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近代宪政救国之路

浅析中国近代宪政救国之路


从 鸦 片战 争 以后 在 硝烟 弥 漫 中的 国人 再 也
,
洋务 运 动 的失 败
,
预 示 了 宪 政文 化在

观念
,
而 将 真 正 的 西 方 的 个 人 主 义和 自 由 主

不 能按 照 自己 原 来 的 规程 去 生存 了 本意
,
无 论 是否 出于

中 国落 地生 根 的艰 难 而 他们 所 坚持 的 中体 西用 的原 则 炸 为一 个文 化 上 的情 结一 直 困扰 着 中国人
中 国人 确立 了 民主 和科 学 这 两大价值 先马 刚门 轰轰 烈 烈 的宣 扬着 民主 容 纳个人 自由全 面 发 展 的社 会 的 对个人价值 的 崇尚
,
五 四运 动 的
,
的矛 盾 心境 开 始 了 学 习 西 方 的历 程
`
那么

化 的一 个基 本 范式



6

科学
,
更 呼 唤着 能
最 终从 技术 层 面转 移 到制 度层 面 进 而高 举 宪 政 的大 旗 究的

甲 午海战的失败
,
让 维 新 派 更 加 笃 信仅 习 西
迫 难 以静 下 心来 体 味宪 政 的精 髓 宪政 之 于西 方
,
首 先 要解 决 的 是 这 两个 问题 的 选择

,
师什 么

,
以及 如 何
师夷

方技 艺 不足 以救 国

,
他们 发 现 了 西 方宪 政 文化 中 的
,
并 不是 先进 的 中 国人 所深 信 的 与西 方 的富 强有 着 必 然 的联 系 的 f段 定

中国近代宪政体制变迁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宪政体制变迁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宪政体制变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社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宪政体制的变迁。

作为一种现代政治制度,宪政体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治理体制由传统统治方式向现代化政治体系转变的重要标志。

本文就从中国宪政体制的变迁历程和其历史意义两方面,来探讨中国宪政体制的变迁过程。

一、中国宪政体制的变迁历程1.清朝晚期的宪政改革尝试清朝晚期是中国尝试引进西方宪政的阶段,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廷屡次进行宪政改革尝试,不断借鉴西方国家的宪政模式。

1898年,清政府在戊戌变法时期通过颁布皇帝诏书,制定了实行宪政的“大憲章”,废除了科举制度,试图引进民主制度。

但是,由于阻力极大,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遏制。

戊戌变法失败,洋务派的改革同时也结束了。

2.民国时期的宪政实践民国时期,各种思想和政治力量持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宪政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此后,孙中山在国内推行宪政改革成为了当时的重点,他奋斗了一生,成为宪政实践的代表人物。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制定了“临时大宪法”,梳理了国家机构和权力关系,并在北伐战争中得以初步实施。

随着国共合作的结束和蒋介石的崛起,国共内战空前激烈,宪政建设陷入停滞,遂至1949年共产党开展胜利后,宪政体制被彻底打破。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宪政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历经了多个阶段,其中较为重要的是1982年宪法的颁布和实施。

该宪法明确了国家的宪政模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的界定,确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全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宪制的基石。

二、中国宪政体制变迁的历史意义1.夯实国家政治基础中国宪政体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一次较为彻底的革新,这次革新夯实了国家政治的基础。

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政治体系走向了现代化,实现了对国家统治和治理模式的更新和转化。

中国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也开始初具规模和雏形,这是中国宪政体制变迁的一个重要历史意义。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与政治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与政治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与政治体制改革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政治体制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近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宪政运动,旨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宪政运动。

由光绪皇帝发起的戊戌变法尝试着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改革。

变法的核心是“仁政”,以改善民众生活为目标。

但是变法遭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抨击,并被保守派势力所推翻。

尽管变法失败,但它却掀起了一次宪政运动的浪潮。

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新兴的民主派逐渐崛起。

1905年,中国第一个政党——同盟会成立。

同盟会旨在通过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共和国。

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逐渐兴起了一系列的宪政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中国成为共和国,这也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变革。

随后出现了“南北议和”、冯玉祥与张作霖的军阀混战等复杂的政治局面。

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五四运动。

学生们在抗议巴黎和会上将中国的未来彻底拉向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正式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广泛的政治体制改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将中国的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结合在一起,并开始在中国各地积极展开群众工作。

1924年,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宣称“民主派”在新的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国共两党在宪政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使政治改革陷入了泥潭。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建立了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政治体制注重民主集中制,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吸收和凝聚各个社会力量,形成了新的政治体系。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尽管中国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完全走向民主,但每一次宪政运动都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精神,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中国近代宪政化历程之反思论文

中国近代宪政化历程之反思论文

中国近代宪政化历程之反思摘要:回顾近代中国的宪政历史,“求富”、“求强”的功利主义价值诉求和“国家主义”的价值立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影响着中国的宪政实践的得失成败。

中国、德国及日本的近代宪政史表明,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精神的宪政实践是无法走的长远的。

关键词:宪政功利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自晚清西方宪政思想及制度传播到我国至今已有百年,然宪政之核心理念依然未能深入人心,宪政制度的改革建设更是差强人意。

中国近代宪政之回眸(一)变法图强的功利色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动荡。

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抵御和反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二是如何实现社会的转型,即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然而初时执政者(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性。

当时政府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回应仅仅是巩固海防,以期延续闭关锁国的政策。

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失利时,才转而“师夷”在建船制炮方面的“长技”以“制夷”,于是引发了历时30年的洋务自强运动[]。

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0年的洋务成果付之一炬,自强之梦被无情击碎。

此时,“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由先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到“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举国上下开始认识到只有改革旧制,创建新的国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愿望。

围绕旧制度的不足,当时主要形成了两种意见和主张: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革派,主张通过变法,即改革旧有的行政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则主张暴力推翻作为专制代表的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两派虽有分歧,但只是方法、手段上的分歧。

目标仍是一致的,无论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反对专制,主张立宪。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以蕞尔小国战胜沙皇俄国,使得当时的精英阶层把立宪和图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的中国,任何一项主张或举措,只要和图强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正当性和号召力。

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实践与理论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实践与理论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实践与理论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了持续而深刻的改革实践,在各个领域探索着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其中,构建宪政制度是许多学者和政治家一直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宪政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宪政建设的历程和思考。

一、中国近代宪政实践20世纪初,中国的宪政改革席卷全国,形成了“清宪”,“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不同阶段的宪政实践。

清宪时期,宪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宣布具有普世价值的法治原则。

但是,由于清宪被清朝君主漠视,宪政制度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此后,辛亥革命以推翻皇室,建立共和制度为目的,为中国宪政制度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宪法法令开始多次修改,成为推进中国宪政的实践基础。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一时期,众多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口号:“宪政救国”。

在当时这个口号中所蕴涵的意义和观念,实际上是在认识和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宪政方面的问题,为后来中国宪政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宪政家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和制约。

同时,它还规定了个人权利和自由,国家的机构等。

然而,中国宪政实践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困难。

先是清朝着手制定宪法,但是王莽的制定在政治上遭遇强烈反对,并被迫废弃。

随后,在清朝赵汝愚担任翻译的宪法(通行名为《大清律例》)的基础上,清廷于1906年颁布《大清宪法总章程》,并由张之洞翻译。

但是此举在政治上遭遇了强烈的反弹。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龚自珍撰写了《保皇宪章》,王文铎起草了《辛亥革命纲领》。

1912年正式颁布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辛亥宪法)。

它成立了中华民国,将“民主、平等、人民主权、宪政制度”等理念写入这部宪法中。

辛亥宪法实质上变成了清朝的继承者,保留了不少天主教借鉴自美国宪法的的原则,但同时被部分反对者视为缺少很多基本条款。

五四运动是宪政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是一次知识分子主导的政治文化运动。

它的核心思想是倡导让中国慢慢走上宪政之路,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呼吁“新文化、新思想、新生活”。

对中国宪政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中国宪政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中国宪政建设的理性思考[摘要]宪政是与民主、法治和人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宪政建设自戊戌变法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本文在弄清宪政概念与内涵的同时,从中发现中国宪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宪政。

[关键词]宪政民主法治人权完善千百年来,人类为维护社会秩序,曾尝试过道德、神权、王权、宪政等不同权威形式,而实践证明,只有宪政才能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赋予人们平等自由的权利,创造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的权威形式。

早在1215年,英国地方封建贵族就联合起来,利用王权危机,迫使国王签署了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之后又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

美国宪法是在独立战争以后,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国家而于1787年制定的。

因此,宪政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被誉为是西方世界对人类文明所作的最大贡献。

一、中国的宪政建设之路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而开始探索宪政之路最早也只能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算起,而随着菜市口六君子的“正法”,中国与19世纪末就能踏上宪政之路的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

这使得中国的宪政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历史太多的苦难。

所幸的是,六君子的血并没有白流,中国人从此致力于对宪政的不懈追求。

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宪法。

一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宪法。

如清光绪帝的《钦定宪法大纲》、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蒋介石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这些宪法所代表的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对民主政治的要求,反而反对人民的民主与自由,因此是“伪宪法”。

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应该说,这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的民主原则,对我国的宪政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明确地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民主思想。

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的宪法。

近代中国民主意识与宪政理论

近代中国民主意识与宪政理论

近代中国民主意识与宪政理论近代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不可忽视的是民主意识的兴起和宪政理论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由、权利以及政治参与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对于民主制度和宪政的需求与探索。

首先,近代中国的民主意识始于对西方现代国家制度的接触和启蒙。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开始进行对外开放,与西方国家发生了频繁的交流,其中包括了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知。

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思考。

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才能解决国家的问题和社会的进步。

这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民主的意识和需求。

其次,近代中国的宪政理论的发展也对中国的民主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宪政是一种法治原则,通过宪法确立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中国的宪政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当时的变法派试图通过宪法制度实施君主立宪来改革中国。

虽然这次变法失败了,但是在改革失败后,一些变法派的思想和理论依然存在并发展。

例如康有为等人在随后的岁月中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很多宪政改革的构想。

他们认识到权力制衡、法治和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并试图在中国实现这些理念。

这些宪政理论的发展,为中国日后的民主进程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宪政理论的启发下,中国开始兴起一些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改革的运动。

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共和国,尽管其后的政治局势动荡,但毋庸置疑,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尝到了民主制度的甜头。

然而,历史的曲折和变迁使得中国的宪政探索和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直到20世纪末,中国的民主意识再度被唤醒。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信息自由,使得人们对于民主的渴望与日俱增。

1998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宣称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引发了中国人民主权利的讨论。

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的沉浮之路窥视近代前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

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的沉浮之路窥视近代前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

从中国近代宪政发展的沉浮之路窥视近代前期社会政治思想面貌哲学一班王远41301222摘要: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近代化的民主法治涌入了老旧腐朽的中国,面临着救亡图存的巨大挑战,清末中国各阶段各阶层知识分子凭着本能中对实用性的追求,开始选择各种借由宪法凌驾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来改良,破坏又重建中国。

政治体制的变革,无论是之前的舆论准备,还是之后的思想解放,都是借由宪政,民主,民权思想的火山爆发实现的。

关键字:近代,宪政,思想在资本主义几百年枪与火的暴力革命之后,相继建立了多元的宪政体制。

欧美各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时期,原始积累的欲望,对黄金的渴求牵引着它们向东方突进。

暴力而强硬的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资本主义带来了它的生产方式,以及为其服务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民主解放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制,“从全世界社会的发展看,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1】这历史的洪流之中,有些知识分子像囚笼里的犯人,不经意被唤醒,苦闷的知晓了行将就木的伤痛,他们热血澎湃的开始搜寻各种的方法来为自己,也是为所有人找到一线生机。

在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后,学习器物的热情转向了制度思想的方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公民意志的集合凌驾于国家至上,国家只是受这个集合体产生驱动的机器,是由这个意志授予的运转原则规律。

在宪法的规范中,体现的是人民与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和妥协,可以说是在其对应的时代的一种正义稳定的秩序规范。

特别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开创的民主政体,史无前例的扩大了统治阶层,对于其统治基础也分外关照。

这让中国知识分子无不侧目,在经过平等观,自由观,法制观等的洪水猛兽般的洗礼后,新一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民权和宪政的朦胧追求,再到竖起造反的旗帜,暴风骤雨的解决封建制度,达到宪政救国的终极目的。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曲折,又在不断前进的过程,经历了各种政体的更迭。

而穿插在其中的政体选择更多是众多派系的思想论战,在不同阶段选择的社会出路,体现的是民主思想的激荡与反思,进步与融合。

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历史省思

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历史省思

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历史省思
徐蓉蓉
【期刊名称】《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0)012
【摘要】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追求宪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寻求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明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回顾近代中国的历次宪政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行宪,有着先天的缺陷,反思这些缺陷,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干我们今后的宪政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徐蓉蓉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从历史的基点中寻找中国宪政的真知——评韩大元教授《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 [J], 秦前红
2.推进宪政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看当代中国宪政的建设 [J], 汪为春
3.近代中国丧失历史机遇的省思 [J], 王丽华
4.蹒跚前行中的近代中国宪政——评张继良教授《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
[J], 张志永
5.中国宪政强国主义的行来之路与历史反思 [J], 张富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纳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归纳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归纳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归纳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不同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冲击使我国开始反思传统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在面临现代化挑战的过程中,我国意识到需要引入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以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这表现在我国尝试实行宪政、议会制度等改革举措,以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和民众的参与度。

例如,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就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尝试,尽管遭遇了一些挫折。

这些努力奠定了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基础,为推动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西方文化的冲击使我国认识到传统经济模式的瓶颈。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积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推行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

这样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现代化。

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社会角度看,西方文化冲击引发了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

我国开始接受西方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并将其融入到社会建构中。

这种变革推动了社会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例如,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为社会制度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此外,从教育角度看,我国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意识到教育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

我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进一步地,我国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我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如今,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高铁、5G通信等,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归纳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角度来考察,每个角度都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几乎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的宪政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外部势力的干预,内部斗争和内外矛盾的缠绕,伴随着各种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也经历了一段波折。

尽管中国的宪政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也能看到其中的教训及启示。

首先,建立有效的宪法制度是实现宪政建设的基础,它是构建宪政政治体制的基础,健全宪法制度是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

所以,要想保证宪政的健康发展,宪法制度就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要落实宪法,必须将宪法视为国家法律的最高法律,实行宪法监督,不断改进宪法制度,使其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

其次,发展民主政治是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方面,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一直强调民主政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要实现宪政化,就必须强化民主政治,建立民主制度,实行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的治理能力,实现民主制度的健全发展。

此外,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着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宪政建设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必须从宪政建设的角度出发,健全司法制度,推动行政体制的改革,促进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

另外,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治体系,强化法治意识,提高司法公正性,提高人民的维权意识,促进法治的发展。

最后,在宪政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社会治理效能的提高。

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公共管理,以实现宪政建设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不仅受到外界势力的影响,而且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问题。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教训和启示,即:建立有效的宪法制度;发展民主政治;健全司法制度;加强社会公共管理。

只有把这些教训和启示落实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宪政建设的最终目标。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导言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上一世纪是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发生剧烈动荡与深刻变化的一个世纪,而其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上世纪前半叶数度与宪政民主失之交臂,以至于整个民族在后半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早在清王朝末期,即十九世纪末,从体制内到体制外,都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

从上世纪初至今,中国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

然而时至今日,除台湾和港澳少数地区率先实行宪政民主制外,广大的中国大陆地区人民依旧徘徊在宪政的大门之外,与世界潮流相隔绝。

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中国宪政转型与宪政政体的最终实现。

须加以说明的是,笔者并非法律及历史学界专业人士,在此仅就笔者阅读到的有关资料,作一梳理介绍,并加以自己的认识,亦为时间不充裕的网友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便利。

由于个人学识和掌握的资料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据陈奎德先生<中国的宪法与宪政>,1949年以前,中国曾先后产生过七部宪法及宪法草案:1.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2.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产生的《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3. 袁世凯主导的《天坛宪草》(1913年10月30日)4. 《曹鲲宪法》(1923年)5. 蒋介石主导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 《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7.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以下简称《民国宪法》)以下将主要以此为线索,分述其产生背景和要义,总结各阶段之经验教训。

一、清末“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清末“预备立宪”,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十年“新政”,由体制内外一批矢志改革、锐意图强的“立宪派”极力促成的一次得到统治者认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宪制变革。

以往由于意识形态的粗暴干预,官修“正史”对此均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或以“预备立宪”只是变中国为“君主宪制”,没有打倒皇帝,而斥其为“反动”或“垂死挣扎”,而对诸如“太平天国”、义和拳之流“暴民政治”却大加褒扬。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探索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探索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探索发布时间:2022-01-11T07:27:09.9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0期作者:吴晓雪谭一鸣杜丽[导读] 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经历了学习西方与效法苏俄、本土化等几个基本阶段,先后出现了君主吴晓雪谭一鸣杜丽河北金融学院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大数据科学学院 071028从戊戌变法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经历了学习西方与效法苏俄、本土化等几个基本阶段,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体模式,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训政体制、战时体制与行宪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制、三三制与人民代表会议制。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历程表明,处理好制度移植与本土化的关系,将现代政治文明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治变革。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整体而言,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一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基础,受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三是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为指导。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清政府 封建君主专制
物 质 文 明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君民共主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1915年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
政 治 制 度
革命派
激进派
思 想
知识提升:
中国政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和西 方的政体变化的原因一样吗?
中国政体的变化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发 生改变,国家处于民族危亡之时。
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 莫善于此。 物 ——陈炽《庸书·议院》 质 文 问题3:郑观应、陈炽等思想家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 明
“君民共主制”
启蒙
问题4:这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
结论: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
政 治 制 度
探究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 明到学习西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 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2、有人说:林、魏二人对西方的 认识肤浅,学习的只是皮毛,而且没有 付诸实践,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这一 看法?
魏源像
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
君主者偏权于上,民主者偏权于下,君民共主者 权得其平。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
骗局
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走上宪政之路的?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预备仿行立宪” 清政府颁布的 《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共23条,其中维护 君主大权的就有14 条,其余9条规定广 问题2、清政府实行宪政的根 大人民有当兵、纳 本目的是什么? 税、服从清政府统 治等义务,却没有 利用宪法维护君主专制 任何实际意义的权 利。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政治运动研究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政治运动研究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政治运动研究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和变革。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宪政思想也逐渐在中国兴起并发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兴起和政治运动的发展。

一、宪政思想的兴起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兴起源于外来思想的引入和内外环境的变化。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陆续引进了一系列西方宪政思想,如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和民主主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思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并对国家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设想。

同时,清朝末年的内外环境变化也加速了宪政思想的兴起。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满日益增加。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变革的途径,他们认为宪政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二、政治运动的发展宪政思想的兴起激发了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它是清朝末年政治改革的一次尝试。

慈禧太后推行变法措施,试图通过实施科学法制和设立宪政政府来改革国家政治体制。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国内外形势的制约,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这次政治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

它发生在1911年,致力于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

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政治运动意味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实质性变革,宪政思想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三、宪政思想的发展和挑战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宪政思想逐渐发展,并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

在国际上,俄国革命、美国的宪政制度和法国大革命等对中国的宪政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国内,孙中山和蒋介石等政治家对宪政思想的推动也为中国宪政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的宪政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_臧丽红

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_臧丽红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宪政离不开党 并且这里的法治必须是有普遍适用的法律, 意志,关心的是谁掌握权力及掌握权力的人
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党,把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宪法,保证司法独立与 数的多少。宪政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宪法
自己定位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组 公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深入开展 以实现民主的政治实践。中国现在并非没有
可能确立并逐步实现。六十多年来中国特色 会、立宪法,实行民主政治。但因“祖宗之法 乱反正,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和法治建设重新
社会主义宪政道路不断进行新探索、新实 不可变”,民主宪政运动招致腐朽的清王朝 回到正确的轨道上。1982 年宪法突出了人
践,并取得新成效。
残酷镇压最终失败。盗用“宪法”名义的 权、民主和法治的宪政原则,进一步完善了
一、以立宪派为代表的国内民众的认同 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可比东敲西打的局部 验证,普法、美西及中日甲午战争都可以验
对于五大臣出洋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改革要有效得多。由上文可知,日俄战争的 证,专制与民主已经成为了落后与文明的代
的革新事件,贯穿其始终的国内外关注是显 结果是导致清廷着手立宪的直接原因。因为 名词。而这样一种近似于真理的命题实际就
权朝代。唐太宗也重视法的作用,主张依法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方面积极立宪,标榜宪 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今后的宪政道路仍
治国,认为法是全民的行为准则。法律颁布 政,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另一方面 会曲折艰难,但是我们坚定不移。必须从实
72 兰台世界 2013·5 月上旬
档案溯 源
dang'ansuyuan
而易见的。即使是考察方案还处在酝酿期 在国民眼中,这次战争之所以引起其极大的 是在提醒清政府和国民要从日俄战争中汲

浅谈中国宪政之道

浅谈中国宪政之道

浅谈中国宪政之道摘要:如何从纸上的宪法变成实践中的宪法,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宪法从文本到制度实施那么困难?简单的讲,因为大众一直没有动力去参与宪政的过程,没有大众的参与,种种改革最后都归结为失败。

从1894年开始,立宪就成为中国精英的共识。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等进行了公车上书,经光绪皇帝的支持,实施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希望的时期。

但很可惜百日维新很快就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戊戌变法的希望、覆灭向我们昭示着以后所有宪法改革的困难所在,改革迟早会触动既得利益,在没有人民的支持的情况下,最后必然走向失败。

关键词:中国;宪政;制度一、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第一,中国一直是富强为体,宪政为用,中国不是为了追求宪政而追求宪政,而是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救亡追求宪政。

这样一来注定了中国对宪政的追求是半信半疑的。

宪政只是追求富强的一种手段,当我们发现宪政对富强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就会抛弃宪政而转向独裁专制,也许独裁专制更有利于富强。

这样一来,我们对宪政采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

这是可以理解的,宪政毕竟是舶来品,我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民族救亡。

第二,中国立宪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制度,并不在文化上。

当时出国考察的载泽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但是最不利于官”,而要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实施宪政,一定要经过官,一定要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够推动宪政。

要剥夺官员的权力,限制官员的权力,他们自然会形成抵制宪政的最强有力的集团。

在这个意义上,专制是一个自我维护、自我修复的统治机制。

一旦要改革,要改变这种权力格局,就必然意味着他要失去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也就必然意味着官员个人的利益要将受到损害。

所以他们很自然会抵制改革。

这个障碍在戊戌变法时体现得非常清楚,在今天中国也一样,阻碍中国宪政发展的就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第三,宪政的进步是制度和文化之间的交替。

人民如何去支持宪政呢?首先要熟悉。

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迁的历史时期,一系列的革命和政治变革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其中,中国的宪政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其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近代宪政制度的演变。

一、起源宪政制度起源于欧洲,并在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在美国。

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它强调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规范来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在中国,一种新思想开始兴起,倡导政治改革和宪政体制,这就是“戊戌变法”。

1898年,清朝政府发起“戊戌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

变法实行的核心措施是制定一部或多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典,以限制皇帝的权力并保障人民的权利。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启,中国开始尝试适应西方的政治规则和经济制度。

二、发展1. 民国时期1912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正式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主宪政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献得到了制定和颁布,正式确立了宪政的原则和框架。

在这期间,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各级宪政机构,例如国民大会、参议院、立法院等,这些机构成为宪政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在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生态多变复杂,宪政制度也曾多次被冲击和击溃,但它成为国家持续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它在政治、法律、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由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性的局限和外来势力的干预,中国的宪政制度并没有取得顺利的发展。

2. 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在新中国初期及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宪政制度被取缔和并无实质进展。

直到1978年的全国宪法钦定,中国的宪政制度才再次得到重视和建构,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建立现代法治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增加了宪政制度建设的外部支持和内部动力。

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宪政制度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

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

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探索及思考作者:臧丽红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现代发达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而历史传统、封建意识及社会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没有宪法更谈不到宪政。

实现宪政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

1982年我国第四部宪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宪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宪政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宪政道路;探索[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3-0029-0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展现了更加壮丽的前景,也为中国特色宪政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带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宪政,在现代发达的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

实现宪政的目标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更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

1982年宪法是我国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法律。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30多年来,中国特色宪政的新探索、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中国走宪政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意识根深蒂固,伴随着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沿袭下来的封建君主制度,没有也不可能产生民主宪政体制。

探讨宪政问题始于上个世纪初期,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认为在中国实行宪政可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遂兴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宪政运动。

从清朝末年起,为了实现西方式的宪政,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宪政运动,揭开了中国走向民主宪政的艰难进程。

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为建立民主宪政进行积极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