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分析

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分析
看这场报道的背景,中国女排的现状以及 美国排球的现状,里约奥运会前,中国排名世界第三, 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在08年奥运会后,中国女排的状况起起伏伏,而美国 多次跻身世界第一,差距还是有的。
2、主题分析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就是中国女排战胜巴西排进入四强, 太令人惊喜,令人感动。 标题:痛快!中国女排逆袭巴西闯进奥运会四强 (1)中国女排与两届奥运会冠军巴西队苦战5局,在先失一 局的情况下以3比2险胜东道主,挺进半决赛。 (2)这场荡气回肠的逆袭之战,让万里之外的中国观众不能 不动容,她们每每在关键时刻的呐喊,临危之时的爆发,都 唤起国人内心熟悉的感觉:女排精神,女排魂。 美国雅虎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则是中国女排战胜巴西女排进入 强,则是为美国女排夺冠提供机会 。 标题:巴西被中国扫出局,美国夺冠的最好时机到了 (1)重要的是,巴西队出局为美国夺冠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窗户 (2)巴西队出局,似乎没有什么能再阻挡美国队拿下金牌 (3)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美国队都 输给了巴西队,只斩获银牌 (4)小组赛中,它已经打败了目前挺进四强中的所有对手
从对这两篇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则新闻 不同国家的媒体有不同的报道,这里的不同可以是阶级的 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别,新闻没有国界,新闻媒体是有国 别的,每一个新闻媒体都是在为自己的国家、阶级服务的。 每一个新闻媒体在报道一篇新闻时,都是有自己的立场的, 毫无疑问,这个立场肯定是符合本国的阶级立场,是和本国 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吻合的。
美国雅虎: 巴西队出局是排球界的大冷门!要知道,巴西队在小组赛中未丢一局 ,而中国在小组赛中是以2:3艰难出线,小组赛只击败了意大利和波多 黎各,分别输给了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以2胜3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 四。 作为两届奥运会冠军,巴西女排在小组赛豪取五连胜,显示出强势的 冠军气势。然而,它还是被中国队打败了。重要的是,巴西队出局为美 国夺冠开启了一扇巨大的窗户,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 运会中,美国队都输给了巴西队,只斩获银牌。而现在,阻挡美国队夺 冠的唯一队伍出局了,这或许是美国队夺冠的最好时机。 巴西队出局,似乎没有什么能再阻挡美国队拿下金牌,毕竟,小组赛 中,它已经打败了目前挺进四强中的所有对手:荷兰、塞尔维亚和中国 。如果美国队今年还是拿不下冠军,他们就只能责怪自己了,毕竟你最 强大的对手巴西已经被中国队扫出局了 这篇文章的主题对巴西女排以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的情况作了分析, 从而更好的表达出美国对这块金牌的渴望。另外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美式 思维很明显,直接表达出对胜利的渴望,赤裸裸,不加掩饰,这与中国 惯有的思维方式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一贯都是冠军拿到手还说承让 的表达方式

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卫报》的新闻报道为例

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卫报》的新闻报道为例

也使得 文章 具有较 强的节奏 感和韵律 感 ,增 添整 篇小说 的
诙谐与幽默感。 四 、结 语
版 。
[ 5 】 昊礼权 : 《 修辞 心理 学》 ,广 州: 暨南大 学出版社 ,2 0 1 3 年
版 。
在 鲁 迅 的 小 说 中 还 有 许 多 运 用 反 复 修 辞 的 语 料 , 显
注释:
物 质 运 动 , 突 出 了 文 章 哀 婉 的 情 调 ,使 小 说 的修 辞 效 果 大 f 1 】 陈望道 : 《 修辞 学发 凡》 ,上 海: 复旦 大学 出版 社 ,2 0 1 6 年 大增强 。 版,第1 6 1 页。 例 ( 1 0 )鲁 迅对 小说 时 间 的运 用进 行 全 新 的改 造 :
1 3 0。 研究反复辞格 。
( 徐美珠 江苏徐 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 学院 2 2 1 1 1 6 )
的关系 ,而V a n D i j k  ̄
重于研 究话语和社会权力 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工具之一的系统功 能语法则包括概念功能、交 际功
能和语篇功能 。这三种功 能分别与及物性系统 、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相联系 。本文将主要从主位系统对 《 卫报》的新 闻报
[ 6 】 茅维: Ⅸ 吴然< 天使 的花房 > 中反复辞格 的运 用及效 果分析》 ,
示 了作 者对 反 复 辞格 娴 熟 的建 构 技 巧 。本文 尝试 拓 宽反 大理 学院 学报 ,2 0 0 8 年 ,第9 期,第3 4 - 3 5 页。
复 辞 格 研 究 的 视 野 , 从 心 理 学 、 语 用 学 、 哲 学 三 个 方 面 【 7 】 矫 健鹰 ,马东峰 : 《 浅析鲁迅 小说 的辞格运 用》 ,延 边大学 学 来 阐释 反 复辞 格 形成 的动 因 , 以更全 面 综合 性 的 角度 来 报 ,2 0 1 3 年 ,第2 期,第7 6 - 7 7 页。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国情不实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其实有些新闻报道者在文章中夹杂了很多主观意图的内容,以致使读者成为被误导和蒙蔽的对象。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新闻报道和莎朗斯通辱华言论的人际意义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言中的歧视现象,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引言新闻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应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传播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这也是其价值所在。

语言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在表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间接显示出媒体对待该新闻事件的态度及对受众的引导倾向。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这个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受众的思维,对其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真实、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本质属性,然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掺杂了很多显性或隐性的主观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和蒙蔽了受众。

在语言学方面,由于新闻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批评语言学作为具体的分析工具能够对新闻语言的特点加以解释,使受众能够自觉地判断其间的关系,从而批评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各种倾向性和观点。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1inguistic criticism),是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话语分析家们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同时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经典话语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经典话语之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媒体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报道,揭示了新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差异和话语权力,为读者批判性阅读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新闻报道;钓鱼岛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公开话语如新闻报道、公共演讲和广告话语等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批评方法深入挖掘语篇背后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

批评性话语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语言特征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美日媒体关于钓鱼岛的3篇报道,探析新闻报道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偏见。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fairclough 在其着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

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构成了科学的话语分析方法理论框架。

此外,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完成的。

二、新闻报道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日本朝日新闻三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作为素材进行分析。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和搭配来完成的。

英语新闻报道有自身特点和结构,但它同其他语言文本一样,仍包含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和规则。

1、三国媒体关于钓鱼岛的名称的对比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在三个国家间仍然存在分歧,这首先体现在对钓鱼岛的命名问题上,首先看一下三国媒体对于岛屿名称的报道:中国日报:1)…around chinas diaoyu islands华盛顿邮报:2)…over control of tiny island.3)… sent to the islands,known as senkaku in japan,diaoyuin china 朝日新闻:4)senkaku islands;5)near disputed islands2、关于三种语篇的及物性及物性是系统功能理论概念功能中的重要的语义系统。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新闻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一、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CDA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分析语篇是如何被人为地用来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关系,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帮助人们对自己作为语篇生产者和接收者而介入的实践有更多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

二、及物性概念功能(包括经验部分和逻辑部分)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整个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内容的一部分,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

本文提到及物性与传统的及物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只是句法上的区别,即动词带宾语。

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1前 言 .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 公众语篇越来 越 深 入 到 社 会 发 展 的 进程 中 , 不 断 影 响 人 们 的 思 想 和行 为 。 言 学 家 并 语 也 开 始 重 新 审 视 语 言 的社 会 功 能 和 语 言 学 的 任 务 ,从 一 种批 评 角 度 分 析公众语篇 以及其他非文学性语篇 。 批评语言学应运 而生 , 批评话语分 析也随 即产生 。“ 批评语言学”最早 出现于福勒等人于 17 9 9年出版的 《 语言与 控制》 Lnu g adC n o)这 本书里 。1 8 ,费尔克 劳 ( agae n o t 1 r 9 9年 (a e u h 在他的著作《 言与权力》 Ln a d o e) Fil ) rog 语 ( ag g a w r中又提出了 u e P n “ 批评性语篇分 析” c t adsor ayi 简称 C (ri l i us al ss ic c en , AD) 这个概念 。( 辛 斌 ,0 5 5 批评话语 分析强调语 言和社 会文化语境之 间的关系 , 其 20 :) 尤 关注语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 。 语篇不仅是对现实 的反映 , 而且是一 股社会行为力量。 批评话语分析 的目的在于发现语篇 中意识形态的作 用, 使读者注意到语言在塑造人 的社会身份中的作用 。 批 评 语 言 学 通 常将 系统 功 能语 言学 作 为批 评 话语 分 析 的 主 要 理 论 方法 , 注重语篇 在其产生 、 传播和解 释中的作用 。分析 的 目的是揭示语 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意义 , 与其是那些人们 习以为 常的偏见 、 和对 歧视 事实的歪曲等。 本文将 运用批评语言学 的理论 , 从分类 系统(l s ct n 、 ca i ai )及物性 sf o i 系统 (r s it)情态系统( d l 和转换 系统( r s r ai ) 角 Ta ivy 、 n ti Moai t y) Ta f m tn 等 n o o 度, 分析《 时代在线) 0 9年 1 2o 2月 2 1日的一 篇有 关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的报道。报道 中阐明了英 国首相布朗对峰会的态度 , 呼吁组建新团体以 解 决 全 球 环 境 问题 。

批评性话语分析解读CNN香港公投事件新闻报道

批评性话语分析解读CNN香港公投事件新闻报道

c i t y l a y wi t h B e i j i n g . B u t ma ny p r o — d e mo c r a c y a c t i v i s t s i n Ho n g
批评性话语 分析解读 C N N 香港公投 事件新 闻报 道
骆 俊
5 0 0 0 1 ) ( 郑州大学外语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通 过分析语 篇的语言特点和 它们生 成的历史背景来显 明语 言结构 背后 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进而揭 示 语 言、权 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 系。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从 分类 ,转换 ,情态三个方 面对 美国 C N N 2 0 1 4年 6月 2 2日香港公投 事 件 的新 闻报 道进行分析来揭露美 国扭 曲中国形 象的事实。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香港公投 ;意识形 态
r e l e a s e d a s  ̄ o n g l y — wo r d e d wh i t e p a p e r t h a t s a i d Ho n g Ko n g d o e s n o t h a v e” f u l l a u t o n o my ”a nd a s s e r t e d ha t t u l t i ma t e p o we r o v e r t h e
1 引言
新闻报道 以其时效性和客观性著称 , 成为现在舆论发布 的权 威平 台,在 当今社会 中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 以英语 为媒 介 的大众传播媒 体 日益渗透到 社会生活 的各 个层面, 主导着世界舆 论, 借此来操纵人们 的思想意 识。 2 批 评 性 话 语 分 析 的 理 论 基 础 和 分 析 方 法 批 评性话 语 分析是 7 O 年代 末 由 R o g e r F o wl e r 和 G u n t h e r K r e s s等为代表 的西方 语言学 家发展起 来 的话 语分析 方 法 。它 旨在透过表面 的语言形式 ,从语 言学、社会学 、心理学和 传播 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 的关系 。 批评语言学倡 导对语 篇尤其 是 “ 公众语篇 ”进行批评性分析 ,其主要 目的在于增 强人 们的 “ 语言意识 ” ,提高他们对语 言运用 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 辛 斌, 2 0 0 5 : 5 4 ) 。 这一概念最早 出现 于福 勒( F o w l e r ) 等人于 1 9 7 9 年 出版 的 《 语言与控制》一书 中(辛斌, 2 0 0 5 : 5 1。 “ 批评 语言学家对大众语篇进行批评分析 , 揭示体现其 中的 社会 意识形态 ,其 主要分析工具是现代 语言学 ,而 H a l l i d a y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法 在 其 中 占有 主 导 地 位 ”(陈 中竺 1 9 9 5 : 2 3 1 。 H a l l i d a y认为 ,语 言有三个元 功能,包括概念功 能、人 际功能和 语篇功 能。 批 评 语 篇 学 家 分 析 语 篇 时 把 各 语 言 形 式 和 这 些 功 能 相 联 系,通常运用情态 、名物化、被动化 、原话引述 、间接 引述 和 词语选 择等分析工具 。需要 指出的是 ,“ 由于每个语篇都有其特 定 的特 征,因此 在分析具体语篇时 ,要突 出其特有 的特征 ,不 求 面面俱 到”(戴炜华 2 0 0 2 : 4 6 )。 3 案例 分析 批 评语篇 分析 的一个重 要领域是 新 闻语 篇 。本文 案例取 自 2 0 1 4年 6月 2 5日 C NN上 的一 则新 闻,“ 6 . 2 2香港 公投 ”是 由香 港 反对 派发起 的公投,目的在于要求 民主选举权来 决定 香港政 改 方 向。本文 拟从情态、转换、分类这几个方面对这则新 闻报道进 行 分析,揭露美 国对华在 民主 问题 上的负面消极宣传 , 整 篇新闻 充满了讽刺的基调 。 3 . 1 分类 分类是指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 以秩序 , 它 是人类最基本 的 认 知方式 ( 辛斌 ,2 0 0 5 :6 5 ) 。语 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 能反映说 话 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 意义 ( 辛斌 ,2 0 0 5 :9 6 ) 。 也就说, 人们 会根据 自己的认知和感情通过语言这个 工具对 事物 发表不同的观点 , 产 生不同的分类 原则 。 语篇对 人物 和事件的命 名 和叙 述,主要通过对词汇 的选择 来实现 。 新 闻媒体通过 词汇 选 用 在潜移默化 中将他们所代表 的意识形态植入 语篇之中 , 来创 造 偏 见歧视 。 首先新闻题 目为 “ H o n g K o n g ’S d e m o c r a c y‘ r e f e r e n d u m” a t y o u s h o u l d k n o w”, 在英语里 “ d e mo c r a c y ”是个有 正面 积 极能量的词语 ,直接 放在标题醒 目位置 , 又 缀在 了事件主人公香 港 的后面 , 不得 不说在读 报前就给 了读者先入为主 的观念 ,也就 是这 次公投是 合法正义 的 。接着 ,新 闻导语部分 有一句 写到 ”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在当今社会中,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经常会发现,许多新闻报道会带有一定的批评语,这些批评语的存在既是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也是对社会的公开表态。

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也可以称之为批评语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来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并发表观点的方法。

批评语分析法通常是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观点、语言结构等几个方面入手,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方面。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还可以推测新闻媒体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立场。

比如,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对某些社会问题持批评态度,而对另外一些问题相对温和。

此外,不同的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产生的批评语也不同,有些批评语是针对政治体制的,有些则是针对社会问题的,这些批评语蕴含的信息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其次,政治观点方面。

政治观点是指在特定政治背景下,不同政治势力内部和之间相互厮杀的思想观点。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新闻媒体对政治体制的看法,是否支持或反对政府,而且也可以明确媒体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此外,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也可以判断发言者所属的政治势力和立场,以加深人们对特定事件和政治局势的了解。

第三,语言结构方面。

语言结构是指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结构使用和处理,如借用、对比、否定等。

通过分析新闻中的批评语,可以了解媒体对特定事件的重点关注点和修辞策略。

比如,一些新闻报道可能会直接对某项政策进行批评,还有一些则会采用反讽、讽刺的方法来表达不满,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批评语分析法去了解。

综上所述,批评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加深我们对特定事件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当然批评语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个人观点和经验的不同,而对批评语的理解产生歧义。

从预设的角度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从预设的角度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从预设的角度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揭示语言和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它将语言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预设作为话语的先决条件,把信息隐藏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以此来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判断。它要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才能判断出来,对交际双方的话语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妻子遭联防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为例,从预设的角度对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露其不合理之处。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预设新闻报道一、引言2011年11月8日,当天《南方都市报》一篇题为《妻子遭联防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在网络上疯狂转载。这篇文章报道了深圳联防员杨喜利(化名)酒后擅闯民宅,打砸物品,并强奸女主人王娟(化名),而丈夫躲在隔壁房间默默忍受这一切的发生,在长达一小时之后才报警的事情。事件曝光后,舆论的矛头瞄准了丈夫,指责其无能、懦弱。杨武身为一家之主,未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子受辱,确实应该被指责。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他本身也是一名受害者,不应该忽视他生存环境,和社会现状。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并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报道该事件,而是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感情、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和逻辑判断都产生了影响。本文拟从预设的角度,对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中产生,再造了权利,支配和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理论,不同于其它话语分析理论的地方在于它关注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通过对话语和权力关系的揭示来了解,揭露并最终试图抵制权力的不平衡,社会不平等的非民主行为和其它不公平现象,从而达到改正语言使用现状,消除不公平的目的。三、预设预设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机制,是我们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角度。在日常交际中,一些信息是由说话者通过暗示来传达而不是直接言明的。一般情况下,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信息,或至少听到话语后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的信息。公知性事预设的基本特征之一。(何自然,1988:113,123)意识话语分析中,明确透析话语中由预设表达的隐含意义是批评分析的有力工具。意识话语分析中的预设往往违反预设“公知性”的基本特征。这样预设就具有了劝诱的功能,受话人就会掉入发话者所布的陷阱中,受到其所认为的“共同信息”的影响,把发话者的某一命题作为真实内容接受下来,尽管其真实还有待考证。四、预设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及其态度主导着社会舆论,左右人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应该恪守“自由、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在新闻报道中只客观地陈述事实,避免自己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媒体人没有在新闻报道中保持中立的态度,只陈述客观事实,而是在报道中加入了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严重左右了社会舆论。在《妻子遭联防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这篇报道中,作者没有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几乎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预设,凸显了这位丈夫的无能,而淡化了他本人也是受害者这一事实,使这位受害者为千夫所指。在记者与杨武的对话中,记者的七句话,无一没有涉及预设,极大的左右了受访者的思维。由于受访者杨武14岁就辍学,之后就一直在外打工流浪,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很难发现并质疑记者的预设,因此,就只能按照记者的思路思考问题,使本已心力交瘁的他更加的痛苦不堪。下面将从事实预设、状态预设、信念预设和结构预设四个方面对这篇报道进行分析。(一)事实预设事实预设即预设信息为已知信息,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在这篇报道中记者写道“事实上,记者探访现场发现,如果杨武稍微抬下头,客厅和里间发生什么都能尽收眼底。但杨武只是悄悄垂泪,甚至咬牙不敢哭出声来。”这段话预设了,“杨武完全可以看见杨喜利对自己妻子的暴行”这个事实。然而在这中情况下杨武懦弱的表现,让读者读来对杨武的无能确信不疑。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预设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普通读者无法考证,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把它当做是“公共知识”,受报道的影响,加深对杨武的厌恶之情。(二)状态预设状态预设是指通过预设信息来影响受话人的情绪使之产生诸如恐惧,愉悦等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记者在文中写道“王娟哭着责骂‘不是男人’。母亲也哭着将杨武责打了一顿,骂他是‘没用的丈夫,没用的儿子’。‘我儿子太老实了,对不住我那媳妇啊。’老太太长跪在地,哭求儿媳原谅。”在这一段描述中,记者通过杨武的妻子及他母亲对杨武的责骂,激起了人们心中对杨武的强烈不满,使读者觉得找到了共鸣。记者借杨武最亲近的两个人之口,预设了杨武实在是无能透顶了,让读者的愤怒加剧,对杨武的谴责加深。(三)信念预设信念预设是指通过预设信息来影响受话人早已建立起的信念甚至改变其已有的信念进而来影响或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文中写道“面对妻子和母亲的责骂,面对邻居的叹息,杨武只能一遍遍回应;‘我软弱、窝囊、没用,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没用的丈夫,也是最窝囊没用的父亲和儿子。我不能保护家人,没有脸面活在这世上。’”记者在复述这句所谓杨武说的话时,预设了他无力保护家庭,是没用的丈夫,没用的儿子,没用的父亲。在大众的意识中,男人应该是一家之主,是家的顶梁柱,要保护好一家老小。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这样当人们信念中的丈夫和眼前这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时,相信很多读者都难以接受,心中的愤怒早已压过了对他的同情。(四)结构预设结构预设是指那些由特定语言结构相联系的预设信息。在这篇报道中的记者与杨武对话部分,记者的七句话,无一没有采用这种预设。在这段对话中,记者的七句话分别是①“杨喜利带人冲进来的时候,你怎么躲避了?”②“老婆被打、被侵犯,也能够忍让?”③“没有想到冲出去救妻子?”④“当时为什么不报警?”⑤“他拖你老婆进房间,不担心出事?”⑥“这种耻辱你能够忍下来?”⑦“你太懦弱了!”这七句话中一至六句全部是反义疑问句,第七句是感叹句。记者用这种咄咄逼人的句式大肆宣泄自己个人的情感态度。①“杨喜利带人冲进来的时候,你怎么躲避了?”这句话预设的是你作为男人,在关键时刻应该挺身而出,保护家庭,怎么能自己躲起来呢?杨武受到预设的影响,再加上本身自己内心的愧疚,回答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不是男人”。②“老婆被打、被侵犯,也能够忍让?”这句话预设的是身为丈夫怎么能够忍受妻子在自己的眼皮低下被打、被侵犯。③“没有想到冲出去救妻子?”这句话预设的是你应该而且必须冲出去救妻子,这是丈夫的职责。④“当时为什么不报警?”这句话预设的是发生这种事就应该立刻报警呀。⑤“他拖你老婆进房间,不担心出事?”这句话预设的是你应该想到把老婆拖进房间是肯定会出事的。⑥“这种耻辱你能够忍下来?”这句话预设的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奇耻大辱。我们可以看到,这六句反义疑问句,无一不是在指责杨武胆小、无能和懦弱。杨武并没有发现和质疑记者的预设,他所有的回答都是顺着记者的意思作答,他把记者的预设默认为“公知信息”,他的思维和判断已经完全被记者所左右,认为自己真的是个无比没用的丈夫。使本已身心俱疲的他,更加的自责,更加内疚。⑦“你太懦弱了!”记者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杨武的责备之情。这句话预设的是,作为男人遇到这种事情,你的表现实在是糟糕至极。此言一出,杨武显然受到这种暗示的影响,想为自己做些辩解,说自己想冲出去砍死杨喜利,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内疚之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篇报道的记者不仅没有恪守“客观和公正”的原则,而且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预设,使读者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杨武的懦弱和无能上,而忽视了他本人也是受害者,属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举步维艰的弱势群体。在与杨武的对话中,没有一句是没用预设的,没有一句话不是在责备杨武,以一种直接而残忍的方式加深杨武内心的痛苦。五、结语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技巧,被人们广泛使用于各种语篇中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由于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特点,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访谈中经常被用到。本文从事实预设,状态预设,信念预设和结构预设四个方面对《妻子遭联防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这篇报道进行分析,来揭露其不合理之处。参考文献:[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刘明.《分析报纸: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之述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4: 58-60.[3]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3: 42-48.[4]常青.西方新闻报道语篇语用预设的批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0:117-118.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

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方式、态度和立场。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三个方面对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言形式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形式通常采用客观、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首先,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简短、有力的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一般采用大字体,突显重要性,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事件的关键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使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和发生的环境。

同时,新闻报道中多采用直接引语,将相关当事人或专家的话语直接呈现给读者,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最后,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现在时态、被动语态等手法来强调事件的客观性。

二、信息组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组织常常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先披露最重要的信息,再逐渐展开细节。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迅速获取到关键信息,逐渐了解事件的全貌。

在文章的开头,常会使用一两句简介将事件概括出来,然后在正文中逐步展开叙述。

常见的信息组织方式还包括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空间位置等进行组织。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并形成对事件的整体把握。

三、话语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具有丰富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

首先,新闻报道会以平衡、中立的立场来呈现事实。

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尽量客观公正,但在现实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立场倾向。

其次,新闻报道还会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比如使用感叹句、反问句等,以引起读者的情绪共鸣。

此外,新闻报道还会采用因袭、熟知、新奇等话语策略,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总结:新闻报道中的话语分析是对新闻报道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形式、信息组织和话语功能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影响。

最新整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卫报》的新闻报道.docx

最新整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卫报》的新闻报道.docx

最新整理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卫报》的新闻报道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解读《卫报》的新闻报道引言大多数新闻语篇采取及时的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而《卫报》作为国际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更应公平公正体现国际视野,就当前事件客观地剖析。

本文将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英国《卫报》对“南海仲裁案”的一篇新闻报道为例,从话语分析角度,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研究工具,探究其人称代词、情态以及语篇在演讲中的深层意义。

1《卫报》新闻报道的分析《卫报》作为世界主流新闻媒体,传达着主流观点。

本文选取发表于《卫报》的一篇题为“We won't have to live in fear anymore: reader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ruling”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

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分析人称代词、情态以及语篇。

1.1情态功能情态指的是发话者对自己所谈命题的成功性或有效性做出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或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曾亚平,20xx)。

它是介于肯定与否定的中间状态,表达着说话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体现了说话人的意愿或判断。

全文共有1640个单词,其中情态动词有45个,占全篇词汇的3%。

情态本身也有等级之分。

情态量值分布最明显地体现在情态词上。

通过对情态的高中低量值的区分,可以看出说话者语气的轻重。

当否定词在命题和情态之间转换时,情态的高、低量值会发生逆转(曾亚平,20xx)。

高量值的情态动词对应的是肯定态度,低量值的情态动词对应的是否定态度。

《卫报》的这篇报道用的最多的是中情态词,共26个,占全文情态动词的58%;高情态动词,共10个,占全文情态动词的22%;低情态动词,共12个,占全文情态动词的27%,《卫报》发表的这篇新闻报道是引用的各界人士的话语。

从标题明显看出,《卫报》是站在菲律宾的角度叙写的这篇报道,在结局很明显倾向菲律宾的情况下,菲律宾的人民感觉到了来了全世界的支持与鼓励,不再把自身视为弱者,而是以一种强者的风范叙说自豪感,因而,他们不再是义愤填膺,所以也没必要使用太过激烈的情态词,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指出今后的发展的方向。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对俄新社“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近年来,体育赛事已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冬季体育盛事之一,北京冬奥会备受关注。

各国媒体对此进行广泛报道,以推动对冬奥会的了解与互动。

然而,近期俄罗斯新闻社“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引发了广泛争议。

本文旨在对该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讨俄罗斯新闻媒体的言论立场和报道偏见,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选择。

首先,俄罗斯新闻社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见。

在其报道中,俄新社对中国主办冬奥会的优势和成就缺乏客观评价。

相反,他们聚焦于挑选负面角度,强调负面事件和问题。

这种选择性报道常常使读者得出负面印象,将冬奥会的积极成效转化为负向发展的证据。

事实上,北京冬奥会作为历史上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意义。

然而,俄新社的报道忽视了这些方面,未能客观介绍冬奥会为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其次,俄新社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倾向。

他们将北京冬奥会与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试图在国际社会引起对中国的关切和质疑。

然而,冬奥会的办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不仅仅是关于竞技体育的盛会。

尽管人权问题备受关注,但用一场体育赛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显然是片面的。

俄新社选择性地报道并大肆渲染这些问题,加深了公众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误解。

另外,俄新社的报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片面性。

他们以一种偏颇的视角,将自己国家的立场和观点强加于报道中。

报道中所使用的词语和描述显然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包含了对中国的质疑和指责。

这种倾向性的报道不仅加重了读者对中国冬奥会的不信任感,还会影响国际间的信息传播和理解。

然而,在批评俄新社的报道偏见时,我们不能否认媒体有报道自由的权利。

俄罗斯新闻社的报道,反映了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和立场。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报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立场偏见。

因此,了解和辨识这种报道偏见是我们对待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认识。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转述话语在新闻语篇中的作用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 性
提高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 性
丰富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 性
转述话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转述话语可以增加新闻的真实 性,使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转述话语可以减少新闻的偏见 和主观性,使报道更加全面
转述话语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 度,使报道更加可信
新闻语篇中转述 话语的批评性分 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转述话语的分类和作用
02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方法 03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实例 04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结论 05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应用
PART ONE
转述话语的分类 和作用
转述话语可以减少新闻的误导 性,使报道更加准确
PART TWO
新闻语篇中转述 话语的批评性分 析方法
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
话语分析理论: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等之间的关系 话语分析方法:包括话语分析、话语批评、话语建构等 批评性分析方法:对语篇中的转述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 应用领域:新闻、广告、政治宣传等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
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语言、文本、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和分析的方法 话语:语言、文本、符号等构成的交流系统
批评性:对语言、文本、话语进行批判性解读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
基本概念:话语、权力、意识形态、文化、批评性等
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步骤
确定转述话语的类型:直接转述、间接 转述、混合转述等
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新闻审核制度,确 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中美新闻报道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美新闻报道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Report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Shi Tingting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Supervised by Professor Han Meizh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May2019Abstra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texts and studi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texts.It reveals the ideology and power hidden behind the texts.Faircloug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DA,and hi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news discourse.Many researches on news discourse are conducted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s the basic framework.The situation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has aroused widely concern in the world in2018.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un and th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first met in Singapore after the Korean Peninsula split in1948.This summit bring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Korean Peninsula.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released news reports about the summit.Therefore,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linguistic featur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reports about this summit to reveal the hidden ideolo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 with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in this research.1. What linguistic features are used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between the two newspapers at the description stage?2.How do the news sources and reporting modes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reports at the interpretation stage?3.What ar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a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ideologies expressed in the two newspapers at the explanation stage?In this research,10English news reports from China Daily(CD)and10from The New York Times(NYT)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on the summit from May to December in2018. These selected news reports are analyzed wi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corpus analysis tool AntConc3.5.7was adopted to ensure the objectivity of research.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news media in the two countries differ in their coverage of the same issue.At the description stage,the transitivity and modality of the news reports are analyzed.As to transitivity system,material process,verbal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take a high percentage in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uses more material and verbal processes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while relational processin The New York Tim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hina Daily.As to modality system,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mostly use median and low value modal verbs.China Daily reported this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mmit and called on both sides actively to promote the meeting process.In The New York Times,it can be clearly seen from the use of median value modal words whe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alked about the summit.President Trump admired this summit as a historical moment,but when it refers the topic of denuclearization, American news reporters portray the United States as a powerful country that can ask North Korean government to take more actions on the process of denuclearization and sho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plays a dominate role in the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 Peninsula.At the interpretation st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ws sources and reporting modes, specific source in news reports takes a higher percentage than semi-specific and unspecific source in both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uses more specific source than The New York Times.As for reporting modes,the distribution of direct speech in China Daily takes a higher percentage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and the percentage of indirect speech in China Daily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ew York Times.China Daily applies more direct speech to make their reports more authentic for readers;The New York Times uses more indirect speech and semi-specific news source to imply the uncooperative image about denuclearization of North Korea.At the explanation stag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media,America advocates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and has a tough foreign policy towards North Korea,which makes its news media emphasize the interests of their country. While collectivism is the main culture in China,which always supports the resolu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through the equal dialogu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research,it can help readers have a bett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news reports.At the same time,it can also enhance people’s anti-control consciousness in news reading.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ews discourse,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ideology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不仅注重对语篇中存在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还深入研究产生该语篇的社会背景,从而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权利意识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1]

ernal Agitato 阿拉法特的报病逝,成为中东国媒体对此事复杂的身份象民的父亲,是他指责为恐怖分333安徽文学2008年第期7形成对阿拉法特反面态度。

此外作者还运用对比和重复的修辞方式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三)话语描述凡・戴克认为话语描述也是话语行为,也是人际意义的因素之一,韩礼德将话语行为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新闻语篇引用来自不同渠道的消息来构成文本。

直接引语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话,而间接引语则是从自己的角度来陈述别人的话,被陈述的话语不放在引号内,被引用人的话的风格,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通过整理和利用,可以渗入引述者本人的政治文化信仰。

语篇中共有15处间接引语,2处直接引语,其中这5处直接引语的内容为阿拉法特本人的话,引述动词分别为boomed 和shot back ,15处间接引语中只有5处有确切消息来源,分别为阿拉法特,Golda Meir ,其它10处间接此语均无确切消息来源,通常为Israelis,Aides,Arafat's Israeli critics,Associates,his hard-time critics,a re-porter,an aide,The P ,L,O Leader 等。

大量的间接引语大大削弱了报道的客观性,况且67%的间接引语无可考证的消息来源,并且其中有很多是来源于以色列方面的批评者的声音,对阿拉法特针对性很强,没有代表性。

作者大量引用来自反对方的言论来构建语篇,以知情人的身份向读者提供貌似公正、客观的信息,误导大众,影响社会舆论。

本文对美国重要的新闻周刊《时代》中一篇关于阿拉法特的报道分析得出,新闻报道者通过使用特殊的情态系统、人称系统、修饰词、强调和话语描述等不同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的:感染和说服读者,让读者在作者经过巧妙包装的强大的语言攻势下,心悦诚服的对阿拉法特的看法达成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对待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政策的借口。

一篇有关春节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篇有关春节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道。该媒体记者特别总结了有关春节的 1l大现象。这篇看似 的 习俗 像扫尘 ,守岁 ,拜年 ,贴 春联 ,春节 大采购 (通 常是去超
只是介绍 中国节 日传统 的非政治性语 篇 ,也难逃 离隐藏在其作 市 ),年夜饭 ,饺 子 ,春卷 ,春 晚 以及 近年来 流行 起来 的假 Et旅
者背 后的意识 形态 的影 响 。本文将运 用批评性话 语分析 的方 游等 ,一个介 绍春节 习俗 的文章却 只字不提 。所 以,这篇文章
以发 现话语 中表达 的社会意义。
片面 的 ,不 重要的部分 。对于某些 中 节 日“春节 ”引发 许多美 国媒 体的 的迷信 现象 。但是 ,对 于大部分 中国人来说 ,春节是 一个标 志
关 注 ,美 国有线 电视新 闻网网站在首 页刊发介 绍中国春节的报 新年伊 始 ,辞旧迎新 ,全家 团聚 ,喜庆祥和 的节 日,中 国人熟悉
隐藏在美媒背后 的貌似 客观公正实则 暗中扭曲丑化 中国形象 , 有很 强 的说 服力 。 因此 ,它们 的使用 能有效 增强语 篇 的权威
抹黑 中国的意识形态。
性 。”(辛斌 ,2005:75)。本文使用 了很大篇 幅报道 中国单身女
2.1分类 。分 类是人类 最基本 的认知方 式 ,“没有词 ,我 们 性租男友 回家过年 的事 ,为了增加报 道的真实性 ,还 引用 了中
有 :quirks怪 癖 ,Trafic chaos交通拥堵 ,Trafic Armageddon交 (这样父母 和亲戚才会停 止唠叨 )。VanD ̄k指出数字是客观新
通 大 决 战 ,black—market tickets from scalpers黑 市 “黄牛 票 ”, 闻报道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淘宝 网价钱数字的使用不仅仅是

2018——2019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

2018——2019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

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下面这是一篇关于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新闻标题中往往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会加上一些批评话语,那么这到底可不可以呢?这篇范文一起参考!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分析社会中各种现象,关注话语、社会权力和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文章结合Van Dijk的社会认知视角,以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研究工具,选取《卫报》网站15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对《卫报》的新闻标题进行分类,分析新闻标题的主位和述位,探究《卫报》的新闻标题是如何构建中国形象、影响受众的认知的。

关键词: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卫报》一、引言《卫报》是英国主流媒体之一,在世界也享有较高知名度。

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7月英国《卫报》网站有关“南海仲裁案”的15篇新闻报道作为语料,借助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视角,以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理论为基础,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研究工具进行系统、深入的批评话语分析,揭示以《卫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二、理论背景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Fowler等人(1979)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

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Fairclough侧重研究话语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而Van Dijk则侧重于研究话语和社会权力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工具之一的系统功能语法则包括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这三种功能分别与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相联系。

本文将主要从主位系统对《卫报》的新闻报道作批评话语分析。

三、新闻标题的主位系统分析新闻标题力求言简意赅,尽可能在有限空间内传达更多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标题都是精心设计的,因而,新闻标题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动机。

对玉树地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对玉树地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对玉树地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语言学或批评性语言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它旨在透过话语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和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对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主要目的是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通过对中国日报对玉树地震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言中的意识形态意义,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新闻语篇一、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和语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重新审视它们。

意识形态不仅渗透于各个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与交际中,而且对某种社会过程起着介入或干预作用,主要体现为帮助人们获得或维护某种权力关系。

批评语言学,Fowler(1991)说,是一种“工具语言学”,主要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联系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语境,揭示其中所隐含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统治关系。

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辛斌,2005)。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批评语篇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Halliday(1994)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从这一体系中所做出的选择。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意义,结构的不同反映出意识形态意义的差异。

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的这些功能可以解释语言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作用。

分析的通常做法是,“在对语篇的语境、功能和相关的社会关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对整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沈小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语言是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的,传播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词汇;语法
作者简介:沈小琴(1988-),女,汉族,重庆万州人,2013级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一、前言
话语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语言学,如今已经广泛见诸于多种人文学科之中。

话语分析自然成为对话语进行研究分析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在 1952 年首次使用话语分析后,话语分析经过了长足的发展。

钓鱼岛问题虽属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其实质上是中日两国在有关钓鱼岛领土上的争端问题。

本文选取两篇China Daily关于2014年的相关报道分析其话语特征。

二、Norman Fairclough 批评话语分析
Fairclough在其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当代话语分析新方法,提出了三维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过程。

在文本分析层面,费尔克拉夫以文本的组织形式为基础,将文本分析分为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

三、文本分析
本文挑选了China Daily两篇有关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话语争端报道,结合以上理论试图进行词汇及语法层面上的分析。

首先在词汇选择中,同一个词可能面临不同的意义阐释,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去表达。

在2014年8月2日的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tension 中,用词严肃,不容质疑。

比如infuriated、inherent territory、consistently、firmly opposes表现出中国官方对于日本政府妄图给钓鱼岛重新命名这一荒唐闹剧的强烈不满和斥责。

虽然国内的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客观性,《中国日报》这一官方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
策略来建构出客观报道背后的主观诉求。

其次隐喻使用上讲,隐喻探讨语言之间的垂直关系。

由于隐喻存在着替代关系,那么在话语表达喻体对本体的替代过程中就不免携带了喻体的所承担的话语债务问题。

在《中国日报》2014年7月2日的报道Japan opens Pandora's box中使用了隐喻。

根据希腊神话,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当她再盖上盒子时,只剩下希望在里面。

据此英语中常借用Pandora’s box一语喻指灾祸之源,用open Pandora’s box 表示引起种种祸患。

报道描述了于7月1日由日本安倍内阁决定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事,提出了“行使武力三大条件”,并一改2013年版白皮书记载的“超出宪法第九条允许的行使力量的范围,是不被宪法许可的内容,转变为只要满足行使武力三大条件,行使集体自卫权是可被宪法允许的,然而这样可能会导致日本与周边邻国关系紧张,因此用日本安倍内阁不仅给日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还给东亚及世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再次及物性是通过语义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

它主要是由若干种过程的形式来展示出主体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所经验的事物。

具体说来及物性通过不同词群将小句分为参与者、情景、过程等成分。

有时语句通过模糊施动者来服务于某种隐含目的。

在这两篇报道中名词化的比较多见。

如在第二篇报道the Abe-directed reinterpretation will give Japan……这篇报道主要是说明安倍内阁对2013年日本自卫白皮书的调整预设这样的重新解释是关系紧张的一个大来源。

最后Fairclough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强调情态意义分析的运用,在一系列客观事件的表述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情态使用。

但媒介话语却常常为构筑客观的报道而将复杂情态话语转变为绝对情态。

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而在语篇里现在时态很多并不表示时间,而是表示普遍真理、始终存在的状态、习惯性或连续性的行为和过程等等。

报道Japan's naming of islands adds to lingering tension 中主要采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表达出钓鱼岛一直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的情态就是绝对情态以表达作者的强烈情感。

根据这两篇报道的具体特征,有选择性地分析了情态和转换等蕴涵的意识形态,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并不像以往有些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和引导读者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以上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分析,新闻报道不仅仅是陈述事实那么简单,往往蕴含着文本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新闻话语承担政治介入效力作为一种再生产与构造社会秩序的一种有力斗争手段。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Publications.
[2]辛彬:《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