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导学案一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导学案

高三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导学案(教师版)一、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定义、分类及基本要素。

掌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语言等方面。

能够运用小说的文体特征知识,分析和鉴赏小说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和文体特征。

学会分析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体会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效果。

三、必备知梳理、熟记(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分类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比长篇小说简单,人物数量相对较少。

短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集中,人物较少,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极短,通常在千字以内,情节单一,人物简单。

按题材分类历史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等(三)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情节的设置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环境环境是小说的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展现人物命运等。

(四)小说的文体特征1. 情节完整性:小说的情节通常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曲折性:为了吸引读者,小说的情节往往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意外。

合理性:情节的发展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不能让人感到突兀和生硬。

2. 人物典型性: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特征,能够代表一定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共性。

复杂性: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复杂的,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专题12小说阅读(复习指导)导学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专题12小说阅读(复习指导)导学案

专题12 小说阅读小说的主要考点及解题方法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一)人物形象1.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人物、对话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2.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中占中心地位。

3.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1)神态描写: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3)外貌描写:暗示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4)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5.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导学案

《最后一片叶子》导学案

最后一片叶子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与小说相关的文学常识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品评本文语言4、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在品读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深层次地触动。

作者:欧·亨利:真实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笔名:欧·亨利(O.Henry) 生卒年代:1862-1910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自主学习【字词基础】一、给加点字注音莴苣..()单簧.()..()横行无忌.()邋遢自诩.()鄙薄..()鬈.曲()冷飕.飕()二、解释字词,或根据词义填词。

横行无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轻视。

__________: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不速之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鬼使神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邋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夸耀。

《天嚣》导学案

《天嚣》导学案

《天嚣》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

2、构建小说阅读的思维模式,尝试多元解读文学作品。

3、领悟作品表现的人性之美,感受生命磅礴张力。

二教学重点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三教学难点归结作品主题探究作品意蕴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案导学五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赵长天(1947年2月11日-2013年3月31日),男,1947年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

中共党员。

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班长、副指导员、创作员,上海有线电厂厂办干事、副科长、党支部书记、科长,上海航天局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会长,《萌芽》杂志主编,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偶像是鲁迅。

2013年3月31日,赵长天先生病逝于上海。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伽蓝梦》、《天命》、《不是忏悔》(译有日文版本)、《肇事者》,中篇小说集《外延形象》,中短篇小说集《天门》、《怀旧的旅行》,传记《孤独的外来者》,散文集《过渡年代》、《秋水长天》、《半秋》、《不老的城市》、《仰观》、《曾经》,电影文学剧本《寻找玛利亚》、《面对生命》等。

自己最看重《孤独的外来者》。

《市委书记的家事》获上海市首届文学作品奖、第二届《小说界》中篇小说奖,《苍穹下》获上海第二届文学奖,《震动试验》获1979年-1980年《四川文学》小说一等奖,电视剧剧本《外行》(已录制播出)获华东地区电视剧银燕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纪念建党70周年电视剧展播优秀奖,《不是忏悔》获上海市第三届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书生》获1992年-1993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等等。

他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创办者。

小说解读导学案《红楼梦》第一回

小说解读导学案《红楼梦》第一回

小说解读导学案《红楼梦》第一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描绘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兴衰沉浮,以及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第一回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首先,第一回的标题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手书丹青无人见》。

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得知这一回主要以甄士隐的梦境为引子,展开故事情节。

故事一开始,作者以“太虚幻境”来描绘甄士隐的梦境,世界的美好和无奈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甄士隐在梦中遇见了道士,得到了一块玉,象征着他的命运和身份。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展示了人生即梦幻的主题。

接着,故事转到现实世界,揭示了甄士隐家的背景和情况。

通过对四大家族的介绍,作者一方面通过夸张的手法揭露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与虚伪,另一方面表现了这个家族的贫富差距和层次之间的矛盾。

然后,作者引入了贾宝玉这一重要人物。

贾宝玉是甄士隐的外孙,他的出现给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同时,贾宝玉性格纯真可爱,与甄士隐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出作者对封建家庭虚伪性格的批判。

紧接着,故事情节转移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识。

林黛玉是作者笔下的一个重要女性形象,她与贾宝玉的初次相遇中透露出浓厚的玄幻氛围。

在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对话,刻画了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纠葛。

最后,故事回到甄士隐的梦境中。

甄士隐在梦中遇见了王夫人和贾母,这两个角色的出现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王夫人的美丽和傲慢在这一回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同时也赋予了故事更多的悬念和张力。

通过对《红楼梦》第一回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

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悲伤的世界,通过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传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阅读《红楼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结起来,《红楼梦》第一回以甄士隐的梦境为引子,展开了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

《老人与海》预习导学案

《老人与海》预习导学案

《老人与海》阅读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把握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

2、过程与方法:⑴从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入手,快速掌握全文。

⑵采用讨论的方式师生共同理解文章,并探讨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情节,把握形象。

2、难点: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并作为今后作文实践的借鉴。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阅读探究,多媒体帮助。

四、布置预习:1、咬文嚼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并辨析字形。

2、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已过花甲的老人还保存着一颗执着顽强的童子之心;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老人在与大海抗争过后,还能活着回来;更不会想到,他带回来的战利品竟然是一副只剩鱼头和鱼尾的巨大骨架…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学生阅读,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3、检查预习:⑴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鲭.(qīng)鲨两颚.(è)脊鳍..(ɡāzhī)..(jǐ qí)嘎吱攮.进(nǎnɡ)吞噬.(shì)鳐.(yáo)鱼舵柄..(duò bǐnɡ)嗜.杀(shì)蹂躏..(róu lìn)黏.液(nián)拽.掉(zhuài)榫.头(s ǔn ) ⑵辨析形近字:⎩⎨⎧然嘎吱戛 ⎩⎨⎧积攒攥住⎩⎨⎧脊椎锥形⎩⎨⎧苍白仓皇⎩⎨⎧树梢俊俏⎩⎨⎧杀戮戳进⑶写出节选部分的故事梗概:4、梳理情节:认真阅读课文,填写下表:5、分析环境:师问:老人与鲨鱼进行了五次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老人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6、把握形象,完成下列思考问题:(1)、 “桑迪亚哥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位光芒四射的人物,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一光辉形象?”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法呢?(3)、老人的至理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导学案_1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导学案_1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导学案1学习目标1、阅读这篇小说,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掌握时代人物普遍心理。

2、掌握基本梳理情节的方法,强化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

3、从细节和意象切入,分析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自主预习1、识记生难字劈手(pī)虔诚(qián)半晌(shǎng)执拗(niù)尴尬(gāngà)讷讷(nè)讪讪(shàn)鹿寨(zhài)忸怩(niǔní)包扎(zā)发髻(jì)踌躇(chóuchú)2、读准多音字(1)脸涨得像个关公zhàng其他读音:zhǎng组词:涨潮(2)执拗niù其他读音:ǎo组词:拗断课堂探究1、整理小说的情节,找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整理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语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3、分析__中“破洞”“野菊花”“毛竹”“百合花”等意象的象征意味。

4、__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军民鱼水情,赞扬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高尚精神,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核心素养专练阅读《百合花》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doc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doc

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常见考点。

2、掌握解答情节结构思路体的技巧。

二、方法指导1、情节概念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2、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或: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凤凰台》174页相关知识】3、情节常见题型①概括情节,即用一句话或简明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方法: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抓住场面。

②情节作用题,即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在全篇中的作用。

例如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情节常见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③情节探究题,对小说的某一情节或多个情节进行探究。

例: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如2011辽宁卷《怪人》凤凰台 236页学生 184页: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

方法:要从人物、前后情节、主题等方面探究。

4、结构常见题型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①结构特色题,概括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好处。

小说的结构(构思)特点主要有:巧于剪裁,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等。

②结构探究题,如2010全国卷《保护人》《凤凰台》230页学生版179页: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方法:要联系上下文情节,同时与人物、环境、主题等相结合考虑。

三、典型题目(一)面包(2010广东卷)《凤凰台》 254 教师版 201 学生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1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1
六、质疑问难。
1、刚才大家欣赏了这篇精彩的童话,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的吗?
2、学生自由提问,全班合作解决。(有价值的且无法马上解决的,师予以归纳,留待下一节课讨论)
七、作业:
1、从文中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2、把《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残酷现实——孤独寂寞
卖火柴的小女孩美好幻想——温暖、欢乐、幸福
1、大家都说小女孩的命运悲惨,但是课文中最后三节却写到了她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把课文最后三节默读一遍,想一想这个问题。
2、学生自读,思考。
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4、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五、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感人的故事。(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录像片段)
4、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B、“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有()个幸福,我知道他们的含义: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三、汇报展示深化感悟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哦,香雪》导学案教师版

《哦,香雪》导学案教师版

《哦,香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搭船的鸟导学案》

《搭船的鸟导学案》

《搭船的鸟》导学案一、导言《搭船的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深刻寓意的小说,作者是莫言。

本文将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搭船的鸟》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搭船的鸟》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小说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2.分析小说的内涵和主题。

五、教学内容1.小说《搭船的鸟》的背景和作者;2.主要人物介绍及其性格特点;3.小说的主题和寓意。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莫言以及小说《搭船的鸟》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修主要人物: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搭船的鸟、渔夫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行为举止。

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和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寓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增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搭船的鸟》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作业安置1.阅读小说《搭船的鸟》全文,总结自己的感想和体会;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说《搭船的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阅读中,继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小说学案 文档

小说学案 文档

高考小说阅读导学案引言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08年考了汪曾祺的《侯银匠》,09年、2010年又回归散文,虽然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课时对情节的考查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题型:第一类:概括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题导学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题导学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题导学案一、高考典题导入(2016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文字,解决文后问题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

”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导学案(学生版)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导学案(学生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之形象类(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第二课时黄燕群【学习目标】掌握小说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的考点和答题技巧,准确答题。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储备)(阅读《课堂新坐标》P126-130“人物形象类题”的专题内容)小说人物形象类的三大题型:1.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2.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3.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三:赏析人物形象(或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2.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3.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解答思路(1)主要人物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2、对主题的作用;3、对社会的作用,(2)次要人物的作用1、情节上,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2、人物塑造上,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3、主题上,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注意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5、自身上,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次要人物);有的次要人物自身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3)物象的作用1、人物塑造上,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2、情节安排上,线索作用,串联相关情节,推动情节发展;3、环境上,刻画了什么具体环境,揭示或暗示了什么时代特色、氛围;4、主题上,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揭示和深化主题。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一)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

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

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导学案)(学生版)

名著导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导学案)(学生版)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和主人公的人生追求。

3.鉴赏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记住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学习难点】鉴赏小说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朗读明确目标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是一位(国籍)女作家,出生于1816年4月21日,逝世于1855年3月31日。

她与两个妹妹和在英国文学史上被誉为“”。

2.主要作品夏洛蒂·勃朗特的主要作品:《》《》(1853)和《》代表作是长篇小说《》,1847年出版并轰动文坛。

三、创作背景《简·爱》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一个动荡的时代,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激化。

女性地位低下,生活受限。

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经历和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为《简·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小说中的简·爱就是她心中不屈服于命运、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写照。

因此,《简·爱》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彰显了。

四、梳理故事情节(一)小说梗概《简·爱》讲述了的故事。

(二)主要情节在情节方面,《简爱》一书一共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都象征着简爱的一个生活阶段:①第一部分:1-4章简爱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相继去世,收养了她,但不久后舅父也去世了,在舅妈眼中,简爱是,于是简爱在十岁时送往了。

②第二部分:5-10章在到达洛伍德孤儿院的第一年,简爱便遇上,好友让简爱十分伤心。

当人生挚友要离开时,简爱也决定换一个环境过新的生活。

③第三部分:11-27章离开洛伍德孤儿院的简爱来到了,并开始了属于她的新生活。

在这里生活的日子里,简爱遇到了,并且两人互生情愫。

然而在婚礼前夜,罗切斯特合法妻子阻止了两人的爱情。

④第四部分:28-35章绝望的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在生活陷入困顿之时简爱被收留。

小说阅读专题指导与训练

小说阅读专题指导与训练

《小说阅读专题指导与训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2.明确中考小说的考查要点3.提高小说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先读读背背,再提问抢答)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人物的塑造: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语、动、神、心;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

5、常见五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常见修辞手法是: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对偶、拟人、夸张。

二、梳理考点:(学法指导:勾画思考)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以小小说为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都成为小说阅读考查的内容。

具体来说,小说阅读的考点常有: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故事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大意;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品味小说的语言;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评价;谈谈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三、答题指津(画出方法提示,老师强调,学生体悟,结合实例效果更佳)阅读和鉴赏小说,要能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品味艺术特色。

1、把握故事情节。

指弄清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结构及其特点,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此基础上,概括故事内容,理解作品主旨。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主旨要注意标题和结尾,标题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表面义和比喻义。

2、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快速辨别出描写方法;通过对描写内容的分析,便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运用了什么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性格特征。

3、理解环境描写。

一要能区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二是要学会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不要脱离情节、人物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什么气氛烘托人物什么情感和思想等。

《八角楼上》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八角楼上》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八角楼上》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八角楼上》的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2. 了解文学作品《八角楼上》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结构,深入理解其内涵;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孙犁,原名孙名腾,男,笔名孙二末、白同祁、香茗。

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八角楼上》、《平凡的世界》等。

2. 作品背景《八角楼上》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上海特殊群体——天台房屋的故事。

通过讲述在八角楼上居住的各种人物及其生活,展现了战争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

3. 作品内容《八角楼上》讲述了一座八角楼上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群特殊的居民展开。

其中有船尾北户的大姐、拼命三郎、肥狗、肥猫、树蛙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八角楼上生活的种种琐事和人情冷暖。

4. 主题和意义《八角楼上》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生活的作品,更是对人生与命运、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沉思。

通过对八角楼上居民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5. 结构分析《八角楼上》以八角楼为背景,通过居民之间的关系来展现故事发展,层层推进情节,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品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导学重点:1. 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 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和结构;3.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人性;4. 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四、导学问题:1. 请简要介绍《八角楼上》的作者孙犁以及其代表作品;2. 《八角楼上》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请描述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 你认为《八角楼上》的主题是什么?作品有何深层意义?4. 你对《八角楼上》的结构有何看法?它是如何推进情节的,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的?五、拓展练习: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八角楼上》中的人物及情节进行比较,思考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联系;2. 请选择《八角楼上》中的一名人物,以其视角写一篇日记或小品文,深入描写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3. 请就《八角楼上》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援引,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方法导学案一了解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自主学习一.人物的鉴赏鉴赏方法: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典例分析:①《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

可见,孔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

②《药》的主人公是夏瑜还是华老栓?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药》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不是夏瑜。

A.《药》描写的是群众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悲哀也是因群众的愚昧麻木引起的。

B.全篇着力刻画的是华老栓。

作者通过行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了华老栓愚昧麻木、老实本分等性格特征。

C.作者明写华老栓,暗写夏瑜。

意图是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因此,正面描写华的愚昧麻木。

对夏瑜采取侧面描写,只是反衬不觉悟的群众,更深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人民改造国民性。

二.情节的鉴赏:鉴赏方法: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

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

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这使结尾句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

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

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①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②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典例分析: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

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

”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迁移运用铅同位素考古:文物的指纹①如果说碳十四测年技术解决了考古发现的“何时”问题,那么铅同位素考古方法解决了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

②1966年美国学者Brill在美国考古学年会上宣读了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宣告铅同位素考古的诞生。

Brill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与希腊的古代铅矿,英国、意大利、土耳其的铅矿,西班牙、威尔斯、撒丁岛的铅,以及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玻璃最有可能产自本地。

③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怎样的呢?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分别为204Pb、206Pb、207Pb和208Pb,其中204Pb总量是不随时间变化的,206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被称为放射成因铅。

由于各地金属矿山在成矿过程中所处的地质环境中铀和钍含量不同,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不同,所以其中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会不同。

这样,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各地铅矿石的“指纹”—指征矿石的来源。

④在古代很多文物的生产中,铅或多或少会成为原料之一,例如青铜器、玻璃、陶釉、颜料等。

因此,铅同位素组成也是文物的“指纹”,是探究古代矿产开发、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学者纷纷利用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来源,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⑤英国牛津大学的Gale夫妇首次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探索青铜时代地中海地区青铜工业的铜料来源。

通过对比青铜制品和铜矿山的铅同位素数据,他们提出了古代地中海铜矿料的贸易路线。

此项成果于1982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

几乎同时,德国学者发表了他们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的分析结果,提出锡青铜合金化技术与铜、锡矿料同时被引入安纳托利亚。

⑥在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商周王朝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独树一帜,青铜铸造业耗费了巨大的铜锡铅资源,但是作为青铜文化分布核心的中原地区恰恰是铜锡资源的匮乏区,铅同位素方法为解决商周青铜器矿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金正耀首次运用铅同位素方法测定了殷墟出土的12件晚商青铜器,并发现部分商代青铜器中含有高放射成因铅。

在国内,这种罕见的异常铅仅发现于云南东北部的部分金属矿山,据此他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来源“西南说”。

此后三十年,金正耀团队对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三星堆、金沙、盘龙城、大洋洲、天马-曲村、琉璃河、炭河里、周原、洛阳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行了地毯式地全面测试,完善了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并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

⑦如今,铅同位素考古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而各国学者的研究势头丝毫未减。

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使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件铅玻璃、铅丹颜料以及铅青铜的铅同位素分析,美国学者Brill于1966年宣告铅同位素的诞生。

B.铅有四种稳定同位素,其中204Pb、207Pb和208Pb分别是238U、235U和232Th三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物。

C.英国Gale夫妇于1982年首次将铅同位素方法探索青铜器矿料来源的技术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正式发表。

D.以金正耀为首的团队通过全面测试,明确提出了连接西南和中原之间的“青铜之路”,这表明我国铅同位素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下列对“铅同位素考古”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可以解决文物来自“何地”的问题,依此我国学者金正耀提出了轰动学界的商代青铜器矿料来源“西南说”。

B.铅同位素考古技术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上的铅与埃及的古代玻璃和釉上的铅、撒丁岛的铅等完全不同,表明中国古代不具备生产玻璃的能力。

C.铅同位素考古的原理是依据各地金属矿山中铀和钍含量以及成矿的地质年代的不同,比较放射成因铅的含量比率,进而指征矿石的来源。

D.铅同位素考古方法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虽然铅同位素考古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但这种方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国学者对阿纳托利亚古代铜器进行铅同位素考古分析,证实该地区在古代没有发现铜、锡矿料,当时的人们也没有掌握锡青铜合金化技术。

B.依据金正耀铅同位素考古实践结论,中原地区虽然拥有辉煌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但是该地区的铜锡资源匮乏。

C.如果用铅同位素考古方法对2013年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铜镜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该铜镜大致于哪年制作而成。

D.2015年,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不少的青铜器。

假如对这些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测试,能更好地完善中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