该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战死的军人及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八课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迁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第八课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迁

第九讲专题八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4.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教学时间:1课时复习导入:外交是内部政治制度的延续,通过与内部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联系,导入外交政策的变迁。

教学主体:一、古代对外关系:1、基本特征:(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2)隋至元朝,对外关系的规模不断扩大;(3)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对外关系发生重大转折。

2、目的:(1)传播中国文化;(2)发展对外贸易;(3)学习外国文化;(4)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发展的条件和途径:①、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大,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开明,政策开放等;②、途径:官方和民间贸易;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和文化传播;战争;4、对外政策:①、对外开放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②、闭关锁国政策:A、含义:B、内容:C、影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为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

5、外贸商路:①、秦汉:以陆路为主;陆上丝绸之路:路线、交换物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②、隋唐:分海、陆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③、明清: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清康乾以后,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汇编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汇编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论述题——参考答案1、(1)唐朝(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①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②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让佛教等文化传入中国。

结论: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1)隋朝(2)观点:统治政策深刻影响着社会面貌。

论述:①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的社会地位高,受到尊重,促进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②元朝建立后,重视中外交往,修筑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结论:所以说,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的社会面貌受到当时统治政策的影响。

3、(1)雍正。

(2)观点: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论述:①相比之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大臣严格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谕旨,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从而使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结论: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4、(1)天可汗。

(2)观点:帝王虚心纳谏就能有所作为。

论述:①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②唐太宗接受张玄素、魏征等人的建议,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比较清明。

结论:所以,明君应该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才能成就大业。

5、(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论述:①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②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结论:因此,经过南方经的不断发展,南方成为了新的经济重心。

6、(1)闭关锁国政策(2)观点: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论述:①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导致了国势日微;②“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阻碍了优秀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相互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③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很大程度就是由此造成的。

中日政治关系

中日政治关系

中日政治关系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下面我就从不同的时期就相关的史实来探讨一下中日两国的关系。

隋唐时期一: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日本成功,传播佛教。

二:公元894年,日本派出第十一次遣唐使,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从前期第一次遣唐使的派出至后期第十一次遣唐使的停止,中间经历近二百六十余年,在唐日两国之间进行外交、文化和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的遣唐使,终于结束。

宋元时期一:在南宋末期,中国的蒙古族开始兴起,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蒙古帝国。

忽必烈曾两次东征日本,舰船均毁于台风。

二:元末,日本武士开始逐渐乘船串扰中国沿海。

明代倭寇的祸根,在这时已经萌生了。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

面临倭寇的侵扰,朱元璋在与日本进行交涉的同时,采取武力剿倭和禁海两项措。

中国与日本在古代的交流主要是促进双边的合作。

虽然有过摩擦,但合作依旧是主流。

明清时期一:戚继光抗倭,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所以在此期间中国签订的四次重要条约,无一不与日本有关。

南京条约是中国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开端;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明清时期的中日交流对中国损害还是相当的严重,也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日本却在此期间却迅猛发展。

从中国得到了不少好处,两国也由此长生了很深的矛盾。

现代时期一: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中日闭关锁国政策异同论析

中日闭关锁国政策异同论析

州“ 一口通商” 命令. 同时严禁粮食 、 铁及铁器、 、 、 硫磺 硝 书籍等物品出口, 对 丝、 丝织品、 茶叶、 大黄的H口 』 量严加限制。延续自明代以来“ 官准牙行”的 口 做法, 批准设立专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洋行, 以后习惯上称之为广州“ 十三 行”规定外商的一 . 切事宜均由 洋行办理, 禁止外商 与 官府和普通民众来往。
1 7 乾隆二十二年) 7 年( 5 清廷下令关闭漳州 、 宁波、 云台山三处对外贸易
港口, 只余广州“ 3 一1通商”以 , 后在15年( 79 乾隆2年)1 9 嘉庆l年) 4 、 0年( 8 4 、
l3年( 8 1 道光l年)13年( 0 、 5 道光l年) 8 5 先后又颁布了《 防夷五事》 《 、民夷交 易章程》 《 、 防范夷人章程》 令 , 等条 主要对来华外同人的活动进行各种限制,
控 荷兰商人与 日 本女子所生子 女一律处死, 商人与日 中国 本女子所生子女
不得携带回中国 第四, 双方都在对外贸易 进行了 中日 严格监管。 清廷于1 7 7 年下达广 5
以l 3 日 宽永l年) 69 H 6 年( 本 3 O 到l 年( 本宽永l 发布 次 锁国令” 3 6 年) 5 “ 为标志, 主
严禁中国书籍出口, 更限制有极大生产能力的茶叶、 丝和大黄出口, 但同时
其次. 中日双方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对于禁止天主教 . 中日双方这一 时期的统治者有着较为相同的想法, 主要是从稳定传统思想进而稳固政权 统治出发。相比而言, 清雍正禁止天主教传播时. 礼送” 是“ 在中囤各省的传
教士至澳门安置, 令其叫围。『 E 斫{ 本方面由于认为西方传教士人 数众多, 天 主教在日 本民 众巾影响很大. r 为 尽快消除天主 教势力则实行 _ r 非常严厉

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比较

十九世纪中期中日国情比较

关 键 词 :十九世纪 中期; 日; 中 国情
中图分类号:823 D2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O2 28 20 )3一Dl - 0 1 0- 5 9(09 2 0 1 2
十九 世纪 中期 , 对于 中 日两 国来 说 , 都是 一个重 要 的 历史 时期 。它不仅是 中 日两 国近代化 的前夜 , 而且是 中 日 两 国社会发展和 国家关系 的分水岭 。 科学认识十九世纪 中 期 中 国和 日本 的国情 ,对 于深入探究 中 日两 国近代 化进 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九世纪 中期 中日国情的共同点 1 . 在社会形态上 , 于落后 的封建制 国家 属 14 6 0年爆发 的英 国资产 阶级革 命拉 开了世界 近代史 的序 幕 , 人类社会 进入新的文 明时期 。在其 后的二百多年 中, 随着殖 民主义 的扩 张和资本 原始积 累 的完成 , 欧洲 主 要 国家先 后通过资产 阶级革命 和改 良运动 , 进入到资本 主 义社会 。 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 , 为当时的世 界潮 流。 成 而 在远 东的 中国和 日本 , 还处在封建 主义 的统 治之下 。尽管 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 的地 区 , 中国的江南 和 日本的西南 如 各藩, 也出现 了一些 资本 主义 的萌芽 , 但从 中 日两 国全局 来看 , 占统治 地位 的仍是封建制生产关 系。十九世纪 中期 的中国 , 土地兼并 愈演愈烈 , 地绝大部分集 中在官僚 、 土 贵 族 、 主的手 里 , 民以租种 地主的土地为生 , 地 农 向土地 的所 有者交纳高额地租 。同时期 的 日本 , 部土地都属于地 主 全 阶级 即大大小小 的“ , 士” 而且土地不许 买卖 。由于封建 主 义的残酷 剥削 , 民的生活很 贫 困 , 农 无力 购买基 本的 消费 品, 这也使 中国和 日本 的 国内市场十 分有 限 , 响到资本 影 主义萌芽的进 一步发展壮大 。 2 . 在政治体制上 , 实行 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在十九世纪 中期 的中国 , 清朝皇帝把 中央集权 的封建 君主专制统治发展 到登 峰造 极的地步 , 满汉地主 阶级联合 统治 的中央集权 国家 , 大权掌 握在皇 帝一个人 手里 , 皇帝 依靠庞 大 的封建 官僚机构 把全 国的政治 军事经 济大权 抓 在 自己一人手里。在中央 , 设立军机处 , 作为 自己的办事机 构, 军机处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 绝对服从 皇帝的意愿 , 执行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两国后来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日本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成为了新的列强,而中国却始终无法通过模仿日本的成功经验使自身同样富强起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在闭关锁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

这就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不仅有共同点,而且还存在着差异。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能够对近代中国所走的曲折道路有更深的认识。

标签:中国;日本;闭关锁国;文化心理“闭关锁国”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同外界隔绝,因而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状态。

它一般是指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时期,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东方国家里(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发生的历史现象。

一、两国文化心理的相同点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近代史上,两国曾经都受到过西方的殖民,并且都实行过闭关锁国。

其内容有相同点,对两国的文化心理也产生了一些相似的影响。

1.两国政府都限制与外国的经济贸易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禁海”。

1686年清政府开放了海禁,但很多商品种类都逐渐被列入了被禁止的范围,如大米、豆麦、杂粮、铁器、废铁、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严重妨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人民的出海贸易限制也多,如对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中的船只大小、水手人数、时间、粮食的多少和携带的工具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严令在南洋贸易的中国人限于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准“复归故土”。

〔1〕清廷后来又于1757年下达广州“一口通商”命令,并且只批准设立专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洋行,以后习惯上称之为广州“十三行”,规定外商的一切事宜均由洋行办理。

日本方面则执行了更为严厉的出海政策,1636年禁令中称,严禁派遣日本船和日本人到外国,如有偷渡者处死罪。

已去外国定居的日本人,若返抵日本,即处死罪。

而且关闭了除长崎以外所有对外贸易港口,只允许与中国、荷兰通商而且规定每年与中国的贸易量不超过6000贯,与荷兰的贸易量不超过3000贯。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热点:甲午战争120周年与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新闻聚焦材料一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17日将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新版《防卫计划大纲》。

这三份文件中不少内容露骨地直接把中国描述为“威胁”。

材料二中新网2013年12月17日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在北京表示,中方敦促日本方面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尊重地区国家正当合理的安全关切,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专题解读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日关系形式与政策

中日关系形式与政策

中日关系(形式与政策)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论文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热点,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

2006年上半年,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可谓是中日关系风雨飘摇的半年。

动荡原因固然十分错综复杂,但导致关系恶化、首脑互访与高层对话中断的触发点,是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从而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为了尽快扭转中日关系发展的困难。

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完亚非峰会后,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五点主张。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以增进互相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温家宝在会见开始时说,去年安倍首相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重要的访问,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双方找到了消除发展两国关系障碍的办法,中日关系正在向前发展。

温家宝强调,要巩固和发展这种关系,双方面前还有不小的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双方用勇气来克服。

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一)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

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

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

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

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

17世纪闭关锁国体制下中日民间贸易探究

17世纪闭关锁国体制下中日民间贸易探究

南) 等地区f( 6。 印船 的输 m品 以银 、 、 P 9 朱 12 ) 铜 硫磺 、 刃物 ( 刀
剑 、小刀 ) 二 品 ( 、1 艺 扇子 、漆器 、陶器 )为主 ;输 入品有 中国产的绢 、 生丝 、 棉布 , 还有皮革 ( ) 鲛 、毛织物 ( 罗纱 ) 。 尤其是 中国产 的生丝输人量最 大 ,在朱 印船 回 日停泊 的港
人和西班牙人只能在长崎 贸易 , 兰人和英 国人只准在平 户 荷
几乎绝迹 , 此后 1 0余年问 ,中 日 商船虽未至两国本土 贸
易 ,但却 以南洋 吕宋 、马尼剌 、交趾等地为 中介地进 行转 口 贸易 。“ 围浙直商人 ,乃皆走 吕宋诸 国 ,倭所 欲得 于我 , 我 悉转市之 吕宋诸国矣”【(6 。在 1 0—10 P 7 ]2) 6 0 6 2年间 ,明商 贩 运大量生丝于交趾 ,均被 日商购 去【(6 。 P 8 ]2 )
了 日本人 的商业活动[(0 。 P 4 ]3 )
1 7世纪前半叶 ,通航 日本 的中国商船 的载货 内容主要
收稿 日期 :2 0 .22 0 81.5
作者简 介:李晓 燕 ( 9 6 ) 1 7~ ,女 ,江苏盐城人 ,盐城工学院讲 师,硕士 。
李晓燕 :1 世纪闭关锁 国体制下 中 日民间贸易探究 7
交易 ,惟独对 中国商人进行贸易 的条件 比较宽松 ,如 1 3 66 年发布的禁令中的第 1 3条 ,在规定其他 国家货物应在生丝 价格确定后 ,按丝价标准 ,各立行情 ,进行贸易时 ,特别指 出 “ 中国船舶 ,船小货少 ,可由其 自行交易 ” 但 ;第 1 , 4条
在规定外 国船之归期时 ,强调 “ 中国船舶 之归期 ,可 以在西 洋船期限以外 ,斟酌办理之”f ') 5 1。 1 3 0 随着 中国海禁的逐步松弛 ,尤其是 1 8 6 4年清政府废除 迁 界令 , 颁布展海令后 ,中国商船去 日本贸易的数量 日见增 多 ,如入长崎港 的中国商船具体数字为 :18 6 3年为 2 4艘 , 18 6 4年为 2 0艘 ,但 到 18 6 5年便激增到 8 艘 ,此后 逐年增 5 加 ,1 8 6 6年 12艘 ,1 8 0 6 7年 l5 ,18 1艘 6 8年达到 13艘。 9

近代中日发展的不同轨迹——基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理论

近代中日发展的不同轨迹——基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理论

环球智库024近代中日发展的不同轨迹绪论19世纪40、50年代起,中日两国分别遭遇了鸦片战争与黑船事件,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打开国门。

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既有的政治、思想体系与技术能力无法在新时期像过去那样发挥作用。

面对外界的巨大压力,中日两国开始求变,分别形成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运动。

在随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两个东方大国进行了双方间第一次近代化的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激起了戊戌变法等维新运动。

而戊戌变法及其他改良,维新活动的不断失败最终使中国人放弃了对旧制度的改良与维新,转而通过辛亥革命彻底的摒弃了封建王朝和君主主义,并最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以及随后的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改革成果,同时也令日本军方的影响力极大的增强,为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伏笔。

几十年中,一方面,中国的革新进程在不断遭受曲折,积贫积弱的现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国土富饶辽阔而国家缺乏保卫自己的能力;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和数场内外战争的成功跻身列强并培育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氛围。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驱动下,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在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终于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友一道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两个都曾以自然经济占绝对支配地位的东方后发国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日本乃至欧洲在近代化过程中出现“大分流”的原因,多年以来已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如沈其新从文化角度探讨近代化模式2;石晶从政治体制角度比较两国政治体制及面对近代化变革时的不同3,刘金才则从社会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上寻找中日近代化的区别4。

本文将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入手,分析两国最终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中日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尽管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都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国家,但双方在自然经济上有着巨大的体量差异和配置差异,由量变带来了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中日双方都在对外贸易上进行了严格监管。清廷于1757年下达广州“一口通商”命令,同时严禁粮食、铁及铁器、硫磺、硝、书籍等物品出口,对丝、丝织品、茶叶、大黄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延续自明代以来“官准牙行”①的做法,批准设立专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洋行,以后习惯上称之为广州“十三行”,规定外商的一切事宜均由洋行办理,禁止外商与官府和普通民众来往。日本方面则早在1641年就关闭了除长崎以外所有对外贸易港口,只允许与中国、荷兰通商而且规定每年与中国的贸易量不超过6000贯,与荷兰的贸易量不超过3000贯。
造成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差异的原因
同一时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却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并使两国在近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恐怕要从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之路上找原因。
一、“以理杀人”。清中期统治者的意志成为道德、理念的最终依据,这种意志被标榜为“天理”,从而使其它思想被彻底剥夺了合法生存的空间,整个社会普遍流行以强势意志压制人的自由思想,从而造成整个思想界死气沉沉。反观这一时期的日本社会虽然确立了比中国更为严格的“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把朱子学这种外来之学定为“官学”,但并未完全限制其它思想的发展,因而才会从朱子学中分化出古学派,又出现了作为民间之学的阴明学,进而有了兰学和洋学,这些思想成为幕府后期维新思想家们的精神动力。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
如果仔细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实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使中日两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首先是中日两国实施闭关锁国的原因不同。清中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是清初海禁政策的延续,也是为了禁止天主教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以稳定统治,同时也是对西方各国不愿进行“朝贡贸易”的报复和对西方殖民者的警觉,更夹杂着浓厚的大国心理、盲目的乐观心态以及厌烦涉外纠纷的诸多想法。日本方面闭关锁国的原因则相对简单,分析几次“锁国令”的内容,其核心问题就是要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和由幕府统管对外贸易,1637年日本天主教徒岛原起义后促使幕府更加大了禁教的力度。正是由于原因不同,造成清廷越来越严格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廷虽然没有限制各国来华的船只和人数,但自1759年后相继颁布多部加强对外商管理的条令,使中国与国外的各种文化交流几乎停滞了。日本由于天主教问题的平息,虽也对荷兰和中国来日的船只和贸易量进行了规定,却逐步放宽了锁国体制中的文化控制,1720年(日本享保5年),德川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发布“洋书解禁令”,下令除与天主教有关的书籍外,允许其他洋书输入日本。允许荷兰人在长崎行医和日本人向荷兰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二、“以偏盖全”。由于对西方世界的种种误解,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对西方传入的各种科学技术乃至于西方人抱有很深的偏见和贬斥心理,虽然也知道“西术”确比“中法”精密,但为了维护中华的体统,而一律鄙视称之为“奇技淫巧”打入思想的最低层。日本却并未由于禁止天主教的传播而永远关闭传入西方文化的大门,天主教影响在日本基本消除后,随着幕府允许西方书籍的传入,日本人开始通过荷兰人系统地学习各种西方科学技术,兰学以医学为突破口,逐渐扩大到天文学、地理学、理化学、博物学、历史学和兵学等诸多方面,并进一步成为社会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学问之道。
四、“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清代科举制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与科举无关的学术被绝大多数人毫无留恋地摈弃了,严重桎梏了中国知识界的活力和创造性。再看这一时期的日本,朱子学虽为官方之学,但其重要的特色就是广泛吸取其它思想流派的精华,其内部虽也分为多种流派,但也能相互借鉴,兼收并蓄。中日两国同样尊崇朱子学,但这种理论在中日思想界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种结果不能不使我们深入地进行思考。
反思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可以看出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造成同样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道路。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孕育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期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则是日本闭关锁国后仍能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原因。
第三,中日两国在闭关锁国期间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有着天壤之别。清廷从康熙年间起重用理学名臣,颁布《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理学书籍,贬斥所谓的异端学说,严格按照程朱理学思想进行科举考试,确立了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绝对正统地位。这种对内加强思想控制的政策,使对外政策尤其对待外来文化的政策采取的是一律排斥的态度。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吉宗对西方的天文、历史、船舶、武器、钟表、世界地理、医学、动植物学等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派人专门向荷兰人询问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颁布相关法令,使大量的荷兰书籍包括汉译西方书籍再次大量流入日本,从而引发了被史学界称之为“兰学勃兴”的运动。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似之处
首先,都对本国人出海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清廷规定出海贸易的商民必须经过申请、具保、核准后发给执照才能出海贸易,同时对出海贸易船只的大小、水手人数、时间甚至携带的口粮做出种种近乎苛刻的规定。严令已在南洋一带贸易和留居的中国人限三年回国,否则不准“复归故土”。日本方面则执行了更为严厉的出海政策,1636年禁令中称,严禁派遣日本船和日本人到外国,如有偷渡者处死罪。已去外国定居的日本人,若返抵日本,即处死罪。
历史上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
1757年(乾隆22年)清廷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对外贸易港口,只余广州“一口通商”,以后在1759年(乾隆24年)、1809年(嘉庆14年)、1831年(道光10年)、1835年(道光15年)先后又颁布了《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条令,主要对来华外国人的活动进行各种限制,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彻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标志。日本实行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则是以1633年(日本宽永10年)到1639年(日本宽永16年)发布5次“锁国令”为标志,主要内容是禁止日本人出入国门,取缔天主教,禁止葡萄牙人来日本等。
其次,中日双方都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对于禁止天主教,中日双方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有着较为相同的想法,主要是从稳定传统思想进而稳固政权统治出发。相比而言,清雍正禁止天主教传播时,是“礼送”在中国各省的传教士至澳门安置,令其回国。而日本方面由于认为西方传教士人数众多,天主教在日本民众中影响很大,为了尽快消除天主教势力则实行了非常严厉的禁教政策,1636年禁令中称搜捕天主教传教士,若发现外国人传播天主教的一律逮捕下狱,外国人在日本所生子女,以及接受这些子女作为养子养女的人,一律判处死罪。
其次,作为中日两国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广州和长崎,在闭关锁国期间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清廷设广州一口通商,表面上允许各国商人来华,但实际上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广州是清廷对外“恩加体恤”的场所,是体现中国对外怀柔政策的施恩之地,对外贸易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文化交流不但非常有限而且完全是客观上带来的。日本幕府这一时期也只设长崎一口对外通商,但早从1644年(日本正保六年)幕府就规定荷兰商船来日必须向幕府提供荷兰及西方世界最新情况的报告,由幕府的外语翻译译成日文,时称“荷兰风说书”。中国商人来日后也必须向幕府提供所在中国省份的最新情况报告,时称“唐人风说书”,更值得关注的是幕府专门在长崎设立“风说役”一职,任务是当清朝商船进港时,听取清朝商人的日常谈话,如有奇异消息,就记录下来立刻报告长崎地方政府,以便随时获取海外情况。长崎在日本锁国体制中成为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对外交流的平台。通过长崎,日本人掌握了一定的西方知识,初步了解了西方世界,为近代迎接西方文明的挑战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因而长崎知足长乐”。危机意识太弱。客观地讲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缺乏正确的认识,中国上下对外危机意识十分淡薄。同时期的日本,有曾经在德川家宣、家继将军时期担任幕府重臣的新井白石与荷兰人广泛接触,了解欧美和亚洲诸国的形势,写出了《采览异言》、《西洋纪闻》等介绍西方世界的著作,尤其是林子平于1786年、1787年刊行的《三国通览图说》、《海国兵谈》两本书,强烈指出俄国对日本侵略的危险,强调海防是当务之急。环顾当时的中国确实无人可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