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
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
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
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
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
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
修图App 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
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
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
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
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
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
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
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
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
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
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
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
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
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
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
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
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
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
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
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有的精气神。
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
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国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
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
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
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
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
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世界文学”,其实是关于你我究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也就是说,读者在刚接触世界文学时不要把自己束缚在某个书单上,强迫自己“非要看完”某些作品,而应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感兴趣的作品中。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能够引起自己阅读兴趣的下一部作品已了然于心。
这样一来,你的阅读视野开始真正面向世界。
第一,多读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经历了时间考验,不仅流传至今,而且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很多作品具有突出的现代性,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
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多具有多层次和多义性,应该用多种方法阅读。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某种多义性。
《罪与罚》讲述的是一个叫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年轻人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如果读者把重点放在犯罪和刑侦的情节中,就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犯罪小说来阅读;如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其他方面,这个作品就既可以是“都市小说”,又可以是“社会风俗小说”,还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说”或“宗教小说”,甚至是一部“思想小说”。
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善于表现多层次的复杂内容。
第三,不同的年龄要读不同的书,但必须从小读书,古典文学作品更要反复研读。
年龄不同,对作品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读书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书籍。
古典作品需要反复研读。
因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常读常新,当你尝试再次阅读时,就会发现它不同的一面和别样的精彩。
所以,对于这些作品不要以为读一遍就看懂了,就束之高阁。
(摘编自沼野充义《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材料二:中国古代文人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
“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至至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
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第I卷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说过:“每隔五十年,就是人类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
”从这个角度讲,《长津湖》的出现正逢其时。
我们观看这部电影,谈论这部电影,经由这部电影所构造的集体感知路径,来回溯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长津湖》拍出了新主流大片特别是革命历史战争片的新境界。
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战争片谱系和美学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诞生过“三战”和《上甘岭》《英雄儿女》《大决战》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当然,一度也有这样的声音: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反思战争”的战争电影;中国的战争片只分“敌我”,不站在更高的“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荒诞性”。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长津湖》肯定不是“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影片的反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站在祖国的立场,站在和平的立场之上,是以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为基础的。
影片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以及毛泽东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与伍连长说的“有的枪要开,有的枪可以不开”形成了不同层间的呼应,战争和敌我的辩证关系也具有说服力。
这既是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诸如残酷性、荒诞感、生死等。
不被“有敌我,无战争”这种认为国产战争片缺乏所谓现代元素这样的观念带着走,我们拍出了《长津湖》这样的“在有敌我的前提下,有战争”的优秀的中国式战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英雄的塑造不是“战狼”式的,而是相对严格地按照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进行,能激发起观众巨大的共情。
接受使命呼唤:伍千里背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回家,可刚到家,就收到了部队的命令出征。
2022-2023学年高三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评分标准
2022-2023学年高三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
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
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
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
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
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
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
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2023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5)
1. On which day does the woman like to go to the zoo?A.Sunday.B.Saturday.C.Friday.2. What does Peterson most probably do?A.He’s a repairman.B.He’s an engineer.C.He’s a plumber.3.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A.Buying a computer.B.Hiring an assistant.C.Starting a business.4.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A job.B.A concert.C.An actor.5. When does the man finish work on Monday?A.At 5:00 p.m.B.At 6:00 p.m.C.At 4:00 p.m.二、听力选择题6. 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以下小题。
1. When did the man’s boss call Jeff?A.In the morning.B.In the afternoon.C.In the evening.2. How did Jeff explain everything?A.By e-mail.B.Over the phone.C.In person.3. Why didn’t Jeff come to the office on Tuesday?A.He was sick.B.He was off the day.C.He was working somewhere else.4. How does the woman sound in the end?A.Excited.B.Surprised.C.Angry.7. 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以下小题。
湖南长沙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南长沙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媒体报道,近期发布的《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称,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8秒。
而微软的研究发现,金鱼的专注时长是9秒。
也就是说,现在人类的专注时长比金鱼还少1秒。
这一结论是否准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但是,专注力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专注力下降也称为分心,就是专注力集中于当前的某事、某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和悲剧已屡见不鲜。
每年全球有为数不少的司机因为在驾驶时聊天、发信息、打电话等,造成严重车祸。
而这只是专注力下降导致的恶劣后果之一,而最常见的一般后果是,由于对目标难以专注,造成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
专注力下降可能对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影响更大,他们呈现出与过去几代人不一样的特点,也就是缺少耐心。
Z世代(10~24岁)和α世代(0~9岁)从小就生存于一个数字化世界,网络、电脑算法让他们追求以更快的方式在电子设备上获取信息,并且以这样的方式认知世界和适应世界。
同样,半路出家进入信息时代的成年人也不比Z世代和a世代好到哪里去。
全球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对网页加载时间的忍受能力只有几秒,如果超过10秒仍没显示内容,人们通常会变得不耐烦,然后转向其他网站。
专注力下降和缺少耐心,当然是信息时代信息倍速增加的结果。
信息时代,人们在空间上的移动速度比现代化之前已经提高了100倍,信息交流的速度则提高了1000万倍,数据传输的速度更是提高了约100亿倍。
“秒回”“秒知”“秒杀”和“秒抢”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湖南省百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023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
“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
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
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
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
治国顺乎民性,修养生息。
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
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
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
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
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
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
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已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
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
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
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祭祀舞曲歌词汇集传世就是例证。
历朝历代文人笔下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等的记载也有大量文献,而且对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亦有深刻揭示。
像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讲“口头文学”的价值:“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
”清人徐沁在《明画录》里也说:“琴弈之有谱,而卒莫能发其间者何也?盖琴之妙,在于抚弦拳指之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传矣。
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要。
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但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部。
比如我们常看到的广告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酒”等此类的表述。
这样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非遗的实质内涵。
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
而这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现象。
因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护的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以及怎样认知非遗的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
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
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
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
《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
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
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
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
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六)语文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 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
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
《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湖南省部分名校天壹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南省部分名校/天壹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关于“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共同体”的词源:社会学领域公认的“共同体”的概念由德国社会学者滕尼斯提出,他认为,人类始终处在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之中,共同体就是“组成一定关系的人们”,并将共同体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类。
“共同体”的形成:“共同体”的形成依赖族群成员的交互联系及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其中,“族群”“类”的概念与“共同体”的意义相似,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社区、国家、民族,也可以包括广泛意义上的全人类。
“共同体”的价值: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有机团结的基础,也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前提。
简而言之,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强化成员归属感、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阐释。
新世界主义: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有别于以往西方学者的“世界主义”主张,不以个别国家为中心,不追求凌驾于他国之上的特殊利益,是对民族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因而有别于以往世界主义的新世界主义。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交往理性: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及沟通的双方应是互为主体而存在的,国家间的交往应远离主客关系、远离对他者的污名化,是以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利益为支撑的交往规则,强调的是人类“既要手拉手又要心连心”的彼此关联,因而也契合了人类交往所追求的“主体间性”和“交往性”的原则。
中国方案: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同于既往包罗万象的全球化理论,也非推崇个别国家霸主地位的旧有思维,而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在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洞察的基础上的总结,因而也是中国面向世界提供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
《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在这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成缺、盈冲、直曲、巧拙、辩讷、静躁寒热。
老子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完全相反,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看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看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似口讷。
清净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的“大巧若拙”,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看来,“巧”分为“大巧”和“小巧”。
所谓“小巧”,就是刻意使用人工技巧,精心雕琢。
老子蔑视“小巧”,认为它是社会祸乱的原因之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真正的“巧”是“大巧”,然而它却往往以“拙”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与老子关于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
老子的哲学以“道”为核心,道是宇宙本体,孕育生长了万物,是无所不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遵循“无为”“自然”的法则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干预,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一切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
“大巧若拙”与“道”的自然无为是一致的。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人为,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这样看似“拙”,实际是真正的“巧”。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下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C. 农耕经济发展D. 井田制崩溃2. 汉朝常见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
《后汉书·李膺传》中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
这一现象反映A. 独尊儒术思想深化B.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C. 社会治理手段多样D.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3. 唐代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
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
这客观上A.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C. 削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D. 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多样4. 宋代,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
该现象反映A. 民族融合冲击传统礼制B. 经济繁荣推动观念变化C. 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习俗D. 儒学复兴促进思想解放5. 下图是明清江南地区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数量情况图,反映松江府当时A. 女性地位提高B. 社会重视教育C. 学校教育发达D. 市镇经济发展6.186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因要回英国结婚,请求清政府派若干官员跟他一道去英国考察,当 时朝廷的官员都比较保守,没有一个想出国的,最后清政府选派了年满63岁的满人斌椿(赫德的秘书)带队访欧。
这反映清政府A. 外交呈殖民化倾向B. 满汉官员地位不平等C. 与世界的联系加强D. 天朝上国观念被颠覆7.1921 年8月20日,中共书记部出版《劳动周报》,宗旨是“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 主义”,还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9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
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
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
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
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
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
修图App 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
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
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
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
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
1“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
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
例如,“苍莨”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
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
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
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
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念。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
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
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
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
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
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
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
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如“赤”,即红色。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
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 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 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 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 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 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3分)A. 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以象征奸邪、阴险。
B. 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 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 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4分)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
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
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海雪原曲波腊月二十四日下午,他离开小分队整三天了。
他那无穷的体力,被那比沙滩还要松软的大雪原给消耗了,他疲惫得浑身松软。
雪地好像存心和他找麻烦,越疲劳它陷得越深。
孙达得每走一步,不是什么向前迈腿,而是从雪窟里向外拔腿,或者说是从烂泥塘里向外拔腿。
左腿刚拔出来,右腿又陷进去,拔得越费力气,陷得就越深。
这一趟远距离联络,也更加丰富了孙达得的雪地行走的知识,当他实在拔不出腿的时候,逼得无法,只得躺在雪地上,像一匹拉车被陷住的马,急促地喘息一会儿,起来再干。
有一次他实在爬不起来了,挣扎了一阵,毫无效果,偶尔他侧身一滚,想仰卧一会儿,可是这一滚,突然觉得身体轻快了很多,在他滚动的地方,一点也没陷下去。
孙达得一阵轻松,回头望了望自己滚过的一段路程,刚压上了一点微弱的痕迹。
“我的全身的重量,倒比两只脚还轻?真欺侮人,这存心是逼我孙长腿滚了去呀!”他奇怪地自语道,“好!为了完成任务,滚爬都行。
”从此孙达得的前进中,有走,也有滚,雪浅的地方他就瞭开长腿,雪深的地方,他就滚上一阵,越过深雪地带。
天色渐渐昏暗,杨子荣留的记号仍无尽头。
孙达得心焦得浑身发热,心里老翻腾着:“时间!时间……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我完成任务的时间只剩三天了……”这短促的时间和焦躁的心情,更加激动了他为党工作的高度的责任心,给他增加了力量,疲劳逐渐地在他身上被驱逐了。
可是每走一步又给他带来了另一种更担心的情绪,“杨子荣同志到底怎么样了呢?出没出危险呢?快走!只有快到联络点,一切才会明白。
”此刻他的腿由松软变得绷紧,力气增加了,速度加快了。
他边走边张望,来到一个小山包的边缘,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棵周围没有大树遮盖的小树,小树人头高处的树权上,搁着一块什么东西。
他顿时乐得跳起来,但他又马上沉住了气,“不能冒失,看看……”他赶忙蹲在一棵树下,仔细地向四周窥觅了一阵。
当他确信没有敌人埋伏之后,便拚命地爬上去。
“找到了,找到了!好顺利!”他一面拿下树权上的那块黑石头,一面急急地在树干上到处摸索。
也许是由于心急,一时竟找不到他要找的地方。
孙达得又是一阵心跳,担忧起来:“难道杨子荣同志没做完他的全部联络准备工作就……”在这一愣神的瞬间,他忽然瞧见就在他眼前的树皮上,有一处有点异样,赶忙伸手一按,那树皮竟活动起来。
“妈呀!你①在这里!你②怎么不说话呀!”孙达得高兴得心快跳出来了,他伸手拔出匕首,叭的一声,把匕首刺在那块树皮上,然后轻轻撬了撬刀尖,往外一拔,一片香烟盒大小的树皮,随着他的匕首脱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