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合集下载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资料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资料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月亮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西湖七月半》吧!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他们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他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和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看人之乐。

正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看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是张岱的一份平和,但平和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退去了喧闹,“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这时的美更因之前的等待而愈加醇厚。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西湖七月半[明]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竹肉相发歌喉C.茶铛旋煮不久D.轿夫擎燎火炬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C.簇拥而去鲤趋而过庭D.笑啼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载)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附原文及注释】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西湖七月半张岱

西湖七月半张岱

2.太太小姐
坐着有楼阁的华丽游船,带着漂亮的 姑娘、侍童。
左右盼望 实不看月
无意风雅
3.名妓闲僧、闲士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4.不衫不帻,市井游侠
装假醉,下层市井百姓,不懂风雅, 行为粗陋;
唱无腔曲,而实无一看者,不专注,
凑热闹; 嘲讽市井百姓“嚣呼嘈杂”,赶凑热
闹的俗气。
5.文人雅士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 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 散,皂隶喝道去。
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 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 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 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原文欣赏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 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 刻散尽矣。
原文欣赏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 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 看其看月者,看之。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妓 女、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 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 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 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原文欣赏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 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 看月者,看之。
童娈(luán):容貌美好的家僮。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
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 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 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 就看看他们。
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 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 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 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 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 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张岱:西湖七月半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人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杭州西湖之美,古来共谈。

然而真得西湖之性情风味者,却寥寥无几。

若不信,请试读张岱《西湖七月半》。

中元夜(农历七月十五日),杭州人习俗西湖看月。

此时西湖,秋风清爽,波光千里,确有赏心悦目之处。

张岱却劈头就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乍读觉得突兀,细观下文,方知这话入情入理。

湖月之景,妙在其幽、其静、其色。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西湖七月半》清·张岱西湖①七月半②,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③。

其一,楼船④箫鼓⑤,峨冠⑥盛筵⑦,灯火优傒⑧,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⑨闺秀⑩,携及童娈(11),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2),左右盼望(13),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14)低唱(15),弱管轻丝(16),竹肉(17) 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18),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19)入人丛,昭庆(20)、断桥(21),嘄(22)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23),净几暖炉,茶铛(24)旋(25)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26)树下,或逃嚣(27)里湖(28),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29)看月者,看之。

杭人(30)游湖,巳(31)出酉(32)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33),逐队争出,多犒(34)门军(35)酒钱,轿夫擎(36)燎(37),列俟(38)岸上。

一入舟,速(39)舟子(40)急放(41)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42)以前,人声鼓吹(43),如沸如撼,如魇(44) 如呓(45),如聋如哑(46)。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47)击篙,舟触舟,肩摩(48)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49)喝道(50)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51),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52)舟近岸,断桥石磴(53)始凉,席其上(54),呼客纵饮(55)。

此时月如镜新磨(56),山复整妆,湖复颒面(57),向(58)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59),拉与同坐。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

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

(P29)2.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

(P30)4. ______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

5.日初出_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P77)6.日初出_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7. _______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

(P137)8.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

9.谁怜一片影,_________________。

(P138)10.游子乍闻征袖湿,_________________。

(P139)11.荷叶罗裙一色裁,_________________。

(P213)12. _________________,雨中留得盖鸳鸯。

13. _________________,花入金盆叶作尘。

(P214)14.无情有恨何人觉?_________________。

1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16)16.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P229)18.已是悬崖百丈冰,_____________。

(P231)19. 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20. 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P233)21.东市_________,西市_________,南市_________,北市_________。

(P234)22. 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P235)23. 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24. 策勋_________,赏赐_________。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

析张岱《西湖七月半》文史知识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晚明小品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明代正统诗文在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充斥着字摹句比的拟古之作,蹈袭前人,毫无生气。

公安、竟陵派的袁宏道等人相率起来反对,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袁宏道《叙小修诗》)。

晚明小品就是这种文学主张在散文创作中的实践。

这些小品文,大都直抒胸臆,信笔写出,叙事、写景、抒情,短小精悍,流丽清新。

作家执笔时,不是代圣人立言,也不墨守某种写作程式,不造作,不虚饰,而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极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中佳作,不乏浓郁的诗情,优美的意境。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西湖七月半》是他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小品集《陶庵梦忆》卷七。

陶庵是张岱的号。

这本集子创作于他入清以后,在奇情壮采中寄寓着身世之感。

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陶庵梦忆自序》)。

五十年“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如梦境似的朦胧而又清晰,他追忆、怀想,发而为文,既表现了对往日繁华生活的怀恋,又时时透露出国破家亡的隐悲。

《西湖七月半》是对昔日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习和情景的追忆,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风雅不俗的情趣。

文章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是记叙文,也是抒情文。

文笔简洁优美,活泼清新,颇富情趣,表现了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构想新奇,不落俗套。

“西湖七月半”,概括了文章要写的地点、时间。

西湖为风景秀美的胜地,七月半是素月生辉的良夕,这该是一个写月景的好题目。

但作者偏能别出奇想,全文力避正面写看月而重点去写看人,却又妙在写看人并未离开写看月:是在看月之夜看各色各样的看月或不看月之人;又是从写看人出发,最后还归结到写看月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首句即干净利落地落到题目上,然而出人意表,起笔就撇开写看月而引入写看人。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月亮就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就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她的《西湖七月半》吧!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就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她们就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就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就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就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就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就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就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她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就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就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就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瞧,只可瞧瞧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瞧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与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就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瞧人之乐。

正就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瞧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瞧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就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就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就是张岱的一份平与,但平与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退去了喧闹,“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这时的美更因之前的等待而愈加醇厚。

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

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

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西湖七月半时的种种风情,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浓厚的人文氛围。

其写作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独特的视角: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描写西湖七月半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 细腻的描写: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对西湖的自然景色、节日氛围以及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丰富的情感:在描写西湖七月半的热闹景象的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4. 巧妙的对比:文章通过对比西湖白天与夜晚的不同景象,以及游人在节日前后的不同表现,突出了七月半的独特魅力。

5. 简洁的语言: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感、巧妙的对比和简洁的语言。

这些特色使得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西湖风俗的窗口。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关于《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的信息,建议参考相关的文学评论或研究资料。

XXX《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XXX《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XXX《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XXX是XXX时期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之一,他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该文不是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的情态,表现了人文山水的特色。

在文章中,XXX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同时也观察XXX玩水之人。

他发现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包括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市井之徒和文人雅士。

这些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在白天,而那些附庸风雅之人则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在喧闹中,人们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

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后,便散得灰飞烟灭。

XXX是一个坎坷放荡、不羁真性情的人,他的书和文章很少有夸饰的语言,更少使用伪词,也不会像一些附庸风雅的人那样沽名钓誉。

他交友主张“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与XXX和XXX一起被称为晚明的“三才子”,他们不仅才华相似,而且私交非常密切,人格也相当高尚。

尽管他的好友都已去世,但他仍然在世上生存,七月半的时候,他也会怀念他的朋友。

XXX于山水,对政治并不感兴趣。

他选择在人们散去后的二鼓时游湖,这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变化XXX的人的冷淡和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虽然没有政治目的,但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描写了五种游湖的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生动传神。

在这些游玩之作中,富有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西湖七月半》是一篇追忆之作,描绘了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五种人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从达官贵人到市井无赖,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西湖七月半》赏析:篇一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

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

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以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

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

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

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

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

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

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

他们以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

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

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

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

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

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

《西湖七月半》--张岱作品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张岱—《西湖七月半》作品欣赏月亮是中国永恒的赞美之物,是海外游子思乡的寄托。

却少有人能及作家张岱的境界,三言五语就能描绘出花前月下的这番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他的《西湖七月半》吧!我国历代的文人似乎都偏爱月,赏月是文人们的乐事,可与其说文人赏月,不如说他们是在赏心。

李白“对影成三人”赏的是自己的孤寂,王维“明月松间照”赏的是一丝宁静,柳永“晓风残月”赏的是儿女情爱……如此,中国人对于月更是有了难舍的情节,不管是难过,欣慰,抑或者仅仅是一份宁静,都能在月里得到体味。

张岱也很爱月,他在《炉峰月》中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为赏月而登炉峰绝顶的冒险经历,可见张岱对于月亮传承着一份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月的情怀。

我爱读《西湖七月半》,尤其是当在沸腾喧闹的人群中时,脑海里记忆起那么一两句五类人的情景,就试着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

如果本文是写月,我想它的韵味也仅此而已,因为前面已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而此文我欣赏的是张岱文章中的在尘俗与超脱之间的那份来去自如,当一类类的人群逐渐散去,品味作者的那份“酣”、“纵”的境界。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到作者似不露痕迹的穿梭在人群中,和路人甲乙丙丁一般,可是心中开了一双洞察世人之眼,在其中体味着看人之乐。

正是这样入乎其内,张岱才能将看七月半之人细细体会,看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意。

张岱不因身在众人之中而苦恼,没有感到遗世独立或者举世皆浊的自命不凡,只是像一只快活的鱼儿一般在人群中自在游行。

对于五类人的描述,在语言上张岱没有加以评价或是感慨,张岱也并没有冷眼观人,相反我在读文章时体味到得是张岱的一份平和,但平和并不意味张岱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等到人群散去,一切喧闹散尽之后,张岱的身影从这俗世中走出,步伐清闲缓慢,不带丝毫的急切。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没有了凡俗的约束,肆意而为。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

•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 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 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 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 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 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 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 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小品文声誉尤高, 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晚明小品集大成” 之誉。
西湖七月半
张岱
• 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维
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 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 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 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 文学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 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 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 梦寻》《夜航船》《三不朽图赞》等绝 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 亦为其代表作,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 无逾陶庵”。
• (1)写人生动传神,为众多人物,风景摹象,短短数语, 各为其态 • (2)善于营造氛围,用对比,白描的手法,使相形相照 而各各自特征愈趋鲜明 • (3)笔调幽默诙谐,语言简洁风趣
清高雅洁 隽永别致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 正晚明小品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明代正统诗文在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充斥着字摹句比的拟古之作,蹈袭前人,毫无生 气。公安、竟陵派的袁宏道等人相率起来反对,提 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明代文学家 张岱,为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在历代作家中独 树一帜。他的作品,多反映晚明时期的风俗习惯、 世态人情,表现时代沧桑,表现其内心情感和心 态变迁。周作人说他是个“都会诗人”,“他所 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 活背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其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中。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西湖七月半简介本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别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亡后隐居。

有《石匮书》、《嫏嬛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其中《陶庵梦忆》是张岱的忆旧笔记,凡八卷,寄托作者追怀前朝,眷恋乡土的心情。

本篇是一篇回忆过去繁华生活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了杭州中元节的节日景象,反映承平时代名都胜地的风俗人情,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②,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④,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⑤,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⑥,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⑦,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⑧。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⑨。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韵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韵

析《西湖七月半》一文的情感意韵明清易代,社会动荡,沧桑变革。

身罹乱世,目睹山河破碎、朝代更替的文人学者们,或慷慨激昂,或沉痛忏悔,或慨叹人世,或俯仰人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映照兴亡,寄寓家国之恨,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而张岱即为其中之一。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浙江山阴人。

著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列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通谷》、《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陶庵梦忆》等。

为由明入清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中,《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都是入清之作。

主要记载明末西湖等地的热闹繁华、风俗习惯、世态人情。

文字清新率真,描绘生动细致,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

文集之所以以“梦忆”、“梦寻”命名,是对过去风月繁华的眷念,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失落心灵的找寻,对世事变迁的迷茫和惆怅。

从中也寄托了国破家亡的哀痛和对故国故人的缅怀和思念之情。

而其代表名篇《西湖七月半》即是上述几种复杂心态和情感意韵的显象和投影。

一、对过往繁华绮丽生活的眷念与追忆张岱出身仕宦之家,家世显赫,其前半生过着声色犬马、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他“极好繁华”,对华灯烟火、梨园鼓吹、花鸟古董、民俗风情有着特殊的兴趣爱好,对各种娱乐活动更是情有独钟。

他笔下的金山夜欢、元宵灯火、清明扫墓、端午竞渡等各种场面,都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西湖七月半》写杭人在七月半时倾城而出,齐集西湖赏月的繁华热闹场面:“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在这游人如织,声光错杂的盛大场面中,张岱又细致描绘了达官显贵、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市井闲汉、文人雅士五类人在游湖赏月时的不同行为举止和神态心理。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原文及译文赏析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良B.跻入人丛通“挤”C.茶铛旋煮随时D.轿夫擎燎火炬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五类看之焉用亡郑以陪邻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秦王恐其破璧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则噪而相逐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载)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附原文及注释】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后,便散得灰飞烟灭。

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

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

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前后作了鲜明的对照。

二、思想感情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

我们知道,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

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

《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生活在明晚清初。

他的家世颇为显贵的。

高祖张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状元,官至左谕德侍经筵;祖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视学黔中时,得士最多;父张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鲁王好神仙,他却精导引术,君臣之间,甚是契合。

张岱一生,以甲申年(1644)为界限,迥然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前则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

”声色之好,耳目之娱,无所不用其极。

生活的鲜活乐趣,生命的切肤欢娱,他以身自任,糜不知返。

在后则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凄风苦雨,飘零人间四十年。

他一生坎坷放荡,不羁之中却自有真性情,高格调,综观其书其文,少有夸饰语,更少伪词,少惺惺恶态。

他交友主张“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作文更不会如附庸风雅之徒,沽名钓誉之辈,故做惊人语。

明末,他和王思任祁彪佳,并称晚明"三才子",不但才气相类,而且私从甚密,人格相伯仲。

张岱还与祁家兄弟多人,堪称莫逆。

明王朝灭亡之后,王思任誓不朝清,绝食而死;祁彪佳于清军破山阴后,留下"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遗诗》,投水身亡。

昔日的挚友已成阴间之鬼,只有他一人苟活于世,七月半,其实也含缅怀故人之情。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七月半游湖,而且选择在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就表现了张岱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的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他对世人的冷眼旁观,体现了他对世俗民情的关注,这虽然没有政治性的目的,更多是禅性的感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艺术特色《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开篇就点明了人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

这些游玩之作,富有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

《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

五种人,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从达官贵人到市井无赖,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

湖上是“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拥挤不堪;耳畔则“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喧闹难耐。

俗人看月只是“好名”,其实全然不解其中雅趣的旨意。

接着,由动入静,描写了文人雅士,趁俗人散去后,才邀约三五好友名妓,在月下同坐。

此刻轻歌曼舞,美酒千杯,佐以如镜明月、清秀山水、幽香荷花。

环境的优雅,映衬出等诸人情怀的高雅。

一俗一雅,两相对比,褒贬不言自明,将的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颇见功底。

这篇小品,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

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饶舌一般,富有韵味。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

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

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

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附原文及注释】西湖七月半[1][明] 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2]。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3]:其一,楼船箫鼓[4],峨冠盛筵[5],灯火优傒[6],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7]。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8],携及童娈[9],笑啼杂之,环坐露台[10],左右盼望[11],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12],弱管轻丝[13],竹肉相发[14],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15],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16],跻入人丛[17],昭庆、断桥[18],噭呼嘈杂[19],装假醉,唱无腔曲[20],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21],净几暖炉,茶铛旋煮[22],素瓷静递[23],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24],或逃嚣里湖[25],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26],看之。

杭人游湖[27],巳出酉归[28],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29],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30]。

轿夫擎燎[31],列俟岸上[32]。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33],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34],人声鼓吹[35],如沸如撼[36],如魇如呓[37],如聋如哑[38]。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39],舟触舟,肩摩肩[40],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41]。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42],灯笼火把如列星[43],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44],断桥石磴始凉[45],席其上[46],呼客纵饮[47]。

此时月如镜新磨[48],山复整妆,湖复颒面[49],向之浅斟低唱者出[50],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51],拉与同坐。

韵友来[52],名妓至,杯箸安[53],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54],香气拍人[55],清梦甚惬[56]。

【注释】[1]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2]“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

止:同“只”。

[3]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

[4]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

箫鼓:指吹打音乐。

[5]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

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

[6]优傒(x):优伶和仆役。

[7]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

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

[8]娃:美女。

闺秀:有才德的女子。

[9]童娈(lun):容貌美好的家僮。

[10]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

[11]盼望:都是看的意思。

[12]浅斟:慢慢地喝酒。

低唱:轻声地吟哦。

[13]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

[14]竹肉:指管乐和歌喉。

[15]“不舟”二句: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指放荡随便。

“帻(z)”,头巾。

[16]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

[17]跻(j):通“挤”。

[18]昭庆:寺名。

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

[19]噭(jio):呼叫。

[20]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

[21]幌(hung):帘幔。

[22]铛(chng):温茶、酒的器具。

旋(xun):随时,随即。

[23]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

[24]匿(n)影:藏身。

[25]逃嚣:躲避喧闹。

里湖:西湖的白堤以北部分。

[26]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27]杭人:杭州人。

[28]巳(s):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

[29]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

“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

[30]犒(ko):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