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光合作用以及树木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适用对象:小学4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教材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太阳和树木的照片。

2. 树叶和树干的剪影,用于活动中的制作。

3. 白板和可擦笔。

4. 学生绘图纸和彩色铅笔。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话题(5分钟)2. 在白板上写下“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个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的意思。

1. 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解释树木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

2. 解释太阳作为我们的能源供应商,为树木和其他植物提供光和热能。

1. 分发树叶和树干剪影给每个学生。

2. 让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描述这些特征。

3. 引导学生观察树叶和树干的差异,并解释树叶充当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而树干则提供支撑和传导。

2.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绘制一棵树的图画。

3.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绘制的树与离太阳最近的树之间的联系,例如:树叶的形状、颜色、位置等。

1. 让学生轮流分享他们绘制的树,并解释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太阳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如此重要。

3.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保护环境和树木的想法和建议。

1. 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树木对环境的贡献。

评估:观察学生在绘图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太阳和树木的理解程度。

可以编写一份简短的问答或绘图作业,以方便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树木,并记录它们与离太阳距离的关系。

学生还可以收集树叶样本并制作一个小的树叶相册,了解不同树叶的形状和特征。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鼓励学生交流朗读感 受,分享对文章的整 体理解。
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 容,了解文章大意, 形成初步印象。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脉络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 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线索。
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和语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各部分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特色,领略风格
04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唤醒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 自己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情感熏陶
通过课文中红柳的悲剧,引导学 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自然的伟 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太阳与地球距离知识普及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约为1.5亿公里,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距离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会发生变化,最近时约 为1.47亿公里,最远时约为1.52亿公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提供了光和热,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生物圈 。
自然的敬畏之情。
让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 懂得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精神激励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柳生存 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顽强,激励学生勇
于探索未知领域,追求真理的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资源,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通过描绘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树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何称它为“离太阳最近的树”?(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感。

5.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树木的尊重和爱护。

(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树木。

8. 板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特点:高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赞美:作者对树木的喜爱和敬意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离太阳最近的树》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并分享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树木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提供氧气、遮荫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图表和数据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重要性。

第三章:树木的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学习如何参与树木的保护工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面临的威胁,如砍伐、污染等。

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砍伐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案例和故事等生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

教师分享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树木保护的关注。

第四章:树木的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了解树木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探讨欣赏树木美丽之处的方法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树木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2)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棵大树因为距离太阳最近,而得到了许多太阳的关爱,从而长得特别茂盛,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章通过树与太阳的关系,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树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树与太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太阳——关爱树木——成长优点——发挥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请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答案:1. 太阳关爱着树木,让它们茁壮成长。

2.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

优质课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主题思想: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3.情节分析: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3.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4.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6.主题思想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7.情感教育:通过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4.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1.文本资源:提供文章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融冷峻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运用引申和联想,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颂歌与悲歌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阿里的恶劣环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课文,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这篇课文设置了切合教学主旨的语境。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领会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伟大的贡献,更会为红柳后来的悲惨下场而从内心里发出悲叹。

)同学们如果这几天有看天气预报的话,就知道在北京最近经常有一种现象:沙尘暴,现在的北京人正在饱受风沙之苦。

这些沙尘绝大部分来自蒙古、内蒙古。

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现象呢?沙尘暴现象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但直接原因还是人为无限度地过量开发砍伐、耕种、放牧等不合理活动,破坏了植被。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人类的共识也就是短短的这一二十年时间。

过去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肆意地破坏环境以致今天受到环境的报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述三十年前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

文章所叙述的情节是发生在阿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 d 在描述她第一次16 岁时到阿里的行程时,说她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坐完了火车又坐汽车,光坐汽车就花了她12 天的时间,在后来6 天的时间里,她坐在车里的感觉是汽车不是向地面上的哪个方向行驶了,而是向“天上”爬去。

为什么毕淑敏感觉是向天上爬去,我们从课文的第一句就了解到:阿里平均海拔5000 米,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也只有5000 左右,所以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世界的第三极” ,把它与南极、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

我记得在02 年的《读者》杂志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军嫂带着 5 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氛围。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和思维过程。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案主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目标:1. 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并了解它的特点;2. 了解太阳对树木的影响;3. 探讨太阳和树木之间的关系;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1.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离太阳最近的树(如巨型红杉);2. 绘画纸和彩色铅笔;3. 地图或世界地球仪;4. 太阳能玩具或模型;5. 图书馆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图片,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棵树是什么。

2. 引导学生猜测这棵树的特点和名字。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巨型红杉的图片,并介绍它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2. 与学生讨论巨型红杉的特点,如它的高度、年龄和生长环境。

3.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巨型红杉有更深入的了解。

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树木的影响。

例如,太阳提供光线和热量,帮助树木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等。

2. 分组讨论太阳和树木之间的关系,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实验(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颗种子或幼苗。

2. 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他们种植的种子或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状况,如直射光和遮阴。

3. 学生可以用绘画纸和彩色铅笔绘制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总结(10分钟):1. 总结讨论的结果,强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

2. 回顾学生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和发现。

拓展活动:1.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书籍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2. 带领学生做一个太阳能实验,以展示太阳的能量如何转化为可用的能源。

3. 给学生机会去户外,观察不同树木在阳光下的生长状况。

评估:1. 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记录来评估他们对太阳和树木关系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实验记录,评估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有“世纪老人”之称。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六)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过程:六、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关爱大自然,珍惜生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三、教法学法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课时 3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就在三十年多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又名《向红柳忏悔》),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介绍作者。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着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中短篇小说集《预约死亡》、《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婚姻鞋》、《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

三、新授。

(一)分析红柳形象,体会“颂歌”。

齐读一、二段,然后回答: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找出语句)(1)“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3)“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关键词:“百年”、“小小的一蓬”,写出红柳的生长缓慢,珍贵难得。

)明确:课文第二段介绍了红柳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突出其珍贵稀少和极强的生命力。

(板书:珍贵稀少,生命力强)3、自由读课文剩下部分,继续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进一步体会“颂歌”。

(1)“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11段)(前一句运用比拟手法,后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写出了红柳根粗、长、壮、多,根系庞大,突出红柳生长旺盛,生命力极强。

)(2)“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3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比作“冰山”,突出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红柳露出地面的极小的一小部分,它的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

)(板书:力量伟大)(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盘卷的金属”,写出了红柳根的坚挺而硬韧,根的内部具有强大的力量;把红柳与沙砾黏结的状况比作“钢筋混凝土”,写出了红柳把沙砾黏结的极其坚固,突出的表现了红柳极强的固沙能力。

)(板书:固住流沙,保护环境)(4)“(红柳)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14段)(关键词是持续、稳定、熊熊、压缩、爆裂,写出了红柳根燃烧起来后释放的热量强度大、浓度高、时间长、热量非常多,突出表现了红柳内部具有无限的能源,伟大的力量。

)(5)“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14段)(比喻的手法,把红柳根比作“傲然不屈的英魂”,写出了燃烧时弥久的保持着原有的形态,突出红柳根的顽强与生命的不屈。

)(6)“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15段)(关键词:“枝丫遒劲”、“腾越”,写出了红柳雄健有力;把红柳根比作恐龙骨架,写出了红柳根的高大,突出红柳根生命力的顽强。

)(板书:顽强不屈)4、请大家结合以上的分析,归纳红柳形象特点。

学生独立归纳,自主回答,教师明确。

红柳形象特点:珍贵、稀少,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傲然不屈的精神,给高原带来生命的绿色和希望,是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

(板书: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小结: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包含感情地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

文中无一“赞”字,但却字字在赞,句句在颂,作者把自己的激情融注在字里行间,融注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之中。

(二)体会“悲歌”。

1、如此珍贵,如此可爱,如此被作者颂扬的高原精灵是不是得到了人们的重点保护?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明确:不仅没有得到保护,却被人挖掉了,当做了燃料,最终毁于人手。

(板书:命运悲惨,毁于人手)2、齐读课文19至21段,思考并回答: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红柳被“掘净烧光”,尘沙肆掠的情形,表现出作者对高原生态环境的担忧。

希望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

(板书:掘净烧光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三)研读题目。

1、通过以上的分析,谁能来解密课文的题目。

作者为什么称红柳为“离太阳最近的树”呢?明确: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二是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2、能否将课题改为《红柳赞》?明确:不能改为《红柳赞》,因为课文除了刻画红柳形象,赞颂红柳之外,还写出了人们“挖红柳”的过程,写出了红柳的遭遇、红柳的悲剧。

四、小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

行文思路:红柳挺立,雪域曾辉——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二、继续阅读分析课文。

1、课文哪些段落叙述了人们挖红柳?题目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人们挖红柳的过程?明确:课文第3——18段写人们挖红柳。

课文用大量篇幅叙述人们挖红柳,一方面是要反衬红柳的伟大,另一方面要写出红柳的遭遇,揭示出红柳的悲剧。

如此珍贵、如此可爱,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希望的树,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保护,最后却被挖掉了。

2、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明确:“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明确:红柳树惨痛的悲剧。

4、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明确: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

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5、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

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

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

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

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

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

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

6、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

三、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

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课文练习一、注音:皱褶()谷穗()铁锨()逶迤()枝桠()遒劲()訇()镂空()尸骸()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明确: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2、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明确: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离太阳最近”。

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

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

3、请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4、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明确: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

三、完成拓展练习。

附:板书设计珍贵稀少,生命力强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保让赞歌固住流沙,保护环境护生力量伟大,顽强不屈保护生态环境的“卫士”生命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存自命运悲惨,毁于人手环然悲歌痛心与忧患境流掘净烧光,尘沙肆掠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