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doc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点击浏览该文件(这节课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课文基础上迁移和生发,注重了结合实例归纳读诗方法,诗例很易于激发学生探讨热情。
)重新创造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结合诗词,掌握方法。
导学方案:一、导课:1、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读者和诗,只有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一首首诗,这诗才被我们赋予了新生命,而我们也正从这诗中得到感情陶冶。
今天,我们就要弹拨一张张琴,奏响一支支心曲,同时提高自己演奏技巧。
2、鲁迅言:“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
”理解诗,接受诗,诗就会理解你,接受你。
二、回顾第一课时所学课文内容。
(略)强调:读诗,学会去“泡”,去“猜”。
三、学以致用:第一首: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猜想一下,这杏园主人是何等人物?2、综合诗中细节描写,?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怎样形象和意境?学生思考,讨论,试回答。
归纳方法:“泡”和“猜”时,一定要尊重诗作语言实际、形象特征、艺术特点和诗人情感逻辑,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合理阐发、补充、推断。
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思考:1、谈一谈这首诗讽刺现象。
注意“荔枝”这一意象在诗中特殊作用,只有了解荔枝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2、第三句中“笑”字,在这里既然不用考虑押韵,为什么不用”喜”或“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这一笑,让人想起战国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为博BAO姒一笑而失天下,这里,诗人是以杨妃之笑来比附BAO姒之笑,都含有对君王荒淫误国讽刺和慨叹。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
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2、为何而归?(1)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中的第二首诗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回顾学习曹操《短歌行》的体会,对于这首诗应从何处入手呢?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再深入理解作品。
师:把这位同学说的三句话归纳为四字格短语,应该怎么表达?生:我知道了,是“知人论世”。
师:非常正确!那我们先来看看屏幕(指定学生朗读)。
陶渊明生平简介:生: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坎坷,可谓“时运不济”。
自幼受家庭与儒道思想影响,心怀志向,堪称“少有壮志”。
然而仕途艰难,多次为官却皆不得志,此为“仕途坎坷”。
生:他曾在官场挣扎,目睹官场黑暗丑恶,内心痛苦,可说是“心厌官场”。
最终毅然辞官归隐,追求田园生活,这便是“归园田居”。
生:在田园中,他亲自劳作,享受自然,写下众多描绘田园风光与心境的佳作,可谓“笔耕田园”。
二、创设情境师: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与精神遗产,即“遗泽后世”。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哪首诗呢?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师:那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生:《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这首诗直接展现了他弃官归隐生活的艰苦。
此外,我们还学过一篇反映他生平经历的传记,大家还记得吗?生:《五柳先生传》。
师:切换屏幕,请同学朗读:生:《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愿”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1、1600多年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这样的诗人:他性情高远,思想深刻,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是“踏落英缤纷,寻梦中桃源”的雅人;他是“穿官场围墙,识斗米昏浊”的强光!(出示图片)他是谁呢?对!他,就是那个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
(齐读作者介绍)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3、写作背景:陶渊明辞别官场归隐园田后,写下了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新词、“迎新我”的颂歌。
这组诗歌就是—解题1、请你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你为什么这样读?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归就是回归的意思,他要从哪里回归到哪里去?从写作背景中你能否找出答案?——(生接)从官场回归园田,居,隐居度日。
——他要告别官场,回归园田,隐居度日。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归/园田居)4、作者归园田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三、挑战一、初读课文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2、大家有没有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这首诗,韵律优美,押了韵。
请你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押了什么韵。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读音(依次板书拼音)他们每个拼音都有相同的韵母i,所以这首诗押的是i韵。
所有押韵的字都在句末,称之为韵脚。
一般情况律诗要求偶句押韵,奇数句可押可不押。
因此2、4、6、8、句末尾押了韵的字“稀、归、衣、违”就是这首诗的韵脚。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想】《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首古诗,可以窥见陶渊明归乡后的生活。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审美情趣,由景美而理解情美,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掌握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入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课前准备】因为时间距离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辞去官职而回归乡里过一种闲适的生活是不容易的。
课前准备河南郑州一名女教师的辞职申请书ppt,从辞职原因让学生谈一谈怎样的生活才是适应本性的生活,寻找切入点;准备一些本地的风景照片,触动学生的心灵,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诗歌的字面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景”趣中理解“情”趣,从意象到意境再理解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年4月郑州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写了一封辞职信,内容很简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重点是校长欣然同意了该教师的辞职,这句话也成为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
那么这位老师走了哪些地方?最后又怎样了呢?学生议论纷纷,但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展示本地的风景照片:南海日出、长海景观、水观音美景、神秘的鬼谷达布洛魔、相岭云海。
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家乡的景色这么美,有些地方自己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去看看了。
学生谈自己家乡的美景。
师:1500多年前,陶渊明因为怀念家乡的生活毅然辞官回归田园,那么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思考这首诗的词眼是什么?生:“归”。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生:没有!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生:对!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
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
(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
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
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师:一种是“田居”,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怎么说呢?一种是回到家园自己在田地里居住,一种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过着田居生活,你们选择哪一种?生:归园——田居师:好,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读,《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的,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其一)(生齐读第一首部分诗句)师:意思懂吗?生:不懂。
师:哪里不懂?谁能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无人举手)师:小的时候就没有追求荣华高贵的心情,本性就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山丘,山陵,可是错误地进入了尘世的网络中,这一去就是多少年啊?(生:十三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我不愿做的事情。
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课堂实录
《》(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诗大家想不想读诗?想不想写诗?想不想当诗人?
生:想……
生;陶渊明。
师:对,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同学们想一想关于陶渊明的诗,除了这首《归园田居》外,你还知道那几首诗?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同学们从题目里能看出什么眉目吗?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
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归园田居 (其一)》抒发了诗人归田后的欢悦心情,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羁绊后的闲情逸趣。
(一) 教室内,坐得满满的连前面上课学生的两侧,也都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可是八年级的学生,居然也有这样童真可爱的时候当干老师请女同学把《陋室铭》背出来的时候,班里很多的男生居然也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样“ 背呀,背呀”地催促挑衅起来女生先是一阵哄笑,随后开始背诵,背得很正确,可是也只能说是在背诵而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背就会把诗意失去,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看来干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诗的意境的理解表达“爱――莲――说,周――敦――颐――”,声音开始有些拖沓,再加上一个迟到的男孩子拿着书匆匆进来,一下子吸引了一些同学的注意,过一会儿声音才整齐而响亮起来,然后更紧凑了,越读越快,但是跟散文本身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关联照着书读,男生惟一的变化就是读得更熟练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诗跟今天要学的诗之间的关系?” 干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候,又从外面传来了眼保健操的音乐声,于是,学生们有的低头去看书,有的看着老师,但没有人举手干老师随手请他面前的一个男生回答,其他学生莫名地发出了笑声这个男孩1/9子其实很大方,站起来说:“这两篇散文诗和今天学的这首诗讲的都是植物” “讲的都是植物”老师重复了一下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学生又忍不住发出了笑声可是当老师问“你为什么笑”“你认为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教室里静下来,老师连问了几声“谁来?”,却依然没有人举手后面一个短发、瘦瘦的女孩子站起来,她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景生情,以物托志” 老师将她的观点又做了梳理,“你认为这几篇文章都是以风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表面在写风景,其实写的都是自己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出了他们写作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很好” “还有吗?”“ 还有吗?”干老师又面向全班问了几次,回答他的依然是又埋头在书页上黑黑的小脑袋《陋室铭》和《爱莲说》就是八年级学生本册课文中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基本上每个孩子的书上,各种批注蝇头小蚁似的密密麻麻,但是,让他们脱离惯常的“字词解释、诗句解释”等练习式的学习,而直接言说这首诗的时候,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艰难古诗学习,仅仅是“读字”,而不是“读诗”,中学和小学的问题一样存在啊于是,干老师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学生他让学生串联的意图:“这种串联的能力就看出你们的思维水平如果你没有发现,我就要提醒你,要告诉你,你们学过了前面两篇,要把三首诗之间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系就是陶渊明的诗是这两篇文章的祖师爷他们是追慕陶渊明,仰慕陶渊明,才写出《陋室铭》,才写出《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弟子,也就是说,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隐士,而后面的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和他风格相近的诗文像《爱莲说》,尤其是《陋室铭》,这就是他们精神上的关系” 在老师讲的时候,从课前到现在一直有些躁动的课堂慢慢安静下来,学生开始显出专注的神情,对于老师讲述完后的反问“你不觉得他们有精神上的关系吗”,几个同学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了老师还想尝试让学生继续串联:“在《爱莲说》中,作者对于陶渊明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依然没有发言老师提醒道:“作者推崇的是什么?” “莲”学生回答2/9“莲指什么?”老师追问“花之君子者也”学生又一起说了出来“君子是怎样的?”老师再追问学生声音很响亮地齐答:“品德高尚的人” “用书中的话来说”老师依然一追到底学生翻书,但是只听到“哗哗”翻动书页的声音,并没有人说出来老师再次提示,他用缓慢的语调说:“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马上齐声跟了上来“(花之君子)是这样的人认为陶渊明只是一个花中的隐逸者也我认为,这是诗人周敦颐没有读明白陶渊明,他误读了陶渊明”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师的速度放慢,尤其“没有读明白”“误读”这些词老师说得很慢很重,学生很注意地听老师继续说下去“陶渊明不是那样的人,那么陶渊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今天通过学一首诗,来走近陶渊明” (二) 很多同学现在的眼光一直在盯着老师了,尤其是刚才那个回答问题的瘦瘦的女生一直在很注意地听着,神态明显和周围的同学不一样“我本来要考考大家关于陶渊明知道多少,现在我不考了,因为刚才那个班的同学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陶渊明的知识,我想他们知道的你们肯定也知道所以有关陶渊明的知识我们就不考了,我们直接走进他的诗”“ 今天要学的诗是《归园田居》,”与此同时,大屏幕上“陶渊明” 三个大字的背景消失,“归园田居”四个宋体字显现出来老师指了一下大屏幕,对学生说:“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是哪两种?” 学生小声在试念老师请了后面一个男生来读,他的意见是: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一种是“ 归园——田居” “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呢?”老师又问“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嗯,就是乡村里生活那种……一种是到大自然里去生活”这个男生这样解释其他的同学一直在听他们的对话“哦,这位同学很聪明,了不起一种是‘归园——田居’,一种是‘归——园田居’”老师特地又强调了一下题目的两种读法,他接着说道:“怎么说呢,一种解释是说,回到家园,自己的田地去居住而一种呢,则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田园的生活种田的生活你们准备学哪一种?” 有男生马上低声回应:“ 种田” 也有同学说“ 回到田园” 老师再一次明确问大家:“ 是‘ 归——园田居3/9’ ,还是‘ 归园——田居?’ 我们把题目读一下” 学生选择的是“归园——田居”齐读题目老师站在讲台前,面向着全体学生说:““《归园田居》有五首非常精彩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顿了顿,他又说:“但是同学们,只读第三首是读不懂《归园田居》的,可以说一点都读不懂,为什么,我们来看第一首”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老师说:“大家一起来把第一首的部分诗句读一下” 学生齐读,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学生读完后,老师问大家“ 意思懂吗” ,又是齐刷刷地回答“不懂”,只有那个瘦瘦的女孩在连连点头,老师又问“哪里不懂” ,学生不齐答了,课堂响起了纷乱的回应,听到了一个男生在说“哪儿都不懂” 老师又询问了一下“ 哪个不懂 ? 谁来为我们简单解释一下这首诗?”但无人应“好的,那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和学生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诗句,老师说:“小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追求世俗的荣华富贵的心情,本性是喜欢大自然,喜欢丘山的,喜欢山林,可是,错误地进入到了尘世的网络中,进入到了牢笼中,这一去啊,就是多少年?(学生回答十三年)” 老师回转身,面向大家,又说:“十三年啊,天天做着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什么事情?”这时除了那个瘦瘦的女生之外,没有人举手,神情上看像是在头脑总搜索答案,也在等待老师继续往下说“——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很自然地,老师提示一个头后便全班跟着一齐说了出来“还要去拜见长官,还要和长官一起喝酒,所以我这一只被羁绊起来的鸟,思念我的旧日树林啊,我这一条,放在小池塘里的鱼,想念我的故乡的那深渊啊”随着老师的讲述,学生一直盯着大屏幕上的文字,“我在这个樊笼中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能够回到大自然了”老师以一种喜悦的语气结束了讲述,再问同学们:“现在知道意思了吧,我们再来读一遍” 学生又读了一遍,不过感情不能像刚才老师讲的那样,能打动人老师问:“这几句诗写了题目中的一个字,哪个字?” “归”学生回答得很整齐“因为这组诗里有两组词,大家看,”老师请学生看大屏幕,在4/9刚才诗句的下方,分别出现了两组词,一组是“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一组是“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中间用一个大大的写着“归”的箭头相连老师接着讲道:“‘ 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都是作者不喜欢的,不希望的,可是他在这里生活了十三年而另一组词是‘ 园田丘山旧林故渊自然’(学生跟着一起念出),现在作者终于能够脱离那些,归来了!” 大屏幕上,又换上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老师以非常愉快的语气读了这句话后,又反问了学生一句:“ 为什么胡不归呢 ? 所以,刚才的这几句诗仅仅讲了一个字——归”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长长的文字,老师说:“《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其实很长,中间还有一部分,我们把它黄色字的一部分读一下好不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学生依然很整齐地把这些诗句读完了不过把“ 嗳嗳” 读成了“暖暖”了老师笑着提醒大家说:“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是哪里知不知道?” 面对学生迷惑的表情,他又提示到:“ 是‘ 暖暖远人村’ 吗?” “不是,是嗳”学生睁大眼睛,辨别后说“嗳组什么词啊?”老师又问“暧昧”这个词几乎是同时说了出来“什么叫暧昧?”老师的追问马上又过来了“不知道”八年级的孩子也有好玩的一面,一面书说“不知道” 一面却都在捂着嘴窃笑还有一个学生在说“ 男女之情的”他的话又引来一阵笑声老师对“嗳”字进行了分析:“ 嗳是什么旁,日字旁,所以暧、昧就表示太阳朦胧不明因此,嗳嗳,不是说男女之爱,而是太阳光,或者风景看不清楚的样子远处人的村落是嗳嗳的,跟后面的依依是一样的,这就写出了一种朦胧的美啊” 学生一直听得很专心“好,这里写出了题目中的哪个字?”老师又问——园“这就是诗人想要归去的那个园啊还剩下哪几个字?” ——田居“田居这里有没有写?”老师问5/9学生赶紧再睁大眼睛看大屏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时候,那个瘦瘦的女生用很清晰响亮的声音说:“有” 老师请她说,她站起来,看着大屏幕一字一字地念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是园,还是田居?”老师再问其他学生眼睛都看着屏幕,可能心里也都在思索吧“有田‘方宅十余亩’”那个女生又强调了一遍“哦,‘方宅十余亩’这个宅是田吗?十余亩是他家旁边的地方,古时候人烟稀少,但是土地空旷,所以一间草屋,就有很大的地方但是这是不是他的田啊?”老师讲解后再问“不是”全班学生一起应答“他的田在哪里呢?”老师继续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学生引用诗句回答“他在哪里开荒啊?”老师问到底“南野际”学生的回答也达到了最准确“所以这里只用了一句诗来写田居,写得不明白而其三,《归园田居》的第三首就是写出了——” “田居”学生一起应和道“对了”老师非常欣慰,接着说道,“现在读诗的步骤就有了先请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 大屏幕上也已经换上了《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诗句,学生自由朗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6/97/98/99/9。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课堂实录XXX,中学语文特级教师,XXX名誉教授,XXX副理事长,XXX高级职称评委,牡丹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牡丹江市中青年专家,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现任XXX语文教师、校长助理。
老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归园田居》。
南朝的XXX曾说XXX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那么隐逸诗人之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1:我认为是归隐的诗人中比较厉害的一位。
学生2:我认为是第一位。
学生3:我觉得宗证明XXX的写诗造诣很高,开了一代先河。
学生4:我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的鼻祖。
老师:非常好!老师:XXX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种诗歌范式,从此中国士大夫心灵里便有了田园。
田园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存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个生命之场,是一个意象。
XXX的田园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划出关键词。
学生1:陶渊明的园田是草屋。
学生2:陶渊明的园田是榆柳。
学生3:陶渊明的园田是桃李。
学生4:陶渊明的园田是远人村。
老师:很好,远人村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为人村。
请继续。
学生5:陶渊明的园田是XXX。
老师:请注意,桃李罗堂前中的罗列是动词,所以你的概括有误。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ppt,这就是XXX的这首诗,这就是XXX心中的园田。
园田是XXX、草屋、榆柳、桃李、村庄、袅袅的炊烟、狗吠鸡鸣,甚至是XXX,甚至是有闲。
哪位同学能朗读这首诗呢?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老师:读得非常好!突然我想起XXX先生的那句话,真正的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甚至是大学士。
老师问道,田园诗人的园田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猜测可能是干净、有空闲。
老师指出,XXX不仅仅是表面的干净,更是指心灵的纯洁。
XXX的诗歌就是这样,他的作品是一种XXX的境界,表现出心灵的纯洁。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实录设计意图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二是联想思辨——诗人伟大的人格。
教学目标(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
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
(语速慢了些)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课堂实录生:起立。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归园田居》,老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陶诗的风格特点。
这样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因是,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毕竟,如果我们初次接触某位诗人,只学了他的一首诗歌就来讨论他的诗歌风格,那是比较勉强的。
既然陶渊明是一位老朋友了,那这些【手指PPT,PPT上的内容是: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人,东晋大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因他宅前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基本的知识我们就不再多说,因为这些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作为重点学习过了。
老师现在要强调的是,这些课文【指示PPT:《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都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那我想问一下,我们学了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向往自由。
生: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的热爱。
师:很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陶诗都是这样的主题,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主题呢?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又或者某几句来谈一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老师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纲式的写出来。
(学生准备,老师巡回观察,三分钟后)师:看着同学们已经准备好了,谁来说一下?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是热爱山川田园的”,迎合世俗,就是迎合官场,说自己年少时就没有这样的本性,“性本爱丘山”生性就喜欢丘山,从这儿就可以看出他喜爱田园。
师:你看,他是不是说地非常明确,“爱丘山”,那如果我们要把这份对山川田园的“爱”读出来的话,你会怎么读这一句呢?(生读这一句,“爱”字读音较重)师:请坐,读这一句,“爱”字如何来读很重要,我们同学是重读了。
大家还能想起《再别康桥》的第一吗?念出来。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一)课堂教学实录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师:很好,但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目光扫视教室一周,示意举手的学生回答)生: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的。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
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我们分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
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及时加进陶渊明的生活及思想历程)另外补充一点,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时官时隐生涯使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发现自己的纯朴天性,即“真”。
庄子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属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变。
当人们处于心灵自由、神定气闲时反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这种质朴无伪,这时人安定了,可以静心观照,人与自然就和谐地化为一体,达到物即我,我即物的“无我”之境界。
请同学们阅读《归园田居》,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诗句。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3)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课堂实录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生:如“恋旧林”和“思故渊”我觉的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渴望回到田园生活的心情。
作者那种被束缚而失去自由的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全班同学鼓掌。
)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
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师:对了,同学们,诗人如此热爱田园生活,那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呢?你能从那些词语或句子看的出呢?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爱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等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
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
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师:非常好,你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其实除了动静结合外,还有远近结合,如远的是“村庄”“犬吠”,近的是“方宅”“田园”。
因此老师再在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添两个词语:“淳朴自然、平静安详。
”。
通过同学们这么认真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这首诗归纳三
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意境独特,三是意象丰富,而陶渊明我们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真”。
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他的另首诗,《吟酒》看看这首诗和我们今天学的《归园田居》(其一)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
师:不仅你们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现在老师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看”或“望”字,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
“看”或“望”没有“见”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见”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当时的情形。
(全班同学鼓掌。
)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分析
一、情感与景物和谐
晋安帝义熙二年(406),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从此隐居。
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本篇即为第一首。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
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人们在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灵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且看诗人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
此情此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
二、手法与情景和谐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歌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合拍。
苏轼评陶诗曾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这是说陶诗平淡质直,不重文彩。
诗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烟、鸡犬都是乡村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写入诗中则富有生气,构成一幅恬淡秀丽的田园图画,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机构成。
这纯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艺术表现力,亦与通篇平淡风格,高度和谐一致。
三、景物配置和谐
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的配置非常协调,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四、音韵和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作者在不经意间将数词对仗得十分工整,而且,一个“十余”,一个“八九”,从这些约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在意,充分显示出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个“荫”,一个“罗”,赋予那些“榆柳”“桃李”以人的感情,仿佛是他们自己在主动地荫蔽于屋后,罗列在堂前,读起来语调轻快活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叠词“暧暧”“依依”将远处的村庄写得朦胧、飘渺,是真亦幻。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对“深巷”,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平仄协调,音韵和谐。
五、人与自然和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说自己本来就属于那片山野,只是“误落尘网”,归隐之后,便觉“复得返自然”,于是他的笔下,清新闲适,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桑林、鸡鸣到狗吠,耳闻目接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无疑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经过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切合自然规律的,诗意盎然的和谐。
林语堂先生曾把陶渊明说成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实现了人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