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生朗诵……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

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2一、激趣导入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

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并欣赏《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哀愁,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深入理解词歌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难点解读《如梦令》中的意象和隐喻。

理解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分析词牌在词歌中的运用和变化。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如梦令》词原文。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注释和解释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李清照和《如梦令》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接触过古典诗词,对李清照有何了解。

4.2 讲解讲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分析《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和结构,解释其中的意象和隐喻。

解读词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实践让学生朗读《如梦令》,感受其音韵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尝试写作类似的词歌,培养其文学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写作的词歌是否能够体现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

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包括词牌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5.3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诗词朗诵会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选择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朗诵。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2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品味诗词意境。

三、教学难点3.1 《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2 理解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如梦令》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4.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李清照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如梦令》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齐读《如梦令》,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

5.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如押韵、对仗、意象等。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讲解《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重点解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5.6 课堂小结5.7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分析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探讨李清照在不期的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七、评价反馈7.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能够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 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词风,体会其哀愁与思念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词作的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文本,以便课堂上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词作学生齐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词作解析教师分析词作的字词含义,解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溪亭日暮”、“如梦令”等,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作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8. 板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意象:溪亭、日暮、如梦令情感:哀愁、思念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如《如梦令》词作,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版本《如梦令》之间的异同。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朗读、分享感悟。

3. 欣赏法: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诗文意境。

(2)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分析诗文(1)分析《如梦令》的韵律特点。

(2)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诗文内涵。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探讨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创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分享感悟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如梦令》的意境、情感和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词·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牌的特点。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及意象分析。

2. 理解作者李清照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的运用和意境的把握。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李清照的生平介绍。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女性词人。

(2)简介《如梦令》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2)鼓励学生创作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词牌特点和意象分析。

(2)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7. 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如梦令》的情况以及课后感悟的质量。

3. 能力测试:通过课后小测验或写作,评估学生对《如梦令》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理解的能力。

如梦令教案7篇

如梦令教案7篇

如梦令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梦令教案7篇一个有效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书写教案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如梦令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古代诗人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和词牌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

(2)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词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结合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意。

(2)组内交流,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等。

(2)探讨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背《如梦令》,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 深入解读(1)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词牌的特点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如梦令》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总结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如梦令》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如梦令》。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词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如梦令》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体现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诗词,为学生营造一个感受李清照词风的情境。

2. 对比教学:将《如梦令》与其他李清照的词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创作特点。

如梦令教案5篇

如梦令教案5篇

如梦令教案5篇如梦令教案篇1由于要上学校组织的青年老师汇报课,所以花了将近3周的时间思索,可是一贯都没有什么头绪。

直到在上看到一那么朗诵视频,反复的看,听,试读,慢慢的喜爱上李清照,虽然对她没有太多的讨论,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后来慢慢知道了她少年时的欢乐,新婚时的甜美,中年时的幽怨……所以不由自主地喜爱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1、教方法。

教学时,我以3个板块为一条主线,连贯全文教学。

先是通过说明理解词义——读“胖”,接着是学会想象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读画面,最末查找词眼——读“廋”。

同时也交给同学学习古诗词的3步骤或者是3个方法。

2、教朗读。

记得学校听推门课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渔歌子》这首词,当时我仅仅是让同学说了词义,动笔写下来后,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没什么好教的,径直让他们业。

课后,同学的词义硬梆梆的,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学习词的意图。

其实,朗读的指导可以让同学更深层的理解词义,去推敲词义。

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特别重视了这一环节,通过3个步骤,层层递进的指导朗读,同学的反馈状况来看,这个环节是值得确定的。

3、积累很重要。

这一环节是借用名家的。

在我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是想着怎样能完成教学任务,把练习做完。

许多时候忽视了积累。

既然是古诗词的教学,那就应当是可以扩开展来的。

通过想象画面,联想有关的词句,不仅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可以做到积累。

这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

4、多揣摩教材。

集体备课时,叶老师就提示了我:词中的字不肯定只有一个意思,特别是“醉”字。

于是我自己也寻思着还有没有别的字也是这样的呢?虽然教材分析中没有,但经过反复的思索,及名师的示范,我认为“惊”字也可以拿来“章”,一是惊吓,二是惊喜。

所以在教学是我问同学: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同学回答也令人满足,得到的朗读效果也比较满足。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词风的独特之处。

2. 通过分析《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李清照词风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如梦令》全文、李清照生平介绍、词意分析、词语解释、句式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2. 学生用书:《如梦令》全文、李清照生平介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作者。

2. 教师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解析《如梦令》,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式结构。

2. 分析《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引导学生品味《如梦令》的意境,感受李清照的词风。

Step 3: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意境。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Step 4: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梦令》的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其他作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下背诵《如梦令》。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下节课进行分享。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如梦令》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李清照词风的感受。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回答问题积极性、小组讨论表现。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愁,理解其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

(2)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时光,思考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理状态。

(3)如何评价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概述《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和词典,理解诗中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诗人的心理状态和创作动机。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和拓展环节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词朗诵比赛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了解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总体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和《如梦令》的相关文献、诗词鉴赏书籍。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

2.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如梦令》的含义和情感主题。

2.学习《如梦令》的形象描绘和意境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介绍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

2.讲解《如梦令》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3.分析《如梦令》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

4.组织学生朗诵《如梦令》并进行表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以李清照的名字作为引子,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才华出众的女诗人。

2.教师播放《如梦令》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

步骤二:讲解1.教师简要叙述《如梦令》的故事情节,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表达爱情和诗人内心情感的词作。

2.教师分析《如梦令》中的主题,如爱情的美好、痛苦和难以把握的感觉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梦令》中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如“繁霜满地白”,“从别后,忆相逢”,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通过意象和用词的巧妙营造出的美感。

步骤三: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梦令》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解读,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2.学生自由发表对《如梦令》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

步骤四:朗诵与表演1.教师分组指导学生朗诵《如梦令》,注重学生的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可以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体现出词中的情感与意境。

五、教学延伸1.请学生选取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2.邀请学生创作自己的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朗诵和表演时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的背景和内涵,掌握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朗诵和表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人格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3. 翻译诗歌: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离别等主题的诗词,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李清照的独特之处。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要求保持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简单的心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学问,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欢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妙生活的喜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同学读,采纳反复诵读法,让同学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用比较的方法,供应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同学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夏日绝句》吗?(齐背)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状况。

3、出示幻灯,简介李清照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

我们今日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3、今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觉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5、简介词的特点词起与唐,盛于宋。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

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

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

许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

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老师手势引导,同学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全部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教学内容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如梦令》的文学鉴赏第二章:李清照生平简介2.1 时代背景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在这个时期的地位。

2.2 李清照生平李清照的生活年代李清照的文学成就李清照的词风特点2.3 李清照的文学地位李清照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三章:《如梦令》词牌特点3.1 词牌介绍解释《如梦令》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3.2 词牌与词作的关系分析《如梦令》的词牌如何体现词作的情感。

第四章:《如梦令》文学鉴赏4.1 词作解析对《如梦令》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词语、意象的含义。

4.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如梦令》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4.3 情感表达探讨《如梦令》所表达的情感,如怀旧、思念等。

第五章:实践与拓展5.1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5.2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李清照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创作中运用李清照的词风。

第六章:宋代词的背景与文化6.1 宋代词的兴起探讨宋代词兴起的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词与诗的关系分析词与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

6.3 宋代词人的群体特点总结宋代词人的共同特点,如情感表达、用词习惯等。

第七章:《如梦令》的文学价值7.1 词作的历史地位分析《如梦令》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地位,以及其对宋代词的贡献。

7.2 文学批评与评价介绍历代对《如梦令》的批评与评价,分析其文学价值。

7.3 《如梦令》的传承与影响探讨《如梦令》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比较研究8.1 与同代词人的比较与同代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内容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背景和诗意。

2. 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诗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及翻译材料。

3. 相关背景知识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

2. 介绍《如梦令》这首诗的背景。

核心教学:1. 请学生读诗两遍,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结构和用词技巧。

引导学生注意押韵、韵律和意象的运用。

3. 分析李清照的诗歌主题和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4. 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如梦令》与其它作品的异同之处。

5. 学生分小组讨论,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

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观点。

6.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以《如梦令》为灵感。

拓展延伸:1. 介绍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

2.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朗读或背诵各自喜欢的诗歌作品。

3. 引导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学讲座,拓宽他们的艺术审美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课后布置学生写作任务,评价他们的创作水平。

3. 考察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思考。

2. 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

3. 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学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如梦令》,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宋代文学作品,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1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2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3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

尽是满足的意思。

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

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

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

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师巡视)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

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

(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人:沉醉误入争渡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画面1:溪亭日暮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

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

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

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再齐读)二)画面2:藕花深处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

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

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

(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

)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