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 州 剪 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剪纸

山东省鲁北惠民地区流行的剪纸。多为窗花或刺绣底样。风格上较胶东的粗犷些。其剪纸中以对称( 折剪 ) 式的人物很有特色。现在代表性的剪纸作者有赵秋春、赵恒英、任成英、张玉针、张金娥等。

台江剪纸

贵州省台江苗族的剪纸。以衣袖花、围腰花、帽花等刺绣底样为多。其图案题材虽也有龙凤、牡丹等,但与汉族的花样风格大异。尤其是衣袖花以针刺手法,更使人感到粗中见细的特色。

滦州布影

有二层涵义。一指河北滦县的皮影,据传兴于明初,但最早文献记载仅见清嘉庆年的《滦州志》。当地人不称滦州影而称“ 乐亭影” 可能因唱腔为“ 乐亭调” 而呼之。一指山东皮影。山东皮影据传也从河北传入,唱腔多为柳琴调。其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为神话传奇和当地流传的历史故事。

南京剪纸

江苏南京的剪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都在箱、柜、被、枕等嫁妆上缀以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其图案题材则根据需要和特定的剪纸外形,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可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特色。斗香花的题材则有戏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花卉等。配色一般用金色和大红、桃红、绿、蓝、桔黄、淡黄、黑等七色蜡光纸组成,有十分强烈的效果。南京剪纸除斗香花和门笺是刀刻外,多数喜花是用剪刀剪成。

邳县剪纸

江苏省徐州地区流行的剪纸,以邳县的最见特色。其种类有二,刻纸为彩色门笺,多用蜡光纸拼色;剪纸除走方艺人的鞋花外,多为窗花。窗花题材有劳动场面、家禽牛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寿桃、花卉鱼虫、龙凤等。

蔚县剪纸

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 天皮亮” 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水印窗花传入,吸取其色彩特点,仿“ 天皮亮” 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剪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剪纸以“ 阴刻” 和“ 色彩点染” 为主,故有“ 三分工七分染” 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

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高密剪纸

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剪纸。从农舍的门窗、棚顶到箱柜、衣橱都有剪纸装饰。制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锯齿纹和挺拔的线条相结合来构成形象。

佛山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铜写料最具特色,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使作品苍劲右拙、金碧辉煌。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

皮影与皮影戏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戏曲艺术,其演出时所执影人和衬景,则属民间工艺品。皮影相传源于汉代,至宋代已成一种大众化艺术。元代极盛并流传到波斯。明清时形成不少流派,还流传到瓜哇、马来、暹逻、缅甸、日本等国。在清代众多流派中,以河北“ 滦州布影” 最有名,其它尚有黄河两岸的

“ 驴皮影” 、湖北的“ 皮影子戏” 、湖南的“ 影子戏” 、福建的“ 皮猴戏” 、广东的“ 纸影” 、浙江的“ 皮囡囡” 。皮影戏表演时,一般在夜晚设帐幕,隔帐点灯烛,帐后表演人员操纵皮影进出动作,并伴以唱曲道白和乐器。有的皮影戏班由把式( 演唱者 ) 、上手 ( 也称鼓匠 ) 、下手、中手、箱主

等人员组成。所携影箱装有影人,影人配备约头像四百个,身子八十个,环境景片若干。头像依净脸( 阳刻造型 ) 、肉脸 ( 阴刻造型 ) 的生、旦、净、丑分类放置,有金刁纱帽包、大小神头包、高盔包、巾包、旦头包、扎巾包、雉尾包、杂头包等;身子有二十八件男女靠、八件蟒龙靠、八件官衣、八件敞衣、二件道衣、二件水衣、四件老生衣、六件女旦衣及数十件花旦、老旦、挎剑莽、披风、青衣、罪衣、僧衣、大圣衣、龙套、箭衣、背槌、背鞭、背剑、背刀、背斧、神靠等。

北京皮影

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 (1508 年 ) 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

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

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

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

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art/artn105.htm#art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