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状态的判断:根据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特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介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接着讲解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介绍平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人体运动的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释原因。

沪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力与运动 (全单元 教案 含教学反思)

沪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力与运动 (全单元 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微机、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使它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或板擦)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

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有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或板擦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木块(或板擦)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讨论:木块:静止―→运动―→静止。

这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实验探究:阻力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教材P126-127实验探究,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3)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4)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5)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6)推理:小车在光滑的(阻力为零)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点)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力和运动》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4.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摩擦力、浮力的计算和牛顿定律的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跳绳等,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典型例题,如摩擦力计算、重力计算、浮力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重力的概念、计算浮力的概念、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摩擦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列举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重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重力的公式。

4.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出计算浮力的公式。

5. 请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

6. 请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牛顿定律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探究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2.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课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斜面、木板、玻璃、毛巾、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玻璃杯、惯性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激发矛盾:课本图7-1、7-2两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书本感受:推书本,书本就运动,撤去推力,书本停止运动。

老师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假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师: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孰对孰错,还是让我们一起动手探究论证吧?2.实验探究:利用课件引导提示学生明确整个实验探究内容(1)提出问题: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如果物体不受摩擦阻力会怎么样?(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学生: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设计实验:让小车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

最新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

最新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

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其中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点。

本章教材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合成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力的合成。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及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因果推理;能知道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方法教材以实验探索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通过经历定律的发现过程,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力的平衡”要求学生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课时安排本章用5课时,第一节用两课时,二、三两节各一课时,复习巩固一课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沪科版8年级物理HK下册名师新教案 第7章 力与运动 第3节 力的平衡

沪科版8年级物理HK下册名师新教案 第7章 力与运动 第3节 力的平衡

第三节力的平衡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分析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难点: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小车、砝码、小盘、细绳、固定有滑轮的桌子。

一、情景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匀速上升的潜水艇、缓缓下降的降落伞、吊在天花板下的电灯等。

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受哪些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以上物体受力了,运动状态仍然保持不变,即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平衡的奥秘吧!二、合作探究二力平衡提出问题(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1)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平衡力。

二力平衡条件提出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演示实验(1)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认识惯性》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认识惯性》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在启动和刹车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内乘客的前后倾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辆启动和刹车时,乘客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有什么关系?
3.引导思考:通过这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认识惯性。
1.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了解程度,以便在讲解惯性时能够更好地结合定律进行阐述。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学生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惯性的本质,明白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认识惯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掌握惯性的应用和影响。
2.能够运用惯性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车辆启动、刹车时的前后倾,运动员的起跑等。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和记录惯性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能够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然而,对于惯性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容易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混淆。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理解并掌握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惯性现象,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沪科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授课教案设计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 力的平衡

沪科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授课教案设计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  力的平衡

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材解读本节主要内容有: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力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

这部分内容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分析,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僵持的‘人象大战’”(教材图7-18),并由此提出问题:“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呢?”因为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不受力的时候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不是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力呢?接下来,在“二力平衡”这个段标提出了“平衡状态”“平衡力”这两个概念。

通过一组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的物体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具体了解成对出现的平衡力的情况。

第二部分“二力平衡条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这样设置是让学生先通过自然、生活现象认识“力的平衡”,然后用抽象的概念来总结“力的平衡”,接着用“力的平衡”观念来解释自然、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最后具体知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会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本节内容是希望学生在对二力平衡的认识中感受处于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2.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小卡片、细线、钩码等),课上引导学生针对探究课题独立完成探究过程,然后对实验观象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二节力的合成教案(新版)沪科版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二节力的合成教案(新版)沪科版
5.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和应用,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力的合成”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力的合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并能够用正确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合力和分力。
2.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地运用合力与分力的原理,分析并解决问题,如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或者判断一个力的分解。
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并能够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互动游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物模型:使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和操作,增强对知识点的感知和记忆。
4.在线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布预习资料、课件和练习题,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同时可以进行在线互动和答疑。
4.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解决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平衡等问题,展示出创新实践的能力。

沪科版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导学案

沪科版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导学案

沪科版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科学探究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探究内容:研究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探究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 探究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改变一个物体的质量、速度和作用点,观察另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理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这一概念。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以及如何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质量不同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这一主题。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速度和作用点的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

4. 理论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力的作用理论相结合,解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5.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1. 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2.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1.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 实验结果表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当力的大小增加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更明显;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会改变;当力的作用点改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第七章《力与运动》同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第七章《力与运动》同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第七章《力与运动》同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第七章《力与运动》。

具体内容包含:1. 力的概念及其测量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与作用3.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4. 力的合成与分解5. 运动状态的改变:加速、减速、匀速6. 自由落体运动与斜面上的运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区分并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与作用。

2. 学生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学生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则,解决简单的力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与作用,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来引入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与作用,并配合实例进行说明。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运用牛顿三定律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深化对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及其测量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与作用3.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与应用4.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下列物体运动的原因:抛出的球、拉紧的弓、滑动的滑块。

2. 计算下列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问题一:一个力为10N,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求此力的水平分力和竖直分力。

问题二:两个力分别为8N和12N,它们之间的夹角为60度,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力的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7:力与运动》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的复习课。

教材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能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物体运动的现象;4.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物体运动状态;5.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灵活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实例,让学生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课本上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大小计算;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5. 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七章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章是在上一章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之一.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其中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点。

本章教材为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求体现“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会是怎样?”的思路。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展示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将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由于现实中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力的作用,如何体现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又如何?这就是第二节“力的合成”探究的问题;第三节“力的平衡"探究的是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描述牛顿第一定律.(2)知道二力合成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二力的合成。

(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4)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及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因果推理;能知道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教材以实验探索为核心,让学生通过对学习的参与,获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通过经历定律的发现过程,领悟“分析与论证"这个环节,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力的合成”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并掌握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力的平衡”要求学生对假设的论证,获取结论。

课时安排本章用5课时,第一节用两课时,二、三两节各一课时,复习巩固一课时。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学情分析】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

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

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

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呢? 。

2、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得到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关系。

其实除了伽利略,还有其他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到了牛顿,他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形成了今天的定律。

组织学生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活动】认识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所有物体都适合,不是特殊现象.(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但是一个理想化条件,实际上不存在。

故是一个理想定律,是由实验加科学推理得到的。

(3)“总”说明没有例外,总是这样.(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则仍静止;原来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由来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1、斜面小车实验中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小车在水平面上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那么小车运行的远近就与此因素无关,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在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问题时,一定要认清所提供现象的条件变化,及物体的初始状态。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说明】实验与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除牛顿第一定律使用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研究也是利用此法。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组织学生进行本节内容小结:1、力和运动的关系认识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2、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设计、方法、结论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方法、使用条件七、布置作业1、课后作业题12、预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内容八、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二、牛顿第一定律目的: 内容:器材: 说明:(1)(2)(3) (4)过程:数据收集:分析与结论:推理:九、教学反思1、力是改变物体涌动的原因2、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者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惯性,并了解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有学以至用的物理思想.【学情分析】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事实认识惯性,知道利用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难点:惯性的大小因素的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及身边的生活现象,让生明确认识物体的惯性及惯性现象。

加强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解释与交流,充分让物理走进生活。

教学准备水杯、硬纸片、圆柱体、塑料尺、方木块、长木板等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历史中有不同的认识,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复述斜面小车实验的设计与组织过程,注意事项和结论。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相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回忆回答。

教师:利用课本中图7-5的装置做一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猜想与试验后现象对比。

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被弹走,而砝码却不动呢?说明物体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物理学中称其为惯性.板书课题:惯性学生观察实验,进行猜想并把试验后的现象与猜想进行比较,通过师的解释进入新课的探究.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惯性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惯性的存在性及大小因素的探究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我们知道惯性的存在.那么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质量不同的两木块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

(2)同一木块以不同的速度在长木板上运动,当突然受阻时,比较现象。

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长方木块两个、带有阻挡木块的长木板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而与无关。

2、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7—7、8、9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总结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7-7、8、9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并初步总结出如何具体解释惯性现象。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形成解释惯性的方法。

【学生活动2】交流、讨论、展示、总结形成初步认识。

【说明】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要解释惯性现象,必须明确原来的运动状态,具体回答步骤如下:①判断研究的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②该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该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结果出现的现象。

四、知能应用,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惯性及惯性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对此有很大的应用,下面我们解决几个问题,加强对此内容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并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出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1】做学案上的“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结果师生合作评析形成共识【说明】:①惯性是物体固有一种属性,是一切体都具有的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一种“惰性”。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一切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固体;包括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受力的物体和不受力的物体。

③惯性有大小,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运动状态等无关。

④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由于惯性作用”,也不能与力比较大小。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巩固提高。

师巡视批阅。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讨论总结形成统一认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本节所研究的内容有:(1)惯性的定义理解及大小因素的探究(2)惯性现象的解释四过程七、作业(课堂完成,师部分批阅)(1)课后作业第2、3题(2)同步探究上的相关内容八、板书设计惯性1、定义: 4、惯性现象的解释:2、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 步骤与过程:(1) (2) (3) (4)目的:器材:过程:分析与结论:3、属性理解九、教学反思1、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很难2、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节力的合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