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和“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

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

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意境独特,三是意象丰富,而陶渊明我们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真”。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他的另首诗,《吟酒》看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归园田居》(其一)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师:不仅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现在老师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或“望”字,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看”或“望”没有“见”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见”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当时的情形。

(全班同学鼓掌。)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分析

一、情感与景物和谐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从此隐居。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本篇即为第一首。“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人们在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灵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且看诗人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此情此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

二、手法与情景和谐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合拍。

苏轼评陶诗曾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诗平淡质直,不重文彩。诗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烟、鸡犬都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构成一幅恬淡秀丽的田园图画,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机构成。这纯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艺术表现力,亦与通篇平淡风格,高度和谐一致。

三、景物配置和谐

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的配置非常协调,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四、音韵和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作者在不经意间将数词对仗得十分工整,而且,一个“十余”,一个“八九”,从这些约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在意,充分显示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个“荫”,一个“罗”,赋予那些“榆柳”“桃李”以人的感情,仿佛是他们自己在主动地荫蔽于屋后,罗列在堂前,读起来语调轻快活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叠词“暧暧”“依依”将远处的村庄写得朦胧、飘渺,是真亦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对“深巷”,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音韵和谐。

五、人与自然和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说自己本来就属于那片山野,只是“误落尘网”,归隐之后,便觉“复得返自然”,于是他的笔下,清新闲适,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桑林、鸡鸣到狗吠,耳闻目接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无疑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切合自然规律的,诗意盎然的和谐。林语堂先生曾把陶渊明说成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实现了人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