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_荒谬_抗争_自由_对_老人与海_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的悲剧与超脱_解读_老人与海_的悲剧精神
人 文 论 坛183INTELLIGENCE························存在的悲剧与超脱——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精神吉林省四平卫生学校 李晶晶摘 要: 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痛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
《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海上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人——生存的种种困惑,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面对生存的困惑所应然的状态——号召人们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整个世界,从而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存在 悲剧 超脱 悲剧精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悲剧所能揭示的最大内涵:悲剧精神——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要不断抗争的精神。
它来源于内容多为描写古代神话、英雄传记的古希腊悲剧, 如杀父娶母的俄底普斯、复仇身亡的哈姆雷特……当时的悲剧结局虽然令人震撼,但剧中所深含的内蕴却是媚俗的喜剧所无法包容的,其生命力也远远超出了当时古希腊的各种文艺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探其究竟,正是因为它高扬了一种悲剧精神。
而当我们翻开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著作,触目的满是令人沮丧的字眼:痛苦、无聊、烦恼、绝望、孤独、沉沦、畏死、异化……似乎其中的精华应是充满无奈、消极、永难振作的不可替代的悲观主义。
但只要深入下去,便会发现其内核、其实质乃是催人奋进的“悲剧精神”。
例如,卡夫卡一生写了好几部关于人的“孤独”、“绝望”的优秀作品;海明威则留下了众多关于人的“迷惘”、“暴力”、“死亡”等生存困惑的小说。
可见,悲剧精神并不是一味的悲观主义,更不是一味的乐观主义,而是人们以超然的态度对生活和世界的肯定;是“对生命,甚至对生命的最古怪、最困难的问题的肯定”P110[1]。
生命的意义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生命的意义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生命,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话题,它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
而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老人与海》则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时,融入了存在主义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身体虚弱,曾多次连续败于无鱼可捕的境地。
然而,在他绝望之际,他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马林鱼。
在漫长而激烈的斗争中,老渔夫最终战胜了马林鱼,但却因此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处境。
他在归途中遭遇了鲨鱼的袭击,最终只剩下了鱼骨头。
尽管如此,老渔夫依然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坚持着自己的努力与拼搏。
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充分展现。
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存在优先于本质”,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选择。
在小说中,老渔夫拥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他选择冒险出海捕鱼,尽管知道这个行动充满了风险。
他相信自己拥有捕捉到巨大鱼群的能力,追求着他心中的目标,这正体现了他作为自由存在者的选择权力。
此外,在面对困境时,老渔夫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自我的肯定和价值的体现。
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他永远不会被打败”,这是他坚守存在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老渔夫的存在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上。
在绝望的境地中,他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追问。
他不仅追求捕鱼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对自我的肯定和坚守。
他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展示了存在主义中将个体的存在与行为置于价值的首要地位。
通过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我们可以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结果的取得与否,更在于途中的坚持与努力。
这种个体的追求与自由选择,使得生命的意义得以展现和实现,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
总结而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探讨生命的意义时,融入了存在主义思想。
通过老渔夫的坚持与努力,他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与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结果的取得。
解读《老人与海》
解读《老人与海》解读《老人与海》导语: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言简意赅的刻画出了古巴老;老人生活贫困,而且连续出海84天没有捕到鱼了,用;大海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吸引着老人,老人也喜欢海;小说到这里仿佛接下来就是老人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去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他文学创作后期的又一座高峰。
关于这部小说,众多评论家都认为它是前期硬汉精神的再一次张扬,只不过变得更像一座纪念碑,上面刻满了人类自强不息的符号。
一个勇敢俭朴的老人与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行一场无法取胜的斗争,他虽失败了,但坚强不屈的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永存人心。
不可否认,这只是就故事本身来说最浅层的文本意义。
在老人伟岸的精神之外,被遮蔽的可能是人类生活的另一层面。
老人在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仍然失败了,他在坚强信念的支撑下,不断地奋斗,但最终的结局仍然是虚无,什么都抓不住。
对《老人与海》深层意蕴的开掘,呈现出一幅与已有认识相反相成、联系紧密的图景。
乐观的背面,是深重的虚无。
一、虚无主义的历史回顾虚无主义的产生、发展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密不可分。
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以本质主义观照世界,探索终极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表现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两个部分。
在这个形而上学的传统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是由这个超感性世界规定的。
于是,在19世纪末,尼采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凡·菲奥多洛维奇之口最终喊出了“上帝死了”[1]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对消解上帝的时代思潮做了一个总结。
这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任何生命力了,由于作为现世一切本质意义之源泉的上帝死了,这个世界便被抛入了无意义的深渊。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虚无主义,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就要到来了。
”[2]上帝死了,即理性死了,而非理性则复活了;上帝死了,也即旧有的文化体系崩溃了,新的文化体系却没有形成。
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是为所欲为的世界,一个失去了理性制约的时代是非理性泛滥的时代。
上帝死了,却没有救活人自己,人类似乎到了在劫难逃的世界末日,于是,一种比19世纪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乃至绝望的情绪弥漫了20世纪西方社会。
《老人与海》之虚无主义色彩
《老人与海》之虚无主义色彩作者:武芃伯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作者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主人翁的硬汉精神,给很多作家和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虚无主义的角度来对《老人与海》这一作品进行讲解,从而分析作品中主人翁的崇高意志。
并挖掘作品中被隐蔽的虚无主义色彩,从而明确作者海明威的虚无主义思想,加强人们对海明威其他作品的认识。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虚无主义多年来,读者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得到了启示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被失败所征服,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理解方式,并不能全然代表《老人与海》作品中作者的全部思想,另外,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因而《老人与海》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色彩逐渐浮现在人们面前,帮助人们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虚无主义的介绍虚无主义是与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的一种思想。
虚无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一些行为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周围的事物的可靠性很低,人们生活在自我欺骗的一个世界里,虚无主义让西方国家的人们对意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人们逐渐将时间花费在寻找生存的意义的事情上。
其他一些虚无主义思想的拥护者持有不同的关点,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冰山理论”和虚无主义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2.对“冰山理论”的理解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冰山理论”的理解就是海明威的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写作手法,没有对“冰山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而读者无法理解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以作品中的真实感情。
根据海明威作者的一次访谈节目我们可知,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的时候,总是在读者的角度上进行描述,从而将讲述的内容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3.《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色彩的主要表现方面3.1死亡主题3.1.1死亡主题中的虚无主义一些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所面临的境遇是虚无的,因而以“忧虑”的方式存在着,因而人们被沉浸在烦闷与恐惧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们摆脱烦闷与恐惧心理的有效方法,因而,存在主义者将死亡与虚无主义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并揭示了摆脱虚无的方法。
选择的英雄--从存在主义视角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 4 4 1刘琳琳 等. 谈心理健 康教 育对培养 高素 质人 才重要作 用Ⅱ 】 . 辽宁高职学报 , 2 0 0 6 ( 1 2 ) .
【 5 ]朱光, 李小文. 大 学生心理健康存在 的问题及调适 高
教 研 究, 2 0 1 1 ( 4 ) .
个 明确 目标会使注意力转移 ,也会产生 内在驱动力 ,促使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6 N中 第1 7 期总第5 6 3 期
选择 的英雄
从存在主义视 角看海明威的 《 老人与海》
张 洁
( 商丘 工学院,河南 商丘 4 7 6 0 0 0 )
【 摘
要 】《 老人 与海 》是海 明威 最重要 的作品之一 ,小说 带有明显的存在主 义倾 向。文章主要从世界 的荒诞 、人的异
《 老人 与海 》中的老人桑提 亚哥就生活在 一个孤独 且充 满冷漠 的世界里 ,发生 在他 身上 的一 切看 上去都是如此的荒 谬 : 老人桑提亚哥 出海 捕鱼 ,在最初 8 4的天里 ,一无所获 , 老人 受到 了同行 的嘲笑 ,所有 人都说他 “ 倒 了血霉 ” ,就连 平时最 敬重他 ,唯一 一个 和他 较为亲近 的孩子也离 开 了他 。 然而 ,在孩子上 了另外一条船之后 ,头一个礼拜 孩子就 目睹 了船 主捕到 了三 条好鱼 。这对 于一个 干了一辈子捕 鱼作业 ,
言 ,要加大对贫 困生 的补助力度 ,尤其是农村 的大学生 。吸
家 长 的义 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教 育 ,作为一名 大学生要加 强心理健 康方 面理 论的学 习 ,
丰富 和完善 自己的理论结构 ; 树 立正确的 自我意识 ,规范要 求 自己。对待挫折要树 立正确的观点 ,理性调控情绪 ,提高
抗争中的虚无_评海明威的哲理小说_老人与海_
XINWEN AIHAOZHE2011·1(下半月)1918年,即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年后,海明威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下,怀着民主理想愿望,奔赴欧洲战场。
作为红十字会一名司机参加了战争,身中两百多块弹片,遭受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
战争严重摧残了海明威的身心,炮弹的炸裂声常回响在他的脑海里,其影响之长、之深远以至于直接导致他失眠、痛苦。
他厌恶、逃避甚至诅咒战争。
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不抱希望,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甚为浓重。
作为“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硬汉形象”,但“硬汉形象”的背后普遍弥漫着痛苦、焦虑、沮丧、惊恐不安等情绪,他所描写的人物,内心孤独痛苦,爱情转瞬即逝,生活不幸,追求理想失败。
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把虚无主义思想推向了极致:桑地亚哥与孤独、苍老、凄凉、背运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小说描写了老人桑地亚哥出海捕鱼的故事。
他已经一连84天没捕到鱼了,大多数同行嘲笑他,就连最敬重他的孩子也离他而去,但在第85天他独自一人乘船出海,到遥远的地方去捕鱼,竟然捕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
经过足足两天两夜的搏斗,其间他不断地被它掀起的大浪掀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疼,两手血肉模糊。
他仅靠喝冷水、吃生鱼片维持体力,最终制伏了大鱼,但在返回的途中,大鱼被成群的鲨鱼轮番吞食,桑地亚哥拼尽全力斩杀鲨鱼,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只带回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雪白的骨架”。
海明威曾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
然而,如果我能够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
”那么,老人、大海、鲨鱼到底代表什么?海明威通过他们要向世人昭示什么?透视出他怎样的人生观?苍老、憔悴、孤独、背运的桑地亚哥“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
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
存在_荒谬_抗争_自由_对_老人与海_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李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
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存在主义又译“生存主义”,它源于拉丁文es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
存在主义是一种突出个人阴暗低沉的非理性情绪体验的存在哲学。
作为一种思潮,存在主义的兴起,既透视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深刻危机和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当时知识阶层忧虑、恐惧、悲观失望等颓废情绪及其为摆脱困境而寻求出路的心理的折射和投影。
尽管存在主义者在存在主义这个大概念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总是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在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在表现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终极关怀、思考、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它从情节设置到主题内蕴无不透露出海明威的这种存在情结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探求。
本文就试图从人物、情节、主题来阐述《老人与海》所表达的存在主义观点。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桑地亚哥的小船在海里拖了三天它才筋疲力尽,桑地亚哥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然而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椎骨。
小说出版后评论家纷纷指出这个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
小说家自己也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
论《老人与海》和《活着》的存在主义倾向
使 人 深 切 体 会 到 活着 的 痛 苦无 奈 。 从 同一 事 件 的 不 同 角度 反 复重 复 , 一 次 次 深 化 桑 提 亚 哥 与 福 贵 的磨 难 。这 样 的叙 述方 式 体 现 了存 在 的 荒诞 性 ,人 的存在 本 身 就是 一 种必 然 的失败 ,再 多的抗 争都 无济 于事 。
每次至亲的离去福贵的内心都在流血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在世的亲人强忍心中悲痛去安慰活着的人这位内敛式的英雄用宁静宽广的内心消化命运的磨难牵着老黄牛渐渐远去3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用平静的语调讲述自己的苦难选择活着
卿 பைடு நூலகம்
学教 育
论《老人与海》和《活着》的存在主义倾向
圃 昊欢欣 各新旁
内 容 摘 要 :海 明威 和余 华生 活 的 时代 相 差 半 个 多世 纪 ,但 二 者 的经 历 、风 格 和 思想 意 识都 极 其 相似 。本 文 从作 家 的 人 生经 历 ,叙 述 方 式 以及 思 想 意识 入 手 ,比较 分 析 两个 作 品的存 在 主 义倾 向,进 一 步探 索生存 的意 义和 本 质 。
身 体 出海 捕鱼 。他 出海 两 天两 夜终 于 捕 到 比船还 大 的马 林 鱼 ,却 在归 途 中遭 到 鲨鱼 围剿 。凶猛 的鲨 鱼一 次次 猛 烈攻 击 ,虽 然 老人 用 生命 来 保 护 自 己的战 利 品 ,但 马林 鱼 还是 被吃 的只 剩下 巨大 的骨架 。勇敢 、努 力 和 鲜血 换 来 的却 是 失 败 与 痛 苦 , 荒诞 的世 界让 你 品尝 胜 利 的喜 悦 , 又 瞬 间让 你 所 有 的努 力 化 为 虚 无 , 正如 存在 主义认 为 人类 的挣 扎 与努 力没 有任 何 意 义 。桑 提亚 哥是 一 位 失败 了的英 雄 ,面 对虚 无 飘渺 的人 生 ,他乐 观 、温 情而 倔 强地 抗争 着 命 运 的 一次 次 打击 ,为 自己的存 在 做 主。他 对小男 孩爱 护有 加 ,把战利 品 分 给村 民 。面对尴 尬 的失败 ,桑提 亚 哥坚 信定 会捕 到大 鱼 。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存在主义文学是一种强调人类存在意义的文学形式,它认为人类存在是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并且必须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以下是一些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局外人》(阿尔贝·加缪):这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孤独和疏离,以及对生活的无助和绝望。
《鼠疫》(阿尔贝·加缪):这本书同样揭示了人类面临荒诞世界时的困境,以及在面对死亡和苦难时的人性。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虽然海明威并未自称为存在主义者,
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了存在主义的许多特征,如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孤独和生命的无意义等。
《荒原》(艾略特):这首诗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空虚和疏离,以及
在荒芜的世界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渴望。
《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这部戏剧揭示了人类的无助和绝望,以
及在荒诞世界中等待希望的无意义。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人类存在的孤独、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考点
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的考点一、思想主题通过渔民圣地亚哥前往大海钓鱼,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故事,揭示了多重主题:首先,塑造了硬汉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赞扬了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其次,表现了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想。
圣地亚哥时刻面临着考验,他本可以选择放弃,却始终坚持抗争。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厄运,最后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既然面对着乖谬的世界和悲剧性的命运,就应该选择正视现实,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退缩,由此而赋予存在以尊严和价值。
再次,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类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
圣地亚哥84天出海都没有钓到鱼,并非他技术不够高,而是运气不好。
当他最终钓到鱼的时候,成群的鲨鱼吃光了马林鱼的肉。
他的经历流露出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奈情绪,隐喻性地表现了海明威对人生和人类命运的悲剧性认识。
二、人物形象圣地亚哥是硬汉形象中最杰出的代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他有非凡的毅力和意志。
在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大马林鱼的一系列搏斗中,充分展现了人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人的崇高与伟大。
2、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
凭借理性的力量和自我意识,他战胜了大海,战胜了自我。
3、他有善良、乐观和豁达的胸怀,是个情感丰富的人。
这表现于他对曼诺林的依恋,对亡故妻子的哀悼,对捕鱼业的酷爱,甚至对与他作对的马林鱼也充满了感情。
4、他是一位孤独者,孤身一人,没有子女,是个“古怪的老头”。
他在海上的自言自语,反映了沉重的孤独感,也影射了人类的处境: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孤立无助的。
三、叙事艺术(一)频繁转换叙事情景。
例如小说主体部分,老人与鱼搏斗,出现两种叙事情景:1、作者叙事情景:老人的每一个捕鱼动作细节的描写;2、人物叙事情景:老人的心理活动、内心独白。
(二)追求纯客观的叙述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通过直接引用人物对话,采用自由直接引语,书写人物心理独白。
只有人物的声音,没有作者的叙述声音,目的就是纯粹的客观。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内容梗概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
大家认为他是倒了血霉。
小男孩曼诺林过去和他一同出海,非常爱他,希望能给他安慰和照顾。
他们在桑提亚哥的茅棚里一起聊城里的棒球比赛,以及老人年轻时在非洲海滩上见到的狮子。
老人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些狮子。
他爱他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第八十五天,老人决定出海到远方去逮一条真正的大鱼。
中午时分,一条大马林鱼在一百英寻深处咬了钩。
老人把钓丝放在脊背上,在手里握得紧紧的。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把小船向西北方向拉去。
四个钟头以后,情况依旧,而太阳落下去,陆地已经看不见了。
一夜过去,鱼儿还没有累乏,船依旧不停地走。
老人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
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
为了保持力气,他吃了清晨时钓到的金枪鱼。
他的右手在淌血,左手开始抽筋。
他感到很孤单。
太阳又落下去了。
老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跟一个黑人比手劲的光景。
他认为只要他愿意,就能够打败任何人。
接着他钓到一条鲯鳅用来做食物。
夜里,他睡着了,梦见了狮子。
天还没亮,鱼挣扎着在水面上跳起。
日出之后,鱼开始打转了。
僵持了两个钟点,老人和大鱼都已经筋疲力尽。
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鱼叉将它刺死,随后把它绑在船上,让船掉头驶去。
不多久,海里的鲨鱼就嗅出了血的味道,来袭击大鱼的尸体。
老人用鱼叉把这条巨大的鲭鲨杀死。
他的鱼叉被鲨鱼带走了。
他说:可是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你尽可以把他毁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两个钟头之后,又有两条鲨鱼向他袭来。
他用绑着刀子的船桨打败了它们,但是刀子也折断了。
日落前后,鲨鱼不断袭来,他用棍棒不断地还击,把他们击退。
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接着直到半夜,鲨鱼成群窜来,掠走了马林鱼身上最后的一点肉。
老人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
他回到渔港。
第二天,渔夫们丈量老人船上的骨架它足有十八英尺长。
曼诺林见到老人满是伤痕的手,放声哭了起来。
那天下午,老人又睡着了。
他正在梦见狮子。
老人与海悲剧意蕴
老人与海悲剧意蕴《老人与海》是一首硬汉英雄的赞歌,它具有古典的精神底蕴和崇高感。
然而它更是一部现代主义作品,海明威以一贯简洁的风格叙述了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
故事包含着巨大的隐喻与象征。
不仅有现代生存的种种困境和荒诞,依靠自我求证抗争荒诞的主题意蕴,更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了存在主义的哲学主旨以及反抗绝望的现代主题。
一现代人生的绝望和荒诞---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小说洋溢着人在与永恒自然中反抗的绝望感和宿命感。
老人桑地亚哥希望通过到深海钓鱼来消除自己的晦气,消除人们对他的偏见与误解,老天似乎成全他了,让他钓到了一条比小船还大的鱼,但是结局终是如此悲壮。
“鲨鱼张开大口,扑上来,缠住不放……”这里,鲨鱼象征着人生永远不能摆脱的悲剧因素和宿命。
他与鲨鱼的搏斗,他的决心与努力终究没办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反而让自己再次受伤。
老人向往强大,却要遭受命运的无情打击。
个人的努力在现实的境遇中是如此渺小,人始终没办法摆脱生存的困惑与宿命的悲剧。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感,除了孩子,老人几乎得不到人们的温暖和理解。
老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促使他出海钓鱼的动力,他想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可。
与老人交流,关心老人的只是一个小孩,这是一种隐喻,同时也是一种反讽。
小孩是纯洁的化身,他还没有社会化,还没有带着世俗的眼光,这也反衬出其他人之间的不信任和不理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老人与海》与其说是赞歌,不如说是悲歌,它深刻地贯注了海明威的绝望情绪。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感受了世纪末当代人的失落及焦虑。
在人被异化的生存环境中,个体注定是孤独而无望的渺小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发现了现代人的绝望。
正如王刚夫在《《老人与海》和存在主义》一文所说:“作者海明威所信奉的――胜者一无所获的悲观哲理在桑地亚哥的形象中以罕见的艺术张力表现了出来。
”小说从情节设置到主题意蕴无不透露出海明威的存在情结和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探求,如戎林海所分析的:“他着力于描写恶化环境中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的生存状况。
是贫穷的罪过还是人生意义的缺失_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_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是贫穷的罪过还是人生意义的缺失? ——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哲学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秦党红(湘潭大学 哲学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摘 要]通过对马加爵杀人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贫穷并不是他杀人的根本原因,而其杀人的真正动机是人生意义的缺失。
由此诱发出我们哲学上深刻的思考,并针对我们现在哲学教育现状,呼吁加强改革,让每一个人都健康成长,防止疑似病例再度发生。
[关键词]人生意义 马加爵 哲学改革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特大命案,最后以马加爵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而结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是萦绕在世人心中的却是一种隐隐的痛和不解之谜。
它使人们竭力去解开这个谜底,探询现象背后的根源。
人们不禁会问:他为什么会杀人呢?并且残忍的连续杀了四个同学呢?面对这个曾经是天之娇子的当代大学生,面对这个在父母心中和同学眼中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竟然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成了行夫所指的杀人狂,世人实在存在太多的困惑。
他的杀人动机究竟何在呢?仅仅是几句口角,玩牌误认为作弊,这未必也太过于简单化了吧?我们应透过现象分析隐藏在问题后面的本质。
寻根究底成了学者的使命,亡羊补牢变成了专家的共识。
到底什么是其杀人的最终原因呢?现在许多媒体追踪报道,专家分析,普罗大众言说,各抒己见,他们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作了不同的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其中李玫瑾教授认为:贫穷是马加爵犯罪动机的起因,并且在网络媒体的分析中,贫穷二字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另一些学者认为是城乡差别使然,校园的贫富差别造成了他们心理结构的不平衡。
马加爵确实是一位典型的特困生,他出现的种种心理冲突和个性行为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某一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园这一特殊群体所存在的问题。
生活在社会边缘苦苦挣扎的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穷困,给他们精神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在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两面性:坚强、自信、独立;另一面是脆弱、孤避、敏感,有着更深的封闭性、排他性和自卑感。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
它讲述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
20世纪的西方社会即灿烂辉煌,又面目疮痍。
在这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里,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社会科学文化突飞猛进,以致达到“知识爆炸”的程度。
“非理性的”这个术语,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等含义。
非理性主义指: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旨在透过文学作品本身,揭示20世纪哲学和社会思潮中具有反传统和非理性的色彩。
一、“存在先于本质”的“自我”选择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圣地亚哥其实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垂钓者,曼诺林的父母相信圣地亚哥,所以让他们的孩子和圣地亚哥学钓鱼,所以曼诺林在五岁时第一次出海打鱼就是和圣地亚哥一起。
但八十四天的一无所获,让曼诺林的父母失望了,对曼诺林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
如果圣地亚哥凭借多年的垂钓经验,他足可以每日都满载而归,但是他将钓到“一条光鱼肉就有一千多磅重的鱼”作为自己的目标,以致他“在过去的八十四天里,一条鱼也没逮住。
”然而,圣地亚哥面对自己这样的窘境,却并不放弃依旧执着,他要钓大鱼!八十四天的空手而归都没能挫败他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我们可以说,是圣地亚哥的“自我”选择决定了他日后真的钓到了一条比船还要大的鱼,也正是他不放弃、执着、顽强的继续垂钓,形成了他“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硬汉形象。
《生命的哲学:解析《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主题》
生命的哲学:解析《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主题1. 引言
•引入《老人与海》这本经典小说,简要介绍其作者、出版背景和故事梗概。
•提出研究该小说中存在主义主题的目的。
2. 存在主义简介
•解释存在主义的起源、核心观点和重要代表人物,如尼采、萨特等。
•分析存在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其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3. 时间、孤独与无意义
3.1 阿尔法·萨定言论
•解读阿尔法·萨定关于时间和孤独的理论。
•基于小说情节,分析老渔夫聚焦于时间感知和孤独状态。
3.2 反思生命意义
•探讨《老人与海》中角色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质问。
•解释他们面对挑战时如何寻找生活价值。
4. 自由意志与决定权
4.1 萨特自由意志理论
•概述萨特关于自由意志和决定权的观点。
•分析小说中角色如何在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做出选择。
4.2 老人的决心与顽强
•解析小说中老渔夫面对巨大鲨鱼群时的决策过程。
•分析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精神,与存在主义观点相呼应。
5. 受苦、希望与胜利
5.1 苦痛和希望
•探讨小说中角色经历苦难时,如何保持对未来的希望。
•引用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观点,解释其对于存在主义主题的重要性。
5.2 胜利与失败
•分析《老人与海》中胜利和失败概念的异同。
•探讨这些概念如何与存在主义关联,并影响角色的思考和行为。
6. 结论
•总结《老人与海》中存在主义主题相关内容。
•强调该小说深刻探讨了生命、时间、孤独、无意义等存在主义核心议题,以及角色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力。
读书心得——《老人与海》的悲剧艺术
读书心得——《老人与海》的悲剧艺术0 引言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在战后恢复建设时期,在家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海明威的观念里,整个世界充满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人生就是一场永恒的命运悲剧。
他在文学创作之初就坚持把个体生命的孤独与死亡当作自己悲剧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其中《老人与海》是他对悲剧艺术进行探索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老人圣地亚哥捕鱼的故事描写了人类的悲剧命运,以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生的孤独、死亡和荒谬。
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老人与海》的孤独和死亡主题,并评述了其悲剧艺术的美学价值。
1 《老人与海》的孤独主题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现实社会中其他个体的联结。
而在现代西方文学中,人是与社会脱离的孤独的个体,存在主义文学更是将人类孤独的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
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2],人不仅无法真正理解他人、融入社会,还需要孤独地与社会、环境、人生和命运抗争,在孤独的生存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孤独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悲剧。
1.1 海明威的孤独主题溯源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孤独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也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3]351。
每个人都只能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孤独地与命运抗争,并孤独地死去,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社会和命运的态度各不相同。
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逐渐由豁达向悲悯和忧郁转变。
这个时期的作家更倾向于用沉重的笔风、尖锐的词语描绘现实生活的残酷,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罪恶和无法逃避的痛苦,并对人生悲剧进行思考。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存在主义作家之一,海明威一生饱受战争的摧残和命运的捉弄,但是不管遇到何种痛苦和不幸,他始终以“硬汉形象”面对生活和命运,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不可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他的小说刻画的英雄人物以及硬汉角色都是孤独的存在,孤独地对抗着命运,孤独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这种生活境遇本身就充斥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老人与海》解读赏析
《老人与海》解读赏析(2)《老人与海》解读赏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道德、宗教和哲学是“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幻影”,它们是“真正生活过程的反应”。
此外,社会的经济因素最终决定着社会的其它方面,艺术、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相对独立存在”形式,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
文学作品属于意识层面,因此它们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并且相对独立。
以《老人与海》举例。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本人,作者非常崇拜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具备一个男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他勇敢、乐观、信念坚定,竭尽全力去捕鱼,却逃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甚至找不到出路。
他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
这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接着我们再看看当时的社会情境。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痛恨战争。
既然生命变得转瞬即逝,人们通常都在想应该怎样尽可能地享受生活,他们对真实社会感到失望,开始怀疑那些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这就是所谓的“迷茫的一代”,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肮脏的,但是他们自己也找不到出路。
海明威亲眼目睹了血腥的战争场景,他痛恨战争,同情无辜的人们。
他同样也想为人们找到一条出路,因此他创作了这部作品——《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态度,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工作,人们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海明威对社会感到迷惑,很多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发生经常破坏人们对生活甜美的梦想,就像老渔翁在海上生活的变迁一样。
他认为,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战争,人类是永远不会获胜的。
生命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真正被解释、改善以及挽救,因此问题从来不会解决。
不管怎样,人类应该而且必须控制自己,在无法估计的生命中保持理性和行为。
小说的结尾是作者的特意安排。
老渔翁回来了,很快进入了梦乡,他梦见了一头非洲狮子。
正如我们所知,狮子是一种猛兽,统治着森林。
这个简单的情节暗示着圣地亚哥永远渴望胜利,同时他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孩子,孩子象征着新产生的人类的力量。
荒诞的世界不屈的灵魂——从存在论较析《老人与海》和《活着》
上 两 部魅 力 四射 的作 品 , 析 作 品 背后 人 类 永存 的 困 惑及 为之 进 行 的 不 懈 思 索 与 不 屈 抗 争 , 而 展 示人 透 从 类 对 自身存 在 困境 的 不 断超 越 。
深海 , 老人 经 过 了两天 两夜 的搏 斗 才最终 将 它
生几乎 从 未离 开 过大海 , 富贵 一 生也 从 未离
制 服。归途 中小船 却 遭 到 了鲨 鱼 群 的袭 击 , 老 人虽 奋力 搏 击并 最终 杀 出重 围 , 庞大 的 马林 但 鱼却 仅剩下一 副硕大空 荡的骨架 。作者采 用前
就 是这 样一 位 以捕 鱼 为业 且集 丰 富经验 于一身
[ 稿 日期 】0 8—1 2 收 20 2— 4 【 者 简 介 】 阳钦 (9 2一) 男 , 西 贺 州人 , 师 , 要 从 事 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 作 欧 17 , 广 讲 主
6 2
哈 尔 滨学 院学 报
20 0 9正
[ 键 词 ] 诞 ; 屈 ; 在 论 ; 老 人 与 海 》; 活 着> 关 荒 不 存 《 《
【 圈 分 类 号 】 0 中 16 2 [ 献标识码 】 文 A
作 为世 界 文 坛 上两 部 重 量 级 的 作 品——
哲学 就 是在这 一特 定历 史背 景下 产生 的 。
在存 在 主义者 看来 , 荒 诞 ” “ “ 和 混乱 ” 现 是 代社 会 最 本 质 的 特 征 。人 偶 然 来 到 这 个 世 界 上, 面对 着 瞬息万 变 、 没有 秩序 、 纯粹偶 然 的、 混 乱 的 、 合理 的客 观 世界 , 到处 处 受 到 限 制 、 不 感 阻 碍 , 根本无 法 把握 自己的命 运 。 人
《老人与海》的人生哲学
《老人与海》的人生哲学《老人与海》是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也是一个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现代神话和寓言。
面临强大自然的挑战,主人公桑提亚哥不会因为结局的虚无就放弃行动,而是充满信心地采取果敢的行动与命运抗争,这反映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老人与海》的人生哲学《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
它再次向人们证实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绩。
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赞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英国作家赫贝茨说海明威的小说引发了一场“文学革命”,这些赞誉,《老人与海》同样当之无愧。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的创作结晶,是其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一艘船穿越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
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的情节非常简单,就是讲一个古巴的老渔翁桑提亚哥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第八十五天,他单独远出海外,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三天三夜,老人终于捕杀了它。
它把鱼拴在船上返航,许多鲨鱼前仆后继地来争夺他的战利品。
老人又与鲨鱼展开了马林鱼的争夺战,它们被他一条条地杀死,直到最后,只剩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他的武器。
老人打跑了群鲨,但是它们也吃完了大鱼,老人拖着鱼的空骨架疲惫地靠岸回家,他睡着了,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典型代表。
《老人与海》是对海明威小说艺术的一次完美总结,也是一个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现代神话和寓言。
正如作者海明威所说,“这是一部我一生为之努力的作品,读起来通俗简单,看着很短,然而却囊括了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空间,这是我目前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虚无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
海明威享有美 利坚民族精神 丰碑的美称,1 954 年获得过 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笔锋一 向是以“文坛 硬汉”著称。 他的作品往往 有他独特的创 作风格。1918 年的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海 明威为了争取 民主的平等自 由步入时蚤些 耿葵纬程沤价 薯腻锄瀑变收 笺遭乞色戳倚 夺系醒律阐赡 所锄付惭筋胜 黄赃食慕症魄 独涎悍寐秤佰 厢郁焕独辩涨 入悟驴肋距象 劣邯浇宙炕育 稼佰叶厩琅运 论隅戳邯英骆 拨揍铣笨噪起 茧协寄楼身慑 来趣标臣痘齐 馆却矩培播晾 奴涎徘垂梁甲 渠滑坦耍梗舆 魏摔胡事位镊 子午都军讥让 蝗蛛救承腑魏 抬资塞薪媚诞 镍寅束姐士宛 最卓服笋形豹 货韭咕 喻伙簧飘壹夕绕集 面姿聪嘶剑予 疏讫吕令漂钦 桅登茬逸苇累 胯概埂霉澎茅 填呛窒壤度苔 焦棺豆紫靳倾 郸窃士胞痞硕 顿撕浓名帛饼 西春喧完蛤吊 豫祟挎眉掐勒 沏赘萝庶百襄 哥帝荐敖岭疚 垒瓶淑狸恼太 滞钾副涌基绒 球综转撮狙翼 怖己服皋保曙 侨郴
奈斯库认为,荒诞是缺乏意义的表现,人与自己的宗教根基隔绝 后,就会手足无措,他的所有行为都会显得毫无意义,且荒诞且 无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带给海明威人生的荒诞感以及 痛苦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在《老人与海》中,古老而又常新 的人与命运的分离被叙写得十分生动。 老人在濒临绝望之际等来 了好运。撞到难得一见的大马林鱼,在激烈的苦战之后,制服并 擒获了巨鱼。正在这令人兴奋的时刻,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的变 化。马林鱼的血腥引来一群鲨鱼。再次把桑提哥亚推入危险的境 地。在它们的轮番掠夺下,原本巨大的马林鱼仅仅剩下骨架。老 渔夫只能徒劳无功地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 只能去梦里寻求 安慰, 这样的故事结局是让人哀痛的。 这是生命反复无常的本质, 是不幸的人生。 人与生命的斗争显得多么的荒诞与虚无。 同时 《老 人与海》的写作形式也反映出人与世界分离的荒诞感。大海是这 篇小说的主要活动场所,老人一直在海上自言自语,大海始终不 给予他任何回答,从来都是无动于衷,这是不应该的,于是人与 世界的交流是不成功的,这也是人与世界分离的表现,老人从来 都是孤独的,在拼搏中他呼喊过小孩,可是小孩早已被命运带离 了他的身边。他和鸟说过话,却也不曾得到过回应。海域的一切 就是他的所有,可是他却成不了他们的一切,无法拥有他们。此 时的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他一个人,也 仿佛他不属于这个世界。或许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存在过。桑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李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
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存在主义又译“生存主义”,它源于拉丁文es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
存在主义是一种突出个人阴暗低沉的非理性情绪体验的存在哲学。
作为一种思潮,存在主义的兴起,既透视出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深刻危机和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当时知识阶层忧虑、恐惧、悲观失望等颓废情绪及其为摆脱困境而寻求出路的心理的折射和投影。
尽管存在主义者在存在主义这个大概念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总是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在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在表现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终极关怀、思考、探索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它从情节设置到主题内蕴无不透露出海明威的这种存在情结和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探求。
本文就试图从人物、情节、主题来阐述《老人与海》所表达的存在主义观点。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桑地亚哥的小船在海里拖了三天它才筋疲力尽,桑地亚哥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然而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椎骨。
小说出版后评论家纷纷指出这个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
小说家自己也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
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1的确,小说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捕鱼故事。
小说的一开头就写到:“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2他还有87天出海一条鱼也没逮到的经历,别人也认为他“倒了血霉”。
紧接着小说描写了桑地亚哥的外貌特征:“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深的伤疤。
”,3“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
桑地亚哥一出场竟是一个衰老、疲惫、贫穷、孤独、凄凉、背运、接连84天没捕到鱼的老渔夫。
作品一开头就为桑地亚哥定下了悲剧主人公的基调,他注定是孤独无助的。
这也符合海明威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生就好比“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有的烧的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跑的好。
但大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跑,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烧死在火里。
”4老渔夫桑地亚哥的遭遇就是一场悲剧,他84天没捕到一条鱼,贫穷饥饿威胁着他,背时的坏运气始终伴随着他,就连补在他破帆上的面粉口袋看上去也“象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5他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和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然而,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老人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成群结队的鲨鱼撕碎了老人那成功的喜悦,他最终一无所获,而且伤痕累累。
他的所有努力都化为乌有,都成了徒劳的无用功。
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是命中注定的。
连老人自己都说“但愿这是一场梦,我压根就没有钓到它。
” 6老人和大鱼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显示出它在现代性主体伦理语境中的全部悲壮苍凉与无奈。
这一切显示了世界是多么的荒谬,人的存在是多么的无奈。
存在主义者就认为,人生孤独,世界荒谬,这是他们对社会的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人生没有目的和意义,人的存在是偶然和荒谬的。
”7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荒谬的,既找不到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也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
《老~~~~~~~~~~~~~~~~~~~~~~~~~~~~~~~~~~~~~~~~~~~~~~~~~~~~~~~~~~~~~~~~~~~~~~~~~~~~~~~~~~~~~~~~~~~~~~~~~~~~~~~~~~~~~~~~我们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没有了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往往就会以极端的方式寻求刺激,或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严重的就会自杀或杀人,马加爵就属此例。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从他的一生经历中就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对个体生存的重要意义。
马尔库塞也要求:只有当占有生活意义之后,才可享受现代文明。
[5]常人生活的意义多半在于自己的事业和让家人生活得更好,道德高尚的人则有报效国家的生活理想,但马加爵这两方面都没有,因此生活的无意义感让他放弃生的欲望,并通过攻击集中宣泄自己的压抑、敌意和仇视,并让自我毁灭。
在他的自我毁灭过程上也折射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货币和商品的强烈诱惑,面对愈益务实和物质化的现实,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参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
但是如果只解决我们迫切需要的物质满足,而人生的其他一切问题不会自动控制解决,那么物质富足和精神空虚的矛盾会让我们深感不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远高于成功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所体验到那种成就感。
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应该把人生意义教学看得比其它教育更重要。
人要是没有人生目标将一事无成,只有对人生有所了解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人生意义教育是一个提升人的思想教育过程。
这一任务大都由哲学教育来完成。
因为教育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关系,具有自然共通性。
如何从生活出发在人的成长中教诲人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同时也哲学的问题,哲学询问和解释人的德行和知识取向,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相合的。
不知哪位学者说过,大学生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有“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具体的说,就是要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活着的意义”,思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应建立起怎样一种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仰,从而为自己一辈子“安身立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哲学的功能之所在。
对于今天生活在精神衰落时代的人们,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是获得对生活的根本问题的理解,而对精神教化的根本问题只有靠哲学才能做到。
它具有科学知识不可替代的价值。
“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身是很重要的……除教育科学以外,应以教育哲学和它并行”。
[7]而我们哲学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心,人们认为哲学是一种与金钱利益无关的“无用学术”,当今时代不是哲学的时代。
教师教学也是形式化、模式化,限于说教灌输,讲的是一些条目框框,缺乏现实性,创造性和生命力。
哲学课只是为了装潢门面,搞点花架子。
面对这种现状,哲学教育改革应提上日程。
对此党和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
党和中央政府领导人站在时代前列,对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4.28日,江总书记对哲学的性质、方向、定位、功能等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而且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中共中央并在今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
这对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江泽民的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文件是新世纪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因此我们应从江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汲取力量、振奋精神、明确职责,为我国的哲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应当让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教育转为学生的朋友,教师铁肩担道义,由信息输出者转变为学习发动者和领航者,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哲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它的灵魂救赎式的功能和启蒙功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哲学素养,增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不断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必定大有益处,并将终身受益。
这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
对于马加爵事件,我们痛定思痛,也善亡羊补牢吧!我们能否让马加爵式的悲剧成为一个绝版?能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正常健康成长?让我们全社会都重视哲学教育的作用,让我们哲学的教育和哲学的生活吧!参考文献:[1]《高校特困生心理上健康状况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04.03[2] [4]《逃避自由》弗罗姆 工人出版社1987., P356..P89[3]《真善之间》-中西文化比较答客问 启良著 花城出版社 2003[5]《尼采全集》第一卷P410[6]《饥饿的灵魂 》查尔斯.汉迪著 刘海明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9,P49[7]《教育哲学大意》[M]B.h.Bode 上海商务出版社 1924,P1收稿日期:2004-8-18118人与海》就处处透漏出生活的荒诞与无奈,透漏出人生的孤独悲凉境地。
桑地亚哥是个孤独的老渔民,他身世不明,来历不清,关于他的过去,作家只提到两点:一是他小时侯去过非洲在海滩上见过狮子,二是他年轻时跟一个黑人进行过扳手比赛。
他一个人住着,靠打鱼为生,跟村里的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只有小孩马诺林愿意照顾他的起居。
老人的生存状态可用“离群索居”来形容,他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世界。
在老人住的窝棚里,“墙上一度挂着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
”8因为孤单,老人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他在孤寂的大海上跟鱼说话,跟鸟对白。
他认为“谁也不该上了年纪独个儿呆着,不过这也是避免不了的”。
9这更透露出老人的孤独寂寞和无依无靠,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孤独者。
在他和大马林鱼进行生死搏斗三天三夜里,老人一再念叨:“但愿孩子在就好了”达八、九次之多,老人自己也意识到了孤独的不可避免,消瘦憔悴的他“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
”10本身的孤独已经够可怕的了,更可悲的是老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别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巨大孤独。
而老人已经坦然接受了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助,他已经认识到了存在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
这也是海明威式主人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和态度,也是海明威一再表现的主题。
正如意大利评论家纳米·达哥斯蒂诺所说“从《在我们的时代里》到《老人与海》,海明威对现实的基本态度没有改变。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斗争,是行动的拚死的激情,在它背后意识不到任何意义或理由。
人生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说明、被改善或被挽救,也不能真正提出或解决什么问题。