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定义和特点人类行为的分类和模型人类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类行为分类和模型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二、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和原则2.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定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分类和模型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和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分类和模型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环境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三、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3.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概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概述和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四、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4.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概述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概述和各种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五、第五章: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5.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概述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概述和积极作用及负面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六、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6.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概述社会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概述和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七、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策略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策略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方法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方法和原则7.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策略概述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方法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方法和原则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干预策略概述和干预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策略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八、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政策制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政策制定让学生理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的制定过程让学生掌握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制定的研究方法和原则8.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政策制定概述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制定的研究方法和原则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政策制定概述和政策制定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制定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制定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九、第九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在实际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概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在实际领域的应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和原则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概述和实际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十、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未来发展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未来发展的研究方法和原则10.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未来发展概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未来发展的研究方法和原则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未来发展概述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未来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未来发展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分享心得体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人类行为的特点和分类,以及掌握人类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行为1.1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分类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活动。
人类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行为表现等。
从生物学基础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人类行为可以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等。
1.2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上)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生物学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过程、动机和经验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3 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下)在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中,还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和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机制形成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的思维、知觉和信念对行为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潜意识、心理冲突和童年经历对行为的影响;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1.4 人类行为的特征人类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自主性:人类行为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2. 多样性:人类行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可塑性:人类行为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适应等方式进行改变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 目的性:人类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5. 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第二章社会环境2.1 社会环境的定义及分类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精品PPT)
第十五页,共二百七十四页。
第二节 人类 需要 (rénlèi)
3、阿尔德佛尔认为人类需要层次可分为:生存 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
4、步瑞德山的需要类型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 可以分为:感觉性需要,表达(biǎodá)性需要, 标准性需要,表达(biǎodá)性需要。
一、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意义
1、人类行为(xíngwéi)与社会环境的教学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 学科建设:有助于凝练学科方向,有助于建设学术队伍,有助 于建设完整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2、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 1〕实现增进人类福祉,消除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
正的目标;2〕实现促成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实 现目标、开拓资源、预防和消除不幸,以提高它们的社会功 能水平和互动水平的目标;3〕实现规划和执行社会政策、 社会效劳和社会工程,满足人们的根本需要并开展人类潜能 的目标;
第十七页,共二百七十四页。
第三节 人类 与环境 (rénlèi)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的涵义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kāizhǎn)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和,即自然界。 2〕自然环境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生存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人类所生活的环境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互
三、人类需要的特征 人类需要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社会性,人类
需要的对象性,人类需要的动力性,人类需 要的独特性。
第十六页,共二百七十四页。
第二节 人类 需要 (rénlèi)
四、人类需要的评估 影响较大的评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社 会指标方法,社会调查(diào chá)方法,社区印象 法,量表评估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1. 精神层次理论
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 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
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 •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 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性器期 生殖期
“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 肛门期 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 忠诚等。 潜伏期
口欲期
性驱力
发展 生理 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 阶段 部位 口欲器 嘴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 (0-1) 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 (1-3) 要的满足方式 性器期 性器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 (3-6) 官 情结、恋母情结。 潜伏期 无 (6-12) 两性器 (12岁 后) 被转移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 满足自己生理 (0-1岁) 赖 上的需要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试着做一些并 非自己力所能 (3-6岁) 退缩愧疚 及的事情,以 获得主动感。
母亲或照 婴儿哭闹时, 父母是否应及 顾者
时出现?
父母
父母对儿童态度 是应该溺爱包办? 还是严厉责罚?
2018122019弗洛伊德阿德勒所有的动机都归因于性和攻击人主要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有没有选择权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1220201820经典案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重点:1.人是存在的系统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难点: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第二章性别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重点: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章家庭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重点: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难点: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胎儿期【精】
“胎教”
问题 争议
堕胎
意外怀孕了怎么办?
要:
结婚
不要:
堕胎
未婚妈妈
送给别人收养
弃婴(违法)
堕胎之争
每个未出生的 胎儿都有“生 命权”,反 之就是谋杀。 妇女对自己的 身体和生活有 “选择权”, 女人也需要关 爱。
有关堕胎政策的国际观点
日本:怀孕22周内堕胎通常是合法的,若母亲生命收到威胁,22周后堕胎也可
后诞生。胎儿期是儿童发展的第1阶段,约长 280天。在此期内,个体从微小的受精卵长成约 长50厘米、重约3000~3500克的新生儿。
必备条件
进入胎儿期
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脉生,四月形 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 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 十月百神备,则生矣。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
NO.2
胚胎阶段
NO.2
胚胎阶段
NO.3
胎儿阶段
胎儿期包括第九周开始直到婴儿出生这段 时间,是胎儿继续发育和完善的阶段,此时胎儿 身体各个器官都已形成,所有系统都具有整体功 能。 7个月的胎儿已经为外部世界的生活做好了基本 的准备工作。早产胎儿
NO.3
胎儿阶段
影响 因素
胎儿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路标,因为它标志着: (1)生物和环境影响一生的相互作用
NO.3
社会因素
家庭的不同也会导致父母在照顾胎儿的过程中体现出 差异。工人家庭、农民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以及干部 家庭,在对待孕妇以及孕妇本人对待胎儿的态度和具 体方法上肯定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到 胎儿的发育。
NO.3
社会因素
社会本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孕妇,而进一步影响胎儿 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供给、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 观念都在影响孕妇及胎儿。 “酸男辣女” ,很多想要男孩的母亲便纷纷去大 吃酸性的食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2 教学内容人类行为的概念与特点社会环境的概念与构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与重要性小组讨论: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案例分析:研究具体案例,了解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案例分析评估:检查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了解不同影响因素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机制2.2 教学内容生物因素:遗传、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的影响心理因素:认知、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影响社会因素:家庭、朋友、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影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因素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和相互作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对人类行为的作用过程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3.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掌握不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3.2 教学内容行为干预:改变个体行为,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政策干预: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干预策略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干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案例研究:研究具体案例,了解干预策略的实际应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干预策略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中干预策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四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健康促进4.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掌握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2 教学内容健康与健康促进的概念与重要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健康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概述小组讨论: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案例研究:研究具体案例,了解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应用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的效果5.2 教学内容教育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公共卫生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社会服务领域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5.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概述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干预策略的效果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和干预过程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和问题分析能力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对干预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六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教育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教育干预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2 教学内容教育对学生行为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教育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6.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教育在塑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分析教育如何影响学生行为和环境案例研究:讨论教育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教育影响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教育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公共卫生应用7.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共卫生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以改善群体健康7.2 教学内容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公共卫生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7.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公共卫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分析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案例研究:讨论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环境关联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八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服务应用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服务领域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社会服务干预策略,以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8.2 教学内容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的互动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分析:社会服务领域中成功的干预策略8.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社会服务在处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小组讨论:分析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案例研究:讨论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成功案例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社会服务对象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理解程度案例研究评估:评估学生对社会服务干预策略的分析能力第九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挑战与未来发展9.1 教学目标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理解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9.2 教学内容当前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创新策略和技术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小组讨论: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思维导图:绘制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创新策略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当前问题和挑战的理解程度思维导图评估:评估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策略的把握能力第十章:综合案例研究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案例,涵盖多个领域和层面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干预策略和效果讨论案例中的启示和应用10.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综合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干预策略和效果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和干预过程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问题的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和对干预策略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小组讨论在教案中,小组讨论被多次提及,这表明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胎儿期
29-32周:对音乐等声音敏感,若早产,存活可能85%
33-36周:日渐长大。
33
从受精 开始到 胎儿发 育成熟 复演了 人类的 进化过 程
34
第二节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基因)传递给子女 (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性状。如形态、相貌、 气质等。
胎儿期
分娩
受 精 示 意 图
10
生命的第一步从受精开始
• 成年男子每次射精的精液中含有8000万至6亿 个精子;而女性通常每月只能排出一个发育 成熟的卵子。 • 育龄女性的排卵期一般在月经来潮前14天左 右,排出的卵子只能存活12--36小时;而精 子可以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3天左右。因此, 只有在女性排卵期前3天至排卵期后1天,女 性才有较大可能怀孕。 • 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一个受精卵的过 程,是每个人生命的开端。 11
第一阶段:胚芽期(0~2周)
精子
卵子
受精卵(合子)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 织分化前期。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 的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 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受精后3天, 胚泡中就含有32个细胞,再过一天数 目再翻倍。一周之内,胚泡就增长至 100~150个细胞。细胞变得专门化,其 中一些形成包围胚泡的保护层
性别 遗传性疾病
性 别
遗传性疾病
1、染色体疾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 唐氏综合症、XO、XYY、 2、单基因疾病 3、多基因疾病
1、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
唐氏综合症于1886年,由唐.兰登医生发现,当是他看到一群 人有相同的特征,于是便取其姓氏-DOWN,定名这症状为唐氏 综合症. 以下的健康问题较常见,包括: • 1.生长速度较慢,不论在认知和语言等各方面,均需多些时 间适应性训练; • 2.先天性心脏病,有40%-60%唐氏婴儿出生便有心漏症,须在 儿时做心脏手术; • 3.耳朵有毛病,有弱听或失聪情况; • 4.眼睛问题,如近视,斜视(斗鸡眼),经常流眼泪; • 5.睡眠窒息症; • 6.容易有痴肥现象; • 7.青春期易出现精神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件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 人类需要 二、 人类行为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 社会环境的含义 二、 社会环境的类别和特点 三、 社会环境的构成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 二、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能动作用 三、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交互影响的不对等性 第四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取向 一、 生物学研究取向 二、 心理学研究取向 三、 社会学研究取向 四、 社会工作研究取向
二、 人类行为 (一)含义 • 人类行为,是指人的一切活动,不仅包括 外在的可以观察和测度的活动,还包括内 在的、不易被观察和测度的心理活动。狭 义的人类行为仅仅是指外在的可观测的行 为活动,包括表情、外部语言、动作等。
(二) 人类行为的特点 • 1. 适应性 • 2. 多样性 • 3. 关联性 • 4. 变化性 • 5. 可控性
• (三) 人类行为的分类及其判断标准
• • •
•
•
•
•
1. 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 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1) 统计规律方面。如果个人行为与大多数人行为一致或相似,就属于正 常行为;反之,与大多数人的行为相左或偏离,就属异常行为。 (2) 社会规范和文化方面。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期许,与文 化内涵一致,则为正常行为;否则,不为社会规范容许,不为社会文化价值 观接纳,甚至排斥和否定,为异常行为。例如对大多数地区和民族来说,吸 烟为正常行为,吸毒则为异常行为。 (3) 适应性方面。个体行为与环境适应较好,互动良好,能较好地发挥社 会功能,为正常行为;否则,个体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无法与环境协调,则 为异常行为。 (4) 个体感受方面。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一个衡量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 亲人去世,一般人都会伤心难过,这是正常行为;而造成自身痛苦压抑、无 法正常工作、生活,则为异常行为。 (5) 发展规律方面。个人行为符合个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化的发展程度, 也就是符合行为发展的周期规律,即为正常行为;反之,则为异常行为。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英文名称: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orenment一、课内学时:45 学分:3二、适用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三、预修课程: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四、开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公选文化素质课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从而深化专业理念,拓展知识结构,完善服务技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深造和社会实践工作。
六、大纲内容(注:“*”表示重点,“#”表示难点,“★”表示涉及学科前沿)导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程介绍* 第一讲、人类行为的主要理论第一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一、心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一)概念1、意识:又称有意识,是能够意识到的清醒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或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意识不到或非清醒状态下的意识活动。
如梦、精神疾病或习惯性行为等。
3、前意识:处于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理状态,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转换或缓冲过渡区。
(二)特点1、无意识的特点:(1)无意识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包括人的所有记忆或曾经历意识过程的所有心理活动与内容。
(3)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最丰富的内容。
(4)无意识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被人所认知。
(5)无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唤醒,进入意识。
(6)无意识的内容是分层次的,如最深层的完全无意识和暂时无意识等。
(7)无意识中包含人的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或称为本能动力。
无论它能否被唤醒和感知(生命能力、心理能量与心理动力学)。
(8)无意识与意识之间存在一个前意识,作为二者之间的切换装置和缓冲过渡区。
(与认知心理学有关,记忆的储存编码与提取路径)2、意识的特点:清醒、理智、自觉或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3、前意识特点:过渡、转换与监督性质。
(三)关系1、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转换、相互制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笔记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理论基础
2、常用防御机制:
*压抑 (略)
? 升华:把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
*退缩: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个体以幼稚的方法应付,以获 得暂时的安全。
*反向作用:行为表现与内心欲念相反,以减少欲念产生的焦 虑
*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 望,这些往往都是超我不能接纳的。
本动力, 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二、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1、无意识(潜意识) A.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
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B.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 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人 类道德不允许的原始的本能 的冲动和本能的欲望)
2、压抑
A.压抑: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一 直在积极活动中,有时还很急迫,无意识 的动机都是向上运动向外推的,而意识却 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
阶段 口腔期
年龄范围 0-1岁
性感区 嘴唇舌齿
性活动 吸吮、吞咽
肛门期
1-3岁
肛门、臀 排泄或保留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3—6岁 7-12岁 12岁以后
生殖器
手淫
生殖器
异性相吸、手 淫、性交
四、评述
优点: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 发展中的作用,注重行为背后 的原因;开创了无意识(潜意 识)的心理研究及动力心理学。 不足:过分强调无意识和性本 ? 固执的犹太人弗洛伊德 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人的生物性,
B.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经历和回忆、各 种欲望和冲动保存、隐藏起来,不让它们 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 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存于无意识当中, 被压抑的东西会以梦、口误、笔误、记忆 错误等形式出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一、第一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2. 教学内容:a.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概念;b.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c.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相互关系的理解。
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第二章:家庭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家庭环境的概念;b.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家庭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第三章:学校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 教学内容:a. 学校环境的概念;b.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学校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 教学评估:a.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b. 小组报告:小组展示讨论成果;c.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第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2. 教学内容:a. 社会环境的概念;b.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c. 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理解;c.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人类的生物学特性1.2 人类的行为模式1.3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4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环境的定义与特征2.2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2.4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3.1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3.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2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3 社会媒体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4 社会政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5.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模型5.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应用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社会环境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6.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6.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6.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7.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影响7.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约束的影响7.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激励的影响7.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的关系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8.1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8.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压力的影响8.3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适应的影响8.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九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9.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方法9.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效果9.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策略9.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的应用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0.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新趋势10.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挑战与困境10.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10.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分析11.1 社会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社会环境政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1.3 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二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变化趋势12.1 社会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1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12.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策略与方法12.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3.1 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特点13.3 跨文化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4 案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14.3 促进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策略14.4 案例分析:可持续性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五章:实践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15.1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践项目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3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与反思15.4 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全面覆盖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发展关系、行为调节、心理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趋势与挑战、政策分析、变化趋势、跨文化视角、可持续性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一个九岁的女孩在她最爱去的商店里看到一个玩具,很喜欢,但钱
不够,她的本我,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想得到这个玩具。于是,自我
诱导她把玩具藏在衣服里,尽可能地离开商店。同时,自我也鼓励她看
看四周是否有人,特别是那些“好管闲事”的店员。她准备采取行动,
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 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即古典条件反射式学习模式,行为的发 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 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人类成长不像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 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5、在方法上,采用观察法、测验法、条件反射法等。 古典条件反射学习 例子:在实验室中,一个孩子看着一只小白鼠(一种刺激),同时播放 一个很大的令人生畏的声音(另一种刺激)。通过重复联想,这个孩子 学会了把白鼠和骇人的声音联系在一起。不久,在他前面仅仅放只白鼠 就会出现恐惧反应。 例子: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学生不按次序说话时就会狠抽他们的手心, 由于这一刺激——打手,学生们害怕老师。通过将这个老师与手心挨打 联系在一起,最后学生变得即使当他不打他们的时候,也还怕这个老 师。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父母
内容发展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3-6岁) 退缩愧疚
试着做一些并非 自己力所能及的 事情,以获得主 动感。
父母及 家人
恋母恋父情 结虽有,都 被感觉不现 实,被转移
学龄期 (6-12 岁)
勤奋进取VS 努力学习,以获 教师和
自贬自卑 得勤奋感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受益于跨学科的研究和借鉴,与人类行为相关 的学科主要有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医学、教育学 等等。为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这门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的主要学说有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 论、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 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 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 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可参考 附录讲解名言) 1、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 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意识层 次包括意识、下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 在,故又称为精神层次。(可拿冰山来解释)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 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 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2)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 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 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 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 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 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3)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 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 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 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 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 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
延续障碍
口腔器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 强迫性吃东
(0-1岁)
嘴
性本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西、说话、吸 烟、喝酒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 固执、冲动、
(1-3岁)
最主要的满足方式
占有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 性器期 性器官 即恋父情结、恋母情结。 (3-6岁)
同性恋、自 恋、自大、对 成人角色的自 恋
务,直到所有部分都发生,近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埃里克森根据
这一原则将同一性渐成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发展阶段 心理社会危 主要任务 机
重要社 会代理 人
与弗氏的区 别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满 母亲或
(0-1岁) 赖
足自己生理上的 照顾者
需要
与弗氏相 比,更注重 照顾者对婴 儿的回应
相对于埃氏理论,他强调人类是有理性的、能适应的个体。但是, 他的理论也受到批评,主要在于他没有说清楚心理社会发展的原因,如 他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信赖感会影响到自主行动、自动自发或勤奋进取的 发展等。这也和埃里克森所作的访谈和观察使非标准化相关的。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也被称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对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 不感兴趣,基本观点是人类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其中环境的影响被 强调得异常突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生平简介:
本我(Id),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 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 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 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本我的表层部分,是自己 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 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 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华生(1878~1958)Watson,John Broadus。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它的行为主义被称作 为“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应该成 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
1878年华生出生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还是在孩提时代,他 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所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 性。他曾坦言,在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 个人流血为止”。另一方面,12岁时他就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木匠了。在 他成名之后,他甚至为自己盖了一幢有十几个房间的别墅。华生是个很 有个性的人。据他自己说,上小学时“很懒,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 过”,“大学生活对我几乎没有吸引力......我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 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 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 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 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潜伏期 (6-12 岁)
被转移 无
两性器 (12岁以
后)
生殖器
恋父恋母情结转为异性。青 少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 摆脱的束缚,并尝试建立自 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如对异 性爱慕、结婚成家等,满足 性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它是 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当然,这里的“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 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
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 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30、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识的流露;当 你瞧不起一个人的时候这种轻视一定能够感觉得到那他/她就会做出某 些事情来自卫
弗洛伊德在精神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格结构,即本我、自 我和超我。
同伴
许多人将来 的学习习惯 和工作态度 都来自于本 阶段的勤奋 感
青少年期 自我统合VS 建立起基本的社 同伴
(12-20 角色混淆 会及职业认同,
岁)
避免角色混淆
受前四个阶 段的影响
青年期 (20-40 岁)
友爱亲密VS 孤独疏离
和他人建立良好 的友谊关系、爱 及伴侣的感觉, 否则,就会产生 孤独感和鼓励 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研究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棘 手问题,把精神分析与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政治科学和 神学结合起来。他的声誉超过美国国界,成为当代自我心理学最杰出的 代表人物。精神分析学说变成弗洛伊德所梦想的一样,是一种对一切有 关人性的东西的关注。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 (1)弗氏强调本我,埃氏强调自我 (2)弗氏强调人的动物性,埃氏注重人的理性 (3)弗氏强调历史的经验,埃氏强调未来 (4)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成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埃氏 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成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5)弗氏注重儿童期的发展,埃氏强调终生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同一性的形 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生命周期中个体成长遵循着渐成的原则,即任 何生长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方案,各个部分从这个方案中发生,每一部 分在某一时间各具有其特殊优势,每一部分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
象和抽象观念的忠诚等。弗洛伊德按年龄顺序,讲人格发展氛围五个时 期。
评价: 一方面:对潜意识等的探察,为理解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 路; 另一方面:其研究缺乏明确充实的实验证据,缺少有效地研究方 法。显得抽象而神秘。对超我等具体如何发生发展的缺乏阐述,以及泛 性论等。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配偶、 情人以 及一些 比较亲 近的朋 友
独创
中年期 精力充40-65 颓废迟滞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