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合集下载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简称BGB)是德国的民法典,于1896年1月1日开始生效,是德国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

以下是德国民法典的中文全文:第一分册,普通部分。

第一章,法律人格。

第一条,法律人格的保护。

第二条,自然人。

第三条,法人。

第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章,法律行为。

第五条,一般规定。

第六条,表示意思的方式。

第七条,表示意思的效力和撤销。

第八条,无效的法律行为。

第九条,无效的法律行为的后果。

第三章,代理。

第十条,代理的一般规定。

第十一条,代理的种类。

第十二条,代理的效力和撤销。

第四章,权利和义务的取得。

第十三条,权利和义务的取得。

第十四条,合同的成立。

第十五条,合同的效力。

第十六条,合同的解释。

第十七条,合同的变更。

第十八条,合同的终止。

第五章,债务关系。

第十九条,债务的履行。

第二十条,债务的违约。

第二十一条,债务的转移。

第二十二条,债务的终止。

第六章,相对权利关系。

第二十三条,债权。

第二十四条,债权的转让。

第二十五条,债权的保证。

第二十六条,债权的终止。

第七章,继承。

第二十七条,继承的一般规定。

第二十八条,继承的效力。

第二十九条,继承的放弃和继承的限制。

第三十条,继承的顺序。

第三十一条,继承的终止。

第二分册,特殊部分。

第一章,物权。

第三十二条,物权的一般规定。

第三十三条,占有。

第三十四条,所有权。

第三十五条,其他物权。

第二章,占有保护法。

第三十六条,占有保护法的一般规定。

第三十七条,占有保护法的主张。

第三十八条,占有保护法的救济。

第三章,动产。

第三十九条,动产的一般规定。

第四十条,交付。

第四十一条,返还。

第四十二条,不当得益。

第四章,不动产。

第四十三条,不动产的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登记。

第五章,知识产权。

第四十五条,专利权。

第四十六条,商标权。

第四十七条,著作权。

第四十八条,其他知识产权。

第六章,家庭法。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德国民法典第一条:人的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

出生时间和地点依照户籍登记确定。

无户籍登记的,依照教堂或墓碑上的出生记载确定,如无记载,则依照无争议的证据确定。

德国民法典作为德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第一条对于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法律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这一规定确定了人在法律上的存在和地位,是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

在德国民法典第一条中,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这意味着只有出生的人才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这一规定是基于生物学上的出生时间,并且需要通过户籍登记等方式进行确定。

户籍登记作为官方记录,具有法律效力,是确定出生时间和地点的首选方式。

如果无法通过户籍登记确定,则可以借助教堂或墓碑上的出生记载,这些记录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辅助证据。

如果以上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那么可以通过其他无争议的证据来认定出生时间和地点。

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强调了法律对于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每个人从出生时开始就应当被视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种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福祉。

同时,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也体现了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户籍登记、出生记载和其他证据来确定出生时间和地点,避免了主观臆断和随意性,保证了法律的准确适用。

这种规定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总之,德国民法典第一条的规定对于维护个体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法律权威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规定体现了德国法律体系对于人权和个人尊严的尊重和保护,为德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德国民法典 原文

德国民法典 原文

德国民法典原文德国民法典(原文标题:Bürgerliches Gesetzbuch,以下简称BGB)是德国最重要的法典之一,于1896年颁布实施,是德国民法的基石。

它共有2385条法律条文,涵盖了德国民事法律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权利、财产权、合同法、责任法等。

德国民法典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和财产权益。

在 BGB 中,个人权利受到了广泛的保护,包括人身自由、名誉权、隐私权等。

例如,根据BGB第823条,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名誉权或其他人格权的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款确保了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保护,并且为受到侵权的个人提供了法律救济。

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财产权。

根据BGB的规定,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自己的财产,而且财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例如,在合同法方面,BGB规定了合同缔结的条件、效力以及违约责任等。

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合同的履行。

除了个人权利和财产权利外,BGB还规定了民事责任的原则和范围。

根据BGB第276条,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而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条款确保了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的责任,并对违约方进行赔偿。

BGB还规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和效力。

根据BGB第104条,未成年人在没有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进行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

这一条款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利益,防止他们在无法理性判断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

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典,为德国公民的个人权利、财产权益以及合同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护。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德国民事法的现代化,为德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对BGB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德国的法律制度,并为构建更加公正和有序的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1896年8月15日颁布1998年6月29日最近一次修改)颁布日期:19980629 实施日期:19980629 颁布单位:德国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人第一节自然人第1条【权利能力的开始】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2条【成年】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3条至第6条(已废除)第7条【住所;设定和废止】(1)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3)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8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9条【军人的住所】(1)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

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2)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10条(已废除)第11条【儿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

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

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12条【姓名权】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13条至第20条(已废除)第二节法人第一小节社团一、一般规定第21条【非经营性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2条【经营性社团】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条【外国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24条【社团住所】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iches+Gesetzbuch

006德国民法典(德文版)Bürgerliches+Gesetzbuch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GB)BGBAusfertigungsdatum: 18.08.1896Vollzitat:"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in der Fassung der Bekanntmachung vom 2. Januar 2002 (BGBl.I S. 42, 2909; 2003 I S. 738), zuletzt geändert durch Artikel 1 des Gesetzes vom 21. Dezember 2007 (BGBl. I S. 3189)"Stand: Neugefasst durch Bek. v. 2.1.2002 I 42, 2909; 2003, 738;zuletzt geändert durch Art. 1 G v. 21.12.2007 I 3189Dieses Gesetz dient der Umsetzung folgender Richtlinien:1.Richtlinie 76/207/EWG des Rates vom 9. Februar 1976 zur Verwirklichung desGrundsatzes der Gleichbehandlung von Männern und Frauen hinsichtlich des Zugangs zur Beschäftigung, zur Berufsbildung und zum beruflichen Aufstieg sowie in Bezug auf die Arbeitsbedingungen (ABl. EG Nr. L 39 S. 40),2.Richtlinie 77/187/EWG des Rates vom 14. Februar 1977 zur Angleichung derRechtsvorschriften der Mitgliedstaaten über die Wahrung von Ansprüchen derArbeitnehmer beim Übergang von Unternehmen, Betrieben oder Betriebstellen (ABl. EG Nr. L 61, S. 26),3.Richtlinie 87/577/EWG des Rates vom 20. Dezember 1985 betreffend denVerbraucherschutz im Falle von außerhalb von Geschäftsräumen geschlossenenVerträgen (ABl. EG Nr. L 372 S. 31),4.Richtlinie 87/102/EWG des Rates zur Angleichung der Rechts- undVerwaltungsvorschriften der Mitgliedstaaten über den Verbraucherkredit(ABl. EG Nr. L 42 S. 48), zuletzt geändert durch die Richtlinie 98/7/EG des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16. Februar 1998 zur Änderung derRichtlinie 87/102/EWG zur Angleichung der Rechts- und Verwaltungsvorschriften der Mitgliedstaaten über den Verbraucherkredit (ABl. EG Nr. L 101 S. 17),5.Richtlinie 90/314/EW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13. Juni 1990über Pauschalreisen (ABl. EG Nr. L 158 S. 59),6.Richtlinie 93/13/EWG des Rates vom 5. April 1993 über missbräuchliche Klauseln inVerbraucherverträgen (ABl. EG Nr. L 95 S. 29),7.Richtlinie 94/47/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26. Oktober 1994zum Schutz der Erwerber im Hinblick auf bestimmte Aspekte von Verträgen über den Erwerb von Teilzeitnutzungsrechten an Immobilien (ABl. EG Nr. L 280 S. 82),8.der Richtlinie 97/5/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27. Januar1997 über grenzüberschreitende Überweisungen (ABl. EG Nr. L 43 S. 25),9.Richtlinie 97/7/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20. Mai 1997 überden Verbraucherschutz bei Vertragsabschlüssen im Fernabsatz (ABl. EG Nr. L 144 S.19),10.Artikel 3 bis 5 der Richtlinie 98/26/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über die Wirksamkeit von Abrechnungen in Zahlungs- und Wertpapierliefer- und-abrechnungssystemen vom 19. Mai 1998 (ABl. EG Nr. L 166 S. 45),11.Richtlinie 1999/44/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25. Mai 1999 zubestimmten Aspekten des Verbrauchsgüterkaufs und der Garantien für Verbrauchsgüter (ABl. EG Nr. L 171 S. 12),12.Artikel 10, 11 und 18 der Richtlinie 2000/31/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des Rates vom 8. Juni 2000 über bestimmte rechtliche Aspekte der Dienste derInformationsgesellschaft, insbesondere des elektronischen Geschäftsverkehrs, im Binnenmarkt ("Richtlinie über den elektronischen Geschäftsverkehr", ABl. EG Nr. L 178 S. 1),13.Richtlinie 2000/35/EG des Europäischen Parlaments und des Rates vom 29. Juni 2000zur Bekämpfung von Zahlungsverzug im Geschäftsverkehr (ABl. EG Nr. L 200 S. 35). FußnoteTextnachweis Geltung ab: 1.1.1980Maßgaben aufgrund EinigVtr vgl. BGB Anhang EV;nicht mehr anzuwendenZur Anwendung im Beitrittsgebiet vgl. BGBEG Sechster Teil(Art. 230 bis Art. 235)Amtliche Hinweise des Normgebers auf EG-Recht:Umsetzung derEWGRL 207/76 (CELEX Nr: 376L0207)EWGRL 187/77 (CELEX Nr: 377L0187)EWGRL 577/85 (CELEX Nr: 385L0577)EWGRL 102/87 (CELEX Nr: 387L0102)EWGRL 314/90 (CELEX Nr: 390L0314)EWGRL 13/93 (CELEX Nr: 393L0013)EGRL 47/94 (CELEX Nr: 394L0047)EGRL 5/97 (CELEX Nr: 397L0005)EGRL 7/97 (CELEX Nr: 397L0007)EGRL 26/98 (CELEX Nr: 398L0026)EGRL 44/99 (CELEX Nr: 399L0044)EGRL 31/2000 (CELEX Nr: 300L0031)EGRL 35/2000 (CELEX Nr: 300L0035) vgl. Bek. v. 2.1.2002 I 42Umsetzung derEGRL 23/2001 (CELEX Nr: 301L0023) vgl. G v. 23.3.2002 I 1163Bürgerliches GesetzbuchDer Wortlaut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s weist folgenden Stand aus:Die Fassung der Bekanntmachung v. 2.1.2002 I 42, 2909 mWv 1.1.2002geändert durch- Art. 4 G v. 23. 3.2002 I 1163 (SeemGuaÄndG) mWv 1.4.2002- Art. 1 G v. 9. 4.2002 I 1239 (KindRVerbG) mWv 12.4.2002- Art. 9 G v. 21. 6.2002 I 2010 (FinMFöG 4) mWv 1.7.2002- Art. 1 G v. 15. 7.2002 I 2634 (StiftModG) mWv 1.9.2002- Art. 2 G v. 19. 7.2002 I 2674 (SchErsRÄndG 2) mWv 1.8.2002- Art. 25 Abs. 1 G v. 23. 7.2002 I 2850 (OLGVertrÄndG) mWv 1.8.2002- Art. 25 Abs. 2 G v. 23. 7.2002 I 2850 (OLGVertrÄndG) mWv 1.7.2005- Art. 4 G v. 24. 8.2002 I 3412 (GewOuaÄndG 3) mWv 1.1.2003- Art. 3 Abs. 1 G v. 13.12.2003 I 2547 (BVerfGEUmsG) mWv 31.12.2003- Art. 7 G v. 15.12.2003 I 2676 (InvestmModG) mWv 1.1.2004- Art. 41 G v. 27.12.2003 I 3022 (SozhiEinOG) mWv 1.1.2005- Art. 3 G v. 5. 4.2004 I 502 (EGRL47/2002Ums/HypBkGuaÄndG)mWv 9.4.2004- Art. 3 Abs. 1 G v. 6. 4.2004 I 550 (LuftVerkHaftG) mWv 16.4.2004- Art. 1 G v. 23. 4.2004 I 598 (VatAnfVuaÄndG) mWv 30.4.2004- Art. 4 Abs. 34 G v. 5. 5.2004 I 718 (KostRMoG) mWv 1.7.2004- Art. 1 G v. 2.12.2004 I 3102 (FernAbsVtrÄndG) mWv 8.12.2004 - Art. 7 G v. 9.12.2004 I 3214 (SchuldRModAnpG) mWv 15.12.2004 - Art. 2 G v. 15.12.2004 I 3396 (LPartÜAG) mWv 1.1.2005- Art. 1 G v. 6. 2.2005 I 203 (LPartNamRÄndG) mWv 12.2.2005- Art. 1 G v. 21. 4.2005 I 1073 (BtÄndG 2) mWv 1.7.2005- Art. 3 Abs. 1 G v. 7. 7.2005 I 1970 (EnWGNOG 2) mWv 13.7.2005- Art. 123 G v. 19. 4.2006 I 866 (BMJBerG 1) mWv 25.4.2006- Art. 3 Abs. 14 G v. 14. 8.2006 I 1897 (GleiBehUmsG) mWv 18.8.2006- Art. 11 G v. 5. 9.2006 I 2098 (FödRefBeglG) mWv 1.1.2007- Art. 8 Abs. 5 G v. 2.12.2006 I 2742 (BetrAVGuaÄndG) mWv 12.12.2006 - Art. 27 G v. 22.12.2006 I 3416 (JuMoG 2) mWv 31.12.2006- Art. 20 G v. 23.11.2007 I 2614 (BMJBerG 2) mWv 30.11.2007- Art. 3 G v. 23.11.2007 I 2631 (VVRRefG) mWv 1.1.2008- Art. 1 G v. 21.12.2007 I 3189 (URechtÄndG) mWv 1.1.2008 InhaltsübersichtBuch 1Allgemeiner TeilAbschnitt 1PersonenTitel 1Natürliche Personen, Verbraucher, Unternehmer§ 1 Beginn der Rechtsfähigkeit§ 2 Eintritt der Volljährigkeit§§ 3 bis 6 (weggefallen)§ 7 Wohnsitz; Begründung und Aufhebung§ 8 Wohnsitz nicht voll Geschäftsfähiger§ 9 Wohnsitz eines Soldaten§ 10 (weggefallen)§ 11 Wohnsitz des Kindes§ 12 Namensrecht§ 13 Verbraucher§ 14 Unternehmer§§ 15 bis 20 (weggefallen)Titel 2Juristische PersonenUntertitel 1VereineKapitel 1Allgemeine Vorschriften§ 21 Nicht wirtschaftlicher Verein§ 22 Wirtschaftlicher Verein§ 23 Ausländischer Verein§ 24 Sitz§ 25 Verfassung§ 26 Vorstand; Vertretung§ 27 Bestellung und Geschäftsführung des Vorstands§ 28 Beschlussfassung und Passivvertretung§ 29 Notbestellung durch Amtsgericht§ 30 Besondere Vertreter§ 31 Haftung des Vereins für Organe§ 32 Mitgliederversammlung; Beschlussfassung§ 33 Satzungsänderung§ 34 Ausschluss vom Stimmrecht§ 35 Sonderrechte§ 36 Berufung der Mitgliederversammlung§ 37 Berufung auf Verlangen einer Minderheit§ 38 Mitgliedschaft§ 39 Austritt aus dem Verein§ 40 Nachgiebige Vorschriften§ 41 Auflösung des Vereins§ 42 Insolvenz§ 43 Entziehung der Rechtsfähigkeit§ 44 Zuständigkeit und Verfahren§ 45 Anfall des Vereinsvermögens§ 46 Anfall an den Fiskus§ 47 Liquidation§ 48 Liquidatoren§ 49 Aufgaben der Liquidatoren§ 50 Bekanntmachung des Vereins in Liquidation§ 50a Bekanntmachungsblatt§ 51 Sperrjahr§ 52 Sicherung für Gläubiger§ 53 Schadensersatzpflicht der Liquidatoren§ 54 Nichtrechtsfähige VereineKapitel 2Eingetragene Vereine§ 55 Zuständigkeit für die Registereintragung§ 55a Elektronisches Vereinsregister§ 56 Mindestmitgliederzahl des Vereins§ 57 Mindesterfordernisse an die Vereinssatzung§ 58 Sollinhalt der Vereinssatzung§ 59 Anmeldung zur Eintragung§ 60 Zurückweisung der Anmeldung§§ 61 bis 63 (weggefallen)§ 64 Inhalt der Vereinsregistereintragung§ 65 Namenszusatz§ 66 Bekanntmachung§ 67 Änderung des Vorstands§ 68 Vertrauensschutz durch Vereinsregister§ 69 Nachweis des Vereinsvorstands§ 70 Beschränkung der Vertretungsmacht; Beschlussfassung § 71 Änderungen der Satzung§ 72 Bescheinigung der Mitgliederzahl§ 73 Unterschreiten der Mindestmitgliederzahl§ 74 Auflösung§ 75 Eröffnung des Insolvenzverfahrens§ 76 Eintragung der Liquidatoren§ 77 Form der Anmeldungen§ 78 Festsetzung von Zwangsgeld§ 79 Einsicht in das VereinsregisterUntertitel 2Stiftungen§ 80 Entstehung einer rechtsfähigen Stiftung§ 81 Stiftungsgeschäft§ 82 Übertragungspflicht des Stifters§ 83 Stiftung von Todes wegen§ 84 Anerkennung nach Tod des Stifters§ 85 Stiftungsverfassung§ 86 Anwendung des Vereinsrechts§ 87 Zweckänderung; Aufhebung§ 88 VermögensanfallUntertitel 3Juristische Personen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89 Haftung für Organe; InsolvenzAbschnitt 2Sachen und Tiere§ 90 Begriff der Sache§ 90a Tiere§ 91 Vertretbare Sachen§ 92 Verbrauchbare Sachen§ 93 Wesentliche Bestandteile einer Sache§ 94 Wesentliche Bestandteile eines Grundstücks oder Gebäudes § 95 Nur vorübergehender Zweck§ 96 Rechte als Bestandteile eines Grundstücks§ 97 Zubehör§ 98 Gewerbliches und landwirtschaftliches Inventar§ 99 Früchte§ 100 Nutzungen§ 101 Verteilung der Früchte§ 102 Ersatz der Gewinnungskosten§ 103 Verteilung der LastenAbschnitt 3RechtsgeschäfteTitel 1Geschäftsfähigkeit§ 104 Geschäftsunfähigkeit§ 105 Nichtigkeit der Willenserklärung§ 105a Geschäfte des täglichen Lebens§ 106 Beschränkte Geschäftsfähigkeit Minderjähriger§ 107 Einwilligung des gesetzlichen Vertreters§ 108 Vertragsschluss ohne Einwilligung§ 109 Widerrufsrecht des anderen Teils§ 110 Bewirken der Leistung mit eigenen Mitteln§ 111 Einseitige Rechtsgeschäfte§ 112 Selbständiger Betrieb eines Erwerbsgeschäfts§ 113 Dienst- oder Arbeitsverhältnis§§ 114, 115 (weggefallen)Titel 2Willenserklärung§ 116 Geheimer Vorbehalt§ 117 Scheingeschäft§ 118 Mangel der Ernstlichkeit§ 119 Anfechtbarkeit wegen Irrtums§ 120 Anfechtbarkeit wegen falscher Übermittlung§ 121 Anfechtungsfrist§ 122 Schadensersatzpflicht des Anfechtenden§ 123 Anfechtbarkeit wegen Täuschung oder Drohung§ 124 Anfechtungsfrist§ 125 Nichtigkeit wegen Formmangels§ 126 Schriftform§ 126a Elektronische Form§ 126b Textform§ 127 Vereinbarte Form§ 127a Gerichtlicher Vergleich§ 128 Notarielle Beurkundung§ 129 Öffentliche Beglaubigung§ 130 Wirksamwerden der Willenserklärung gegenüber Abwesenden § 131 Wirksamwerden gegenüber nicht voll Geschäftsfähigen§ 132 Ersatz des Zugehens durch Zustellung§ 133 Auslegung einer Willenserklärung§ 134 Gesetzliches Verbot§ 135 Gesetzliches Veräußerungsverbot§ 136 Behördliches Veräußerungsverbot§ 137 Rechtsgeschäftliches Verfügungsverbot§ 138 Sittenwidriges Rechtsgeschäft; Wucher§ 139 Teilnichtigkeit§ 140 Umdeutung§ 141 Bestätigung des nichtigen Rechtsgeschäfts§ 142 Wirkung der Anfechtung§ 143 Anfechtungserklärung§ 144 Bestätigung des anfechtbaren RechtsgeschäftsTitel 3Vertrag§ 145 Bindung an den Antrag§ 146 Erlöschen des Antrags§ 147 Annahmefrist§ 148 Bestimmung einer Annahmefrist§ 149 Verspätet zugegangene Annahmeerklärung§ 150 Verspätete und abändernde Annahme§ 151 Annahme ohne Erklärung gegenüber dem Antragenden§ 152 Annahme bei notarieller Beurkundung§ 153 Tod oder Geschäftsunfähigkeit des Antragenden§ 154 Offener Einigungsmangel; fehlende Beurkundung§ 155 Versteckter Einigungsmangel§ 156 Vertragsschluss bei Versteigerung§ 157 Auslegung von VerträgenTitel 4Bedingung und Zeitbestimmung§ 158 Aufschiebende und auflösende Bedingung§ 159 Rückbeziehung§ 160 Haftung während der Schwebezeit§ 161 Unwirksamkeit von Verfügungen während der Schwebezeit§ 162 Verhinderung oder Herbeiführung des Bedingungseintritts § 163 ZeitbestimmungTitel 5Vertretung und Vollmacht§ 164 Wirkung der Erklärung des Vertreters§ 165 Beschränkt geschäftsfähiger Vertreter§ 166 Willensmängel; Wissenszurechnung§ 167 Erteilung der Vollmacht§ 168 Erlöschen der Vollmacht§ 169 Vollmacht des Beauftragten und des geschäftsführendenGesellschafters§ 170 Wirkungsdauer der Vollmacht§ 171 Wirkungsdauer bei Kundgebung§ 172 Vollmachtsurkunde§ 173 Wirkungsdauer bei Kenntnis und fahrlässiger Unkenntnis § 174 Einseitiges Rechtsgeschäft eines Bevollmächtigten§ 175 Rückgabe der Vollmachtsurkunde§ 176 Kraftloserklärung der Vollmachtsurkunde§ 177 Vertragsschluss durch Vertreter ohne Vertretungsmacht§ 178 Widerrufsrecht des anderen Teils§ 179 Haftung des Vertreters ohne Vertretungsmacht§ 180 Einseitiges Rechtsgeschäft§ 181 InsichgeschäftTitel 6Einwilligung und Genehmigung§ 182 Zustimmung§ 183 Widerruflichkeit der Einwilligung§ 184 Rückwirkung der Genehmigung§ 185 Verfügung eines NichtberechtigtenAbschnitt 4Fristen, Termine§ 186 Geltungsbereich§ 187 Fristbeginn§ 188 Fristende§ 189 Berechnung einzelner Fristen§ 190 Fristverlängerung§ 191 Berechnung von Zeiträumen§ 192 Anfang, Mitte, Ende des Monats§ 193 Sonn- und Feiertag; SonnabendAbschnitt 5VerjährungTitel 1Gegenstand und Dauer der Verjährung§ 194 Gegenstand der Verjährung§ 195 Regelmäßige Verjährungsfrist§ 196 Verjährungsfrist bei Rechten an einem Grundstück§ 197 Dreißigjährige Verjährungsfrist§ 198 Verjährung bei Rechtsnachfolge§ 199 Beginn der regelmäßigen Verjährungsfrist und Höchstfristen§ 200 Beginn anderer Verjährungsfristen§ 201 Beginn der Verjährungsfrist von festgestellten Ansprüchen§ 202 Unzulässigkeit von Vereinbarungen über die VerjährungTitel 2Hemmung, Ablaufhemmung und Neubeginn der Verjährung§ 203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bei Verhandlungen§ 204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durch Rechtsverfolgung§ 205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bei Leistungsverweigerungsrecht§ 206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bei höherer Gewalt§ 207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aus familiären und ähnlichen Gründen§ 208 Hemmung der Verjährung bei Ansprüchen wegen Verletzung dersexuellen Selbstbestimmung§ 209 Wirkung der Hemmung§ 210 Ablaufhemmung bei nicht voll Geschäftsfähigen§ 211 Ablaufhemmung in Nachlassfällen§ 212 Neubeginn der Verjährung§ 213 Hemmung, Ablaufhemmung und erneuter Beginn der Verjährung beianderen AnsprüchenTitel 3Rechtsfolgen der Verjährung§ 214 Wirkung der Verjährung§ 215 Aufrechnung und Zurückbehaltungsrecht nach Eintritt der Verjährung § 216 Wirkung der Verjährung bei gesicherten Ansprüchen§ 217 Verjährung von Nebenleistungen§ 218 Unwirksamkeit des Rücktritts§§ 219 bis 225 (weggefallen)Abschnitt 6Ausübung der Rechte, Selbstverteidigung, Selbsthilfe§ 226 Schikaneverbot§ 227 Notwehr§ 228 Notstand§ 229 Selbsthilfe§ 230 Grenzen der Selbsthilfe§ 231 Irrtümliche SelbsthilfeAbschnitt 7Sicherheitsleistung§ 232 Arten§ 233 Wirkung der Hinterlegung§ 234 Geeignete Wertpapiere§ 235 Umtauschrecht§ 236 Buchforderungen§ 237 Bewegliche Sachen§ 238 Hypotheken, Grund- und Rentenschulden§ 239 Bürge§ 240 ErgänzungspflichtBuch 2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Abschnitt 1Inhal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Titel 1Verpflichtung zur Leistung§ 241 Pflichten aus dem Schuldverhältnis§ 241a Unbestellte Leistungen§ 242 Leistung nach Treu und Glauben§ 243 Gattungsschuld§ 244 Fremdwährungsschuld§ 245 Geldsortenschuld§ 246 Gesetzlicher Zinssatz§ 247 Basiszinssatz§ 248 Zinseszinsen§ 249 Art und Umfang des Schadensersatzes§ 250 Schadensersatz in Geld nach Fristsetzung§ 251 Schadensersatz in Geld ohne Fristsetzung§ 252 Entgangener Gewinn§ 253 Immaterieller Schaden§ 254 Mitverschulden§ 255 Abtretung der Ersatzansprüche§ 256 Verzinsung von Aufwendungen§ 257 Befreiungsanspruch§ 258 Wegnahmerecht§ 259 Umfang der Rechenschaftspflicht§ 260 Pflichten bei Herausgabe oder Auskunft über Inbegriff vonGegenständen§ 261 Abgabe der eidesstattlichen Versicherung§ 262 Wahlschuld; Wahlrecht§ 263 Ausübung des Wahlrechts; Wirkung§ 264 Verzug des Wahlberechtigten§ 265 Unmöglichkeit bei Wahlschuld§ 266 Teilleistungen§ 267 Leistung durch Dritte§ 268 Ablösungsrecht des Dritten§ 269 Leistungsort§ 270 Zahlungsort§ 271 Leistungszeit§ 272 Zwischenzinsen§ 273 Zurückbehaltungsrecht§ 274 Wirkungen des Zurückbehaltungsrechts§ 275 Ausschluss der Leistungspflicht§ 276 Verantwortlichkeit des Schuldners§ 277 Sorgfalt in eigenen Angelegenheiten§ 278 Verantwortlichkeit des Schuldners für Dritte§ 279 (weggefallen)§ 280 Schadensersatz wegen Pflichtverletzung§ 281 Schadensersatz statt der Leistung wegen nicht oder nicht wiegeschuldet erbrachter Leistung§ 282 Schadensersatz statt der Leistung wegen Verletzung einer Pflichtnach § 241 Abs. 2§ 283 Schadensersatz statt der Leistung bei Ausschluss der Leistungspflicht§ 284 Ersatz vergeblicher Aufwendungen§ 285 Herausgabe des Ersatzes§ 286 Verzug des Schuldners§ 287 Verantwortlichkeit während des Verzugs§ 288 Verzugszinsen§ 289 Zinseszinsverbot§ 290 Verzinsung des Wertersatzes§ 291 Prozesszinsen§ 292 Haftung bei HerausgabepflichtTitel 2Verzug des Gläubigers§ 293 Annahmeverzug§ 294 Tatsächliches Angebot§ 295 Wörtliches Angebot§ 296 Entbehrlichkeit des Angebots§ 297 Unvermögen des Schuldners§ 298 Zug-um-Zug-Leistungen§ 299 Vorübergehende Annahmeverhinderung§ 300 Wirkungen des Gläubigerverzugs§ 301 Wegfall der Verzinsung§ 302 Nutzungen§ 303 Recht zur Besitzaufgabe§ 304 Ersatz von MehraufwendungenAbschnitt 2Gestaltung rechtsgeschäftlicher Schuldverhältnissedurch Allgemeine Geschäftsbedingungen§ 305 Einbeziehung Allgemeiner Geschäftsbedingungen in den Vertrag§ 305a Einbeziehung in besonderen Fällen§ 305b Vorrang der Individualabrede§ 305c Überraschende und mehrdeutige Klauseln§ 306 Rechtsfolgen bei Nichteinbeziehung und Unwirksamkeit§ 306a Umgehungsverbot§ 307 Inhaltskontrolle§ 308 Klauselverbote mit Wertungsmöglichkeit§ 309 Klauselverbote ohne Wertungsmöglichkeit§ 310 AnwendungsbereichAbschnitt 3Schuldverhältnisse aus VerträgenTitel 1Begründung, Inhalt und BeendigungUntertitel 1Begründung§ 311 Rechtsgeschäftliche und rechtsgeschäftsähnliche Schuldverhältnisse § 311a Leistungshindernis bei Vertragsschluss§ 311b Verträge über Grundstücke, das Vermögen und den Nachlass§ 311c Erstreckung auf ZubehörUntertitel 2Besondere Vertriebsformen§ 312 Widerrufsrecht bei Haustürgeschäften§ 312a Verhältnis zu anderen Vorschriften§ 312b Fernabsatzverträge§ 312c Unterrichtung des Verbrauchers bei Fernabsatzverträgen§ 312d Widerrufs- und Rückgaberecht bei Fernabsatzverträgen§ 312e Pflichten im elektronischen Geschäftsverkehr§ 312f Abweichende VereinbarungenUntertitel 3Anpassung und Beendigung von Verträgen§ 313 Störung der Geschäftsgrundlage§ 314 Kündigung von Dauerschuldverhältnissen aus wichtigem GrundUntertitel 4Einseitige Leistungsbestimmungsrechte§ 315 Bestimmung der Leistung durch eine Partei§ 316 Bestimmung der Gegenleistung§ 317 Bestimmung der Leistung durch einen Dritten§ 318 Anfechtung der Bestimmung§ 319 Unwirksamkeit der Bestimmung; ErsetzungTitel 2Gegenseitiger Vertrag§ 320 Einrede des nicht erfüllten Vertrags§ 321 Unsicherheitseinrede§ 322 Verurteilung zur Leistung Zug-um-Zug§ 323 Rücktritt wegen nicht oder nicht vertragsgemäß erbrachter Leistung § 324 Rücktritt wegen Verletzung einer Pflicht nach § 241 Abs. 2§ 325 Schadensersatz und Rücktritt§ 326 Befreiung von der Gegenleistung und Rücktritt beim Ausschluss der Leistungspflicht§ 327 (weggefallen)Titel 3Versprechen der Leistung an einen Dritten§ 328 Vertrag zugunsten Dritter§ 329 Auslegungsregel bei Erfüllungsübernahme§ 330 Auslegungsregel bei Leibrentenvertrag§ 331 Leistung nach Todesfall§ 332 Änderung durch Verfügung von Todes wegen bei Vorbehalt§ 333 Zurückweisung des Rechts durch den Dritten§ 334 Einwendungen des Schuldners gegenüber dem Dritten§ 335 Forderungsrecht des VersprechensempfängersTitel 4Draufgabe, Vertragsstrafe§ 336 Auslegung der Draufgabe§ 337 Anrechnung oder Rückgabe der Draufgabe§ 338 Draufgabe bei zu vertretender Unmöglichkeit der Leistung§ 339 Verwirkung der Vertragsstrafe§ 340 Strafversprechen für Nichterfüllung§ 341 Strafversprechen für nicht gehörige Erfüllung§ 342 Andere als Geldstrafe§ 343 Herabsetzung der Strafe§ 344 Unwirksames Strafversprechen§ 345 BeweislastTitel 5Rücktritt; Widerrufs- und Rückgaberecht bei Verbraucherverträgen Untertitel 1Rücktritt§ 346 Wirkungen des Rücktritts§ 347 Nutzungen und Verwendungen nach Rücktritt§ 348 Erfüllung Zug-um-Zug§ 349 Erklärung des Rücktritts§ 350 Erlöschen des Rücktrittsrechts nach Fristsetzung§ 351 Unteilbarkeit des Rücktrittsrechts§ 352 Aufrechnung nach Nichterfüllung§ 353 Rücktritt gegen Reugeld§ 354 VerwirkungsklauselUntertitel 2Widerrufs- und Rückgaberecht bei Verbraucherverträgen§ 355 Widerrufsrecht bei Verbraucherverträgen§ 356 Rückgaberecht bei Verbraucherverträgen§ 357 Rechtsfolgen des Widerrufs und der Rückgabe§ 358 Verbundene Verträge§ 359 Einwendungen bei verbundenen Verträgen§§ 360, 361 (weggefallen)Abschnitt 4Erlöschen der SchuldverhältnisseTitel 1Erfüllung§ 362 Erlöschen durch Leistung§ 363 Beweislast bei Annahme als Erfüllung§ 364 Annahme an Erfüllungs statt§ 365 Gewährleistung bei Hingabe an Erfüllungs statt§ 366 Anrechnung der Leistung auf mehrere Forderungen§ 367 Anrechnung auf Zinsen und Kosten§ 368 Quittung§ 369 Kosten der Quittung§ 370 Leistung an den Überbringer der Quittung§ 371 Rückgabe des SchuldscheinsTitel 2Hinterlegung§ 372 Voraussetzungen§ 373 Zug-um-Zug-Leistung§ 374 Hinterlegungsort; Anzeigepflicht§ 375 Rückwirkung bei Postübersendung§ 376 Rücknahmerecht§ 377 Unpfändbarkeit des Rücknahmerechts§ 378 Wirkung der Hinterlegung bei ausgeschlossener Rücknahme§ 379 Wirkung der Hinterlegung bei nicht ausgeschlossener Rücknahme§ 380 Nachweis der Empfangsberechtigung§ 381 Kosten der Hinterlegung§ 382 Erlöschen des Gläubigerrechts§ 383 Versteigerung hinterlegungsunfähiger Sachen§ 384 Androhung der Versteigerung§ 385 Freihändiger Verkauf§ 386 Kosten der VersteigerungTitel 3Aufrechnung§ 387 Voraussetzungen§ 388 Erklärung der Aufrechnung§ 389 Wirkung der Aufrechnung§ 390 Keine Aufrechnung mit einredebehafteter Forderung§ 391 Aufrechnung bei Verschiedenheit der Leistungsorte§ 392 Aufrechnung gegen beschlagnahmte Forderung§ 393 Keine Aufrechnung gegen Forderung aus unerlaubter Handlung§ 394 Keine Aufrechnung gegen unpfändbare Forderung§ 395 Aufrechnung gegen Forderungen öffentlich-rechtlicher Körperschaften § 396 Mehrheit von ForderungenTitel 4Erlass§ 397 Erlassvertrag, negatives SchuldanerkenntnisAbschnitt 5Übertragung einer Forderung§ 398 Abtretung§ 399 Ausschluss der Abtretung bei Inhaltsänderung oder Vereinbarung§ 400 Ausschluss bei unpfändbaren Forderungen§ 401 Übergang der Neben- und Vorzugsrechte§ 402 Auskunftspflicht; Urkundenauslieferung§ 403 Pflicht zur Beurkundung§ 404 Einwendungen des Schuldners§ 405 Abtretung unter Urkundenvorlegung§ 406 Aufrechnung gegenüber dem neuen Gläubiger§ 407 Rechtshandlungen gegenüber dem bisherigen Gläubiger§ 408 Mehrfache Abtretung§ 409 Abtretungsanzeige§ 410 Aushändigung der Abtretungsurkunde§ 411 Gehaltsabtretung§ 412 Gesetzlicher Forderungsübergang§ 413 Übertragung anderer RechteAbschnitt 6Schuldübernahme§ 414 Vertrag zwischen Gläubiger und Übernehmer§ 415 Vertrag zwischen Schuldner und Übernehmer§ 416 Übernahme einer Hypothekenschuld§ 417 Einwendungen des Übernehmers§ 418 Erlöschen von Sicherungs- und Vorzugsrechten§ 419 (weggefallen)Abschnitt 7Mehrheit von Schuldnern und Gläubigern。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國民法(98年修訂)(完,未加親屬繼承)第一編總則第一章人第一節自然人第1條【權利能力的開始】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的完成。

第2條【成年】滿十八周歲為成年。

第3條至第6條(已廢除)第7條【住所;設定和廢止】(1)持續居住於一地的人,即在該地設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時存在於數地。

(3)如果以廢止的意思表示放棄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廢止。

第8條【非完全行為能力人的住所】(1)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第9條【軍人的住所】(1)軍人以其駐地為住所。

國內無駐地的軍人,以其在國內的最後駐地為其住所。

(2)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僅因履行兵役義務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獨立設定住所的軍人。

第10條(已廢除)第11條【兒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兒童以其父母的住所為其住所;兒童不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共其住所。

父親和母親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該兒童與享有此項權利的人共其住所。

兒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廢止該住所為止。

第12條【姓名權】有權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爭奪該姓名的使用權,或者因無權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繼續受到侵害之虞時,權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訴。

第13條至第20條(已廢除)第二節法人第一小節社團一、一般規定第21條【非經營性社團】不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通過在主管初級法院的社團登記簿上登記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2條【經營性社團】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因邦的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

許可權屬於社團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條【外國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在任何一個邦內都沒有住所的社團,因聯邦參議院決議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4條【社團住所】除另有其他規定外,社團的行政管理部門所在地視為其住所。

第25條【社團組織機構】具有權利能力的社團的組織機構,除以下各條規定外,可以通過社團章程加以規定。

德国民法典译文

德国民法典译文

德国民法典译文简介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以下简称BGB)是德国民法的主要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立法成果之一。

该法典于1896年1月1日开始生效,对于调整德国民事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BGB的译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以及深入地探讨。

BGB的起源及重要性BGB起源于德国法学家法理学派的研究成果,是德国民法的基石。

该法典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修改,终于在1896年颁布实施。

BGB以其严谨的体例、周密的结构、明确的文字表达,成为一部为法学家、律师和公民熟知并广泛使用的法律典籍。

BGB译文的基本要求为了准确地传达BGB的法律意义,BGB的译文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几个基本要求:1.精确性: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文的法律意义,特别是在涉及权利义务的规定时,避免歧义和误解。

2.清晰性:译文应用简明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

3.统一性:译文应保持逻辑和条理性,并符合BGB的体例和结构。

4.合理性:译文应考虑法律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实际情况,使译文更贴近本国的法律实践。

BGB译文的困难与挑战尽管有德国民法学家们对BGB进行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但BGB的一些条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困难和挑战:1.语言难度:BGB使用了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法律语言,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2.文化难度:BGB的译文需要考虑到德国的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使译文在本国的法律环境下具有可操作性。

3.法律转换:BGB的译文需要考虑到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德国的法律条文转换成适合本国法律体系的译文。

BGB译文的翻译技巧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和挑战,翻译BGB的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1.术语翻译:对于BGB中的专业术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其法律含义,并找到最贴切的翻译。

译者可以参考现有的法律译文或专业翻译工具,但需要谨慎选择,以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译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BGB)简介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简称BGB)是德国现行最重要的民法法典,被视为德国民法的核心法规。

它于1896年1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仍然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GB是一部全面的民法典,涵盖了德国民事法律的核心内容。

它包括了私法的各个领域,如人格权、家庭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等。

BGB的目标是确保人们目前和未来的民事权益,通过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标准,保护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

BGB的结构和内容BGB整体上分为5个分册,涵盖了包括入室权、财产权、合同法、继承权、家事法等多个方面的规定。

下面简要介绍BGB的五个分册。

第一分册:普通法第一分册(Allgemeiner Teil)是BGB的最基础部分,也是其他分册的统一法律基础。

它包括了法律条款的适用、公民权利和义务、法律行为、法人等方面的规定。

此分册主要确定了法律主体与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分册:义务法第二分册(Schuldrecht)涵盖了合同法和侵权法。

合同法规定了合同订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的规则,以及因合同违约而产生的索赔途径。

侵权法规定了因个人不当行为或无过失而导致他人损害的法律责任。

第三分册:物权法第三分册(Sachenrecht)主要规定了财产权和担保权利。

它包括了房屋所有权、占有权、担保权益等,确保人们在财产方面的权益得到保护。

第四分册:家庭法第四分册(Familienrecht)涉及了婚姻、离婚、子女抚养、继承等家庭关系方面的法律规定。

此分册旨在保护家庭成员的权益,并确保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分册:继承法第五分册(Erbrecht)规定了个人的继承和遗赠事务。

它涵盖了遗嘱的有效性、遗产管理和继承权利等方面的规定。

BGB的特点和意义BGB作为一部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法典,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和意义:1.体系完备:BGB全面而系统地规定了德国民法的各个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民事权益和义务。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第一条:财产的形成,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即行:1. 因公法规定或基于合同关系,他人按照规定向一个人的财产提供有偿服务,以此为对方减轻负担或增加对方收入;2. 他人或个人给予他人财产,以此为对方减轻负担或增加对方收入;3. 他人或个人与他人约定,最终目的为对方减轻负担或增加对方收入。

第二条:当能够推定为减轻负担或增加收入的行为确认在这种情况之外时,除非相反的意愿或情形结果已经出现:1. 凡在由赶时间规定的和同一依据的交易中交付或者给予的财产;2. 凡在违约事件中被违约方向宗主方提供的替代履约物;3. 在赠与、法律行为、法院生效判决、遗嘱、继承和对等服务关系中交付或者给予的财产。

第三条:实施减轻负担或增加收入的劳务,如果不论 payment 的数量和\n性质怎样,它也是否定本款第二款之外项的约定是通过合同关系的方式进行的,视为有对等的减轻负担或增\n加收入的财产的交付或给予。

第四条:同一依据的交易中交付给予的财产,其权利的转让是尚未结束的,第二款的条款对对此财产的处置引\n用。

第五条:当财产被个人或个人单位交付或给予一个或多个人后,被此财产的自然课院买给此次作为减轻负担或者\n增加收入的财产的买方。

第六条:及赶时间规定的交付方式推定为符合合同的方法。

这个规定与长度而言适用于645a和646区。

第七条:当一部分交付或者德国民法典减轻负担或者德国民法典增加收入的财产,以一种不需要提前答\n付的付款的方式支付时,第三款援用。

第八条:在交接时,一方交代给另一方的物件,或者作出声明,一方将让渡给另一方的权利,在当事人约定无异议\n的情况下,视为对其处分。

第九条:化解财产 ownership 的负担和获得或增加财产的利益时,相关的法律关系也由这一条的规定引\n领.。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法典之一,其中的第347条是关于债务人的违约责任的规定。

以下是德国民法典347条的中文全文:第347条:债务人的违约责任(1)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或者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履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 债务人的违约责任包括损害赔偿和利息赔偿两部分。

(3) 损害赔偿是指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的实际损失。

债务人应当赔偿债权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4) 利息赔偿是指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而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收到应得的利息。

债务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赔偿。

(5)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未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或者时间履行的原因不是其过失所致,可以免除或者减轻违约责任。

(6)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可以请求延期履行。

(8)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代为履行。

(9)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10)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11)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支付利息赔偿。

(12)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延期履行。

(13) 债务人在履行债务过程中,如能够证明其已经采取了一切合理的措施,并且提供了适当的担保,但仍无法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请求代为履行。

【法律】德国宪法全文中文版

【法律】德国宪法全文中文版

德国宪法全文中文版1️⃣ 德国宪法概述德国宪法,正式名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自1949年5月23日生效以来,一直是德国政治体系的基石。

作为一部现代宪法,它不仅确立了德国的国家结构、公民权利与义务,还规定了政府机构的组成与职权,以及司法独立等原则。

德国宪法以其详尽的内容和前瞻性的设计,成为了世界各国宪法学习的典范。

2️⃣ 德国宪法核心内容解析2.1 国家主权与民主原则德国宪法开篇即明确宣布德国是民主、社会、法治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通过定期的选举,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过程。

这一原则确保了德国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2.2 公民权利与自由宪法第二章详细列举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但不限于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迁徙自由以及隐私权等。

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任何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3 政府机构与职权划分德国宪法规定了联邦议会(Bundestag)、联邦参议院(Bundesrat)以及联邦政府(Bundesregierung)的组成与职权。

联邦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法律;联邦参议院则代表各州利益,在涉及州际事务的立法中拥有重要发言权;联邦政府则负责执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

2.4 司法独立与法治原则德国宪法强调司法独立,确保法院在审判案件时不受任何外部干预。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法治原则,即所有国家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3️⃣ 德国宪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德国宪法不仅是一部法律文件,更是德国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它强调了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为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同时,德国宪法还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了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德国宪法全文中文版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德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还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第四節條件期限第158條【推遲生效條件和解除條件】(1)附推遲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其系於條件的效力,於條件成就時發生。

(2)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於條件成就時失其效力;於此時起回復原來的法律狀態。

第159條【條件成就的後果的追溯力】如果根據法律行為的內容,條件成就時所產生的後果應溯及至條件成就以前的某一時間,當事人雙方在條件成就時應履行的義務與條件成就以前的某一時間應履行的義務相同。

第160條【條件未定期間的責任】(1)附推遲生效條件的權利人,在條件未定期間內,如因另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致使附條件的權利失效或者受到損害,在條件成就時,可向另一方當事人要求損害賠償。

(2)對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因回復原來權利狀態而受利益的人,可基於同樣的前提條件,提出同樣要求。

第161條【條件未定期間處分的無效性】(1)對附推遲生效條件的標的物進行處分的人,在條件未定期間對此標的物進行的、在條件成就時致使系於條件的後果成為無效或者受損害的任何其他處分,均為無效。

在條件未定期間,以強制執行或者假扣押的方法,或者由破產管理人進行的處分,亦同。

(2)對於附解除條件情況下,因條件成就而喪失其權利的人進行的處分,亦同。

(3)於此准用關於有利於其權利出自無權利人的人的規定。

第162條【阻止或者促成條件成就】(1)因條件成就而受到不利益的當事人,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阻止條件成就時,視為條件已經成就。

(2)因條件成就而受到利益的當事人,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促成條件成就時,視為條件不成就。

第163條【時間的確定】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附有始期或者終期的,在附有始期的情況下,准用關於附推遲生效條件的規定,在附有終期的情況下,准用第158條,第160條,第161條關於附解除條件的規定。

第五節代理全權第164條【代理人意思表示的效力】(1)代理人在其代理權限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作的意思表示,直接為被代理人和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無論是明確表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作的意思表示,還是根據情況可以斷定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作的意思表示,均無區別。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中文全文摘要:一、德国民法典概述二、德国民法典的主要条款1.权利能力的开始2.成年3.住所的设定和废止三、德国民法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四、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的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民法典概述】德国民法典是德国的一部基础法律,于1998年6月29日颁布,适用于德国的全境。

该法分为七部分,共包括2385条法律条款,涵盖了民法领域的各个方面,如人格权、家庭法、继承法、物权法、合同法等。

德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严谨逻辑结构和高度体系性的法律,为德国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

【二、德国民法典的主要条款】1.权利能力的开始:根据德国民法典第一条,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这意味着,一旦婴儿出生并完成相关手续,就具备了法律保护的权利能力。

2.成年:在德国,满十八周岁的人被视为成年人。

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

3.住所的设定和废止:根据德国民法典的相关条款,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三、德国民法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德国民法典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公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为指南。

例如,在合同签订、房产交易、婚姻家庭、遗产继承等方面,德国民法典为人们提供了详细的法律规定,保障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德国民法典对我国民法的借鉴意义】德国民法典具有很高的立法技术和法律价值,许多条款和制度对我国民法具有借鉴意义。

如在人格权保护、物权法规定、合同法原则等方面,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和学习。

通过吸收和借鉴德国民法典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我国民法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总之,德国民法典是一部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法律,不仅为德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法律保障,还对世界各国的民法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

德国民法典347条中文全文摘要:I.德国民法典347 条的背景和重要性A.德国民法典的概述B.347 条所属的章节和领域II.347 条的具体内容A.法律条文的结构和主要概念B.关键词和短语的解释III.347 条的实际应用A.案例分析和判决B.该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和意义IV.347 条与其他法律条款的关系A.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款的比较和联系B.347 条对其他法律条款的影响和应用V.347 条在未来的发展和变化A.可能的修订和调整B.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德国民法典347 条是关于合同变更和解除的一个法律条款。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使得合同的继续履行变得困难或者不必要。

这时,就需要依据法律条款来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以保护各方的权益。

根据347 条,合同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被解除:一是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出现了不可抗力的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三是出现了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此外,如果合同的履行变得异常困难,也可以请求法院解除合同。

在实际生活中,347 条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因为疫情原因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这时,企业可以依据347 条请求解除合同,以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

然而,347 条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法律条款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它与民法典的其他条款关于合同的成立、履行和终止等都有所关联。

同时,它也与其他法律领域如劳动法、破产法等有关。

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347 条可能需要进行修订和调整。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需要对“不可抗力”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此外,347 条对个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经济权益和生活质量。

德国民法典译本

德国民法典译本

德国民法典译本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简称BGB)是德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典之一,于19世纪末出版并自1900年1月1日起生效。

BGB共有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一般部分》、《义务法通则》、《物权法》、《家庭法》和《继承法》。

该法典的关键价值在于提供了详细而全面的关于个人、家庭、财产和遗产之间关系的规定,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制定的重要参考。

由于德语法律术语与英语的差异,将德国民法典译为英文一度成为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广德国的法学知识,并促进国际交流,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专门翻译德国民法典的项目。

下面是一份德国民法典的译本,旨在为法学界和翻译界提供参考。

-----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简称BGB)第一卷一般部分第一编自然人、法人和注册合伙人第一章自然人第一节个人资格和法律行为能力第1条自然人的个人资格从出生时开始,结束时产生法律后果。

第2条个人的法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获取或丧失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个人从满18岁时起具备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

第3条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是其父母。

若父母无法履行该职责,法院将指定监护人代为行使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权。

...-----以上是对德国民法典的简要翻译,旨在提供一份基本的译本供参考。

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无法涵盖德国民法典的全部内容,只选取了德国民法典第一卷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译文示范。

德国民法典的译本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翻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德国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并用准确的英语法律术语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包含适当上下文解释和调整,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对德国国内的法律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国际上,德国民法典也成为了其他国家民法制定的重要参考。

因此,准确翻译并广泛传播德国民法典的英文译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

德國民法(98年修訂)(完,未加親屬繼承)第一編總則第一章人第一節自然人第1條【權利能力的開始】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的完成。

第2條【成年】滿十八周歲為成年。

第3條至第6條(已廢除)第7條【住所;設定和廢止】(1)持續居住於一地的人,即在該地設定其住所。

(2)住所可同時存在於數地。

(3)如果以廢止的意思表示放棄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廢止。

第8條【非完全行為能力人的住所】(1)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2)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設定或者廢止一個住所。

第9條【軍人的住所】(1)軍人以其駐地為住所。

國內無駐地的軍人,以其在國內的最後駐地為其住所。

(2)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僅因履行兵役義務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獨立設定住所的軍人。

第10條(已廢除)第11條【兒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兒童以其父母的住所為其住所;兒童不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父親或者母親共其住所。

父親和母親均無權照顧兒童本人的,該兒童與享有此項權利的人共其住所。

兒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廢止該住所為止。

第12條【姓名權】有權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爭奪該姓名的使用權,或者因無權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繼續受到侵害之虞時,權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訴。

第13條至第20條(已廢除)第二節法人第一小節社團一、一般規定第21條【非經營性社團】不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通過在主管初級法院的社團登記簿上登記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2條【經營性社團】以經營為目的的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因邦的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

許可權屬於社團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23條【外國社團】在帝國法律無特別規定時,在任何一個邦內都沒有住所的社團,因聯邦參議院決議許可而取得權利能力。

第24條【社團住所】除另有其他規定外,社團的行政管理部門所在地視為其住所。

第25條【社團組織機構】具有權利能力的社團的組織機構,除以下各條規定外,可以通過社團章程加以規定。

德国民法典 原文

德国民法典 原文

德国民法典原文德国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以下简称BGB)是德国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德国民法典的原文进行详细论述。

一、引言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法典之一,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物权法》、《债务法》、《法人和合伙制》、《继承法》和《家庭法》。

该法典于19世纪末由德国法学家制定,并于1900年1月1日生效。

二、物权法物权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一部分,共有22章。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关于土地所有权和其他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包括财产交易、抵押权、担保权等方面的条款。

三、债务法债务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二部分,共有11章。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关于债权和债务的法律规定,包括债权的产生、债务的履行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条款。

四、法人和合伙制法人和合伙制是德国民法典的第三部分,共有10章。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关于法人和合伙制的法律规定,包括法人设立、法人权利和义务、合伙制合同等方面的条款。

五、继承法继承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四部分,共有10章。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关于继承和遗产的法律规定,包括遗嘱的效力、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条款。

六、家庭法家庭法是德国民法典的第五部分,共有6章。

该部分主要规定了关于婚姻、家庭和监护的法律规定,包括婚姻的成立和终止、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条款。

七、总结德国民法典作为德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典,在德国的法律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德国民法典原文的详细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法典的内容和条款,进而为法律操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同时,德国民法典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八、结束语综上所述,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权法、债务法、法人和合伙制、继承法和家庭法五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详细的法律规定,涵盖了物权、债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以及家庭和婚姻等方面的内容。

德国民法典的顶级地位和丰富的法律条款为德国的法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和指导,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民法典中文版德国民法(98年修订)(完,未加亲属继承)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人第一节自然人第,条【权利能力的开始】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的完成。

第,条【成年】满十八周岁为成年。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第,条【住所;设定和废止】(,)持续居住于一地的人,即在该地设定其住所。

(,)住所可同时存在于数地。

(,)如果以废止的意思表示放弃其居所,其住所即被废止。

第,条【非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住所】(,)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已婚或者曾婚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设定或者废止一个住所。

第,条【军人的住所】(,)军人以其驻地为住所。

国内无驻地的军人,以其在国内的最后驻地为其住所。

(,)上述规定不适用于仅因履行兵役义务而服役的或者不得独立设定住所的军人。

第,,条 (已废除)第,,条【儿童的住所】未成年的儿童以其父母的住所为其住所;儿童不与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其住所。

父亲和母亲均无权照顾儿童本人的,该儿童与享有此项权利的人共其住所。

儿童保有此住所,直到他在法律上有效地废止该住所为止。

第,,条【姓名权】有权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另一方争夺该姓名的使用权,或者因无权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损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

如果有继续受到侵害之虞时,权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诉。

第,,条至第,,条 (已废除)第二节法人第一小节社团一、一般规定第,,条【非经营性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通过在主管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经营性社团】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因邦的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许可权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

第,,条【外国社团】在帝国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在任何一个邦内都没有住所的社团,因联邦参议院决议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

第,,条【社团住所】除另有其他规定外,社团的行政管理部门所在地视为其住所。

第,,条【社团组织机构】具有权利能力的社团的组织机构,除以下各条规定外,可以通过社团章程加以规定。

第,,条【董事会;代表权】(,)社团必须设置董事会。

董事会可以由数人组成。

(,)董事会在法庭内和法庭外代表社团;董事会具有法定代表人的地位。

代表权的范围可通过章程加以限制,其作用可以对抗第三人。

第,,条【董事会的任命和业务执行】(,)董事会的任命通过全体成员大会决议加以确定。

(,)任命可以随时撤销,但不妨碍合同规定的报酬请求权。

撤销权可以通过章程限制在只有出现重大撤销理由始得撤销的范围内;重大理由如特别严重的违反义务或者缺乏通常的业务执行能力。

(,)对于董事会的业务执行准用第,,,条至第,,,条关于委托的规定。

第,,条【作出决议;对董事会的意思表示】(,)董事会由数人组成的,应按照第,,条,第,,条关于社团成员决议的规定作出决议。

(,)向董事会作出某种意思表示的,只需向董事会的一名成员表示即可。

第,,条【由初级法院紧急指定】如果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法定人数,在缺额尚未补足期间,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由社团住所所在地的主管初级法院根据关系人的申请指定董事会成员。

第,,条【特别代理人】章程可以规定,在董事会之外任命特别代理人以处理一定的事务。

在发生疑问时,特别代理人的代理权范围扩及于所有依所任命事务的性质通常需要采取的法律行为。

第,,条【社团对机构的责任】对于董事会、一名董事会成员或者一名合法任命的代理人由于执行属于权限以内的事务,发生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致使第三人受到损害时,社团应负赔偿责任。

第,,条【社团成员大会】(,)凡不属于董事会或者社团其他机构处理范围内的社团事务,由社团全体成员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为使决议有效,需在召集大会时明确阐明需作出决议的事项。

决议由出席成员的过半数决定。

(,)如果社团全体成员书面表示同意某项决议时,即使不召开大会,该决议也有效。

第,,条【变更章程】(,)变更章程的决议,需由出席成员的四分之三多数决定;变更社团目的,需经全体成员同意;没有出席的成员,需以书面表示同意。

(,)社团的权利能力系基于邦的许可而取得时,其章程的变更需获得邦的认可;由联邦参议院许可的,需获得联邦参议院的认可。

第,,条【无表决权】对于有关社团与某一成员之间缔结法律行为,或者社团与该成员之间提起诉讼或解决诉讼的决议事项,该成员没有表决权。

第,,条【特权】社团成员的特权,未经该成员同意,不得以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决议加以侵害。

第,,条【社团全体成员大会的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应在章程规定的情形下或者社团的利益所必需时召集。

第,,条【经少数成员要求召集】(,)当章程所规定的一定人数的成员,或者在章程没有规定时全体成员的十分之一书面表明目的及理由,提出要求时,应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

(,)如果上述要求没有获得允准,初级法院可以授权提出要求的成员召集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可以作出关于在大会中主持会议的规定。

管辖法院为该社团住所所在地主管社团登记的初级法院。

此项授权必须在召集大会的通知中载明。

第,,条【成员资格】成员资格不得转让或继承。

由成员资格所产生的权利不得委托他人行使。

第,,条【退出】(,)成员有权退出社团。

(,)章程可以规定,只能在年度结束时,或者在规定的预告解约通知期限届至后,才允许退出社团;预告解约通知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第,,条【任意条款】如果章程另有规定,第,,条第,款、第,款,第,,条第,款以及第,,条,第,,条,第,,条的规定不予适用。

第,,条【解散】社团可以通过全体成员大会决议予以解散。

除章程另有规定外,解散决议需出席成员的四分之三多数同意。

第,,条【权利能力的丧失;破产】(,)社团因开始破产程序而解散。

如果破产程序是经债务人申请而停止进行的,或者经规定有社团继续存在的破产计划证实后撤销破产程序的,全体成员大会可以对社团的继续存在作出决议。

章程可以规定,社团在开始破产程序的情况下,作为无权利能力的社团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决定,在本款第,句规定的条件下,作为有权利能力的社团继续存在。

(,)在资不抵债或者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董事会应立即申请开始破产程序。

申请迟延时,因过失对此应负责任的董事会各成员,对于债权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他们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第,,条【剥夺权利能力】(,)如果因为社团全体成员大会的违法决议或者董事会的违法行为危及公共利益时,可以剥夺社团的权利能力。

(,)根据章程不以经营为目的的社团,如果经营时,可以剥夺其权利能力。

(,)(已废除)(,)因许可而取得权利能力的社团,如果欲达到章程规定以外的目的,可以剥夺其权利能力。

第,,条【管辖权和程序】(,)在第,,条规定的情况下,根据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州法律确定其管辖权和程序。

(,)如果权利能力系基于联邦参议院的许可而取得,则由联邦参议院的决议予以剥夺。

第,,条【社团财产归属】(,)社团一经解散或者其权利能力一经被剥夺时,其财产即归属于章程所指定的人。

(,)章程可以规定,财产归属权利人由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决议或者社团其他机构的决议予以确定。

如果社团不以经营为目的,即使章程没有规定,社团全体成员大会也可以将其财产给予公共基金会或者公共机构。

(,)在没有确定财产归属权利人时,如果根据章程规定,社团系专为成员利益而设立,其财产应由社团解散或者被剥夺权利能力当时的成员平均分配,否则归属于社团住所所在地的邦的国库。

第,,条【归属国库】社团财产归属于国库时,准用以国库为法定继承人而继承财产的规定。

国库应以最符合该社团目的的方法使用此项财产。

第,,条【清算】社团财产不归属于国库时,在尚未对社团财产开始破产程序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清算。

第,,条【清算人】(,)清算由董事会进行。

也可以任命其他人进行清算;有关任命董事会的规定,也适用于任命清算人。

(,)除根据清算的目的另有其他规定外,清算人具有董事会的法定地位。

(,)除另有规定外,清算人为数人时,其决议需经全体一致同意。

第,,条【清算人的任务】(,)清算人应了结日常业务,催收债权,变卖债权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并将剩余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清算人为了结未了业务,也可以达成新的交易。

如果不是为了清偿债务或者分配剩余财产于财产归属权利人,可以采取中止催收债权或者变卖债权以外的财产的措施。

(,)在清算目的所需范围内,社团在清算结束之前视为继续存在。

第,,条【公告】(,)清算人应将社团的解散或者剥夺权利能力予以公告。

在公告中,应催告债权人申报其债权。

公告应刊登在章程指定为社团公告用的报纸上,如果没有这种指定,则应刊登在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初级法院指定为法院公告用的报纸上。

公告在刊登后经过二天,或者在第一次刊登后经过二天发生效力。

(,)对已知的债权人应个别通知其申报债权。

第,,条【限制期】在社团解散或者剥夺权利能力的公告公布一年之内,不得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第,,条【对债权人的担保】(,)如果已知的债权人不提出申报,而依法存在提存权时,应为债权人提存其债权金额。

(,)当时不能清偿债务,或者对债务尚有争执的,只有在向债权人提供担保后,始得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

第,,条【清算人的损害赔偿义务】清算人违反第,,条第,款以及第,,条至第,,条规定应负的义务,或者在债权人得到清偿以前将财产分配于财产归属权利人,如果他们因过失对此应负责任,对于债权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负有赔偿责任;他们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第,,条【无权利能力的社团】对于无权利能力的社团,适用关于合伙的规定。

以这种社团的名义向第三人采取的法律行为,由行为人负个人责任;行为人为数人时,全体行为人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

二、注册的社团,,条【初级法院的管辖权】第(,)第,,条所列举种类的社团,应在社团住所所在地的初级法院的社团登记簿上登记注册。

(,)一区内有数个初级法院的,州司法行政机构可以指定其中一个初级法院办理社团事务。

第,,,条【以电子数据处理方式建立的社团登记簿】(,)州政府可以通过法令,对以机械方式作为自动化数据集建立的社团登记簿及其范围加以规定。

于此须保证:,、遵守通常数据处理的各项原则,特别是防止数据丢失,至少每天将数据库作必要的备份,妥善保存原始数据库及其备份等;,、需要立即登记的内容能够立即输入到数据存储器中,并且其内容能够长期以可读方式复制出来;,、已根据《土地登记簿法》第,,,条第,款第,句第,项的附件内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包括以机械方式在内的社团登记应包括社团目录的建立和说明,以及对社团登记说明所作的必要的目录的建立和说明。

(,)以机械方式登记的社团登记簿一经输入到为社团登记所确定的数据存储器中,并且作为社团登记簿供公开使用,即取代原社团登记簿。

原登记簿中相应的页码应注明停止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