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

合集下载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内容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为自由一词做出过最为经典的诠释——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并为消极自由进行辩护。

本文通过对伯林的消极自由理论的展开和分析,旨在探讨伯林自由论题所呈现出的逻辑上的紧张和矛盾,并试图发现造成伯林这种思想紧张的原因。

伯林明确划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试图澄清自由一词的本来含义,认为我们在政治生活中应该坚守消极自由的底线。

对理性主义一元论所可能导致的集权主义的担忧,使他拒斥各种积极自由的理论。

因为在他看来,积极自由即便不是集权主义的直接依据,也为集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借口。

消极自由不仅值得捍卫,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价值多元世界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面对各种不断冲突着的价值,没有人可以替我们抉择,我们不得不进行选择。

人类的价值之所以是多元与不可通约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并没有稳固的本性。

在柏林看来,人类并非是基于固有的本性去进行价值选择,相反是因为在各种价值互相冲突的生活实践中人的不断选择才塑造了其本性。

然而伯林论题的紧张也是明显的:伯林在坚持消极自由的同时极力的批判理性,那么一个不能理性自主的主体如何去实现在价值多元下的价值选择?如果价值是多元的而自由只是诸多价值的一种,那么消极自由又如何具有优先性?伯林自由论题的紧张体现出他对现代性的既反省又认同的立场,对启蒙主义理想既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也许对于伯林来说,人的选择能力源于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与任何抽象的理性主义无关。

伯林的自由论题体现得并不是精巧的理论建构而是一种现实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态度。

在政治构建和法制推动中首先应该考量的是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建构什么理论体系,也许是伯林给予我们最大的忠告。

关键词:自由主义、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价值多元论1AbstractAs the most prestigious liberal think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lin has made themost classic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He puts forwar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egative freedom and positive freedom, and defends negative liberty. This article purports to explore the logical 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 presented by Berlin’s theory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which Berlin is tense. Berlin clearly differentiates both concepts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freedom”, moreover, he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bottom line of negative freedom should be adhered to. Considering that monism of rationalism may lead to authoritarianism, he rejects various theories of positive freedom. In his view, even if positive liberty is not the direct basis of totalitarianism,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excuse for totalitarianism. Negative liberty is not only worth defending, but also is upset because we live in a multi-value world. Confronting the continuing conflicting values,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choose for ourselv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which the values of human are diverse and incommensurable is that the nature of human in not solid. In Berlin’s view, it is not the inherent nature on which human bases to choose,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constant choosing when confronting diverse self-conflicting values in living practices that shapes its nature.But the tension of Berlin’s thesis is also significant: Berlin sticks to negative freedomwhile he criticizes rationality critically. Then how can an irrational autonomous subject realizethe value option in pluralistic social values? If the values are pluralistic and freedom is just akind of them, then how negative freedom takes priority? Berlin’s tension for the thesis of freedom shows his reflection on and identity with modernity as well as the prudent stance ofboth criticism and sympathy for the Enlightenment Theory. Perhaps for Berlin, a person’s choosing ability depends on our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bstract rationalism. Berlin’s thesis of freedom doesn’t embody elaborate theory construction, what it embodies is realistic common senses and outlook on life. Maybe the best advice Berlin givesto us is the first priori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olitical and promoting legal system is the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Keywords: liberalism;negative freedom;positive freedom;value pluralism2目录引言 (1)(一)研究意义 (1)(二)研究综述 (3)(三)论述思路 (5)一、伯林与自由主义传统 (6)(一)古典权利论自由主义 (7)(二)理性自我导向的自由主义 (9)(三)应对时代之回应 (12)二、两种自由的划分 (13)(一)两种自由划分的提出 (13)(二)积极自由的内涵 (15)(三)消极自由的内涵 (21)(四)两种自由间的张力 (23)三、从价值多元论到消极自由 (26)(一)价值多元的含义 (26)(二)价值多元论的依据 (28)(三)价值多元与消极自由的紧张 (31)结语 (35)致谢 (38)参考文献 (391)引言(一)研究意义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以赛亚·伯林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五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仅供参考。

《自由论》柏林读后感一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1958年10月31日,以赛亚•伯林在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该文随后被印成单行本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即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

这种区分在学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经典论题。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便意味深长地指出,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纵观二十世纪,这句话对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可谓真实的刻画。

经济学家凯恩斯亦有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

事实上可以说统治这个世界的舍如此之思想几无他也。

实干家们,自信可在相当程度上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者,往往已沦为某一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掌权的狂人们,自称可从虚空里听获神音天意者,其狂悖骄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浓缩而成。

”【邹恒甫译自《通论》第四章】一、消极自由的概念作为政治哲学家的伯林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正是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两种自由概念》遂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地被喻为当代政治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单篇论文。

不过,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却不是伯林。

“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

从霍布斯以降,密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即免除强权干涉或法律限制的自由(伯林称唯有霍布斯与边沁是最为纯粹的消极自由主义者)。

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古已有之,从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马克思等欧陆思想家皆属于这一思想传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则是T. H. 格林【T.H.Green,1836~1882】[1]。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摘要: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

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

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

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

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

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关键词:埃里希弗洛姆;以赛亚伯林;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58?A5弗洛姆一生执着于诊断和剖析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以此来反对极权主义与各种非理性权威,呼吁通过爱与生产性工作,改善现代人之自由的经济、政治、心理等条件。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他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同时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与伯林的两种自由相比,二者在外延与内涵上虽不尽相同,但在理论价值取向上却有着相通之处。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与柏林的不同致思路径的分析,对二者自由思想做一简单比较,以彰显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一、弗洛姆与伯林自由思想的不同致思路径西方自由主义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沿袭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传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争,则是这两种传统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近现代自由思想的发展始终。

具有思想史家与思想家双重身份的以赛亚伯林,通过对自由思想史的考察,明确系统地提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个范畴,并以此展开了自己的论述。

柏林和乌托邦

柏林和乌托邦

柏林和乌托邦张汝伦艾塞亚·柏林是公认的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思想家之一,他的著名论文《两种自由的概念》已成为当代自由主义思潮的经典文献,一再为人征引。

其实,柏林是正统自由主义的一个异数。

他的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更不是实证主义,而是维科和赫尔德所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

而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却被正统的自由主义者视为一切"政治非理性主义"的精神渊源。

由柏林的学生哈迪(Henry Hardy)编辑,出版于一九九O年的柏林的论文集《扭曲的人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部论文集由八篇论文组成,最重要的显然是并首两篇:''理想的追求"和"乌托邦观念在西方的衰落"。

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较其余六篇为迟,却被放在最前面,而书名又是从这两篇论文结尾的同一引文而来,已暗示这一点。

这两篇论文的重要性在于,柏林通过叙述西方思想史的方式,向人们表明了他的"多元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理想的追求"是篇带点自传性质的论文。

一开始,柏林就回顾了他思想形成的过程。

最先给他巨大影响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

他们既是小说家,又是社会思想家。

他们都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

社会通过人们强烈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有时也认为人是不自由的,而是为他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所决定。

但他们也认为,如果自由只是一种幻想的话,那也是一种没有它人类就无法生活和思想的幻想。

柏林直到进了牛津大学才开始读哲学家的著作。

他发现,大多数哲学家也是这样想的,尤其在伦理学和政治思想领域。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能用理性的方法在我们外部世界知识中获得确定性,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在人行为的领域里产生同样的确定性。

这可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达到。

柏拉图认为,获得这种确定性的圣人精英应该有权统治智力上不那么行的人。

斯多葛派认为,任何人只要按照理性生活,就可以正确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指个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的自由,如一个人有不被别人打的
自由;积极自由指个人有做某事的自由,比如一个人有追求幸福的自由。

这是伯林提过的两种自由概念,他最初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反思
对自由的追求可能导致暴政,主要体现在积极自由方面。

因此他比较赞成
消极自由,认为消极自由的危险性比较小。

个人遗产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1998年秋,
在他去世一年后,纽约人文研究院组织了一场关于伯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为数不多的一群对伯林思想颇有研究的学者,以向公开的批评
和审视开放的方式集中讨论伯林的思想遗产。

多元主义是与会学者一个核心关注点:伯林的多元主义信念是他的思
想史研究与哲学论述的核心,他也将多元主义视为自由价值的关键所在。

_政治文明_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_基于以赛亚_柏林两种自由观

_政治文明_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_基于以赛亚_柏林两种自由观

“政治文明”视域下中国转型期新闻自由法治化探究———基于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观冯文华(中国传媒大学)(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摘要:新闻自由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在政治事务上单纯的立场中立的旁观者,变成了现代政治事务中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变化更要求保障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

而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政治成果的总和,新闻自由法治化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将其法治化研究纳入政治文明视域,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新闻自由法治及其规范化的新闻自由活动调节政治关系,最终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基于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在政治文明视域下为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提供些依据及路径取向。

关键词:新闻自由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法治政治文明伯林在《自由论》中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并提出积极自由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导致专制。

人类社会应该注重消极自由确保人们有行动的机会,而不是积极自由。

柏林自由概念主要指政治自由,强调由法律来维护。

新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应遵循相关法律,以防滥用,阻碍我国政治文明发展。

尤其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在政治文明视域下探寻新闻自由法治化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柏林“自由观”在新闻自由上的体现1、柏林自由观及新闻自由概念界说柏林指出,积极自由是指“做......的自由”,强调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人。

消极自由是指“免于......的自由”,强调没有外力干涉和强制。

[1]而新闻自由是在自由的背景中提出的,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

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表现,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了解各种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权利。

2、新闻自由: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如今中国所传播的新闻自由概念是从西方传来的积极自由概念。

这种概念确实鼓舞人心,但却存在些负面影响:新闻自由往往被滥用。

伯林的自由论

伯林的自由论

自由观:
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 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 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 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做...... 的自由” (Liberty to)。
相比之下,积极自由尽管推动了人的能力的 提高,刺激了人的欲望,但随着人的能力提 高和对社会资源支配力的强化,人自身的自 由度却越来越小,日益受外在力量约束,失 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主。 这就是20世纪的自由发展落入困境的原因 之所在。要寻求人的自由发展的出路,必须 在消极自由的理念和思路上进行探讨。
作者简介:
以赛亚· 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 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 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 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 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 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汀等参与了普 通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 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 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 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 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 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 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 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种希望:如 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 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 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 泰勒
评论与影响: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柏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 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 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 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 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 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 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 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 罗尔斯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蒙圈,那些关于自由的高深论述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却不容易被我抓住。

随着一点点深入,我就像找到了捕捉小精灵的魔法棒,开始理解柏林眼中的自由到底是啥模样。

柏林告诉我们,自由可不是那种单一的、模模糊糊的概念。

他把自由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消极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

这消极自由啊,就像是给自己画一个小圈圈,在这个圈里,别人别想随便进来指手画脚,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只要不触犯圈外的规则。

比如说,我晚上想熬夜看剧,只要第二天不需要早起上班,没有啥外界的力量来阻止我,那这就是我的消极自由。

这就像我在自己的小城堡里,我是这个小世界的主人,这种感觉挺爽的。

而积极自由呢,那就有点像是要朝着某个伟大的目标前进,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

但是啊,这个积极自由有点危险,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不小心,它可能就被人利用,变成一种压迫的工具。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打着“为你好”“帮你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号,然后强迫你去做一些事情,这就很讨厌了。

就像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弹钢琴才是高雅的、自由的灵魂该做的事,就硬逼着孩子每天练琴,孩子本来的自由就被剥夺了,这时候所谓的积极自由就变味了。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由的看法变得更加复杂又有趣了。

以前我觉得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简单粗暴。

现在我知道,自由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去平衡的东西。

我们既需要消极自由来保证自己的小天地不被侵犯,又要警惕那些打着积极自由旗号的不良企图。

而且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由在社会、政治这些大舞台上的表演。

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都不一样。

就像在一个大杂烩的菜市场里,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秤,称着自由这颗果实的重量。

政治家可能想着怎么用自由来吸引选民,普通老百姓可能就想着在自己的生活里能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自由空间,能自由地表达想法,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

柏林自由论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自由”这词儿听起来简单,可真要深入探讨起来,那不得像走进迷宫一样迷糊?结果还真有点,不过是那种特别有趣的迷糊。

柏林对于自由的阐述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朋友在跟你唠嗑。

他讲的那些不同类型的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就像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小伙伴。

消极自由就像那种特别怕被打扰的人,老是强调“别管我,让我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待着就好”。

就好比我在周末的时候,就想窝在沙发上,谁也别来指使我干这干那,这时候我就特别能体会消极自由的那种爽感。

而积极自由呢,就像是个充满活力、有远大抱负的热血青年,总是想着要去做点什么来实现自我。

比如说那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他们主动地去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并且创造价值的。

这积极自由听起来就很振奋人心,不过柏林也提醒我们,积极自由要是走偏了,就可能变得很危险,变成一种打着高尚旗号去强迫别人的东西。

这就好比有些人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为了大家好,就强行让别人按照他的方式生活,这可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以前我总觉得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

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由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就像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的自由都是相互关联的。

我不能因为我想要自由地大声唱歌,就不管是不是会打扰到邻居的休息。

这时候自由就有了边界,这个边界不是为了限制我们,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而且啊,从更大的层面看,社会的制度、文化啥的都和自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该是既能保障我们的消极自由,让我们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又能鼓励积极自由,让人们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

以赛亚柏林

以赛亚柏林

以赛亚柏林及其思想介绍一,背景介绍以赛亚柏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担任哲学讲师,期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运动。

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

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

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1939)、封爵士。

1966年至1975年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概念与范畴》(1958)、《自由四论》(1969)、《唯柯与赫尔德》(1976)、《俄国思想家》(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人性的曲木》(1990)、《现实感》(1997)等。

柏林是本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之一.他也是多元主义的鼓吹者.他的《自由四论》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自由的广泛讨论.他一直积极参加世俗活动,在电视的谈话栏目中,他精力充沛,滔滔不绝,让听众心醉不已.他常常对出席各种活动不甚其烦,但他又觉得,"他有义务让其他人听到真理."而1997年他的去世,掀起了又一波对自由主义的讨论.二,其主要政治哲学思想—积极自由主义与消极自由主义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

他所说的两种自由分别是negative freedom和positive freedom。

这两个术语在翻译为汉语的时候,通常的译法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在此基础上,有不少国内学者认为,柏林在这里谈论的是两个不同种类的自由。

应该说,这种译法和理解都是有误解的。

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先生曾经指出“柏林讲的是对自由的两种描述或定义方法,不涉及自由的分类问题,也不涉及自由本身是否被动、消极(passive) 的问题。

无论取何种定义,柏林所讨论的都是政治自由。

追寻瓦尔登——从柏林《两种自由概念》解读《瓦尔登湖》

追寻瓦尔登——从柏林《两种自由概念》解读《瓦尔登湖》

理想 的’和 ‘ 自律 的 ’ 自我 ,或者 等 同于 我写后 面那些篇 页 ,或者后 面那~ 大堆 文字 的时候 ,我是在 孤 我 的 真 实 的’、 ‘
独地生 活着 ,在森林 中 ,在 马萨 诸寒州 的康科 德城 ,瓦尔登 湖 靠着我 双手劳 动 ,养 活我 自己 。”同时 ,作者还 认 为 “ 个人 一 ‘ 处于最 好状 态 中’的 自我 ,而另一 种则是 有着 “ 非理性 的 的湖岸 上 ,在 我亲手 建筑 的木屋 里 ,距 离任何 邻居… 英里 ,只 冲 动 、 “ 法控制 的欲 望 和 “ 无 低级 本性 “ 自我 ,这样 的 的
文学评论
追寻 瓦尔登
从柏林 两种 自由概念 解读 瓦尔登 湖
周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0 0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一 … … I .… . -●
该作 品 自15 年 出版 后 ,随着时 间的流 逝却愈 加焕 发出灼灼 生 人 ,是 决定某 人做这 个 、成为这 样而不 是做 那个 、成为那样 的 84 意 ,越 来越 多的研究 者从 中体会 出超验主 义 的生活 经济学 ,诚 那 种控制 多干 涉的根 源” 。可见 “ 积极 自由 与贡斯 当 的 古 然 ,作 者确实 向我们 解释并 证 明了这样 一种 回归 自然 的生活 方 代 人的 自由 是有共 通之处 的 , “ 积极 自由 理论 中 “ 我希 望 式 ,但 本文 旨在从 “ 消极 自由”与 “ 极 自由 的理 论视 角探 是 个人 物 ,而 不希 望什么也 不是 ;希 望是一 个行动者 ,也就 是 积 寻这种生活方 式 的理性 支撑 ,深化 对作品 的认 识。 说 是决定 的而 不是被 决定 的 ,是 自我导 向的 ,而不 是如一个 事 “ 极自由 与 “ 消 积极 自由” 的概念 是 以赛 亚. 林 l 5 物 、一个 动物 、一个 无力起 到人 的作用 的奴隶 那样只 受外在 自 1 自 98

漫谈伯林的两个自由概念(不同视角的深度好文)

漫谈伯林的两个自由概念(不同视角的深度好文)

漫谈伯林的两个自由概念(不同视角的深度好文)漫谈伯林的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共中央党校《理论视野》杂志社副主编李小科(李小科授权发表鸣谢)内容提要:从伯林的作为一名思想史家的角度,读解他的《两种自由概念》。

伯林在此文中使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主要是用以概括和考察以往政治思想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家们对自由的理解,而不在于阐发他本人对“自由”的定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在伯林的文本中分别代表的是以往的思想家们对自由做不同理解的两个概念,而不是说伯林认为有两种“自由”,或自由有“两种”。

关键词:柏林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肯定式的自由否定式的自由伯林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史家。

他的作品之所以在政治哲学界引起广泛的影响和讨论,主要源于他在1958年发表《两种自由观念》[①](以下简称《概念》)及其后围绕此书的主题展开的一系列争论。

《概念》问世后,立刻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许多人透过《概念》推测和揣摩伯林的自由观,研究伯林的自由哲学,或针对《概念》对伯林的划分和“自由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并“一直被无休止地争论着”,使其“成为了过去50年中最有影响的自由主义论述”。

[②]纵观学术界对伯林及其《概念》等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伯林在《概念》中,伯林对“自由”进行了划时代性地或“革命性地”划分,即认为伯林“把‘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并据此来总结、概括、分析和评价伯林的“自由观”,但很少有人关注或追问,伯林在很大程度上区分的是关于自由的两种(类)概念,而不是两种自由。

这种观点既在许多国外大家那里流行,如国外的查尔斯.泰勒、昆廷.斯金纳、杰拉尔德.麦卡勒姆和约翰.格雷等[③],更见于国内著名的教授[④]和权威刊物刊登的文章[⑤] 。

与此相承,几乎所有的《概念》中译本,均就将Two Concepts of Liberty,译成“两种自由概念”,并做“与两种自由对应的两个自由概念”来理解;将伯林的negative liberty和positive liberty分别简单地译成“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从而过滤和忽略了分别包含在原有英文术语当中的“否定式(自由)”和“肯定式(自由)”这层重要的意思;在把握伯林的“自由观”时,过分地执着于《概念》,而没有太重视伯林后来为其“自由五论”的出版而特别撰写的“导论”(Introduction)。

柏林的两种自由理论

柏林的两种自由理论

柏林的两种自由理论杨桂花1142055323 11级工业设计(3)班周二(7~9)摘要: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并批判后者而倡导前者,而是为指出众多价值之间的不可公度性,进而明确指出一元论是导致不同的自由与价值被误解的罪魁祸首。

他提出的“两种自由”观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是“摆脱……”的自由,后者是“成为……的”自由,伯林的这一区分对后来的自由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价值多元一、两种自由概念(一)消极自由概念正常的说法是,在没有其它人或群体干涉我的行动程度之内,我是自由的。

在这个意义下,政治自由只是指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扰而径自行动的范围。

我本来是可以去做某些事情的,但是别人却防止我去做——这个限度以内,我是不自由的;这个范围如果被别人压缩到某一个最小的限度以内,那么,我就可以说是被强制(coerced),或是被奴役(enslaved)了。

但是,强制一词无法涵盖所有“不能”的形式——例加我无法跳过英尺高;我是瞎子,所以不能阅读;或者,我无法了解黑格尔好作中比较晦涩的部分等。

如果基于以上这些理由,而说:在以上这些限度以内,我是被别人强施以压力、被别人所奴役,英国古典政治哲学家在使用“自由”这个字的时候,他们所指的,也就是上述这个意思(注三)。

自由的范围可能有多大、应该有多大,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他们认为不能漫无限制,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漫无界限地干涉彼此的行为;这种“自然的”(natural)自由,也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在这种混乱中,要不是人类的最低限度之需求,无法获得满足,就是弱者的自由,会被强者所剥夺。

因为他们体认到:人类诸多目的与活动,不会自动地趋于和谐,同时,无论他们信从什么学说,因为他们对其他目标,诸如正义、幸福、文化、安全、以及各种程度的平等,持有极高的评价,所以他们愿意为其它的价值,而限制自由。

以赛亚·柏林

以赛亚·柏林

以赛亚·柏林以赛亚·柏林以赛亚·伯林- 简介以赛亚·伯林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伯林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论述影响深远,他在1958年的演说“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中,区分了积极和消极自由,对以后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关系讨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他几乎就是在不断的获奖与致辞中度过的。

他的许多名篇竟是答谢辞,如作为他一生思想总结的《理想的追求》。

他一生共获英美23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还获得文学、道德、人权等方面的国际奖项。

以赛亚·伯林 - 经历1909年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当时属于沙皇俄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

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

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

1946年重回牛津大学教授哲学课程,并转向思想史的研究。

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

1966年至1975年担任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1978年,在他七十寿辰的时候,第一部纪念文集《自由的观念》编辑出版,内收哈特、泰勒、威廉斯等人的文章;1991年,第二部纪念文集《以赛亚·伯林:生日庆典》编辑出版,内收罗蒂、泰勒等人的文章;1997年11月5日在牛津去世。

以赛亚·伯林 - 思想狐狸型学者不少研究以赛亚·伯林的人都喜欢把他称为狐狸型学者。

所谓“狐狸与刺猬”的说法,是伯林对古希腊残诗“狐狸知道很多的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的一种发挥。

柏林学术涉猎的范围很广,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狐狸型学者;在生活中,他也乐意与各色人等交往,他酷爱文学、音乐和艺术,曾兼任英国著名歌剧院科文特加登剧院的院长、国立美术馆理事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doc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doc

柏林的自由观和多元主义价值观196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自由四论》。

该书收录了伯林最著名的论述自由问题的四篇论文,即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两种自由概念和穆勒与人生的目的。

这四篇论文集中概括了柏林的自由思想,他提出的著名观点包括: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划分、多元主义自由的观点。

伯林对自由概念的分析将人们对自由的思考引向深处,它不仅对传统的自由概念造成了冲击,其观点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入争论和探讨,对于西方政治理论特别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由四论》因此成为20世纪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一、柏林的自由观(一)重新审视自由概念伯林在《二十世纪的政治观念》中谈到了自由在20世纪的尴尬处境。

新的世纪,人们对于国家的看法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积极的国家观念在人文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潮流的强力推动下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力量被作为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伯林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了重新审视自由概念的命题,为什么在追求和扩大自由的进程中,人们的自由反而逐步萎缩和消失;公共力量在维护社会自由和个人自由时,能否因保障个人自由而剥夺个人自由的一切空间;如何建构真正合乎自由理念的社会制度。

这些疑问也由当时其他自由主义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提了出来,它是打上20世纪政治现实烙印的具有新的内涵的命题。

在《历史的不可避免性》中,伯林又对各种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言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机制在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并使历史的发展沿着某种统一的模式向前演进,最终走向某种完美和谐的状态。

历史的演进必然都通过一条道路走向历史的终点,存在着一种最高级的完美的社会状态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历史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怎样演进到历史的最终目的这一过程,是已经由某种历史规律决定了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历史必然性下向前推进的。

浅析柏林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浅析柏林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浅析柏林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
魏顺霞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
【摘要】柏林的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以来分析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的重要思想依据。

柏林普遍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与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兼容和契合,也能作为自由民族主义这种新生的改革理论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柏林自由主义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明晰自由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为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找到一条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总页数】3页(P425-427)
【作者】魏顺霞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
【相关文献】
1.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柏林,德国
2.伯林自由民族主义思想述评
3.浅析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解读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4.解读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兼论柏林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误读
5.马克斯·韦伯:民族主义思想与自由主义思想关系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林浪漫语录

柏林浪漫语录

柏林浪漫语录以下是一些与塞亚·柏林(Isaiah Berlin)相关的语录,虽然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浪漫”语录,但它们展示了他关于自由、人性和价值观的深刻见解:1. “人类的价值观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

”2. “有两种类型的自由:消极自由是指没有被阻止做某事;积极自由是指能够自主地去做某事。

”3. “政治思想家的任务不是为了解释历史,而是为了改变它。

”4. “任何道德或宗教体系都无法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

”5. “对权力的欲望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

”6. “真正的知识分子会挑战现存的秩序,提出新的观念和问题。

”7. “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取决于环境和个人选择。

”8. “理解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接受它,这是尊重和宽容的基础。

”9. “在追求理想时,我们必须警惕走向专制的危险。

”10. “我们不能期待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我们必须努力让它变得更好。

”11. “个人的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关键。

”12. “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

”13.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值得尊重。

”14. “历史是由普通人创造的,而不仅仅是伟大的领袖。

”15. “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无知,以便学习和成长。

”16.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17. “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开放的思想和批判性的思考。

”18. “我们应该珍视我们的传统,同时也要愿意接受新的观念。

”19.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盲从者。

”20. “人的尊严在于他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注意,以上引用可能并不是柏林直接关于“浪漫”的言论,因为他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哲学、政治和社会理论领域。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浪漫主义”语录,可以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我会尽力帮助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1)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 (2)[摘要] (2)[关键词] (2)一、产生的背景 (2)二、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 (3)三、对柏林的自由观的思考 (4)3.1内在困境 (4)3.2一些关于柏林自由观的思考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6)浅谈柏林的两种自由[摘要]自由作为西方政治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一直为学者们探讨的关键之所在。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由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他极力推崇消极自由。

然而消极自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 都引起很多的批评与争议。

[关键词]自由;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一、产生的背景伯林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提出并非首创,在伯林之前的康德、拉吉罗都曾经明确提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但康德的自由用的是 freedom,必须指出的是freedom与liberty在伯林这里是通用的。

”①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论述给伯林以启示。

贡斯当认为由于城邦规模小,人口数量有限,奴隶制度为自由公民提供了大量闲暇的时间,从而古代人能够享有古代人自由。

古代人自由是指以雅典城邦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为典范,其本质是“积极地且经常地参与集体权力”。

古代人的自由可以使得公民充分参与政治生活,使分享主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的制度,每个人经由这种政治权利的行使,能够体验到参政所带来的主人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一种爱国情操。

但是古代人没有个人自由概念,人仅仅是机器,他的齿轮与传动装置由法律来规制。

而现代人的自由是指现代人享有一系列受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个人权利。

现代人的自由充分保障了个体的自由权力,每个人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满足。

但是现代自有欠缺一种权力效能感受,古代自由比较刺激,属于一种行动的愉悦。

贡斯当认为,古代人的自由在于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①刘振丽《伯林的两种自由》(《云梦学刊》第31卷第6期)2010年11月的主权,古代人也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完全服从是和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但是古代人的所有私人行动都受到严厉的监视。

因此,我们不能放弃两种自由中的任何一种,我们应该学会将两种自由结合在一起。

因为在现代,政治自由是个人自由的保障,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贡斯当对自由的定义是,“我所谓的自由意味着个性相对于权威与大众的胜利:这里的权威指的是以专制主义方式统治的权威,而大众指的是要求少数服从多数的大众。

专制主义没有任何权利,而多数只有强迫少数以维持秩序的权利。

”②伯林的理论是以多元主义、实践理性为其理论背景的。

伯林看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价值冲突,由于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天生就追求互不相容的目的,因而形成不可通约的关于理想的人生与社会的想象。

同时,伯林的思想还有其现实背景。

由于伯林生活在里加,他亲眼目睹了“二月革命”的血腥与残暴。

这在幼小的伯林心目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从此导致他对战争的厌恶。

同时,一战、二战极权主义的发展也使伯林反思积极自由,赞美消极自由。

对他产生更大影响的是1945年的莫斯科之行,使他看到了革命胜利后的苏联知识分子的思想已经萎靡不振了,他们的思想已经僵化,这让他震撼,从而极其反对极权主义。

二、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消极自由(negative freedom)是一种“免除……”(freedom from……)的自由,它强调个人所拥有的不受外在专制势力所压制的自主空间。

这种自由是一种防御类型的自由。

消极自由与人的下列能力或需要有关:防御的、拒绝干涉的、退回自己领地的能力或需要,也是对外在的力量说“不”的能力和需要。

积极自由:从事值得去做或者享受值得享受的事物的一种积极力量或能力。

积极自由(positive freedom)是一种“积极做……”(freedom to……)的自由,即个人自主的、真实地做某种事情的能力。

对于积极自由,伯林认为它是极权主义的起因,这只不过是一个哲学家的思维而已。

积极自由通常与下列能力或者需要有关:发挥自己的能力、走向世②刘振丽《伯林的两种自由》(《云梦学刊》第31卷第6期)2010年11月界、控制与支配自己与世界的能力或需要。

柏林认为自由是按照现有条件发展人的能力的实际可能性,是个人真正增加分享社会有价值事物的权力,是为了共同利益的扩大而作出贡献的能力。

国家是维持和保护个人自由的条件,它主要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而不是暴力。

并且权利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彼此承认对方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权利是建立在一种彼此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柏林的自由观与古典主义不同。

首先,他将自由概念与权力、能力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自由不仅仅是缺乏外在的限制这样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去实现某种目标、去做某种事情的实际权力或者能力。

其次,积极自由具有了道德的因素。

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去做任何他们希望做的事情,而是意味着去做那些值得做的事情。

最后,积极自由概念中还包含着平等主义的因素,自由不仅仅某些人的特权,而且应该是大家共享的物品。

三、对柏林的自由观的思考3.1内在困境伯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理论的内在困境是伯林严格区分自由与自由的条件。

在伯林看来,自由与自由的条件的区分问题只是一个本质与手段的关系问题。

伯林强调要防止自由的条件如知识、平等以及积极自由可能导致极权主义、共产主义, 从而侵扰了个人领域,构成了消极自由的外在障碍。

知识、平等的缺乏只影响自由的价值,而不影响自由的本质, 这实质上反映了伯林坚信彻底的价值多元论。

“与伯林相反,马克思把劳动作为自由的逻辑起点,把自由的实现与自由的条件联系起来,认为自由的条件的缺乏不仅影响自由的价值,而且影响自由的实现。

”③③邱海燕《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理论的内在困境》(《文教资料·哲学研究》)2006年5月号上旬刊3.2一些关于柏林自由观的思考即使对柏林的自由观褒贬不一,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赞扬其思想的进步性。

即便是在不断进步的今天,在封建统治中苏醒过来的中国人们,思想里面还残留着对国家权利的绝对服从。

民众可以限制国家权利的行使范围,以避免个人权利受到国家侵害,这对我们中国来说,可能还需要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

曾有人说过,自由和民主将是历史发展的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所有的国家都会向民主和自由前进。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

国家无非是人的一种创造,依靠他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尘世的国家体现的是人对人的统治,是野心与贪婪的结果。

并且奥古斯丁还认为国家违背了人与人平等的原则。

此外,霍布斯也明确提出消极自由的观,认为“法律沉默之处便是人们的自由。

”自由是人的权力,人享有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的自由。

人民享有自我保护的权力。

如果主权者伤害了这一权力,那么对于主权者的命令个人拥有拒绝服从的自由。

西方人一直在追去自由、民主、平等,而中国很少强调这些,一般人也不会去想什么自由民主,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权利会被国家侵害。

就各种新闻媒体上报道的“钉子户”问题而言,其实本质就是对个人权利的侵害。

土地是户主自己的,又不是违规建筑。

国家采取媒体曝光、强制拆除、暴力威胁、毒气驱离(今年6月份的新闻)等手段,不管是什么原因,本身就是对人民的权利的侵害。

土地和房子是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户主为何不愿意拆除?一定是国家对搬迁工作没有做好,没有考虑的居民搬迁后的生活问题。

给的补助不够其重新买房,并且还有搬家后的交通、买新家具等各种问题。

国家采取各种手段,逼其搬迁,是对个人合法私有财产的严重侵犯,国家无权侵犯个人的合法私有财产。

新闻报道出来后,大部分人谴责“钉子户”蛮横不讲理,但户主自己的私有物品,搬与不搬是他自己的合法权利,他凭什么要受到指责?也没有人反思到别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也是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大家都是旁观者看热闹,等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却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意识,任何人权利的损害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因为可能下一个受到损害的就是自己。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伯林的论述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消极自由本身并不具有终极的价值,人们之所以争取消极自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自由,“没有消极自由的限制的民主将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另一方面,积极自由的实现的前提其实就已经包含了消极自由,所以,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并无矛盾与冲突。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应该开始考虑自由问题了。

参考文献:[1]刘振丽《伯林的两种自由》(《云梦学刊》第31卷第6期)2010年11月[2]刘明贤《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探析》(《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3] 熊秀梅《伯林消极自由思想所引发的质疑与回应》(《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2008年第一期[4] 邱海燕《伯林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理论的内在困境》(《文教资料·哲学研究》)2006年5月号上旬刊[5] 陈晓芸《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读伯林之<两种自由的概念>》(《法制与社会(法学与社会)》)2008年12月中[6] 余宜斌《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评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兰州学刊(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